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祭祀

馬鞍山祭祀

發布時間:2021-08-12 02:20:15

⑴ 安徽有哪些文化古跡

安徽大地錦綉多姿,文化古跡甚多,是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現有5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其中黃山為安徽山水典範,區內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堪稱「四絕」,199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令世人矚目;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現存78座古寺廟,以佛教殿堂與皖南民居相結合而獨樹一幟;著名的道教聖地齊雲山,摩崖石刻、道教遺存和別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矚目;曾被漢武帝封為「南嶽」的天柱山,雄奇靈秀兼備,有45峰、86怪石、18瀑等勝景;琅琊山以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為特色。除國家級景區外,還有19處省級風景名勝區。
安徽文化遺存豐富而別具特色,歙縣、壽縣、亳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是歷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新安畫派、新安醫學、歙派篆刻、徽派版畫、徽派園林建築、徽菜和徽劇的發祥地就在於此。集中在歙縣、黟縣境內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數以千計,歷經滄桑而古貌猶存,其數量之多,構思之奇巧,石、木、磚雕之精美,舉國罕見,是民間建築的傑作,成為安徽民俗旅遊的必游之地。省內還有4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安慶、黟縣、桐城、鳳陽。

⑵ 楚漢相爭時的烏江在現在的哪裡

烏江亭,在今安徽省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自古為一渡口,秦漢之時即設有亭長,是我國最早的驛站之一。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兵敗自盡,烏江亭由此聞名古今。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

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2)馬鞍山祭祀擴展閱讀:

烏江在秦漢時為歷陽縣的一個亭。按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游徼。……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

東城舊址在定遠東南三官集附近,「項羽過東城的目的是要強渡烏江渡口回江東老家去。四潰山北側就是從西北面的陰陵逃往東南東城直至烏江渡口的秦時驛道」;

這個三官集從地圖上看離烏江的直線距離不超過一百公里,這一帶秦漢時多丘陵、沼澤,因民「稀而曠」,且驛道已到江邊,烏江屬東城是交通的需要。這就是歷陽與烏江、江浦一帶當時分兩邑的大致態勢。

⑶ 韓世忠和岳飛的簡介

韓世忠,字臣良,綏德(今陝西東北)人,公元1089年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年輕時勇氣過人,能騎未馴服的馬駒,好喝酒、不受約束。18歲應募參軍,身體魁梧、風度瀟灑、雙目有神,時而挽300斤強弓飛馬射箭,時而舞鐵槊急馳峭壁之間,勇冠三軍。

韓世忠(1089~1151)

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字良臣。綏德(今屬陝西)人。幼年家貧,年十八,應募入伍,性格粗獷、豪爽、嗜酒使氣,人呼為韓潑五。能挽強弓,勇冠三軍,在對西夏作戰中屢立戰功。宣和三年(1121),以偏將身份隨王淵鎮壓方臘起義。宋金戰爭爆發後,韓世忠率部轉戰州(今河南浚縣東南)、慶源府(今河北趙縣)、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北)等地,以少擊眾,是北宋末年官軍中少見的一支勁旅。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趙構即位,韓世忠任御營左軍統制。建炎三年,以鎮壓臨安苗傅、劉正彥政變有功,駐守鎮江。金完顏宗弼率軍渡江南侵,韓世忠退保長江口一帶,在金兵北歸時,以水軍八千人,重返鎮江江面,進兵邀擊,將金軍逼進黃天盪(今江蘇南京東北),又尾追至建康(今南京),前後戰斗四十日,給金軍以巨大的打擊。岳飛收復襄陽等地後,金與偽齊聯合向兩淮地區反撲。紹興四年(1134),韓世忠伏兵大儀鎮(今江蘇揚州西北),擊敗敵軍。此後,韓世忠移屯楚州(今江蘇淮安)積極發展生產,聯合山東義軍,以不足三萬人的兵力,使淮東成為保衛東南的重要屏障。在宋廷對金乞和的歲月里,韓世忠多次上書,揭露金之陰謀,堅決請戰,與秦檜進行多次斗爭。紹興十年,在岳飛北伐的同時,韓世忠連克海州等地,十一年,奉命救援淮西,後被宋廷調回,任樞密使,解除兵權。秦檜迫害岳飛,舉朝無敢言者,獨韓世忠面詰秦檜誤國,為岳飛伸張。紹興和議後,他閉口不言兵,杜門謝客,以家鄉清涼山為名,自號清涼居士,表示思念淪於金朝統治的故土。紹興二十一年病逝,宋孝宗時追封蘄王,謚忠武。

岳飛(1103-1141),南 宋 軍 事 家。 字 鵬 舉, 相 州 湯 陰 (今 屬 河 南) 人。 少 時 勤 奮 好 學, 並 煉 就 一 身 好 武 藝。 19 歲 時 投 軍 抗 遼。 不 久 因 父 喪, 退 伍 還 鄉 守 孝。 1126 年 金 兵 大 舉 入 侵 中 原, 岳 飛 再 次 投 軍, 開 始 了 他 抗 擊 金 軍 的 戎 馬 生 涯。 傳 說 岳 飛 臨 走 時, 其 母 在 他 背 上 刺 了 「精 忠 報 國」 四 字。
岳 飛 投 軍 後,很 快 因 作 戰 勇 敢 升 秉 義 郎,不 久 金 軍 攻 破 開 封, 俘 獲 了 徽、 欽 二 帝, 北 宋 王 朝 滅 亡。 次 年,趙 構 建 立 南 宋 王 朝, 岳 飛 上 書 高 宗,要 求 收 復 失 地,被 革 職。 不 久 隨 東 京 留 守 宗 澤 守 衛 開 封, 以 戰 功 轉 武 功 郎。 宗 澤 死 後, 從 繼 任 東 京 留 守 杜 充 南 下。
建 炎 三 年( 1129 年), 金 將 兀 術 率 金 軍 渡 江 南 侵, 岳 飛 移 軍 廣 德、 宜 興, 堅 持 抵 抗,攻 擊 金 軍 後 防。次 年, 岳 飛 在 牛 頭 山 設 伏,大 破 金 將 兀 術, 收 復 建 康(今 江 蘇 南 京), 金 軍 被 迫 北 撤。 之 後,岳 飛 升 任 通 州 鎮 撫 使, 擁 有 人 馬 萬 余, 建 立 起 一 支 紀 律 嚴 明、 作 戰 驍 勇 的 抗 金 勁 旅「岳 家 軍」。
紹 興 三 年( 1133 年), 岳 飛 因 剿 滅 李 成、 張 用 等「軍 賊 游 寇」, 得 高 宗 所 獎 「精 忠 岳 飛」 的 錦 旗。 次 年 他 又 率 部 擊 破 金 傀 儡 偽 齊 軍, 收 復 襄 陽、 信 陽 等 六 郡。 岳 飛 也 因 功 升 任 清 遠 軍 節 度 使。
紹 興 五 年,岳 飛 率 軍 鎮 壓、收 編 了 楊 么 領 導 的 農 民 起 義 軍。隨 後 駐 軍 鄂 州(今 湖 北 武 昌), 派 人 渡 河 聯 絡 太 行 義 軍。 他 屢 次 建 議 高 宗 大 舉 北 進,但 都 為 高 宗 所 拒 絕。 紹 興 九 年, 高 宗、 秦 檜 與 金 議 和, 岳 飛 上 表 反 對。 次 年, 兀 術 進 兵 河 南。 岳 飛 奉 命 出 兵 反 擊。 相 繼 收 復 鄭 州、 洛 陽 等 地, 在 郾 城 大 破 金 軍 精 銳 鐵 騎 兵「鐵 浮 圖」 和 「拐 子 馬」, 乘 勝 進 占 朱 先 鎮, 距 開 封 僅 四 十 五 里。 兀 術 被 迫 退 守 開 封, 金 軍 士 氣 沮 喪, 發 出 「撼 山 易, 撼 岳 家 軍 難」 的 哀 嘆, 不 敢 出 戰。
在 朱 先 鎮, 岳 飛 招 兵 買 馬, 積 極 准 備 渡 過 黃 河 收 復 失 地,直 搗 黃 龍 府。 兩 河 義 軍 也 紛 起 響 應。 這 時 高 宗、 秦 檜 卻 一 心 求 和, 連 發 十 二 道 金 字 牌 班 師 詔, 命 令 岳 飛 退 兵。岳 飛 壯 志 難 酬, 只 好 揮 淚 班 師。
岳 飛 回 臨 安 後, 即 被 解 除 兵 權, 任 樞 密 副 使。
不 久 被 誣 謀 反 下 獄。 紹 興 十 一 年( 1142年 ) 十 二 月 二 十 九 日, 以「莫 須 有」 的 罪 名 與 子 岳 雲 及 部 將 張 憲 同 被 害 於 臨 安 風 波 亭。 寧 宗 時 被 追 封 鄂 王。
岳 飛 善 於 謀 略, 治 軍 嚴 明。在 其 戎 馬 生 涯 中, 他 親 自 參 與 指 揮 了 126 仗, 未 嘗 一 敗, 是 名 副 其 實 的 常 勝 將 軍。 著 有 《岳 武 穆 遺 文》(又名《 岳 忠 武 王 文 集》),其 詞 《滿江紅》是 千 古 絕 唱 的 名 作。

⑷ 馬鞍山當除能不能上墳

上墳是可以的,現在提倡文明祭祀,不燒紙,不放鞭,,獻花就很好哦!

⑸ 冬至快到了,今年馬鞍山葛羊山現在上墳祭奠可以燒紙嗎

盡量不要燒,冬天天乾物燥,容易引起火災,完成一些相應的危險

⑹ 關於馬鞍山的民間故事 作業急

當塗的傳聞佚事
姑溪河名的傳說
當塗縣城南有一條靜靜的小河從城邊流過,這條小河名叫姑溪河,古時叫「姑孰溪」。「姑孰溪」名的來歷因何而起,「姑孰」二字的涵義又是什麼?當塗民間有這樣的一個傳說:相傳東晉時,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割據混戰,大批難民,逃難來到南方。一天,有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身穿素白衣裳,來到河邊,一邊浣紗,一邊低聲哭泣。過路的人關切地問她為什麼憂傷,她什麼也不說。趁眾不備之際,她突然縱身入水,飄然而逝。當時人們只看到這個姑娘悲傷的模樣,不知道她的姓名和身世。河邊所有的姑娘們都互相詢問:「這姑娘是誰?」隨後又有很多聞訊而來的人都問:「姑娘是誰」?這條小河本來沒有名字,從此,人們就把這條淹沒浣衣姑娘的小河,取名為「姑孰溪」,「姑孰」就是「這姑娘是誰?」的意思。年長日久,「姑孰溪」也就被人們稱之為「姑溪河」了。唐代大詩人李白寓居當塗時,深深地愛上了姑孰溪。他寫的《姑孰溪》詩中有兩句寫道:「何處浣紗人,紅顏未相識。」是對這位投水姑娘的嘆息。

李白墓碑上為何刻一古錢
安徽省當塗縣青山西麓,有一塋古墓,背倚鬱郁蔥蔥大青山,面臨嫵媚寧靜的青山河,遠眺滾滾東流的大江。這里,蒼松掩映,翠竹環繞,風景秀麗。長眠在這古墓里的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千百年來,多少騷人墨客,涉水跋山,前來憑吊。但是,並沒有人知道,李白的墓碑上為何刻一古錢?這,只有祖居在李白葬地的(當塗)人,才知道這個古錢的來歷。
李白晚年窮困潦倒,依靠友人周濟來維持生活。迫不得已之下投奔其從叔李陽冰,寫《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以贈。詩中除了歌頌李陽冰的文學才華和為官政績,還陳述了自己在金陵無所可依的困難境地。但李白一生性格高傲,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常常「一醉累月輕王候」。在王公權貴面前桀傲不馴。可是,他對姑孰(古時當塗)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卻有著極其深厚、真摯的感情,從而得到當塗人民的無限崇敬和熱愛。對李白晚年的處境和遭遇,當塗人更加同情。因此,在李白死後安葬時,為他的墓碑上刻一古錢,好讓他在陰間不再窮困,有錢打酒喝,表達了當塗人民的一片心意。

爭葬李白的傳說
大詩人李白臨終以前,寄居於採石翠螺山麓。有天夜晚,他泛舟縱酒,醉後仗著豪興,入江撈月被溺死。採石的鄉親們,接連3天都沒有撈到李白的遺體,人人焦慮不安。
在採石江面的當塗境內,有條汊河叫姑溪河,這條河與水陽江匯合,水陽江東岸有座青山,離採石30多華里。就在李白死後的第三天,青山的人們突然在水陽江中,發現了李白的屍體,那狷介傲岸的神態,一如生前。於是,人們隨即打撈上岸,備棺收斂,決定安葬於青山。
這一消息很快被採石人得知,便選派一批人趕到青山,要把李白遺體抬運回採石,建墓於翠螺山。可青山人堅決不同意,這樣雙方就發生爭吵,越吵越凶,各不相讓,最後鬧到了當塗縣衙,打起了官司。
當時的當塗縣令李陽冰,是李白族叔。這幾天,他正在為李白醉酒淹死於江中,暗自嘆息不已,忽聽衙役稟報,採石、青山兩地人為爭葬李白之事來打官司,便決定親自來判斷這件事。
李縣令叫採石人先說。採石人說:「李白詩傳天下,名揚四方。晚年留連當塗山水,尤愛採石翠螺。居翠螺山後,鄉鄰引以為榮,以親人相待。今不幸溺江而亡,鄉人無不為之流涕。本想將他葬於翠螺山,使其英名與山共存。誰料青山鄉民將遺體撈起,欲葬於青山。李白生居之地,最應該是他死眠之處。」
李陽冰頻頻點頭。青山人連忙說:「李白最喜愛青山,他生前常來青山,或尋訪謝朓遺跡,或林間抱琴醉卧。鄉民常仰見其風采,聆聽其吟青山詩篇,實為我鄉榮幸。今詩人不幸落水而死,然其屍體不順流而下,卻逆流而上,直浮青山腳下。可見,青山實為太白安葬之地,若葬他處,其在天之靈定會不安。」
李陽冰聽後經過深思,想出個折衷的辦法。說道:「太白生前愛採石,採石鄉民將他視為家人,理應在翠螺建墓立碑。然其落江身亡,屍體竟逆水浮至青山,亦可見其身前已有夙願。本縣判定:在採石翠螺山建衣冠墓,修太白祠,永享祭祀;在青山建墓立碑,將李白入棺身葬,使其長眠於青山,以遂其願。」
於是,這場爭葬李白的糾紛就這樣了結。
因此直到現在,採石、青山各有一個李白墓。採石是李白的衣冠冢,青山是李白的真身墓。

⑺ 皖東的歷史沿革

春秋
周簡王二年(公元前584年)
南方逐漸強大的吳國與中原諸侯在鍾離(今鳳陽縣臨淮關)舉行會議,這是中原諸侯第一次與吳國往來的聚會,此後吳國就有了向北發展的意圖。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
吳國邊邑(今天長市石樑鎮)與楚國邊邑鍾離兒童爭桑,致兩家相攻,卑梁人被殺。卑梁大夫怒攻鍾離,被楚王滅。吳王發兵攻楚,一舉滅其鍾離、居巢。史稱「卑梁之釁」。

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
七月,農民起義軍首領陳勝、吳廣令部將葛嬰連克鍾離、東城(今定遠縣三官鎮),立襄疆為楚王。
西漢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十二月,項羽兵敗垓下,逃至陰陵(今定遠縣靠山鄉),迷途,又帶領僅剩的28騎逃至東城四聵山(今定遠縣二龍鄉境內)被灌嬰包圍。突圍後南逃至烏江亭(今和縣烏江鎮)自刎。
前元八年(公元前172年)
淮南厲王子劉良封為東城(今定遠縣東南三官集)侯。
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
夏及秋大水,淮南陰陵、東城、全椒等縣「雨壞鄉聚居舍,水流殺人」。
東漢
漢安三年(144年)
永江郡范容、周生率眾起義,攻取城邑。陰陵人馬勉、徐鳳起兵響應,築營於當塗山中(今定遠縣城西北45公里)。永嘉元年(145年)三月,九江郡都尉騰撫率官兵鎮壓,捕殺馬勉、范容、周生等1500餘人。徐鳳率余眾攻東城,殺東城和西曲陽(治今鳳陽縣龍頭壩)兩縣縣令,後遭官兵伏擊,徐鳳兵敗被殺。
建寧五年(172年)
魯肅出生於東城。建安二年(197年),魯肅率部屬百餘人離鄉隨周瑜到江南投奔孫吳。
東晉
大興元年(318年)
七月,淮南郡陰陵(今定遠縣靠山鄉)、西曲陽等縣發生蝗害,禾苗受損。次年五月,蝗害又再度發生。
咸安元年(371年)
桓伊破前秦王鑒、張蚝軍於全椒縣城內積玉橋。
太元四年(379年)
前秦遣軍大舉南侵,兗州刺史謝玄率軍三萬進駐白馬塘(今天長市東北),連克前秦軍。後謝玄以石樑為據點,步步進逼,使前秦軍節節潰敗,退屯淮陰,江北遂安。
太元八年(383年)
前秦苻堅大舉犯晉,遣梁成為先鋒率精兵5萬屯洛澗(今定遠縣爐橋鎮西北)。十一月,晉先鋒都督謝玄派遣劉牢之率精兵5千抵洛澗,襲擊秦兵,大破,斬梁成。
南北朝
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
置新昌郡,屬徐州,遷郡、縣(頓丘)治於塗中鎮(今滁州市區)。
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年)
十月,梁武帝派定遠將軍曹世宗攻魏收復淮南失地,將西曲陽、陰陵、東城三縣並為定遠縣,並置定遠郡,郡、縣治於東城(今定遠縣下馬鋪)。唐天寶四年(745年)遷縣治於今縣城。

開皇九年(589年)
廢新昌郡,並高塘、樂距二縣入頓丘縣,改縣名為新昌縣。改南譙州為滁州。開皇十八年,又改新昌縣為清流縣。
大業三年(607年)
廢滁州,清流縣改屬江都郡。

武德三年(620年)
復置滁州,治清流(今滁州市)。
景龍三年(709年)
析清流縣東部置永陽縣。
天寶元年(742年)
十一月,淮西節度副使劉展反唐,攻佔滁州。
是年,析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屬淮南道揚州。縣名因開元十七年(729年)所定唐玄宗誕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而來。天寶七年改「千秋節」為「天長地久節」,千秋縣亦更名為天長縣。
大歷六年(771年)
滁州刺史李幼卿與法琛禪師在州城西南琅琊山中興建佛寺一座,代宗李豫賜名「寶應寺」。大歷年間(766-799年)還在全椒縣草庵鄉境內建成神山寺,該寺現存大殿一座,前進樓房一幢。
建中二年(781年)
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他在滁州任職期間寫下《滁州西澗》、《游琅琊山寺》等詩文。
大和二年(828年)
李紳出任滁州刺史。其時滁地多虎,百姓因害怕設機阱濫捕。李紳到任後,令停止捕虎。
開成元年(836年)
滁州刺史李德裕拆破敗祀宇240餘所,建軍營4座,並在州署建東齋水閣,命名為「懷嵩樓」。
乾符三年(876年)
十二月,王仙芝、黃巢兩支農民起義軍在槎枒山(今定遠縣西北)會師。廣明元年(880年),起義軍攻克滁州。
五代十國
南唐升元二年(938年)
改永陽縣為來安縣,縣治在今於北雙塘鄉瓦崗村。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遷縣治於今縣城。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
二月,殿前都虞侯趙匡胤襲滁州清流關,敗南唐兵馬15萬人,攻佔滁州城。
是年,趙匡胤部在滁抓捕「盜賊」百餘人,按律當斬。州判趙普請趙匡胤先審訊後裁決,經審,「盜賊」中十之七八為誤捕,遂釋。
北宋
天聖七年(1029年)
合肥縣人包拯由代理廬州知府劉筠舉薦出任定遠縣知縣。
景佑四年至寶元二年(1037-1039年)
包拯出任天長縣令,有智破牛舌案聞世。
慶歷五年(1045年)
十月,文學家、龍圖閣直學士歐陽修由河北都轉運按察使轉任滁州知州。
慶歷六年(1046年)
琅琊山開化禪寺住持僧智仙為歐陽修建成醉翁亭,歐陽修作《醉翁亭記》一文傳世。同年,歐陽修在滁州城西豐山之麓築豐樂亭,並作《豐樂亭記》一文。
皇祐五年(1053年)
仁宗趙禎下詔,遣史奉安太祖御容於滁州。為安放太祖趙匡胤圖像及其御書,在琅琊山開化禪寺內修建御書閣。
紹聖二年(1095年)
州人在醉翁亭北側建二賢堂,祭祀對滁州建設有功的兩位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
南宋
建炎三年(1129年)
知州向子伋在琅琊山建成山城一座,周十餘里,聚軍民於城中抵禦金兵。
是年,金將粘沒喝兵焚全椒縣城。
紹興十年(1140年)
三月,金兵攻陷濠州(今鳳陽縣臨淮關)。南宋將領楊沂中、王德領兵救濠州,遇伏兵敗退;岳飛部進駐定遠後,金兵始退回淮河以北。
乾道八年(1172年)
辛棄疾出任滁州知州。其時,滁州因數次被金兵攻陷,百姓外逃,城垣殘破,田園荒蕪。辛棄疾到任後簡賦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發展生產,使滁州面貌煥然一新。

至元十三年(1276年)
升滁州為滁州路,置滁州路總管府。至元十五年,降路為州,屬揚州路。
天歷元年(1328年)
朱元璋出生於濠州鍾離縣(今明光市洪廟鄉躍龍崗)。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定遠人郭子興起兵反元。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加入農民起義軍。初為親兵,後因軍功屢有升遷。至正十五年朱元璋在滁州建立太陽翊元帥府。至正十六年率部攻佔集慶(今南京)。至正二十一年,小明王韓林兒封其為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自稱吳王。至正二十八年稱帝,國號明。洪武元年至洪武三十一年(1368-1398年)在位,死後謚號太祖。

洪武三年(1370年)
朱元璋封已故郭子興為滁陽王,詔有司在城中建滁陽王廟以祭祀。
洪武六年(1373年)
兵部在滁州設立統一管理放牧繁殖軍馬的機構——太僕寺,令滁州軍民養殖馬、牛。永樂初年(1403年)另設北京太僕寺後,滁州太僕寺改稱南太僕寺,負責管理周邊六州二府的馬政。
洪武七年(1374年)
朱元璋罷建中都城,改設中立府。不久又將府治遷往新城,改稱鳳陽府。同年置鳳陽縣,府縣同治。
天順四年(1460年)
秋七月,「淮水決,敗鳳陽縣城」。
嘉靖十五年(1536年)
吏部尚書胡松撰修四卷本《滁州志》。已佚。
萬曆十六年(1588年)
天長縣大疫,死者枕籍。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
六月十六日滁州大雨,「連晝夜,洪水暴漲,溺死男婦近千」。 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徒,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牛渚(今採石)。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隋開皇九年(589年),將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徒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迄今相沿不變。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設蕪湖道,當塗屬蕪湖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仍直隸安徽省。1949年4月當塗解放。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1955年8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公社外)劃歸馬鞍山市。2011年8月16日安徽省地級市巢湖市被分拆為三個部分,其中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2012年9月5日,成立馬鞍山市博望區,管轄原當塗縣博望、丹陽和新市三個鄉鎮。
歷史沿革簡表: 朝代 建置名稱 建置時間 治所 西周 無 無 無 東周 無 無 無 秦朝 九江郡丹陽縣 前221年 丹陽鎮 西漢 揚州丹陽郡丹陽縣 前202年 丹陽鎮 東漢 揚州丹陽郡丹陽縣 25年 丹陽鎮 吳國 揚州丹陽郡丹陽縣 222年 丹陽鎮 西晉 丹陽縣 280年 丹陽鎮 東晉 南豫州 345年 牛渚鎮 南朝 南豫州南丹陽郡 502年 採石鎮 隋朝 宣州當塗縣 589年 姑孰鎮 唐朝 江南道宣州當塗縣 618年 姑孰鎮 楊吳 宣州當塗縣 902年 姑孰鎮 南唐 宣州當塗縣 937年 姑孰鎮 北宋 江南東路太平州 977年 當塗縣 南宋 江南東路太平州 1127年 當塗縣 元朝 江浙行省太平路 1206年 當塗縣 明朝 南直隸太平府 1355年 當塗縣 南明 南直隸太平府 1645年 當塗縣 清朝 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
安徽省太平府 1646年 當塗縣 太平天國 安徽省太平郡 1853年 當塗縣 中華民國 安徽省當塗縣 1912年 姑孰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皖南行署當塗縣馬鞍山鎮
安徽省馬鞍山礦區
安徽省馬鞍山市 1954年、1955年、1956年,1983年 金家莊區 備註:
(1)公元329年(成帝咸和四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徙,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
(2)公元977年至公元1911年設置的太平州、太平路、太平府,均治當塗縣姑孰鎮,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
(3)2011年8月16日安徽省地級市巢湖市被分拆為三個部分,其中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
(4)2012年9月5日,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安徽省調整馬鞍山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2〕103號),安徽省正式通知成立馬鞍山市博望區,管轄原當塗縣博望、丹陽和新市三個鄉鎮。

⑻ 馬鞍山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馬鞍山人的端午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一個大眾化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午陽節、艾節、夏節等。馬鞍山人傳統的端午節習俗雖然與其他地方總體一致,但從吃、穿、玩等方面來看,也還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特色。

傳統節日一般都帶有人們良好的祈願,端午節也不例外。

除紀念屈原外,每年的這一天,馬鞍山人大都將艾葉及菖蒲擺放在正堂、香案之上或插於門楣。以艾葉為神器、菖蒲作神劍,祈求驅魔祛鬼、避邪清毒。不少人家還懸掛鍾馗像,以鎮宅驅邪,祈求平安。遇上有的人家當年有長者仙逝,這一天,晚輩們還得帶上粽子等物品上新墳祭祀,以祈願家人平安。

端午節,在當塗縣還有「大送小」的習俗。節前或過節當天,長輩們主動給小孩送來「端午線」、「端午龍」、夏令衣物等禮物,以求晚輩少兒健康成長。

每逢節日,豐盛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塗人對端午節的「吃」一直頗有講究。

這一天清晨,當塗人用綠豆糕、蜜餞糕當點心,品茗著早茶。早餐以粽子為主食,午餐則盛行吃「五紅」。

「綠豆糕」以綠豆為主料(沒有綠豆則以蠶豆代之),顏色黃綠,味道香甜而酥;「蜜餞糕」則以糯米為主料,外撒芝麻,色澤圓潤,味道甜而黏。「粽子」千姿百態,味道各異。從形狀上分,有「小腳形」、「枕頭形」、「菱角形」、「牯牛形」等;從原料上來看,均以糯米為主料,因配料不同而分為棗子粽、赤豆粽、火腿粽、雞絲粽、白米粽等。

所謂「五紅」:一是紅心咸鴨蛋,二是黃鱔,三是河蝦,四是莧菜,五是雄黃酒。「五紅」之中,有葷有素,有吃的有喝的,有腌制的有新鮮的,均為時令佳餚,美味無窮。

端午節這天,當塗人的穿戴也富有一定的節日特徵。

這一天,傳統的當塗婦女都在手腕上戴著「端午線」,孩童們則將「端午線」系戴在手腕、腳腕上,胸前掛「香袋」,背背「布老虎」,腳穿「老虎鞋」,手握「端午龍」,以示驅邪避疫。「端午線」是用數十根五色絲線環繞而成,帶著清香。「香袋」是用五彩絲線穿連的飾物,一般呈「紅心」形,內填五穀及香料。「端午龍」及「布老虎」在製作方法上與「香袋」大體相同,只是外形上略帶誇張,色彩鮮艷花哨。

據明《山堂肆考》記載,端午佩香袋是明代以後的事。如今,人們從科學角度認為:端午節前後天氣開始悶熱,梅天將至,佩戴「香袋」則有消除汗臭、霉味,清爽神志之功效。

賽龍舟是端午節傳統上最熱鬧的一項大眾化游藝活動。姑孰大地,江東澤國,歷史悠遠,地介吳楚,襟江帶湖,龍舟競渡,傳統亦久。採石、大信於江,姑溪、黃池於河;博望、湖陽尚勇捷,丹陽、新市尚文巧。端午時節,四鄉八鎮龍舟競渡,視先後為勝,熱鬧非凡。屆時,水面龍舟彩繪、旌旗招展,兩岸標桿懸彩、人頭攢動。重炮開鳴,眾舟齊發,循爆竹聲聲飛馳,奔錦壱彩桿而去。擊鼓指令節奏,掌舵把握方向,劃槳奮力前行,一鼓一漿,整齊有力,如離弦之箭,破浪前沖,以摘得「彩頭」為先。岸邊人家及水上船家,忽東忽西、忽左忽右,或遠或近、或前或後,升起「彩頭」,引得龍舟們爭先恐後,來回奔騰,奮力爭「彩」。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好不熱鬧。

緊張過後,大家賽唱船歌,《劃龍船》成為當塗民歌優秀曲目,入選安徽百首民歌、上海市、安徽省中學音樂教科書、全國初中義務教育讀本。在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鑼鼓聲、劃槳聲中,一人高亢領唱,眾槳手時而伴唱、時而幫腔、時而吆喝號子,唱腔和韻律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大公圩等地流傳的《龍船調》民歌這樣唱道:清水河長又長,兩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著龍頭杖,姑娘們穿起了花衣裳;要問今天做什麼事,端陽佳節賽龍船;青龍黃龍來競賽,賽得江河翻浪花;賽得小孩子蹦蹦跳,賽得姑娘笑斷了腸……

改革開放以來,馬鞍山人的端午習俗年年有龍舟賽事,當塗龍舟全省屢屢奪魁,全國大賽也取得過第三、第四的好成績。近年來,當塗縣連年在護城河上舉行龍舟大賽。護城河整治,還專門修建了民俗味濃厚的龍舟廣場。

⑼ 與馬有關的地名

南京地名和馬有關
馬是人們喜愛的六畜(馬、牛、羊、雞、狗、豬)之一。它常被用於地名,南京與「馬」有關的地名就不少。粗略統計就有十八處。它們是:馬標、馬巷、馬群鎮、白馬城、駐馬坡、飲馬池、馬道街、馬路街、馬府街、馬台街、馬橋鋪、止馬營、泥馬巷、石馬沖、下馬坊、飲馬巷、五馬橋、五馬渡。

這些地名的來源,除少數難以查實外,大都有其歷史淵源,或與某人有關,或與某事有關,或與某一傳說有關。它們反映了南京地名文化的豐富多采。

白馬城名為城,實為吳國所建的帶有城堡的烽火台。其遺址據元《至正金陵新志》:「在江寧縣北三十里。」大約在今燕子磯一帶的江邊。書載:「吳時沿江烽火台二所,一在石頭(城)左,一在自馬城。」

馬道街 馬道街在城南中華門內北邊,東接小心橋東街,西接大油坊巷,與剪子巷平行。相傳明初,富民沈萬三居住此街,為了便於朝見明太祖朱元璋,專為自己修了一條馬道。後朱元璋懷疑沈萬三富可敵國,有謀反之心,便將其充軍雲南,並沒收其全部財產。

馬路街據《首都志》記載,清光緒二十年(1894)以後,南京才開始造馬路。當時馬路比較窄,只能通行輕便馬車。北起常府街、南接五福巷的馬路街就是比較窄的一條街。不過馬路街的名字早在乾隆十六年(1751)修的《上縣志》中就有記載,南京著名的藏書家黃虞稷就在馬路街築』有「千頃堂」,藏書數萬卷。

馬橋鋪這是清代的一處驛鋪。據雍正年間的《六合縣志》記載,馬橋鋪在六合縣東邊_十里。古代的驛遞是以馬遞送公文,並護送官物和官差。

馬群鎮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重視馬政,要求民間廣為養馬,設有專門機構管理,並制定「牧馬法」。規定每十匹馬設群頭一人,每五十匹馬設群長一人。當時南京郊野到處是一群一群的馬。因此便出現了馬集、馬村、馬塘、馬場等鄉村名。東郊的馬群鄉(現改為鎮)即是其中之一。

五馬渡 據《六朝事跡類編》等書記載,五馬渡是幕府山前的一個渡口,大致在今下關上元門江口附近。西晉「八王之亂」後,七王慘死,東海王司馬越總攬了朝政。為防內亂,他下令在京的諸王回到各自的封地。於是琅琊王司馬睿、彭城王司馬玄、西陽王司馬漾、南頓王司馬宗和汝南王司馬宏便都從幕府山下江邊渡江。此渡口遂被稱為五王渡,也叫五馬渡。

石馬沖位於江寧路東南上坊鄉。南朝陳霸先的萬安陵就在這里。石馬沖一名最早見於清初顧炎武的《肇域志》:「石獸尚存,今呼『石馬沖』。」但萬安陵前石獸中並沒有石馬,只有石麒麟,想是鄉人均俗稱石馬而得名。

馬標是清兵進入南京後,把明故宮和部分明皇城地域圈為「八旗兵駐防城」,作為軍事要地,不許百姓出入。到辛亥革命時,歷經戰火的駐防城已不存在,只在其北部留有「馬標」的地名,「標」,是清代軍事編制的一個單位,相當於現代的「團」,馬標就是清代南京的騎兵團的駐扎營地。

止馬營·馬娘娘

止馬營因朝天宮下馬碑而得名。此碑在離止馬營不遠的朝天宮西坊,碑上刻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在此下馬」12字。至今猶存。這種碑在古代俗稱「止馬碑」。

明洪武時,朝天宮是祭祀天地和演練朝賀天子禮儀的地方,是一個非常庄嚴之所在,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必須下馬步行。止馬營正是當年下馬之地,故名。

關於止馬營這個地名,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後,兵部侍郎之子朱紫貴在水西門偶遇畫家何上清和其妻肖梅娘,朱頓起歹心,妄圖霸佔梅娘。朱紫貴利用朱元璋生性猜忌,搶走了何的畫稿,進行誣陷。朱見畫稿上的大腳女人懷抱一個西瓜,疑為嘲弄馬娘娘,命錦衣衛次日凌晨捉拿畫師問斬。事先朱紫貴叫人在何家屋檐插上芝麻秸,作為捉人標記。

善良的馬娘娘扮為民婦,前往何家夜訪,了解到何畫中女人懷抱之物是未畫成的童子頭,冤情大白。她在何家附近發現芝麻秸,於是和隨從在各家屋檐下都插上它,以假亂真,天亮時,錦衣衛前去捉人,見許多人家屋檐下都有芝麻秸,要統統抓走。

馬娘娘見事禍及很多人,乃主動投案,結果又鬧出一出審皇後的笑劇。在馬娘娘的進諫下,朱醒悟,畫師得救。後來,居民為銘記馬娘娘恩德,將這條街改名為「芝麻營」,後又演變為今天的「止馬營」了。

駐馬坡·諸葛亮

駐馬坡在清涼山東坡,相傳為諸葛武侯(亮)出使東吳時與孫權在此駐馬論形勢的地方。《實錄》引《吳錄》說:「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觀秣陵山阜,日:『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此後歷代方誌大都有諸葛亮出使東吳,在石頭山(清涼山)駐馬論形勢之說,「龍盤虎踞」遂成了南京的一個代名詞。

馬府街·鄭和

馬府街,東起長白街,西至太平南路東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他的府邸曾經坐落於此,馬府街因此得名。

《明史》載:「仁宗立,詔和以下番諸軍守備南京,和乃置第闌干橋。」因鄭和本姓馬,世稱馬府,故闌干橋遂易名為馬府街。

鄭和府第「馬府」,經歷代變遷,早已無存,不過明清兩代,鄭和後人皆族居馬府街。1985年7月在鄭和當年的府第遺址——太平公園內修建鄭和紀念館時,施工中掘出一批瓷片,其中一件碗底上有一楷書「馬」字,太平公園遂更名為鄭和公園。

⑽ 漢末東吳開國元勛朱治,死後是葬在了馬鞍山還是湖州

朱治,字君理,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人,漢末三國時期江東豪族朱氏一族的代表人物,東吳開國元勛之一。朱治在東吳的身份較為特殊,早年仕出州郡時與孫堅是同僚,二人在平定地方賊亂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因作戰有功被孫堅表舉為別部司馬,後在征討董卓時再建功業,被東漢朝廷晉升為督軍校尉,幫助徐州牧陶謙平定黃巾叛亂。

據《三國志》載,朱然並非朱治的親子,本姓施,是朱治從姐姐家過繼而來的養子。朱然之孫朱績在吳國末期特別上奏皇帝,要求將自己的姓氏改回本姓,最終得到了皇帝的同意。因此,朱然墓附近的長者墓是否為朱治之墓至今還沒有定論。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安徽省馬鞍山市的這個墓葬群是朱氏家族墓地,朱治的長眠之處就有可能就在這個墓群之中。但究竟結果如何,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祭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