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了更好的便民利民許多地方政府建立了什麼公共服務系統這是政府清明前什麼分
為了更好地便民利民,許多地方政府建立了【12345 】公共服務系統。這是政府「聽民情、( 解民困 )、分民憂」的新平台。
『貳』 政府公共服務錯誤案例
政策系統是一抄個由若干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政策子系統構成的政策巨系統,它與政策環境持續不斷地進行著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從而使政策系統成為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對政策系統的考察通常在兩個層次上展開:第一層次分析政策系統內部的結構要素及其功能。首先,政策的主體系統,包括國家宏觀計生政策的決策者,基層計生措施的規劃者和執行者對提高政策效力的影響是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政策支持系統合反饋系統的作用。政策信息的交流有利於在政策雙方中形成統一的認識,增強相互間的理解。全面的注重復務質量的考核機制為政策評估提供了標准。對計生系統考察的第二層次是分析政策系統與環境的關系。計生政策能夠有效執行並較好地達到政策目標,還與生育文化、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有密切的聯系。難怪有研究提倡要「跳出計劃生育抓計劃生育的圈子」。如果說對計生工作的就事論事實內部治療的話,那麼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建立起農村的養老保險體制,加快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等外部擊破措施,對於從根本上改變農民落後的生育觀,從而解決中國的人口問題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叄』 尋找一公共管理的案例,並做出評價…非常感謝
A、案例分析:公共管理與中國改革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領域中各種與改革不相適應的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雖然經過20多年不懈的改革、調整,但是,多年的歷史積弊想在短時間內全部解決是不現實的。 歸結起來,我國目前公共管理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
1、政府財政壓力依然很大;
2、在行政立法和執法上,存在重立法、管理,輕執行、監督等現象;
3、政府機構依然龐大,政府職能雖然有所減少,但隨著改革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政府的新職能也在增加;
4、政府及其公務員的服務理念還較差,長官意識嚴重,存在官僚主義和腐敗行為;
5、人事成本居高不下。機關、事業單位仍然存在大量冗員;人才選拔錄用機制、績效管理與評估機制、晉升機制、獎懲機制和公共責任機制尚未形成;
6、行政效率低。機構層次多、職責不清,互相推諉、扯皮,缺乏服務意識、成本意識等,使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無法走出「追求高效率——低效率——無效率」的循環。
綜觀各國公共管理改革實踐,雖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對中國來說,所採取的是漸進或分階段進行的改革方式,即「摸著石頭過河」的模式。在這種改革的開始階段,進行具有特色的試驗,當取得成就和經驗之後再加以推廣;表現形式是體制改革由點到面,即抓住重點突破,進而逐步深化和滲透到全局的過程;具體的做法是先試點後推廣,即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先在某個地方或企業進行試驗,取得經驗後再全面推廣。中國的公共管理過程也是這樣一個過程。
借鑒國外的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結合我國的實際,我國的公共管理改革可著手於以下幾個方面。
答: 1、構建適應WTO要求的公共管理體制;2、按照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建立「企業型政府」;3、進一步精兵簡政提高服務意識和效率;4、加強公共管理法制建設;5、推進公共管理民主化和信息化改革。 案例一: 1、案例內容介紹:北京限字當頭解決擁堵是否可行 北京的街頭每天都要上演無數場免費的「汽車展示會」。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輛輛汽車像生了病的烏龜趴在一條條馬路上,步履蹣跚,動彈不得。北京市代市長王歧山在SARS危機後公開表示:最頭痛的是交通問題。
的確,再沒有比堵車問題更能夠觸痛北京人煩惱的神經了。所以,當市政府有關部門提出要限制發展私家車和對黃標車(尾氣排放量達不到排放標準的車)採取限行舉措時,輿論的焦躁海洋就像被扔進一塊石頭,叫好叫壞之聲皆不絕於耳。 數據顯示:1996年北京市機動車只有100萬輛,到2003年已增加1倍,達到200萬輛。其中私家車就有120多萬輛。2002年全市新增機動車27.6萬輛;而2003年前8個月,全市又新增機動車24.6萬輛,已經逼近2002年的總數。 面對洶涌而來的汽車潮流,北京在很長時間里一直手足無措。多年來的堵車狀況沒有什麼改善。 據了解,20世紀80年代初期,有權威部門對2000年北京汽車發展數量的預測僅僅是70萬~80萬輛,而事實上,在新世紀鍾聲敲響之前,北京市汽車總量就足足比這一預期數字多出近100萬輛。在2000年,北京市有關部門又曾預測,到2010年北京機動車保有量才會
突破200萬輛,沒曾想,這個數字提早7年就實現了。為此,所有在北京生活的人們都付出了擁堵的代價。 為何出現這么大差距?一些官員的習慣性解釋是,經濟發展那麼快,以致許多公共(如首都機場)都提前達到目標容量。 通過提高牌照費、養路費、燃油費、停車費等做法來限制私家車,是東京、紐約等國際大都市的共同做法。但限車的前提是通過引導,實現城市道路和交通資源的最優化配臵。而北京市道路交通資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該如何解決是擺在北京市政府面前的一大難題。 在計程車和私家車大幅增長的同時,北京市地鐵和公共車加起來對城市交通的分擔率卻不足30%,離80%的期望值相距甚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在下降。 許多去過歐美國家考察的人士均認為,與東京、紐約、巴黎等國際城市相比,北京的馬路並不比人家窄,停車場不比人家少,車輛也不比人家多。但交通擁堵現象卻日趨嚴重,難以緩解,以致嚴重影響城市運轉效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一家大型出租公司老總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拋開別的不談,單單十字路口的管理、出口和路標設臵的混亂,就使得現有交通資源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除了提出要限制發展私家車外,北京市有關部門還針對一些車輛採取限行舉措。北京市公安局和環保局聯合宣布,從2003年9月1日開始,在部分路段對黃標車限行。 北京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對媒體解釋說,限制黃標車是為了改善交通狀況,提出大氣環境質量。他們從今年3月就開始研究、認證這項規定的可行性,所以這項規定「絕不是倉促出台的」。但黃標車主們卻普遍有遭遇突襲的感覺。因為,限制黃標車出行的措施,從發出通知到開始執行,只有一個來月的時間。他們的質疑是:這項措施涉及30萬輛車,事關數十萬人的利益,為何事前不搞聽證?從3月份就開始研究、論證,為什麼外界一點不知道? 據了解,黃標車改造的費用動輒三五千元,有的多達數萬元,一些進口車根本就沒辦法改。但兩部門對其新政策帶給這部分人的損失,沒有考慮做出任何補償的規定。 一位車主在互聯網上質問:按北京市的規定,一部汽車使用壽命私家車為10~20年,我們在1995年買的汽車,符合當時的所有法規。為什麼突然要讓舊車實行新標准,這符合法律嗎?(資料來源:中國《新聞周刊》,根據作者胡奎的文章改編) 2、思考題:你如何評價北京市政府的限制措施?試從公共管理的角度加以評析。 第一,北京市政府應該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機制,建立多元的信息系統,確保多元信息過程的常規運作。通過良好的溝通和有效的信息交流,整合和協調公共管理的行動。廣大車主不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公布信息的突然性太強,讓人措手不及,這有損人民利益。因此,建立有效的危機管理信息系統是十分重要的。這一信息系統也可在公共事件的早期預警方面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現類似情況,信息溝通和交換可以保證政府做出及時和准確的決策,協調行動。 第二,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而對個人利益有所損害,要由政府實行公共補償。這一措施這在國外是很普遍的。改善交通是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對應的是社會整體的利益和安全,其相應的成本付出應由政府承擔,而不應當是個人獨自擔承。政府應把個體經濟利益擺上適當的位臵,實現了二者的有效平衡。這樣才有利於培養民眾的社會責任心,百姓對政府也會更加信任,更有安全感,以便形成良好的利益互動機制,形成應對公共事件的高效運轉的社會機制。 第三,系統分析造成北京擁堵的多方面原因,多渠道解決這個問題,而不能僅僅靠這一個措施。比如交通問題除了車輛過多的原因,還有道路本身的問題、交通設施不完善、標志信號模糊、甚至信號不健全等問題。就針對各方面問題提出多種解決方案。
『肆』 政府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的事例
基礎設施建設維護,比如市政;
醫療衛生服務,比如醫院,社區醫療點;
公共安全服務,比如警察維護社會治安;
等等。
『伍』 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中有哪些反面的案例表明其中問題的例如招標信息不公開,或者政府管理不善等
醫療……葯價越來越貴,醫院病床少,醫患關系緊張!!
教育……教育不平等加重,偏遠地區沒有學校,或者很小就要寄宿!!
『陸』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例子及什麼是政府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
廣州市政府目前在20個街道辦進行購買社會服務試點,政府購買服務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社會福利與救助、矛盾調處、權益維護、心理輔導、行為矯治、社區矯正、勞動就業、醫療衛生、青少年教育、殘障康復、婚姻家庭等領域。
什麼是政府:
政府是一個國家為維護和實現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區域劃分原則組織起來的,以暴力為後盾的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組織。廣義的政府是指國家的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等公共機關的總合。代表著社會公共權力。狹義政府指國家政權機構中的行政機關,即一個國家政權體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權力的組織體系。我國憲法規定,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立法權,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檢察權,人民政府自動行使行政權。一般我們使用狹義的政府概念。政府有以下特點:(1)從行為目標看,政府行為一般以公共利益為服務為目標,在階級社會里,它以統治階級的利益為服務目標;(2)從行為領域看,政府行為主要發生在公共領域;(3)從行為方式看,政府行為一般以強制手段(國家暴力)為後盾,具有凌駕於其他一切社會組織之上的權威性和強制力;(4)從組織體系看,政府機構具有整體性,它由執行不同職能的機關,按照一定的原則和程序結成嚴密的系統,彼此之間各有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柒』 哪些實例可以說明我國政府是服務型政府
1制度供給服務:主要是國家通過立法為廣大的民眾提供服務例如一直在討論的物權法,物業稅等各項法律制度的完善,為民眾的各項權利提供了法律依據。
2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務:有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義務教育政策、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等,具體有「近年來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建材下鄉的財政補貼政策,義務教育免學費,鼓勵環保企業的政策,金融小額貸款的政策,以及農村醫保社保政策等等,具體內容我就不詳細說了。
3提供公共產品:國防、基礎研究、道路和橋梁、導航設施、災害控制、交通管制系統以及其他基礎設施。最為貼近民眾的就是國家高速度鐵路 公路建設,以及國家在電力 電信,醫院的建設,學校的建設。
4提供公共服務:典型案例:政府網路辦公,陽光服務,各地都在實施高效率的政府行政,建立行政中心,簡化行政流程服務民眾。
5維護社會公平.:為了防止社會貧富分化,通過個人所得稅調節財富分配等。
暫時寫這么多了,作業應該夠用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捌』 有沒有什麼互聯網與公共服務的例子
1-互聯網在公共事業領域發展迅速,基於支付寶的入口,覆蓋了大量的生活場景。
2-如,螞蟻金融服務集團、阿里巴巴集團與新浪微博,共同啟動「互聯網+城市服務」戰略,為各地政府提供「智慧城市」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3-互聯網+城市服務,不是簡單的把政務服務放在網上或手機上,而是深度的整合底層系統、數據與服務平台及入口的整體解決方案。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智慧城市服務要在雲、網、端的打通和構架才是「互聯網+智慧城市」。一是雲計算大量數據為基礎,二是「互聯 網+」,改變了傳統了服務的概念,三是端到端的技術。
比如實名認證能力、信用能力、支付能力等,都可以跟很多行業的機構服務能力深度結合和連接,同政府機構和一起,將服務能力互聯網化,輸送給用戶。
4-信用的倍增效應
信用不僅服務金融行業,也服務生活行業,包括公共事業的政務和民生方面。信用是智慧城市的基石,「互聯網+信用」可以助力政府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城市發展的驅動力將由技術驅動升級為信用驅動,信用覆蓋度、信用普及度和信用便捷度成為判斷信用城市建設的三個標准。
技術和信息驅動帶來的智慧城市將走向以人文的信用驅動的信用城市。信用將成為社會的通行證,更多的人將享受到「信用+科技」帶來的便利,如廣州婦兒中心和芝麻信用聯合推出的先診療後付費,掛號、診療、化驗、拿葯,全程不付費,回家之後把全程的費用做一個代扣,節省大量的排隊付費時間。
「互聯網+信用」,在用戶授權後通過採集方方面面的數據,通過雲計算、機器學習等,讓沒有信貸歷史的人也享受到了信用帶來的普惠金融便利。究其本質還是徵信,是經濟信用的評價和違約概率的預測。
「互聯網+信用」改變的地方有三點:首先是信用數據採集更便捷,而且信用數據實時、多維、全量,這是最大的改變;其次是信用評價更准確,新技術的應用,讓信用的洞察更為快速、精準,讓效果變得更好;第三是信用的應用、服務場景更豐富、用戶體驗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