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知道的幫一下:馬鞍山市資源概況
自然資源
馬鞍山市土地總面積約1686km2,其中耕地面積4.82萬hm2,林地面積2.49萬hm2,交通用地1400hm2,水域7.64萬hm2,未利用土地1960hm2。
資源物產 馬鞍山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礦、硫鐵礦、磷礦、金礦、石膏、石灰土、鉀長石、五氧化二礬、明礬石、高嶺土和雲母等。其中鐵礦是馬鞍山的主要礦產資源,礦區地處長江下游寧蕪——羅河成礦帶,為我國七大鐵礦區之一。
馬鞍山生態條件優越。山場廣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宜於農、林、副、漁各業發展。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大豆、玉米、山芋、油菜、花生、芝麻、棉花、茶葉、蠶桑、蔬菜等。農副產品主要有家禽、家畜、魚蝦、蟹鱉、菱藕、竹木、瓜果、香菇、葡萄、木耳、板栗等。
水利資源豐富。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062~1092mm,所形成的大氣降水總量約2.9億m3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1.13億m3。長江年過境經流量高達9.794億m3,是發展工農業生產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長江水面達21km2,其他河流、湖泊、水庫總面積約19km2,其中河流水面積5.7km2,湖泊面積1.51km2,池塘面積11.67km2。
地下水資源豐富,其流速約0.525cm/d,流量為0.22m3/d。地下水一般在深度2m左右的含砂蓄水層中,砂層之下為含水量最高的淤泥層。另外,地下水位還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變動幅度約在0.2~0.5m之間。地下水的總流向,由地勢高的東部向地勢低的西部流入長江。
㈡ 馬鞍山的三個區怎麼劃分的
截止2019年10月,馬鞍山下轄的三個區分別是博望區、花山區、雨山區。具體介紹如下:
1、花山區
花山區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位於馬鞍山市東部,與南京江寧區接壤,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20公里,處在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層。截止2019年10月花山區下轄霍里、桃源路、湖東路、沙塘路、解放路、江東、塘西、金家莊8個街道。
2、博望區
博望區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位於馬鞍山市最東端,地處長三角經濟圈和南京一小時都市圈內,與南京江寧、溧水、高淳三區接壤。截止2019年10月博望區下轄博望、新市、丹陽三鎮。
3、雨山區
雨山區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始建於1976年,雨山區位馬鞍山市城區西南部,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8度29分、北緯31度41分。東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接壤,南與當塗縣相連,西臨長江,東北與花山區和金家莊毗鄰。
截至2019年10月,雨山區轄4個街道、3個鄉鎮和1個省級開發區。平湖街道、雨山街道、安民街道、採石街道、向山鎮、銀塘鎮、佳山鄉、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2)馬鞍山稻鱉擴展閱讀
馬鞍山市的歷史沿革:
馬鞍山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
1949年4月,當塗解放。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1955年8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其間,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鄉外)劃屬馬鞍山市。轄縣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2011年8月22日,原地級市巢湖市所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2012年,撤銷金家莊區、花山區,設立新的花山區;設立博望區,將當塗縣博望、丹陽、新市3個鎮劃歸博望區管轄。
㈢ 稻鱉每畝成本和利潤多少
嗯 由於各個地方的人工 低價 水費 等不一樣 我就不好說了 只能說下苗費 的單價 苗是100株每畝 000的苗費 利潤的話 看當地的市場情況 和你的具體營銷方式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來我們伊犁啊中國薰衣草之鄉全國%以上的薰衣草都在這和普羅旺斯北海道並稱世界三大薰衣草種植區狹葉薰衣草有多年的種植經驗如需其他薰衣草咨詢伊犁人民表示可以幫助 10
㈣ 怎樣進行稻田養鱉
(1)稻田養鱉的原理與作用稻田養鱉是利用稻田有效水面,在不影響種稻的基礎上養鱉。在種養過程中,稻能吸收田中的肥料凈化水環境,利於養鱉,鱉的活動能清除田裡的雜草和驚跑老鼠等敵害。同時,排出的糞便可肥田,互相起到預防病害、促進生長、提高經濟效益的作用。(2)稻田養鱉的基本條件稻田用水應是無污染、無公害的江河湖庫水。稻田注、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最好是種單季稻的田塊。(3)稻田養鱉的基本設施①防逃設施:防逃最好用石棉瓦橫放圍欄於養鱉稻田四周的田埂內,並要求扎實牢固。此外,還應設好進出、水口的欄柵,欄柵既要考慮農田注排水,又要考慮甲魚防逃。所以,進、出水口最好用木製閘門框帶鐵柵網,網目以不超過5厘米為宜,而閘門上可做一個溢水口,以便下大雨超過標准水位時溢水。
②挖好鱉溝:挖鱉溝是為了鱉能在農田施肥撒葯時作躲避的場所,也是乾田時躲避萬一出現敵害的場所。挖鱉溝一般在離田埂2米的稻田中,根據稻田大小不同,魚溝可挖成十字、田字、口字、日字和井字形,魚溝深40厘米、寬50厘米就可。挖魚溝最好是在稻苗返青直立後進行。
③設飼料台和曬背台:飼料台設在溝兩頭的邊上。飼料台可用水泥瓦,其既是飼料台也是曬背台,放時可順溝坡斜放,底部最好用木樁固定。(4)鱉種放養稻田養鱉的鱉種,除了無病無傷身體健康,規格要求每隻不小於350克,這樣經過幾個月的稻田飼養,才能長成500克以上的商品鱉。鱉種在放養時要求用3%的鹽水消毒5分鍾,放時應把鱉種放在鱉溝里任其遊走。同時,馬上在飼料板上放養人工飼料,讓鱉盡快找到投餌點,並形成到投餌點吃食的習慣。所以切不可隨便放養,放養時間最好是秧苗返青豎直後,因太早易爬壞秧苗。放養密度如投喂畝放200隻,不投喂35隻為宜。(5)飼養管理①投餌:稻田養鱉的投餌每天分2次,一般為9:00和16:00。飼料可購買廠家生產的成鱉料配合料,也可根據當地的飼料資源自己配製團狀料。特別是有鮮活性動物飼料資源的地方,如小雜魚、畜禽的新鮮無腐變內臟等,養殖效果也不錯。但喂時應切成小塊或打成肉糜,魚漿與面和成團狀投喂,切不可整個投喂。投餌以鱉吃飽吃好,並根據吃食情況與氣候變化情況靈活增減。一些人擔心鱉會捕捉田裡的青蛙,對水稻防蟲害帶來不利,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青蛙在田裡本身的活動和反應比鱉靈敏,除了病傷的,鱉很難抓到青蛙,另外由於人工投餌,鱉在有食物保障的情況下也很少會去主動捕食活動能力比它強的水生動物。相反,田裡的一些蟲和蟲卵及螺雜魚等,倒是鱉捕捉的好飼料,也會給種稻帶來好處。
②巡田:在稻田中養鱉,巡田很重要。因在養殖過程中會有大型的鼠、蛇和一些野貓等敵害侵襲,它們不但直接危害鱉的生命,也在鑽洞挖穴後給鱉防逃帶來不利。所以在巡田時,必須十分認真檢查進、出水口和攔牆,如發現敵害和洞穴,應馬上清除和修復。另外,打葯施肥是稻田的常規管理,但如不注意,也會給鱉帶來毒害。所以在打葯施肥前,應先到稻田走一趟,把鱉趕到鱉溝的水裡,然後再打葯施肥。而打葯施肥時,也應注意盡量別把葯噴灑到水溝里,以免鱉中毒死亡。巡田還應注意稻田水位的變化,特別是下雨天應加強夜間巡查,如發現攔牆傾斜倒塌,就應及時修固好,閘門框柵網粘貼的雜物也應及時清出,以免堵死網眼影響溢水,對田埂破損的地方也應及時修復,以防塌牆逃鱉。(6)捕撈和暫養捕撈時間通常在水稻收割前後,當然最好是看市場情況,誘捕夠規格的及時上市,誘捕可用倒須籠,如第二天有人要買鱉,當天晚上就可把誘捕籠放在飼料台邊的鱉溝里。如不上市就不要放籠,否則會造成進鱉後因不捕出反不能正常活動和覓食而染病死亡。最後是放干水清底捕撈,但也不能完全捕出。所以即使清底後,也不應把防逃牆拆除,等捕捉到放養數量成活率基本接近時再放棄。為了方便捕撈,一些地方利用鱉喜鑽沙底的習性,在鱉溝底部先鋪上水泥板,然後在板上鋪上20厘米左右的細沙,等捕撈放水時,大多數鱉都會鑽到沙層中去,這樣就方便了捕撈,但相對增加了設施和成本。有些地方稻田需在秋季翻耕,而抓出的鱉一時又銷不出,此時最好在自家小院或室內用磚砌一小型暫養池,池中鋪上30厘米厚的潮沙,一般如果溫度不超過15℃,每平方米放30隻,可暫養1個月左右。
㈤ 馬鞍山名字是怎麼來的
馬鞍山作為地名,應出現於城市形成以前。馬鞍山一名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篇》,《逸周書》又名汲冢周書,傳為281年(晉太康二年)得於汲郡(今河南汲縣)戰國時期的魏安厘王墓中,則其成書至少在戰國以前,雖然戰國至秦漢時期篇章有所增變,但據歷代學者考證其記載的史跡多有根據。「王會篇」記載了公元前11世紀周公營建雒邑竣工後,周成王大會諸侯,方國的盛況。當時「馬鞍山鱉」是作為方物貢獻給周王室的,據孔晁注「王會篇」,謂「馬鞍山鱉」「特大而美故貢也」。方物以地而名,可見馬鞍山當時已是很有名氣的地方,這是馬鞍山之名出現有據可考的最早時間,此後在《戰國策·趙策》中有「馬鞍山之難,太子橫為質於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馬鞍山,楚之粟也」等等,馬鞍山的名稱就屢見不鮮了。如果說歷史文獻在流傳過程中還有可能失實的話,還有一份最有權威的資料,1986年湖北荊沙鐵路修建時發掘的包山2號大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簡,其中2件有馬鞍山之名,一為「馬鞍山正」名「龔懌」,一為「馬鞍山公之軍」。包山2號墓的時代為戰國中期,約公元前300年。以上資料證明,馬鞍山地名的出現不晚於戰國中期,可能早於公元前11世紀。據《湘川記》雲:「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鄉地區置馬鞍山郡,則馬鞍山之名始於洪荒之世,而以之為鄉為郡,則在後世耳。」所謂洪荒之世,也是指有人類聚居生活之始。
馬鞍山一名是怎麼得來的,歷來眾說紛紜,史籍記載各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說:
第一,得名於馬鞍山星。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天象時選擇一批星象作為定位觀測的標志,創二十八宿之說。認為上有星象,下有相應的「星野」,《史記·天官書》雲:「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為「馬鞍山」,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馬鞍山之地以應馬鞍山星,認為馬鞍山地名源於星名,故馬鞍山又有「星沙」之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雲:「馬鞍山一星在軫中,主壽命。」又雲馬鞍山星明則「主長壽,子孫昌。」這些說法適應於封建社會人們的認識和心理需要,故馬鞍山得名的此說影響最大,流傳最廣。
第二,得名於萬里沙祠。萬里沙祠一說最早見於晉闞馬因 所著《十三州志》:漢「有萬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里,故曰馬鞍山。」此後,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援引《東方朔記》雲:「南郡有萬里沙祠,自湘州至東萊可萬里,故曰馬鞍山。」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為馬鞍山郡」的自注亦雲:「有萬里沙祠,故曰馬鞍山。」於是以後的各代地方誌,多引此說作馬鞍山得名之源,並加以闡發考釋,認為馬鞍山在古代有祭禮沙土之神的活動。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東東萊祈禱「萬里沙」(東來曲城有「沙徑三百餘里」的沙原),東漢應劭注曰:萬里沙,神祠也。馬鞍山至東萊相距萬里之遙,人們將此事和此兩地聯系,於是有「馬鞍山者,所謂萬里馬鞍山也」之說。
第三,得名於「沙土之地」。馬鞍山的地質結構為以石英砂岩、砂礫岩、粉砂岩及頁岩等為基礎,經過長年的外力作用,地層崩塌的岩石,經風化和水流的沖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積於地表,特別是現馬鞍山市區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帶,分布著大片的沙灘,沙洲等,每當枯水時節,這些洲、灘露出,向人們展現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長大,「白沙如霜雪」。在古代,自然環境未經污染破壞,這種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稱馬鞍山為沙鄉或沙土之地。如唐大歷間馬鞍山太守張謂著《馬鞍山土風碑銘》引《遁甲記》雲:「沙土之地,雲陽之墟。」又《路史》曰:「沙,為馬鞍山;雲陽,為茶陵。」又《元和郡縣志》雲:「《禹貢》荊州之域,春秋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並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馬鞍山郡,以統湘川。」
㈥ 一畝稻田能養多少只成年鱉
控制鱉種放養量。「18221」養殖模式特點是:成鱉在池塘中養殖二年,出池規格1000克以上。要求投放優質鱉種,控制鱉種放養量,實行生態養殖。放養量:年初畝放上年轉池鱉種100~120隻,規格500~600克/只;5月上旬畝放鱉種120~150隻,規格100~250克/只,一次放足。http://..com/link?url=XjXoMEkOr5Q3rD170iKpByzLEF-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