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秦王對韓非賞識有加,拿他為什麼要賜死於韓非
因韓非是韓國國君的兒子,雖然能力出眾,但是立場與秦王的政治抱負有沖突,出於政治需要,賜死了韓非。
1、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李斯擔任廷尉之後,勸說秦王嬴政發動對韓國的戰爭,吞滅韓國,藉此恫嚇其他各國。秦王嬴政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派李斯攻打韓國。韓王非常驚恐,便和韓非商議如何削弱秦國並出使秦國。
2、韓非出使秦國的目的是要保存韓國,丞相李斯建議率先滅韓,韓非強烈反對。 李斯向秦王說:大王要消滅各國,韓非是韓王的同族,愛韓不愛秦,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決定不用韓非而把他放走,對我們不利,不如把他殺掉。秦王聽了李斯的話,把韓非投入監獄。李斯派人為獄中的韓非送去毒葯,韓非沒有辦法上訴,只好服毒自殺而死(王安五年,秦攻韓,韓急使韓非使秦,秦留非,因殺之)。
3、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稱韓非子或韓子。韓王(戰國末期韓國君主)之子,荀子的學生。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余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參考資料---搜狐網網頁鏈接)
⑵ 孔子,孟子,老子,韓非子分別是哪個學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學派,老子是道家學派,韓非子是法家學派。
1、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要地位。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
他主張「仁」和「禮」,即「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要實現仁和禮,必須遵循中庸之道,對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實際價值,而且對於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也有指導意義。
2、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
3、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
4、韓非,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韓非是韓王之子,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余字。
1、儒家學派
儒家學派極為重視倫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他們在理論上闡述忠孝仁義的政治意義和政治功能,其中,仁得到了諸位儒學宗師的特別關注。
孔子把仁視為最高品德,並以此為據形成了「仁政」理想政治。關於仁的內涵,孔子認為主要有兩層,一是克己復禮;二是仁者愛人。對內克己,對外愛人,最終在思想和行為上符合禮的要求,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仁。仁是一種美德,可以把人培養成謙謙君子,但也容易使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又在性善說的基礎上進行了發揮,並將之應用於政治,提出了仁政思想。仁政的主要內容有四項。其一,制民以恆產。其二,賦稅徭役有定製。其三,輕刑罰。其四,保護工商業。
儒家學派主張以德治國和教化百姓。德治的要求首先是針對統治者的,在孔子看來,統治者要在道德修養方面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實現有效的統治。孟子也認為,統治者自身的道德修習是實行理想政治的前提條件。
2、道家學派
道家學說以老莊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們在思想、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以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儒墨之說形成明顯對立。
其後,道家思想與名家、法家相結合,成為黃老之學。為漢初統治者所重。到漢武帝獨尊儒術,黃老漸衰。同時,道家思想流入民間,對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運動中道教思想的產生有所影響。魏晉間玄學盛行,王弼、何晏輩首以老莊解釋儒家經文,促成儒、道融合。
佛學傳入中國後,佛教徒用老莊詮釋佛典,又有釋、道合流之勢。宋明理學家力倡儒家道統,佛、老並斥,但對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對中國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莊子》等。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故歷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3、法家學派
法家學派是春秋戰國時的一個重要學派,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學者一致認為其為道家分支。起源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發展於戰國時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到了戰國末期,韓非加以綜合,集法家學說之大成。
在中國傳統法治文化中,齊國的法治思想獨樹一幟,被稱為東方法家或齊法家。齊國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開國功臣姜太公的封國,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輔佐虞舜,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創始禮法並用的制度。太公封齊,簡禮從俗,法立令行,禮法並用成為齊國傳承不廢的治國之道。
管仲輔佐齊桓公治齊,一方面將禮義廉恥作為維系國家的擎天之柱,張揚禮義廉恥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強調以法治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以法治國的人。
至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和百家爭鳴的策源地,繼承弘揚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學派。管仲學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為先秦法家學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深受齊文化熏陶的荀子,還培養出韓非和李斯兩位法家代表人物。
有學者將先秦法家主要劃分為「東方法家」即齊法家和「西方法家」即秦晉法家兩大陣營。秦晉法家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齊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法教兼重;秦晉法家奉法、術、勢為至尊與圭臬,齊法家既重術、勢,又重法、教。
⑶ 東莞市韓非企業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東莞市韓非企業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10月17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企業管理咨詢,安全技術咨詢等。
法定代表人:李維
成立時間:2005-10-17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190000013634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東莞市莞城街道興塘社區東城大道75號金城大廈五樓502室、七樓717室
⑷ 韓非有哪些代表性作品
韓非的代表性作品是《韓非子》。
韓非的文章由後人收集整理編纂成《韓非子》,現存二十卷共計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韓非子》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
《韓非子》五十五篇列舉如下:初見秦第一、存韓第二、難言第三、愛臣第四、主道第五、有度第六、二柄第七、揚權第八、八奸第九、十過第十、孤憤第十一、說難第十二、和氏第十三、奸劫弒臣第十四、亡征第十五、三守第十六、備內第十七、南面第十八、飾邪第十九、解老第二十、喻老第二十一、說林上第二十二、說林下第二十三、觀行第二十四等。
文學成就
韓非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韓非還善於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
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
⑸ 在法治思想方面,大秦帝國,商鞅與韓非有什麼不同之處
導語:大秦帝國,商鞅與韓非法治思想有哪些區別?從法治思想角度分析,一個是治國之本,一個是帝王工具,性格決定命運
《大秦帝國》共分為四部分別是裂變,縱橫,崛起,天下;劇中各諸侯國的強大都與變法有關,這些變法的倡導者有很多法家人物,特別是秦國的強大和最後君權的鞏固,得益於法家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商鞅和韓非。商鞅其法治思想在秦國的變法中被成功付諸實施,使秦國由一個弱小、貧困的國家變成一個可以左右他國命運的強國,商鞅變法的成功實施為秦國統一六國戰爭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
⑹ 韓非的思想主張
主要主張
政治
1、封建專制
韓非在國家政體方面主張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韓非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2、中央集權
韓非子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法家實踐理論。
3、名實相符
韓非子另主張『『名實相符』』,認為君主應根據臣民的言論與實績是否相符來決定功過賞罰。
改革
1、改革圖強
改革圖治,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內容。
2、改革變法
中國人慣於尊重過去經驗,這個傳統思維方式對中國哲學有巨大的影響。
法律
1、以法為本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
2、依法治國
韓非子著作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形成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
3、法不阿貴
儒家講究:「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而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更把它發展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以法為教
韓非主張以法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訂法律以外,還必須要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知識。
哲學
1、法家思想
2、唯物主義
韓非子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
3、辯證法
韓非子的思想中有不少辯證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斷地變化著,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
4、道生法
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韓非子看來,君王應當具備的一項品質便是「為無為」,自己表現出「無為而治」。
5、法家三治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
(6)北京工商局韓非擴展閱讀
韓非子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韓非子的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
韓非子還善於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
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
⑺ 韓非子作為法家的代表,為什麼輕視「五蠹」這五類人
韓非子認為如果社會上的這五種人如果各自去干自己的事情,那麼擴大地盤所需的一切誰去准備?他認為這五類人對於耕戰是沒有任何利,他們就像是社會的蛀蟲,毫無用處。
韓非子認為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發展,他推崇不法古不修今的治國理念,他認為這個時代是發展的,每個時代都有其不同於其他時代的特徵,這是韓非子不同於那些儒家學說,比他們進步的一大特點,所以韓非子看到的就是最明顯的一點。他認為如果一直尊崇著古法,不進步,那就不適應當時的發展。
⑻ 韓非子的五蠹的翻譯,從儒以文亂法到亦勿怪矣
儒家利用文獻擾亂法紀,游俠使用武力違犯禁令,而君主卻都要加以禮待,這就是國家混亂的根源。犯法的本該判罪,而那些儒生卻靠著文章學說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該處罰,而那些游俠卻靠著充當刺客得到豢養。所以,法令反對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處罰的,成了權貴豢養的。法令反對和君主重用,官吏處罰和權貴豢養,四者互相矛盾,而沒有確立一定標准,即使有十個黃帝,也不能治好天下。所以對於宣揚仁義的人不應當加以稱贊,如果稱贊了,就會妨害功業;對於從事文章學術的人不應當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會破壞法治。楚國有個叫直躬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兒吉發,令尹說:「殺掉他:」認為他對君主雖算正直而對父親卻屬不孝。結果判了他死罪。由此看來,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親的逆子。魯國有個人跟隨君土去打仗,屢戰屢逃;孔子向他詢問原因,他說:「我家中有年老的父親,我死後就沒人養活他了。」孔子認為這是孝子,便推舉他做丁官。由此看來。父親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所以令尹殺了直躬,楚國的壞人壞事就沒有人再向上告發了;孔子獎賞逃兵.魯國人作戰就要輕易地投降逃跑。君臣之間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卻既贊成謀求私利的行為。又想求得國家的繁榮富強,這是肯定沒指望的。
古時候,蒼頡創造文字,把圍著自己繞圈子的叫做「私」。與「私」相背的叫做「公」。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蒼頡就已經知道廠的。現在還有人認為公私利益相同,這是犯了沒有仔細考察的錯誤。那麼為個人打算的話,沒有什麼比修好仁義、熟悉學術的辦法更好了。修好仁義就會得到君主信任。得到君主信任就可以做官;熟悉學術就可以成為高明的老師。成了高明的老師就會顯榮。對個人來說。這是最美的事了。然而沒有功勞的就能做官。沒有爵位就能顯榮,形成這樣的政治局面。國家就一定陷入混亂,君主就一定面臨危險了。所以,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並存的。殺敵有功的人本該受賞,卻又崇尚仁愛慈惠的行為;攻城大功的人本該授予爵祿。卻又信奉兼愛的學說:採用堅固的鎧甲、鋒利的兵器來防備戰亂,卻又提倡寬袍大帶的服飾;國家富足靠農民。打擊敵人靠士兵,卻又看重從事於文章學術事業的儒生;不用那些尊君守法的人,而去收養游俠刺客之類的人。如此理政,要想使國家太平和強盛足不可能的。國家太平的時候收養儒生和游俠,危難來臨的時候要用披堅執銳的士兵;國家給予利益的人並不是國家所要用的人.而國家所要用的人又得不到任何好處。結果從事耕戰的人荒廢了自己的事業,而游俠和儒生卻—天天多了起來,這就是社會陷於混亂的原因所在。
況且社會上所說的賢。是指忠貞不欺的行為;所說的智,是指深奧玄妙的言辭。那些深奧玄妙的言辭,就連最聰明的人也難以理解。現在制定民眾都得遵守的法令,卻採用那些連最聰明的人也難以理解的言辭,那麼民眾就無從弄懂了。所以,連糟糠都吃不飽的人,是不會追求精美飯菜的;連粗布短衣都穿不上的人,是不會期望華麗衣衫的。治理社會事務,如果緊急的還沒有辦好,那麼可從緩的就不必忙著去辦。現在用來治理國家的政治措施,凡屬民間習以為常的事。或普通人明知的道理不加採用,卻去期求連最聰明的人都難以理解的說教,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了。所以那些深奧玄妙的言辭,並不是人民所需要的。至於推崇忠貞信義的品行。必將尊重那些誠實不欺的人;而誠實不欺的人,也沒有什麼使人不行欺詐的辦法。平民之間彼此交往,沒有大宗錢財可以互相利用,沒有大權重勢可以互相威脅。所以才要尋求誠實不欺的人。如今君主處於統治地位,擁有整個國家的財富,完全有條件掌握重賞嚴罰的權力,可以運用法術來觀察和處理問題;那麼即使有田常、子罕—類的臣子也是不敢行欺的,何必尋找那些誠實不欺的人呢?現今的忠貞信義之十不滿十個。而國家需要的官吏卻數以百計;如果一定要任用忠貞信義之士。那麼合格的人就會不敷需要;合格的人不敷需要,那麼能夠把政事治理好的官就少,而會把政事搞亂的官就多了。所以明君的治國方法,在於專 實行法治,而不尋求有智的人;牢牢掌握使用官吏的權術。而不欣賞忠信的人。這樣,法治就不會遭到破壞而官吏們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現在君主對於臣下的言論。喜歡悅耳動聽而不管是否恰當;對於臣下的行事,僅欣賞他的名聲而不責求做出成效。因此天下很多人說起話來總是花言巧語,卻根本不切合實用,結果弄得稱頌先王、高談仁義的人充滿朝廷,而政局仍不免於混亂;立身處世的人競相標榜清高,不去為國家建功立業。結果有才智的人隱居山林,推辭俸祿而不接受,而兵力仍不免於削弱。兵力不免於削弱。政局不免於混亂,這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因為民眾所稱贊的,君主所優待的,都是些使國家混亂的做法。現在全國的民眾都在談論如何治國,每家每戶都藏有商鞅和管仲的法典,國家卻越來越窮,原因就在於空談耕作的人太多,而真正拿起農具種地的人太少。全國的民眾都在談論如何打仗,每家每戶都藏有孫子和吳起的兵書,國家的兵力卻越來越弱;原因就在於空談打仗的人太多.而真正穿起鎧甲上陣的人太少。所以明君只使用民眾的力量,不聽信高談闊論;獎賞人們的功勞,堅決禁止那些無用的言行。這樣民眾就會拚命為君主出力。耕種是需要花費氣力吃苦耐勞的事情。而民眾印願意去干,因為他們認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打仗是十外危險的事情。而民眾卻願意去於。因為他們認為可以出此獲得顯貴。如今只要擅長文章學術,能說會道。無需有耕種的勞苦就可以獲得富足的實惠。無需冒打仗的危險便可以得到尊貴的官爵,那麼人們誰不樂意這樣干呢?結果就出現了一百個人從事於智力活動,卻只有一個人致力於耕戰事業的狀況。從事於智力活動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壞;致力於耕戰事業的人少了,國家就會變得貧窮。這就是社會所以混亂的原因。
因此,在明君的國家裡,不用有關學術的文獻典籍。而以法令為教本;禁絕先王的言論,而以官吏為老師;沒有游俠刺客的兇悍,而只以殺敵立功為勇敢。這樣,國內民眾的一切言論都必須遵循法令,—切行動都必須歸於為國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須用到從軍打仗上。正因如此。太平時期國家就富足,戰爭時期兵力就強盛,這便奠定了稱王天下的資本。既擁有稱五天下的資本,義善於利用敵國的弱點;建立超過五帝、趕上三王的功業,一定得採用這種辦法。
現在卻不是這樣。儒士、游俠在國內恣意妄為,縱橫家在國外大造聲勢。內外形勢盡行惡化,就這樣來對付強敵。不是太危險了嗎?所以那些談論外交問題的臣子們,不是屬於合縱或連衡中的哪一派,就是懷有借國家力量來報私仇的隱衷。所謂合縱。就是聯合眾多弱小國家去攻打一個強大國家;所謂連衡,就是依附於一個強國去攻打其他弱國。這都不是保全國家的好辦法。現在那些主張連衡的臣子都說:「不依附大國,一遇強敵就得遭殃。」侍奉大國不一定有什麼實際效應,倒必須先獻出本國地圖,呈上政府璽印,這樣才得以請求軍事援助。獻出地圖,本國的版域就縮小了;呈上空印,君主的聲望就降低了。版域縮小。國家就削弱了;聲望降低。政治上就混亂了。侍奉大國實行連衡。還來不及看到什麼好處,卻已喪失了國土,搞亂了政治。那些主張合縱的臣子都說:「不救援小國去進攻大國,就失了各國的信任;失去了各國的信任,國家就面臨危險;國家面臨危險。君主地位就降低了。」援救小國不一定有什麼實惠可言。倒要起兵去和大國為敵。援救小國木必能使它保存下來。而進攻大國未必就不失誤一有失誤,就要被大國控制了。出兵的話,軍隊就要吃敗仗;退守的話,城池就會被攻破。援救小國實行合縱。還來不及看到什麼好處,卻已使國土被侵吞,軍隊吃敗仗。所以,侍奉強國,只能使那些搞連衡的人憑借外國勢力在國內撈取高官;援救小國,只能使那些搞合縱的人憑借國內勢力從國外得到好處。國家利益沒有確立起來,而臣下倒先把封地和厚祿都弄到手了。盡管君主地位降低了,而臣下反而抬高了;盡管國家土地削減了,而私家卻變富了。事情如能成功.縱橫家們就會依仗權勢長期受到重用;事情失敗的話,縱橫家們就會憑借富有引退回家享福。君主如果聽信臣下的游說,事情還沒辦成就已給了他們很高的爵位俸祿,事情失敗得不到處罰;那麼,那些游說之士誰不願意用獵取名利的言辭不斷去進行投機活動呢?所以國破君亡局面的出現,都是因為聽信了縱橫家的花言巧語造成的。這是什麼緣故呢?這是因為君主分不清公私利益,不考察言論是公正確,事敗之後也沒有堅決地實行處罰。縱橫家們都說:「進行外交活動,收效大的可以統—天下,收效小的也可以保證安全。」所謂統—天下,提的是能夠打敗別國;所謂保旺安全,指的是本國不受侵犯。兵強就能打敗別國。國安就不可能被人侵犯。而國家的強盛和安定並不能通過外交活動取得,只能靠搞好內政。現在不在國內推行法術,卻要一心在外交上動腦筋。就必然達下到國家安定富強的目的了。
鄉間諺語說:「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這就是說,物質條件越好越容易取得功效。所以國家安定強盛,謀事就容易成功;國家衰弱混亂,計策就難以實現。所以用於秦國的計謀,即使改變十次也很少失敗;用於燕國的計謀,即使改變一次也很難成功。這並不是被秦國任用的人智慧必高,被燕國任用的人腦子必笨,而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治亂條件大不相同。所以西周背棄秦國參予合縱,只一年工夫就被吞災了;衛國背離魏國參與連衡,僅半年工夫就被消滅了。這就是說合縱滅了西周,連衡亡了衛國。假使西周和衛國不急於聽從合縱連橫的計謀,而將國內政治嚴加整頓,明定法律禁令,信守賞罰制度,努力開發土地來增加積累,使民眾拚死去堅守城池;那麼.別的國家奪得他們的土地吧,好處不多。而進攻這個國家吧,傷亡很大。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不敢自我拖累在堅城之下,從而促使強敵自己去衡量其中的害處,這才是保證本國必然不會滅亡的辦法。丟掉這種必然不會亡國的辦法,卻去搞勢必會招致亡國的事情,這是治理國家的人的過錯。外交努力陷於困境,內政建設陷於混亂,那麼國家的滅亡就無法挽救了。
人們的習慣想法,都是追求安逸和私利而避開危險和窮苦。如果讓他們去打仗。前進會被敵人殺死,後退要受軍法處置,就處於危險之中了。放棄個人的家業,承受作戰的勞苦,家裡有困難而君主不予過問,就置於窮困之中了。窮困和危險交加,民眾怎能不逃避呢?所以他們投靠私門貴族,求得免除兵役,兵役免除了就可以遠離戰爭,遠離戰爭也就可以得到安全了。用錢財賄賂當權者就可以達到個人慾望,慾望一旦達到也就得到了實際利益。平安有利的事情明擺在那裡,民眾怎能不去追求呢?這樣一來,為公出力的人就少了,而依附私門的人就多了。
明君治理國家的政策,總是要使工商業者和游手好閉的人盡量減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從事農耕的人少而致力於工商業的人多。現在社會上向君主親近的侍臣行賄托情的風氣很流行,這樣官爵就可以用錢買到;官爵可以用錢買到,那麼工商業者的地位就不會低賤了。投機取巧非法獲利的活動可以在市場上通行,那麼商人就不會少了。他們搜括到的財富超過了農民收入的幾倍,他們獲得的尊貴地位也遠遠超過從事耕戰的人,結果剛正不阿的人就越來越少,而經營商業的人就越來越多。
因此,造成國家混亂的風氣是:那些著書立說的人,稱引先王之道來宣揚仁義道德;講究儀容服飾而文飾巧辯言辭,用以擾亂當今的法令,從而動搖君主的決心。那些縱橫家們,弄虛作假,招搖撞騙,藉助於國外勢力來達到私人目的,進而放棄了國家利益。那些游俠刺客,聚集黨徒,標榜氣節,以圖顯身揚名,結果觸犯國家禁令。那些逃避兵役的人,大批依附權臣貴族,肆意行賄,而藉助於重臣的請托,逃避從軍作戰的勞苦。那些工商業者,製造粗劣器具,積累奢侈資財。囤積居奇,待機出售,希圖從農民身上牟取暴利。上述這五種人,都是國家的蛀蟲。君主如果不除掉這五種像蛀蟲一樣的人,不廣羅剛直不阿的人,那麼。天下即使出現破敗淪亡的國家,地削名除的朝廷,也不足為怪了。
⑼ 韓非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哪些
韓非,生於公元前280年至公元前233年。原是韓國的貴族,自幼敏而好思,他與著名的政治家李斯同拜荀況為師。在「戰國七雄」爭強之際,韓國勢力最弱,經常受到魏、楚、秦等強國的欺凌,韓非為此不勝感慨。他曾多次上書韓王,倡儀變法富國、積財強兵。但韓桓惠王韓安昏庸無能,不辨良莠,不採納韓非的主張。
韓非不善辭令,常常因不能在口頭上把道理說清而急躁紅面。但他才學淵博,文思神俊。他見韓王不採用他的主張,便發憤著書立說,闡明變法圖強的道理。
他縱觀天下「爭於氣力」的利害形勢,針對韓國法不徹底的弊端,又全面總結了戰國時期變法改革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以法為主」,「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理論。他認為當今世界已處於動盪時期,禮崩樂壞,想用昔日寬厚的政治來治理民眾,就像不用繩索、馬鞭去制服野馬一樣,是不切實際的妄想。指出只有嚴峻的刑罰才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
韓非寫了許多卓有見識的文章,俱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五蠹》、《說難》、《孤憤》、《顯學》、《定法》、《有度》、《用人》、《內外儲》等,這些文章大多數是講治國治世的道理,思想深刻,文辭犀利。其中《五蠹》篇中把儒家、墨家、縱橫家、逃避兵役者及工商之民,指為社會上的五種蠹蟲,即五種有害之民。說「儒家學者稱頌先王的政治主張,藉助仁義進行政治說教,講究儀容禮服,修飾游說言辭,以亂當今法度,動搖君主實行法治的決心。那些高談闊論的縱橫家,假託舊說,妄舉古事,藉助外國的力量來謀求個人的利益,而拋棄國家利益。那些游俠刺客,聚集黨徒,標榜氣節來沽用錢財行賄,請托權貴,沈避汗馬之勞。那些商工之民,製造粗劣器物,囤積居奇,等待時機,從農民身上牟取暴利。這五種人,都是國家的蛀蟲。」他認為,只有農民和兵士才是國家有用之民。此種言論,反映了思想打上了極深的時代烙印。
韓非很善於運用簡明寓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如「守株待兔」就是對用老法治世者的一種嘲笑。韓非的其他寓言,如「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唇亡齒寒」、「和氏璧」等,都是膾炙人口的警世良寓。
韓非的思想核心是以法治國,他認為治國不能離開法律,這是因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沒有刑律制服不了民眾。但君主制訂出法律後,還要有一套權術駕馭臣下,有一定的權勢推行法令。否則法令不能貫徹,君主的地位不會鞏固。法、術、勢三者必須並重,才能鞏固君主的統治。
另外,韓非非常重視獎勵耕戰,認為這是富國強兵之道,只有通過獎勵耕戰,才能發展經濟,才能加強軍事力量,然後通過兼並戰爭統一天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政權。
秦王嬴政對韓非的主張大加贊賞;他也認為文章的作者定是個傑出之人,因而對作者特別敬佩。他對大臣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談話),死不恨矣!」
公元前234年,秦國發兵攻打韓國,並指名要韓非到秦國來。韓王安為政昏庸,不知韓非有傑出之才,便答應秦國的要求,讓韓非出使秦國,名義上是韓非被邀訪秦。果然韓非奉命使秦,秦王見到韓非十分高興、談話投機,想法一致,就把他留在秦國,准備給他安排一個位置。但韓非到秦國後,給秦王寫了一篇上書,說明秦韓為近鄰,不能略韓國。書中又揭發了秦王的特使姚賈是個「梁父大盜」,說他「以王之權,國之寶,外自交於諸侯。」這使姚賈與廷尉李斯十分害怕,他們自知才華不及韓非,心中十分嫉妒,便趁機向秦王誹謗韓非,說「韓非是韓國的貴族之子,是為韓國謀利益的。今大王要並吞諸侯統一全國,韓非是韓國派來的奸細,萬不可重用他。時間久了,再放他回韓,無疑是自留後患,不如藉此殺掉他。」李斯是秦王的得力寵臣,秦王對李斯等人的誣陷自然是信賴無疑,盡管韓非與秦王相見如故,接待如賓,但秦王還是把他投入監獄,以觀動靜。
李斯、姚賈唯恐秦王改變主意,將韓非重新起用,公元前233年偷偷地派人用毒葯把韓非毒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