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民間傳說

馬鞍山民間傳說

發布時間:2021-08-12 02:11:03

『壹』 馬鞍山最著名的什麼地方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縣接壤。至蕪湖市區30公里;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具有臨江近海,緊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的優越地理位置。馬鞍山市最北點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點在黃池鎮水 採石-馬鞍山旅遊景點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居我國著名的「長江三磯」之首。絕壁臨江,水湍石奇,被譽為「天下第一磯」。「採石山水甲江南」,李白曾多次登臨吟詠,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最終長眠於附近的青山。唐代元和年間,這里就建起了太白樓。登樓遠眺,千里長江,盡收眼底,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 雨山湖-馬鞍山旅遊景點 雨山湖位於馬鞍山市中心地帶,通過雨山河與長江溝通,水域面積1087畝,1959年開辟為城市公園,與臨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構成了馬鞍山城市景觀中山水相依的特色。 整個馬鞍山市的中心區依雨山湖而建,四條繁華的城市街道環湖修築,沿路栽種的香樟、銀杏、迎春花和懸鈴木不僅給雨山湖增色,而且成為整個城市的綠肺。一年四季,這里秋冬有皚皚白雪覆壓香樟紅葉;初春 濮塘-馬鞍山旅遊景點 濮塘風景區位於長江之濱,江南重鎮馬鞍山市東郊的濮塘風景名勝區以其質朴天工,古老久遠的瑰麗風景與位於馬鞍山市西郊的採石磯太白樓交相輝映,構成了馬鞍山市獨特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吸引著四面八方,古往今來的文 青山-馬鞍山旅遊景點 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岩壑靈秀,蜿蜓起伏,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宣城太守謝跳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生前既愛青山風景,又謝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謝眺」的夙願,一心想與謝眺結為異代芳鄰。 李白逝世後,原葬龍山東南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 朱然墓-馬鞍山旅遊景點 朱然墓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關三國時期考古的一項重要發現,也是已發掘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規模大、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為80年代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朱然墓位於市區南部的雨山鄉安民村林場境內,1984年6月市紡織廠基建時發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馬鞍山市文物普查隊對墓葬進行了發掘。發掘資料證明,墓主為三國東吳左大司馬 小九華-馬鞍山旅遊景點 小九華位於馬鞍山採石鎮西北二里處,是從馬鞍山驅車至採石(古鎮)風景區的必經之地。山高百丈,周圍15里。相傳,地藏王曾到這里住過,留下許多神奇傳說。早在古代這里就建有地藏王殿,輝宏壯觀,遊人不絕,千百年來,每逢農歷正月十五,七月三十,進香者絡繹不絕,由於山巒秀美,香火機盛,酷似百里外的青陽九華山,所以人稱「小九華 林散之藝術館-馬鞍山旅遊景點 林散之藝術館是我國草書大家,有當代草聖之稱的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陳列館。 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一生酷愛山林,早年受益於書畫大師黃賓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臨、吟詠、圖貌之,得寫生畫稿八百餘幅,詩作二百餘首,尤精於書法。他六十歲起始作狂草,卻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譽海內外,有一代宗師之譽。先生生前曾十 丹陽湖-馬鞍山旅遊景點 丹陽湖,古稱「巨浸」,舊名「南湖」,又稱「西蓮湖」。《太平府志》載:丹陽舊多紅楊,一望皆丹,故曰丹楊,楊與陽同音,遂稱丹陽湖。 丹陽湖位於當塗縣城東南部,與石臼湖相通,東南角為江蘇高淳縣境。古丹陽湖原為江南著名的大澤,大致成湖於二三百萬年前,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約在春秋前期,古丹陽湖逐步解體,分化出固城湖和石臼湖。唐時,丹陽湖還 澄心寺-馬鞍山旅遊景點 澄心寺位於橫山南麓十保山西側,前身隱居院,因南朝齊梁間「山中宰相」陶宏景在此隱居而聞名。澄心寺建於當年陶宏景讀書堂故址。這里有關陶宏景遺跡甚多,其中陶宏景煉丹遺址「丹灶寒煙」是姑孰八景之一。到了宋代,橫山的修練道學者已不見繼者,佛教卻在這里悄然興盛起來。門庭替換,名山易主,宋嘉祐八 江東第一橋——葉家橋-馬鞍山旅遊景點 葉家橋橫跨丹陽河,連接薛津、新市,是歷史上當塗至溧水官道上重要橋梁青條石結構,5孔拱橋,長44米,高8.5米,寬8米。? 葉家橋建於明弘治年間,清代和民國年間普3次重修。工藝精細,氣勢磅礴,素有「江東第一橋」之稱。據記載,葉家橋為當地葉員外所建。大橋竣工之際,貌美如花,心地善良的葉員外獨生女,為免除老你之憂,為保大 甑山禪林-馬鞍山旅遊景點 甑山距縣城東7.5公里,壁立百仞,群山環供侍立,「尊重如袍笏貴人」。 禪林最初興建於唐代,是一座禪宗叢林式的寺院有屋99間半,是當塗遠近聞名的古寺之一。歷史上時有興廢。清光緒年間,住持僧啟聖重修。 爆發後,遭日寇破壞,屋毀大半。「文革」期間,遭到徹底毀壞。1987年始,慈禪法師住持,四處奔走 金柱塔-馬鞍山旅遊景點 金柱塔,位於姑溪河入長江口岸,為六角七層寶塔,建於明朝前期。 那時當塗常患洪災。風水家認為,姑溪河水逆向西流,於水性地脈不宜,需建寶塔以鎮水口。縣令章嘉楨在發動民眾築圩治水同時,決定建塔。限於財力三年無果。萬曆十七年,縣城四條巷發現宋理宗時的窖金,嘉楨請求郡守陳壁,割金之半建塔。先購得新城圩民田為塔基,累土成阜而名 青蓮書院-馬鞍山旅遊景點 青蓮書院是墓園後區的主要建築,面積達300多平方米,門前匾額"青蓮書院"是當代書法家范曾憑吊李白墓時的墨寶。書院內珍藏有唐代李白墓墓磚,及省市級書法名家書法作品,長期舉辦書法作品展覽銷售 太白碑林-馬鞍山旅遊景點 全國新建碑林中的精品---太白碑林,九九年以來馬鞍山市政府、當塗縣政府投資一百五十多萬元興建了太白碑林,現已正式對外開放。 太白碑林建築由支南工業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朱良文教授領銜設計。風格採用江南園林式,迴廊環水而建,亭台榭閣,古樸典雅,造型別致,均有典型的徽派特色。碑林內芳草萋萋、水波盪漾、石山古拙、林木青翠、景緻怡人 李白墓園-馬鞍山旅遊景點 位於市區東南20公里處的青山腳下。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岩壑靈秀,蜿蜓起伏,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 宣城太守謝跳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生前既愛青山風景,又謝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謝眺」的夙願,一心想與謝眺結為異代芳鄰。 李白逝世後,原葬 朱然陳列館-馬鞍山旅遊景點 朱然陳列館位於市區南部的雨山鄉境內,為三國東吳大將朱然之墓。從馬鞍山火車站廣場乘坐10路車可以抵達。 朱然墓發掘於1984年6月,出土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漆器填補了三國美術史的空白,也是已發掘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規模最大的、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為80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盆山度假村-馬鞍山旅遊景點 馬鋼盆山度假村位於馬鞍山市東郊濮塘風景區內,因四周丘巒重疊,群峰環繞,形似盆狀,故名盆山。 盆山度假村距市區14公里,佔地2000餘畝,此處水碧山青,林木蔥郁,空氣清新,鳥語花香。度假村設有室外卡丁車場、高爾夫球、跑馬場、射箭場、垂釣、彩彈野戰、燈光網球場、斗雞、斗馬、保齡球館、乒乓球館、羽毛球場、棋牌室、司 採石磯-馬鞍山旅遊景點 採石磯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的核心景區,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處的長江東岸,南接著名米鄉蕪湖,北連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尋,突兀江流,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譽。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平生涉歷山川,跡遍天下,惟百年不忘採石。曾多次登臨吟詠,在這里寫下了《橫江詞》、《牛渚磯》、《望天門山》、 太白樓-馬鞍山旅遊景點 太白樓位於古鎮採石磯西南一公里處,面臨長江,背依翠螺山,濃蔭蔟擁是一座金壁輝煌,宏偉壯麗的古建築。與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騰王閣並稱「長江三樓一閣」,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太白樓原名謫仙樓。? 舊志載,始建於唐元和年間,因記載過簡,不得其詳。目前能夠確認興建較早的時間為明正統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 三台閣-馬鞍山旅遊景點 三台閣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長江名閣,始建於明崇禎年間,後毀於戰火。20世紀末得以重建。建成後的三台閣高五層約3O米,閣體呈方形,琉璃覆項,飛檐翹角,氣勢恢弘。 登臨三台閣,可南望天門中斷,西眺大江奔流,東睹古鎮採石,北看九華風光。三台閣已成為採石硯風景區乃至馬鞍山的新亮點。 三元洞-馬鞍山旅遊景點 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是採石硯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素為江南天然勝景之一。 三元洞得名有二:一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僧人定如雲游,悅此清幽絕俗,遂率眾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於此而得名三元洞 另有民間傳說,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會考,途經採石忽遇狂風驟雨,幸得神仙保佑,

『貳』 馬鞍山的節日習俗

每年的春節都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春節期間也出現來許多想像力豐富的習俗和詞彙。孩子平時要把碗打壞了,總免不了挨罵,但是春節期間就不一樣了,說是「歲歲平安」。類似這樣討吉利的話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說,吃年夜飯時,滿桌的菜餚有一樣不可以動筷子吃,那就是一條整魚。不準吃的原因是要討個吉利——年年有餘。有的人家還在這盤魚的身上,放一兩根蒜,說是精打細算;而年夜飯上的圓子大家都要吃,這叫團團圓圓。 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燃放在門口的鞭炮屑,不準清掃,這叫紅紅火火;大年初一到人家拜年時,大多數人家都會給來拜年的泡一杯糖水,這杯糖水還必須得喝,說是甜甜蜜蜜;在喝了糖水後,還要吃上幾塊糕,叫高高興興,步步高升。 春節期間,許多人家從年三十晚上開始就不許關燈睡覺,有的還要把大門開著,說是迎接貴人和財神。大年初一,記者在當塗的農村看到,一位老人把一頭老黃牛牽著到處走,他對圍觀的人說,今年是牛年,這叫金牛來獻瑞,好運永相隨;摸摸牛的嘴,生活有滋味;握握牛的角,日子過得好;拍拍牛的背,稱心又如意;捏捏牛的腿,前途有作為

滿意請採納

『叄』 講講你聽說過的馬鞍山有哪些民間故事

知道這個故事是好多年了,一直記著的,忘了是聽來的還是看書上的。話說朱元璋小時候家裡窮,經常吃不上飯,只有去要飯了。有一個冬天,朱元璋隨母親去一個村莊要飯吃,天很晚了還沒有要到多少吃的,天很冷,母親此時又生病了。 朱元璋把母親攙扶進一座無人看守的破廟里,看著昏睡的母親他心急如焚,心想:這要是有一口鍋該是多好呀,可以給母親燒點開水煮點飯,有了熱水熱飯母親會好受些。他決定到村裡去想想辦法。 半夜三更,他來到一戶人家見四下無人就翻牆進入,從這家的廚房裡扒下一口鍋頂在頭上又原路返回了破廟。朱元璋支起鍋燒了熱水又煮了飯,然後叫醒母親。母親醒來看見那口鍋便驚問哪來的,朱元璋如實說是偷來的。 母親很生氣:重八(朱元璋的小名叫重八。),咱人窮志不窮,你年紀還小,也不能不懂事啊,可千萬不能做偷雞摸狗的事啊! 朱元璋說:「我先用幾天吧,用完了再送回去。」 可是母親一定要他馬上就送回去,母親說一想到是用偷來的口鍋做的飯她就吃不下去,「用偷來的鍋做的飯,就是大魚大肉我也吃不香啊!」 朱元璋沒有辦法,只好把鍋收拾干凈重新頂在頭上要給那戶人家送去。等來到村外,朱元璋發現此時天色已經大亮,再去翻牆入戶就要被人發現的,真的會被當做盜賊抓起來的。朱元璋犯了愁,他想這要是再黑一陣天該有多好啊。他沖著天上喊道:「老天爺,你要是能看到就請讓天色再黑一陣吧!」 說來還真的就來,本來還是大亮的天色忽然之間就黑了下來,朱元璋大喜,急忙將鍋送回去了人家的廚房。 這就是天剛亮之前一陣黑的來歷。

『肆』 六塘馬鞍山的神話傳說

馬鞍山是傳說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安徽和縣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 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馬鞍山的市名因此山而來。

『伍』 馬與故事的傳說

李自成與馬的傳說
姜良貴

李自成一生戎馬疆場, 南征北戰。 據史實所載, 他進北京城時是「氈笠縹衣乘烏駁馬」(見《明紀北略》卷二十) ,他的騎馬也稱「烏龍駒」(見姚雪垠《李自成》),並自稱:「我馬上天子耳。」(見《叟聞續筆》卷一) 。駿馬為「大順帝李自成將軍」(毛澤東同志給李鼎銘先生的信中語)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駿馬也和李自成英雄的美名連在了一起。因此,民間便相傳李自成當年充任銀川驛驛卒、馬夫時,就與馬結下一段不解之緣的有趣故事。
那是明朝年間,陝北農村連年飢荒,官府又苛捐雜稅,民不聊生。李自成父守忠亡後,無所依靠,便流浪到米脂城內。正好遇上銀川驛招募驛卒馬夫,李自成喜而應募。驛丞見李自成顴高目深,身高偉壯,矯捷善走,便答應下來。李自成每月便能得到二十多個小銅錢,但比起流浪生活還要強點,便稍覺心安。從此便遞送公文,跨馬賓士於延綏路中,近者去距米脂城八十里的綏德驛、魚河驛,遠者有時達榆林鎮、延安府。
當時的銀川驛就設在現今米脂城內的馬號圪台上,銀川驛也稱「馬號驛」 ,土圪台也以「馬號」之稱流傳至今延用,但現驛站遺跡因年久已盪然無存。相傳當年建有馬棚數十間,棚內石槽相連,棚外拴馬樁井然林點。每日驛馬昴首振鬣,搖尾嘶鳴,驛卒和馬夫呼喚相語,別有一番景緻。李自成先為馬夫後為驛卒,遞送公文後,就住宿在馬棚旁幾間瓦房裡,經一日風寒烈日的苦差,有時便同驛卒好友到馬王廟去消閑。 至今民間還有瓦房因李自成這位「真龍天子」住過,便沒有蠅蚊跳蚤的傳說。
馬王廟與馬號驛相連,座北向南,有正殿五間,殿門前是過道走廊,走廊柱上楹聯是「神功點佑千騎勇,聖德曾賜英雄兵。」門聯為「眼觀天下,手掌乾坤」,橫眉:「香噴蓮花」。殿內台上有高大的馬王爺塑像,三頭六臂,手持寶劍,擺出一副凶神惡煞的面孔。台下塑一泥馬,有奔騰欲走之勢,馬前有手拉韁繩的牽馬人。自成進殿常肯摸摸泥馬,拍拍牽馬人的脊背,對著驛卒好友說:「你與我李自成命運一樣,都要飽受牛馬的苦處。 」眾好友也說:「我們還都不是一樣的人嘛!」,大家長吁短嘆不止。
一日大家正慨嘆之餘,忽聞殿外人聲嘈雜,看見在驛丞、廟主相引下,幾個人用木板抬著兩具屍體,後面簇擁著許多圍觀的人,直奔殿內而來。自成和眾好友好不驚奇,不知何事,只待細看究竟。只見那兩具屍體抬進殿來,七手八腳地被放在地下,仰面而卧。廟主從匣內取出四個大碗,扣在死者兩手兩腳上,並截取馬尾巴一束,置於兩腿股之間。又立即點香燒紙,跪在馬王爺像下祈禱道: 「今有劉氏、張氏二人,送交馬王尊神,讓其來生轉為驛馬,大碗顯其蹄壯腿粗,好為皇家傳遞公文出力。」繼而叩頭稱謝。
李自成與眾驛友又聽見圍觀中的一個人說:「銀川驛與馬王廟會首、住持商約而定,若有無法埋葬的孤寡老人,可報知驛丞署,讓他們來生轉馬,便可得點少許的埋葬費用。」自成聽後,不覺流下淚來,長嘆一口氣說: 「窮人活著受苦,死了受苦,若有來生還要作驢變馬受苦。」
眾好友都說是啊。 他們掩著淚又看著屍體被抬走埋葬。從後李自成暗恨皇家官府不仁不義,欺壓窮人,壞透頂了。
從此李自成對馬便有了另一種感情,同病相憐,彷彿覺得驛馬就是窮人所變。在行路之中,上坡下坡,跋山涉水,上鐙使鞭……非常愛惜。若作起馬夫的事來,每宵幾番上料,刷洗馬身上的穢污,吊馬散觀都精心照料。並常常牽馬到米脂城北門外小河飲水,飲完馬與驛友上馬鞍山轉游,看山勢龍騰虎躍便萌生異志,說他日後要在這里修一座宮殿。這小河是馬鞍山下的一條蜿蜒曲折的溪流,因李自成飲過馬,所以又得一個名號----飲馬河。傍山似馬鞍形,河水清徹見底,楊柳懸垂,後來河上蓋了小橋,起名飲馬橋。又豎牌樓,立石坊,鐫有「仙渡」(米脂八景之一)的題額,還有詩家所作的「溪水倒映盤龍景,山勢斜連飲馬橋」 的聯語。馬鞍山後來修建了李自成行宮,改名盤龍山,李自成更為米脂山水增添了神話色彩。
驛卒、馬夫的苦處,使李自成更加痛恨明王朝。在送信途中,李自成看著汗水淋淋的驛馬,便對馬說:「馬啊,馬啊,不要傷心,咱們也要解解他們的恨」。那時起義軍在陝北風起雲涌,遍及各地,受驚的官府公文傳遞頻繁。李自成有時把南來北往的公文,壓在米脂城南的小石砭,北往南去的公文壓在萬佛洞山崖內,以此來解心頭之恨。至今米脂還有人,若送信不及時,便說:「信還不來,又壓在小石砭了。」這是李自成當驛卒時留下的軼事口話,流傳至今。
為丟失公文,李自成多次被驛丞斥責,並扣了他的糧餉。崇禎三年,明庭裁驛卒驛馬時,李自成首先被淘汰出來。衣食無著的李自成,相傳佩戴著在米脂花馬洞所得的花馬劍, 參加了起義軍的隊伍,開始了東征西殺的戎馬生涯。 駿馬呈祥,李自成當了闖王,擁有百萬雄兵,在軍事給養中,也以騾馬為貴。

馬,是十二生肖的七哥。關於十二生肖,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神仙要選出12種動物作為生肖,於是就讓所有的動物在大年初一這天來報到,先來報到的12種動物就是十二生肖了。可是日行千里的馬兒,怎麼才排到了第七位呢?

很久很久以前,一年的大年初一,各種動物從四面八方趕到神仙那兒報到,千里馬神風也不例外。神風想:要是能當生肖之首那就好了!神風一陣風似地朝神仙宮跑去。突然,它聽見了幾聲凄涼的哭聲,便放慢了腳步,想探個究竟。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個荒涼的村莊:田地荒蕪,街上處處可以看見死屍,許多人哭泣著。神風走進了村莊,它向一位老奶奶打聽:「老奶奶,這兒怎麼會變成這樣啊?」「唉,你不知道啊」,老奶奶悲傷極了,「我們這兒鬧瘟疫,死了好多人哪!」「那就沒有葯可以治瘟疫嗎?」「有倒是有,可是……唉,這葯難得的很。」「什麼葯,您告訴我,我去弄!」神風這時已滿心都是救人,其他的事都忘得一干二凈了。 「那好吧,從這兒出發往東走20里,有一座寶芝山。山上有一個寶芝泉,泉水可醫百病,但泉邊有一隻催眠貓,上山取水時催眠貓會給你催眠,你可千萬不能睡,睡了便會被那隻貓害死。我們這兒好幾個青年去采葯都一去不復返。」「我知道了,我現在就去!」神風向老奶奶要了一個空葫蘆掛在脖子上,就一陣風似地奔向了寶芝山。

神風來到了寶芝山,它小心地向山上走去,突然它聞到了一股花香味,馬上開始犯困。「不好!」它意識到催眠貓來了。神風使勁地搖頭,使勁地跑跳,力圖使自己不睡著。「喵」,催眠貓出現了,它伸出利爪,對神風虎視眈眈。「不好,得先下手為強!」神風閃電一般地飛到催眠貓面前,後腳用力一蹬,催眠貓撞在了樹上,昏了過去。神風跑到寶芝泉邊,用葫蘆裝滿了泉水,欣喜萬分地朝山下奔去。「啊!」突然神風慘叫一聲,癱坐在地上。原來催眠貓醒來了,它趁神風不注意,狠狠地咬了神風的後腿一口。催眠貓的牙齒里有毒液啊!催眠貓正欲再向神風撲來,神風急中生智,用嘴銜起一塊石頭,向催眠貓丟去。「喵!」石頭打中了催眠貓的眼睛,催眠貓捂著眼睛滿地滾。「我要藉此機會逃走,可是我腿……」神風好擔心。「有了,我可以用泉水治傷嘛!」神風挪到了寶芝泉邊把後腿伸進了泉水中,奇跡發生了,神風頓時充滿了活力。它站起來,風一樣地朝小村莊奔去。

到了村莊里,神風把泉水交給了老奶奶,老奶奶把神水摻進了井水中,神風馱著水,挨家挨戶送去,人們喝了井水,紛紛病癒。他們想謝謝神風,可神風卻不見了,它飛快地跑到了神仙宮,遺憾的是它只能排在生肖第七位了。可神風還是挺高興的,它想,今天我幹了一件大好事,值得!收起

『陸』 馬鞍山採石磯的三元洞名字的來歷

三元洞得名有二:
起源一: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僧人定如雲游,悅此清內幽絕俗,遂容率眾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於此而得名三元洞。
起源二:根據民間傳說,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會考,途經採石忽遇狂風驟雨,幸得神仙保佑,方才化險為夷。後三人皆金榜題名,為官一方,為報神仙救命之恩,捐資就洞築樓,改名三官洞。

中文名:馬鞍山市三元洞
別 名:三元洞又名三官洞
地 點:馬鞍山

『柒』 馬鞍山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馬鞍山人的端午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一個大眾化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午陽節、艾節、夏節等。馬鞍山人傳統的端午節習俗雖然與其他地方總體一致,但從吃、穿、玩等方面來看,也還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特色。

傳統節日一般都帶有人們良好的祈願,端午節也不例外。

除紀念屈原外,每年的這一天,馬鞍山人大都將艾葉及菖蒲擺放在正堂、香案之上或插於門楣。以艾葉為神器、菖蒲作神劍,祈求驅魔祛鬼、避邪清毒。不少人家還懸掛鍾馗像,以鎮宅驅邪,祈求平安。遇上有的人家當年有長者仙逝,這一天,晚輩們還得帶上粽子等物品上新墳祭祀,以祈願家人平安。

端午節,在當塗縣還有「大送小」的習俗。節前或過節當天,長輩們主動給小孩送來「端午線」、「端午龍」、夏令衣物等禮物,以求晚輩少兒健康成長。

每逢節日,豐盛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塗人對端午節的「吃」一直頗有講究。

這一天清晨,當塗人用綠豆糕、蜜餞糕當點心,品茗著早茶。早餐以粽子為主食,午餐則盛行吃「五紅」。

「綠豆糕」以綠豆為主料(沒有綠豆則以蠶豆代之),顏色黃綠,味道香甜而酥;「蜜餞糕」則以糯米為主料,外撒芝麻,色澤圓潤,味道甜而黏。「粽子」千姿百態,味道各異。從形狀上分,有「小腳形」、「枕頭形」、「菱角形」、「牯牛形」等;從原料上來看,均以糯米為主料,因配料不同而分為棗子粽、赤豆粽、火腿粽、雞絲粽、白米粽等。

所謂「五紅」:一是紅心咸鴨蛋,二是黃鱔,三是河蝦,四是莧菜,五是雄黃酒。「五紅」之中,有葷有素,有吃的有喝的,有腌制的有新鮮的,均為時令佳餚,美味無窮。

端午節這天,當塗人的穿戴也富有一定的節日特徵。

這一天,傳統的當塗婦女都在手腕上戴著「端午線」,孩童們則將「端午線」系戴在手腕、腳腕上,胸前掛「香袋」,背背「布老虎」,腳穿「老虎鞋」,手握「端午龍」,以示驅邪避疫。「端午線」是用數十根五色絲線環繞而成,帶著清香。「香袋」是用五彩絲線穿連的飾物,一般呈「紅心」形,內填五穀及香料。「端午龍」及「布老虎」在製作方法上與「香袋」大體相同,只是外形上略帶誇張,色彩鮮艷花哨。

據明《山堂肆考》記載,端午佩香袋是明代以後的事。如今,人們從科學角度認為:端午節前後天氣開始悶熱,梅天將至,佩戴「香袋」則有消除汗臭、霉味,清爽神志之功效。

賽龍舟是端午節傳統上最熱鬧的一項大眾化游藝活動。姑孰大地,江東澤國,歷史悠遠,地介吳楚,襟江帶湖,龍舟競渡,傳統亦久。採石、大信於江,姑溪、黃池於河;博望、湖陽尚勇捷,丹陽、新市尚文巧。端午時節,四鄉八鎮龍舟競渡,視先後為勝,熱鬧非凡。屆時,水面龍舟彩繪、旌旗招展,兩岸標桿懸彩、人頭攢動。重炮開鳴,眾舟齊發,循爆竹聲聲飛馳,奔錦壱彩桿而去。擊鼓指令節奏,掌舵把握方向,劃槳奮力前行,一鼓一漿,整齊有力,如離弦之箭,破浪前沖,以摘得「彩頭」為先。岸邊人家及水上船家,忽東忽西、忽左忽右,或遠或近、或前或後,升起「彩頭」,引得龍舟們爭先恐後,來回奔騰,奮力爭「彩」。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好不熱鬧。

緊張過後,大家賽唱船歌,《劃龍船》成為當塗民歌優秀曲目,入選安徽百首民歌、上海市、安徽省中學音樂教科書、全國初中義務教育讀本。在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鑼鼓聲、劃槳聲中,一人高亢領唱,眾槳手時而伴唱、時而幫腔、時而吆喝號子,唱腔和韻律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大公圩等地流傳的《龍船調》民歌這樣唱道:清水河長又長,兩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著龍頭杖,姑娘們穿起了花衣裳;要問今天做什麼事,端陽佳節賽龍船;青龍黃龍來競賽,賽得江河翻浪花;賽得小孩子蹦蹦跳,賽得姑娘笑斷了腸……

改革開放以來,馬鞍山人的端午習俗年年有龍舟賽事,當塗龍舟全省屢屢奪魁,全國大賽也取得過第三、第四的好成績。近年來,當塗縣連年在護城河上舉行龍舟大賽。護城河整治,還專門修建了民俗味濃厚的龍舟廣場。

『捌』 關於馬鞍山的民間故事 作業急

當塗的傳聞佚事
姑溪河名的傳說
當塗縣城南有一條靜靜的小河從城邊流過,這條小河名叫姑溪河,古時叫「姑孰溪」。「姑孰溪」名的來歷因何而起,「姑孰」二字的涵義又是什麼?當塗民間有這樣的一個傳說:相傳東晉時,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割據混戰,大批難民,逃難來到南方。一天,有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身穿素白衣裳,來到河邊,一邊浣紗,一邊低聲哭泣。過路的人關切地問她為什麼憂傷,她什麼也不說。趁眾不備之際,她突然縱身入水,飄然而逝。當時人們只看到這個姑娘悲傷的模樣,不知道她的姓名和身世。河邊所有的姑娘們都互相詢問:「這姑娘是誰?」隨後又有很多聞訊而來的人都問:「姑娘是誰」?這條小河本來沒有名字,從此,人們就把這條淹沒浣衣姑娘的小河,取名為「姑孰溪」,「姑孰」就是「這姑娘是誰?」的意思。年長日久,「姑孰溪」也就被人們稱之為「姑溪河」了。唐代大詩人李白寓居當塗時,深深地愛上了姑孰溪。他寫的《姑孰溪》詩中有兩句寫道:「何處浣紗人,紅顏未相識。」是對這位投水姑娘的嘆息。

李白墓碑上為何刻一古錢
安徽省當塗縣青山西麓,有一塋古墓,背倚鬱郁蔥蔥大青山,面臨嫵媚寧靜的青山河,遠眺滾滾東流的大江。這里,蒼松掩映,翠竹環繞,風景秀麗。長眠在這古墓里的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千百年來,多少騷人墨客,涉水跋山,前來憑吊。但是,並沒有人知道,李白的墓碑上為何刻一古錢?這,只有祖居在李白葬地的(當塗)人,才知道這個古錢的來歷。
李白晚年窮困潦倒,依靠友人周濟來維持生活。迫不得已之下投奔其從叔李陽冰,寫《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以贈。詩中除了歌頌李陽冰的文學才華和為官政績,還陳述了自己在金陵無所可依的困難境地。但李白一生性格高傲,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常常「一醉累月輕王候」。在王公權貴面前桀傲不馴。可是,他對姑孰(古時當塗)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卻有著極其深厚、真摯的感情,從而得到當塗人民的無限崇敬和熱愛。對李白晚年的處境和遭遇,當塗人更加同情。因此,在李白死後安葬時,為他的墓碑上刻一古錢,好讓他在陰間不再窮困,有錢打酒喝,表達了當塗人民的一片心意。

爭葬李白的傳說
大詩人李白臨終以前,寄居於採石翠螺山麓。有天夜晚,他泛舟縱酒,醉後仗著豪興,入江撈月被溺死。採石的鄉親們,接連3天都沒有撈到李白的遺體,人人焦慮不安。
在採石江面的當塗境內,有條汊河叫姑溪河,這條河與水陽江匯合,水陽江東岸有座青山,離採石30多華里。就在李白死後的第三天,青山的人們突然在水陽江中,發現了李白的屍體,那狷介傲岸的神態,一如生前。於是,人們隨即打撈上岸,備棺收斂,決定安葬於青山。
這一消息很快被採石人得知,便選派一批人趕到青山,要把李白遺體抬運回採石,建墓於翠螺山。可青山人堅決不同意,這樣雙方就發生爭吵,越吵越凶,各不相讓,最後鬧到了當塗縣衙,打起了官司。
當時的當塗縣令李陽冰,是李白族叔。這幾天,他正在為李白醉酒淹死於江中,暗自嘆息不已,忽聽衙役稟報,採石、青山兩地人為爭葬李白之事來打官司,便決定親自來判斷這件事。
李縣令叫採石人先說。採石人說:「李白詩傳天下,名揚四方。晚年留連當塗山水,尤愛採石翠螺。居翠螺山後,鄉鄰引以為榮,以親人相待。今不幸溺江而亡,鄉人無不為之流涕。本想將他葬於翠螺山,使其英名與山共存。誰料青山鄉民將遺體撈起,欲葬於青山。李白生居之地,最應該是他死眠之處。」
李陽冰頻頻點頭。青山人連忙說:「李白最喜愛青山,他生前常來青山,或尋訪謝朓遺跡,或林間抱琴醉卧。鄉民常仰見其風采,聆聽其吟青山詩篇,實為我鄉榮幸。今詩人不幸落水而死,然其屍體不順流而下,卻逆流而上,直浮青山腳下。可見,青山實為太白安葬之地,若葬他處,其在天之靈定會不安。」
李陽冰聽後經過深思,想出個折衷的辦法。說道:「太白生前愛採石,採石鄉民將他視為家人,理應在翠螺建墓立碑。然其落江身亡,屍體竟逆水浮至青山,亦可見其身前已有夙願。本縣判定:在採石翠螺山建衣冠墓,修太白祠,永享祭祀;在青山建墓立碑,將李白入棺身葬,使其長眠於青山,以遂其願。」
於是,這場爭葬李白的糾紛就這樣了結。
因此直到現在,採石、青山各有一個李白墓。採石是李白的衣冠冢,青山是李白的真身墓。

『玖』 馬鞍山有哪些流傳至今的民俗文化

馬鞍山最牛逼的民俗就是刀子麻將,從25,50,100,250,500,1000要多少有多少,有不會的嘛

『拾』 求關於馬鞍山的神話故事

廣濟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於北宋,已有900多年歷史。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版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權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一塊平坦巨石為聯璧台,此石嵌在蔥郁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民間傳說詩人李白是在這里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台或捨身崖。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

另,馬鞍山採石磯公園里還有李白的衣冠冢。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民間傳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