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廣州馬鞍山秦始皇

廣州馬鞍山秦始皇

發布時間:2021-08-11 09:59:11

㈠ 秦始皇時代的六國廣州屬什麼國

春秋戰國時,廣州地區南越民族與長江中游的楚國人民已有往來,並歸屬於楚國,劃為南楚,據府志、文物記載, 曾於廣州建立「楚庭」 (也叫楚亭),歸屬楚國。
秦始皇征服嶺南後,在廣州地區設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時建立番禺(今廣州)等縣。南海郡含今廣東大部,郡治番禺(即今廣州市越秀區)。

㈡ 秦始皇之後,所有帝王的名字。

秦朝(統一後,公元前221-201,共15年,歷三帝,嬴姓)

1、秦始皇(嬴政),中國的第一個皇帝,12年

2、秦二世(胡亥),後被趙高所殺,3年

3、秦三世,後改稱秦王(子纓),斬殺趙高,投降劉邦,被項羽殺害,46天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四帝)

1、漢高祖(劉邦),大漢開國皇帝,12年

2、漢惠帝(劉盈),7年

3、少帝(呂後專政),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8年

4、漢文帝(劉恆),前元,後元,23年

5、漢景帝(劉啟),前元,中元,後元,16年

6、漢武帝(劉徹),建元,54年

7、漢昭帝(劉弗陵),始元,13年

8、廢帝(劉賀,27天

9、漢宣帝(劉詢),本始,25年

10、漢元帝(劉奭),初元,16年

11、漢成帝(劉驁),建始,26年

12、漢哀帝(劉欣),建平,6年

13、漢平帝(劉衎),元始,5年

14、漢孺子(劉嬰),居攝,3年

新朝(王莽奪權,公元9-25,共17年)

1、建興帝(王莽),始建國,15年

2、更始帝(劉玄),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6年,劉姓,歷十四帝)

1、光武帝(劉秀),建武,33年

2、漢明帝(劉庄),永平,18年

3、漢章帝(劉炟),建初,13年

4、漢和帝(劉肇),永元,17年

5、漢殤帝(劉隆),延平,1年

6、漢安帝(劉祜),永初,19年

7、漢嬰帝(劉懿),繼位二百餘日後就因病去世

8、漢順帝(劉保),永建,19年

9、漢沖帝(劉炳),永加,1年

10、漢質帝(劉纘),本初,1年

11、漢恆帝(劉志),建和,21年

12、漢靈帝(劉宏),建寧,22年

13、漢少帝(劉辯),光熹,5個月

14、漢獻帝(劉協),初平,32年

三國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

1、魏文帝(曹丕),黃初,7年

2、魏明帝(曹睿),太和,13年

3、魏齊王(曹芳),正始,14年

4、高貴鄉公(曹髦),正元,7年

5、常道鄉公(曹奐),景元,6年

蜀(公元221-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

1、昭烈帝(劉備),章武,3年

2、後主(劉禪),建興,41年

吳(公元222-280,共59年,孫姓,歷四帝)

1、大皇帝(孫權),黃武,31年

2、會稽王(孫亮),建興,7年

3、景皇帝(孫休),永安,7年

4、烏程侯(孫皓),元興,17年

西晉(265-316,共51年,歷四帝)

1、晉武帝(司馬炎),秦始,25年

2、晉惠帝(司馬衷),永煕,17年

3、晉懷帝(司馬熾),永加,5年

4、晉憨帝(司馬鄴),建興,4年

東晉(317-402,共104年,歷十一帝)

1、晉元帝(司馬睿),建武,6年

2、晉明帝(司馬紹),太寧,3年

3、晉成帝(司馬衍),咸和,17年

4、晉康帝(司馬岳),建元,2年

5、晉穆帝(司馬聃),永和,17年

6、晉哀帝(司馬丕),隆和,4年

7、晉廢帝(司馬奕),太和,6年

8、簡文帝(司馬昱),咸安,2年

9、孝武帝(司馬曜),寧康,24年

10、晉安帝(馬德宗),隆安,22年

11、晉恭帝(馬德文),元熙,2年

十六國

1、成漢(303-347,共五個皇帝):李特(2年);李雄(32年);李期(4年);李壽(6年);李勢(5年);

2、漢趙(304-329,歷四帝):劉淵(9年);劉聰(12年);劉粲(3個月);劉曜(12年)

3、後趙(319-352,歷五帝):石勒(7年);石弘(1年);石虎(15年);石鑒(3個月);石袛(13個月);

4、前燕(357-370,歷三帝):慕容皝(15年);慕容儁(11年);慕容暐(11年);

5、前秦(351-394,歷六帝):符健(5年);符生(3年);符堅(30年);符丕(2年);符登(9年);符崇(4個月);

6、前涼(313-376,歷七帝):張寔(4年),張茂(5年);張駿(23年);張重華(8年);張祚(2年);張玄靚(9年);張天錫(14年);

7、後秦(384-417,歷三帝):姚萇(12年);姚興(24年);姚泓(2年);

8、後燕(384-409,歷四帝):慕容垂(13年);慕容寶(3年);慕容盛(3年);慕容熙(7年);

9、南燕(398-410,歷二帝):慕容德(7年);慕容超(6年);

10、北燕(409-436,歷三帝):高雲(3年);馮跋(22年);馮弘(6年);

11、後涼(386-403,歷四帝):呂光(13年);呂紹(1年);呂篡(1年);呂隆(1年);

12、南涼(397-414,歷三帝):禿發烏狐(3年);禿發利鹿狐(3年);禿廢傉檀(13年);

13、西涼(400-420,歷三帝):李暠(17年);李歆(4年);李恂(2年);

14、北涼(397-439,歷三帝):段業(4年);沮渠蒙遜(33年);沮渠牧犍(7年);

15、西秦(385-431,歷四帝):乞伏國仁(4年);乞伏乾歸(17年);乞伏熾磐(17年);乞伏暮末(4年);

16、胡夏(407-431,歷三帝):郝連勃勃(20年);郝連昌(4年);郝連定(4年)

南北朝

南朝宋(420-479年,共60年,歷8帝)

1、武帝(劉裕),永初,3年

2、少帝(劉義符),景平,2年

3、文帝(劉義隆),元加,30年

4、孝武帝(劉駿),孝建,11年

5、廢帝(劉予業),永元,1年

6、明帝(劉彧),秦始,8年

7、後廢帝(劉昱),元徵,5年

8、順帝(劉准),升明,3年

南朝齊(479-501年,共23年,歷7帝)

1、高帝(蕭道成),建元,4年

2、武帝(蕭賾),永明,11年

3、廢帝(蕭昭業),隆昌,1年

4、廢帝(蕭昭文),延興,1年

5、明帝(蕭鸞),建武,5年

6、東昏侯(蕭寶卷),永元,13年

7、和帝(蕭寶融),中興,1年

南朝梁(502-557,共56年,歷4帝)

1、梁武帝(蕭衍),天監,48年

2、簡文帝(蕭綱),大寶,2年

3、梁元帝(蕭繹),承聖,4年

4、梁敬帝(蕭方智),紹泰,3年

南朝陳(557-589,共33年,歷5帝)

1、陳武帝(陳霸先),永定,3年

2、陳文帝(陳倩),天加,7年

3、廢帝(陳伯宗),光大,2年

4、陳宣帝(陳頊),太建,14年

5、後主(陳叔寶),至德,7年

北朝北魏(386-534,共149年,11個皇帝)

1、道武帝(拓跋珪),23年

2、明元帝(拓跋嗣),15年

3、太武帝(拓跋燾),28年

4、文成帝(拓拔浚),14年

5、獻文帝(拓拔弘),6年

6、孝文帝(拓拔宏),29年

7、宣武帝(元恪),16年

8、孝明帝(元詡),12年

9、孝庄帝(元子攸),3年

10、節閔帝(元恭),1年

11、安定王(元朗),1年

北朝東魏(534-550,共17年,一個皇帝)

孝靜帝(元善見),17年

北朝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

1、孝武帝(元修),2年

2、文帝(元寶炬),17年

3、廢帝(元欽),2年

4、恭帝(元廓),3年

北朝北齊(550-557,共28年,五個皇帝)

1、文宣帝(高洋),10年

2、孝昭帝(高演),1年

3、武成帝(高湛),4年

4、後主(高緯),11年

5、幼主(高恆),1年

北朝北周(557-581,共25年,五個皇帝)

1、孝愍帝(宇文覺),1年

2、北周明帝(宇文毓),4年

3、北周武帝(宇文邕),18年

4、北周宣帝(宇文贇),1年

5、北周靜帝(宇文闡),2年

唐朝(618-907,共290年,22位皇帝)

1、唐高祖(李淵),武德,9年

2、唐太宗(李世民),貞觀,23年

3、唐高宗(李治),永徽,34年

4、唐中宗(李顯),嗣聖,1年

5、武則天,垂拱,21年

6、唐中宗(李顯),復辟,神龍,5年

7、唐睿宗(李旦),景雲,3年

8、唐玄宗(李隆基),先天,43年

9、唐肅宗(李亭),至德,7年

10、唐代宗(李豫),寶應,17年

11、唐德宗(李適),建中,26年

12、唐順宗(李誦),永貞,1年

13、唐憲宗(李純),元和,15年

14、唐穆宗(李恆),長慶,4年

15、唐敬宗(李湛),寶歷,2年

16、唐文宗(李昂),太和,14年

17、唐武宗(李炎),會昌,6年

18、唐宣宗(李忱),大中,13年

19、唐懿宗(李漼),咸通,14年

20、唐僖宗(李儇),乾符,15年

21、唐昭宗(李曄),龍紀,16年

22、唐景宗(李祝),天佑,3年

五代十國(907-960)

五代

1、後梁(907-923,共16年):太祖朱溫(開平,6年);廢帝朱友珪(鳳歷,1年);隱宗朱友貞(乾化,10年);

2、後唐(923-936,共14年):庄宗李存勖(同光,4年);明宗李嗣源(天成, 8年);愍帝李從厚(應順,1年);廢帝李從珂(清泰,2年);

3、後晉(936-946,共11年):高祖石敬塘(天福,7年);出帝石重貴(開運,4年);

4、後漢(947-950,共4年):高祖劉知遠(天福,2年);隱帝劉承佑(乾佑, 2年);

5、後周(951-960,共10年):太祖郭威(廣順,3年);世宗柴榮(顯德,6年);龔皇帝柴宗訓(1年)

十國

1、前蜀(907-925):王建(12年);王衍(8年);

2、吳(892-937):楊行密(15年);楊渥(3年);楊隆演(10年);楊溥(17年);

3、楚(896-951):馬殷(35年);馬希聲(2年);馬希范(15年);馬希廣(3年);馬希萼(2年);馬希崇(1年;

4、閩(897-946):王審知(40年);王延均(3年);王繼鵬(4年);王延羲(4年);王延政(3年);

5、南唐(937-975):李昪(7年);李璟(19年);李煜(16年);

6、荊南(924-963):高季興(22年);高從海(20年);高保融(12年);高保勗(1年);高繼沖(1年);

7、南漢(905-971):劉隱(12年);劉䶮(32年);劉玢(1年);劉晟(16年);劉鋹(13年);

8、吳越(893-978):錢鏐(41年);錢元瓘(10年);錢弘佐(6年);錢弘倧(1年);錢弘俶(40年);

9、北漢(951-979):劉崇(4年);劉鈞(14年);劉繼恩(1年);劉繼元(11年);

10、後蜀(933-965):孟知祥(1年);孟昶(30年)

(2)廣州馬鞍山秦始皇擴展閱讀:

1、在中國,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的槍聲中宣布退位止,經歷了2132年。 在這期間封建王朝皇帝總數為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後被追尊帝者73人。

2、皇,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皇帝之制,始於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皇帝自稱「朕」,其下皆稱「陛下」。皇帝之言曰「諭」,皇帝之命曰「詔」。

㈢ 秦始皇軍隊當年到底打到了那裡

秦始皇軍隊500年不倒之謎

今天,軍事專家已經可以根據秦兵馬俑去推測那支令人生畏的軍隊如何作戰了。一動不動的陶土戰士,能告訴我們些什麼呢?
在兵馬俑主力部隊的最前邊,站著三排戰士,可以設想,在長平谷地的秦軍軍陣中,他們最先與趙軍接戰。考古發現,他們曾經裝備的武器一律是遠射用的弩。這些弩兵分為三排,直面成千上萬洶涌而來的敵人。
弓弩的射擊有一條規律,因為臨敵不過三發,敵人往前沖了,這一支箭裝上去以後射出去,你再裝一次,敵人還往前沖,三次箭射出去以後,敵人就沖到面前來了。時空關系就是這樣,所以古代射擊的時候一定要輪番射擊。
這是人們第一次親眼看到秦軍弩兵的作戰隊形。專家認為,他們站成三排是有道理的。可以推測,當第一排射擊的時候,後兩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輪番射擊。在戰場上,密集的殺傷力最為致命。前排的士兵正在射擊,後排的蹲著准備,一起一伏,配合默契。這顯然是秦弩兵作戰的一個瞬間。在秦軍之後將近2000年,歐洲人還用類似的方法組織火槍手,秦軍很有可能開創了這種經典的連續射擊方式。
從1974年發現兵馬俑以來,考古工作就一直沒有停止。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條6.3 米長的矛柄遺痕,加上矛頭,完整的長矛接近7米。這種長度的刺殺兵器,端平都十分吃力,秦軍是怎樣用來作戰的呢?
如果用來單兵作戰,7米的長矛根本無法自由格鬥。但是,在古代希臘,亞歷山大的軍隊就以7米2的長矛而聞名,由長矛組成的方陣曾經使他們戰無不勝。專家推測,秦步兵中應當有類似的長矛方陣,長矛的威力在於集體的力量。
不論發生什麼情況,這些士兵都要挺著長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後排立即補上,保持方陣不變。可以想像:為了將幾千人、幾萬人變成一個銅牆鐵壁的方陣,士兵們必須要進行嚴格的訓練。從武器和作戰方式來看,長矛手是殺傷力最大的步兵兵種。槍頭如林,方陣如山、巨大的沖擊力不可阻擋。
在兵馬俑坑,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另外兩種長柄刺殺兵器。
戟的長度在 2 米 80 左右,它實際上是在戈的前邊加裝了矛頭,可以鉤砍,也可以直刺,與長矛手不同,持戟的士兵可以做單兵格鬥,對於他們來說:掌握自由搏擊的技巧和發揮個人才華是最關鍵的。
考古人員發現的第三種長柄兵器叫鈹。它很像插在長桿上的短劍,長度界於戟和長矛之間,在3米5左右,持鈹的士兵很可能也是靠某種隊形去沖擊對手。
從不同的殺傷距離來看,長矛、鈹和戟長短之間既有專業分工,又可以互相保護。

但是,這些兵器之間究竟如何配合使用,今天已經很難了解。兵馬俑坑曾被人盜毀,士兵手中的兵器大都遺失了,僅存的一些也散落在黃土中,原始的位置已經很難判斷。

秦國的兵工廠是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兵器製造業。工人從地下挖掘銅礦石。

在兵馬俑坑,軍事專家還是發現了一種配合作戰的範例。在輕裝的弩兵中,這個身穿鎧甲的士兵十分特殊,他手中是長矛一類的刺殺兵器。在射擊部隊中編制這樣的長矛手,是為了保護射擊手免遭沖到跟前的敵人傷害。從這些細節來看,秦步兵在專業化和協同作戰方面,很可能已經相當成熟。

根據兵馬俑的布局來推測:兩千多年前的長平戰場,趙軍首先面對的是秦弩兵,緊接著就是秦步兵的沖擊。他們是秦軍真正的主力部隊。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兩軍初次交鋒,趙軍損失慘重。深知秦軍厲害的趙軍統帥廉頗,立即改變策略,全線撤退,憑借有利地形,構築壁壘固守。秦軍久攻不下,又遠離國土,戰局反而開始對秦軍不利。

《史記》中寫到:秦人用反間計使趙王上當,以年輕的趙括代替了老帥廉頗。趙括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部署,向秦軍主動進攻。而秦王也秘密換上戰國時最為傑出的軍事天才白起為秦軍總指揮。

當趙軍大舉進攻的時候,白起認為戰勝對手的機會已經來臨。經過周密的思考和討論,一個大膽的計劃誕生了。秦軍主力開始在長平東南的有利地勢上構築壁壘,與趙軍作戰的部隊依照白起的命令佯裝敗退。

趙括果然中計,率領趙軍主力離開大本營,進入了秦軍的口袋陣。

在夜幕的掩蓋下,兩支背負使命的秦軍悄悄地離開了營壘。一支25000人去斷趙括的後路。另外一支5000騎兵直奔趙軍大本營。這是一個相當冒險的決定,兩支部隊要麼全軍覆沒,要麼徹底改變相持局面。

今天,這條將整個長平谷地一分為二的河流仍在流淌,當年包抄趙軍的秦軍,就穿過了這條河流。

然而,軍事專家對這兩支秦軍部隊一直迷惑不解。25000名奇兵屬於哪一個兵種?5000名秦國騎兵究竟如何作戰,這一切都沒有人確切地知道。

2000多年後,在秦始皇兵馬俑坑,考古人員發現了秦軍的戰馬。專家測量了100多匹陶土戰馬的身高,驚奇地發現:所有的戰馬高度都統一為 133 厘米。史書上說:秦軍選擇戰馬的第一個條件是馬的高度必須達到5尺8寸,5尺8寸正好是今天的133厘米。看來,秦人對戰馬的選擇十分嚴格。

書上也有所記載,說秦馬好,好到什麼程度呢?說:「探前蹶後」。前蹄子往前一拔就是探前,後蹄子往後一蹬,就是蹶後,「探前蹶後,蹄間二尋者不可勝數也」就是前蹄子和後蹄子之間,一縱一丈六,一縱一丈六,這樣的馬多得很,數都數不清。

多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趙國是創建中國騎兵的第一個國家。但是,這個倉促地結論忽略了秦人的一段歷史。

三千年前,秦人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甘肅東部的高原,那兒草場肥沃,最適宜養馬,秦人就是以養馬而起家。

早期秦人與游牧部落雜居,為了對抗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這很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騎兵部隊。但是,秦國的騎士在哪裡呢?

在這個仍然覆蓋著黃土的大坑下面,就肅立著一支完整的秦國騎兵部隊。

這就是秦國的騎士:他們身材修長、裝束簡潔,獨特的皮帽緊緊地勒在下顎上。專家發現,和趙國早期的騎兵相比,秦軍的馬鞍先進了許多,它的兩頭微翹,已經有了現代馬鞍的雛形。但是,一個最關鍵的發現是:秦騎兵仍然沒有馬鐙。

在沒有馬鐙的戰馬上,騎士無依無憑,要全力保持平衡。馬鐙使騎士可以騰出雙手,用來攻擊敵人。但沒有馬鐙的秦騎兵究竟如何作戰呢?

從考古挖掘看,專家們在騎兵縱隊中沒有找到適於馬背作戰的長矛和戰刀,卻找到了箭頭、弩這樣的遠射兵器,秦軍騎兵竟然是用弩在馬背上作戰,確實有些出人意料,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正是騎兵處在發展階段時的形象。

可以相信,在長平戰場上,直撲趙軍大本營的五千騎兵還無法像後來的騎兵一樣,揮刀舞槍沖擊敵人。他們的任務很可能是監視趙軍大本營的動靜,襲擊趙軍運送糧草的後勤部隊。

然而,秦人深知作戰中配合協同的重要性,在厚厚的黃土下面,這支秦國的騎兵部隊井然有序。他們四騎一組,三組一列,八列共108名組成一個縱隊。考古證實:秦騎兵已經具有非常嚴密的組織,這是迄今人們所知道,中國最早的騎兵編隊。

戰國時代,因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機動能力,騎兵部隊在秦軍中已經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攻擊力量。長平之戰,5000秦騎兵最終截斷了趙軍的糧道,為徹底包圍對手發揮了關鍵作用。

山西省的高平縣,這個村莊叫三軍村。兩千多年前,趙軍的統帥部就設在這里。趙軍被圍後,立即建築工事,等待救援。這時,司馬遷寫到,秦軍統帥白起並不馬上發起總攻,他准備用更加殘酷的辦法削弱對手的戰斗意志,白起圍而不打,只出動輕兵反復襲擊、折磨被圍的趙軍。

圍困持續了46天,在那悲慘的日日夜夜裡,在成群飢餓疲憊的趙軍士兵中反復沖殺的秦軍輕兵,究竟是什麼部隊呢?

在眾多的陶土戰士中,有這樣一群,他們手執戈矛,沒有任何防護鎧甲,是典型的輕裝。在冷兵器時代槍林箭雨的戰場上, 這種裝束的戰士不是煉就了一身高超的格鬥技術,就是擁有非凡的勇氣。一些軍事專家認為,這些戰士很可能就是司馬遷所謂的「輕兵」。但是,其它專家有不同的看法。

在第二個俑坑,騎兵部隊的邊上,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戰車的殘跡,但是,當探測結果全部出來的時候,專家們卻頗感意外。

在秦的時代,車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戰方式。在龐大的戰車後面,總有步兵跟隨,進攻時車步總是一齊向前推進。車弛卒奔的作戰方式曾經風行一千多年。

但是,這兒的探測結果卻完全不同,在厚厚的黃土下,埋著一支純粹由64輛戰車組成的部隊。

這些戰車車體窄小,仍舊由四匹馬拉動。可以推想,由於沒有步兵跟隨,他們完全可以跟上騎兵的速度。戰車上的士兵配備著戈、矛等刺殺兵器,正好彌補騎兵無法近身攻擊的缺憾。

一些專家認為,襲擊被困趙軍的輕兵,應該就是這種獨立戰車,將趙軍一分為二的25000名奇兵很可能就有這種獨立戰車部隊。

趙軍主力在長平被圍的消息傳到咸陽,忐忑不安的秦昭王喜出望外,他立即親自趕赴前線,將15歲以上的男子悉數徵召,組成一支大軍。這支臨時拼湊的秦軍從戰場的兩翼,一直插到趙軍大本營背後,徹底切斷了全部趙軍的後路。

趙軍統帥趙括終於意識到,形勢已經極度危險,他把部隊分為四隊,拚死突圍。司馬遷沒有提趙括是向哪個方向突圍,合乎邏輯的推測應該是,向趙軍的大本營方向,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趙軍必須闖過一關,就是那兩萬五千奇兵,正是他們,關閉了趙括與大本營守軍會合的鐵門。

可以想像,在整個包圍圈上,這里曾經發生過最為慘烈的戰斗。這「絕趙軍後」的秦軍部隊,如果沒能頂住趙軍的拚死突圍,這場戰爭的結局或許會改寫。此時,除了士兵的勇敢,沒有什麼比精心組織的軍陣更有效了。

在這個凝固的地下軍團,6000多個兵馬俑組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秦軍軍陣。排列在軍陣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他們是整個軍陣的前鋒。在軍陣的最後面也有三排弩兵,至今還埋在地下,他們是整個軍陣的後衛。

軍陣的最後邊有三列橫隊,其中有一列是面朝後的,為什麼要這樣布置呢,它防止敵人從背後襲擊。

在軍陣的右翼,有兩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面牆而立。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面目向外,虎視眈眈。這樣布置是提防大軍的左右兩側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些面壁的士兵正是整個軍團兩翼的護衛隊。

有前鋒,有後衛,有兩翼,在這四面的圍繞之下,中間是個龐大的軍陣的主體。

這是由38路縱隊組成的主力部隊,步兵和戰車相間交錯,浩浩盪盪、氣勢磅礴 。

它是個屯聚的陣勢,他沒張開,兵書上曾經講了,說這個堅若磐石,一旦展開,如萬弧挺刃,好像一個刀一樣一下挺開來了。

這是古代戰爭史上極其經典的軍陣範例,它進可以攻,無堅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湯。在這樣的軍陣前,趙軍難逃厄運。

這個村莊叫白起堡,傳說是當年秦軍統帥白起的指揮部,作為最高統帥,白起怎樣指揮他那龐大的軍陣呢?秦軍投入到長平的總兵力在五十萬以上,即使在一個局部戰斗中,恐怕也有成千上萬的士兵。

古代兵書上說,軍隊是靠擂鼓和鳴金來指揮作戰的,考古學家在兵馬俑軍陣的指揮車上果然發現了指揮工具。可惜,革制的鼓早已腐爛,但這個青銅鐸留了下來。兩千多年前的秦軍戰士,就是聽著它的聲音從戰場撤回。鳴金是收兵,而擊鼓,則是前進。各級軍官根據旌旗的指示改變擊鼓的節奏,士兵們根據節奏行動,這樣,在指揮官的意志下,成千上萬的士兵作為一個整體進退攻守,互相配合。

在長平戰場,戰爭已經進入了最為慘烈的階段。四十萬趙軍被秦軍死死圍住,四次突圍均告失敗,斷糧已將近四十多天,傷兵的慘叫和哭聲彌漫四野,活著的人把傷者殺死吃掉,秦軍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發驚恐不安。絕望象瘟疫一樣蔓延。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在高平的谷地,有一個圍城村,當年趙國的士兵很可能被秦軍圍困在這一帶,絕望中的趙括挑選了精銳的戰士,准備做最後一博。

可以想像:當年亡命突圍的趙軍,正是撞在了秦軍無堅不摧的軍陣前,這是一架真正的戰爭機器。

萬弩齊發,趙軍一個個倒下。統帥趙括就是在最後一次突圍中被射死。殘余的士兵驚魂未定時,青銅戈矛組成的方陣已經像一座座城一般壓了過來。絕望的趙軍最終被秦軍徹底摧毀。

兩千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激戰早已化為司馬遷筆下簡約的描述。

40萬受盡折磨後向秦軍投降的趙軍,被白起全體活埋。

在古戰場的遺址上,考古學家們發現了成堆的白骨。屍骨的邊上還遺留著士兵們的兵器和隨身攜帶的錢幣。這是古代戰爭史上最為悲慘的一頁。

這場前無古人的大戰,震驚了山東六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其它諸侯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秦統一中國的腳步。

長平之戰結束後的那一年,一個嬰兒出生了,他就是未來的秦始皇。

引子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為什麼許多最偉大的軍事工程都出現在秦始皇的時代?而且,集中在秦統一中國前後短短的十幾年當中?或許,只有追隨秦始皇那支無敵軍隊的足跡,才能找到答 案。

二、關山飛渡

公元前219年,在遙遠的南方,今天廣西的桂林一帶,一支秦國軍隊正在這里駐扎。

在指揮部的營帳里,秦軍統帥屠睢給遠在咸陽的秦始皇寫信:皇帝陛下,戰事進展順利,嶺南之地不日即可歸附,天下即將一統……

兩年前,中原六國相繼滅亡,黃河和長江一帶已經並入秦國的版圖。但是,南方珠江流域的大片土地仍然飄搖在外。秦始皇一聲令下,50萬秦軍起程南下,大軍沒有遇到抵抗就迅速推進到桂林。

然而,戰爭的進展開始超出屠睢的意料。頑強的土著人神出鬼沒,他們白天躲藏,晚上出來偷襲秦軍。加上叢林中瘴氣彌漫,毒蟲遍地, 遠征的秦軍將士疲憊不堪,經常在昏睡中被突然出現的對手殺死。戰爭久拖不決。

最為可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軍中糧食即將枯竭,飢餓不僅在蠶食秦軍的戰斗意志,也在摧毀帝國征服南方的野心。

從北方的糧倉到南方前線,秦軍的後勤保障主要依靠陸路運輸,然而,叢林茂密、山高水遠,未開發的南方令秦軍的後勤保障變成一場噩夢。

在越人的一次偷襲中,最高統帥屠睢也被殺死,整個秦軍陷入恐慌當中。

史記記載,秦始皇焦慮萬分,他親自趕往南方,一直到了湘江一帶。秦始皇明白:要結束南方的戰爭,就必須解決軍糧運輸問題。

在今天廣西的興安縣,有一條看起來十分普通的河流。2000年以來,生活在這里的人在河上行船、用河水灌溉。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這條叫做靈渠的人工運河,是北方船隊由長江進入嶺南的惟一通道。

在那場曠日持久的叢林戰之前,長江和珠江之間沒有河流相通,50萬秦軍的糧草只能依靠陸路運輸,軍糧根本就無法保障。當秦始皇心急如焚時,一個叫史祿的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

在湘江和灕江之間修一條運河,打通南北兩大水系。船隊從巴蜀一帶的糧倉出發,進入長江的支流湘江,再通過這條運河到達珠江的支流灕江,後勤物資就完全可以用水路送到戰爭前線。

這是一個驚人的創意。當時長江和黃河已經溝通,這意味著,從帝國的都城咸陽上船,就可以直達廣州。但是,秦人面臨著巨大的工程難題。

湘江和灕江之間直線距離僅4.8公里,但兩江高低相差幾百米,運河開通,渠水將狂奔而下,根本無法行船。

今天,已經沒有人知道靈渠最初的設想如何產生,也沒有人清楚秦人如何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一工程。然而,它確實是一個奇跡.2000多年前,這條33公里長的運河開通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內河運輸網。

靈渠建成後,糧食運輸暢通無阻。第二年,秦軍就平定了土著人的反抗,帝國的疆域一直拓展到了南海之邊。

平定了南方之後,匈奴人就成了秦軍最後一個對手。北方草原上的這個游牧民族對中原文明一直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當秦軍在南方奮戰的時候,匈奴人越過了陰山腳下的黃河, 直接威脅秦帝國的都城咸陽。

公元前215年,大將軍蒙恬揮師北上,秉承秦始皇的旨意,去解決匈奴問題。但是,30萬強悍的秦軍並沒有立即與匈奴騎兵決戰,而是停在了年久失修的長城邊上。

春秋戰國時期,為了抵禦匈奴人的侵犯,北方的秦、趙、燕三國都陸續在邊界上修築過長城。在今天甘肅省的臨洮縣,這段古長城就是在秦始皇之前100多年的秦昭王所修。 從秦長城向東北,經過一大片未設防的黃土溝壑後,就是已經滅亡的趙國曾經經營了幾百年的長城。這條長城時斷時續,早已破敗不堪。達北部邊疆以後,三十萬秦軍的任務就是維修、改造破舊的長城。

秦軍和匈奴人周旋了幾百年,蒙恬家族幾代人都是秦國的戰將,他應該非常了解與匈奴作戰的艱難。

匈奴是游牧部落,他們居無定所,往來如風。不知什麼時候,會突然聚集成一支兇狠的軍隊,轉瞬間,又變成散落天邊的牧民。匈奴人是游擊戰的高手,如果秦軍倉促出擊,匈奴騎兵會避開鋒芒,繞到別處大肆搶掠,甚至兇猛攻擊秦軍的後方。而秦軍勞師遠征,尋求決戰而不得,曠日持久將無法忍受。

在這種情況下,蒙恬選擇了長城戰略。秦軍修建的長城,並不只是一堵牆而已。長城不僅用於防禦,蒙恬改造過的長城是一個可以進攻的體系。

長城的首要作用是預警。這些最高處的烽火台就是瞭望哨,為了提前預警,有些烽火台甚至遠遠突出於長城之外。

在長城沿線,秦軍修建了許多由堅固城牆圍起的小城,這里是戍邊軍民的居所,也是長城工事上的戰斗支撐點。

在離開長城有一定距離的後方,秦軍又修築了屯軍要塞,這些要塞既能夠容納眾多的軍隊,又可以囤積大量後勤物資。在出擊匈奴時,就成了大部隊的前進基地,也是長城防線的戰略縱深。有了這套體系,部隊就避免了無依無靠的野戰。

一年多以後,蒙恬大軍基本上完成了長城的維修和改造,與匈奴騎兵開戰的時機到了。

以長城為依託,裝備先進的秦軍只用了一年,就打敗了匈奴鐵騎,匈奴人退到了大漠深處。

深切體會到長城戰略價值的秦始皇,從此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長城。秦帝國從內地征發了100萬人,沿著5000公里長的北部邊疆,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國防工程。施工多在蠻慌偏遠之地,《史記》記載:民夫的屍骨填平了溝壑。

西起臨洮,東至遼東,一條萬余里的長城橫貫帝國的北方,秦人締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巨大的軍事工程。

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盡管有長城的依託,秦人仍然在後勤保障方面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專家推測:平定南方的戰事耗盡了巴蜀的糧倉,而關中平原保障都城的糧食是不能調用的,因此,供應北方軍隊的糧草主要來自於山東半島。從那裡到北方草原,直線距離1000多公里,運糧的隊伍要兩次穿越太行山、至少三次渡過黃河。

史書上記載:從出發地到目的地,平均每消耗192石糧食才能剩下一石供應軍隊。

為了向前線輸送糧草,成千上萬的民夫死在了路上。然而,草原深處的匈奴人並沒有消失,他們隨時可能會再次南下。攻打匈奴的戰爭,後勤運輸之艱難,很可能令秦始皇印象深刻。作為帝國的決策者,他必須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秦帝國滅亡後100年,史學家司馬遷游歷到了中國的北疆。這個偉大的學者被一條鋪設在崇山峻嶺之上的大路深深地震撼了。他在史記中這樣描述:直道通衢,塹山堙谷。司馬遷看到的是一條開山填谷的筆直大道。

這就是秦始皇的徹底解決方案:秦直道:兩千多年前的軍用高速公路。

在今天陝西省北部的大山中,直道的遺跡依舊清晰可見。

直道所過之處,地勢險惡、人跡至今罕至。但它劈山填谷,甚至越過海拔1800米的子午嶺而不迴避。2000多年後,凄凄黃草下時隱時現的古道,仍舊讓人感受到秦人的意志。

道路的修築實際上就是在山上夯築的,用黃土夯築,夯的非常結實。現代人都難以想像。

由於夯築得十分結實,直道上樹木至今也無法成活,只有這些生命力頑強的野草能夠在表面生長,在某些地段,汽車仍然可以行駛。

為了證明史書對直道的描述,歷史學家對道路遺跡做了勘測。

從帝國的都城咸陽開始,直道綿延向北,一直通到大漠深處的九原,全長700多公里。它令人驚訝的程度絕不亞於長城。

在內蒙古包頭市的西邊,這座古城遺址就是直道最北端的終點,秦九原城。當年的九原是帝國北疆的軍事重鎮。軍需物資從這里再分發到帝國北部修建和守衛長城的軍民手中。

700多公里長的直道,為秦帝國迅速投放部隊、及時輸送糧草,提供了最為有力的保障。北部邊疆一旦有事,專家估計:騎兵部隊三天三夜就可以從咸陽趕到九原,中央go-vern-ment在一周之內就能夠基本完成從軍隊調動到後勤供應等一系列的准備工作。直道是一條名副其實的軍用高速公路,2000多年前,這是只有秦人才能修造的軍事工程。

1986年,在甘肅省天水市附近的一片原始森林當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古代的墓葬。墓葬中出土了七塊沾滿泥土的木板,這是中國發現最造的木版地圖。專家認定這是秦國一個縣的行政區劃圖。如果秦人有一定的大地測繪技術,這些地圖至少要符合定量制圖學的六個標准。

考古發現,這些地圖屬於一個軍馬場場長所有。地圖在古代中國常常屬於國家機密,一個軍馬場場長不可能擁有與帝國的軍事工程有關的地圖。從這些地圖上,我們仍舊無法推斷秦人是如何進行工程測繪的。但是,我們可以相信:秦人必定擁有一批超越時代的工程人才。

2000多年過去了,直道已經廢棄了很久,偶爾有一些兒童在當年的路面上跑過。事實上,直道只是秦帝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中的一環。

兩千多年前,這些洞里插著圓木或石條,上邊凌空鋪著木板,這就是著名的秦棧道。修造在絕壁上的棧道,曾經穿越幾百公里的秦嶺山脈。

秦人有修路的傳統,但秦始皇是集大成者。在秦帝國統一前後,以都城咸陽為中心,秦人建立了那個時代世界上最發達的交通網路。這個新興的大帝國控制的領土面積,是它的前人做夢都想不到的。這些四通八達的道路為南征北戰的秦軍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毫無疑問,秦人是修路的天才。道路和車輛是互相依存的,當年,賓士在這些道路上的,除了趕赴前線的部隊,就是運送後勤給養的車輛,秦人的車輛製造技術又如何呢?可惜,秦始皇兵馬俑坑中的木製戰車已經朽爛,無法告訴我們更多的技術細節。

在秦始皇陵的邊上,發現了一個七八米深的大坑,其中有8匹破裂的銅馬和大量車輛附件,兩名駕車的馭手栩栩如生。這是兩輛曾經十分完整的青銅車。經過考古人員的辛勤努力,殘破的銅車馬終於恢復了原貌。

這兩輛青銅車是根據秦始皇生前的御用車輛仿製的, 除了大小是真車的一半之外,它們在結構和形制上跟真車一模一樣。青銅車的車輪做得十分考究,30根密集的輻條,分散了車身重量對輪圈的壓力,使得輪子既輕快又結實。

從側面看,輻條靠近車轂的地方明顯加寬,為的是加強輪子橫向受力的強度,很像今天的自行車輪。

車轂的加工復雜性令人印象深刻,它只有兩端和車軸接觸,而中間卻是一個鼓腹的空腔。

秦車的系駕方式令人驚訝,在西方,一直到公元8世紀,皮帶都勒在馬的喉部。高速奔跑的馬經常窒息而死。秦車的系駕方式就完全不一樣。

實驗顯示:用西方的系駕方式,兩匹馬只能拉0.5噸的重量;用中國的系駕方式,兩匹可以拉1.5噸。

從這兩輛青銅車來看,秦國的車輛設計和製造技術已經相當發達。車輛製造技術的完善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秦人為什麼在這個領域會遙遙領先呢?

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雙轅車模型,也是在秦人墓葬中出土的。與人類文明早期的單轅車相比,雙轅車只需一個牲口駕轅,系駕大為簡化,也更容易駕馭,雙轅車是車輛製造史上的一次革命。由於這個雙轅車模型的主人是一個普通秦人,專家推斷,雙轅車很可能已經在秦國普及。

秦人是一個對車輛極度迷戀的民族。不管是貴族或者平民,活著的時候以駕車為樂,死了也要帶上車輛陪葬。這或許可以解釋,秦軍的後勤運輸為什麼表現出眾。

世界歷史上,只有極少數的時代、極少數的人有機會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創造歷史。秦人一系列重大的軍事工程、覆蓋全國的道路網路、製作精良的車輛,這些輝煌的成就共同塑造了一支強大的秦軍,而秦軍,創造了歷史。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㈣ 馬鞍山歷史上的傑出人物

對秦始皇的評價對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評價?自秦亡後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有人盛贊他為「千古一帝」(李贄《藏書·卷二目錄》);有的人說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記》);有人歌頌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秦主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自《秦王掃六合》)他們都高度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肯定其對歷史的作用,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另一些人則咒罵秦始皇「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 「以暴虐為天下始」(賈誼《新書·過秦論》);「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貞觀政要》卷八);「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困無聊」(引自陳登原《國史舊聞》)。他們都指斥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評論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應當歷史地看問題,即把秦始皇置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他的功過是非,去研究他的貢獻和罪惡。而在研究秦始皇所處的歷史環境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戰國末期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尤其要注意秦國自建國以來所形成的歷史特點,以及它們對秦始皇的影響。這後一點是迄今以來,對秦始皇評價中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的問題。當我們系統地研究過秦史以後,再評價秦始皇,則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較為合乎歷史實際的結論。

根據這樣的觀察,應當說,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當然,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已經為統一造成條件,秦始皇是在統一果實成熟了的時候來到果園中的。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非意味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為什麼統一由秦國來實現?完成統一的時間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這些方面顯示了秦始皇的個人作用。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逐漸強大,從各方面都表現出新興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統治後期,秦國並吞六國的條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執政以後,盡管在如何統治中國的方法上與呂不韋有分歧,並從而引起一場屠殺,但在向東發展消滅各割據的諸侯國的基本方針上,他始終堅持秦的既定國策,沒有絲毫動搖、猶豫,他認清了有利形勢,當機立斷,一鼓作氣的完成了統一事業。只要看看秦始皇執政以後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國進軍的步伐幾乎是馬不停蹄:

㈤ 秦始皇有位大將在征服嶺南地區的時候死了,他是誰

屠睢

秦朝武將。公元前214年,屠睢被拜為國尉,領三十萬大軍出征。分為五軍,進攻鐔城(今湖南靖縣境)、九嶷(今湖南寧遠南)、番禺(今廣東廣州)、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余干(今江西余干境)趙佗被封為副將,率領三萬兵馬先行出發。並動用二十萬刑徒,輸送輜重糧草。率軍平定嶺南地區,一路所向披靡。屠睢對當地抵抗的人大開殺戒,當屠睢來到西江畔的三羅地域時,路經一個大樹林,當地土人早已埋伏在林中,一聲唿哨,亂箭齊發。屠睢揮劍擋格,無奈射來的箭又多又密。屠睢的面頰與身子中了兩支毒箭。這些毒箭是浸泡過蛇蠍劇毒的,屠睢當場從馬背跌落幕,墜地死亡。此次出征因水土不服以及後勤給養不便而幾慘遭全軍覆沒。後秦始皇派任囂接替他與趙陀平定嶺南。

㈥ 秦始皇是如何征服廣東廣西的

秦國在完成統一之後,向北修築長城對抗匈奴,向南翻過了南嶺征服南越。今天的廣東和廣西,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被納入中央王朝的熟地的,更是宣下誓言;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以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萬世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鑒!

㈦ 秦始皇至廣州幾個小時

.
秦始皇他老人家至現在的廣州大約2000萬個小時.
.

閱讀全文

與廣州馬鞍山秦始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