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河道圖

馬鞍山河道圖

發布時間:2021-08-11 12:01:06

A. 馬鞍山市地圖怎麼下載要清晰的大圖,謝謝了,在線等

網路地圖,google地圖都行啊,可以根據你的需要進行放大,要求不高的話直接用普通列印機列印出來就OK!

B. 安徽省馬鞍山市高清詳細地圖

是立體的還是平面的?
立體的用三維地圖。http://www.eshi.com/
平面的用網路地圖,還有專衛星。
謝望采屬納。

C. 馬鞍山市有哪些湖/河

馬鞍山市城區湖泊水塘一覽表:

序號 名稱 位置 來歷含義

1 慈姥湖 在慈姥山東北,海螺東路北面。 以鄰近慈姥山得名。
2 北湖泊塘 龍吟路北,鳳曲路兩側。 以老湖名「湖泊塘」加方位而得名。
3 中湖泊塘 龍吟路南,鳳曲路以西,太子路以北。 以老湖名「湖泊塘」加方位而得名。
4 南湖泊塘 太子路南,昭明路東端。 以老湖名「湖泊塘」加方位而得名。
5 北塘 慈湖路南,西堡路西。
6 松木塘 元村橋東面。 以鄰近松木山自然村而得名。
7 金字塘 半邊街北側,鐵城路西側。
8 北湖 紅旗北路與沙塘路之間。 原名沙塘。1996年以在雨山湖北面而更名。
9 雨山湖 湖北西路與湖南西路之間,湖西北路以東。 舊名窪兒塘,又稱娃娃塘。
10 南湖 湖南西路南側,紫霞路東側。 原名百畝塘。 1996年以在雨山湖南面而更名。
11 月湖 湖北西路南,天門大道中段西面。
12 東月湖 湖北西路西南,天門大道中段東南側。 因在原月湖之東而得名。
13 雨中湖 九華西路南側,雨園路西側。 因在雨山湖開發區內的中心位置而得名,地名蘊含美意。
14 東湖 江東大道中段與九華東路交會處西北。
15 陽湖塘 江東大道南段兩側,仙廟路南側。
16 金山湖 釜山中路、釜山東路北,銀塘中路、銀塘東路南,銀鞍南路東西兩側。 實為大西塘、上塘、下塘和章塘的總名。
17 大西塘 姑孰鎮竹山村五聯自然村內。 因地處三個湖的西面,而且面積最大,故名。
18 上塘 姑孰鎮竹山村境內。 以居潘村北面,以北為上首,故名上塘
19 下塘 姑孰鎮竹山村境內。 以居潘村南面,以南為下首,故名下塘
20 章塘 姑孰鎮章塘自然村境內。 水塘為章家所有,故名。
21 西塘 梅山路與湖西南路交會處西北側。

馬鞍山市城區河流一覽表

慈湖河 在城東,主流自東城大道南段交雨山東路附近,至市區北端慈姥山之西北入長江。

雨山河 在城西,自雨山湖經馬鞍山與人頭磯之間谷地入長江。

鎖溪河 自翠螺山東南麓,向北、向西,在翠螺山西北入長江。

採石河 在市區中南部,自東向西流經採石磯入長江。

永豐河 在市區中部,北自雨山湖向南流入採石河。

襄城河

東護城河

北護城河

西護城河

姑溪河

月亮河

黃家塘

東陽河

黃山河

扁擔河

胭脂港

新橋大河

乙字河

青山河

六份河

D. 長江(安徽段)河道演變及崩岸遙感調查研究

楊則東 褚進海 陳有明 鹿獻章 趙華榮 晁玉珠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本文利用多時相遙感資料,調查研究了長江安徽段12個河段的河床演形式及崩岸現狀,並對岸線演變趨勢,岸帶特徵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河道演變;崩岸特徵;遙感調查

長江安徽段北岸自湖北省段窯,南岸自江西湖口進入安徽段至安徽省馬鞍山,全長約405km,河床走向大致呈北東,由一系列近南北向河段與北東東向河段相接,成上升式階梯形狀。平面上看分汊河段與單一河段相間分布,呈寬窄相間的藕節形。

安徽境內長江河道自上而下,按河型分段演變形式可分為12個河段,本文利用多時相航片、TM、ETM資料,調查研究12個河段的河床演變形式及崩岸特徵。

1 陳家洲(張家州)微彎分汊型河段

陳家洲又叫張家洲,該洲約於明朝永樂年間出水。至清朝雍正時期,張家洲成為條形,把長江分成左右兩條順直汊道。隨著沙洲下移到鄱陽湖口,受湖水出口水流頂托而停止,左、右汊道開始向彎曲汊道發展。由於右汊右岸為低丘,河彎發展受到阻擋而停止,轉入淤塞階段,左汊處在河漫灘平原上,彎道發展迅速,逐漸成為該分汊河段的主汊,並相繼形成了長洲、柳洲、蔡家洲、團洲、龜洲和鄧家洲。

隨著左汊日益淤積和衰退,右汊得以發展,建國後右汊中大輪已通行無阻。

上世紀60~80年代,右汊仍為主汊,而左汊分流有所加強,

受橫向環流作用,程營—八里江一帶強烈崩塌後退,1969~1986年的17年間岸線後退約400m,同時鄧家洲已與張家洲合並向北淤長。

據上世90年代航片資料統計,本河段左岸線長15.0km,右岸線長8.5km。

2 三號洲順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下口彭郎礬與小弧山夾江對峙,其上游壅水,河段在歷史上經歷了數次由單一至分汊至單一河型變化的趨勢。所見的分汊河勢開始於100多年前,當時河床較窄,江中無江心洲,屬於單一順直河道,近百年來,由於上遊河道變化,河流旁向侵蝕,河

道展寬,江中淤積形成江心洲,左岸抗沖刷強度弱,左汊迅速拓寬成主流。後隨著主泓右移,於上世紀30年代下三號洲開始露出水面,30~50年代,上、下三號洲繼續擴大(圖1)。

上世紀60年代~2000年間,本河段變化表現為上三號洲,以上河道繼續拓寬,左岸後退約100m,右岸後退約100~200m,上三號洲向上游延伸,同時左汊明顯淤積萎縮,左岸向上三號洲迅速靠近,最大推進距離900m,右汊成為主流。而下三號洲則向下移,1969~2000年間洲頭下移2000餘米,其右汊逐漸淤積,有新心灘生成,左汊為主流,左凹岸受到強烈侵蝕而崩塌。

圖3 長江安慶段100多年來河道演化對比圖

本河段左岸線長22.8km,右岸13.4km,直線距離11.7km,曲折度1.95,江心洲3個(包括攔江磯)。

8 池州順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自扁擔洲到大通,歷史上江岸、沙洲演變頻繁,故道殘跡密布。在航衛片上左岸程家南一帶可見有三期長江汊道演變留下的古河道痕跡,早期汊道從左大圩經鮑家圩至老洲,中期汊道由龍灣經湯溝鎮至源子港,晚期汊道自白沙包經源子港、老洲至老洲頭。後期汊道均穿前期汊道,而且逐次南移說明該河段河床有數次南北向擺動,江面有日漸束窄的趨勢。

北宋時期,池州城距江岸十餘里,整個河勢較目前偏北。航衛片上反映的早期汊道可能就是這一時期河道左汊的殘跡,明朝中葉,長江過江口後,在該河段內有估價、烏落、新洲和武梁四洲形成,受順直河床控制,沙洲均呈長條形。當時江面較現在開闊,從池口至湯家溝最寬部分達15km。左岸自七里磯、新開溝經馬船溝、湯家溝、源子港至老洲頭;右岸從烏沙鎮經汪家村、池口、流波磯至梅埂。這些在遙感圖像上都有反映。

明末清初,在馬船溝與源子港之間的微彎河段中又沉積了新洲。上述中期汊道應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清道光時期,新洲靠向左岸,中期汊道成為故道,左岸顯著推進。在江中又形成了三個條形沙洲,從右向左為崇文洲、氽水洲和鳳凰洲。池口段演變成為多汊性河型,其左汊為主泓,使新洲邊灘受強烈侵蝕崩塌。

清末至民國年間,估價洲、烏落洲靠到右岸,其右汊烏沙夾江淤塞;左岸武梁洲靠岸,其左汊即為上述晚期故道、與此同時,崇文洲(即長生洲)與合並了鳳凰、氽水洲(統稱鳳凰洲)仍在擴大,鳳凰洲右側又有碗船洲在水,致使池口下側的烏落洲邊灘遭強烈沖坍,池口再次臨江。

1954~2000年,河道在分汊段有所變動。鳳凰洲逐漸右移,使右汊處於萎縮中,1975~2000年間在右汊入口處又有一些小的無名沙洲露出水面。河道中汊為主泓,左汊分流也較大,使左汊入口入又有一些小的無名沙洲露出水面。河道中汊為主泓,左汊分流也較大,使左汊凹岸後退(1954~2000年間共後退約250m),長生洲下移,並在洲頭部位被切割,在三汊匯合處,由於中、左汊為主泓,在出口下側右岸邊灘遭到強烈侵蝕,1969~2000年後退300多米,其對岸左岸處於滯流區,邊灘生長,岸線推進,1954~1969年推進200m,1969~1975年推進100m,1975~1986年推進300m,至2000年又推進100餘米。可見推進速度有加快趨勢。在分汊段的上、下單一順直河段,岸線基本沒變化。

本河段左岸線長41.1km,右岸41.2km,直線長38.5km,曲折度1.07,江心洲8個。

9 紫沙洲復式鵝頭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起大通,下到荻港,是區內河勢最復雜的河段。右岸羊山磯、十里長山、荻港等很早就已臨江;左岸為較開闊的超河漫灘,歷史上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這一側。

宋代以前,從十里長山到荻港附近的江中已有大型沙洲形成,稱丁家洲。可見本河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即屬分汊河型,它的形成與羊山磯、土橋點的挑流有密切關系。兩宋時代,隨著大通口和悅洲的形成,羊山磯挑流減弱,丁家洲有明顯靠岸趨勢,其右汊已成夾江(稱丁家夾),這在遙感圖像上仍可看到從丁家洲經朱家咀、鍾倉至洪家村的丁家夾故道影像。明代中葉前丁家夾淤死,丁家洲完全成為右凸岸的邊灘。這時,羊山磯至銅陵縣的江面很開闊,達15km,說明羊山磯挑流再次增強,左岸線穩定在王家咀、土橋、胥壩一線南邊,在丁家洲兩側江中有沙洲出水。當時河道較直,屬微彎分汊型。

明中葉至清中葉的200多年間,是本河段重大的演變時期,鵝頭狀分汊即形成於這一階段。其原因是在和悅洲附近又有沙洲出水,羊山磯挑流大為減弱,使羊山磯至銅陵段的左側沙洲靠近左岸,邊灘迅速向外擴展。因此,河流通過大通後,由南向正北直沖土橋以下的左岸,使左岸線急速向北後退。到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左岸已退至今劉家渡、鳳凰頸、姚家溝一線,200年間左岸共後退10餘千米。微彎河道演變成曲折率達1.80的彎曲河道。與此相反,右岸丁家洲一帶緩流區,江中沙洲大量涌現,明末清初,章家洲、紫沙洲等陸續出水,並於乾隆年間合並成大洲。在左岸一側又有衛生洲、太陽洲和大興洲出水。復式鵝頭狀分汊河型至此形成。與此同時,在十里長山西側江中也有一些小沙洲出水,到清代中葉合並成一個大型長條狀沙洲(老洲)。在復式鵝頭分汊形成初期(咸豐、同治年間),主流在左汊、次為右汊,中汊最小。清末到民國年間,安定街一帶折流增強,中汊迅速沖開成為主泓道,太陽洲逐漸左移。上世紀30年代初,劉家渡至鳳凰頸一帶又有太白洲形成,原左汊主流因此束窄為小夾江。

1954~2000年間繼續上述河勢變化,在鵝頭主泓變道處,受橫向環流作用,深泓位於彎道左側,其頂端太陽洲急速後退,1954~1969年洲頭後退1200m,1969~1975後退200m,1975~2000年後退1200m,歷時46年太陽洲洲頭共後退2600餘米,平均每年的後退約57m,其中以1975~2000年間後退最快。隨著太陽洲、太白洲的後退,其左汊夾江趨於淤塞。同時主泓右側紫沙洲外擴,並在54年前後,紫沙洲外側又有一些小沙洲出水,逐漸增大合並,到1986年已合並成一大洲,並有與紫沙洲合並的趨勢。

老洲順直分汊段,主流在左汊,右汊出口處1969~2000年間有新沙洲出水,使右汊趨於淤塞,導致左汊分流進一步增大,土橋上側左岸受沖刷略有後退,1954~2000年共後退約200m,而老洲左側的沙洲出水,更將主泓逼向左岸,使之左岸發生崩岸。老洲總體向上游增長。另外,在和悅洲上側江中又生成了一沙洲。

在鵝咀至荻港單一彎曲河段,右凹岸順安河口一帶受鵝頭彎道主泓頂沖而表現為強烈鋟蝕,崩岸顯著,對岸左凸岸則以堆積為主。

本河段按河型分為:

(1)大通微彎分汊段:左岸線長10.3km,右岸長14.6km,直線長11.1km,曲折度1.32,江心洲2個;

(2)紫沙洲鵝頭型分汊段:左岸線長50.9km,右岸長38.9km,直線距離27.0km,曲折度1.89,江心洲9個;

(3)順安河口至荻港單一彎曲段:左岸長10.0km,右岸長13.0km,直線長10.0km,曲折度1.30。總計本河段左岸線長71.2km,右岸長66.0km,直線距離46.2km,曲折度1.54,江心洲9個。

10 黑沙洲鵝頭分汊—白卯洲微彎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自荻港,下至蕪湖,由黑沙洲鵝頭分汊段和白卯洲微彎分汊段兩部分組成。左岸為開闊的超河漫灘階地,右岸則是二、三級階地和丘陵山地。歷史上河道有較大的擺動變化。

宋朝以來,荻港、新港、三山均為頻江要地。隨著右岸磯頭著流,左岸變化很不穩定。分汊與單一河床形式交替出現,尤期是板子磯的挑流作用,使黑沙洲不斷向北擴展,左岸崩退。到民國以來,在黑沙洲左汊彎道頂沖點下移演變成鵝頭型分汊河型的同時,其右汊擴展成主泓,並直奔東北方向,使得三山街河段左岸節節後退,右岸迅速淤漲成七八個邊灘,並陸續靠向右岸,自宋代以來該河段左岸共後退了六七千米,蕪湖大拐拐頭位置下移11km,並同時左移7.5km(圖4)。

1954~2000年,黑沙洲河段,由於泥汊一帶強烈折流作用,使黑沙洲顯著後退,其洲頭1954~1969年後退1200m,1975~2000年又後退了近2000m,同時泥汊下側左汊入口處的左岸邊灘生長較快,1954~2000年左岸前進約800m。黑沙洲左汊彎道頂沖點下移,黑沙洲左漢2001年調查時發現已淤積嚴重,不能行船,正在向快速淤死方向發展。同時黑沙洲北側的小沙洲1954~2000年間下移約1000m。天然洲擴展。白卯洲微彎河段,上側左岸淤長,右岸後退,下側左岸受到強烈的侵蝕,鯽魚洲幾乎消亡,蕪湖大拐拐頭1954~2000年後退2500m,右岸六凸子、八凸子等之間的夾江迅速淤死靠岸。右岸線顯著外移。

2000年衛片所示,黑沙洲鵝頭型分汊河段:左岸線長34km,右岸長18.8km直線長16.3km,曲折度2.09,江心洲3個。白卯洲微彎分汊段:左岸線長28.4km,右岸長32.0km,直線距離25.3km,曲折度1.26,江心洲1個。

圖4 蕪湖河道100多年來河道演變對比圖

11 陳橋洲微彎分汊河段

本河段出口處由於東、西梁山鎖門(古代稱之為天門山),在其上游壅水,明朝時陳橋洲、曹姑洲已經形成,長久穩定少動,唯陳橋洲左汊時淤時擴,左岸變動較大。

1954~1986年間,陳橋洲洲頭先退(1954~1969年後退約1900m),後上漲(1969~2000年前進2800m),在其左汊左岸也經歷了先退、後擴張的變遷過程。曹姑洲自1954年以來洲頭一直後退,洲尾基本不動。1975~2000年間在陳橋洲與曹姑洲之間又有沙洲出水。陳橋洲左汊有形成鵝頭形彎道趨勢,但由於受到左岸西梁山及二級階地的阻擋,所以不能成形。

本河段左岸長23.9km,右岸20.7km,直線長19.3km,曲折度,1.24,江心洲3個。

12 馬鞍山順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自東、西梁山,下至銅井。歷史演變較為復雜。元代以前,左岸顯著向東突出成大凸岸,採石磯江面較狹窄,現今的江心洲當時已經出水。元、明以來,主泓一直在右汊,河道中沙洲大量涌現與合並。由於江心洲的擴大,分汊河道向兩岸發展,江岸不斷後退,明末清初,江心洲左汊代替右汊為主泓,右汊逐漸萎縮。清朝中葉,大黃洲出水,清朝末期,左岸突出部分沖刷殆盡,彎曲岸演成順直河岸。大黃洲與江心洲之間中汊為主泓,使大黃洲受頂沖迅速後退,中汊段河面展寬,於1912年~1934年間小黃洲出水,使大黃洲左汊衰亡,並於1935~1946年間靠向左岸。小黃洲形成後迅速淤長和下移,同時其右汊代替左汊成為主流(圖5)。

圖5 馬鞍山河道100多年來河道演變對比圖

1954~1986年間,本河段又有新變化。除江心洲左汊繼續為主泓外,小黃洲與江心洲之間的中汊卻處於淤塞階段,小黃洲左汊分流逐漸增強,尤其是1978~2000年間,中汊河道中大片沙洲出水,江心洲左汊左岸後退(最大後退距離400m左右)。小黃洲下移約600m,小黃洲左汊左岸侵蝕強烈,出口處左岸拐點後退約1000m,左彎汊道逐漸取直。江心洲右汊仍處於萎縮過程中,大江心洲繼續擴張。

本河段左岸線長41.5km,右岸長44.5km,直線長39.3km,曲折度1.13,江心洲3個。

參考文獻

[1]楊則東,鹿獻章.長江安徽段及巢湖水患區防洪治水的環境地質問題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1,10(3):279~283

[2]楊則東,鹿獻章.安徽境內長江岸帶崩塌遙感調查.國土資源遙感,1998(3):22~25

[3]陳秀其,楊則東,鹿獻章等.長江安徽段崩岸特徵及其形成的地質條件.災害學,2002,17(總66期、增刊):72~75

[4]楊則東,徐小磊,鹿獻章.巢湖水患的環境地質問題.災害學,2002,17(總66期,增刊):64~71

[5]楊則東,徐小磊,谷豐.巢湖湖岸崩塌及淤積現狀遙感分析.國土資源遙感,1999(4):1~7

[6]楊則東,鹿獻章等.長江安慶段河道演變及塌岸分析.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5,16(1):61~63

Remote Sensing Survey and Study on River course Evolution and Bank Collapse along the Yangy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Yang Zedong, Chu Jinhai, Chen Youming, Lu Xianzhang , Zhao Huarong, Chao Yuzhu

( 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01)

Abstract: Based on polytemporal remote sensing data, this paper studied riverbed evolution patterns for 12 river segments and bank collapse featur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Remote sensing survey; Characteristics of bank collapse; River course; Evolution

E. 求馬鞍山市當塗縣S314省道改擴建項目平面示意圖(高分)

那哪是省道啊?簡直就是鄉村小道,和江蘇的省道比起來差多了

F. 安徽馬鞍山地圖


看看

G. 馬鞍山市河道管理處怎麼樣

簡介:馬鞍山市河道管理處是馬鞍山市水利局直屬單位。
注冊資本:135萬人民幣

H. 求安徽馬鞍山市 那座叫馬鞍山的山的圖片,全景圖或者局部圖,

你下載一個谷歌地球,那上面可以看到部分圖片。

I. 馬鞍山鄭浦港規劃圖

最種可以去當地規劃局看一下,對吧?或者去規劃局的網站上看一下,說不定能找到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河道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