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鞍山有那些發電廠
公司名稱: 馬鞍山發電廠公司地址: [遼寧.鞍山]安徽 馬鞍山市 安徽省馬鞍山市恆星路(第一發電廠)聯系人: 7手機: 電話:86-555-2842216傳真:--2842250
㈡ 從政治`地理`歷史角度說說百軍秦軍為什麼敗於淝水之戰
您好:
苻堅小傳-淝水之戰 ◎ 天蛇王 前言: 先前寫了兩篇苻堅的小傳,雖然考證非我強項,可是我想司馬光的考證還是值得一信的,故多引用資治通鑒上的東西。從前兩篇可以看出苻堅的"有容乃大"的性格和苻堅窮兵黷武的做法,難道僅僅是這兩點就可以導致了淝水之敗嘛?也許下面這篇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吧。 前秦自取蜀,滅涼,伐代後,國勢達到了顛峰的階段,如同晉武帝一樣,同樣把目光瞄向了東南的一偶,都准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宏偉大業。正如同歷史會驚人的相似一樣,晉武帝司馬炎也是借魏平定蜀地之餘威,並掃平西涼樹機能之亂後,開始實施伐吳的大業,而對比前秦苻堅也是平定蜀地後,安定西涼,而後也開始了第一次的伐晉之戰。可是他們的結果卻恰恰相反,一個功成,一個功敗。也許通過對比他們形似的征伐過程可以從中體會一些東西。 讓我們先從國勢開始入手吧,司馬炎取代了曹魏,建立晉朝,國內安定,內有張華,羊祜一心籌劃伐吳大業,外有龍驤將軍王浚在蜀地積極准備,作船七年,時時刻刻准備伐吳。可謂內外一心。而他的對手吳國卻是一個揮霍無度的君主皓,吳國朝臣紛紛上書曰:"今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而後宮之中坐食者萬有餘人。內有離曠之怨,外有損耗之費,使庫廩空於無用,士民飢於糟糠",可見其國之內衰。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晉終於在咸寧五年(公園279年),冬,十一月,大舉伐吳,遣鎮軍將軍琅邪王出塗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驤將軍王浚、巴東監軍魯國唐彬下巴、蜀,東西凡二十餘萬。命賈充為使持節、假黃鉞、大都督,以冠軍將軍楊濟副之。充固陳伐吳不利,且自言衰老,不堪元帥之任。詔曰:"君若不行,吾便自出。"充不得已,乃受節鉞,將中軍南屯襄陽,為諸軍節度,全面展開伐吳的大舉。 而當我們反觀苻堅伐晉的國勢,雖然已經滅涼,伐代,但是國內鮮卑,羯族等各個力量充斥了朝廷,而且因為苻堅的性格上的"仁慈"(個人評價感覺類似韓信評價中的項羽),所以內亂不斷(詳細見苻堅小傳-識人篇),而在來看看他的對手東晉,自從桓溫死後,桓沖還政於朝廷,在謝安的一力扶持下,東晉逐漸呈獻安定的情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符融規勸苻堅:"陛下欲取江南,固當博謀熟慮,不可倉猝。若止取襄陽,又豈足親勞大駕乎?未有動天下之眾而為一城者,所謂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也。"梁熙諫曰:"晉主之暴,未如孫皓,江山險固,易守難攻。陛下必欲廓清江表,亦不過分命將帥,引關東之兵,南臨淮、泗,下樑、益之卒,東出巴、峽,又何必親屈鸞輅,遠幸沮澤乎?昔漢光武誅公孫述,晉武帝擒孫皓,未聞二帝自統六師,親執枹鼓,蒙矢石也。"可是苻堅並不聽從,執意親征討伐。 從戰爭的戰略准備看,晉滅吳前,羊祜在荊州准備了多年,並對吳人實行懷柔的政策,在糧食的儲備上,到伐吳之前,自壽春到洛陽,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泛舟而下,達於江淮。可見准備相當充足。 而反觀前秦的戰爭准備,卻並不充分,而且前秦還在戰爭的前幾年遭遇天災,百姓困苦不堪,而且東晉在作戰的前幾年(公元376年)已經把淮北的百姓遷往淮南,可見其戰爭准備已經開始進行。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戰場的地理,從戰場地理也可以感覺到晉滅吳和前秦淝水之戰之間居然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來先看看晉滅吳前的戰場吧: 揚州方面:晉有廣陵,以北及塗中,合肥,六安等要點,而吳國有長江北岸,巢湖南岸,恆皖(潛山縣),尋陽,兩者的中間地帶為無人區(曹操的功勞)。 揚州方面,吳國有武昌,西至江夏,而晉有安陸縣(慕容垂之所在),在西,吳具有漢水下游和江陵,西陵。 再來看看前秦和東晉的戰場吧: 前秦伐吳先攻取壽春,從讀史方與記要看壽春:"自魏晉用兵,與江東爭雄長,無常不事先事壽春,及晉遷江左,而壽春之勢益重。" 淝水,從讀史方與記要看淝水:"古者巢湖水北合淝河,故魏窺江南,則循渦入淮,自淮入淝,瑤淝而趣巢湖,與吳人相持於東關,吳人阻魏。。。。。。。" 洛澗:同上書,洛水在縣,南七十里,有地曰洛和鎮,上流自定遠縣流入,至此注於淮,亦謂之洛澗。這里是劉牢之破梁成地地方。 從戰場的地理情況結合戰爭的進程可以看出來,晉滅吳是分兵六路同時南下,正月,王渾率揚州軍兵十萬自壽春直指橫江,尋陽方向,意圖很明顯就是意圖切斷吳國揚州和荊州的聯系,而同時王亻出塗中,牽制吳軍揚州方面主力於東。而同時,王戍越大別山南進,攻武昌江夏方面,而吳國望風而降,與此同時,王浚大軍也襲破西陵,同杜預率領的荊州方面軍在武昌城下會師,當諸路大軍告捷後,王浚揮軍沿長江北上,於是石頭城下王氣盡消。總體而言可謂准備充分,目標明確,而且兵分多路,讓吳國無法相互支援,結果被各個擊破,可見張華,羊祜籌劃之精確。總觀晉滅吳的要點在於多點同時出擊,讓吳國難以提防,牽制了吳國所有的機動部隊在各個要點形成會戰,當晉襲破吳國幾個戰略要點,例如尋陽後,形成對吳國的切割之勢,使得吳國荊揚兩個方面都形成雙向,甚至三面受敵,例如,武昌的東,北,西三面守敵,當荊州安定後,主力會戰於揚州,而吳軍早已士氣低下,無心而戰,故一戰而敗。 再觀前秦之滅東晉的戰爭,雖然慕容垂也屯兵於安陸,不過並沒有對晉形成實際的威脅,而且雖然壽春已奪,而洛澗一敗,東進之路被封閉,只能在淝水之岸於晉軍作主力會戰。而且從淝水一戰可以看出,前秦並無大的戰略准備,不僅兵力集中一點,而單點作戰。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縱使一方兵力極多,也無法在一個局部的戰場上展開並形成戰術優勢,故晉國兵力雖少,但完全能夠防衛。這點我們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可以明顯看出來,(詳細請看小議三國戰爭一,二)出於內線的軍隊需要的是固守一點,力圖等待敵人的失誤即可。 所以作為戰場總指揮的苻堅根本沒有把握戰場主動權的能力,只是簡單的認為兵力多寡是戰爭的決定因素。這樣的指揮官就類似官渡之前的袁紹和赤壁當年的曹操。(曹操在官渡之戰就是利用官渡的地形來讓袁紹的主力無法展開,而周瑜在赤壁破操也是知道曹操的兵力士氣低下,而且利用陸口來抑止曹操的主力展開,讓曹操兵雖多但無法充分利用。) 綜述,也許從國勢,從戰略准備,從戰場地理,從戰爭過程看,晉滅吳,都是精心准備,最後順利滅吳基本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反觀前秦的淝水之戰,不僅國內隱患重重,而且戰略准備匱乏,戰爭的總動員也是當年發動的,並且在戰斗展開方面,形成戰略上單點作戰,並且因為其軍隊內部矛盾重重,所以兵敗如山。 寫到這里,也許對苻堅的後期印象已經清晰的展現在我們面前,雖然苻堅前期有王猛輔佐,可以平涼,滅燕,統一了北方,可是後期當王猛死去後,國勢雖然沒有立刻呈現頹勢,可是種種隱患已經開始發作,親族的屢次背叛,外族在朝廷上占據顯位,朝廷用兵無度。 在苻堅自己獨斷的伐晉的戰爭前,對屬下的屢次規勸聽而不聞,而且執意獨斷專行,而苻堅作為全軍總指揮卻缺少對戰爭的總體把握能力,以至於戰爭的准備不足,導致了洛澗一敗,最終淝水慘敗的最終結局。 看其後期真是極為令人惋惜,當然苻堅之死也是需要讓人大寫一筆的,因為那一筆價值就是對苻堅一生的總結的回顧。 後記:至於對長江的地理分析和如何有效的對長江南岸進行進攻,在我以前的軍事與地理系列裡有比較詳細的論述。
謝謝!
㈢ 幫我啊!!!
草木皆兵-淝水之戰-苻堅
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赤壁之戰-諸葛亮
破釜沉舟-巨鹿之戰-項羽
四面楚歌-垓下之戰-項羽
投鞭斷流-淝水之戰-苻堅
(PS:把第一排聯完就行了吧?)
淝水:在合肥市肥西縣以北的東記河上。它鄰近安徽壽縣。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
淝水之戰: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經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 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名桓沖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淝水之戰地圖]
淝水之戰地圖
10 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佔了壽陽,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佔了鄖城(今湖北鄖縣)。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裡。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迴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陣。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1.5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沖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苻融對苻堅的計劃也表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
示贊同,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競相奔逃。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沖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混亂,徹底崩潰。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行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逃回至洛陽時僅剩10餘萬。
晉軍收復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歷。
百萬秦軍為什麼敗於「淝水之戰」?
苻堅小傳-淝水之戰 ◎ 天蛇王 前言:先前寫了兩篇苻堅的小傳,雖然考證非我強項,可是我想司馬光的考證還是值得一信的,故多引用資治通鑒上的東西。從前兩篇可以看出苻堅的"有容乃大"的性格和苻堅窮兵黷武的做法,難道僅僅是這兩點就可以導致了淝水之敗嘛?也許下面這篇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吧。前秦自取蜀,滅涼,伐代後,國勢達到了顛峰的階段,如同晉武帝一樣,同樣把目光瞄向了東南的一偶,都准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宏偉大業。正如同歷史會驚人的相似一樣,晉武帝司馬炎也是借魏平定蜀地之餘威,並掃平西涼樹機能之亂後,開始實施伐吳的大業,而對比前秦苻堅也是平定蜀地後,安定西涼,而後也開始了第一次的伐晉之戰。可是他們的結果卻恰恰相反,一個功成,一個功敗。也許通過對比他們形似的征伐過程可以從中體會一些東西。讓我們先從國勢開始入手吧,司馬炎取代了曹魏,建立晉朝,國內安定,內有張華,羊祜一心籌劃伐吳大業,外有龍驤將軍王浚在蜀地積極准備,作船七年,時時刻刻准備伐吳。可謂內外一心。而他的對手吳國卻是一個揮霍無度的君主皓,吳國朝臣紛紛上書曰:"今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而後宮之中坐食者萬有餘人。內有離曠之怨,外有損耗之費,使庫廩空於無用,士民飢於糟糠",可見其國之內衰。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晉終於在咸寧五年(公園279年),冬,十一月,大舉伐吳,遣鎮軍將軍琅邪王出塗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驤將軍王浚、巴東監軍魯國唐彬下巴、蜀,東西凡二十餘萬。命賈充為使持節、假黃鉞、大都督,以冠軍將軍楊濟副之。充固陳伐吳不利,且自言衰老,不堪元帥之任。詔曰:"君若不行,吾便自出。"充不得已,乃受節鉞,將中軍南屯襄陽,為諸軍節度,全面展開伐吳的大舉。而當我們反觀苻堅伐晉的國勢,雖然已經滅涼,伐代,但是國內鮮卑,羯族等各個力量充斥了朝廷,而且因為苻堅的性格上的"仁慈"(個人評價感覺類似韓信評價中的項羽),所以內亂不斷(詳細見苻堅小傳-識人篇),而在來看看他的對手東晉,自從桓溫死後,桓沖還政於朝廷,在謝安的一力扶持下,東晉逐漸呈獻安定的情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符融規勸苻堅:"陛下欲取江南,固當博謀熟慮,不可倉猝。若止取襄陽,又豈足親勞大駕乎?未有動天下之眾而為一城者,所謂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也。"梁熙諫曰:"晉主之暴,未如孫皓,江山險固,易守難攻。陛下必欲廓清江表,亦不過分命將帥,引關東之兵,南臨淮、泗,下樑、益之卒,東出巴、峽,又何必親屈鸞輅,遠幸沮澤乎?昔漢光武誅公孫述,晉武帝擒孫皓,未聞二帝自統六師,親執枹鼓,蒙矢石也。"可是苻堅並不聽從,執意親征討伐。從戰爭的戰略准備看,晉滅吳前,羊祜在荊州准備了多年,並對吳人實行懷柔的政策,在糧食的儲備上,到伐吳之前,自壽春到洛陽,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泛舟而下,達於江淮。可見准備相當充足。而反觀前秦的戰爭准備,卻並不充分,而且前秦還在戰爭的前幾年遭遇天災,百姓困苦不堪,而且東晉在作戰的前幾年(公元376年)已經把淮北的百姓遷往淮南,可見其戰爭准備已經開始進行。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戰場的地理,從戰場地理也可以感覺到晉滅吳和前秦淝水之戰之間居然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來先看看晉滅吳前的戰場吧:揚州方面:晉有廣陵,以北及塗中,合肥,六安等要點,而吳國有長江北岸,巢湖南岸,恆皖(潛山縣),尋陽,兩者的中間地帶為無人區(曹操的功勞)。揚州方面,吳國有武昌,西至江夏,而晉有安陸縣(慕容垂之所在),在西,吳具有漢水下游和江陵,西陵。 再來看看前秦和東晉的戰場吧:前秦伐吳先攻取壽春,從讀史方與記要看壽春:"自魏晉用兵,與江東爭雄長,無常不事先事壽春,及晉遷江左,而壽春之勢益重。" 淝水,從讀史方與記要看淝水:"古者巢湖水北合淝河,故魏窺江南,則循渦入淮,自淮入淝,瑤淝而趣巢湖,與吳人相持於東關,吳人阻魏。。。。。。。" 洛澗:同上書,洛水在縣,南七十里,有地曰洛和鎮,上流自定遠縣流入,至此注於淮,亦謂之洛澗。這里是劉牢之破梁成地地方。從戰場的地理情況結合戰爭的進程可以看出來,晉滅吳是分兵六路同時南下,正月,王渾率揚州軍兵十萬自壽春直指橫江,尋陽方向,意圖很明顯就是意圖切斷吳國揚州和荊州的聯系,而同時王亻出塗中,牽制吳軍揚州方面主力於東。而同時,王戍越大別山南進,攻武昌江夏方面,而吳國望風而降,與此同時,王浚大軍也襲破西陵,同杜預率領的荊州方面軍在武昌城下會師,當諸路大軍告捷後,王浚揮軍沿長江北上,於是石頭城下王氣盡消。總體而言可謂准備充分,目標明確,而且兵分多路,讓吳國無法相互支援,結果被各個擊破,可見張華,羊祜籌劃之精確。總觀晉滅吳的要點在於多點同時出擊,讓吳國難以提防,牽制了吳國所有的機動部隊在各個要點形成會戰,當晉襲破吳國幾個戰略要點,例如尋陽後,形成對吳國的切割之勢,使得吳國荊揚兩個方面都形成雙向,甚至三面受敵,例如,武昌的東,北,西三面守敵,當荊州安定後,主力會戰於揚州,而吳軍早已士氣低下,無心而戰,故一戰而敗。再觀前秦之滅東晉的戰爭,雖然慕容垂也屯兵於安陸,不過並沒有對晉形成實際的威脅,而且雖然壽春已奪,而洛澗一敗,東進之路被封閉,只能在淝水之岸於晉軍作主力會戰。而且從淝水一戰可以看出,前秦並無大的戰略准備,不僅兵力集中一點,而單點作戰。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縱使一方兵力極多,也無法在一個局部的戰場上展開並形成戰術優勢,故晉國兵力雖少,但完全能夠防衛。這點我們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可以明顯看出來,(詳細請看小議三國戰爭一,二)出於內線的軍隊需要的是固守一點,力圖等待敵人的失誤即可。所以作為戰場總指揮的苻堅根本沒有把握戰場主動權的能力,只是簡單的認為兵力多寡是戰爭的決定因素。這樣的指揮官就類似官渡之前的袁紹和赤壁當年的曹操。(曹操在官渡之戰就是利用官渡的地形來讓袁紹的主力無法展開,而周瑜在赤壁破操也是知道曹操的兵力士氣低下,而且利用陸口來抑止曹操的主力展開,讓曹操兵雖多但無法充分利用。)綜述,也許從國勢,從戰略准備,從戰場地理,從戰爭過程看,晉滅吳,都是精心准備,最後順利滅吳基本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反觀前秦的淝水之戰,不僅國內隱患重重,而且戰略准備匱乏,戰爭的總動員也是當年發動的,並且在戰斗展開方面,形成戰略上單點作戰,並且因為其軍隊內部矛盾重重,所以兵敗如山。寫到這里,也許對苻堅的後期印象已經清晰的展現在我們面前,雖然苻堅前期有王猛輔佐,可以平涼,滅燕,統一了北方,可是後期當王猛死去後,國勢雖然沒有立刻呈現頹勢,可是種種隱患已經開始發作,親族的屢次背叛,外族在朝廷上占據顯位,朝廷用兵無度。在苻堅自己獨斷的伐晉的戰爭前,對屬下的屢次規勸聽而不聞,而且執意獨斷專行,而苻堅作為全軍總指揮卻缺少對戰爭的總體把握能力,以至於戰爭的准備不足,導致了洛澗一敗,最終淝水慘敗的最終結局。看其後期真是極為令人惋惜,當然苻堅之死也是需要讓人大寫一筆的,因為那一筆價值就是對苻堅一生的總結的回顧。
㈣ 馬鞍山有什麼特產
馬鞍山的特產
1、含山綠茶
全縣有茶園1000公頃,大都分布在昭關、蒼山兩處丘陵腹地。山上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終年雲霧繚繞,陽光漫射,茶、林相得益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形成含山茶葉獨特的自然品質。歷史名茶「昭關翠須」獲1992年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銀質獎。
「橫龍翠眉」茶以其香濃、味醇、色翠、形美,一舉獲得1996年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為適應市場發展需求,含山縣正著手開發新型的綠色茶葉、有機茶葉,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更高需求。
2、含山大米
含山大米含山縣位於江淮之間,素有「魚米之鄉」美稱,水稻種植歷史久遠,土壤肥沃、水庫資源豐富。
「含山大米」原產地緊靠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轄全國生態鎮——陶廠鎮、運漕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大漁灘濕地,群山環抱,丘圩交錯,森林覆蓋率達40%,裕溪河、牛屯河穿境而過,生態環境優良,為發展優質稻米提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近年來,含山縣農委大力推廣水稻良種良法配套、水稻機插、秸稈粉碎還田、綠肥種植和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水稻綠色生產技術,降低化學農葯和化學肥料的使用量。
3、運漕酒
運漕,古稱蓼花州,曾為安徽省含山縣首鎮,自東漢末年建鎮以來,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清鼎盛時期,運漕有48道閘、72條巷,人口達1萬人之多,各類商號、牙行、作坊、店鋪、錢庄、當鋪、茶館等數百家,鋪面連襟,鱗次櫛比。
漕河上商船往來如梭,兩岸泊船綿延數里。街面商賈雲集,車水馬龍,一派商貿繁榮景象。為我省古代江北八大商業重鎮之一。 漕河,蜿蜒數十公里,銜巢湖,達長江,為南北交通運輸的黃金水道。
4、巢湖白米蝦
體長透明,肉白籽黃,甲殼甚薄,微有棕斑。白蝦加工曬干製成蝦仁(又稱湖米),故又稱巢湖白米蝦。巢湖白米蝦,學名秀麗白蝦,在巢湖水域的蝦類組成中,白米蝦約佔80%,年捕獲量達數千噸。巢湖蝦米經用熱水浸泡,燒豆腐、白菜或芹菜,風味獨特,皆成佳餚。
我國民間久有死蝦泛紅之說,巢湖白米蝦卻不然,燒熟也不變紅,渾身依然白色。傳說古巢州腥穢不堪,魚蝦水族也遭污染而混濁。
5、含眉綠茶
含眉綠茶是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的特產。安徽含眉生態茶葉有限公司的「含眉」牌綠茶,憑借獨特的色、香、味、形、韻被評定為「安徽十大品牌名茶」。馬鞍山「含眉」綠茶生長於雲霧繚繞、溪水環山而流的含山縣清溪鎮長山大壟,漫山遍野、綠油油的千畝有機茶園,茶香沁人心脾
㈤ 馬鞍山 環境保護 作文
馬鞍山概況
安徽省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是安徽省及長三角經濟最具活力的城市。安徽省東大門和經濟領頭軍,輻射皖東南的中心城市。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區、蕪湖縣、宣城市接壤。至蕪湖市區30公里;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距南京市中心45公里,距上海不到300公里,是安徽融入長三角、推進東向發展和長三角城市向內地延伸的重要門戶。馬鞍山為安徽的東大門,水路交通便利。寧銅鐵路、寧蕪高速公路、205國道、313、314省道穿過本境。長江「黃金水道」與國內外港口通航。馬鞍山是全國距離南京公路里程最近的城市,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38公里。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2009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發布暨中國城市競爭力研討會,馬鞍山被評為生活質量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09年的《中國城市發展研究報告》中發布的60個「中國城市發展代表」名單上馬鞍山是小城市發展代表的典型之一!
馬鞍山是皖江開發的龍頭城市,皖江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也是安徽省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經濟增速一直很可觀。
經濟總量快速增長。200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63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5億元,增長5.7%;第二產業增加值432.5億元,增長19.3%;第三產業增加值179.3億元,增長8.1%。全市人均GDP在全省率先突破7000美元,達7118美元,居全省首位。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3.8:68.0:28.2。非公經濟在推動全市經濟發展、擴大就業、創造稅收、優化投資結構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末,全市個體工商戶達43825戶,私營企業9307家。私營企業中,注冊資金億元以上的有13家,注冊資金1000萬元以上的有389家,500萬元以上的有861家。2008年全市非公經濟增加值達299.6億元,比上年增長16%。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制定出台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凈地出讓制度,出台市區財政體制改革辦法。全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率先在全省實施,組建市立醫療集團。市工人劇場和人民會堂完成改制。事業單位崗位設置試點積極開展,馬和輪渡轉企改制基本完成。百貨公司資產重組工作加快推進。泰爾重工、鼎泰稀土上市通過證監會預審,馬鋼認股權證二次行權募集資金30多億元。
物價運行呈現高位平穩回落態勢。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5.2%。分類別來看,八大類商品價格呈現「六升二降」格局,其中,食品類價格在油脂、肉禽及其製品價格大幅上升的強勁推動下上漲幅度最高,達14.3%,成為全市物價漲幅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分類別看,交通和通訊類價格下降1.7%;居住類下降0.4%;食品類上漲14.3%;煙酒及用品類上漲1.3%;衣著類上漲3.6%;家庭設備用品類上漲0.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2.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上漲0.5%。工業品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23.0%。
[編輯本段]·地方特產·
【東華綠松石飾品】 綠松石又稱土耳其玉,是一種含水銅鋁磷酸鹽礦物,其工藝名稱為松石,是最古老的玉石之一,春秋時代的稀世珍寶「和氏璧」就是由綠松石雕琢而成的。它特有的藍色光澤,代表著溫馨和生命,是吉祥、永恆和成功的同義詞。在世界珠寶習俗中,綠松石被定為十二月生辰石,象徵成功與必勝。馬鞍山綠松石以世上獨一無二的柱狀形態令寶玉石界人士驚嘆。它由含銅熱液交代鐵礦脈中的柱狀磷灰石而成,其質地純凈,從藍綠到海藍,色澤艷麗豐富,摩氏硬度4-5,已採得珍貴的有十二個柱體的晶簇狀原礦。用這些質地優良的原礦精心雕刻加工而成的各式綠松石飾品和雕件,是個人和機構難得的收藏品和展覽品。
【洪濱絲畫】 絲畫作品純手工製作,極為講究用色,其作畫用的天然絲棉材料,經過特殊復雜的高溫染色加工,使畫面鮮艷奪目,並且能夠防霉、永不退色。《洪濱絲畫》工藝精湛,繪畫語言獨特,根據圖案設計出逼真,富於立體感的畫面。很自然的將貓、狗等寵物表現得維妙維肖,山水風景渲染得栩栩如生,真正做到了順其自然,隨心所欲,無物不可入畫,在藝術表現上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和高雅的品位,體現出一種大家風范。《洪濱絲畫》可製成微型擺件,也可做成大型壁畫;既可作為樓室廳館的高雅裝飾,也可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珍貴的禮品,還可當作精緻的獎品,創造出一種別具一格的藝術溫馨。
【黃池醬菜】 黃池醬菜產自當塗縣黃池鎮,當地豐富新鮮的物產加上百姓由來已久的醬菜製作習俗使得黃池所產的醬菜遠近聞名,在華東地區擁有廣闊的消費人群。這里的醬菜用料新鮮,工藝考究,口味獨特,是佐餐佳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盛行於這一帶的香菜,它是用經過晾曬的白菜絲配以辣椒粉、芝麻及多種香料混合腌制而成,放在壇中經年不壞,吃的時候,盛在小碟里,淋上麻油,一嚼便覺醇香厚味,微辣中鮮味兒直透舌根,另人不忍卒咽。是小酌品茗時的絕配。
【採石茶干】 「採石磯」牌茶干,已有兩佰多年歷史,源於清朝嘉慶年間,是清造廷貢品之一。解放後,也為黨和國家一些領導人所贊許,深受廣大消費者鍾愛。產品曾遠銷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獲省、部優和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及92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中國優質保健品三項銀獎。並榮獲安徽省著名商標稱號。茶干選用優質大豆、甘草等十幾種天然材料精製而成。且色澤醬紅、細嚼味長、回味持久、有韌性、對折不斷等特色。除含豐富的植物蛋白外,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十八種氨基酸,以及鈣、鎂、鉬、錳、硒、鍶、銅等十幾種微量元素。在第五屆全國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學會上被一些著名的營養專家鑒定為色、香、味具佳、老少皆宜的營養保健食品。同時也是旅遊、飲酒、喝茶的最佳食品。
【大H型鋼】 大H型鋼採用經濟效益最佳的連鑄異型坯軋制生產和合理的軋機布置及世界首創的H型鋼優化鋸切生產工藝。採用小張力控制、軋輥動態軸向調整、自動輥縫控制等高精技術,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大H型鋼生產過程採用功能優越、性能可靠的步進式加熱爐;大行程輥縫調節的可逆式二輥開坯機組;AGC輥縫自動控制系統和快速換輥裝置的萬能軋機;世界先進水平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將三級自動化控制聯成一體。
大H型鋼具有翼緣寬,側向剛度大、抗彎能力強、翼緣表面相互平行,其連接構造比工字鋼更加方便易行,便於切割組裝,易於加工成其它的再生材。H型鋼截面設計比普通工字鋼更合理,在承受相同截面負荷條件下,可節約金屬10-15%。廣泛用於工業與民用建築的鋼結構、工業鋼結構構築物的支撐架、石油化工的設備鋼架、火力發電中主廠房和鍋爐鋼架、鐵路、公路鋼橋的桿件、地下工程的鋼樁及支護結構、輕重機械構架。
[編輯本段]·鋼城旅遊·
【濮塘風景區】
位於馬鞍山市東郊的濮塘風景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雖然與市區相去不遠,但清幽靜謐,有如世外桃源,竹海、古樹、清泉、鍾鼓被稱為濮塘「四絕」,新近發現的怪坡更為罕見,現被列為安徽省省級風景名勝區。
【採石磯風景名勝區】
位於馬鞍山市西南約5公里處的長江東岸,因集;雄、奇、陷、秀;於一體而居於;長江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底蘊深厚的文化遺存使其成為聲聞遐邇的江南名勝,建有太白樓、三台閣、三元洞、採石磯林散之藝術館、廣濟寺等景點,現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大青山李白墓園】
李白墓園背倚的大青山,因李白多次來此停留游覽,亦名為李家山,山高372米,對徑20餘公里。山上鳥道迂迴,林木蔥郁,面臨長江,地理位置顯要,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青山文物古跡豐富,北麓有著名的晉墓群及明代琉璃瓦窯址,朱元璋建都南京古城時曾用此窯琉璃瓦。南齊著名詩人謝眺曾在山南築室而居並修一池(謝公池)此井至今甘甜,終年不枯。在其舊址旁有一石佛庵,大雄寶殿等眾多寺廟,每年香火很旺,青山主峰有始建於宋代的雲霧禪林寺廟。登上主峰可以遠眺長江,近觀層層林海,視野開闊,是旅遊登山的絕好去處。
【朱然陳列館】
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區南部的雨山鄉境內,為三國東吳大將朱然之墓。朱然墓發掘於1984年6月,出土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漆器填補了三國美術史的空白,也是已發掘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規模最大的、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為80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三國朱然文物陳列館,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南雨山區,距六朝古都南京只有40多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本館始建於1987年,經歷年擴建,佔地面積已達110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一組仿漢風格的古典建築群。目前有朱然墓室陳列廳、出土文物陳列廳、朱然生平浮雕長廊、仿古兵器館、朱然家族墓陳列廳、望樓鍾鼓等場館對外開放,輔助設施,休息場所也十分完備。館外群山遙峙,館內綠草成蔭,春天櫻花爛漫,八月丹桂飄香。它既是一座展示三國東吳歷史文化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也是一處探古尋幽,休閑娛樂的絕佳旅遊勝地。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馬鞍山礦區地處長江下游寧蕪--羅河成礦帶,是我國七大鐵礦區之一。礦區內鐵礦山有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所屬南山、姑山、桃沖鐵礦及待開發的羅河鐵礦,已探明的鐵礦產地有31處,伴生礦產地10處,鐵礦總儲量16.35億噸,占安徽全省鐵礦總儲量的57.32%,其中能滿足工業開採的約10億噸以上。礦床規模以大中型為主,礦體較大,儲量億噸以上的有5處,礦石平均品位36.55%,多屬易選的磁鐵礦石,經過選別流程可獲得精礦品位53%~64%。馬鞍山郊區的高村、陶村、和尚橋,當塗縣境內的白象山,廬江縣境內的羅河是潛力很大的後備礦山。硫鐵礦集中分布在馬鞍山郊區的向山、馬山地區,總儲量約2.62億噸,約占安徽全省儲量的55.39%。伴生的磷資源儲量大,品位高,僅以南山鐵礦凹山礦采場和尾礦壩中含磷計算,儲量達1427萬噸,約占安徽全省磷礦儲量的1/3。鉀長石礦主要分布於市郊葛羊山西部,儲量達100萬噸,剝離層薄,開采條件好,是陶瓷、玻璃、造紙工業的重要原材料。製造鉀肥、硫酸原料的明礬石礦,主要分布於向山地區的大黃山,儲量約210萬噸,含明礬品位38.7%。可作水泥工業摻料的石膏礦,分布於市區東南向山,為中型礦床。此外,還蘊藏可供開採的金、銅等有色金屬礦及高嶺土、雲母等一些非金屬礦。
馬鞍山市土地總面積約16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82萬公頃,林地面積2.49萬公頃,交通用地1403.73公頃,水域7.64萬公頃,未利用土地1960.8公頃。
馬鞍山市(不含當塗縣,下同)年平均降水量1060 毫米,形成大氣降水總量約2.9億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達1.13億立方米。長江流經市區西部,平均年過境徑流量高達9794億立方米,是發展工農業生產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長江水面達21平方公里左右。其他河流、湖泊、水庫總面積約1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積1.51平方公里,池塘面積11.67平方公里,河流水面積5.7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豐富,其流速約0.525厘米/晝夜,流量為0.22立方米/晝夜。地下水一般在深度2米左右的含砂蓄水層中,砂層之下為含水量最高的淤泥層。另外,地下水位還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變動幅度約在O.2-0.5米之間。地下水的總流向, 由地勢高的東部向地勢低的西部流入長江。
[編輯本段]·城市建設·
建市時,馬鞍山建成區面積只有0.7平方公里,人口5.65萬人,經50多年發展與建設,馬鞍山截止到2008年年末已由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發展為人口達128.1萬人、國內生產總值636.3億元、市區面積354平方公里的新興工業城市。馬鞍山不僅城市生態環境優美,而且地理位置獨特,形成了"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獨特的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城市風光。其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先後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多次表彰,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馬鞍山市已成為揚子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