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慶豐都為什麼被稱為「鬼城」
鬼城的來歷及形成的原因
豐都鬼城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鬼城要建在豐都呢?關於鬼城的形成原因,說法非常的多,但總的說起來,一共有四點:
一是道教之說。在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五斗米」教,吸收了不少巫術,成為後來的「鬼教」。公元198年,他的孫子張魯在豐都設立道教「平都治」,這里遂成為了道教的傳教中心。後來,道教又杜撰出一個「羅豐山」,說它是北陰大帝治理的鬼都,這位北陰大帝是道教的第七級中心神,專管地獄。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中,稱豐都居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五位。
二是鬼帝(土伯)之說:當人類社會還處在上古時代的時候,由於科學不發達,在遇到一 些大自然現象的時候無法做出正確的解釋,認為這一切是由鬼神在主宰。而巴族和蜀族是以氐羌部落為主,兩個部落。東周時,豐都曾為巴子別都,隨著巴蜀兩族的不斷交往,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習俗相互滲透,於是產生了一個共同信仰的宗教神——土伯,這就是巴蜀鬼族的第一代鬼帝。這位鬼帝就住在幽都,至今豐都還留有「幽都」遺跡。
三是佛教「閻羅王」之說。「閻羅王」本是梵文的音譯,願為古印度神話里管理陰間之王。佛教沿用此說法,稱為管理地獄的魔王。傳說他手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獄。據《一切經音義》稱,「閻羅王」即「平等王」,他能平等治罪。
四是陰、王成仙之說,這是豐都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早在公元270年左右,晉人葛洪在其《神仙傳》中就有關陰、王成仙的說法。傳說在漢朝時候,有兩位方士,一位叫陰長生,是劉肇皇後的曾祖父;一位叫王方平,官至朝中散大夫。他們因不滿社會現狀,雙雙先後來豐都修煉,於魏青龍初年,成仙而去。後來到了唐朝,他們二人被人訛傳成了「陰王」,即陰間之王
『貳』 重慶豐都雙路鎮馬鞍山村村委會怎麼去
馬鞍山村的村委會在以前的紅磚廠,你可以乘坐豐都-高鎮的車.
向售票員說到馬鞍山村委會就行了.
『叄』 豐都可以釣魚的水庫有哪些
大池水庫 馬鞍山 佛建水庫
『肆』 豐都為什麼被稱為鬼城(說詳細點)
"鬼城"豐都古為"巴子別都"。因北宋蘇軾題詩「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豐都名山系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名山古剎多達27座;東漢和帝永元二年置縣,素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是傳說中人類亡靈的歸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間文化於一體的民俗文化藝術寶庫,被譽為中國"神曲之鄉" 人類"靈魂之都"。
地 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縣界:
北岸 東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墊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東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國時期
民國30年 縣界:
東連忠縣,北接墊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東南連黔江,東接湖北利川。
民國31年7月,酆、石兩縣互劃插花地:
石柱縣將湖海鄉第十二、十五保,江池鄉第一至四保,長坡鄉第一至八保,沙谷鄉第九保,劃交酆都縣;共15保,163甲,1765戶,9044人。
酆都縣將第四區橋頭、中益、龍沙、三會、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鈴9鄉,第三區武平鄉漆潦壩一保,德建鄉第六至十四保,平安鄉第三、四、五保,太平鄉第一保一至五甲,劃交石柱縣;共1區,9鄉,69保,631甲,7276戶,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縣將崇興鄉嵌入涪陵境內的馬鞍山,劃交涪陵縣三匯鄉;計1保,40戶,148人。
建國以後
1952年8月,忠、酆兩縣調整插花邊界:
酆屬洋渡、太極鄉劃交忠縣,共5826戶,22659人。
忠屬鴻鶴鄉第四至十四村劃交酆都縣,共2074戶,8940人。
同年10月,忠縣插入酆都縣十直鄉的紅廟村、貫塘村、七里村、龍頭村、和新開村的一、八、九組劃交酆都縣,共1073戶,4278人。
1963年9月,豐都縣屬豐勝公社交墊江縣,計4個生產大隊,23個生產隊,593戶,2091人。
至此,豐都縣境東西寬71、76公里,南北長79、85公里,總面積2901、16平方公里。境界為:東依石柱縣下路區,南接武隆縣後坪公社、彭水縣棣棠公社,西靠涪陵縣羅雲、龍駒公社和墊江縣箐口、裴興公社,北鄰忠縣任家、廟埡公社。
歷 史
豐都原縣城-----名山鎮,位於縣境中部、長江北岸,名山、雙桂山南麓,北緯29°53`,東經107°42`,海拔160米。其地古稱豐民洲,周時為「巴子別都」,自東漢建縣以來,歷為縣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暫遷徒。明末連年爭戰,官署民舍被毀,清初,縣官曾僑居高家鎮;順治十七年(1660),知縣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門重建縣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毀於長江洪水,十一年築新城於傅家堡,縣衙遷新城六口井;光緒三年(1877),知縣陸鎔復葺舊治,縣屬遷還。民國29年為避日機轟炸,縣府遷麻柳嘴,兩年後遷還原處。署址在今商業路,解放後為縣人民政府駐地。
民國20年,縣城始置名山鎮,治所設於名山南麓八聖宮(今肉聯廠)。民國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鎮,治所設於雙桂山南麓巧聖宮(今社會福利院)。民國35年,名山、平都兩鎮並為五雲鎮,民國36年復置名山、平都兩鎮。1950年10月兩鎮並為城關鎮,1951年9月改為城關區,1956年復改為城關鎮,1980年7月復名山鎮鎮名,治所設於今中山路。
古豐都城僅一條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縣桂仲拳時縣暑東南向,較簡朴,其後漸向名山、雙桂山方向擴建街房;天順四年(1460)知縣柴廣初建城恆、弘治年間,知縣李毅、明紳重修城牆,高二丈,周長六百丈,設五座城門:東南為宣化門,東迎恩門(又名守智門),南會川門(又名管驛門),西陽和門(又名大西門),北屢豐門(又名北門)。另修東水門、西水門、小東門、小西門四道小門。清順治、乾隆、嘉慶、咸豐、同治、光緒各時期都補修城牆,城內官署、民房、店鋪、學校、廟宇逐年增多。
民國初年,城內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狹窄。民國18至20年,駐軍陳蘭亭設馬路局,拆除城牆及部份民房拓寬街道,建成寬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紀念碑至公園主街,寬四丈、近一華里、筆直。全城街道兩旁植樹整齊,房屋多磚木結構,一般是樓下開店,樓上住家。
解放後,多層建築逐年增多,除縣鎮各機關、商店、銀行、中小學校外,還建有榨菜、釀造、罐頭等廠,一般為鋼筋水泥結構,地面磨石,有的門面嵌瓷磚。街道為水泥路面,街房呈塊壯聚落,城內面積為0、92平方公里,形若關刀,橫呈江畔。城西北有汽車站,每日有開往縣內區鄉及鄰縣墊江、石柱、涪陵等地班車;南環路、商業場、管驛門外,建有碼頭,西去涪陵52公里、重慶172公里,東至宜昌476公里、武漢1102公里,班船日夜可乘。名山鎮現有人口二萬余,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人 物
要說清楚豐都被訛傳為鬼城,最早的歷史淵源,恐怕要從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國幽都」說起。
巴蜀氐羌部落,據有的歷史學家考證,原住在甘肅南部天水一帶,由於公元前第十世紀至前九世紀,我國的氣候有一次大的變化,西周初年的氣候是比較暖和的,但不久就惡化了。《竹書紀年》上記載周孝王時,長江的支流漢水,分別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有兩次結冰,結冰之後,緊接著就是大旱。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紀有一個寒冷期,大約延續了一至二個世紀,到春秋時期,氣候才溫暖起來。因為這個寒冷期,原住在隴南,分布在今天甘肅、陝西、四川交界處的氐族大舉南遷。其中一支經漢水流域而下與巴部落結成了聯盟。今湖北襄陽有樊城,應是南遷中氐族樊姓中的一支。另一支經嘉陵江流域而下,遷到川北,川東北地區的「板盾蠻」,就包括了出於氐羌系的部落。
氐羌部落南遷,東至今天湖北、湘西;南至四川西部直至雲南東北地區。
巴人活動中心在殷商至春秋時代,主要活動於漢水流域,後因楚的侵逼才西遷入四川。進入四川後建立巴國,強盛之時,川東南、湘西皆為其南境。古巴蜀氐羌部落又稱為鬼族的兩支部落,在長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產生了一個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被稱為巴蜀兩族的第一代鬼帝,這位鬼帝住在幽都。東漢高誘注《淮南子.墜形篇》稱:「古之幽都在雁門以北。」一個「幽都」,一個「雁門以北」,就難以說清了,古有幽都在幽州,雁門指的是山西雁門關一帶;然而巴蜀氐羌鬼族又不可能在北方,因此有人認為這個「雁門以北」是在今四川境內。豐都古時曾作過巴蜀別都,後來即被傳為「鬼國」的「幽都」。這個「鬼國幽都」大概就是說「鬼族的首都」吧。
鬼族信巫。肯定有巫術;鬼族有原始宗教,肯定要樹立一個神,這個神就是第一代鬼帝,土伯就這樣在古豐都大地上被傳為第一神。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不過後來張道陵在四川創立的「五斗米道」又稱「鬼道」,張天師又吸收低羌部落的巫術作為他驅鬼治病的法術;後來道教又封酆都為游治之一,其間與巴蜀第一代鬼帝被傳為住在古酆都是有內在聯系的。
『伍』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豐都鬼城
"鬼城"豐都古為"巴子別都"。東漢和帝永元二年置縣,素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是傳說中人類亡靈的歸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間文化於一體的民俗文化藝術寶庫,被譽為中國"神曲之鄉" 人類"靈魂之都"。
地 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縣界:
北岸 東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墊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東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國時期
民國30年 縣界:
東連忠縣,北接墊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東南連黔江,東接湖北利川。
民國31年7月,酆、石兩縣互劃插花地:
石柱縣將湖海鄉第十二、十五保,江池鄉第一至四保,長坡鄉第一至八保,沙谷鄉第九保,劃交酆都縣;共15保,163甲,1765戶,9044人。
酆都縣將第四區橋頭、中益、龍沙、三會、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鈴9鄉,第三區武平鄉漆潦壩一保,德建鄉第六至十四保,平安鄉第三、四、五保,太平鄉第一保一至五甲,劃交石柱縣;共1區,9鄉,69保,631甲,7276戶,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縣將崇興鄉嵌入涪陵境內的馬鞍山,劃交涪陵縣三匯鄉;計1保,40戶,148人。
建國以後
1952年8月,忠、酆兩縣調整插花邊界:
酆屬洋渡、太極鄉劃交忠縣,共5826戶,22659人。
忠屬鴻鶴鄉第四至十四村劃交酆都縣,共2074戶,8940人。
同年10月,忠縣插入酆都縣十直鄉的紅廟村、貫塘村、七里村、龍頭村、和新開村的一、八、九組劃交酆都縣,共1073戶,4278人。
1963年9月,豐都縣屬豐勝公社交墊江縣,計4個生產大隊,23個生產隊,593戶,2091人。
至此,豐都縣境東西寬71、76公里,南北長79、85公里,總面積2901、16平方公里。境界為:東依石柱縣下路區,南接武隆縣後坪公社、彭水縣棣棠公社,西靠涪陵縣羅雲、龍駒公社和墊江縣箐口、裴興公社,北鄰忠縣任家、廟埡公社。
歷 史
豐都原縣城-----名山鎮,位於縣境中部、長江北岸,名山、雙桂山南麓,北緯29°53`,東經107°42`,海拔160米。其地古稱豐民洲,周時為「巴子別都」,自東漢建縣以來,歷為縣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暫遷徒。明末連年爭戰,官署民舍被毀,清初,縣官曾僑居高家鎮;順治十七年(1660),知縣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門重建縣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毀於長江洪水,十一年築新城於傅家堡,縣衙遷新城六口井;光緒三年(1877),知縣陸鎔復葺舊治,縣屬遷還。民國29年為避日機轟炸,縣府遷麻柳嘴,兩年後遷還原處。署址在今商業路,解放後為縣人民政府駐地。
民國20年,縣城始置名山鎮,治所設於名山南麓八聖宮(今肉聯廠)。民國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鎮,治所設於雙桂山南麓巧聖宮(今社會福利院)。民國35年,名山、平都兩鎮並為五雲鎮,民國36年復置名山、平都兩鎮。1950年10月兩鎮並為城關鎮,1951年9月改為城關區,1956年復改為城關鎮,1980年7月復名山鎮鎮名,治所設於今中山路。
古豐都城僅一條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縣桂仲拳時縣暑東南向,較簡朴,其後漸向名山、雙桂山方向擴建街房;天順四年(1460)知縣柴廣初建城恆、弘治年間,知縣李毅、明紳重修城牆,高二丈,周長六百丈,設五座城門:東南為宣化門,東迎恩門(又名守智門),南會川門(又名管驛門),西陽和門(又名大西門),北屢豐門(又名北門)。另修東水門、西水門、小東門、小西門四道小門。清順治、乾隆、嘉慶、咸豐、同治、光緒各時期都補修城牆,城內官署、民房、店鋪、學校、廟宇逐年增多。
民國初年,城內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狹窄。民國18至20年,駐軍陳蘭亭設馬路局,拆除城牆及部份民房拓寬街道,建成寬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紀念碑至公園主街,寬四丈、近一華里、筆直。全城街道兩旁植樹整齊,房屋多磚木結構,一般是樓下開店,樓上住家。
解放後,多層建築逐年增多,除縣鎮各機關、商店、銀行、中小學校外,還建有榨菜、釀造、罐頭等廠,一般為鋼筋水泥結構,地面磨石,有的門面嵌瓷磚。街道為水泥路面,街房呈塊壯聚落,城內面積為0、92平方公里,形若關刀,橫呈江畔。城西北有汽車站,每日有開往縣內區鄉及鄰縣墊江、石柱、涪陵等地班車;南環路、商業場、管驛門外,建有碼頭,西去涪陵52公里、重慶172公里,東至宜昌476公里、武漢1102公里,班船日夜可乘。名山鎮現有人口二萬余,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人 物
要說清楚豐都被訛傳為鬼城,最早的歷史淵源,恐怕要從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國幽都」說起。
巴蜀氐羌部落,據有的歷史學家考證,原住在甘肅南部天水一帶,由於公元前第十世紀至前九世紀,我國的氣候有一次大的變化,西周初年的氣候是比較暖和的,但不久就惡化了。《竹書紀年》上記載周孝王時,長江的支流漢水,分別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有兩次結冰,結冰之後,緊接著就是大旱。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紀有一個寒冷期,大約延續了一至二個世紀,到春秋時期,氣候才溫暖起來。因為這個寒冷期,原住在隴南,分布在今天甘肅、陝西、四川交界處的氐族大舉南遷。其中一支經漢水流域而下與巴部落結成了聯盟。今湖北襄陽有樊城,應是南遷中氐族樊姓中的一支。另一支經嘉陵江流域而下,遷到川北,川東北地區的「板盾蠻」,就包括了出於氐羌系的部落。
氐羌部落南遷,東至今天湖北、湘西;南至四川西部直至雲南東北地區。
巴人活動中心在殷商至春秋時代,主要活動於漢水流域,後因楚的侵逼才西遷入四川。進入四川後建立巴國,強盛之時,川東南、湘西皆為其南境。古巴蜀氐羌部落又稱為鬼族的兩支部落,在長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產生了一個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被稱為巴蜀兩族的第一代鬼帝,這位鬼帝住在幽都。東漢高誘注《淮南子.墜形篇》稱:「古之幽都在雁門以北。」一個「幽都」,一個「雁門以北」,就難以說清了,古有幽都在幽州,雁門指的是山西雁門關一帶;然而巴蜀氐羌鬼族又不可能在北方,因此有人認為這個「雁門以北」是在今四川境內。豐都古時曾作過巴蜀別都,後來即被傳為「鬼國」的「幽都」。這個「鬼國幽都」大概就是說「鬼族的首都」吧。
鬼族信巫。肯定有巫術;鬼族有原始宗教,肯定要樹立一個神,這個神就是第一代鬼帝,土伯就這樣在古豐都大地上被傳為第一神。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不過後來張道陵在四川創立的「五斗米道」又稱「鬼道」,張天師又吸收低羌部落的巫術作為他驅鬼治病的法術;後來道教又封酆都為游治之一,其間與巴蜀第一代鬼帝被傳為住在古酆都是有內在聯系的。
豐都自助游攻略
從朝天門坐車出發。經過長壽—涪陵—豐都。差不多三個多小時就到了,重慶到涪陵這一段為全高速路,涪陵到豐都為二級公路,路費差不多是60塊錢左右吧,你還可以直接坐船到豐都,在船上還可以悠閑的賞賞一路的江景,到達豐都後,那就看你們怎麼玩了,首先肯定要去玩的就是鬼城名山了噻,那裡面的好玩的東西可多了,門票嘛,不是很貴,80塊錢,保證你玩得很滿意的。到了晚上嘛,去新縣城那邊住,那邊的賓館一晚上也不貴,那個算得上是星級的宏聲賓館一晚也就170左右,如果你覺得高了,也有便宜的,一晚50塊錢,電視、浴室,空調也都有的,保證你住得安心,吃得放心。
到了第二天嘛,你就去豐都新縣城轉一圈,現在這新修的新縣城呀,差不多跟重慶的主城區一樣吧,看看這個三峽移民庫區的人民們把他們的家鄉建設得這么的漂亮。不難感嘆三峽移民真偉大啊!轉玩後,你還不得不去一個地方哦,那就是著名的雪玉洞啦,那個地方呀,簡直就是人間的天堂,大自然巧奪天工的雕塑呀。
轉錄朱德前輩的一首名詩,與孤藤子網友共勉:
朱德同志游七星岩時,作詩贊頌:
七星降人間,仙姿實可攀.久居高要地,仍是發沖冠.
開心才見膽,破腹任人鑽.腹中天地闊,常有渡人船.
有人說:人生的高度是參照於他/她的氣度的,很有道理.
『陸』 重慶豐都縣鄉鎮明細
名山鎮 行政村7個:白沙沱村、古家店村、大梨樹村、新堤場村、何家坪村、兩匯口村、豐穩農場村
居委會12個:中華路居委會、西門路居委會、中山路居委會、北門路居委會、平都路居委會、東門路居委會、鴉鵲街居委會、連新路居委會、花園街居委會、雙桂街居委會、東作門居委會、鹿鳴寺居委會 50
三合鎮 行政村13個:烏龍村、童仙寨村、瓜草灣村、丁庄村、雙廟村、匯南村、峰頂村、新建村、鹿鳴岩村、溪村、羅山村、啄木嘴村
居委會10個:濱江西路居委會、濱江中路居委會、濱江東路居委會、南天湖東路居委會、南天湖中路居委會、南天湖西路居委會、平都西路居委會、平都中路居委會、平都東路居委會、雪玉路居委會 85
高家鎮 行政村19個:向家莊村、河岩村、桂花村、汶溪村、桐子村、厚池壩村、板橋溝村、花眼岩村、鼓井灣村、茶園溪村、石龍村、河田村、金家坪村、楊八岩村、水桶壩村、橫梁村、九里坪村、萬家園村、大坪村
居委會4個:文昌居委會、祥和居委會、川祖居委會、金剛居委會 100
龍孔鄉 行政村10個:楠竹村、鳳凰村、大壩村、大面村、金台村、龍孔村、玉溪村、陽雀村、臨江村、李家壩村 62
社壇鎮 行政村17個:社壇村、德勝村、平安村、五福村、三橋村、干壇村、文匯村、馬大塘村、火龍山村、蔡家廟村、踏水橋村、李家沖村、陳家岩村、永興村、地壩嘴村、大勝寨村、龍門村
居委會1個:社壇居委會 121
龍河鎮 行政村23個:毛天壩村、金子廟村、皮家場村、杉樹坪村、鳳凰山村、石堡村、文廟村、石倉壩村、洞庄坪村、長坡村、紅廟村、中合場村、三磊子村、杉木岩村、大月壩村、廟堂壩村、冉家河村、冷浸溪村、陡磴子村、柏木園村、鐵爐溝村、岩榜村、多坡壩村
居委會1個:觀音寺居委會 156
虎威鎮 行政村11個:大池村、荷花村、同心村、回龍村、香岩村、大溪村、鸚鵡村、立石村、紅岩村、人和村、鳴羊村 81
保合鄉 行政村13個:萬泉村、新屋坪村、馬家場村、文家邊村、牟家場村、范家溝村、何家場村、普子場村、金盤村、新院子村、蓋靈廟村、竹林沖村、余家壩村 89
三元鎮 行政村10個:梯子河村、灘山壩村、麻柳村、洞井塘村、廟壩村、羅家場村、大城寨村、鄧教坪村、何家壩村、青杠椏村 60
許明寺鎮 行政村10個:曬谷村、羅家灣村、李明村、平橋村、王家岩村、張家村村、古家山村、關門石村
居委會1個:大菜園居委會 80
董家鎮 行政村13個:董家場村、公家場村、大水井村、關聖場村、大丫口村、龍頭寨、三元場村、雞公嘴村、中和場村、彭家壩村、白鶴洞、石龍門村、四角樓村
居委會1個:水巷子居委會 96
鎮江鎮 行政村8個:杜家壩村、觀石灘村、鷂子岩村、斯山溝村、張家溝村、朗溪村、黃家坪村、赤溪村 41
雙路鎮 行政村13個:雙路村、馬鞍山村、王家壩村、蓮花洞村、安寧場村、楠木村、斷橋溝村、花園村、鐵石坪村、石板水村、王家壩村 60
樹人鎮 行政村10個:萬壽橋村、雙鳳山村、白江洞村、太和村、石嶺崗村、大樓腳村、大石板村、三口井村、岩石場村、三元寺村
居委會1個:大柏樹社區居委會 77
十直鎮 行政村17個:寨上村、丁溪村、河良村、新屋村、秦榜溝村、開花寺村、上壩村、雙溪村、高家壩村、十字村、灌塘溪村、蔣家山村、蓮花村村、龍頭村、七里村、樓子村、紅廟子村
居委會1個:梁家灣居委會 131
興義鎮 行政村14個:長江村、雙桂場村、泥巴溪村、楊柳寺村、天水場村、水平坪村、長沙村、保家爐村、坦鋪村、譚洵溝村、白家溝村、大池壩村、保家寺村、石佛場村
居委會1個:勝利居委會 88
湛普鎮 行政村7個:白水村、燕子村、馬安村、慶雲村、世坪村、中坪村、春安村 47
包鸞鎮 行政村18個:包鸞村、楊嶺村、花地堡村、亭子埡村、飛仙洞村、新溪村、華坪村、鴿子壩村、彈子台村、齊光村、新坪村、新花村、紅花坡村、磴子口村、青杠坪村、楓香堡村、日照壩村、柏果園村 100
江池鎮 行政村10個:江洋村、大安村、鄒家村、橫梁村、虎勁村、徐坪村、五松村、雙仙村、南洋村、關塘村 53
南天湖鎮 行政村10個:鹿山村、九溪溝村、三撫村、南天湖村、義合村、廠天壩村、高庄坪村、三匯村、梨地坪村、小安溪村 64
仁沙鄉 行政村14個:李家坪村、仁壽村、杭家坪村、古佛村、石盤灘村、熊家河村、羅家橋村、紅廟子村、七星寨村、陶家坪村、田家溝村、隆家溝村、永坪寨村、打穀壩村 84
崇興鄉 行政村6個:先鋒村、黎明村、鋪子村、十字口村、春花山村、大岩樹村 57
三建鄉 行政村8個:魚泉子村、紅旗寨村、綠春壩村、廖家壩村、夜力坪村、石龍門村、蔡森壩村、雙鷹壩村 44
雙龍場鄉 行政村10個:尖子山村、回龍場村、田家山村、雙龍場村、梨子園村、關都壩村、屋邊村、馬蹬壩村、燈塔村、傅家山村 68
青龍鄉 行政村8個:黃嶺村、雙河村、興隆村、黃泥村、青天村、五穀村、青龍村、龍井村 50
武平鎮 行政村10個:周大灣、殷家壩村、新和場村、壩周村、漩石溝村、百集山村、蜂子山村、瓦泥坪村、山羊溪村、磨刀洞村 62
栗子鄉 行政村7個:南江村、建龍村、雙石磙村、栗子村、茶嶺村、聯合村、金龍寨村 42
三壩鄉 行政村11個:黃沙村、陳家嘴村、長嶺村、李家灣村、盧家山村、竹子村、花泉村、野桃壩村、廂壩村、金竹林村、硝廠溝村 58
暨龍鄉 行政村8個:興龍村、鳳來村、九龍泉村、烏羊村、羊子池村、回龍村、旺龍村、白果村 68
都督鄉 行政村5個:沙坪村、塔水村、都督村、後溪村、梁橋村 24
太平壩鄉 行政村5個:毛林溝村、下壩村、後壩村、中壩村、雙流壩村 22
『柒』 關於鬼城豐都的傳說有哪些
豐都鬼城
開放分類: 旅遊、景點、重慶、景區、勝地
"鬼城"豐都古為"巴子別都"。東漢和帝永元二年置縣,素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是傳說中人類亡靈的歸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間文化於一體的民俗文化藝術寶庫,被譽為中國"神曲之鄉" 人類"靈魂之都"。
地 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縣界:
北岸 東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墊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東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國時期
民國30年 縣界:
東連忠縣,北接墊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東南連黔江,東接湖北利川。
民國31年7月,酆、石兩縣互劃插花地:
石柱縣將湖海鄉第十二、十五保,江池鄉第一至四保,長坡鄉第一至八保,沙谷鄉第九保,劃交酆都縣;共15保,163甲,1765戶,9044人。
酆都縣將第四區橋頭、中益、龍沙、三會、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鈴9鄉,第三區武平鄉漆潦壩一保,德建鄉第六至十四保,平安鄉第三、四、五保,太平鄉第一保一至五甲,劃交石柱縣;共1區,9鄉,69保,631甲,7276戶,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縣將崇興鄉嵌入涪陵境內的馬鞍山,劃交涪陵縣三匯鄉;計1保,40戶,148人。
建國以後
1952年8月,忠、酆兩縣調整插花邊界:
酆屬洋渡、太極鄉劃交忠縣,共5826戶,22659人。
忠屬鴻鶴鄉第四至十四村劃交酆都縣,共2074戶,8940人。
同年10月,忠縣插入酆都縣十直鄉的紅廟村、貫塘村、七里村、龍頭村、和新開村的一、八、九組劃交酆都縣,共1073戶,4278人。
1963年9月,豐都縣屬豐勝公社交墊江縣,計4個生產大隊,23個生產隊,593戶,2091人。
至此,豐都縣境東西寬71、76公里,南北長79、85公里,總面積2901、16平方公里。境界為:東依石柱縣下路區,南接武隆縣後坪公社、彭水縣棣棠公社,西靠涪陵縣羅雲、龍駒公社和墊江縣箐口、裴興公社,北鄰忠縣任家、廟埡公社。
歷 史
豐都原縣城-----名山鎮,位於縣境中部、長江北岸,名山、雙桂山南麓,北緯29°53`,東經107°42`,海拔160米。其地古稱豐民洲,周時為「巴子別都」,自東漢建縣以來,歷為縣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暫遷徒。明末連年爭戰,官署民舍被毀,清初,縣官曾僑居高家鎮;順治十七年(1660),知縣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門重建縣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毀於長江洪水,十一年築新城於傅家堡,縣衙遷新城六口井;光緒三年(1877),知縣陸鎔復葺舊治,縣屬遷還。民國29年為避日機轟炸,縣府遷麻柳嘴,兩年後遷還原處。署址在今商業路,解放後為縣人民政府駐地。
民國20年,縣城始置名山鎮,治所設於名山南麓八聖宮(今肉聯廠)。民國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鎮,治所設於雙桂山南麓巧聖宮(今社會福利院)。民國35年,名山、平都兩鎮並為五雲鎮,民國36年復置名山、平都兩鎮。1950年10月兩鎮並為城關鎮,1951年9月改為城關區,1956年復改為城關鎮,1980年7月復名山鎮鎮名,治所設於今中山路。
古豐都城僅一條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縣桂仲拳時縣暑東南向,較簡朴,其後漸向名山、雙桂山方向擴建街房;天順四年(1460)知縣柴廣初建城恆、弘治年間,知縣李毅、明紳重修城牆,高二丈,周長六百丈,設五座城門:東南為宣化門,東迎恩門(又名守智門),南會川門(又名管驛門),西陽和門(又名大西門),北屢豐門(又名北門)。另修東水門、西水門、小東門、小西門四道小門。清順治、乾隆、嘉慶、咸豐、同治、光緒各時期都補修城牆,城內官署、民房、店鋪、學校、廟宇逐年增多。
民國初年,城內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狹窄。民國18至20年,駐軍陳蘭亭設馬路局,拆除城牆及部份民房拓寬街道,建成寬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紀念碑至公園主街,寬四丈、近一華里、筆直。全城街道兩旁植樹整齊,房屋多磚木結構,一般是樓下開店,樓上住家。
解放後,多層建築逐年增多,除縣鎮各機關、商店、銀行、中小學校外,還建有榨菜、釀造、罐頭等廠,一般為鋼筋水泥結構,地面磨石,有的門面嵌瓷磚。街道為水泥路面,街房呈塊壯聚落,城內面積為0、92平方公里,形若關刀,橫呈江畔。城西北有汽車站,每日有開往縣內區鄉及鄰縣墊江、石柱、涪陵等地班車;南環路、商業場、管驛門外,建有碼頭,西去涪陵52公里、重慶172公里,東至宜昌476公里、武漢1102公里,班船日夜可乘。名山鎮現有人口二萬余,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人 物
要說清楚豐都被訛傳為鬼城,最早的歷史淵源,恐怕要從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國幽都」說起。
巴蜀氐羌部落,據有的歷史學家考證,原住在甘肅南部天水一帶,由於公元前第十世紀至前九世紀,我國的氣候有一次大的變化,西周初年的氣候是比較暖和的,但不久就惡化了。《竹書紀年》上記載周孝王時,長江的支流漢水,分別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有兩次結冰,結冰之後,緊接著就是大旱。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紀有一個寒冷期,大約延續了一至二個世紀,到春秋時期,氣候才溫暖起來。因為這個寒冷期,原住在隴南,分布在今天甘肅、陝西、四川交界處的氐族大舉南遷。其中一支經漢水流域而下與巴部落結成了聯盟。今湖北襄陽有樊城,應是南遷中氐族樊姓中的一支。另一支經嘉陵江流域而下,遷到川北,川東北地區的「板盾蠻」,就包括了出於氐羌系的部落。
氐羌部落南遷,東至今天湖北、湘西;南至四川西部直至雲南東北地區。
巴人活動中心在殷商至春秋時代,主要活動於漢水流域,後因楚的侵逼才西遷入四川。進入四川後建立巴國,強盛之時,川東南、湘西皆為其南境。古巴蜀氐羌部落又稱為鬼族的兩支部落,在長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產生了一個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被稱為巴蜀兩族的第一代鬼帝,這位鬼帝住在幽都。東漢高誘注《淮南子.墜形篇》稱:「古之幽都在雁門以北。」一個「幽都」,一個「雁門以北」,就難以說清了,古有幽都在幽州,雁門指的是山西雁門關一帶;然而巴蜀氐羌鬼族又不可能在北方,因此有人認為這個「雁門以北」是在今四川境內。豐都古時曾作過巴蜀別都,後來即被傳為「鬼國」的「幽都」。這個「鬼國幽都」大概就是說「鬼族的首都」吧。
鬼族信巫。肯定有巫術;鬼族有原始宗教,肯定要樹立一個神,這個神就是第一代鬼帝,土伯就這樣在古豐都大地上被傳為第一神。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不過後來張道陵在四川創立的「五斗米道」又稱「鬼道」,張天師又吸收低羌部落的巫術作為他驅鬼治病的法術;後來道教又封酆都為游治之一,其間與巴蜀第一代鬼帝被傳為住在古酆都是有內在聯系的。
豐都自助游攻略
從朝天門坐車出發。經過長壽—涪陵—豐都。差不多三個多小時就到了,重慶到涪陵這一段為全高速路,涪陵到豐都為二級公路,路費差不多是60塊錢左右吧,你還可以直接坐船到豐都,在船上還可以悠閑的賞賞一路的江景,到達豐都後,那就看你們怎麼玩了,首先肯定要去玩的就是鬼城名山了噻,那裡面的好玩的東西可多了,門票嘛,不是很貴,80塊錢,保證你玩得很滿意的。到了晚上嘛,去新縣城那邊住,那邊的賓館一晚上也不貴,那個算得上是星級的宏聲賓館一晚也就170左右,如果你覺得高了,也有便宜的,一晚50塊錢,電視、浴室,空調也都有的,保證你住得安心,吃得放心。
到了第二天嘛,你就去豐都新縣城轉一圈,現在這新修的新縣城呀,差不多跟重慶的主城區一樣吧,看看這個三峽移民庫區的人民們把他們的家鄉建設得這么的漂亮。不難感嘆三峽移民真偉大啊!轉玩後,你還不得不去一個地方哦,那就是著名的雪玉洞啦,那個地方呀,簡直就是人間的天堂,大自然巧奪天工的雕塑呀。
轉錄朱德前輩的一首名詩,與孤藤子網友共勉:
朱德同志游七星岩時,作詩贊頌:
七星降人間,仙姿實可攀.久居高要地,仍是發沖冠.
開心才見膽,破腹任人鑽.腹中天地闊,常有渡人船.
有人說:人生的高度是參照於他/她的氣度的,很有道理.
門票:60元 鬼王石刻景區:25元 南天湖景區:20元 龍河漂流:88元/人
『捌』 豐都城的地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縣界:
北岸 東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墊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東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國時期
民國30年 縣界:
東連忠縣,北接墊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東南連黔江,東接湖北利川。
民國31年7月,酆、石兩縣互劃插花地:
石柱縣將湖海鄉第十二、十五保,江池鄉第一至四保,長坡鄉第一至八保,沙谷鄉第九保,劃交酆都縣;共15保,163甲,1765戶,9044人。
酆都縣將第四區橋頭、中益、龍沙、三會、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鈴9鄉,第三區武平鄉漆潦壩一保,德建鄉第六至十四保,平安鄉第三、四、五保,太平鄉第一保一至五甲,劃交石柱縣;共1區,9鄉,69保,631甲,7276戶,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縣將崇興鄉嵌入涪陵境內的馬鞍山,劃交涪陵縣三匯鄉;計1保,40戶,148人。
建國以後
1952年8月,忠、酆兩縣調整插花邊界:
酆屬洋渡、太極鄉劃交忠縣,共5826戶,22659人。
忠屬鴻鶴鄉第四至十四村劃交酆都縣,共2074戶,8940人。
同年10月,忠縣插入酆都縣十直鄉的紅廟村、貫塘村、七里村、龍頭村、和新開村的一、八、九組劃交酆都縣,共1073戶,4278人。
1963年9月,豐都縣屬豐勝公社交墊江縣,計4個生產大隊,23個生產隊,593戶,2091人。
至此,豐都縣境東西寬71、76公里,南北長79、85公里,總面積2901、16平方公里。境界為:東依石柱縣下路區,南接武隆縣後坪公社、彭水縣棣棠公社,西靠涪陵縣羅雲、龍駒公社和墊江縣箐口、裴興公社,北鄰忠縣任家、廟埡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