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新公共管理(請簡單概述,最好在50字以內,絕對不要超過100字)
菲德勒認為領導者的行為方式應與環境類型相適應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一般來講,在最有利和最不利的情境下,工作任務型的領導方式比較有效;在中等狀態情境下,人際關系型的領導方式比較。
啟示:改變不了環境,只能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
⑵ 怎樣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論與新公共服務的理論爭辯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
新公共管理理論是相對於傳統管理理論而言,以全新的視角、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價值觀審視去和研究公共行政的現實和未來發展。其基本特徵是在公共領域引入市場機制和私人企業的管理方法,如對公有企業的私有化改造、下放管理權力、增加透明度、政府業務合同外包、政府績效評估等。主要以經濟學理論、私營部門的管理理論作為理論支撐,體現了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新格局,成為了西方國家主導性的政府公共行政實踐方式;解決西方社會現實問題的產物,也是對公共管理時代要求回應的產物,具有發展運用的現實基礎;反映政府職能定位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使得民主行政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趨勢。
(二)新公共服務理論
新公共服務是在以往各種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真正的以公民為本位的政府運作模式。新公共服務提倡公共利益、公民權利、民主程序、公平和公正、回應性等理念。它強調「公民優先」,在此基礎上明確區分了「顧客滿意」和「公民滿意」原則,表達了一種對民主價值的全新關注。主張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在思想上要具有戰略性,在行動上要具有民主性、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等。
⑶ 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於我國的政府改革有何啟示
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是當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論發展的兩種代表性流派,
其中新公共管理發展的比較早體系
也較完善,
但是新公共服務著力於對新公共管理批判也存在較大的合理性,
正在引起廣泛關注
。
⑷ 新公共服務理論與新公共管理理論相比有哪些不同其基本觀點如何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不同:
(一)理論基礎不同
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是經濟學基礎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經濟學理論是以公共選擇理論中的 「委託-代理」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理論為重點的。經濟學理論的這些共同特徵是強調市場機制的優越性,提倡政府應該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所以,新公共管理理論崇尚大量地依靠市場機制去引導公共項目。20世紀以來,隨著信息化、知識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加劇,對西方國家的私營部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私營部門為了適應環境,很快進行了管理變革,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公共管理者認為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不存在本質區別,在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上,私營部門還要比公共部門更勝一籌,因此,私營部門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戰略管理、目標管理、靈活且具有彈性的組織模式、顧客至上、結果控制等方法都卓有成效,並紛紛被引入公共部門的管理之中。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一個理論基礎是民主公民權理論。公民權被看作是一種包含對社區及其成員的承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水平以及把公共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的生活方式。新公共服務理論重視民主公民權,實際上是對更加積極和更多參與的公民權的復興。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另一個理論基礎是社區與公民社區理論越來越受到關注。西方社會日益多元化,社區被視為促進統一和利益綜合的重要途徑。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社區的形成和發展。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第三個理論基礎是組織人本主義思想。基於傳統的官僚層級制限制了人類活動的視野,不利於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因此,人本主義試圖把公共組織改變為更少的受權威控制和支配的、更利於個人積極性和靈活性發揮以及自我實現、自我滿足的組織。
(二)價值取向不同
新公共管理有眾多不同的名稱,但其核心價值取向是共同的,即市場化是新公共管理的首要價值取向。「新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組織的運作中,即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新公共管理主張用市場的力量改革政府,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部門,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展開競爭,縮小政府規模,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效率。新公共管理認為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主要途徑是民營化和合同制。市場化成為新公共管理理論倡導改革、緩解政府壓力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新公共管理的另一個價值取向是顧客導向。政府不是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官僚機構,而是由責任感的企業家,公民即為其顧客和消費者。只有以顧客為取向,才能提供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並提高政府服務質量。
新公共服務理論對公民權利更是倍加重視。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在公共組織尊重公民的基礎上,只要通過合作和分享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實現公民權利的手段是公民參與。
⑸ 如何評價新公共管理運動對西方政府改革的推進作用
、政府角色定位。新公共管理傾向於把決策制定(掌舵)和決策執行(劃槳)分離的體制。為了實現兩者分離,新公共管理主張通過民營化等形式,把公共服務的生產和提供交由市場和社會力量來承擔。而政府主要集中於掌舵性職能,如擬訂政策、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監督合同執行等,引導它們為實現公共利益的崇高目標服務。
2、專業化管理。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必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如何做和向誰負責。在政府中,管理型而不是專家型的人員應越來越多地擔任部門領導。因為在新公共管理者眼裡,管理是一項需要技能的職能。
3、企業管理方法的引入。基於管理具有相通性這一認識,西方國家在行政改革的實踐中廣泛引進企業管理方法,並用企業管理理念來重構公共部門的組織文化。新公共管理中的項目預算、業績評估、戰略管理、顧客至上、產出控制、人力資源開發等主要源於私人部門的管理實踐,出現了公私部門管理在理論和方式上的融合。
4、績效管理。績效管理是在設定的公共服務績效目標的基礎上對公共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全過程進行跟蹤監測並做出系統的績效評估。內容主要包括服務質量、顧客滿意度、效率和成本收益等。公共部門的績效評估主要是以「3E」為標准,即經濟、效率和效益。
5、產出控制。用績效和計劃預算取代原有的預算制度。計劃預算是根據機構特定項目來進行資金分配,員工也變成了計劃預算的一部分。同時,戰略管理受到政府重視。這就意味著要明確組織使命並對其能否實現目標有所預期,還要了解組織與環境相適應的程度,組織在該環境中的優勢與不足,以及環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這些技術通過產出與資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利用各種資源。
6、競爭引入。新公共管理主張用市場的力量來改造政府。在公共部門中引入市場機制,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公共部門機構之間展開競爭,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務供給的效率。競爭機制的引入帶來了公共部門服務的市場檢驗、優勝劣汰的局面。
⑹ 什麼是公共服務外包
政府外包即政府服務外包,是指政府把機關的後勤性服務, 行政 工作 相關的技版術服務,為權 企業 、市民、各類市場組織和 社會組織 提供的公 共性服務等,以政府機關或部門作為發包方, 明確條件資質的准入制度,按照一定程序公開擇優承包的方式, 通過簽訂 報酬 與服務數量、 質量 、 效率 相掛鉤且與規范考核評價結果 相聯系的合同辦法,承包給有關 市場主體 (社會組織主體) 的民事行為。
⑺ 如何評價新公共管理主義
行政理論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來西方規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體思想之一。在當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中越來越顯現出其主導範式的地位。本文將就新公共管理提出的理論及現實背景、理論觀點及內涵、以及該理論的反思進行系統的梳理及評述,以期對該理論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和把握。
1 新公共管理提出的理論及現實背景
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它的產生是傳統行政管理模式的理論危機以及現實實踐過程中的挑戰雙重合力所導致的結果。
傳統的公共行政是建立在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並由古德諾系統化的「與行政二分」理論以及由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論之上的。兩大理論作為傳統公共行政的理論基礎,其提出具有跨時代之意義,以此理論為基礎的傳統公共行政模式較之以前的管理是一個重大的進步,自其產生以來,已逐步成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但由於其本身存在的內在理論缺陷,在其形成後不久就遭到了包括政治學行為主義和人際關系學派的激烈批判。
對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論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其二分理論在實踐中的不可行。行政學者羅伯特•達爾和沃爾多都曾指出,威爾遜提出的「政治與行政二分」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傳統行政模式的不切實際之處就在於,政治與行政必然是相互關聯的,一個不含任何價值判斷的公共行政只是一個神話而已。此外,面對於韋伯的「官僚制」理論,學者們也認為,由於官僚制的理性形式、不透明性、組織僵化以及等級制的特點,使得它不可避免地會與制發生沖突。同時,以這種程式化、固定化的方式應對豐富而不規則世界,必然導致了各種現實的沖突與壓力。
而在這一理論基礎本身存在缺陷而招致批評的同時,和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及特點,這對傳統公共新政構成了新的挑戰。
首先,經濟理論新變革的出現。二戰後的西方各國政府遭遇了嚴重的「政府失靈」。公共選擇理論認為,解決公共管理的危機之道便是減少政府的職能,盡量交由更有效率的來調控貨品和服務的供應,以達到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由此,他們認為市場可以取代政治或行政成為管治社會的主導機制,只有將「經濟效率」奉為最高標准,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才能使眾多自利的個體走到一起,增加社會福祉。
其次,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政府績效與政府合法性的單一縱向參考的時代已經結束,而使全球性的「政府效能」橫向競爭的時代成為現實,不同社會下的公眾像選擇職業與工作單位那樣選擇政府的時代已悄然來臨。為迎接這一挑戰,對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進行結構性調整與重塑,無疑將成為各國政府明智的選擇。
總之,隨著理論的發展和現實社會的變遷,傳統公共行政模式已經在理論和實踐的質疑聲中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在這樣的理論和現實背景下,以和私營管理理論為基礎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引人注目地登上了公共管理的舞台,並引發了公共管理領域一場新的革命。
⑻ 新公共管理理論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區別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1、建立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型政府2、借鑒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來版管理政府權3、以市場為調節機制,優化社會資源配置4、以目的為導向,建立有效的責任機制與績效評估體系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論基礎與以往的行政理論有很大的區別。如果說傳統的公共行政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行政二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論為其理論支撐點的話,新公共管理則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公共管理是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公共事務是公共管理的起點,決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態勢。近年來,國內學界對公共管理的一些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總體上看,公共管理對我們還是一個新課題,公共管理學科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