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全部脫貧摘帽的時間節點是什麼
20年11月23日
2014年,全國832個貧困縣名單公布,涉及22個省區市。其中,貧困縣覆蓋率最高的是西藏,全區74個縣都是貧困縣。當時,全國貧困縣的面積總和占國土面積一半,全國大約每三個縣中就有一個是貧困縣,完全沒有貧困縣的省份只有9個。
從2016年開始,我國貧困縣逐年脫貧,退出數量在2019年達到峰值。連續7年來,我國每年減貧人口都在1000萬人以上,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至2019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降至0.6%。
20年初,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對2019年底未摘帽的52個貧困縣實施掛牌督戰。截至20年11月23日,這52個縣全部脫貧摘帽。
不意味著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
貧困縣全部宣布摘帽,並不意味著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全面完成,還要對抽查、普查和考核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查缺補漏、動態清零。最後,由黨中央宣布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打贏脫貧攻堅戰。
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是黨中央正確領導的結果,是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眾艱苦奮斗的結果,是社會各界真幫實扶的結果,脫貧摘帽是「干」出來的,是了不起的成績。
❷ 請問一下,精準扶貧提出的具體時間是什麼時候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
2015年1月,習
總書記新年首個調研地點選擇了雲南,總書記強調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5個月後,總書記來到與雲南毗鄰的貴州省,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並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精準扶貧」
成為各界熱議的關鍵詞
❸ 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提出日期:2015年11月29日。
實施日期:2015年11月29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是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5年11月29日頒布的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脫貧攻堅的綱要性文件。
(3)馬鞍山脫貧時間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實施精準扶貧,不斷豐富和拓展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不斷開創扶貧開發事業新局面。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輝煌篇章。
❹ 22個省區市貧困縣清零時間線
22個省區市貧困縣清零時間線:
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紫雲縣等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貴州省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至此,全國52個掛牌督戰縣經過省級專項評估檢查,已由各省級人民政府全部宣布退出,加上2016—2019年已脫貧摘帽的780個貧困縣;
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立即掀起輿論關注熱潮。微博話題#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閱讀量超2億次,22個省區市貧困縣清零時間線#閱讀量超3千萬次。
(4)馬鞍山脫貧時間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夏更生在輿情高熱時期,強調「貧困縣全部宣布摘帽,並不意味著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全面完成」,彰顯中央相關部門客觀、嚴謹的態度,引導輿論正確走向。輿情熱潮的背後是輿論對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期待,也是對各地扶貧工作的肯定和廣大扶貧幹部及貧困地區群眾辛勞付出的認可。
下一步,省級宣布後,還要接受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抽查、國家脫貧攻堅普查、脫貧攻堅成效考核,檢驗退出程序的規范性、標準的准確性和結果的真實性。還要對抽查、普查和考核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查缺補漏、動態清零。輿論將共同期待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時刻。
❺ 2020年初這個時間點,全國還剩多少貧困縣
2020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表示,經過7年多的精準扶貧,特別是經過4年多的脫貧攻堅戰,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少到去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縣從832個減少到今年的52個。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2015年明確提出了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就是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准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經過了七年多的精準扶貧,特別是四年多的脫貧攻堅戰,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去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縣從832個減少到今年的52個,可以說接近完成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
貧困群眾的收入大幅增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中國減貧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取得一系列的成績。
(5)馬鞍山脫貧時間擴展閱讀:
下一步,國務院扶貧辦將按照黨中央的部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一是要積極應對好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把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降到最低,絕不能因為疫情影響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實現。
重點做好貧困勞動力的外出打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做好農產品特別是扶貧產品的銷售;做好扶貧項目的開工復工,力爭在上半年完工。二是要完成剩餘的脫貧任務。對沒有摘帽的52個縣和2707個貧困村中任務比較重的1113個貧困村實施掛牌督戰,確保按期脫貧摘帽。
三是要鞏固脫貧成果。已經脫貧的9300多萬貧困人口,有一部分是不穩固的,是比較脆弱的,要防止他返貧。
❻ 貧困戶什麼時候脫貧
一、一達標
指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當年國家公布的扶貧標准線。
(一)收入計算時間段
去年的10月1日到當年9月30日,即2020年收入計算時間段為2019年10月1日—2020年9月30日。
(二)計算公式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純收入)=(家庭總收入-生產經營性支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數
1.家庭總收入的構成
家庭總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生產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四個方面,具體內容如下:
(1)工資性收入。主要指該戶所有外出務工人員的所有工資收入;不包括外出打工寄回來現金(計入轉移性收入),如家庭成員打工自行帶回的工資計入工資性收入,轉賬到家庭成員銀行卡寄回、親戚朋友帶回的工資計入轉移性收入。
(2)生產經營性收入。主要指農戶的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工業、建築業以及第三產業生產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需要注意:一是農戶自產供自己生活的農業產品(如水稻、蔬菜)、牧業產品(豬、雞、馬、牛)、漁業產品,需根據當時市場價格折算成收入計入家庭總收入;二是農戶以銷售為目的養殖農業產品(如水稻、蔬菜)、牧業產品(豬、雞、馬、牛)、漁業等產品,必須銷售後方可計入家庭總收入。
(3)財產性收入。也稱資產性收入,即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特惠貸」分紅、土地租金列入該項收入。
(4)轉移性收入。是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農民家庭的各種轉移支付和農民家庭間的收入轉移,包括計劃生育補貼、低保金、養老保險金、生態補償金。政府、非行政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對農戶轉移的退休金、社會救濟和補助(幫扶措施中教育補助、圓夢工程補助)、救災款、經常性捐贈和賠償,以及糧食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補貼等生產類補貼等。易地扶貧搬遷舊房拆除獎勵(3000元/人)、按時拆除舊房並按時入住獎勵(5000元/戶)、征地補償款(除以50年)計入此項收入。
2.不計入家庭總收入的情形
(1)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
(2)易地扶貧搬遷補助資金,具體指20000元/人建房補助、15000元/人舊房拆除補助;
(3)住院醫療報銷費用;
(4)教育精準扶貧資助政策中免(補助) 學費、免(補助) 教科書費、免(補助) 住宿費、中小學生營養午餐等補助。
3.生產經營性支出包括的內容
主要指農戶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通過生產經營活動的支出,如農業生產中購買種子、肥料、農葯、薄膜的費用,牧業生產中購買的仔、幼禽(畜)、種蛋的費用。
4.填報收入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1)填寫收入時,必須符合邏輯。一是有生產經營性收入,必須有生產經營性支出,且兩項必須符合實際;二是有養老保險金,家中必須有超過60歲老人;三是有務工收入,家中必須有青壯年健康勞動力等。
(2)轉移性收入必須按照相關標准統計,確保實際情況與統計數據一致。如養老保險金2018年100元/月、2019年93元/月等。
(3)關於養老保險金,已脫貧戶計入家庭收入、未脫貧戶不計入家庭收入。
❼ 脫貧時間的公示時間是多久
貧困戶對象公告時間不得少於7天
公示時間上不少於7天。公示名單貼在村裡的顯要位置,便於群眾觀看,村委領導要用手機把公示情況拍照起來,並列印出來留檔以便上級檢查。
「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的目標是,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時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
2018年,脫貧攻堅在力度、廣度、深度和精準度上都達到了新的水平。我國脫貧攻堅三年行動開局良好,深度貧困地區脫貧進程明顯加快,作風治理和能力建設初見成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舉措扎實落地,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定點扶貧取得突破性進展,資金保障進一步加大,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多年困擾貧困群眾的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通信難、教育難、就醫難等問題,在大部分貧困地區得到了解決。然而,當前脫貧攻堅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問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難度大,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存在薄弱環節,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有待健全,幫扶工作方式方法不夠精準,必須始終保持打攻堅戰的狀態,咬定目標,久久為功。年度任務全面完成,預計全年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280個左右貧困縣脫貧摘帽,完成28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連續6年超額完成千萬減貧任務。
❽ 2020年幾月全面脫貧
截止到2020年11月,未公布脫貧時間。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今日表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
2020年,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是「兩個確保」。「兩個確保」就是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8)馬鞍山脫貧時間擴展閱讀: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這個目標的主要內容是,到2020年,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是「兩個確保」。
「兩不愁」就是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兩個確保」就是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❾ 中國向世界表明脫貧時間安排
總體目標:
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
主要任務:
——基本農田和農田水利。到2015年,貧困地區基本農田和農田水利設施有較大改善,保障人均基本口糧田。到2020年,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明顯提高。
——特色優勢產業。到2015年,力爭實現1戶1項增收項目。到2020年,初步構建特色支柱產業體系。
——飲水安全。到2015年,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到2020年,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來水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生產生活用電。到2015年,全面解決貧困地區無電行政村用電問題,大幅度減少西部偏遠地區和民族地區無電人口數量。到2020年,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
——交通。到2015年,提高貧困地區縣城通二級及以上高等級公路比例,除西藏外,西部地區80%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穩步提高貧困地區農村客運班車通達率。到2020年,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推進村莊內道路硬化,實現村村通班車,全面提高農村公路服務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
——農村危房改造。到2015年,完成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800萬戶。到2020年,貧困地區群眾的居住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教育。到2015年,貧困地區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有較大提高;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0%;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提高農村實用技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水平;掃除青壯年文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遠程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
——醫療衛生。到2015年,貧困地區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基本健全,縣級醫院的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每個鄉鎮有1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0%以上,門診統籌全覆蓋基本實現;逐步提高兒童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每個鄉鎮衛生院有1名全科醫生。到2020年,貧困地區群眾獲得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更加均等。
——公共文化。到2015年,基本建立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已通電20戶以下自然村廣播電視全覆蓋,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力爭實現每個縣擁有1家數字電影院,每個行政村每月放映1場數字電影;行政村基本通寬頻,自然村和交通沿線通信信號基本覆蓋。到2020年,健全完善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自然村基本實現通寬頻;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每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下簡稱重點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以公共文化建設促進農村廉政文化建設。
——社會保障。到2015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養制度和臨時救助制度進一步完善,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到2020年,農村社會保障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人口和計劃生育。到2015年,力爭重點縣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婦女總和生育率在1.8左右。到2020年,重點縣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逐步實現人口均衡發展。
——林業和生態。到2015年,貧困地區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底增加1.5個百分點。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底增加3.5個百分點。
(9)馬鞍山脫貧時間擴展閱讀
扶貧是保護貧困戶的合法權益,取消貧困負擔。政府幫助貧困地區加大人才開發、完善農民工市場。臨時工基本待遇,建立發展工農業企業、促進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對貧困農村實施規劃,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截至2015年底,我國還有5630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以下統稱貧困縣)和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多數西部省份的貧困發生率在10%以上,民族8省區貧困發生率達12.1%。
❿ 國家是從什麼時間開始建立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於2013年11月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2014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詳細規制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落地。
精準扶貧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針對粗放扶貧而言的,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這一思想是基於近年來中國不少地方的粗放式扶貧,沒有顧及實際扶貧對象的切實生活需要。而精準扶貧在扶貧體制機制上有所轉變, 較大限度避免了資金挪用、形象工程等問題,並且精準扶貧這一概念自身也在探索中不斷發展。
(10)馬鞍山脫貧時間擴展閱讀:
十九大報告提到,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中國共產黨創新提出的精準扶貧政策,取得了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的成就。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評論說,在減貧脫貧方面,「中國是個英雄」。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5年發布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在全球減貧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中國精準扶貧的新理論、新實踐也為全球減少貧困提供了中國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