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海之歌公共服務平台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北京海之歌公共服務平台技術有限公司是2018-05-22在北京市房山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城關街道顧八路1區1號-S704。
北京海之歌公共服務平台技術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11MA01CBEW4C,企業法人李淑芹,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北京海之歌公共服務平台技術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城市生活垃圾清掃、收集、運輸、處理;互聯網信息服務;演出經紀;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中介除外)、技術服務;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演出除外);軟體開發;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廣告;翻譯服務;文藝創作;數據處理(數據處理中的銀行卡中心、PUE值在1.5以上的雲計算數據中心除外);計算機系統服務;維修計算機、儀器儀表;會議服務;承辦展覽展示;影視策劃;電腦圖文設計;公共關系服務;市場調查;應用軟體服務;基礎軟體服務;清潔服務(不含洗車服務);汽車裝飾;企業管理;教育信息咨詢(中介除外);房地產開發;經濟貿易咨詢(中介除外);代售火車票;貨物進出口(國營貿易管理貨物除外);銷售電子產品、機械設備、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金屬材料、針紡織品、服裝、日用雜品、鞋帽、建築材料、五金交電(不含電動自行車)、家用電器、通訊設備(衛星接收設備除外)、化肥;物業管理;出租商業用房;技術檢測;園林綠化服務。(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城市生活垃圾清掃、收集、運輸、處理、互聯網信息服務、演出經紀以及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北京海之歌公共服務平台技術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② 怎麼看待「十四五規劃」的機械工業發展規劃
政策解讀:機械工業十四五規劃,加強產業鏈韌性是關鍵
近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正式發布《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為未來五年機械工業發展提供更詳盡的指引,機械工業主要包括農業機械、礦山設備、冶金設備、動力設備、化工設備以及工作母機等製造工業。
三大難點,轉型迫切度擴大
高端產品不足,中低端產品需求明顯放緩,傳統產業處於產能過剩調整和產業轉型期
我國以同質化傳統機械產品為主,機械工業產品價格持續低位,經營壓力普遍巨大,2015年,全國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速高達10.2%,2018年下降至2.6%,2019、2020兩年甚至出現0.9%和7.1%的負增長,反映出機械產品需求市場總體疲軟的嚴峻態勢。
產業基礎能力不足,共性技術研發能力弱與核心零部件制約明顯
依託企業建設的各類創新載體以局部領域為突破點,但無法有效滿足行業大多數企業對共性技術的廣泛需求,出現部分共性領域重復投入及分散投入,同時大量技術基礎薄弱與資金缺乏的中小企業根本無力自行開發,進而限制了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我國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能力不強,部分關鍵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受制於高端軸承鋼、高端液壓鑄件、高端塗料、關鍵絕緣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潤滑油脂等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的落後,基礎零部件自主化能力不足,難以滿足主機發展需求而依賴進口。
產業鏈韌性不強,上下游銜接不順暢
研發設計、經營管理、生產控制、運維服務等核心工業軟體與系統受制於人問題十分突出,服務於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的專用生產設備及生產線、專用檢測設備及系統等重大短板裝備自給能力較差。
與原材料製造部門融合發展不夠,上下游企業合作鬆散。機電一體化困難重重,兩大行業交叉領域存在研發和製造的空白,產學研銜接不足,機械零部件企業、整機企業和用戶間配合不夠、信任度不高,供需矛盾突出。
五步走,多維細分逐點擊破
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新動能,節能減排、環保再循環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綠色發展與產業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深度融合,疊加「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約束,催生新的綠色增長動能,促使機械工業發展邁向新階段。
在節能領域,高效鍋爐、電機、發動機等節能機電設備,以及能源利用效率較高的空調、風機、泵、空壓機等終端用能設備都將實現較快發展;
在減排方面,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裝備,以及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等先進高效環保裝備規模將迅速擴大;
從循環經濟來看,盾構機、燃氣輪機、重型機床、內燃機整機及關鍵件等的再製造技術及產品將進一步推廣應用。
大力發展節能高效機電產品,全面推行機械工業綠色製造,積極開發基於互聯網與物聯網節能技術裝備、儲能與多能互補技術裝備。
重點攻克推動高質化,實現機械工業產業基礎再造
關鍵基礎材料。重點支持發電設備、石化設備、冶金設備、航空裝備等重大技術裝備所需的大型優質鑄鍛件; 高溫合金材料、高檔絕緣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等專用材料; 滿足智能製造裝備、能源裝備、儀器儀表、關鍵基礎零部件等所需的新型功能材料。
核心基礎零部件。重點發展高性能軸承,高速精密齒輪及傳動裝置,智能/大型液壓元件及系統,高可靠性密封件,高端智能鏈傳動系統,高強度高可靠性緊固件,高應力、抗疲勞彈簧,高效、精密、復合模具,高精度粉末冶金零件以及伺服機構,高精度高可靠工業感測器等。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機械工業的跨行業融合
推動機械工業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深度融合。
加快新能源汽車、服務機器人、節能環保設備等領域的發展;
以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為目標,加快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智能測控裝備等領域的發展;
以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為目標,加快新能源裝備、智能電力控制設備、海洋工程裝備以及冶金、石化、礦山等重大成套裝備等領域的發展。
發展數字經濟,充分挖掘數據價值,加強企業數字化改造,推動生產環節的數字化連接、打通各部門各環節的數據共享,推進機械行業數字化轉型。
機床工具行業、儀器儀錶行業是機械工業十四五的補短板重點方向
機床工具行業主要是對標中高端需求,研製一批具有五軸控制、高精度/超精密、高效加工、復合加工、特種加工、大型壓力成形、鈑金高效成形等部分或全部關鍵技術特徵的中高端數控機床,以及由上述機床為主組成的自動化、智能化的製造單元、生產線、製造車間和工。
儀器儀錶行業主要是圍繞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與測量儀表,以及服務於前沿科學、生命科學、環境檢測等物質化學成分等的科學實驗分析測試儀器,是重點補短板方向。
產學研、自主創新雙驅動,創新平台實現先進製造基礎共性技術突破及推廣
推動行業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主動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一起攻克技術難關,帶動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建立創新平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共性技術攻堅戰,提高機械工業創新鏈整體效能。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面向全行業,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提供試驗檢測、信息服務等基礎支撐,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加快質量品牌提升,促進創新科技成果轉化。
博為國際認為,目前我國機械工業仍處於中低端水平,中小企業發展受限於基礎技術與資金,產學研平台將成為產業鏈接的重要驅動力,對推動共性技術推廣起關鍵作用,同時,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突破成為加強產業鏈韌性的關鍵,園區政府可通過引導校企合作、政策補貼等,加強對產業關鍵點攻克的扶持。
③ 什麼是共性技術平台
在討論政府該如何促進產業技術發展問題時,常常會提到一個詞,就是「共性技術」。但究竟什麼是共性技術,恐怕在大家的頭腦中並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概念。所以,有必要對此進一步梳理分析一下。
共性技術,盡管有國際通用的稱謂(「Generic Technology」)[i],而且許多國家也將支持共性技術研究作為科技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國際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共性技術定義[ii]。國際上從不同角度出發對共性技術給出了多種定義。常見的是分別從共性技術研究所處的研發階段、影響范圍(外部性)和涵蓋范圍三個方面進行界定。
在雖然我國尚沒有一個統一的共性技術概念,但國內現有的定義多是由影響范圍出發的。一種較普遍的看法是:共性技術是指在很多領域內已經或未來可能被廣泛採用,其研發成果可共享並對一個產業或多個產業及企業產生深刻影響的一類技術;也有認為共性技術是對整個行業或產業技術水平、產業質量和生產效率都會發揮迅速的帶動作用,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一類技術[iii]。
所以,可以看出共性技術有兩個主要特徵:首先,共性技術有很強的外部性,因此導致較嚴重的市場失靈。共性技術具有相當廣泛的用途,可以在一個行業甚至多個行業得到應用。正因如此,單個公司不願意或很少投資於共性技術研究。如果完全依靠市場機制,會導致共性技術研究的投入嚴重不足。其次,共性技術研究一般處於競爭前(pre-competitive)階段。
因此,有觀點認為,共性技術是一種能夠在一個或多個行業中得以廣泛應用的,處於競爭前階段的技術。共性技術有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共性技術研究成果上,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生產或產品的需要進行後續的商業化研究開發,形成企業間相互競爭的技術或產品。根據對國民經濟的重要程度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將共性技術劃分為關鍵共性技術、一般共性技術和基礎性共性技術。
從各國實踐經驗可以看出,支持共性技術研究作為一種政策工具,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經濟和社會效益大、影響面廣的特點,從本國國情出發,在不違反國際規則的前提下,支持本國產業進行共性技術研究,為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奠定技術基礎。
但也要看到,不同產業,不同的應用領域,共性技術的表現形式也是有很大差別的。
所以,綜上所述,可以認為共性技術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戰略共性技術:處於競爭前階段的,具有廣泛應用領域和前景的,有可能在一個或多個行業中得以廣泛應用的技術領域,如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所形成的技術;2、關鍵共性技術:關繫到某一行業技術發展和技術升級的關鍵技術;3、基礎共性技術:能夠為某一領域技術發展或競爭技術開發作支撐的,有關測量、測試和標准等技術。
同時也可以看出,與產業未來發展關系密切的主要是戰略共性技術,而與產業當前發展關系密切的主要是關鍵共性技術和基礎共性技術兩方面。
④ 江蘇省科技公共服務平台的定義是什麼
科技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旨在根據我省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長期需求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版特點,以科權技資源集成開放和共建共享為目標,通過整合、集成、優化科技資源,完善相關基礎條件建設,提升公共技術服務能力,建設具有基礎性、開放性、公益性特點的科技公共服務平台,為我省高新技術研究、產業技術創新、科技創新創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科技公共服務平台由向社會提供科技資源共享為主要服務內容的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和提供公共技術服務為主要服務內容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組成。按照組建方式,可分為多單位參與共建或具備多個功能子平台的網路化公共服務平台和依託單個單位建設的單一性公共服務平台。
⑤ 有什麼有效的方法解決如今國內機械工業面臨的發展難題
是啊有很大的困難。
⑥ 二維碼注冊認證中心是做什麼機構可以注冊申請二維碼嗎
二維碼注冊認證中心官網:www.idcode.org.cn
為貫徹國務院《關於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精神及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委託開展二維碼應用現狀及標准規范體系建設研究任務》的工作,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下,由中國電子商會和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聯合主辦、中關村工信二維碼技術研究院實施,建設了我國二維碼注冊解析公共服務平台,並成立二維碼注冊認證中心,面向社會開展統一的二維碼注冊解析服務。
二維碼注冊解析平台主要有三大核心職能:身份標識、互聯互通、安全管控:
1、身份標識:為每一個對象(人/事/物)分配一個二維碼的全球唯一身份標識,是「對象」的二維碼身份證。
2、互聯互通:制定了不同碼制、編碼體系、應用系統之間映射和互聯機制,實現了跨平台、跨系統、跨碼制、跨編碼體系之間互聯互通。
3、安全管控:為相關部門提供行業監管手段和依據,為企業提供公信力的信息化安全應用工具,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的移動互聯網交易交互環境。
二維碼注冊認證中心主要在以下五個方面開展工作:
1、建設注冊解析平台,提供公共服務
完善行業頂層設計,建立二維碼統一標識體系(IDcode),建設二維碼注冊解析公共服務平台,在編碼體系、標准碼制、注冊管理、解析服務、數據驗證等方面規范二維碼應用。
2、設立區域服務中心,建立應用推廣體系
在全國范圍內建設服務體系,在各地方設立區域性注冊服務中心,在各行業設立行業性注冊服務中心,開展試點示範等工作,為各地、各行業信息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3、研發統一編解碼SDK,研究行業管理體系
組織技術力量研發統一編解碼SDK,開發統一生成解析介面,研究二維碼行業規范管理和產業發展問題,做了大量的試點示範工作。
4、開展SP認證和產品徵集,完善生態系統
一是面向社會引入服務提供商(SP),涵蓋終端設備、技術研發、服務運營、營銷推廣、安全防護等多個層面,支撐各地服務中心開展工作;二是組織開展二維碼技術產品徵集工作,形成一批二維碼綜合集成應用的典型解決方案,並組織各SP與各地、各行業用戶供需對接,協助SP開拓市場。
5、建立二維碼安全規范應用評價認證體系,提升行業規范化水平
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認證機構聯合制定我國二維碼評價認證體系,開展二維碼標識認證、體系認證等認證服務,提升行業規范化水平和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能力。
二維碼注冊認證中心在基礎體系支撐、標准碼制建設、技術服務、數據驗證等方面規范二維碼應用,為社會提供共性的、標準的、安全的二維碼應用服務,形成「統一編碼體系、統一解析體系、統一行業規范、統一應用標准」體系,為二維碼產業鏈提供跨行業、跨平台、跨管理機構的標識注冊管理服務。
⑦ 如何更好完善各類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台,為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支撐服務
1 提供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的必要性
1.1 服務的主體決定了服務的性質
公共服務是指給人民生活和社會運行提供公共便利、創造公共條件為出發點而推出的服務措施,不是以盈利和直接創造新財富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服務。綜合國力競爭實際上就是科學技術實力的競爭,是各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科技創新已不再僅僅是科研機構和企業自身的事情,而是政府、科研機構及企業共同的事業。因此,為科技創新主體提供基於科技創新普遍需要的服務就是為社會運行提供公共便利、創造公共條件的過程。實際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政府已經全面介入科學技術知識的產生、轉化、應用過程,為科技創新提供全面的公益性服務。我國正處於經濟的轉型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仍不完善,傳統體制下的工業企業的創新動力不足;民營企業雖然具有充沛的創新活力,但其自身產業研發和個人發明創造的模式先天不足,所獲的社會資源的支持十分有限。面對占企業總數達99%以上的中小企業,如果政府不能提供科技創新的公共服務,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本將增加、創新速度減慢,從而影響國家的競爭能力。
1.2 創新體系的運行需要公共服務
科技創新體系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科技、經濟部門和有關機構之間相互協調、良性互動、促進創新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融創新執行機構、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創新要素於一體的系統。創新體系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需要充分體現公平競爭的規范的市場環境,需要發達的教育平台、信息平台、文化平台和法律平台,而平台的建設和維護是社會的公共事務,需要政府的公共戰略投資,通過公共服務實現。科技創新的過程是由知識產生、知識流動、知識應用等部分組成,各部分的連接,也需要公共服務的介入完成。
1.3 實施科技公共服務,是提高科技資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徑
一方面,我國的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實施科技公共服務有利於發揮財政科技投入效果。去年,我國的研發投入只佔GDP的1.23%,而世界平均比例為1.4%、發達國家為2%~3%,差距甚大。財政投入作為科技投入的重要部分,其投入方式與市場經濟的要求不完全相符。因此,財政性投入在支持基礎性、前瞻性、公益性和重大科技項目實施的同時,應把更多的投入應用於企業創新服務體系的建設,讓更多的企業分享服務體系提供的服務,將更有效地發揮財政性投入的作用;而且,企業創新服務體系提供的是公共和准公共產品,財政性投入符合國際慣例。
另一方面,我國科技資源浪費嚴重。引入科技公共服務,可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率。我國科技多頭管理,條塊分割、部門分割、行業分割、學科分割非常嚴重,缺乏頂層設計和統一規劃。科技投入管理和調控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機制,導致科研課題重復分散和疊加支持,計劃雷同,科研設施重復購置嚴重,造成了科技資源利用率低下。由此可見,國家和地方政府必須加強科技資源的統籌安排,通過建立科技資源的共享平台,向社會提供科技公共服務,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率,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
2 科技公共服務的可行性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為了改善創新創業環境、優化創新資源品質、降低企業和個人創新創業成本,都紛紛採取措施,強化科技創新的公共服務供給。如美國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實施國有科學數據完全開放共享國策,財政設立專項資金連續支持數據中心群的建設,建立了國家技術信息中心、全國性的技術轉讓聯合體、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並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暢通;英國政府強調要把進一步加強一流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英國政府最具優先權的任務;日本也提出了有計劃、有重點地改進科研條件的多年計劃。如在日本科學技術廳下設立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作為日本科技信息的中樞機構,承擔大學、國立公立研究機構與企業之間委託開發、技術斡旋等中介機構的職能,促進研究交流、轉化科技成果。發達國家科技公共服務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本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科技事業的發展,科技公共服務逐步建立,科技情報所、科學館、科技交流中心、專利服務中心、產權交易所、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科技服務機構陸續成立。在科技信息、科技傳播、對外科技交流合作、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為科技人員、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提供了服務,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只是由於我國的科技公共服務缺乏整體設計,投入不足和科技多頭管理等原因造成服務功能不全、能力不高、效果不顯著。
3 科技公共服務運行系統設置
自主創新體系是一個從技術研發、產品製造到市場營銷多環節構成的技術創新鏈。科技公共服務必須沿著技術創新鏈設置,形成一個完善的服務體系才能有效支撐科技創新活動。
3.1 技術研發環節的公共服務
3.1.1 人才公共服務
人才特別是高質量的人才是自主創新最根本、最關鍵的要素。雖然我國的人才總體規模已經超過6 000萬,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研究人員密度還很低。2003年,每萬名從業人員中R&D人力為15人年(美國為86人年,日本為132人年,整個歐盟超過100人年)。高層次的人才僅3萬人,並且老化和流失現象嚴重。因此,我國科技人才不足,尤其是領軍人才非常短缺。解決人才短缺必須採取兩條腿走路辦法:一是國家充分發揮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二是發揮政府吸引人才,提高人才的科技創新能力的作用。提供人才公共服務是政府聚集人才、激發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人才的公共服務工作重點是:①建立人才信息資料庫。掌握人才的結構和分布,對重點、關鍵人才實行動態監測,建立人才流失的預警機制;②建立人才交流平台,為企業配置人才。通過項目招標、組織科研攻關等以事業吸引人才、發現人才;組織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和參與國際間的科技創新活動在實際工作中鍛煉人才;開展科技人員後續教育和組織學術交流活動促進人才的知識更新,激發人才的創造力;③解決人才在創新創業中的實際困難。如為民間創新人才的發明專利及創新性「非共識」技術提供幫助;為創新人才提供科技創業服務;為短期到中國服務的專家學者提供生活和工作的便利。
3.1.2 技術研發基礎條件的公共服務
針對我國科技投入總量不足、投入結構不合理、科技基礎條件薄弱的現狀,在科技研發環節設置科技公共服務,重點在於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台體系,維護平台體系的穩定高效運行,支撐創新主體的科技研發活動。
(1)科技文獻服務平台。通過平台覆蓋區域內的組織協調,匯集整個區域的圖書館、科技情報所、知識產權和技術標准機構的圖書資料、科技論文、科技會議資料、專利資料、技術標准資料組成科技文獻共享資源庫。配套科技綜合情報咨詢和信息分析系統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同時,服務機構對海量信息進行專業、規范化加工整理,建立專題信息資料庫,為公眾提供使用價值更高的信息。
(2)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台。根據平台覆蓋區的產業情況建立特色資料庫,並實現國內外各專業資料庫的目錄導航,建立重點專業在線分析系統,為區域內用戶提供數據共享、數據分析服務。
(3)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和科技資源保障平台。公共服務機構通過制定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協作管理辦法,建立管理運行網站,對分布在平台覆蓋區域內各級高校、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的大型儀器進行整合集成和有效配置,實現資源的協作共享,充分提高大型儀器設備使用效率,節約用戶的使用成本,使儀器設備提供方得到合理的使用收益,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4)研發和實驗協作平台。組織平台覆蓋區域的高校、科研機構形成研發和實驗協作平台,開展前瞻性、基礎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發,開展合作研究和委託研究,推動建立與產業間的技術聯盟。提升區域的學術水平和學科地位。
(5)創新技術產品開發平台。整合區域內研發中心組成新產品研發系統,促進研發中心間的資源共享技術交流合作,為產品技術集成創新思想的形成和研發創造良好的條件。
(6)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完善平台覆蓋區內行業技術研發中心的建設,聯結研發和試驗協作平台為各行業提供行業公共服務。
(7)專業技術服務平台。圍繞平台覆蓋區內重地產業發展布局專業技術平台,形成系統和完善的專業技術服務鏈。
(8)檢驗檢測服務平台。推進具有一定資質的分析測試中心和行業機構提供系統可靠的檢測服務,根據委託認證後,出具有行政效力的檢測報告;根據委託,提交專業性的分析測試報告;為用戶提供檢測需求咨詢,促進檢測機構之間的技術和服務交流。
(9)知識產權保護服務平台。聯合國內外知識產權專業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從研發選題到產品銷售各環節知識產權服務。公共服務機構重點開展普及專利知識,培育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戰略性指導,提供知識產權公共信息,建立知識產權預警機制和應急公共服務。
(10)科技創新投融資平台。建立以銀行、擔保、創業投資、產權交易、證券等機構為依託的投融資平台,形成以社會資金為主的,政府資金為輔的資金來源結構,為科技創新提供高效資金鏈。
(11)科技成果轉移平台。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海內外科研機構的技術轉移中心、企業和投資機構形成技術轉移網路;聯合從事國際技術轉移的知名機構、全國技術市場、技術成果評價、交易、仲裁、知識產權保護等機構組成完善的技術轉移中介服務體系,使平台成為技術與產業的橋梁。
(12)科技創業孵化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包括政策、管理、金融、人力資源、開辦場地已及專業化支撐在內的綜合性企業孵化基地。
(13)科技交流合作服務平台。建立專門的針對性強的培訓體系,進行相關的重點集群產業的知識傳授,以及為消化吸收引進技術開設的專門培訓。建立國家之間、地區之間、跨行業、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交流合作網路,利用全球的科技資源為區域的科技創新服務,組織專家委員會,建立科技專家咨詢服務系統。
(14)科技管理決策信息支持平台。建立包含國家和地方財政資助的科技項目、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學儀器與科協設施的各類資源在內的管理決策信息支持系統。面向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及個人等不同戶的信息發布。優化配置科技資源的決策管理,減少科技資源的重復投資。同時,服務機構開展科技創新理論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創新環境狀況專題調研,為政府部門制定科技政策和企業的戰略決策、技術決策、商業決策提供信息支撐。
3.2 產品製造環節的科技公共服務
在產品製造環節除了提供研發和實驗協作平台、專業技術服務平台等方面和解保障必要的生產條件外,科技公共服務的重點要放在完善產業鏈的布局和推進新的產業集群形成,通過科技招商引進產業鏈缺失環節的企業,構成完整的產業生態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3 市場營銷環節的科技公共服務
此環節需要提供的科技公共服務是:①為企業拓展技術合作渠道,以技術合作帶動高新技術產品的銷售和出口;②知識產權知識的普及教育,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指導,構築知識產權防線,保護本國市場,幫助企業實施專利先行戰略佔領海外市場;③扶持企業制定和推行技術標准,促進優勢產業在條件合適的國家和地區形成以中國為上游的技術鏈條,擴大海外市場;④建立海外孵化器和研發中心,推動中小企業「走出去」。
4 實施科技公共服務必須注意的問題
(1)充分認識到科技公共服務對科技創新的意義。科技公共服務是科技創新的必要支撐,是運用有限科技資源,提高全部企業創新能力、提高科技中介機構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其全面性和系統性是市場化服務所不能做到的。
(2)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通過立法保證服務機構的存在和規范服務,使科技公共服務得以實施。
(3)明確公益服務的邊界。科技公共服務的一些公共產品是可以獲取一定收益的,如基礎科學研究、科技情報資料的提供、科技合作渠道的提供等。但是,如果推向市場,以贏利為目的,其公益目標將被放棄,影響政府的職能和國家目標的實現。一些在非市場經濟時期一直由公共服務部門承擔的非公益性的服務,應盡快以資產評估、技術咨詢、高新技術產品的推廣等方式推向市場,集中資源搞好公共服務。
(4)政府統籌規劃,確保財政投入。科技公共服務必須由政府統籌規劃,統一設計,打破條塊分割,進行資源整合,杜絕重復建設。建立了新的科技公共服務體系後,還須要確保財政投入,使服務系統能夠高效運作。
(5)制定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科技公共服務是為科技創新主體創造公共條件的提供的而不是以贏利和直接創造新財富為主要目的服務。其效果不能實時、全面、直觀地顯現,也不能用贏利指標來衡量。只有通過創新主體綜合創新能力提高間接反映。因此,必須制定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反映科技公共服務的運行效率。並制定激勵機制不斷提高運行質量。
(6)注重人才隊伍的建設。一支真正能為科技創新提供高質量服務的科技公共服務隊伍,要求其必須具有交叉學科知識結構、開闊的國際視野,有微觀宏觀兼備的管理協調能力;各個服務領域配備戰略家、政策專家、知識產權專家、技術評估專家、咨詢師、經濟學家等專業人才。由於科技公共服務未受到重視,一些從事公共服務的事業單位隨時存在市場化的可能,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科技公共服務專才嚴重缺乏,嚴重影響了科技公共服務的公共產品的創新。因此,必須注重人才隊伍的建設。
⑧ 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的目標意義
地理信息是國家重要戰略信息資源,在政府管理決策、產業發展、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測繪工作的意見》和《基礎測繪條例》,持續推進地理信息資源建設、積極探索現代化地理信息服務方式、大力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國家測繪局做出了建設平台的重要決策,目的就是要大力提高測繪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平台是針對政府、專業部門和企業對地理信息資源綜合利用、高效服務的需求,依託測繪部門現有地理信息生產、更新與服務架構,以及國家投入運行的涉密與非涉密廣域網物理鏈路,聯通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國家級、省級、市級地理信息資源,實現全國不同地區宏觀、中觀到微觀地理信息資源的開發開放與7×24小時不間斷的「一站式」服務,在此基礎上形成有效的分建共享、聯動更新、協同服務的高效運維機制,全面提升信息化條件下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平台的建設與運行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
一是實現跨地區多尺度地理信息數據資源集成應用。建成全國互聯互通的一體化地理信息數據資源,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消除因分級管理、各部門信息資源難以共享造成的信息孤島、數字鴻溝。
二是改變地理信息服務方式,提升測繪保障服務能力。為政府各部門提供地理信息資源的方式從數據變為「一站式」在線地理信息服務,將解決用戶使用地理信息資源過程中技術難度大、建設成本高、開發周期長等難題。
三是提高測繪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地理信息產業發展。通過建設公眾版平台,向普通公眾提供權威公益性地理信息服務,為企業提供增值開發環境,消除因數據涉密造成的地理信息應用瓶頸,將極大地推動地理信息產業發展。
四是促進地理信息資源共享。通過分建共享機制,將推動測繪部門、專業部門、企業及社會團體地理信息資源共享與協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