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設施是指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各種公共性、服務性設施,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設施有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其中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❷ 海洋公共服務的行政法治
這位同學,上課有沒有好好聽講?考試之前,我聯系你。
❸ 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有什麼不同嗎
首先是體現形式不同,公共產品有可能是物質形式的,而公共服務幾乎都是意識形態的,再者,公共產品就包括了公共服務,服務是產品中叫特殊的無形的一種。
❹ 海洋產業公共服務平台是什麼意思
service platform 服務平台來 雙語自對照 詞典結果: service platform[英][ˈsɜːvɪs ˈplætfɔ:m][美]['sɝvɪs ˈplætˌfɔrm] 操作平台,工作台; 以上結果來自金山詞霸 例句: Service 。
❺ 一帶一路海上合作設想是什麼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以下簡稱《設想》)。這是自2015年3月28日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來,中國政府首次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提出中國方案,也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之一。
多措並舉推進設想落地
作為中國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國家海洋局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做好《設想》的宣介和方案細化工作,積極贏得沿線國的理解和支持,落實好已有的雙邊和多邊協議,深化與沿線國戰略對接和政策溝通,尊重其不同的發展利益和發展需求,量體裁衣,一國一策。
推進藍色夥伴機制和能力建設。擬在今年下半年舉辦論壇活動,同時立足自身發展經驗,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在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海洋空間規劃和園區設計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開展能力建設培訓,努力促成一批各國認可的具有示範性和帶動性的合作項目並加快實施。
努力提供更多的海洋公共服務產品。強化與沿線國海洋防災減災領域的合作,共同實施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海洋綜合管理,共擔海洋環境和災害風險防禦的責任。實施好《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2016—2020)》,積極推進南中國海海嘯預警中心建設。
研究出台具體的政策措施,加強對國內沿海地方開展國際海洋合作的指導,推進「東亞海洋合作平台」「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設,支持福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充分發揮示範區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打造沿海地方的藍色經濟增長點。
此外,為國內涉海企業參與國際海洋合作提供多方面金融支持。《設想》涉及的重點項目將被納入國家海洋局會同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制定的開發性金融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中,予以優先支持。同時,還將與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戰略合作,支持涉海企業通過買方信貸等融資手段,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❻ 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要做好哪幾個方面的工作
可以從整體的文化產品的生產消費流程上分為三個層面進行考慮。
從生產環節,加大對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生產行業的投入和政策傾斜,降低准入,鼓勵更多的人進入這一生產領域。這可以通過稅收杠桿和政策性扶持兩個方面重點加以考慮和實現。同時,公共文化設施和教育上,加大對文化產品消費的培養和文化產業人才與勞動力的再生產。
從流通環節,適當降低部分大眾文化消費品的流通成本,尤其是稅費負擔。規范市場秩序,鼓勵部分有潛力且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行業、企業。再要拓寬文化類產品的供給渠道,減少渠道損耗和體制性損耗。鼓勵產品和服務終端進行創新,增加普通消費者文化消費的機會。其實,當務之急是針對不同發展層次和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差異,各地積極培植其有當地特色並適應當地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滿足當地人文化需求的消費業態。這一點在很多一線城市已經初步實現,但是經濟社會水平較低的地區仍然處於低水平,甚至是零。
從最終的消費環節,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文化消費意識的社會化再生產,鼓勵進行文化消費。另一方面是規范消費市場和消費行為。同時,逐步引導大眾文化消費走向常態化、多樣化。
目前,國內最大宗的文化消費是教育,而普通人對文化消費的定義顯然也過於狹隘,更多的是不具備消費的條件,內外因素都有。
、
❼ 中國海洋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措施有那些
A提高海洋產品市場管理水平;
B做好全國海洋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規劃,加快海洋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步伐;
C積極引導形成多元化融資機制,加大海洋產品市場建設力度;
D扶持發展海洋產品新型流通模式,積極培育和發展海洋產品市場中介服務組織;
E盡快完善中國海洋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法律法規。
❽ 中央政府統一提供公共產品是否有效率
有。中央政府的事權范圍。全國性公共服務、全國性基礎設施以及參與提供的國際性公共產品服務屬於中央政府的責任,有些准公共產品的供給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責任。中央政府的事權范圍應該涵蓋:
涉及國家整體利益的全國性公共產品和服務,包括外交、國防、對外援助、海關、空間開發、海洋開發、社會保障、教育、衛生防疫、交通運輸干線、全國性通信基礎設施等;對自然壟斷和金融業等特殊行業的政府管制以及對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強制性標準的制定等社會性管制;制定反壟斷政策。
(8)海洋公共服務產品擴展閱讀:
混合產品是兼具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屬性的產品。在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還存在許多不具有純粹的公共產品或私人產品的屬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或多或少地同時具有這兩種產品性質的產品和服務,通常稱之為混合產品或准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亦稱為「混合產品」。這類產品通常只具備上述兩個特徵的一個,而另一個則表現為不充分。
從整體上講,混合產品不能同時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否則其就成為純公共產品。同樣混合產品也不能同時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否則其就成為私人產品。既然混合產品兼具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屬性,那麼根據其所具有的兩種產品屬性的不同組合狀況,可將其分為以下三類:
具有非競爭性的同時也具有排他性:這類混合產品在具有公共產品非競爭屬性的同時也具有私人產品排他的屬性。比如公園,就是這種類型的混合產品。
在遊客沒有超過一定人數的條件下,遊客的增多並不會影響原有遊客的效用水平,即公園的消費具有非競爭性;但公園可設置圍牆或欄桿將不買門票者拒之門外,即其消費也具有排他性。諸如教育、影院、高速公路等都屬此類的混合產品。
❾ 「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是並列的嗎
「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是並列的嗎?
目前,我們對實行政府體制改革、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使政府能夠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共識。但是,面對著改革的挑戰以及對新問題和新領域的探索,對一些基本概念仍有弄清楚的必要,譬如說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各自的確切含義是什麼。在一些人的表述中,公共服務是與公共產品並列使用的。如常可以看到:「政府的職能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這實際上是不恰當的。
如果「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這兩個措詞所表述的內容是一樣的,那麼就沒有必要同義詞重復使用。既然將這兩個措詞並列使用,那麼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分別是指什麼呢?這里,很容易被理解為是將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當成相對應的,各有其內涵與外延的概念。即根據產出的不同形式,政府可提供兩種類型的產出,一種是公共產品,即政府產出的產品形式;另一種是公共服務,即政府產出的服務形式。在經濟學中,產出可以分為產品和服務兩種形式。它們的區別在於:產品是有形的產出,而服務是無形的產出;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可以在時間與空間分離,而服務的生產與消費則是時空一體的。在這個意義上,政府的產出同民間的產出是一樣的,政府的有些產出是有形的,如所供應的水、電、氣等;有些產出則是無形的,如教育、醫療、保健等。按照上述邏輯推理,有形的公共產出似應是公共產品,無形的公共產出則應是公共服務。
但是,這里會出現一個很大的誤解和混淆。在經濟學中所創造和使用的公共產品這一措辭,是有其特定的含義的,並不是從政府產出的產品物質形式去定義的。薩繆爾遜(薩繆爾遜,《經濟學》第82頁,第1192-1203頁)在闡釋公共產品這一概念時,並不是將其當作政府行為的一種結果,而是當作具有特定性質的一類物品。他在說明公共產品時,所使用的例子有國防、安全、燈塔、法治和秩序、交通設施、醫療保健、環境、以及科研與教育等。可見,在他的分析中,公共產品並不是因其產出的實物形式而同公共服務相對應的一個概念。薩繆爾遜認為,作為人類行為的結果或者產出, 其中有一些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是公共產品。被稱作公共產品的這些產出, 存在著私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差異,或所謂的外部效果。當一種產出的社會效益大於產出提供者的私人效益時,稱作具有積極的或者正的外部效果,反之,則具有消極的或者負的外部效果。具有外部效果的產出就是公共產品。對公共產品的消費具有非排他性,即一個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並不會排斥或者減少其他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
薩繆爾遜在分析公共產品這一概念時,不是將公共服務、而是將私人產品作為其對應概念。在他看來,私人產品就是不存在外部效果的產出。薩繆爾遜在論述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這一對概念的同時,還進一步使用了市場產品和集體產品這一對概念。市場產品是由市場決策、配置而產出的,而集體產品則是由政治和政府決策而產出的。由此可見,所謂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是針對產出的特定屬性而言,而所謂的市場產品和集體產品是針對產出的機制、方式和制度而言。
迄今我還沒有看到有人在並列使用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時候能夠明確地令人信服地區分和定義這兩個概念。將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並列使用是一種理論上和邏輯上的錯誤。這樣做無助於理解和解決問題,而只是表現出在基本概念上的含混不清。實際上,根據各種相關理論,當談到公共產品時,其中是包含了公共服務的;而談到公共服務時,其中也是包含了公共產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