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城市公共服務空間

城市公共服務空間

發布時間:2021-08-12 12:28:26

Ⅰ 公共空間在城市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公共空間應該大多是在城市中起到一個便民休閑的作用
比如很多街角公園社區廣場
都是方便大家休閑放鬆或者鍛煉身體的地方

Ⅱ 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的特徵是什麼,與西方有哪些異同

酒吧、階級與族群
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在他的《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一書中指出,在東(中國江南)西(英格蘭)方經濟中的「大分流」,至遲發生在18世紀末;在那之前,它們的經濟特點十分接近。羅威廉(William Rowe)在對清中葉精英意識的研究中發現,那些傑出的儒官,與歐洲啟蒙時期的思想家有許多相通之處。他認為,由於在18世紀亞洲與西方「日益聯系在一起」,而且都「面對更多的本土變化過程」,因此「如果兩個社會的精英意識沒有形成某種共同之處,倒是真的奇怪了」。當然,彭慕蘭、羅威廉這里揭示的是中國與西方某些經濟和思想的共同點,而經濟和思想的共同之處可能產生城市社會文化生活的類似現象也是毋庸置疑的。
在19世紀的美國城市裡,各個族群都有自己社會生活空間,酒吧「對許多住在附近的人來說本質上猶如教堂」,對某些社會群體和族群來講是其文化和經濟背景相同的人的聚集地,酒吧里存在著職業、族群、鄰里等各種聯系。從這個方面來看,酒吧與那些由同鄉會、同業公會、袍哥所開辦的茶館非常相似。同鄉會的茶館為相同籍貫的移民服務,那些同業公會的茶館則為本業人士服務,而那些鄰里的街頭茶館則為住在附近的居民服務,當然它們也並不排斥其他顧客。猶如茶館成為這種社會組織的活動中心,美國的酒吧也是群體和社團的聚集場所,甚至作為它們活動的總部。
從一定程度上看,中國的茶館與西方的酒館(tavern)、咖啡館(coffeehouse)、餐廳(café),特別是酒吧(saloon)有著類似的功能。關於法國的「café」,很難用中文翻譯,因為它既非完全的酒館/咖啡館,亦非完全的餐館;它既賣咖啡,也賣酒,還賣像「三明治」這類的快餐。這里翻譯為「餐廳」,是為了與「飯館」(restaurant)進行區別。麗貝卡·斯潘(Rebecca Spang)把巴黎的「飯館」與「餐廳」進行了比較,稱一個餐廳能夠同時為500個顧客服務,提供大眾午餐、飲料、報紙或其他讀物;但一個飯館很難為超過200人服務,其地方不大,服務的客人不多。因此, 飯館服務的「特點不是普通服務,而是個別服務」。如果說餐廳的顧客讀報紙,「思考他們周圍的世界」;那麼,飯館的顧客讀菜單,「想的是他們自己的生理需要」 。
作為小生意和公共空間,茶館與餐館的關系很像西方的餐廳與飯館。不過,根據史葛·哈連(Scott Haine)的研究,在18-19世紀,「巴黎的公共空間變得更少面對公眾開放」,但餐廳像教堂和戲院一樣,為「最基本的公共空間,人們在那裡度過工作和家庭生活之外的時間」;有意思的是,哈連把餐廳與教堂相比,他相信餐廳較少公共性,因為顧客必須在那裡買東西,但是更有包容性,「因為它們提供各種飲料,而教堂不會」 。
而「saloon」雖然一般可以翻譯為「酒吧」,但主要是指19-20世紀初美國城市的下層酒吧。「Saloon」這個詞最早使用是在1841年,1870年代已很流行了,意思是「法國沙龍」(French salon)或者「在郵船上的大客艙」。酒吧的興起「同樣是因為工人階級低微的地位,他們缺乏在工作場所的自由,自由時間和收入有限,居住條件也很差」。到1850年代末,「saloon」這個詞出現在城市名錄中,標明「其基本功能是賣酒的零售設施」。杜伊斯(Perry Duis)把「saloon」定義為作為一個「半公共空間」(semi-publicspace),因為其是私人所有,為公眾服務,即是「半公共營業」(semi-public business)。
關於茶館和酒吧相同之處的更多例子可以從其他研究中看到,如鮑爾斯(Madelon Powers)指出酒吧成為「百萬工人日常生活」的社會俱樂部,這些工人把酒吧視為「窮人的俱樂部」 。其他學者也有類似的定義,如坎貝爾(Robert Campbell)也注意到酒吧在19世紀末的北美的角色是「窮人的俱樂部」(the poor man』s club),指出酒吧是工人階級文化的一個關鍵部分,「男人社交的中心」 。在德國,酒吧不論在工作場所還是在家庭,不論是在公共生活還是私人生活,都「滲透到城市工人階級生活的各個方面」,「沒有一個新的商業休閑形式只是單獨為工人階級,或是單獨為其他任何社會集團服務的」。此外,工人還到電影院、體育場、商品會等場所,「那裡各個階級、宗教、性別的人混合在一起」。因此,「在休閑中,社會和諧在某種程度上成功了」 。在美國匹茲堡,劇院成為「平民文化」 (plebeianculture)的一部分,工人在那裡觀看根據當地故事改編的喜劇和情景劇。19世紀巴黎的「餐廳」也經歷了類似過程,工人階級顧客「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次文化」。對於工人來說,他們比其他社會集團,更「把餐廳視為他們的家」。史葛·哈連認為,法國餐廳實際上是「工廠和工廠的附屬」,也是政治舞台,經常被用來組織罷工和遊行。杜伊斯指出,在美國,酒吧老闆有自己的組織,如「賣酒者協會」(liquor dealers』 associations),「猶如兄弟會,提供保險、聚會以及其他社會活動」。
酒吧也為鄰里生活提供了必要的設施,扮演著與茶館類似的角色。在18—19世紀的美國城市中,由於缺乏清潔的飲水,廁所也難找,於是提供啤酒和廁所的酒吧吸引了不少顧客,在冬天還提供了溫暖。酒吧還有許多附加服務,如賣食物、兌現支票、提供報紙,那些居無定所的工人甚至可以在那裡「取郵件,聽關於地方政治的閑聊,或得到本業有關的信息」。由於酒吧使人們的生活更方便,所以人們樂意在那裡聚會。像茶館一樣,酒吧還提供娛樂,如演唱、講笑話、講故事等,當然也有賭博、黑市酒、斗雞等。美國城市的許多男人還把酒吧作為找工作之地,因此酒吧像茶館一樣成為一個「勞動力市場」。那些待雇的人等候在特定的酒吧,一般是在需要僱人工作的場所附近,僱主也很清楚到哪個酒吧去找僱工。
除此之外,美國城市的酒吧提供了各種活動,人們喜歡在那裡拳擊、打檯球、下棋。有人在19世紀時寫道:「我們見面、交談、歡笑、聊天、抽煙、爭論、尋找知音、探索道理、誇誇其談、胡拉八扯、唱歌、跳舞、拉琴,各式各樣的活動都有,實際上像一個俱樂部。」鮑爾斯仔細考察了在酒吧里的各類談話,諸如「隨意交談」「說粗話」等,認為酒吧可以看成是「工人的學校」。這些美國城市史學者的描述,人們很容易在中國成都市的茶館里找到類似之處,只不過某些玩法不一樣而已,如美國工人在酒吧里打檯球、跳舞,成都市民則是在茶館里斗鳥、打圍鼓。像茶館是社會組織的活動中心一樣,美國城市中的酒吧被視為「自發協會」 (voluntary associations),因為這些酒吧俱樂部與小區生活的關系比其他組織更為密切。這些功能還可以從19世紀巴黎的餐廳中看到:「餐廳多種功能的性質從餐廳和其他社會空間的各種關系中顯示出來」,餐廳「可以視為住所、沙龍、劇院、教堂、下水道、街道、股票交易所、議會和慶祝活動,可以想像得到的在天堂和地獄間的一切空間」。因此,人們所看到的是,這些公共場所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在城市中都扮演著類似的角色。
開辦一個茶館並不需要很多資金,與在法國巴黎開一間酒館或在美國芝加哥、波士頓開一個酒吧很相像。在18世紀的巴黎,只要「在屋頂之下有一張桌子和若干椅子」,一家酒館便可開張。在19世紀的美國城市,一個人如果「資本有限」,那麼,經營酒吧是「世界上最容易的生意」。據芝加哥的一個酒吧店主回憶,一個酒吧全部所需要的不過是「開門的鑰匙」。在他付了第一個月的房租後,「便拿著租房的合同和收據」,去釀酒商那裡,從他們堆貨的地方得到其他用品。有學者研究了酒吧、餐廳、酒館的管理、資本、競爭等問題,認為酒吧「缺乏生意經」,這導致了其衰落,因而把酒吧視為「功能的失敗」;在美國城市裡,無執照的酒吧被稱為「廚吧」(kitchen barrooms),其顧客是「光顧這家人的廚房的真正的朋友或親戚」。
像茶館一樣,法國許多餐廳都是家庭所有,如「在櫃台後面的許多婦女的價值並不僅僅是漂亮的臉蛋兒,在一個夫妻店裡,妻子充當的是理財、收款和會計的角色」。在美國城市的酒吧,這樣的店「成本最為低廉」,因為不用付工資,「無非就是將家稍加擴張」,客廳便拿來開業,妻子和孩子都是幫手。在經濟蕭條之時,許多小商鋪關門歇業,但酒吧卻是「鄰里中最穩定的生意之一」。因此,從經營的角度看,中國茶館與美國的酒吧、法國的餐廳都非常接近,都為一般家庭做「小本生意」提供了機會。
在中國成都,許多移民都把茶館作為他們的「半個家」;在美國城市中,因為移民流動性大,所以也經常把酒吧作為固定的收信地址。茶館對於成都市民來說,是最普通、最便宜的消費;美國人雖然比成都人的選擇性大得多,但美國酒吧的生意穩定也依然是因為「沒有其他場所可以取代它」。酒吧的生意總是很靈活,可以白天為找工作的流動人口服務,晚上的客人則多是附近的住戶。與此相似,茶館歡迎來自各社會階層的顧客,但主要為普通人服務。美國酒吧的興起,是由於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工資等狀況改善的結果,因而成為「工人階級社會生活的中心」和「商業性娛樂」的場所。
當然,中國茶館與這些西方設施之間的差異也是十分明顯的。近年研究西方歷史的學者越來越多地關注公共生活,提供了新的角度去考察城市史和地方政治的演變。例如,在美國史方面,研究各種酒吧、酗酒問題和戒酒運動;而歐洲史方面,則揭示小酒館、咖啡館等場所中的社會復雜關系。從現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怎樣從事公共生活,怎樣使用他們所建立的公共空間。中國茶館的密度與美國的酒吧、法國的餐廳相比要小。從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巴黎有4萬多家公眾飲酒或喝咖啡的地方以及餐廳。在1909年,倫敦有5860家這類地方,紐約有10821家。這即是說,在每1000人中,倫敦便有1個公共飲酒處,紐約有3.15處,巴黎有11.25處。同時期,成都是中國茶館密度最高的城市,大約平均每千人有1.5個茶館,35萬居民共有518個茶館。

Ⅲ 城市公共空間的廣場空間:

廣場型的城市公共空間包括廣場、公園、停車場等,具有「靜」與「終」的特質,也是人們停留下來,在其中進行活動時間較長的公共空間。而現代城市中的廣場和公園的「迷你化」,便是高密度的城市中心滿足市民公共活動需求的見證。 它們應該無處不在——它們向一個個點一樣遍布城市中心,可能在你上班的路上、回家的路上、還可能在你吃午餐的地方。
「口袋公園」(Vest Pocket Park)面積小,從車行和步行交通線中分離出來,是一個尺度宜人、遠離雜訊,圍合而有安全感的室外開放空間。
口袋公園一個獨特的特徵是——它們是由一塊空地或被遺忘的空間發展起來的。許多口袋公園是社區組團、私人實體或基金會利用這些空間建成公園,為當地的鄰里使用。包括小型活動空間、兒童游樂空間、會見朋友的交談空間、午餐休息空間等 。 加強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是城市政府匯聚民心,體恤民情,為民積德行善的大好事、大實事,市民大眾的愛市意識和公共意識往往因這些善舉而逐漸增強。當公共空間品質不高,配置不公,供應不足時,容易引發社會不穩,犯罪率上升。一種並不難覓的現象是:許多城市中風光秀麗的公園、綠地常被政府機關、迎賓館及高爾夫球場等占據。有些高大的辦公樓和宏偉的前庭廣場,只能使平民百姓望而怯步。風景名勝區、旅遊聖地也常見什麼中心、基地的特殊用地。可喜的是,如今許多被少數單位占據的用地陸續回歸為真正的公共空間,如北京天壇公園等。
如有朝一日,中南海也被轉為大眾自由享用的人民公園,那必將成為震驚中外的重大惠民事件。在城市空間資源配置中,做到政府行政區不遠離百姓,政府辦公樓不成為豪華標志,少建或不建為少數人專用的非低碳度假享樂的空間與設施,盡量將公共資源為市民百姓服務,那才是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宗旨。 城市公共空間是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和市民大眾實現「詩意地棲居」理想的有力保障。但是在一些城市發展中,盲目追求GDP,片面追求領導任期政績,以致對破壞自然生態、污染環境的惡行懲治不力。許多所謂的「天災」實際上都與「人禍」有關。
為此,必須將環境友好、生態優先的戰略原則貫徹到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始終。建議在城市規劃中切實做好環境保護及相關基礎工程的專項內容;對任何重大建設項目在規劃設計的同時就進行環境影響分析與評估;反對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重視生態和實用功能,盡力保護建設地塊內的原生態自然環境(或可進一步綠化),嚴加管制填溝、挖山等行為;重視城市主導風向上風向的氧源森林及向城市中心輸氧通廊的建設;如有條件,可借鑒紐約中央公園的經驗,將棚戶區拆遷後的土地,闢建為大型森林公園綠地。協調自然,優化生態空間,是健康城市、宜居城市的基本構成條件。 城市公共空間總的發展趨勢是功能多樣化、形態多元化,只有適應於不同使用需求的多樣性,才能為使用者提供多種選擇的機會。各類公共空間承載著諸如交通、交往、休憩、散步、觀賞、健身、娛樂、餐飲、展示、教化、節慶等多種功能。多種人群,多種活動,多種事件,多種故事的匯聚生成了場所的活力,這就是公共空間的魅力所在。閱讀城市、體驗城市的本地居民和外來觀光者都會首選公共空間來享受人生、享受幸福。但是,有些城市公共空間特別是廣場,佔地很大,功能卻單一,沒有人群聚集,沒有事件發生,除了放放風箏外,很少有人光顧,花費了大量資金卻缺失活力。
總體來看,城市裡高質量的公共活動場所並不多,因為許多土地都讓開發商蓋樓了。在這有限的空間里,我們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使不同年齡、職業、愛好的人都能找到各自的興奮點,都能在這里收獲陽光,收獲愉悅。比如在部分城區適當開發或保留一片布局緊湊的小尺度、多功能的商住混合的步行社區,使人群和活動相對集中,並保持較大的密度,必定會積攢人氣,充滿活力。另外,在鄰近居住區的部分街巷或空地,有計劃地定位、定日或定時地組織集市、早市、夜市,也必會受到市民百姓的歡迎。熙來攘往,人頭攢動,類似《清明上河圖》的那種集市景象,正是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生動寫照。當然這是與城管部門適度的人性化管理與引導分不開的。 街道是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城市交通和社會生活雙重功能。但許多城市尤其是一些特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交通擁堵「城市病」的侵擾。為了建設暢通城市,各地政府都在加強交通立法和交通環境治理,但這些整治工作往往都把重點放在車行交通特別是小汽車暢通上。在交通規劃分配街道空間時,也往往優先考慮車行,而將人行空間置於末位。經常採用拓寬馬路,建造立交橋的方式,甚至於允許小轎車佔用人行道停車,使步行環境更為惡化,致使街道生活消失。據有關統計,在我國25個特大城市中,步行在諸多通勤方式中平均佔37.2%,大於總出行量的1/3;在小城市中,步行則占更大比重,因此,我們不能忽視舒適、安全、便捷的現代步行環境的建設。
建議在相關規劃中,採取倒置的交通方式排列順序,即按步行、自行車、軌道交通或一般公交、私人轎車的次序發展交通,以便更好地適應低碳城市和低碳生活的要求。編制步行或慢行交通規劃,將各類空間中的步行道、樓宇間的空中連廊、地下通道等連接成步行系統;建設步行商業街、步行文化街、步行休閑街,並在步行街區中設置完善的服務設施,如座椅、報刊亭、小賣亭、室外餐飲等。
可悲的是,我們正在走西方發達國家「汽車崇拜」的歧路,汽車旅館、汽車影院等也已應運而生。我們把他們的失敗教訓誤以為是成功經驗,反而把自己「自行車王國」的健康、低碳出行傳統丟掉了。如今西方又再提倡騎自行車,我們是否也該跟著回歸歷史了? 城市文化和文化力是城市軟實力的組成要素。在公共空間建設中,利用文化設施、文化活動及建築藝術、環境藝術來表現城市文化主題特色,對提升環境文化品味和社會教養水平會起到潛移默化作用。
尊重文化,傳承文脈,是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重要原則,據此而設計建造的公共空間易為市民大眾所認同。當然,還要注意兼顧高雅文化和草根文化、民俗文化的融合。重慶市長壽區有一個長壽廣場,其主題就是「長壽」。在廣場上並沒有立什麼偉人雕像,而是敬奉了一尊和藹可親的老壽星塑像。許多老年人都坐在老壽星周邊的座椅上歇息、養神,真是一幅和諧安詳的社會圖景,很有生活情趣和感染力,老百姓都親昵地稱其為老壽星廣場。
當前,各地政府紛紛提出文化立市、文化興市、文化強市的宣傳口號。文化街區、文化廣場、文化中心(網上文化中心)、文化產業帶、文化創意園及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大劇院等,皆乘國家擴大內需之機而大幹快上。在如此大好的形勢下,我們特別需要防止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 人們對城市公共空間最直接最真切的體驗,往往是從細部細節中得到的,城市政府對市民大眾的人性關懷也往往是在細微處體現的。如在街口或廣場的一角設有報刊亭或閱報欄,人們從瀏覽中體味城市文化氛圍;凡是公共空間必有潔凈的休憩設施;廣泛設置各種文字的街路指示圖;統一裝設公眾信息自由發布板;路名牌提供街道方位及該路段門牌的起止號;完善配置專為老年人和殘障人服務的無障礙通道和智能化設施;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保護建築安設銘牌等等。這些精做的細部,有助於起到傳遞愛心,引領世風回歸道德高地的教化作用。
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要積極倡導與實踐人性化設計理念,戮力創建人性場所:尺度宜人,設施完善,通達便利,供人自由平等享受;一般不需要「宏大敘事」,而是處處為普通人的普通事著想,夏可乘涼,冬可納陽,坐有椅凳,行有甬道,賞有風景,娛有場地,一切皆為使用者的舒適和愜意。這樣的公共空間建的越多越好。北京市天壇南門外的安樂林公園本是一座禪寺的綠地,現已成為附近居民區普通百姓的休閑天堂。這里沒有幾何構圖,只有人性細部,樹蔭濃密,空氣清新,滿園洋溢著恬靜安逸。現實中,小而親、小而美的人性場所比大而冷漠的曠地更受公眾歡迎。 在我國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追風逐浪的現象屢見不鮮。世紀廣場熱、新天地熱、微縮景園熱、大草坪熱、大樹進城熱等曾經盛行一時,在各地城鎮都能找到巴黎凱旋門、北京天安門、聖彼得堡冬宮和華盛頓國會大廈等粗糙低劣的仿製品。
這種不研究創造本土特色的城市建築文化,卻盲目克隆外國外地成果的行為是沒有前途的,其所復制的東西因缺失文化價值,早晚會遭到被拆除的命運。有人說,當前中國人的仿製能力已從工業產品發展到城市和城區,是有一定根據的。在我國倡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科學發展進程中,在各行各業都在將「中國製造」轉化為「中國創造」的奮斗中,我們的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也必須擺脫桎梏,走創新之路,用實際行動支持原創現代空間和建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在城市規劃領域,有些規劃師常習慣於套用現成的規章標准,甚至將規范、條例具體內容照抄至文本中。他們很少去思考如何凸顯該地特色和文化創新,因而容易形成「千城一面」、個性不強的空間形態。當前,我國城市規劃設計如何創新,還有待繼續努力。

Ⅳ 城市公共空間規劃需考慮的因素

1、街道公共空間景觀總體設計與協調和諧原則
街道公共空間是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街道公共空間的核心是人,基礎是自然環境。街道公共空間是人與人交流的地方,公共空間或景觀不是只讓人參觀、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讓人參與其中的,離開了人的活動、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間景觀便失去了意義。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強調以人為本的規劃設計原則,充分滿足人自身的需要,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景觀設計的關鍵所在。
街道公共空間景觀總體設計是以最好地利用空間區域的自然景觀資源為基礎,按照景觀利用現狀,對規劃區域內的景觀類型、數量、比例和空間結構進行分析。在景觀規劃設計中,應把景觀作為一個整體單元來考慮,追求景觀整體風格的統一,既要注意單一景點的觀賞效果,又要注意整體空間景觀觀賞的節奏韻律。 同時,景觀總體設計應力求自然和諧,強調可以自由活動的連續空間和動態視覺美感,避免盲目抄襲、照搬;公共設施的尺度需與空間相協調,地面鋪裝應盡量統一;協調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以保護為前提、以發展為目的、以改善人居環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根本,使景觀、生態、文化和美學功能整體和諧。只有從宏觀的高度綜合考慮,才可能規劃布局出功能合理、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間景觀。

2、 「 以人為本 」 的設計原則
「 以人為本 」 就是要充分考慮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景觀及公共設施的布局與尺度要符合人的視覺觀賞位置、角度以及人體工程學的要求;座椅的擺放位置要考慮人對私密空間的需要;要根據嬰幼兒、青少年、成年人的行為心理特點,充分考慮到老人及殘疾人對景觀環境的特殊需要,並落實在休息區、座椅尺度、專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標識、專用公廁等細部設施的設計中,使街道公共空間景觀真正成為大眾所喜愛的休閑場所。

3、廣場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必須與周圍景觀連成一個整體,成為地區風景中的一部分,它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地方在進行城市開發建設中,都將城市廣場( PLAZA )作為不可缺少的組成因素而擺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廣場由一開始的集合場所,演變成民眾休閑娛樂的多功能空間,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對生存空間的質量要求日趨復雜,廣場含義的多重性也就是必然的了。

Ⅳ 城市公共空間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城市公共空間管理,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環境,根據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省城市規劃區內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使用和管理。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城市規劃區域內向社會公眾開放、供公共使用和活動的場所,包括道路、公園、廣場、綠地、體育場地、公共停車場、公共交通換乘站、城市濱水區域等。

第四條 城市公共空間遵循科學規劃、統籌建設、規范管理、合理利用、方便公眾的原則,統籌考慮城市景觀、公共交通、防災減災、殘疾人基本服務保障等需要。

第五條 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城市公共空間規劃、建設、使用和管理工作的領導,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提升城市品質。
第六條 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城市公共空間規劃、建設、使用和管理的指導監督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規劃、建設、市政、市容園林、綜合執法部門(以下統稱城市公共空間主管部門),負責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使用和管理工作。前述部門在城市公共空間管理工作中的具體職責分工由城市人民政府確定。

城市人民政府公安、氣象、環境保護、國土資源、交通運輸、工商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城市公共空間管理工作。

第七條 城市公共空間為社會公眾服務,滿足社會交往和公共活動的需要,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損毀、破壞。

Ⅵ 當前城市發展規劃中公共空間建設存在什麼樣的問題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大規模城市的開發,人們對城市建設的關注及對公共環境的參與熱情,環境設施也日益顯出其重要性,並已成為一座城市的公共文化精神的重要
組成部分。城市環境設施作為城市構成的元素,是構成環境整體不可缺少的要素。作為公共環境獨特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成為人們室外活動的必要裝置,而且以其特
有的功能,增加了環境設計的內涵。環境設施與其他環境實體等,成為人類文化的物化形態,在整個社會結構和設計范疇內佔有重要的地位。
一、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施概述
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施是指城市中的各種環境設施,在我國,其被稱為公共設施或者環境設施,通俗地講就是城市的公共生活道具的基礎設施,主要為本地域的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和服務。經過城市環境設施和城市空間的不斷演變,環境設施的包含范圍越來越廣,包括交通設施、照明設施、信息設施、販賣設施、無障礙設施、管理設施、通信設施、公共衛生設施、休息設施以及娛樂設施等
一系列。交通設施包括自行車棚、道路分隔設施、地面鋪裝等;照明設施包括照明燈具等;信息設施包括指路牌、方點陣圖、信息欄、電話亭等衛生系統
垃圾箱、飲水器、洗手器等;娛樂設施
兒童游樂設施、健身設施等。這些環境設施都具有公共性、適用性、開放性、藝術性,主要作用是滿足城市的發展需要和城市居民生活需要,以提高生活的便捷性。
二、城市環境設施規劃建設現狀問題分析
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施規劃建設的對象是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施系統。它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施規劃建設是為了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通過一定的控制手段和途徑實現對於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施整個系統的調節、管理、操控、監督,促進環境設施規劃設置與設計的體制優化。
1、規劃建設的水平比較低
目前,我國公共環境設施開發與設計剛剛開始,同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開發的廣度還是深度、設計的形式和製造工藝水平還相差甚遠。可喜的是有些大城市的設施設計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但開發的面較窄、品種單一,僅限於汽車亭、電話亭、自助提款機等幾個方面。
2、缺乏專業設計人才
具體表現在沒有專門的設計人員來從事城市環境設施的設計研究,就管理方面來講也不盡如人意,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種類繁雜,沒有專門的部門來統一規劃與管理,處於一種雜亂無序的狀態。由於沒有訓練有素的專業設計,來設計,所以形式陳舊、設計不到位成熟、缺少靈性與創意。
3、規劃建設缺乏人性化。
城市發展建設日新月異,居民小區開發建設越來越美,但城市配套設施設計開發嚴重滯後,沒有跟上發展需求,使城市文化、小區景觀建
設大打折扣。缺乏人性化設計,這是目前國內設施設計的一缺憾,如火車站過多的上下階梯、過天橋,給旅客造成極大的不便。路標指示不明確,如高速公路、市內
街道的方向指示牌功能不明確,在街道公共場所沒有供人休息的坐椅、免費的兒童游樂場所等。馬路上沒有或很少設有專門為行人設置的紅綠燈,人行道上也很少設
置阻車柱,時有造成汽車上人行道撞傷,撞亡人的悲劇發生。總之,設計上沒有考慮為人的設計。
4、環境設施商業化水平低
盡管公
共環境設施在我國個別設計院校系剛剛引入教學,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有關管理部門與工廠等生產部門脫節,沒有建立好的協作關系。工業化技術手段的落後,
也制約了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發展,工廠加工成本高,工藝粗糙有形成標准化、構件的互換性等。國外百貨商店裡還有賣自行車架,說明他們的公共環境設施已經進
入商業階段,相比之下,我國在此領域還形成生產開發上的產業化、商業化,是很值得引起注意的問題。三、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施發展趨勢分析
1、多元化專業化趨勢

公共環境設施設計已從傳統意義的噴泉、飲水機、休息座椅等單一的幾種產品向多品種、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人在不同的場合對公共環
境設施有著不同的需求;科技的發展也為公共環境設施由單一走向多樣提供了生產製造的條件,同時新產品的發明也帶動了與之配套的公共環境設施的開發。電腦的
出現產生了智能化的自助系統,如提款機,賣報機,自助照相機,而且分類越來越專業化.公共環境設施設計已
從傳統意義的噴泉、飲水機、休息坐椅等單一的幾種產品向多品種、更加專業化方向發展,如自助系統的分類已從單一的飲料機,向自助售票機、自助剪票機、自助
售煙機、自助提款機、自助賣報機乃至白助快餐機等等多層次專業化發展。在西方發達國家,咖啡、糖果、甜食、自動販賣機已進入消費者的習慣之中,而且隨著時
代的發展,新的環境設施還將不斷出現,公共環境設施設計正在從單一的種類走向多元而且進一步地走向專業化。
2、人性化趨勢
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提供有效的服務,省時、省力,將是今後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
發展方向之一。以人為本是工業設計的出發點.人性化的設計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1)滿足人們的需求與使用的安全。(2)功能明確、方便。(3)對自然
生態的保護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提供有效的服務,省時、省力的設計,將是今後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發展方向之一。使用者不但能有效地使
用,同時在設計上避免使用者的粗心或錯誤操作而受到傷害。現代環境設施還應考慮設計所適用地區環境氣候、風土人情、人的生活習慣,電話亭的設計就要考慮人
的多種需求,考慮人的隱私、心理、隔音、空氣的流通等,從心理因素出發,使用玻璃的通透性免去了人的壓迫感,在安全性上就不能使用普通玻璃而是用鋼化玻
璃.以防碎後傷人。
3、智能化趨勢
每一次的技術進步都給世界的各個領域帶來巨大的變革,設計領域更是如此,公共環境設施設計
也是伴隨著一場場的變革而不斷地發展,進一步地向智能化邁進,並且技術生產方式的進步使原來不可實現的設想成為可能。計算機技術及網路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自
助系統的興起,旅遊導引地圖牌這個單一不變的功能識別已被可以觸摸選擇的電腦智能化的資訊庫所替代。
4、藝術化、景觀化趨勢
公共環境設施走向藝術與景觀化是必然的趨勢。現代公共環境設施設計已不單單是孤立的單一化的產品設計,它已越來越融入環境的整體設計之中,越來越重視單一產品設計後的規劃與組合,每一產品設計也不僅限於一種形態與色彩,而是形成一個系列。比如同一造型的果皮箱的
設計,在色彩上就可以多樣化些,多種多樣的色彩,置於某一場景,在大環境中起到了調節作用,活躍了景觀的氛圍。在環境設施的規劃設計上,坐椅、果皮箱、路
燈等也不僅僅限於滿足功能的需求,路燈應按理論光照計算,需多遠放置一個,坐椅、垃圾筒多遠距離才合理,而是更加藝術化、景觀化來處理。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各個城市都加快了現代化城市建設步伐,注重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施的建設,關注城市發展和人的關系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環境設施的規
劃建設可以滿足人們方方面面的生活需求,有利於城市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環境設施規劃建設中還應該注重考慮城市的發展需要,不斷細化同步發展。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閱讀全文

與城市公共服務空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