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

發布時間:2021-08-12 04:39:06

⑴ 熱點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是什麼

基本來權益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涵自蓋公民的生存權、健康權、居住權、受教育權和工作權等基本權利;公共負擔性和政府負責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由公共財政承擔、主要由政府負責提供;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由全社會普遍分享,惠及全體人民群眾。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逐步使人民群眾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權利得到基本實現和維護,特別是使困難群眾和困難地區盡快享受到社會平均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務,其實質是政府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而又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將廣大人民群眾要求最迫切、與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關系最密切的公共服務在城鄉、區域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均等配置,把差距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內。

⑵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介紹

一般地說,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能夠體現公平正義原則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出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務,如就業服務、社會救助、養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業性服務,如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科學技術、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礎性服務,如公共設施、生態維護、環境保護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務,如社會治安、生產安全、消費安全、國防安全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做好了,才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受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成果

⑶ 如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法:
第一,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堅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基本理念,始終堅持通過改革促進發展的基本路徑。通過改革,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連續大幅度提高,為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堅實的財力基礎。
第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要求政府將維護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意味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公共服務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過均等化的制度設計,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勾畫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的宏偉藍圖。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目標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在改善經濟調節、嚴格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職能轉變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務重點;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門的職責,做到權力與責任對等,避免職能交叉重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立了體制基礎。

⑷ 什麼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如何做到,有何意義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現代政府追求的目標。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西方發達國家為克服自由資本主義的弊端,強化政府對公共經濟領域的壟斷地位,推動公用事業等重要行業的國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或均質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世界各國政府積極探索國有公共企業私有化、政府與私人企業合作制等改革舉措。百餘年來,各國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推動政治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亞洲地區現代化的進程起步時間不一,各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差別較大。二戰以後,先期實現體制變革和經濟騰飛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通過在公共財政、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用事業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數亞洲國家,由於治理理念、政治體制、社會環境、經濟基礎、人口規模以及連年戰亂等因素,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不強,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不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改革運動席捲全球,亞洲國家中,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高的國家認真總結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和教訓,不斷深化公共服務制度安和公共服務方式的變革;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低的國家,主動借鑒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和經驗,努力探尋適合本國特點的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途徑和策略。在探索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亞洲國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也積累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經驗。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努力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著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一,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堅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基本理念,始終堅持通過改革促進發展的基本路徑。通過改革,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連續大幅度提高,為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堅實的財力基礎。
第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要求政府將維護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意味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公共服務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過均等化的制度設計,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勾畫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的宏偉藍圖。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目標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在改善經濟調節、嚴格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職能轉變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務重點;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門的職責,做到權力與責任對等,避免職能交叉重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立了體制基礎。
第五,中國政府在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做了有價值的實踐探索。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是確定了「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針。主要做法是通過改革財政管理體制,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調整稅

⑸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與經濟社會版發展水平相權適應的、能夠體現公平正義原則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出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務,如就業服務、社會救助、養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業性服務,如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科學技術、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礎性服務,如公共設施、生態維護、環境保護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務,如社會治安、生產安全、消費安全、國防安全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做好了,才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受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成果。

⑹ 基本公共服務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012年7月出台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從實踐操作層面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務國家基本標准,明確了四個主要目標:供給有效擴大、發展較為均衡、服務方便可及、群眾比較滿意,最終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擴大有效供給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從經濟上來看,這既包括擴大供給,需要大幅度增加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總量和比例),又包括有效供 給,需要優化和調整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擴大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目標在於政府最大化地實現代表性、回應性和責任的價值。隨著社會的轉 型和發展,政府通過各項制度或者公共政策更大程度地實現其代表性和責任,回應多元利益主體日益增加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需要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需求來完善 基本公共服務國家標准體系,不斷健全標准動態調整機制。從管理視角來看,擴大有效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是從管理社會向社會管理轉變的基本措施和重要途徑,從 整體上看,社會管理的焦點在於擴大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這一結果上。為獲得預期效果,在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面可以妥善運用各種市場競爭機制,可以通過政 府、市場、社會力量等多元主體通過多種途徑來提供,即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多元化,實現提供主體與提供方式多元化。為了實現有效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政府既應 該強調民眾需求導向的觀念,又應該扮演「掌舵者」而非「劃槳者」的角色,還應該關注服務對象民眾的回應即社會滿意度。
發展較為均衡是基 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基本公共服務發展包括規模的擴大和結構的優化,最直接的因素是公共服務需方與供方的匹配。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的實質在於政府兌 現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權利的承諾,通過深化改革,建立與完善教育、住房、就業、衛生醫療等領域內的制度建設,通過具有普遍可接受或可容忍的基本公共 服務結果和機會均等來限制社會的不平等。從宏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是指在全國范圍內合理布局人、財、物等各種資源,各地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基本公 共服務的供給在總量和結構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達到相對的均衡。從中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是指要基本實現城鄉間、地區間在基本公共教育、勞動就 業、衛生醫療、養老服務等各種公共資源配置的均衡,尤其要實現各縣域內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發展。從微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包括服務領域內資源配置的均 衡、服務結果的均衡以及服務評價的均衡,尤其要明顯地提高農村和老少邊窮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公正平等分配能力以及服務評價能力,以解決公眾的住房 難、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等問題,使全體社會成員都有均等地享有住房、教育、醫療、勞動的權利與機會。
服務方便可及是基本公共服務均 等化的具體方向。隨著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探討從理論上升到實踐層面,它的可獲得性和方便性是國家基本標准得以落實的重要衡量因素。首先,要健全服務網路。目 前,低收入和貧困群體有較高的基本公共服務需要,但服務網路延伸得不夠長,對基本公共服務利用率比較低,導致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與方便性相對不足,又由 於他們的支付能力有限,尤其在災難性事件出現以後,容易因病致貧或者因災致貧。因此,實現國家基本標准有賴於全面建立以基層為重點的服務網路。其次,要提 高針對特定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的設施標准化水平,使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者能方便地獲得相應的服務。比如,提高教育機構、培訓機構設施的標准化設施是受教育 者、勞動者獲得便捷的教育、信息、培訓服務的基礎。再如,要增強基本公共服務的規范化、專業化和信息化。最後,要保障城鄉居民就近獲得服務。基本公共服務 國家標準的第一個階段性目標是通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規劃一體化與服務制度銜接、加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支持力度等方式,逐漸消除在二元社會結構中基本公共服 務獲取的差異性,使城鄉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可及性和方便性。

⑺ 環境監管體系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包括哪些方面

一般地說,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能夠體現公平正義原則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出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務,如就業服務、社會救助、養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業性服務,如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科學技術、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礎性服務,如公共設施、生態維護、環境保護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務,如社會治安、生產安全、消費安全、國防安全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做好了,才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受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成果。

所謂基本公共服務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共識基礎上,根據一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為維持本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基本的社會正義和凝聚力,保護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社會條件。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內容:

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

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是廣大城鄉居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務,是建立社會安全網、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成為現階段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

⑻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是什麼意思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有的意思:一是城鄉居民,無論年齡、性別、職業、地域、收入等,都享有同等權利,二是服務內容將根據國力改善、財政支出增加而不斷擴大,三是以預防為主的服務原則與核心理念。

閱讀全文

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