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楨的任職
李楨在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任上曾上書朝廷: 「梁道凝是個遵理守法、但無所作為的循吏,上面反而叫考核上報,予以提升。應該懲罰那些帶有私人觀念調陞官員的吏部有關人員,用以懲戒其他人。推薦提升下屬官吏,不應該專門照顧品級高的官員,下級吏員如趙蛟、楊果等人,品德高尚,才幹突出,政績顯著,也應該大張旗鼓地表彰提升。」趙蛟、楊果是萬曆初年非經考試人仕、而從吏員超升為官員的。神宗皇帝下詔書,贊同了李楨的意見,並將李楨召回朝廷就任左僉都御史,又調遷為戶部右侍郎。
李楨性格正直剛強,人事謀劃恰當妥貼,有人建議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宰相趙志皋因對李以前上書中論及自己的進退一事而耿耿於懷,所以在暗地裡阻撓。而且張位、沈一貫平時就與經略邢蚧、經理楊鎬等人關系好,意見往往相通,也都不與李楨方便,說李楨不是一個將材,認為只有蕭大亨才能勝任尚書職務,但神宗皇帝沒有聽他們的意見。後來,邢蚧、楊鎬等將領在朝鮮地界上對日本作戰勞而無功,趙志皋等人又以李楨措置無方為由請神宗皇帝罷免李楨的職務,御史況上進而彈劾李楨平庸無能,神宗皇帝雖然沒有聽這些饞言,但任命李楨為兵部尚書一事卻被擱置下來。
甘肅巡撫職務空缺,朝廷要補選一人,李楨便推薦了劉敏寬。給事中楊應文卻說:「劉敏寬因犯事正在受審查,怎麼能推薦他呢?」神宗皇帝用這個話來責問李楨,李楨回答道:「我是奉了詔書推薦人的!劉敏寬正是當巡撫的最好人選,所以我才推薦了他。」神宗皇帝對李楨不引罪自責而憤怒,就把他調往了南京去任職。後來,朝廷派人考察南京的御史、拾遺等官的政績,並又考察了李楨,認為李楨年老不能任職了,朝廷就命李楨退休。
❷ 李楨六國論 觀點
元代李楨的《六國論》也是一篇探討六國敗亡原因的專論,但他認為二蘇之說都是厚六國而薄秦的偏頗之論。他認為六國和秦一樣,都是暴虐無異。六國之亡,就亡在他們力量弱小而又欲為秦所為。而要想免於滅亡,只有行仁義。
在論證方法上,他也不同於二蘇:不是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圍繞論點選擇材料進行論證,而是先破後立,首先排除對六國敗亡原因的偏頗之論,然後再闡明自己的看法,直到文章結尾時,才點明論點。
原文
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擯秦:以為必如是,而後秦患可紓。 夫後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於秦者也;其溺於攻伐,習於虞作,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兵連禍結,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當蘇秦之始出也,固嘗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誠知其易也。使秦過用之,彼其所以為秦謀者,一憂夫張儀也。惟其不用,而轉而說六國以縱親,彼豈不逆知天縱約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時之富貴,幸終吾身而約不敗。其激怒張儀而入之於秦,意可見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齊、魏之師已為秦出矣。
夫張儀之辨說,雖欲以散縱而就衡,顧其言曰,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所以狀衰世人之情,非甚謬也。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
而衡人方日挾強秦之威柄,張喙而恐喝之,即賢智如燕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欲責以長保縱親,以相佐助,豈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於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天助雲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於人上,日驅無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終劉於虐乎?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
後之論者,何厚於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 曰:"若是,則六國無術以自存乎?"曰:奚為其無術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譯文
宋朝蘇洵和蘇轍認為六國只會割地賄賂秦國,(六國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致滅亡的。(他們)不知道堅守合縱盟約的重要;齊國、楚國、燕國、趙國不知道幫助韓國、魏國來(一起)抵抗秦國(的重要):認為必須像這樣(割地賄賂秦國)之後,秦國的威脅(就)可以消除。
後人痛恨秦國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秦國統治者的殘暴嗎?據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為秦國有罪。在這個時候,山東諸侯六國中,沒有一個(諸侯國的實力)能超過秦國的啊,他們沉溺於武力攻打,習慣於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這)與秦國相比沒有什麼不同。
戰爭連續不斷,戰禍連年不絕。假使擁有的地理形勢有利如秦國,並且得到上天的幫助,那麼六國當中的一國也可以象秦國一樣統一中國。只是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因此(六國)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致滅亡的。當蘇秦才出來(游說)時,本來曾想得到秦國所用,而希望秦國統一天下。
(蘇秦)的確知道那是容易(的事)。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時要為秦國謀劃的原因是只怕張儀。只因他不被秦國所用,就轉而游說六國合縱,他難道沒有預料到縱散約敗之後不能保住(自己)嗎?他只是想暫且用這種方法獲取一時的富貴,希望自己在世時合縱不散。
他用計激怒張儀使張儀來到秦國,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洹水之盟,還不過一年,齊國、魏國的軍隊已經替秦國出征了。張儀的辯說,雖說是只想使合縱離散而連衡成功,但看他說的話,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親兄弟,還有爭奪錢財的,而想憑借著虛偽欺詐、反復無常的策略,所以陳述衰微時代人們的情形,不是很錯。
那六國相互圖謀相互攻取,相互欺詐相互威脅,(他們)沒有兄弟骨肉之親,他們的事又不只是財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張)連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強秦的威勢,威脅六國,即使賢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樣的,還只得俯首聽命(於秦),不停地道歉過失。
你想要求長保合縱如親,相互輔助,怎麼可能啊! 這樣說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錯在想做秦國所做的事。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而秦國獨做了,而且成功了,這就是所說的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啊。唉!自春秋以來,戰禍一天天的嚴重;到戰國,老百姓被殘害的情況,有的(已經)到了不忍說的地步了。
上天很愛人民啊!難道它能使六七個君王,臨駕於人民之上,天天驅趕無辜的人民,使他們手足長滿老繭、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終被虐殺嗎?它一定不這樣啊!因此秦國不極強盛,就不能滅六國而稱帝,不稱帝,那麼它的罪惡(就)不能達到極點,秦國沒有惡貫滿盈,也就不會迅速滅亡。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國和六國自己造成的結果啊。
後人的評論,為什麼偏重六國,而一定要他們存在呢! (有人)說:「如果這樣,那麼六國就沒有辦法來保存自己了嗎?」回答說:哪裡是他們沒有辦法啊!豈止是保存下來,即使稱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經用仁義游說梁國、齊國的君王,而他們都不採納,可嘆啊!
(2)李楨馬鞍山擴展閱讀
文章一開頭,李楨先簡要地提出二蘇的論點。二蘇的論點對不對,他先不置可否;本人的論點是什麼,也隻字未提,而是筆鋒一轉,去駁世人對秦的偏頗看法。作者採用設問的方法:「夫秦後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耶?」然後針鋒相對地指出:「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
為了證明這個論點是正確的,作者從六國本性、六國謀士、秦國謀士言行等三個方面加以論證。李楨認為六國本性與秦國無異,也是「溺於攻伐,習於虞詐,弱肉而強食」如果他們得逞,未必不是又增加一個暴秦。
作者又以六國的主要謀士蘇秦的言行加以證明:蘇秦掛六國相印,力倡合縱,好像誓與六國共存亡,合縱之法也似乎真可抑秦,其實並非如此。作者指出:蘇秦為人朝秦暮楚,惟利是圖,他起初投秦,因為他知道秦必將統一天下,只是秦不用他,他才轉而去倡合縱、說六國的。
況且,他也並非不知道縱約之不可保,只不過靠其來沽名釣譽、謀取財富罷了。這樣就會使人覺得六國合縱之不可靠,蘇秦為人之不可信。接著,作者又以秦國謀士張儀的言行來證明:張儀認為父母手足之間尚要爭錢財、耍手段,更何況六國之間呢?
再說國家興亡又遠非錢財之類小事可比,又加上秦國的威脅利誘,縱散約敗是不可避免的。作者認為張儀之說雖然露骨,但卻道破了哀世之人情。作者通過以上三方面的論證,無非是要得出一個結論:六國與秦無異,合縱之述違反人情,只不過是蘇秦之類朝秦暮楚之士,攫取名利的一種手段罷了。
在論證方法上,作者的安排也是很巧妙的。他的本意是要說明六國破滅之因在於他們力量弱小卻又欲為秦所為,但在上面兩段中卻大談六國本性,絲毫未提及上述論點,這是否離題,顧左右而言它呢?不是的!
這是採取側面進擊、迂迴包抄之法。因為作者要指責包括二蘇在內的後人袒護六國、專門罪秦的偏頗之論,就必然要證實六國與秦一樣都很暴虐;作者要論證六國必然破亡,當然也必須首先論證六國的所為是違背了天道人情。
作者開始不提自己的論點,而首先論述六國的本性,正是要排除人們對六國與秦的偏頗看法,這樣才便於接受作者關於六國敗亡之因的正確解釋。
那麼,六國敗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作者終於在第三段開頭加以點破:「誤於秦之所為也」,七國都想稱帝,只不過秦得天助得以成功罷了。那麼,天意為什麼要助秦呢?作者接著解釋道:春秋以來,兵連禍結;迄乎戰國,百姓更受其荼毒。
蒼天是愛民的,不願再任其下去了,這是其一;如果讓六國也稱帝,那麼百姓頭上就有七個君主肆虐於其上,那就更加不堪忍受,這是其二;不讓秦極強,它就不能滅六國而稱帝;秦不稱帝,就不能讓其惡貫滿盈,加速滅亡,這是其三。
作者從這三方面代天立言,認為秦滅六國是天意,也是秦與六國各自暴虐行為的必然結果,因此,後人關於六國敗亡的議論,是站在六國立場上的偏頗之言,這樣就與第一段二蘇的言論暗相對照,只不過未點出二蘇而以「後之論者」泛言之,批判的范圍顯得更為寬泛。
最後一段,作者以設問設答的方式指出六國要想自存,只有實行仁義,這樣不但可存,甚至可王。可惜的是,六國之君不能施行此道,這是令人感慨不已的。最後一段雖短,確是本文主旨所在,作者無論強調天意助秦,還是指責六國欲秦所為,都是從這個主旨出發的;作者否定包括二蘇在內的後人偏頗之言,也是以此為立論根據的。
另外,這段雖只有四十多字,章法上卻極富變化:首先它採取設問設答之法來設疑釋疑。強調「其術」極為重要。但究竟是何術並未點破,這是一變;以孟子以「仁義」說梁、齊之君之故實,暗示「其術」就是施行仁義,這是再變;梁、齊之君不納其說,終遭破亡下場,讓人感慨萬端,這是三變。通過如此曲折變化,使作者在篇末點破的主旨,深深地印入讀者的腦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楨
❸ 李楨的人物生平
李楨,字維卿,號克庵,安化人,即今甘肅省慶城縣人。
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年)進士,初任高平縣知縣,後調回朝廷任御史。
明神宗萬曆初年,傅應楨因向神宗皇帝直言上書,招致神宗皇帝震怒,下詔書將傅關進監獄。李楨會同御史喬岩、給事中徐貞明,相聯擁人監獄看護傅,又引起神宗皇帝的不快,按同罪論處,被貶為長蘆鹽運司知事。後相繼調遷為歸德推官、禮部主事、順天府府丞。
❹ 李楨的個人經歷
1982年底畢業於昆明醫學院(現已改名為昆明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從事法醫病理學與法醫毒理學教學、司法鑒定與科研工作20餘年。1987年在沈陽中國醫科大學法醫學系進修法醫學專業一年,1990年在昆明醫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基礎課程一年。1997年破格評聘為副教授,1998年被評為雲南省師德標兵,1999年國家教委選派出國,在澳大利亞新洲法醫研究院暨皇家病理學院深造三年。
主要致力於法醫病理學教學及毒品濫用毒理病理機理研究,並完成交通損傷、心肌早期缺血、醫療糾紛及其他刑事及民事方面的司法鑒定及研究工作。曾赴澳大利亞、紐西蘭、以色列、法國、德國、泰國等國完成國際學術交流、專業學科考察或校際合作交流,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命科學倫理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的籌建工作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❺ 李楨航前女友的照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與秘密,不打聽他人隱私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因為那並沒有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與其花時間去深究別人的隱私,不如多關心下身邊的人,多了解下身邊的人。
❻ 寫<六國論>的李楨是哪個朝代的啊
清代的李楨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不採用孟子的仁義學說,不施行仁政。
❼ 李楨航現在在那裡
雲南。看他新浪微博你就知道了
❽ 李楨的婚配
大臣趙用賢原將女兒許配於御史吳之彥之子吳鎮。但吳氏父子過趙門不為禮,並在公共場合污辱趙,趙憤而返禮絕婚,吳氏父子以「論財逐婿、蔑法棄倫」的罪名告到了神宗皇帝那裡。戶部郎中鄭材又落井下石,上書毀謗趙用賢。李楨知道後,義憤填膺,為趙鳴不平,並深恨鄭材的卑劣。於是上書朝廷,嚴詞駁斥了鄭材的上書。但在上書言詞中稍有不慎,侵犯了鄭材的父親鄭洛。鄭材抓住這個把柄,再次上書毀謗李楨。李楨更是怒火如炙,覺得宦海險惡,公理難辯,憤而上書朝廷,要求辭職退隱故里。神宗皇帝因了解其中原委,沒有同意李楨的辭職。李楨、鄭材同屬戶部,因此御史宋興祖請求朝廷將鄭材調任其他職務,以此來避開李楨,同時也顧全了大臣的體面。神宗皇帝同意了這個意見,將鄭材調往南京去任職,也將李楨從戶部調出,就任兵部左侍郎。
❾ 李楨的免職
過了很長時間,神宗皇帝又想起了李楨的才幹,便起用李楨任南京刑部尚書。過了一年,李楨提出自己年老多病難以履行職務,要求退休,還沒得到朝廷的批准就自行離職回家了。神宗皇帝知道後,認為李楨是對朝廷上次命他退休不滿而採取的一種對抗行為,非常憤怒,要對他治罪。大學士葉向高說:「李楨確實是有病,不能對他過於責備懲罰。十餘年來,大臣年老要求退休的,在百人中沒有一兩個獲得批准。李廷機、趙世卿被拖了多少年,要求退休的上疏不知寫了多少;最近,尚書孫丕揚、李化龍又因為考察軍政上疏呈言,朝廷未作答復,使他們進退維谷,無所適從,都要求退休。若果現在把李楨處置了,那麼必須一視同仁,就得跟著處理這些大臣,一次處理這么多人,實在是有傷國體。這些大臣要求離職退休,原因有幾方面:有的是年老多病要求去職,有的是被御史彈劾而自動要求去職,有的是覺得對自己職務安排不恰當要求去職。根據不同人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可以留下的就挽留下來,不可留下的則同意他們體面地退休。」神宗皇帝不聽,竟然下詔撤了李楨的職務,讓其在家閑住。
主事安希范上疏說:像孫龍的清修公正,李世達的練達剛明,李楨的耿介廉正,都是朝廷表率。孫龍、李世達先後都退職回歸故里了,李楨也堅決要求退隱,天下都為這些忠良之臣不能用其才而感到可惜,相反朝廷卻認為這些大臣縱恣狂妄,忌恨朝廷,不使他們盡量發揮作用。這個意見神宗皇帝不但不聽,相反將安希范削官為民。不長時間,李楨懷著憂憤的心情去世了。
❿ 李楨的科研項目
國家級課題:「十一五」規劃課題
中學生個性特長培養與全面提高素質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立項單位:中國教育學會
立項編號:
(項目主持人,2005——2009)
省級課題:吉林省「十一五」重點課題
高中校本教研的制度建立與實踐研究
立項單位: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
立項編號:ZC0281
(項目主持人,2006——2009)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校實驗課題
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的實施研究
立項單位:吉林省課程改革辦公室
立項編號:JLGZBXZ044
(項目主持人,2007——2009)
國家級課題:「十五」規劃課題
1.普通高中全面教學質量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項目第二主持人,2003年4月——2005年10月)
立項編號:FHB030678
2.高中化學課程標准研製
(核心組成員,2001-2005)
立項編號:
省級課題:「十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證研究
(項目主持人,2001年9月——2005年7月)
立項編號:PJ0124
吉林省教育學會課題:
1.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探索
(項目主持人,2001年9月——2005年7月)
立項編號:JKZ0467
2.高中學分制的研究
(項目主持人,2001年9月——2005年7月)
立項編號:JKY0470
國家級課題:「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
課程資源促進有效教學的研究與實驗
立項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研究室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課程研究開發中心
立項編號:DHA060124
(子課題項目主持人,2005年——2009年)
國家級課題:「十一五」規劃課題
新課改後各類教材配套教學資源的比較研究
立項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研究室
立項編號:BHA060029
(子課題項目項目主持人,2005年——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