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講講你聽說過的馬鞍山有哪些民間故事
知道這個故事是好多年了,一直記著的,忘了是聽來的還是看書上的。話說朱元璋小時候家裡窮,經常吃不上飯,只有去要飯了。有一個冬天,朱元璋隨母親去一個村莊要飯吃,天很晚了還沒有要到多少吃的,天很冷,母親此時又生病了。 朱元璋把母親攙扶進一座無人看守的破廟里,看著昏睡的母親他心急如焚,心想:這要是有一口鍋該是多好呀,可以給母親燒點開水煮點飯,有了熱水熱飯母親會好受些。他決定到村裡去想想辦法。 半夜三更,他來到一戶人家見四下無人就翻牆進入,從這家的廚房裡扒下一口鍋頂在頭上又原路返回了破廟。朱元璋支起鍋燒了熱水又煮了飯,然後叫醒母親。母親醒來看見那口鍋便驚問哪來的,朱元璋如實說是偷來的。 母親很生氣:重八(朱元璋的小名叫重八。),咱人窮志不窮,你年紀還小,也不能不懂事啊,可千萬不能做偷雞摸狗的事啊! 朱元璋說:「我先用幾天吧,用完了再送回去。」 可是母親一定要他馬上就送回去,母親說一想到是用偷來的口鍋做的飯她就吃不下去,「用偷來的鍋做的飯,就是大魚大肉我也吃不香啊!」 朱元璋沒有辦法,只好把鍋收拾干凈重新頂在頭上要給那戶人家送去。等來到村外,朱元璋發現此時天色已經大亮,再去翻牆入戶就要被人發現的,真的會被當做盜賊抓起來的。朱元璋犯了愁,他想這要是再黑一陣天該有多好啊。他沖著天上喊道:「老天爺,你要是能看到就請讓天色再黑一陣吧!」 說來還真的就來,本來還是大亮的天色忽然之間就黑了下來,朱元璋大喜,急忙將鍋送回去了人家的廚房。 這就是天剛亮之前一陣黑的來歷。
⑵ 求關於馬鞍山的神話故事
廣濟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於北宋,已有900多年歷史。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版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權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一塊平坦巨石為聯璧台,此石嵌在蔥郁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民間傳說詩人李白是在這里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台或捨身崖。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
另,馬鞍山採石磯公園里還有李白的衣冠冢。
⑶ 關於馬鞍山有個傳說,是項羽的馬的馬鞍掉到了烏江里,形成了馬鞍山,但是以前烏江隸屬巢湖市,哪來的這個
那些沒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總要給自己杜撰一點傳奇色彩 讓人感覺很牛逼啊
⑷ 馬鞍山採石磯的三元洞名字的來歷
三元洞得名有二:
起源一: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僧人定如雲游,悅此清內幽絕俗,遂容率眾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於此而得名三元洞。
起源二:根據民間傳說,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會考,途經採石忽遇狂風驟雨,幸得神仙保佑,方才化險為夷。後三人皆金榜題名,為官一方,為報神仙救命之恩,捐資就洞築樓,改名三官洞。
中文名:馬鞍山市三元洞
別 名:三元洞又名三官洞
地 點:馬鞍山
⑸ 曲江馬壩的馬鞍山的歷史與傳說
十里亭溜冰場(同樂來園附近);
鐵路自文化宮溜冰場(韶關東站附近);
工人文化宮溜冰場(步行街/風度南路/文化街);
青少年宮溜冰場(西河橋頭);
龍洲島溜冰場(21路公交車總站);
韶關學院商業街溜冰場(7路車到商業中心站下車);
馬壩馬鞍山溜冰場(曲江人民公園);
希望採納
⑹ 馬鞍山的由來
馬鞍山是傳說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安徽和縣烏江專,自覺無顏見江屬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 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馬鞍山的市名因此山而來。
⑺ 黑龍江省鐵力市的由來
鐵力的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先人,很早以前就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生 息、繁衍。據考證,鐵力在唐虞三代(周以前)屬肅慎,戰國為貌地,漢為村地, 後漢三國時期屬扶余部,晉屬寇漫汗,唐屬河北道黑水都督府,元屬水達達路,明 屬奴兒幹部司阿者迷河衛和哈郎衛,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了鐵山包協 領署,統轄正藍,鑲藍兩旗。民國4年(1915年),成立鐵驪設治局。偽大同2年 (1933年),建立鐵驪縣公署。偽康德10年(1943年),慶城縣(慶安)和鐵驪 縣合並,改稱慶安縣,鐵硼設鐵儷街。「九·三」抗戰勝利後,1946年1月建立慶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
△鎮邊軍統領富古唐阿率兵2 500人進駐鐵山包,在治城東4里處修築5座營壘,呈梅花形,人稱「五大營」。
△道士路教順在桃山修建山育觀。從此道教傳入本縣。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
△境內移入滿族5 000人,每戶授地45垧,免租30均升科。
△墾荒者領地先交荒價(押租),每響收荒價1吊。所墾荒地限期5年升科,未升科荒地每年每響納小科錢60文。
△富古廟阿率鎮邊軍開赴中日甲午戰爭前線。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
△從綏化遷入滿、漢、錫伯族1200戶,設40屯,每屯30戶,屯墾於境內西部平原。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
11月24日(農歷十月初三),俄兵入侵鐵山包,焚毀鎮邊軍五大營。是年,鎮邊軍右翼有營前哨哨長馬常成戰役,其弟馬常慶襲職,任鐵山包鑲籃旗
雲騎尉。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
11月27日(農歷十月二十一日),金(金牛山)懷(懷獾山)馬(小馬鞍山)煤礦始行開采。
是年,省巡按署衙門在大口面(今年豐鄉政府駐地),設礦務總分局。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
12月(農歷十二月),北團林子(今綏化市)武營協領移駐鐵山包。烏珍布任鐵山包協領署協領。
是年,全境劃為正藍、鑲藍、鑲紅、鑲白4個旗,轄58個屯。
△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於籌劃江省設治摺內奏,擬將鐵山包改設鐵驪縣,未果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
△修築鐵山包協領署衙門。
△金納德(心齋)任鐵山包協領署東布特哈總管。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
4月9日,鐵山包屯田旗丁共1 200戶,每戶授地45響,其中15響免租,另外30響至1913年升科。
是年,協領署於大口門子屯,借煤礦局房舍,建立初高兩等小學堂,有學生
百餘人。
△全境出放熟地54 000垧。其中升科熟地36 000垧,免租熟地18 000垧。
19Q9年(清宣統元年)
△黑龍江省巡按使公署轄三道、七府、六廳、一州、七縣。鐵山包協領署隸
屬綏化府管轄。
△宣統立憲,鐵山包協領轉飭所屬各旗選舉人附入綏化投票,綏、鐵兩處共
選出議員5人。
△金懷馬煤礦停采;大口而礦務總分局移交鐵山包協領署。
1910年(清宣統二年)
△境內徵收的稅捐有營業稅、物產稅、雜稅,計3個稅種。
△初高兩等小學堂遷校於協領衙門院內。是年秋,學堂停辦。
1911年(清宣統三年)
△巴施武任鐵山包協領署協領。民國4年曾一度調省,旋即復任。
△鐵山包疆界,西以鐵山包河與余慶(今慶安)為界,南至橫頭山、拉把河
流域,東至大、小馬鞍山、獲獾山、金牛山,北至藕根河流域。
△境內人口為21 263人。
1912年(民國元年)
9月,何子成創辦鐵驪慈善會。
是年,城西呼蘭河設渡口,以木船擺渡,接送過往行人。
△金懷馬煤礦所采之煤批銷綏化售煤分局328 475斤,合錢20 162吊余。
△鐵山包設郵政分局,山商號「公興涌」代辦全境郵政業務。
△由金純廣資助,道士孫永慶募化集資,開工修建凌雲山明命寺廟宇。
1913年(民國2年)
△紳士李春山、來琨、楊少卿等赴奉、吉一帶招收墾荒戶,年內出放逃佃耕
地40 339垧。
1914年(民國3年)
6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分設三省十道,鐵山包協領署隸屬黑
龍江省綏蘭道。
9月,設鐵山包第四清丈兼招墾分局,年內收清丈費12 986銀元。
是年,境內發生鼠疫,因染疫死亡618人。
1915年(民國4年)
2月17日,黑龍江省巡按使公署第9號文件,任命王樹聲為鐵驪設治局首任設治員,兼鐵山包協領署協領。3月5日,再次行文催任,4月蒞任。
⑻ 六塘馬鞍山的神話傳說
馬鞍山是傳說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安徽和縣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 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馬鞍山的市名因此山而來。
⑼ 關於馬鞍山的民間故事 作業急
當塗的傳聞佚事
姑溪河名的傳說
當塗縣城南有一條靜靜的小河從城邊流過,這條小河名叫姑溪河,古時叫「姑孰溪」。「姑孰溪」名的來歷因何而起,「姑孰」二字的涵義又是什麼?當塗民間有這樣的一個傳說:相傳東晉時,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割據混戰,大批難民,逃難來到南方。一天,有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身穿素白衣裳,來到河邊,一邊浣紗,一邊低聲哭泣。過路的人關切地問她為什麼憂傷,她什麼也不說。趁眾不備之際,她突然縱身入水,飄然而逝。當時人們只看到這個姑娘悲傷的模樣,不知道她的姓名和身世。河邊所有的姑娘們都互相詢問:「這姑娘是誰?」隨後又有很多聞訊而來的人都問:「姑娘是誰」?這條小河本來沒有名字,從此,人們就把這條淹沒浣衣姑娘的小河,取名為「姑孰溪」,「姑孰」就是「這姑娘是誰?」的意思。年長日久,「姑孰溪」也就被人們稱之為「姑溪河」了。唐代大詩人李白寓居當塗時,深深地愛上了姑孰溪。他寫的《姑孰溪》詩中有兩句寫道:「何處浣紗人,紅顏未相識。」是對這位投水姑娘的嘆息。
李白墓碑上為何刻一古錢
安徽省當塗縣青山西麓,有一塋古墓,背倚鬱郁蔥蔥大青山,面臨嫵媚寧靜的青山河,遠眺滾滾東流的大江。這里,蒼松掩映,翠竹環繞,風景秀麗。長眠在這古墓里的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千百年來,多少騷人墨客,涉水跋山,前來憑吊。但是,並沒有人知道,李白的墓碑上為何刻一古錢?這,只有祖居在李白葬地的(當塗)人,才知道這個古錢的來歷。
李白晚年窮困潦倒,依靠友人周濟來維持生活。迫不得已之下投奔其從叔李陽冰,寫《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以贈。詩中除了歌頌李陽冰的文學才華和為官政績,還陳述了自己在金陵無所可依的困難境地。但李白一生性格高傲,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常常「一醉累月輕王候」。在王公權貴面前桀傲不馴。可是,他對姑孰(古時當塗)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卻有著極其深厚、真摯的感情,從而得到當塗人民的無限崇敬和熱愛。對李白晚年的處境和遭遇,當塗人更加同情。因此,在李白死後安葬時,為他的墓碑上刻一古錢,好讓他在陰間不再窮困,有錢打酒喝,表達了當塗人民的一片心意。
爭葬李白的傳說
大詩人李白臨終以前,寄居於採石翠螺山麓。有天夜晚,他泛舟縱酒,醉後仗著豪興,入江撈月被溺死。採石的鄉親們,接連3天都沒有撈到李白的遺體,人人焦慮不安。
在採石江面的當塗境內,有條汊河叫姑溪河,這條河與水陽江匯合,水陽江東岸有座青山,離採石30多華里。就在李白死後的第三天,青山的人們突然在水陽江中,發現了李白的屍體,那狷介傲岸的神態,一如生前。於是,人們隨即打撈上岸,備棺收斂,決定安葬於青山。
這一消息很快被採石人得知,便選派一批人趕到青山,要把李白遺體抬運回採石,建墓於翠螺山。可青山人堅決不同意,這樣雙方就發生爭吵,越吵越凶,各不相讓,最後鬧到了當塗縣衙,打起了官司。
當時的當塗縣令李陽冰,是李白族叔。這幾天,他正在為李白醉酒淹死於江中,暗自嘆息不已,忽聽衙役稟報,採石、青山兩地人為爭葬李白之事來打官司,便決定親自來判斷這件事。
李縣令叫採石人先說。採石人說:「李白詩傳天下,名揚四方。晚年留連當塗山水,尤愛採石翠螺。居翠螺山後,鄉鄰引以為榮,以親人相待。今不幸溺江而亡,鄉人無不為之流涕。本想將他葬於翠螺山,使其英名與山共存。誰料青山鄉民將遺體撈起,欲葬於青山。李白生居之地,最應該是他死眠之處。」
李陽冰頻頻點頭。青山人連忙說:「李白最喜愛青山,他生前常來青山,或尋訪謝朓遺跡,或林間抱琴醉卧。鄉民常仰見其風采,聆聽其吟青山詩篇,實為我鄉榮幸。今詩人不幸落水而死,然其屍體不順流而下,卻逆流而上,直浮青山腳下。可見,青山實為太白安葬之地,若葬他處,其在天之靈定會不安。」
李陽冰聽後經過深思,想出個折衷的辦法。說道:「太白生前愛採石,採石鄉民將他視為家人,理應在翠螺建墓立碑。然其落江身亡,屍體竟逆水浮至青山,亦可見其身前已有夙願。本縣判定:在採石翠螺山建衣冠墓,修太白祠,永享祭祀;在青山建墓立碑,將李白入棺身葬,使其長眠於青山,以遂其願。」
於是,這場爭葬李白的糾紛就這樣了結。
因此直到現在,採石、青山各有一個李白墓。採石是李白的衣冠冢,青山是李白的真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