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氣象發展
全國氣象科學技術大會今天在北京開幕。這是氣象行業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行業的動員大會,必將成為我國氣象科技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進入21世紀,在科學技術的引領和推動下,人類正經歷著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演進。科學技術創造出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解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財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氣象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是我們國家,更是氣象科技工作者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顯著提高氣象科技實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才有可能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
今天,我們站在「十一五」的開端,回望過去的五年,氣象事業前進的軌跡依然讓人心潮澎湃。
"戰略"促發展「十五」是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關鍵"首先突出地體現在整體戰略的探索、凝練和提升,為「十五」氣象事業和科技發展譜下了精彩的序曲和奏鳴。期間,中國氣象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首先提出了「拓展領域、科技興氣象、人才強局」三大戰略,有力地促進了事業發展,進而於2004年開始了中國氣象發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略研究工作,歷時一年多的時間,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為什麼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戰略研究?答案很明確,就是「發展」。因為隨著氣象科技的不斷進步,世界范圍內對天氣的認識已經擴展到氣候系統五大圈層及其相互作用,氣象業務已經從傳統的天氣預報擴展到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估、大氣成分監測與分析等領域,氣象事業已經深入到政治、經濟、社會、國家安全、環境外交和可持續發展等方方面面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此,站在國家利益和整個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層面上統一規劃中國氣象事業,進一步認識氣象事業的真正內涵;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層面上,重新審視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經濟、科技全球化的層面上,確定未來20年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已成為緊迫而現實的任務,更成為戰略研究的動因。
戰略研究成果與《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等國家戰略緊密銜接,提出了「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大力提升氣象信息對國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氣象資源為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的戰略思想和「公共氣象、安全氣象和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展現出了「大氣象」的宏偉格局。
新年伊始,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3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中國氣象事業"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的戰略定位,強調了氣象事業對國家安全、社會進步的基礎性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性作用,對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作用。這是對戰略研究成果的總結和升華,同時也對中國氣象事業的改革創新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這些基於發展的宏偉戰略帶動和引領,使「十五」氣象事業前進的腳步更加堅實,方向更加明晰。當前,全國氣象部門貫徹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和全國科技大會精神,新一輪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正在全面鋪開,跟隨著「十一五」氣象事業發展的進行曲,戰略的提升指揮出愈加激越和跳動的和聲。
「十五」創輝煌
在「十五」氣象事業的輝煌樂章里,我們可以找出無數跳躍的音符,沿著它們澎湃的內涵,我們能夠感受到鼓舞雀躍的內驅力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領悟著氣象事業交響的宏大主題。
主題詞一:發展
發展是永恆的主題——「十五」期間,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氣象科學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科技體制改革和研究型業務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氣象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日益活躍。越來越多的我國科學家擔任了國際一些重要氣象學術組織的委員和國際刊物的編委。葉篤正先生榮獲2003年度世界氣象組織(WMO)「國際氣象組織獎」,2005年又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WMO青年科學家獎自1993年以來曾六度授予我國青年科學家。這些都表明了國際國內對我國氣象科技水平的充分肯定。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下,圍繞我國重大天氣和氣候災害、城市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數值預報技術等開展了相關研究,在東亞氣候變動理論和預測、氣候-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溫室氣體排放和地氣碳氮交換、短期氣候預測系統、大氣污染數值模擬和預報、中層大氣探測理論和技術、天氣過程動力學理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氣象行業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7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近400項。我國氣象科技論文的數量大幅攀升。
——我國在大氣科學領域已擁有10餘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多個部門重點實驗室和一批共建的聯合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瓦里關大氣本底觀象台等台站被列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台站體系。「十五」期間,中國氣象局系統建成了101部新一代天氣雷達、7514個自動氣象站和風雲一號D、風雲二號C氣象衛星,並投入業務運行,引進了21.5萬億次/秒的高性能計算機。同時,各級政府對平台建設的投入逐步加大,為氣象現代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礎。
——我國氣象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國際機構組織的活動和科學計劃。中國氣象局牽頭組織國內各相關部門的專家廣泛參與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編寫工作。目前我國科學家在世界氣象組織(WMO)、IPCC、地球觀測組織(GEO)、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和地球系統科學聯盟(ESSP)等國際組織和國際科學計劃中都擔任了重要職務。我國還積極開展了國際雙邊和多邊氣象科技合作,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合作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我國成功地舉辦了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科學協會科學大會,表明了中國氣象國際地位與科技影響力日益提高。
主題詞二:改革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中國氣象局是「十五」期間科技部首批啟動的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部門之一,所屬的一院八所和省局研究所已順利完成了結構調整、人員分流、機制轉變等改革任務,2004年10月,首家通過了由科技部、財政部和中編辦組織的聯合驗收。國家級業務在探測、信息傳輸處理、預報服務、科研等方面都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建成了國家和省(區、市)兩級氣象科研機構體系,加強了區域氣象中心的作用,提高了資料和數據的共享水平和集約化服務能力,促進了研究與業務的結合,使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結構調整後,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重點學科專業從原來的74個凝練到51個,專業學科研究布局更趨合理,突出了國家目標,適應了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和學科領域發展趨勢,實現了氣象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初步形成了與氣象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隨著改革進程的加快,現行業務技術體制逐漸顯現出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凸現。中國氣象局黨組審時度勢,充分認識到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務院3號文件,落實「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理念的需要;是繼續推動氣象現代化建設、增加業務科技含量、優化站網布局和業務分工、全面提升業務能力的需要;是著力提高服務水平和覆蓋面、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適應國家政治和經濟體制等各項改革的需要。中國氣象局確定了近期改革重點:發展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雷電等8個業務體系,進而力爭在3到5年內,建立基本滿足國家需求、功能先進、結構優化的"多軌道、集約化、研究型、開放式"業務技術體制。新一輪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大刀闊斧全面展開。
主題詞三:創新
創新是騰飛的羽翼。「十五」期間,氣象科技創新亮點頻現,異彩紛呈。
——研發了我國新一代數值預報系統。中國氣象局組建了中國氣象數值預報創新基地,通過聯合攻關,取得了包括全球中期預報模式、區域中尺度預報模式、資料變分同化系統以及面向超級城市群的精細化數值預報示範系統在內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自主開發出了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產品,特別是風雲二號地面應用系統集中體現了我國氣象衛星科技的發展水平,解決了靜止氣象衛星定位這個世界難題,實現了氣象衛星天地系統的一體化和「大運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風雲二號氣象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在國際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網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氣象科學數據率先實現共享。2001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國氣象局站在國家的高度,率先啟動氣象科學數據共享工作,為打破在我國長期存在的「數據壁壘」起到了推動和示範作用。初步建立了全國分布式的數據共享網路服務系統,包括國家級的主平台和6個省的分平台,為46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2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7項「863」計劃項目、37項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87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提供了高質量的氣象基礎數據共享服務。
——成立了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目前,中國氣象局已布設了30個大氣成分觀測站,並按照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發展規劃,牽頭開展國家大氣成分本底野外研究台站體系建設。由該中心研製的沙塵暴數值預報系統入選「十五」國家科技重大成果展。
——氣候預測成果寫進IPCC評估報告。經過十年的科技攻關,我國科學家建立了自己的氣候預測模式系統
——「動力氣候模式預測系統」,並投入業務化運行。該系統由海洋資料同化系統、海氣耦合模式和高解析度的區域氣候模式組成,於2003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些重要成果及揭示的事實以及所持的觀點已提供給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並得到了承認與採納。
我們能夠聽到這首激昂的進行曲里,「創新」始終是嘹亮的最強音。
「創新」無止境全國氣象科技大會的召開將為我們奏響「加速科技自主創新,全面建設氣象強國」的序曲。創新無止境,此刻,「十一五」不止是一個時段和概念,氣象事業和科技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和舞台上。
我們能夠感到肩上的任務和心中的遠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精神,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發展理念,面向國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實現農業氣象科學技術新突破,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科技支撐;實現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預報科學技術新突破,為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提供科技支撐;實現全球和區域氣候預測和氣候變化預估科學技術新突破,為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保障國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撐;實現氣候資源區劃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科學技術新突破,為應對我國資源壓力、保障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實現氣象與其他領域科學技術系統集成新突破,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改善廣大人民生活質量提供科技支撐。
回顧歷史,50年前「向科學進軍」的號角音猶在耳,28年前擁抱科學春天的欣喜仍駐心間。今天,十幾億中國人親歷了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享受著科技進步創造的豐厚財富,深切感受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強基礎之上的國家實力和民族尊嚴。
今天,氣象科技工作者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自主創新,努力開創氣象科技發展的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這次科技大會後,一幅波瀾壯闊的自主創新的畫卷隨之展開。氣象科技界要立即行動起來,高揚自主創新的旗幟,總結經驗,凝聚共識,繼往開來,奮力開拓,為實現我國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的跨越,竭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的新業績!
『貳』 氣象的氣象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業務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應對復雜天氣氣候的能力明顯提高,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為了推進我國從氣象大國走向氣象強國,2015年9月,中國氣象局正式印發《全國氣象現代化發展綱要(2015-2030年)》,明確了2020年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展望了2030年全面實現氣象現代化發展目標,成為我國未來氣象事業發展的藍圖。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全球氣候變化,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影響也越來越大。國家對氣象保障的要求更為緊迫、期望也越來越高,因而,通過有效的努力減輕防災減災的壓力極為迫切。
因此,此次《綱要》中「大力提升氣象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水平」所佔分量很重。許小峰說,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發揮各級政府防災減災的主導作用,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政府績效考核和公共財政預算。建立規范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業務。在加強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能力的同時,提升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水平。建成部門聯合、上下銜接、管理規范的國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
此外,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面對極端氣象災害多發、頻發和重發的嚴峻形勢,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此次《綱要》對「應對氣候變化」進行了明確闡述。「今後氣象部門還將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提升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強化生態文明氣象保障,包括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氣象布局,開展森林、草原、荒漠、濕地等生態氣象服務,推進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提高人工影響天氣對生態建設的服務保障能力等。」
『叄』 新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簡史
全國氣象科學技術大會今天在北京開幕。這是氣象行業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行業的動員大會,必將成為我國氣象科技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進入21世紀,在科學技術的引領和推動下,人類正經歷著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演進。科學技術創造出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解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財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氣象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是我們國家,更是氣象科技工作者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顯著提高氣象科技實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才有可能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
今天,我們站在「十一五」的開端,回望過去的五年,氣象事業前進的軌跡依然讓人心潮澎湃。
"戰略"促發展「十五」是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關鍵"首先突出地體現在整體戰略的探索、凝練和提升,為「十五」氣象事業和科技發展譜下了精彩的序曲和奏鳴。期間,中國氣象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首先提出了「拓展領域、科技興氣象、人才強局」三大戰略,有力地促進了事業發展,進而於2004年開始了中國氣象發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略研究工作,歷時一年多的時間,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為什麼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戰略研究?答案很明確,就是「發展」。因為隨著氣象科技的不斷進步,世界范圍內對天氣的認識已經擴展到氣候系統五大圈層及其相互作用,氣象業務已經從傳統的天氣預報擴展到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估、大氣成分監測與分析等領域,氣象事業已經深入到政治、經濟、社會、國家安全、環境外交和可持續發展等方方面面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此,站在國家利益和整個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層面上統一規劃中國氣象事業,進一步認識氣象事業的真正內涵;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層面上,重新審視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經濟、科技全球化的層面上,確定未來20年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已成為緊迫而現實的任務,更成為戰略研究的動因。
戰略研究成果與《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等國家戰略緊密銜接,提出了「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大力提升氣象信息對國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氣象資源為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的戰略思想和「公共氣象、安全氣象和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展現出了「大氣象」的宏偉格局。
新年伊始,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3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中國氣象事業"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的戰略定位,強調了氣象事業對國家安全、社會進步的基礎性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性作用,對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作用。這是對戰略研究成果的總結和升華,同時也對中國氣象事業的改革創新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這些基於發展的宏偉戰略帶動和引領,使「十五」氣象事業前進的腳步更加堅實,方向更加明晰。當前,全國氣象部門貫徹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和全國科技大會精神,新一輪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正在全面鋪開,跟隨著「十一五」氣象事業發展的進行曲,戰略的提升指揮出愈加激越和跳動的和聲。
「十五」創輝煌
在「十五」氣象事業的輝煌樂章里,我們可以找出無數跳躍的音符,沿著它們澎湃的內涵,我們能夠感受到鼓舞雀躍的內驅力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領悟著氣象事業交響的宏大主題。
主題詞一:發展
發展是永恆的主題——「十五」期間,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氣象科學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科技體制改革和研究型業務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氣象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日益活躍。越來越多的我國科學家擔任了國際一些重要氣象學術組織的委員和國際刊物的編委。葉篤正先生榮獲2003年度世界氣象組織(WMO)「國際氣象組織獎」,2005年又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WMO青年科學家獎自1993年以來曾六度授予我國青年科學家。這些都表明了國際國內對我國氣象科技水平的充分肯定。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下,圍繞我國重大天氣和氣候災害、城市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數值預報技術等開展了相關研究,在東亞氣候變動理論和預測、氣候-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溫室氣體排放和地氣碳氮交換、短期氣候預測系統、大氣污染數值模擬和預報、中層大氣探測理論和技術、天氣過程動力學理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氣象行業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7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近400項。我國氣象科技論文的數量大幅攀升。
——我國在大氣科學領域已擁有10餘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多個部門重點實驗室和一批共建的聯合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瓦里關大氣本底觀象台等台站被列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台站體系。「十五」期間,中國氣象局系統建成了101部新一代天氣雷達、7514個自動氣象站和風雲一號D、風雲二號C氣象衛星,並投入業務運行,引進了21.5萬億次/秒的高性能計算機。同時,各級政府對平台建設的投入逐步加大,為氣象現代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礎。
——我國氣象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國際機構組織的活動和科學計劃。中國氣象局牽頭組織國內各相關部門的專家廣泛參與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編寫工作。目前我國科學家在世界氣象組織(WMO)、IPCC、地球觀測組織(GEO)、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和地球系統科學聯盟(ESSP)等國際組織和國際科學計劃中都擔任了重要職務。我國還積極開展了國際雙邊和多邊氣象科技合作,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合作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我國成功地舉辦了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科學協會科學大會,表明了中國氣象國際地位與科技影響力日益提高。
主題詞二:改革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中國氣象局是「十五」期間科技部首批啟動的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部門之一,所屬的一院八所和省局研究所已順利完成了結構調整、人員分流、機制轉變等改革任務,2004年10月,首家通過了由科技部、財政部和中編辦組織的聯合驗收。國家級業務在探測、信息傳輸處理、預報服務、科研等方面都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建成了國家和省(區、市)兩級氣象科研機構體系,加強了區域氣象中心的作用,提高了資料和數據的共享水平和集約化服務能力,促進了研究與業務的結合,使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結構調整後,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重點學科專業從原來的74個凝練到51個,專業學科研究布局更趨合理,突出了國家目標,適應了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和學科領域發展趨勢,實現了氣象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初步形成了與氣象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隨著改革進程的加快,現行業務技術體制逐漸顯現出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凸現。中國氣象局黨組審時度勢,充分認識到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務院3號文件,落實「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理念的需要;是繼續推動氣象現代化建設、增加業務科技含量、優化站網布局和業務分工、全面提升業務能力的需要;是著力提高服務水平和覆蓋面、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適應國家政治和經濟體制等各項改革的需要。中國氣象局確定了近期改革重點:發展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雷電等8個業務體系,進而力爭在3到5年內,建立基本滿足國家需求、功能先進、結構優化的"多軌道、集約化、研究型、開放式"業務技術體制。新一輪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大刀闊斧全面展開。
主題詞三:創新
創新是騰飛的羽翼。「十五」期間,氣象科技創新亮點頻現,異彩紛呈。
——研發了我國新一代數值預報系統。中國氣象局組建了中國氣象數值預報創新基地,通過聯合攻關,取得了包括全球中期預報模式、區域中尺度預報模式、資料變分同化系統以及面向超級城市群的精細化數值預報示範系統在內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自主開發出了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產品,特別是風雲二號地面應用系統集中體現了我國氣象衛星科技的發展水平,解決了靜止氣象衛星定位這個世界難題,實現了氣象衛星天地系統的一體化和「大運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風雲二號氣象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在國際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網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氣象科學數據率先實現共享。2001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國氣象局站在國家的高度,率先啟動氣象科學數據共享工作,為打破在我國長期存在的「數據壁壘」起到了推動和示範作用。初步建立了全國分布式的數據共享網路服務系統,包括國家級的主平台和6個省的分平台,為46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2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7項「863」計劃項目、37項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87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提供了高質量的氣象基礎數據共享服務。
——成立了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目前,中國氣象局已布設了30個大氣成分觀測站,並按照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發展規劃,牽頭開展國家大氣成分本底野外研究台站體系建設。由該中心研製的沙塵暴數值預報系統入選「十五」國家科技重大成果展。
——氣候預測成果寫進IPCC評估報告。經過十年的科技攻關,我國科學家建立了自己的氣候預測模式系統
——「動力氣候模式預測系統」,並投入業務化運行。該系統由海洋資料同化系統、海氣耦合模式和高解析度的區域氣候模式組成,於2003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些重要成果及揭示的事實以及所持的觀點已提供給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並得到了承認與採納。
我們能夠聽到這首激昂的進行曲里,「創新」始終是嘹亮的最強音。
「創新」無止境全國氣象科技大會的召開將為我們奏響「加速科技自主創新,全面建設氣象強國」的序曲。創新無止境,此刻,「十一五」不止是一個時段和概念,氣象事業和科技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和舞台上。
我們能夠感到肩上的任務和心中的遠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精神,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發展理念,面向國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實現農業氣象科學技術新突破,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科技支撐;實現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預報科學技術新突破,為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提供科技支撐;實現全球和區域氣候預測和氣候變化預估科學技術新突破,為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保障國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撐;實現氣候資源區劃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科學技術新突破,為應對我國資源壓力、保障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實現氣象與其他領域科學技術系統集成新突破,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改善廣大人民生活質量提供科技支撐。
回顧歷史,50年前「向科學進軍」的號角音猶在耳,28年前擁抱科學春天的欣喜仍駐心間。今天,十幾億中國人親歷了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享受著科技進步創造的豐厚財富,深切感受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強基礎之上的國家實力和民族尊嚴。
今天,氣象科技工作者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自主創新,努力開創氣象科技發展的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這次科技大會後,一幅波瀾壯闊的自主創新的畫卷隨之展開。氣象科技界要立即行動起來,高揚自主創新的旗幟,總結經驗,凝聚共識,繼往開來,奮力開拓,為實現我國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的跨越,竭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的新業績!
『肆』 世界氣象組織的發展歷史
2009 WMO全球大氣監測 (GAW)成立20周年
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氣候大會(1979年和1990年)基礎上召開第三次世界氣候大會
2008 WMO/UNEP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成立20周年
2007 WMO-UNEP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與美國前副總統,環保人士阿爾.戈爾先生分享諾貝爾和平獎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印度尼西亞巴厘)通過將於2009年進行的新談判過程的巴厘路線圖,它將形成2012年後國際氣候變化協議。
蒙特利爾議定書20周年:WMO榮獲蒙特利爾議定書夥伴獎 Protocol Partners Award
由WMO和國際科聯共同發起國際極地年 2007-2008
安全和可持續的生活:天氣、氣候和水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國際會議(西班牙馬德里)
2006 WMO溫室氣體公報問世
WMO北極地區臭氧公報問世
發生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南極臭氧空洞
2005 第一次世界減災大會 (日本兵庫)
審查關於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行動綱領執行情況的國際會議(模里西斯)
在WMO秘書處設立國際地球觀測組秘書處
2003 慶祝布魯塞爾大會(1853)150 周年
第二次婦女參與氣象水文技術會議(日內瓦)
發起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計劃、WMO空間計劃和最不發達國家計劃(LDC)(歸屬技術合作計劃)
2002 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南非約翰內斯堡)
2001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
2000 世界氣象組織五十周年慶典
1999 WMO新總部大樓在日內瓦落成
1997 京都會議確定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和時間表
婦女參與氣象水文國際會議(泰國曼谷)
1995 建立氣候信息和預測服務(CLIPS)項目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二次評估報告
WMO新大樓奠基儀式
1993 發起世界水文循環觀測系統(WHYCOS)
1992 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巴西里約熱內盧)
建立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
國際水和環境大會 (愛爾蘭都柏林)
1991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1990 第二次世界氣候大會發起全球氣候觀測系統
國際減災十年開始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一次評估報告
1989 建立全球大氣監測網以監測大氣成分
WMO 和UNEP 啟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過程
1988 建立WMO/UNEP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1987 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
1985 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
1983 建立WMO 長期規劃過程
1979 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建立WMO世界氣候計劃
1978/1979 在全球大氣研究計劃下的全球天氣試驗和季風試驗
1977 WM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聯合建立國際全球綜合海洋服務系統
1976 WMO開展首次國際全球臭氧狀況評估
1972 指定WMO的業務水文活動為業務水文計劃
1971 建立熱帶氣旋項目,後升格為熱帶氣旋計劃
1963 發起世界天氣監視網
1960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決定將公約生效日期和世界氣象組織更名日——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
1957 發起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1958
建立全球臭氧觀測系統
1951 WMO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
1950 3月23日WMO公約生效 ,國際氣象組織也正式更名為世界氣象組織
1947 氣象局長大會在華盛頓召開大會,通過《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決定成立世界氣象組織通過WMO公約
1946年7月,挪威學者海塞貝格博士在巴黎舉行的一次國際氣象組織的會議上,起草了一份世界氣象公約草案,並提議國際氣象組織改名為世界氣象組織,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
1932 發起第二次國際極地年1932-1933
1882 發起第一次國際極地年1882-1883
1873 WMO的前身,國際氣象組織(IMO)誕生,總部瑞士日內瓦(維也納)
1853 第一次國際氣象大會(布魯塞爾)
『伍』 我國氣象發展歷史
氣象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南北朝時,北極閣即建有「靈台候樓」,用以觀天測候;明,洪武年間,在此建「觀象台」,又名「欽天台」,既觀氣象又觀天象;清,乾隆皇帝第六次下江南,曾登台遠眺,親筆「曠觀」;民國時期,卓越的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在此創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氣象研究所。我國近、現代一批頂級氣象學家,如塗長望、趙九章、葉篤正、陶詩言等都曾在此工作、學習過。因此,南京北極閣被海內外氣象學界譽為中國近代氣象發祥地。新中國成立至今,北極閣一直是江蘇氣象台所在地,是江蘇氣象業務服務中心。1999年,北極閣被國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央宣傳部和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0年,北極閣被南京大學選定為「產學科研基地」。根據南京市政府的總體規劃和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氣象科普基地建設計劃,江蘇省氣象局、江蘇省氣象學會確定在北極閣建設氣象科技業務中心和氣象博物館。規劃設計以「司天觀象」為主題,集氣象發展歷史與現代科技以及科普宣傳與旅遊觀光為一體。在氣象博物館前為竺可楨先生塑銅像,以示紀念這位我國近代氣象學界的先驅。新建氣象觀測場、增設氣象科普多媒體和畫廊等,連同現代氣象預報中心、氣象影視中心一並向社會開放,使北極閣成為全國有影響的氣象科技教育基地和充滿濃郁氣象文化品位的學習宣傳園地。
『陸』 公共氣象服務到底是做什麼的
1、承擔省級公眾氣象服務產品的製作,承擔面向省級(全省性)媒體的公眾氣象服務信息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發布;承擔省級突發公共事件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工作;承擔省級(全省性)公眾氣象服務業務系統的建設和運行;承擔省級(全省性)氣象服務信息發布手段的建設和推廣等。
6、承擔對全省氣象部門公共氣象服務的業務指導;負責甘肅麥克氣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管理和經營;承擔全省氣象服務科學研究和合作交流等。
7、承擔省級公眾氣象服務的增值服務和專業有償氣象服務等。
8、承辦省氣象局交辦的其他事項等。
『柒』 應用氣象學(公共氣象服務方向)是什麼
這個專業是應用氣象學院新建的專業,大氣科學一般畢業在氣象局會做回預報工作,他答們學的都是氣象理論。應氣做的比較雜了,課程主要有大氣物理學、大氣探測學、天氣學原理、產業工程氣象學、氣象信息服務、應用氣象學方法、農業氣象學、遙感原理及應用等課程。本科畢業嘛,大部分會去縣局(有關系除外),縣局主要工作就是做做觀測,工做也蠻輕松地。
『捌』 中國氣象局的歷史發展
中國氣象局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它的前身是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於1949年12月。1994年由國務院直屬機構改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後,經國務院授權,承擔全國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全國氣象工作的組織管理。全國氣象部門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氣象部門與地方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氣象部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我國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的服務宗旨。2000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開始施行,之後頒布實施了《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防雷減災管理辦法》、《施放氣球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