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王加惠的中的王,指帝王還是諸侯朝見的王
中國古代帝王的稱謂,除了稱王、稱皇帝、稱謚號、稱廟號、稱年號以外,還有一些別稱,散見於一些典籍當中。
1、皇王:對君王的敬稱,猶言大王。見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四方攸同,皇王維辟,皇王烝哉。」朱熹《集傳》:「皇王,有天下之號,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規定,朝廷祭告宗廟,高祖以上概稱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別稱。《隋書。王劭傳》:「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蓋謂至尊受命出為天子也。」
4、主:古代對國君的稱呼。《商君書。君臣》:「故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
5、主上:臣下對國君的稱呼。《資治通鑒》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
6、主公:臣下對君主的稱呼。《三國志。蜀志。法正傳》:「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國君的別稱。《墨子。貴義》:「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
8、君:君主、天子。《尚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9、君王:對帝王的稱呼。《國語。吳語》:「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書。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無不亂之國。」
11、君人:指皇帝。《商君書。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於諸侯,必劫於百姓。」
12、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稱其先代君王的稱呼。《詩經。鄴風。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後:先世君王的稱呼。《漢書。韋賢傳》:「我既此登,望我舊階,先後茲度,漣漣孔懷。」顏師古註:「先後,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長,已故的帝王。《禮記。緇衣》引逸詩雲:「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鄭玄註:「先正,先君長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稱呼。唐,杜甫《憶昔》詩之一:「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咸陽。」
17、先主:對開國君主的稱呼。《三國志》有《先主傳》。
18、先公:對天子、諸侯祖先的尊稱。《國語。魯語上》:「諸侯祀先王先公。」韋昭註:「先公,先君也。」
19、先聖王:古代的賢明君主。《呂氏春秋。論人》:「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宮中近臣或後妃對皇帝的一種稱呼。《新唐書。李輔國傳》:「代宗立,輔國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謂帝曰:『大家第坐宮中,外事聽老奴處決。」
21、大王:對帝王的尊稱。《舊唐書。玄宗紀上》:或曰「先啟大王。」
22、大君:古時天子的別稱。宋。范仲淹:《六官賦》:「伊六官之設也,所以經綸庶政,輔弼大君。』
23、大皇:對帝王的尊稱。《昭明文選。晉。陸機。辨亡論》:「大皇既沒,幼主蒞朝。」
24、大庭:傳說上古帝王的名稱。《莊子。胠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對初死皇帝的諱稱。《後漢書。安帝紀》:「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聖、聖主、聖明主、聖上、聖君、聖明、明哲:都是對皇帝的尊稱。班固:《東都賦》:「於是聖上賭萬方之歡娛,又沐浴於膏澤。」
27、上:在上者,有時特指君主、帝王。《禮記。王制》:「尊君親上,然後興學。」
28、今上:對當時帝王的稱呼。有時也稱當今。《史記。太史公自序》:「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鄭玄:《詩譜序》:「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稱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戰國前後,臣下對君主的敬稱詞。相傳起於春秋時晉文公懷念介之推。《戰國策。燕一》:「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
32、萬歲:古代臣民對王侯的祝賀之詞,秦漢以後演變成皇帝的尊稱。
33、陛下:秦以後專稱皇帝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稱的謙詞。《老子》:「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彀。」《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彀?』」
35、寡君:人臣對別國稱自己國家君主的謙詞。《左傳》僖公四年:齊侯曰:「豈不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彀同好何如?」對曰:「君惠憿福於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36、國王:君主或帝王的稱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漢至明一直沿用。
37、國主:國君、國王。《文選。李陵,〈答蘇武書〉》:「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稱號。如,三皇五帝。
39、後王:古代君主的稱呼。《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後王是也。」後王:當今之王。
40、素王:遠古帝王的稱呼。道家稱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為素王。儒家稱孔子為素王。
41、世主:國君。
42、少主:年輕的皇帝。《大唐新語》卷十一:「高宗大漸,顧命裴炎輔少主。」
43、社稷主:國君的代稱。《大唐新語》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於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異議?』」
44、元後:對天子或君主的稱呼。後世又稱帝王嫡妻為元後。
45、社君:對幼主的稱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聖、嗣王:繼位的帝王。《禮記。曲禮下》:「踐阼,臨祭祀,內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駕、大駕、車駕、御駕、聖駕、尊駕:原為帝王車乘的總稱,後來常用為帝王的代稱。《舊唐書。宦官傳》:「車駕頻致播遷,朝廷漸加微弱,原其禍作,始自中人。」
50、萬乘:帝王的代稱。《孟子。梁惠王上》:「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有千�\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故以萬乘稱天子。
51、乘輿:帝王的車輿,後亦代稱帝王。《後漢書。耿弇傳》:「乘輿且到,臣子當擊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輿:帝王的車輿,後亦代稱帝王。屈原《離騷》:「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53、真主:帝王別稱,即所謂真命天子。《後漢書。王常傳》:「常大悟曰:『王莽篡弒,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傑並起。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
54、真人:帝王的別稱。《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55、天子:君主。《禮記。曲禮》:「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時天子只稱王。春秋以後,一些諸侯例如楚、吳等相繼稱王,於是尊稱周王為天王。後來泛指封建帝王。杜甫《憶昔》詩:「犬戎直來坐御床,百官跣足隨天王。」
57、天顏:帝王的容顏,代稱帝王。
58、天囚:對帝王的蔑稱。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為漢族之元首,是何異取罪人於囹圄而奉之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別稱。舊時又代指父親和丈夫。《後漢書。梁竦傳》:「(竇)憲兄弟奸惡繼伏辜誅,海內曠然,各獲其宜。妾得蘇息,拭目更視,乃敢昧死自陳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喪時的自稱。《左傳》僖公九年:「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沖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稱的謙詞。
62、太祖、高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64、太上:本指遠古帝王時代。《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釋文:「太上,謂三皇五帝之世。」後世尊稱帝王為太上。
65、太宗:對開國第二代皇帝的尊稱。
66、可汗:古代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對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三世紀時最先用於鮮卑族。
67、單於:兩漢時匈奴稱其君長為單於。
68、人牧:國君的別稱。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69、九重:原指宮禁,帝王之居處。《楚辭。九辯》:「君之門以九重。」後又代稱天子。《舊唐書。宦官傳》:「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
70、朝廷:本來指帝王接見臣下紇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稱。
71、明上、明王:對帝王的尊稱。
72、後主:後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習慣上也稱後主。如南朝陳後主、五代李後主。
73、縣官:皇帝的代稱。古時稱王畿內都邑為縣,所以又以縣官為朝廷的代稱。
74、官家:皇帝、朝廷的別稱。胡三省:「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白居易《喜罷郡》詩:「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歲月屬官家。」
75、至尊:皇帝的代稱。賈誼《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
B. 想讓諸侯來朝見周天子的萇弘,最後有沒有成功
古代有一種陰險而又惡毒的法術,叫巫蠱(gǔ),據說起源於遠古時期,起初只是一種古代民俗信仰,後來被人用作詛咒加害仇家的巫術。
巫蠱包括詛咒、射人偶和毒蠱等。製作毒蠱非常麻煩,所以人們最常用的就是詛咒和射人偶。
野貓
然而事與願違,這一次萇弘的法術似乎失靈。等了好多天,直等到那些野貓頭在風吹日曬雨淋中都腐爛了,還是不見有一個諸侯前來。萇弘奇怪,暗中派人打探,報告的結果卻是那些諸侯仍舊健康地活著,不光身體倍棒,吃嘛嘛香,而且還照常騎馬狩獵,上得了戰場。
萇弘知道,自己這次施法作術已經完全失敗了。自己丟臉被人嘲笑那都無所謂,主要的是靈公不高興了,更主要的是自己維護王室利益的目的落空。萇弘為之陷入深深的憂慮與苦惱之中。
公元前545年,周靈王死,周景王繼天子位。萇弘虛歲二十一,仍任上大夫。周景王死後,周王室這一時期比較混亂。公元前519年,景王的庶子王子朝發動叛亂,殺死周悼王自立為王,周敬王逃往晉國。後來王子朝被劉文公聯合晉國打敗,王子朝被殺。公元前503年,晉定公護送周敬王回周即位。這一年萇弘六十二歲。
經過了王子朝動亂之後,周王室更加日益衰落。為幫助王室擺脫困境,萇弘和劉文公商定在瀍水以東的狄泉附近擴建成周城。真不明白這擴建成周城與周王室擺脫困境有什麼關系。
《國語·周語下》記載:"敬王十年,劉文公與萇弘欲成周,為之告晉,魏獻子為政,說萇弘而與之,將合諸侯。"由於周王室財力匱乏,萇弘四處游說,爭取到晉國和其他諸侯的支援,最終完成了這一偉大工程。
萇弘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對周室一向忠心耿耿,盡心竭力,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同心戮力,欲復興王室。但是,他們的做法,卻引起了諸侯國中一些政客的嘲笑,衛國大夫彪傒說:"幽王亂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謂多,胡可興也?"(《國語·周語下》)。
公元前493年,晉國發生了"六卿之亂",范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魏氏、韓氏六卿內訌,結果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滅。
晉國六卿中的范氏原來是晉國執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劉文公有姻親關系。因此,在晉國內亂時,周王室明顯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邊。趙、智、魏、韓四氏滅了范氏和中行氏後,接著又追究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他們知道劉文公根基深、地位高,無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懲治萇弘,而周敬王認為萇弘是輔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懲處他。
晉國正卿趙鞅便和大夫叔密謀如何除掉萇弘。叔向說:"想要除去萇弘其實並不難,您只要給我幾輛車,車上裝滿貢品,讓我去出使周王室,我自有辦法讓周王殺掉萇弘。趙鞅立即應允。
叔向就是那個娶了夏姬和巫臣女兒的晉國大夫,姓羊舌名肸(xī),叔向是他的字。
C. 孟子告子中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是一種什麼政治制度急救。。。
原句都不寫全,怎麼翻譯啊。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慶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天子巡視諸侯叫作巡狩,諸侯朝見天子叫作述職。春天視察耕種情況,補助不足的農戶;秋天視察收獲情況,救濟缺糧農戶。(如果)進入某個諸侯國的疆域,發現那裡土地得到開墾,田野得到整治,老人得到贍養,賢人得到尊敬,俊傑當官主政,那(管理此地的諸侯)就受到獎賞,賞給他以土地(意味著國家版圖擴大)。(如果)進入某個諸侯國的疆域,發現那裡土地荒蕪,遺棄老人,失去賢人,貪官污吏當官主政,那(管理此地的諸侯)就受到責罰。(諸侯)一次不朝見(天子),就降低他的爵位;兩次不朝見,就削減他的封地;三次不朝見,就派軍隊去(攻打並)剝奪他的封爵和國土。
D. 古代朝見皇帝的禮儀
覲見禮1.諸侯朝覲儀。兩漢時,同姓諸侯王來朝,天子往往以家人相關信息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如何正確的看待孩子的淘氣?孩子太黏家裡人怎麼辦?父母如何正確的對待逆反心裡的孩子?孩子生病不吃葯用什麼方法可以提高孩子的吃...當小孩撞見大人親熱的時候應該怎麼處理避免...和孩子分別很難受,捨不得怎麼辦?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和孩子交流溝通?孩子在父母在與不在時的表現一樣嗎?父母應該怎樣對待孩子?跟丈母娘關系與父母的溝通爺爺奶奶金婚婆婆媳婦相處父子關系惡化之禮相待,甚至宴飲言談時都不太講究君臣禮數。以後晉武帝泰始年間始規定,諸侯王每三歲一朝,朝禮皆執璧。2.百官朝見儀。其一,臣下見君長之禮,為稽首,頓首五拜。意思是先拜手稽首,再四拜一叩頭成禮。百官見東宮太子或親王時,行稽首四拜禮。其二,在京的文武百官如遇告假或出使,都要來皇宮辭行。其三,國家重臣,特別是那些方面大員來京朝見,鴻臚寺應優先立即帶其進見皇帝。其四,文官四品以上以及翰林院學士、尚寶司、六科部給事中、武官公侯伯都督以及附馬、儀賓、錦衣衛指揮等官,患病超過三日者,都要身著公服到午門外行朝見禮。若大臣中有蒙皇上遣醫調治、並賜物慰問以及大臣考滿有賜者均在行禮後還得面謝皇帝。其五,文武百官出入朝門時,各照品秩高低表示遜敬。凡一品以下的官員遇著公、侯、駙馬等人,應加以敬禮,立要旁立,行則後從;凡三四品官見到一品官的時候,應行遜禮,走和站立都必須在一品官的身後;五品以下的官員仿此類推。除有宣召,一律不許出現僭越失禮的現象。其六,百官入朝門時,必須拱手端行,威儀整肅,不許私下與人客套寒暄與行禮,不準喧嘩、吐痰以及一切不敬行為。入朝後,皇帝升座以後,任何人不得出聲、談笑、指指點點、東張西望。其七,百官入朝行禮和退朝下班時,一律按文官在東、武官在西的原則,不許徑直穿越御道東西行走。如在奉天門或午門行朝禮,有正當理由必須東西橫向行走者,也務必要退到金水橋以南,才能通過。其八,大臣入朝,不管是立還是坐,不許面朝南方。違者以僭逆論罪。其九,臣下百官,任何人不淮在皇宮中道和五道上行走。其十,所有正殿正門的中三道台階,除皇帝一人外,任何人不得行走踐踏。其十一,百官朝參時,遇有皇帝聖諭教訓時,必須專心致志,拱聽分明。其十二,與皇帝會面,有時也蒙賜坐。其十三,被賜坐的官員們,如遇有另外的官員向皇帝奏事時,必須起立,等奏事完畢才能重新落座,不許倨坐失儀。還有太子見皇帝,有皇帝見太上皇和太後,有皇後、妃嬪見皇帝,有宮中侍從婢朴見主子等各種見面禮儀不勝枚舉。
E. 諸侯朝見天子的形式有哪些
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F. 「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什麼意思
翻譯:諸侯朝見天子。被稱作陳述職守(匯報工作)諸侯一次不朝見天子就貶其(諸侯)的爵位,兩次不朝見天子就削減其(諸侯)土地,諸侯三次不朝見天子那麼天子率領六師(天子的軍隊)討伐這個諸侯國。
G. 周朝諸侯朝見周天子稱為什麼多久一次
朝覲。
《禮記·樂記》:「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
時間多久根據諸侯封國與首都的距離而定。距離近的一年一次,遠的三年一次,非常遠的一生只需要一次就行。(那時地理知識也比較貧乏,對遠近的定義也沒有定規,多是根據慣例)
畢竟那時候交通不發達,朝覲天子要帶很多隨從、護衛和輜重行李,除了少數貴族坐車外,大部分人只能靠步行。從北京(燕)、江蘇(吳)等地走到西安一來一回好幾個月、大半年。考慮到路遇疾病、自然災害等,要是朝覲太頻繁,這一輩子就別干別的了,光在路上走吧。要是再遠,比如一些外藩、外族酋長,要穿過原始深林、戈壁等無人區,更加危險,所以一輩子有一次就行了。
H. 以列侯朝朔望是什麼意思
意思:每當初一、十五時就以列侯的身份參加朝見。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傳·匡張孔馬傳》
節選:為相六歲,鴻嘉元年以老病乞骸骨,上加優再三,乃聽許。賜安車駟馬,黃金百斤,罷就第,以列侯朝朔望,位特進,見禮如丞相,置從事史五人,益封四百戶。天子數加賞賜,前後數千萬。
翻譯:張禹擔任丞相六年,在成帝鴻嘉元年託言年老多病,請求辭官,皇上對他稱贊再三,才特許他辭官。同時還賜給張禹安車駟馬,黃金百斤,張禹辭官後回到他的住宅,每當初一、十五時就以列侯的身份參加朝見,皇上還給他加封了特進的官銜,按丞相的禮儀召見張禹,允許他選任從事史五人,又增加四百戶的食邑。皇上先後賞給張禹數千萬的財物。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漢朝東漢時期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漢朝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本文節選自《漢書·傳·匡張孔馬傳》中一段,以姓或姓名為標題。根據書中人物的特點性格,將其立為傳記,記錄他們生活時的一些事例,並對人或事做了自己的批評或見解。
I. 周朝的諸侯國
周朝是我國古代史上一個重要時期,也是產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個強盛的奴隸制國家,立國初期實行的貴族內部層層分封的大封建,為後來的姓氏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奴隸社會逐漸瓦解,封建制開始出現,大多數諸侯國被強國所吞並,演變成姓氏,因而使中華姓氏空前大發展。戰國時期,我國進入封建社會,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姓與氏已無什麼區別,逐漸合而為一,同時無論貴與賤,人們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並相對定型,此後沒有更大的發展。
西周雖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但在建國初期便營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陽便成了東周的統治中心。據初步考證,從周初到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分布於今河南境內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國20多個,異姓國40多個,合計60多個,約占諸侯國總數140多個的二分之一弱。這些大小諸侯國基本上都演變成為姓氏,同時,諸侯的子孫以采邑名、官職名等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見,河南是在姓與氏發生重大變革,姓氏空前大發展、基本普及和相對定型時期起到關鍵作用的地區。
五、河南有得天獨厚的產生姓氏的優越條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與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經濟狀況等條件有密切關系,而河南在這些方面則獨具優勢。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氣候溫和,資源豐富,地理條件優越,適宜於農、林、牧、副業發展,古代的手工業發達,又是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因此,人口密集,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長期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國年間,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為古都最多的地區。中國有七大古都,河南就佔3個,即洛陽、開封、安陽。河南歷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頻繁,正是河南成為中華姓氏主要發源地的先決條件,因為:
一歷史悠久,產生的姓氏必多。中華姓氏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稱河南「是整個中國歷史的縮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國古文化博物館」。從這種意義上說,河南的歷史包含著中華姓氏產生、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正是由於河南歷史與中華姓氏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所以才孕育出了眾多的姓氏。
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眾。具體地說,人口密集,職業部類必繁,居住地必廣,因而以各種技藝為姓氏的、以居住地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
三建都頻繁,得姓的機會必廣。首先,建都多標志著歷史上出現的國家多,因而以國為氏者就多。其次,國都是國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雲集之所,是一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因而應時因勢興起的新姓氏就特別多,諸如國王賜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謚的王公大臣的後代以官為氏、以爵為氏、以謚為氏、以字為氏,等等。在源於河南的姓氏中,與都城有關者相當多,真可謂不勝枚舉。
六、河南是北魏鮮卑族政權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黃河兩岸的中原,原本是漢族長期生息的中心地區,由於西晉末年大戰亂的推動,從「八王之亂」開始,漢族從中心地區出發,向邊遠地區流亡,而居住在長城以外的少數民族則大量內遷,至北朝時期達到高潮,歷時長達三個世紀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響,總的發展趨勢是與漢族融化成一體,從而形成了黃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規模地遷入今河南境內,施行與漢族同化的少數民族政權是北魏。北魏是由鮮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權,統一北方後,為加速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孝文帝拓跋宏於493年率領貴族、文武百官及鮮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接著,進行漢化改革,實行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以漢服代替鮮卑族服裝,禁止在朝廷上說鮮卑話,令鮮卑人改姓並自稱河南洛陽人等等。改姓數量,一說有300多,僅見於《魏書·官氏志》單獨列出的,即有114個,其中被列入當今120大姓的就有25個。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構成了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優勢,使河南成為中華姓氏的主要發源地。源於河南諸姓的先民們,植根於中原沃土,為故鄉的繁榮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在歷史的長河中又不斷向外播遷,廣及全國,進而又遠徙海外,至今幾乎遍布全世界。
武王建周後,大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
J. 周朝諸侯對天子的朝覲及諸侯之間的會盟等禮節稱為
周朝諸侯對天子的朝覲及諸侯之間的會盟等禮節稱為「朝聘」。
「朝聘」是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 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 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 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 為「朝」。
侯國間的聘問﹐有的屬於諸侯國間的友好往來。但中﹑小侯國對霸主國的聘問﹐更多地表現為政治經濟上的不平等關系。例如魯國﹑鄭國使臣相繼「聘問」晉國﹐獻送不絕。名為聘問﹐實為獻奉。
(10)馬鞍山快捷駕校侯朝見擴展閱讀
不同朝聘形式:
從(左傳)等文獻的追述來看,夏王已經注意區別朝與奴兩種形式。「鈞台之享」行的是大朝禮,而《竹書紀年》「來賓」,等同於後來的戴禮。
前者是眾諸侯集體行為,後者是個人行為。此外,夏王與諸方的關系或密切,或疏遠都涉及到聘問與不聘問問題。由此,朝聘的幾種形式在夏代存在是可能的,但我們所能見到的文獻記載,主要是關於朝魏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