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需要強化的哪些方面
轉變政府職能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也是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專方政府在轉變政府職屬能、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經濟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地方政府在履行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職能方面還存在嚴重的缺位、越位和錯位現象.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黨中央制定的下一步改革的重點.文章從轉變政府執政理念、加快體制創新和政府管理體制等方面提出了強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提高履行公共職能效率的政策建議.
Ⅱ 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有哪些詳細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大致可分為4類:
1、基礎性公共服務。人人都可享受的。如:供水、回供電、供氣答、基本交通設施(公路、鐵路、機場、公交車等)、基本通訊設施(通訊衛星、有線電視網路、電話網、寬頻網等),郵電、氣象服務(天氣預報、地震預報等)等。
2、社會性公共服務。基本上也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如:教育、醫療、科普、普法、衛生、社會保險、環境保護、技能培訓等。
3、經濟性公共服務。主要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如:辦政務服務網站(讓國民了解辦事程序)、招商引資洽談會、高新技術交易平台、融資擔保、中小企業信貸服務等。
4、安全性公共服務。如:軍隊、警察、消防、國安等。
Ⅲ 政府服務包括哪些內容
大方向來說政府提供如下服務:
1、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2、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政府責無旁貸。
3、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路電網、公路網、水利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擔起來)。
4、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
(3)政府公共服務要注意什麼擴展閱讀: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狹義的公共服務不包括國家所從事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一些職能活動,即凡屬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監管行為,以及影響宏觀經濟和社會整體的操作性行為,都不屬於狹義公共服務。
因為,這些政府行為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種具體的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則是公民活動的間接需求,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
公共服務滿足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
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如果教育過程中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屬於教育公共服務。
但是,諸如執法、監督、稅收、登記注冊以及處罰等政府行為,雖然也同公民發生關系,也是公民從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政府工作,但這些類別的公共活動卻並不是在滿足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公民也不會從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動的間接公共需求的滿足,所以類似政府行為都不是公共服務。
參考鏈接:網路--公共服務
Ⅳ 什麼是公共服務,包括哪些具體內容,越詳細越好!
公共服務是指由法來律授權源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組織和有關工商企業,在純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產和供給中所承擔的職責和履行的職能,其中,政府是責無旁貸的主導者。
公共服務的社會實踐由來已久,它從最初的社會民間和宗教組織零星的自發行動,發展和演化為以政府為主的公共組織系統的自覺行動和法定職能,期間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從中可以看出公共服務實踐活動的必然性和理性主要源於公共服務的理性:公共物品的存在是公共服務實踐的客觀原因;道義、慈善是公共服務的價值基礎;公民與國家關系是公共服務的基本依據;團結與凝聚社會是公共服務的追求目標;以需求促進供給是公共服務的經濟動因。
Ⅳ 做政府服務工作的要求和方法
服務型政府要求政府不僅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經濟、社會等事務服務,認真履行「人民」政府的宗旨,還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世貿規則的需要,堅持公開、公正、合法、透明等原則,用市場經濟的觀點和方法解決機構設置重疊、職能交叉、政出多門、重復管制等問題,努力把政府工作重心轉移到加強市場調節、社會監管、依法行政、公共服務等職能上來。服務型政府應該是「陽光政府、創新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等模式交叉、綜合滲透的結果。它的建立與發展應遵循以下途徑:
(一)在政府行政程序上,公開透明,建設陽光政府。政務必須向公眾公開,包括政府組織的使命公開、辦事程序公開、常用法規公開以及辦事結果公開等。
(二)在政府行政功能上,建設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理念要成為政府工作的宗旨,寓管理於服務中,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公平的競爭環境,為公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
(三)在政府行政機制上,建設創新型政府。政府管理制度創新的必要性,首先是為了提高政府的活力和效率。政府是一種自然壟斷性組織,只有引入創新、激勵和競爭精神,才能提高效率。其次為了適應政治、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必須進行管理制度的創新。最後是為了解決國內經濟發展的具體問題,要求政府制度不斷創新。如安寧市的領導班子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打破舊觀念的束縛,建立了「四個制度」,一是集中辦公制,所有有審批權的政府服務部門都集中在一個地方辦公,實行一條龍服務,方便市民和投資者;二是實行委託代理制,外來投資者在審批項目過程中可以委託有關職能部門全權辦理相關手續;三是全程服務制,凡進入安寧的企業,從項目申請開始享受政府全程服務,企業無論什麼時間段、什麼環節需要什麼服務,政府都及時提供;四是重大項目領導責任聯系制,凡是進入安寧的重大項目,市級領導責任到人,負責聯系,並由政府發文向社會公布,聯系人要負責協商、督促有關職能部門為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
(四)在政府行政技術手段上,建設電子型政府。電子政府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也是建設公共政府體制的重要基礎。電子政府的建立,不僅可以使老百姓能夠得到更廣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務,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服務效率,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方式,改變政府與企業、公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做到透明化、公共化,從而減少滋生腐敗現象產生的溫床。
(五)在政府行政規則上,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型政府。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WTO的規則正是建立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它們要求政府必須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經濟與社會事務,摒棄行政過程中的「暗箱」操作,提高行政效率。政府的所有權力要源於法律,源於人民的授權,使行政過程發生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監督之下。
Ⅵ 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有哪些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Ⅶ 轉變政府職能要注意處理好哪五個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發展的關系。
二是要處理好「管理」和「服務」的關系.
三是要處理好改革體制與創新機制的關系。
四是處理好政府職能與其他社會主體職能之間的關系.
五是要處理好職能改革與依法行政的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發展的關系。當前,我們必須高度關注社會事業發展,尤其是要重點關注並優先發展那些促進經濟運行質量提高的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的公共事業,努力增加公共產品數量,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並形成全方位公共服務體系。從總體上看,目前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還比較薄弱,要切實調整政府工作績效評估標准,使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在績效評估體系和行政問責制度中得到體現,為政府職能轉變發揮導向和監督作用。
二是要處理好「管理」和「服務」的關系。服務型政府不是不要加強管理,而是要使政府的管理職能更多地實現向服務的方向轉變。服務型政府的本質,是政府在履行自身職能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體現「社會本位、民眾本位」精神,在決定政府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時,首先要看社會和人民是否需要,並以此作為確定政府職責和功能的依據。政府在制定政策、實施管理、提供服務中,都應從公共性角度來考慮。政府是最重要的公共權力載體,它理應成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者,並通過提供公共產品來行使行政權力,實施積極的公共管理,以公眾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以公眾滿意程度和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力度作為衡量其履行職能水平和成效的重要評判標准,確定提供公共物品及其優先順序。以優質服務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
三是要處理好改革體制與創新機制的關系。要規范行政審批制度,創新管理制度和方式。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一方面,要繼續清理行政許可項目和非行政許可項目,該取消的應當堅決取消,能下放的要盡快下放;對能由一個政府部門審批的項目,盡量由一個政府部門審批,減少「多頭審批」現象。另一方面,對暫予保留的審批項目,應減少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和審批環節,既符合經濟社會運行規律,也符合當代行政發展規律。當然,減少行政審批項目,決不是政府撒手不管,而是要苦練內功,大力創新管理制度和方式,探索出一套適應發展、推進發展、保護發展的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方式,提升政府引領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處理好政府職能與其他社會主體職能之間的關系。政府職能在轉變過程中還應發揮社會的作用。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引導市場主體、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各自的職能履行到位,避免政府角色從有關領域退出後,出現職能缺位,以確保政府職能轉變取得成效。
五是要處理好職能改革與依法行政的關系。依法治國是我們基本的治國方略,政府職能的法定性是現代行政的基本要求,依法行政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根本保障。政府職能轉變要堅持「職能法定」原則,依法界定和科學規范政府職能,防止政府職能改革中的隨意性。在履行政府職能時,必須把不斷創新、勇於探索和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