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規劃技術導則
1 總則
1.1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進一步提高我省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建設質量,統一整治規劃內容、深度和技術要求,做好新時期村莊建設規劃,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改變農村面貌,特製定本導則。
1.2 本導則主要依據中共中央[2006]1號文件、建設部建村[2005]174號文件精神,國家及省有關部門頒發的《村鎮規劃標准》、《村鎮規劃編制辦法(試行)》、《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黑龍江省村鎮規劃技術規定》和其它相關技術法規政策中的內容和深度要求編制,亦可根據村莊實際建設需要適當增減整治內容。
1.3 本導則適用於中心村,一般基層村可參照執行。
1.4 本導則所稱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相當於《村鎮規劃編制辦法》中的專業規劃。
1.5 未編制建設規劃的村莊,須在編制村莊建設規劃中的近期建設規劃內容時補充本導則所涉及相關內容。如村莊已編制完成建設規劃,但近期建設規劃部分內容未達到本導則所規定的要求,須按本導則補充相關規劃內容。
1.6 編制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規劃,除執行本導則外,亦應執行國家、省內現行其它相關規劃和建設的技術標准和規范規定。
1.7 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由所在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編制。承擔規劃設計任務的單位應當具備國家規定的城鄉規劃設計資質。
2 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規劃任務與目標
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規劃(以下簡稱整治規劃)的任務是要根據村莊現狀條件採取中心村整治,空心村整理,城中村改造,歷史文化名村保護性整治等有效形式,對村莊進行科學合理的功能分區,以村容村貌整治,廢舊坑(水)塘和露天糞坑治理,村內閑置宅基地和私搭亂建清理,建設衛生、方便的廁所,改善人畜混居,硬化村內主要道路,配套建設供水設施、排水溝渠、垃圾集中堆放點、集中場院、集中柴草堆放場所、村民活動場所、公共消防通道及設施,鼓勵利用新節能材料,建設節能建築,發展新型清潔能源等為主要內容進行的整治規劃;使整治後的村莊達到村容村貌整潔優美,硬化路面符合要求、飲用水質達到安全飲用標准,廁所衛生符合要求,排水溝渠和新舊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轉運場所無害化處理,農村住宅安全適用、經濟美觀、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醫療文化教育設施建設得到基本保障,農民素質得到明顯提高,農村風尚得到有效改善的目標。
3 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原則
3.1 整治規劃要以村鎮建設規劃為依據,密切結合現狀、歷史、環境、資源等條件,本著突出實效、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節約土地、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進行編制。
3.2 整治規劃要切實貫徹「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以增加村民收入和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加強基礎建設,發展社會事業,推進村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
3.3 整治規劃要堅持一切從農村實際出發,尊重村民意願的原則,按照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實事求是,量力而行。要確立村民在村莊環境綜合整治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村民自主自願建設家園的積極性,激發村民自主、自強、勤勉、互助的精神,使村民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讓村民得到實際利益。凡是村民不認可的項目,不能強行推進;凡是村民一時不能接受的項目,要先試點示範,讓村民逐步理解接受。
3.4 整治規劃應因地制宜,尊重農村建設的客觀規律,以滿足村民的實際需要為前提,防止盲目照抄城市建設模式。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和設施,凡是能用的和經改造後能用的都不要盲目拆除,不搞不切實際的大拆大建,防止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行推進。堅持以改善村民最迫切、最需要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中心,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優勢,巧於因借,靈活布置,豐富村莊建設的文化內涵,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展現具有濃郁鄉土文化氛圍的現代化新農村景象。
3.5 整治規劃要有全局性,處理好生產與生活,近期與遠期,改革與傳統,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以及循序漸進、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關系。要考慮整體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提倡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開展資源的綜合利用、循環利用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實現廢棄物的最小化。
4 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內容
4.1 結合建設現狀,依據相關技術法規政策和村鎮建設規劃,充分分析人口、土地、經濟、社會、設施、環境及歷史特徵等因素,確定整治規劃目標、原則、措施、方法與步驟。
4.2 村容村貌整治
4.2.1 建設和完善農村基層組織、村民室內外活動場所、醫療文化教育等服務設施,根據實際條件對各類公共設施進行有重點的美化、亮化改造。
4.2.2 對村莊內的廢舊坑、塘進行改造利用。遷出村、屯內部所有露天糞坑,對原址進行回填,在一定區域內確定集中糞坑的具體位置,結合北方寒地氣候特點,其具體位置應考慮在夏季主導風向下風向處。在對原有糞坑、廢舊坑、塘等進行回填處理的同時,必須確定回填後的土地使用性質、范圍並進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原則上應以綠化為主。
4.2.3 適當集中設置場院、農機保管和柴草堆放場地,合理確定其位置、規模。鼓勵採用集中存放、集中管理的方式來解決場院、柴草堆放和農機設備保管存放問題。
4.2.4 充分利用現有綠地、道路、水塘、宅院四周用地、村莊外圍的護村林地等進行有組織的綠化,在綠化過程中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考慮季節變化進行植物的合理搭配。
4.2.5 對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跡、歷史街區、傳統民居、風景名勝資源,提出整治和保護措施。
4.3 基地與村民住宅整治
4.3.1 有針對性的整治宅院和住宅,同時根據實際條件改造其立面。對現狀的村民院落可根據生活、生產的需要,制定改造方案,逐步實施。
Ⅱ 新農村建設的標準是什麼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主要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同時大力做好法律宣傳工作,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
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的覺悟和能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法進行,因此把保障農民利益和維護農民權利的相關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
是依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盡管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作了許多規定,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農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還多有不完善之處而仍需大力加強,所以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法制教育與宣傳工作,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認知。
Ⅲ 設計導則、設計規范、設計標準的區別是什麼
設計導則、設計規范、設計標準的區別:
1、概念不同
標準是對重復性的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是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經各方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准則和依據。
規范一般是在工農業生產和工程建設中,對設計、施工、製造、檢驗等技術事項所做的一系列規定,規程是對作業、安裝、鑒定、安全、管理等技術要求和實施程序所做的統規定。
而設計導則主要是工程設計、建設中的引導和規則。
2、針對對象不同
當針對產品、方法、符號概念等基礎標准時,一般採用「標准」,如《土工試驗方法標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道路工程標准》、《建築抗震鑒定標准》等。
當針對工程勘察、規劃、設計、施工等通用的技術事項做出規定時,一般採用「規范」,如《混凝土設計規范》、《建設設計防火規范》 、《住宅建築設計規范》、《砌體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屋面工程技術規范》等。
3、管理部門不同
設計標準是通過雙方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由公認機構批准。設計導則一般由國家行政管理職能部門發布。設計規范是由工程建設中內部共同設計制定。
三者的關系:
1、設計標準是針對活動的結果,規定了設計導則、設計規范後的內容結果,是為了保證預定領域內最佳秩序。
2、設計標准、規范、導則都是標準的一種表現形式,習慣上統稱為標准,只有針對具體對象才加以區別。
(3)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標准及規劃導則擴展閱讀
設計規范的目的有:
1、設計規範本身也需要可用性
2、量化指標:
確定一般可用性原則和審美常識下的避免犯錯的方法,以及一旦出現錯誤後的補救方案。規范的第一個目的是減少設計過程中出錯的次數,一般這是針對新手設計師的,好的量化指標是告訴他經驗。
3、規范設計原則:
這個原則有可能是針對單個項目的,也有可能是整個設計團隊的指導原則,這個原則要被反復強調,反復實施,團隊人員要共同為這個原則負責。
4、確認設計關鍵點:
獲得該設計規范針對范圍內的關鍵點,包括設計方向和設計元素,以通過項目設計的過程,達到團隊成員的更加密切的配合效果。它是一份檢驗文件,記錄過程中的錯誤,留作以後的經驗。並在此可以做出項目和產品設計的里程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設計規范
網路-設計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