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型城鎮化建設內容是什麼
一、新型城鎮化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它改變了過去單純以城市規模擴大和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鎮的文化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等內涵為中心。
以提高居住環境,打造宜居之所為前提,實現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從而實現農村土地可以規模經營,擴大內需,解放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
二、新型城鎮化是以走產業為支撐的發展道路。
農業是城鎮化最基礎的推動力,工業化是城鎮化最核心的拉動力,第三產業是城鎮化的後續拉動力,農業機械化的實施,讓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產生了富餘的勞動力,工業化的發展和第三產業的興盛為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場所。
(1)新型城鎮化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這是總結我國實踐、借鑒世界經驗、立足時代發展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重要頂層設計。
提高城鎮化質量,要密切關注、有效破解城鎮化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明確關鍵環節,採取有力舉措,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讓全體人民共享城鎮化發展紅利。
⑵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從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該《規劃》分規劃背景、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改革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規劃實施8篇,重大意義、發展現狀、發展態勢、指導思想、發展目標、推進符合條件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建立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促進各類城市協調發展、強化綜合交通運輸網路支撐、強化城市產業就業支撐、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推動新型城市建設、加強和創新城市社會治理、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健全城鎮住房制度、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組織協調、強化政策統籌、開展試點示範、健全監測評估31章。
啟示:大力支持國家經濟建設,積極參與社會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全國貧富差距縮小!城鄉建設部越來越好!人民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全國人民共同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⑶ 什麼是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而不是建高樓、建廣場。農村人口轉移不出來,不僅農業的規模效益出不來,擴大內需也無法實現。
⑷ 新型城鎮化建設包括哪些方面啊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正式實行城鎮化體制改革,上海浦東,蘇州等應運而生。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單純從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鎮化,就是指涉及社會方方面面、關繫到大至都市,小到農戶的產銷、合作、互動、和諧的新型社會關系。
一要以人為本,加快農民工等城市邊緣人群的城市融入。農民工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特殊產物,這一群體已達到2.53億人(2012年)。盡管政府已經採取不少措施改善農民工境遇,但由於涉及長期積累的深層矛盾,許多農民工還是難以較好地融入城市。
接下來,要進一步推進城市經濟尤其是服務業發展,為農民工等群體創造更多就業和提高收入的機會;要持續加強保障房建設,為農民工等群體在城市安家提供基本條件;要大幅提高農民工社保水平和覆蓋面,減少其在城市落戶生活的後顧之憂;要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財政保障,使其與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加速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進程。
二要統籌城鄉,促進城鎮和農村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城鎮化不能以犧牲「三農」為代價。糧食等農產品的安全供給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包括城鎮化的基礎,時刻不能放鬆;廣大農村地區即使再經過二三十年仍將有數億人口居住,絲毫不能忽視。因此,新型城鎮化必然是「以城帶鄉」的城鎮化,要大力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生活水平和生產條件的差距:要加快推進農村征地制度等相關制度改革,使農民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分享更多收益:要進一步調動農業生產積極性,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確保糧食等農產品供應安全,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要大小並重,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當前許多城市面積急劇擴大,而管理服務水平則相對較低,不少大城市交通擁擠、環境惡化、資源緊缺,而人口仍在不斷湧入: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則由於經濟實力較弱、公共服務不足而發展遲緩。
據統計,目前我國還有20%的小城鎮無集中供水,86%的小城鎮無污水處理設施,小城鎮的人均市政公用設施投入僅為城市的20%。接下來,一方面要推進城市建設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一方面則要根據我國人口眾多的現實,引導產業在不同規模城市間合理布局,降低城鎮化的門檻,避免形成畸大畸小、畸重畸輕的城鎮格局。
四要集約節約,在資源能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推進城鎮建設。我國規模龐大的城鎮化既是空前的機遇,也必將伴隨資源環境的巨大挑戰。以土地資源為例,2000年至2011年,我國城鎮面積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人口的增長幅度,城鎮人口密度不升反降,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顯然,若繼續以類似方式使用資源能源,我國城鎮化將難以持續。為改變這一現狀,要盡快推進資源能源的價格改革,使其能合理反映資源能源的稀缺程度;要鼓勵引導形成循環利用資源、節約使用能源的生活方式和產業體系;要加快節能建築發展、推動新能源的普及應用,使我國城鎮化走上綠色、低碳的健康發展之路。
毫無疑問,我國城鎮化已經取得了巨大成績,也毋庸諱言,我國城鎮化還存在著很大不足,但只要我們把握住新型城鎮化的方向,採用日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全力推進,相信城鎮化一定能給廣大民眾帶來生活的巨變,也給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⑸ 什麼叫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正式實行城鎮化體制改革,上海浦東,蘇州等應運而生。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單純從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鎮化,就是指涉及社會方方面面、關繫到大至都市,小到農戶的產銷、合作、互動、和諧的新型社會關系。
⑹ 如何理解十八大以後的新型城鎮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城鎮化問題,對如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展開了深入討論。現將主要觀點歸納如下:
一、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和特徵
自中央提出「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之後,社會各界反映強烈,紛紛展開討論,提出了不同看法。
一是以人為本的視角。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質量為主導的城鎮化。以人為本是新型城鎮化的實質,增進人的幸福是新型城鎮化的精髓,不僅市民要更幸福,而且農村轉移人口也能獲得同樣的幸福感受。其基本特徵是全面協調、集約高效、人文活力和公平共享。
二是城鄉建設的視角。認為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等於老城區+新城區+農村新社區。老城區重點是對棚戶區、工廠外遷區等進行改造和環境治理,使之成為適合人居住的商業區和服務區;新城區是指開發區、實驗區、工業園區、物流園區等;新社區就是新農村建設。
三是農民市民化的視角。認為城鎮化的根本目的是讓更多的農民轉入城市,並融入到城市的正常生活之中。市民化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城鎮化擴大內需的關鍵。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要以民生改善為根本目的,不單純追求城鎮化速度,更關注城鎮化進程中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
四是農村發展的視角。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絕不是強迫農民離開土地,強制搬遷上樓,遠距離地湧入大城市,而是農民自主式的城鎮化,就地融入城鎮。也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既要鼓勵和支持異地轉移就業,更著眼於積極發展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還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新」在不拋棄和遺棄農村,反而以農村繁榮為前提條件,農村人口也能享受城鎮均等的公共服務。
五是綜合的視角。不少人認為,新型城鎮化是採用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高度關注農民市民化,著力解決城鄉和城市內部「雙二元結構」,以人為本、次序協調、城鄉一體、融合共享的城鎮化。也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人本城鎮化、市場城鎮化、文明城鎮化、特色城鎮化、綠色城鎮化、城鄉統籌城鎮化、集群城鎮化和智慧城鎮化。
二、正確看待城鎮化的作用
大規模人口城鎮化,不僅會創造巨大的消費需求,而且會帶來巨大的投資需求。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源泉,也是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有人預測,到2015年如果中國城鎮化率提高到55%,城鎮人口增加到7.7億人,將會增加投資和消費11.9萬億元;到2020年如果中國城鎮化率提高到60%,城鎮人口達到8.7億人,將會增加投資和消費25.3萬億元,可以拉動經濟增長3.5個~6.8個百分點。還有人認為,中國城鎮化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能帶來7萬億元的投資和消費需求。預計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所產生的資金需求(包括市政公共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將超過40萬億元,由此可以支持未來7%~8%的中速增長。
也有人認為,城鎮化主要拉動的是消費,而不是投資。甚至不應該用投資這個詞,應該用投入。因為投資是以回報為目的,而投入不以回報為目的。有的則認為,城鎮化不應是經濟增長「工具」,如果為追求經濟增速而借用城鎮化美好願景作「幌子」,新型城鎮化可能將重蹈覆轍。甚至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現在被炒得太熱了,要警惕城鎮化「宣傳」熱過頭,謹防把新型城鎮化當成一個投資題材炒作。
還有一些人認為,城鎮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肯定是有的,但不宜誇大;大規模、高速度的城鎮化將可能取代出口成為拉動高碳增長的關鍵因素;如果缺乏制度層面的改革,當前政府主導的快速城鎮化很可能會加快引爆地方債務風險;目前一些地方把推進城鎮化變成了「跑馬圈地」工程、「門臉妝點」工程、「揠苗助長」工程、「弱肉強食」工程,通過填海、削山、圈地等盲目造城,引發了城鎮化風險。各界普遍認為,城鎮化不能變成「炒地皮」、「房地產化」。
三、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取向
最近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優化城鎮體系結構。有人認為,要控制北上廣杭等特大城市規模,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尤其是縣城,使之成為未來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戰場。還有人認為,城鎮化既包括大規模的城化,也包括規模適宜的鎮化,其重點不在城上面,而應該在鎮上面。針對小城鎮存在的粗放擴張、大量佔地、盲目圈地等問題,也有人認為,小城鎮建設不能「冒進」,要走特色、集約、節能、生態之路。
二是讓城市群承載城鎮化。有人認為,城市群是城鎮化的主要載體,也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未來中國農民進城主要靠城市群來吸納,要引導人口向城市群之內轉移,產業向城市群之外轉移,形成雙向流動的局面。還有人認為,不能把城鎮化等同於搞城市群,也不能誇大城市群的作用,中國人口不可能都集中在城市群,城市群畢竟只是少數。
三是走均衡的城鎮化道路。有人認為,城鎮化只有均衡協調才能健康可持續,要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依靠城市群推進城市化;另一方面通過做大縣城實施農村城鎮化,實現城市化與農村城鎮化並重。要依託縣城建設不同規模的城市。還有人認為,實施就地城鎮化戰略,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加快中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
四是促進城鄉共榮發展。有人認為,長期以來,中國的城鎮化是以犧牲農村利益為代價實現的,其結果成就了城市的崛起,導致的卻是鄉村的塌陷。推進新型城鎮化,一定要以「城鄉共榮」為前提,絕對不是要消滅農民、消滅農村,而是要實現鄉村與城市的共存。
五是加快城鎮化轉型。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要實現六個方面的轉型,即由城市優先發展向城鄉互補協調發展轉型,由高能耗的城鎮化向低能耗的城鎮化轉型,由數量增長型城鎮向質量提高型城鎮轉型,由高環境沖擊型城鎮向低環境沖擊型城鎮轉型,由放任式機動化城鎮向集約式機動化城鎮轉型,由少數人先富的城鎮化向社會和諧的城鎮化轉型。
六是強化社會管理。有人認為,不能把城鎮化簡單等同於經濟建設,政府推進城鎮化的基本任務應當是社會建設,為農民選擇定居地提供公共服務。新型城鎮化是「社會投資拉動」而不是「投資拉動」。還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不能忽視公民社會建設,要把新型城鎮化與公民社會建設結合起來,開辟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可行途徑。
七是實行多元化模式。有人認為,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實行多元化模式。各地的城鎮化,絕不能化成一個樣。還有人認為,文化是城鎮化的靈魂,應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質,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讓深厚的文化內涵、鮮明的文化特色積淀,成為永恆的城鎮風景線。
四、穩步有序推進市民化進程
推進農民市民化是提升城鎮化質量的核心,也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關鍵環節。目前,進城農民市民化面臨著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和隨遷子女教育四大難題,而且面大量廣成本高,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有人認為,基本解決農民工中存量和增量的市民化至少要用10年時間。還有人認為,從政府財政支出的角度看,在2025年前基本解決進城農民市民化將是可行的,預計每年需要解決2500萬人,其中消化存量1300萬人,按平均每人10萬元計算,市民化總本2.5萬億元,其中需要政府負擔0.83萬億元,約佔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的7. 1%。不少人主張,當前應以4000萬舉家搬遷的農民工作為突破口。
穩步有序推進農民市民化,重點是加快戶籍、土地、社會保障、行政體制等方面改革。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普遍認為,關鍵是剝離戶籍內含的各種權利和福利,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實現公民身份和權利的平等。有人主張1~2年內實現中小城市(鎮)戶籍全面放開,3~5年實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戶籍基本放開,8年內把城市戶口、農村戶口、居住證統一,實現人口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統一管理。還有人主張,應建立全國統一的居住證制度,對常住外來人口統一發放居住證,保障公民基本權益,並享受本地部分公共福利;到2020年全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時,取消居住證,實行居住證與戶口並軌,即完全按常住居住地登記戶口。
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多數人認為,要完善征地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讓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真正進入市場;提高農村征地補償標准,逐步實現農村集體土地同權同價參與城鎮開發;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讓農民帶著資產進城。還有人認為,農民的土地被城市徵用,沒有必要在按規劃改變土地用途的同時,非要讓農民喪失對原有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大家認為,應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制度,分階段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有人認為,應將農民工全面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城市低保,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也要逐步對城鎮常住外來人口開放,盡快實現社會保障城鄉對接和跨區域接轉。
在行政體制改革方面,普遍認為,要研究制定符合新情況的設市標准,完善中國的市制制度,盡快恢復建制市設置工作。有的認為,應降低設市標准,允許一定規模的建制鎮設市,為吸納更多的農民進城創造條件。還有的認為,要弱化城市行政級別,變「以大管小」為「以大帶小」,並在政策安排上更多地考慮和照顧中小城市(鎮)的發展需要。但也有人認為,不應過度誇大「撤鎮設市」,過度強調稱謂改換和級別調整的作用,很容易出現跟風潮,產生攀比和浪費現象。
⑺ 2018年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實踐,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關鍵舉措,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有力支撐。
4、不斷提升新市民融入城市能力
推進中國公共招聘網與各地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聯網,更好為農民工等新市民提供求職招聘服務。落實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5年行動計劃,制定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政策。
⑻ 新型城鎮化的概念是誰提出的~~急求~~所謂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最早2007年4月提出的, 新型城鎮化的具體定義和發展模式,最早出自一篇文章:生態文明論,作者張榮寰。
「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這段話也出自張榮寰的《生態文明論》 ,
還指出:「新型城鎮化是為了提高人民民生幸福水平而規劃建設的生態文明城鎮集群。」」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徵是生民為本、發展人文、生態宜居、產業優化、城鎮聯動、走廊便捷、循環持續、和諧發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是具有獨特競爭力、自優化的生態產業群。新型城鎮化是空間調整的最高藝術。「
⑼ 如何全面理解新型城鎮化內涵
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
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而不是建高樓、建廣場。農村人口轉移不出來,不僅農業的規模效益出不來,擴大內需也無法實現。
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城鎮化的建設進程,對於今後一個時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效的擴大內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無疑,我國未來的城鎮化要走的是一條新型的城鎮化道路,是適合現有國情加快整個社會經濟轉型的大戰略。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和特徵:
新型城鎮化,是相對於傳統城鎮化而言,目前尚未有標準的定義。新型城鎮化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內涵。
1、新型城鎮化是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城鎮化
城鎮化是工業化的依託,是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推進城鎮化,要充分發揮工業化的引領作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用,實現「三化」有機融合。同時,新型城鎮化要從城鄉分割的現實出發,注重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注重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時代文明向農村擴散,讓城鎮化的進程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過程,以形成城鄉互補、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使落後的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為工業化城鎮化協調推進、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的一元化現代化結構。
2、新型城鎮化是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按照「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要求,依託城鎮的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聚集產業和人口,努力發展低耗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節能減排,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按照城市標准,對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物進行達標處理和控制,增加綠地、林地面積,突出城市生態建設,推動城市與自然、人與城市環境和諧相處,建設生態城市。保障城鎮化的質量、效益和福利,實現城鎮化的可持續推進。
3、新型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
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功能配套完善為原則,合理控制大城市過度擴張,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體設施和軟體服務,注重產業的合理布局與配套集群發展;注重做大做強新型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注重生產凡是和工藝流程創新升級,推動城鎮向數字域、信息域、智能域、知識域方向發展,引導人口和產業集中集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發展格局,促使城鎮地理空間優化、中心城市與衛星城鎮共同繁榮,造就城鎮宜居宜業宜游的環境。
4、新型城鎮化是人口積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務協調發展的城鎮化
只有勞動力的非農業化和勞動力的空間轉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僅有人口的集聚和產業的優化,而不能讓進城農民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務,沒有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居環境的改善也稱不上高質量的城鎮化。要改革城鎮人口社會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居住地登記體制,讓外來常住人口在醫療、教育、養老、失業救濟等方面與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權利,賦予外來落戶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權」。
⑽ 什麼叫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城鎮化是指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這個過程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城鎮數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內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伴隨農業活動的比重逐漸下降、非農業活動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逐漸轉移這一結構性變動。城鎮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社會化、現代化和集約化。城鎮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勞動。城市的形成、擴張和形態塑造,人的活動始終貫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從它開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對人進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而不是建高樓、建廣場。農村人口轉移不出來,不僅農業的規模效益出不來,擴大內需也無法實現。
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鎮化建設。
友情提醒:注意,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