A. 互聯網對公共服務有何幫助
互聯來網能夠讓偏遠地區自群眾不出家門就能及時了解國家大政方針和各類公共服務信息,享受在線辦理、在線服務的方便,從而幫助貧困地區提升社會治理和服務水平。
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東南部芒康縣的古鹽田邊,一塊展板高大醒目,上面標示著「代購百貨、代寄快遞、WIFI充電、熱水小吃、話費充值」等服務項目。據本網記者報道,這是西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扶持的「電商到鄉到村」項目——「芒康縣農村電商服務站」。通過電商平台,附近村子不僅可以將特色藏鹽、紅酒、松茸、木耳等特色產品銷往世界各地,還能惠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來源:中國西藏網
B. 互聯網政務信息數據服務平台和什麼建設
(1)建設和整合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
從業務發展和安全保密的要求出發,電子政務網路由政務內網和政務外網構成,政務內網與政務外網之間物理隔離,政務外網與互聯網之間邏輯隔離。政務內網主要是副省級以上政務部門的辦公網,與省以下的辦公網物理隔離。要根據決策和業務需求,統一標准,加快信息資源的開發和整合,按照密級與授權對內網進行科學管理。政務外網是政府的業務專網,主要進行政務部門面向社會的專業性服務業務和不宜在內網上運行的業務。要統一標准、利用統一平台,促進各個業務系統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約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形成統一的電子政務內外網路平台,在運行中逐步完善。
(2)建設和完善重點業務系統為了提高服務、決策和監管水平,逐步規范政府業務流程,維護社會穩定,要加快十二個重要業務系統建設:繼續完善以取得初步成效的辦公業務資源系統、金關、金稅和金融監管四個工程,促進業務協同、資源整合;啟動和加快建設宏觀經濟管理、金財、金盾、金審、社會保障、金農、金質、金水等八個業務系統工程建設。業務系統建設要統一規劃,分工負責,分階段推進。
(3)規劃和開發重要政務信息資源為了滿足對政務信息資源的迫切需求,國家要組織編制政務信息資源建設專項規劃,設計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與交換體系。啟動人口基礎信息庫、法人單位基礎信息庫、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宏觀經濟資料庫的建設。
(4)積極推進部門與地方的公共服務建設要加快各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公開政務和政府信息的步伐,在內部業務網路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部門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推動各級政府開展對企業和公眾的服務,逐步增加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近兩年重點建設中央和地方的綜合門戶網站,促進並整合政務公開、行政審批、社會保障、教育文化、環境保護、防偽打假、掃黃打非等服務。
(5)基本建立電子政務安全保障體系
要組織制定我國電子政務安全保障體系框架,逐步完善管理體制,建立電子政務信任體系,加強關鍵性安全技術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建立應急支援中心和數據災難備份基礎設施。
(6)完善電子政務標准化體系逐步制定電子政務建設所需的標准和規范。今年要優先制定業務協同、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的標准,加快建立和健全電子政務標准實施機制。
(7)加強公務員信息化培訓和考核
要發揮各級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作用,切實有效的開展公務員的電子政務知識與技能培訓,制定考核標准和制度。今年要制定公務員信息技術知識預計能的培訓標准和培訓計劃,編制培訓教材,落實培訓機構。
(8)建立並完善電子政務法律法規和制度
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法律規范。加快研究和制定電子簽章、政府信息公開及信息安全、電子政務項目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基本形成電子政務建設、運行維護和管理等方面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金鵬信息智慧政務解決方案
C. 如何運用互聯網技術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
「互聯網+」下如何能更好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著力。
一、以「互聯網+」解決方案為抓手,搭建互聯網便民平台。
2015年4月13日,上海市政府與騰訊公司在滬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該協議依託上海市相關產業基礎和政策資源,結合騰訊公司網路社交、創業基地、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領先優勢,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戰略合作,特別是優化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此次框架協議的簽訂把互聯網+應用到了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刀刃之處。各地可參照此次框架協議,充分利用各地基礎數據資源,搭建互聯網便民平台,把日常所需的居民購物、出行、學習、教育、信息服務都添加到該便民平台模式中,通過此平台為便民夯實基礎。
二、以「互聯網+」技術為依託,實現無線熱點全覆蓋。
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無線熱點基站,把無線城市項目打造的更能貼合民眾需要。可以將無線熱點覆蓋到整個城市,包括社區、街道。熱點內容包括居民出行、醫療、教育、社保、養老和居家服務,同時應重點打造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家庭,實現社會管理信息化、居民生活智慧化。
三、以「互聯網+」為溝通橋梁,拓寬政民交流新渠道。
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打破了傳統政民面對面交流的局限。網民可通過互聯網發表自己對事物的觀點、表明自己的立場,以及可以對政府服務提出意見和意見。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會通過互聯網傾聽「人民的聲音」,並且與網民在線交流。現在網路舉報、網路投訴、網路建議等多種平台增加了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溝通交流渠道,使得政府能夠傾聽到更多的心聲,根據民眾的建議提升服務能力。當前互聯網技術發展之快,多種媒體渠道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機關可以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網站交流平台、政務微博等多種方式,讓民眾參與到政府工作當中,發表他們的觀點,從而能夠全方位的認識不足,提升服務能力。
伴隨知識社會的來臨,還有無處不在的數據資源,我們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從創新、開放多角度充分利用,從而改變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引領工作服務「新常態」。
D. 互聯網+政府管理創新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一是互聯網+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政府部門整合社會資源、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有效治理內的制度、體制容和機制安排。
二是互聯網+公共服務。
互聯網+」時代的公共服務創新,需要切實以社會公眾的需求為核心,不斷強化政府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
三是互聯網+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E. 有沒有什麼互聯網與公共服務的例子
1-互聯網在公共事業領域發展迅速,基於支付寶的入口,覆蓋了大量的生活場景。
2-如,螞蟻金融服務集團、阿里巴巴集團與新浪微博,共同啟動「互聯網+城市服務」戰略,為各地政府提供「智慧城市」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3-互聯網+城市服務,不是簡單的把政務服務放在網上或手機上,而是深度的整合底層系統、數據與服務平台及入口的整體解決方案。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智慧城市服務要在雲、網、端的打通和構架才是「互聯網+智慧城市」。一是雲計算大量數據為基礎,二是「互聯 網+」,改變了傳統了服務的概念,三是端到端的技術。
比如實名認證能力、信用能力、支付能力等,都可以跟很多行業的機構服務能力深度結合和連接,同政府機構和一起,將服務能力互聯網化,輸送給用戶。
4-信用的倍增效應
信用不僅服務金融行業,也服務生活行業,包括公共事業的政務和民生方面。信用是智慧城市的基石,「互聯網+信用」可以助力政府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城市發展的驅動力將由技術驅動升級為信用驅動,信用覆蓋度、信用普及度和信用便捷度成為判斷信用城市建設的三個標准。
技術和信息驅動帶來的智慧城市將走向以人文的信用驅動的信用城市。信用將成為社會的通行證,更多的人將享受到「信用+科技」帶來的便利,如廣州婦兒中心和芝麻信用聯合推出的先診療後付費,掛號、診療、化驗、拿葯,全程不付費,回家之後把全程的費用做一個代扣,節省大量的排隊付費時間。
「互聯網+信用」,在用戶授權後通過採集方方面面的數據,通過雲計算、機器學習等,讓沒有信貸歷史的人也享受到了信用帶來的普惠金融便利。究其本質還是徵信,是經濟信用的評價和違約概率的預測。
「互聯網+信用」改變的地方有三點:首先是信用數據採集更便捷,而且信用數據實時、多維、全量,這是最大的改變;其次是信用評價更准確,新技術的應用,讓信用的洞察更為快速、精準,讓效果變得更好;第三是信用的應用、服務場景更豐富、用戶體驗更便捷。
F. 「互聯網+政務服務」大數據是什麼意思
「互聯網+政務服務」指的是利用互聯網,實現政府部門間數據共享,群眾可以通過網路平台完成辦理事項,都可通過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享受到網上預約、網上申請、網上查詢、咨詢投訴等相關服務,真正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
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簡除煩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眾有更平等的機會和更大的創造空間。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推向縱深的關鍵環節,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透明度,便利群眾辦事創業,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具有重要意義。
(6)互聯網政府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國務院出台《「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指南》
《「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建設指南》),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對各地區各部門網上政務服務平台建設進行規范,優化政務服務流程,推動構建統一、規范、多級聯動的全國一體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和服務體系。
《建設指南》針對一些地區和部門當前網上政務服務存在的服務不便捷、平台不互通、數據不共享、線上線下聯通不暢、標准化規范化程度不高等問題.
在總結相關地方部門政務服務平台建設經驗基礎上,按照「堅持問題導向、加強頂層設計、推動資源整合、注重開放協同」的原則,以服務驅動和技術支撐為主線,針對企業和群眾反映的辦事難、審批難、跑腿多、證明多等突出問題,提出了優化網上政務服務的解決路徑和操作方法。
《建設指南》重點從四個方面明確了「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的具體要求。
1.業務支撐體系。推動政務服務事項清單標准化、辦事指南規范化、審查工作細則化、業務辦理協同化、事項管理動態化,著力優化網上政務服務流程,深化並聯審批,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促進政務服務向鄉(鎮)、村(街道)延伸,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公里」。
2.基礎平台體系。規范網上政務服務平台建設,避免線上線下政務服務「兩張皮」。整合構建統一的數據共享交換平台,推進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平台互通、身份互信、證照互用、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實現異地辦理、同城通辦、就近辦理。
3.關鍵保障技術體系。著眼統一用戶認證、電子證照、電子文書、電子印章等關鍵支撐技術,以及運行管理、安全保障等關鍵保障技術,深化政務雲、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完善「互聯網+政務服務」配套支撐體系。
4.評價考核體系。積極運用第三方評估手段組織開展政務服務評估評價,以評價考核為手段促進各地區各部門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G. 政務外網與互聯網的區別
政務外網對應於國家政務外網,屬非涉密網性質,是政府的業務專網,主要運行政務部門面向社會的專業性服務業務和不需在內網上運行的業務。
互聯網訪問不了政務網,是內部單位的一個區域網。
H. 政府要不要免費向公眾提供互聯網服務
1,無線互聯不屬於公共服務的范疇,就好像電視信號和手機通訊服務一樣。
2,所有的免費服務都難保證其服務質量。
個人認為,加強網路基礎基礎建設,降低網路費用,提供服務質量會更靠譜。
I. 互聯網下如何創新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方式
創新公共服務管理、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是我國政府職能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和應用,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在近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進一步明確了未來三年以及十年的「互聯網+」發展目標,提出了包括益民服務、便捷交通、普惠金融、協同製造等11項重點行動。這其中,互聯網與公共服務的結合,成為「互聯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公共服務創新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以教育、醫療、養老、交通等為代表的公共服務需求日漸擴大。實際上,大到個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小至水電燃氣繳費、護照通行證辦理、個人身份數據信息等等,政府公共服務幾乎囊括了一個人一生的一切活動。然而,由於供需矛盾突出,致使上學難、看病難、買票難、打車難等問題層出不窮,已成為廣大民眾對公共服務不滿的主要表現。為了獲得更好的公共服務,一些民眾不得不付出更高昂的代價,甚至通過走後門、找黃牛黨、打黑車的途徑來解決自己的需要。
互聯網在公共服務領域的蓬勃興起,為破解公共服務的供需矛盾、提升服務質量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方便地獲得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訂火車票、打車服務等公共服務,大大節約了時間和成本。比如互聯網產品中最火的打車、拼車App,解決了乘客與車輛資源的精準供需匹配,提升了人們的出行效率,降低了成本。在教育方面,互聯網+教育將會使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在醫療方面,依靠移動醫療實現網上掛號、詢診、購買、支付,並依靠互聯網在事後與醫生溝通。此外,政府部門中廣泛運用的電子政務,也極大地解決了民眾辦事難的問題。
事實上,互聯網+公共服務正成為國內互聯網巨頭們搶食的一塊蛋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阿里雲簽約的省市已達17個,支付寶錢包合作的省份、直轄市則達到29個。騰訊與地方政府簽定「互聯網+」框架協議的省市達到21個,上線微信「城市服務」的城市5個。
「互聯網+」不僅給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模式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還能夠有效地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加快簡政放權的步伐。此次《意見》中提出,要創新政府網路化管理和服務,包括加快互聯網與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放,促進公共服務創新供給和服務資源整合,構建面向公眾的一體化在線公共服務體系。同時,加快推進政務新媒體發展建設,加強政府與公眾的溝通交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制定的響應速度,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社會治理水平,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
一方面,互聯網能夠發揮市場「無形的手」的功能,將資本、資源引入供需矛盾突出的公共服務領域,實現有限資源的重新配置,並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讓用戶去選擇服務,這將對原有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提出更大的挑戰。另一方面,互聯網將使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方法信息更加公開,對政府行為形成了更強大的監督,有利於政府的廉潔自律和自我約束機制的形成。此外,互聯網提供的大數據,還為政府掌握公共服務的供需狀況,以便做出更為准確的決策提供了依據。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互聯網只是為政府公共服務創新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並不意味著創新活動就會自動發生。實際上,一些地方政府對「互聯網+」的概念理解僅停留在表面上,抑或只是當做一種「形象工程」。因此,各級政府應該抓住難得的歷史性機遇、乘勢而上,充分發揮自身信息庫資源龐大、完整、准確等優勢,藉助互聯互通,大膽進行制度創新、服務創新,使「互聯網+」成為提高公共服務效能的好幫手,讓老百姓充分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這既是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必要之舉,也是提升服務質量、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