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棚山風景區的介紹
石棚山景區,為國家3A級風景名勝區,是宋代文學家石曼卿、蘇東坡的宦遊之地,自古聞名遐邇。石棚山的得名是因為山上有一處天然石棚,據《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記載:「山有巨石,復壓岩上如棚因名,一名萬花岩,又名錦岩山。」山上滿布奇石,佛手岩、天蟾獨躍、犀牛斗象等,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景區內除漢糜竺墓、宋石曼卿讀書處、明張公去思碑、清錦岩碑林等原有的名勝古跡之外,近年又投資數百萬元新建了虹橋、交華亭、花徑、石棚山莊諸景。該景區地處城郊,資源豐富,是海州「三山一澗一古城」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Ⅱ 石棚的介紹
原文【石棚,位於永州市零陵區城西十五公里處黃田鋪鎮,在黃天鋪鎮中學內,周圍環繞一小池塘,塘中蓮藕繁茂,距今二萬余年,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過,現場查看後,覺得更像是冰川遺跡。石棚以及周圍岩石均為石灰岩,石棚頂上巨石數十噸重,2萬年前的古人類沒有搭建的可能性。石棚北面有一片十餘平方米的較為平整的石坪,很像是被冰川推移時推鏟形成。感興趣的可以前往鑒賞。
Ⅲ 石棚又稱作什麼
石棚,也稱「石桌」,源於法語「dolmen」(石桌),中文也常直接採用音澤為「多爾門」。「多爾門」在法國的巨石建築遺跡中很常見,指將一塊巨大的石板搭建在3至4塊石材之上,構成一間石棚。
Ⅳ 石棚山石棚的建造年代
石棚建造的年代大約在青銅時代,或更早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地上建築,為巨石文化的傑作。石棚主要分布在我國遼東半島一帶,尤以我市遺留最多,二台石棚是我國國目前所見規模最大、做工最精、保存最好的一座,堪稱世界之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該石棚是由四塊經過加工磨製的巨大花崗岩石板構築,方向為南偏東4度。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北三面豎立三塊石板圍成三壁,(南面不存),上頂蓋整塊大石板,壁內為石板鋪底。全高3.1米,壁內高2.4米,南北長2.65米,前寬2.1米,後寬1.95米。蓋石四面伸出各立壁之外,相互對稱,南北兩面伸出較長。從側面看,南高北底,好像一個平蓋房子。各石板內外壁面、側面和抹角處均經過加工,打磨光整。佔地面積約50平方米。
Ⅳ 石鵬的作品簡介
《中國近現代影像史》是一部大型文獻紀錄片,全長3000集,每集時長10分鍾。它以編年的體例,真實記載了中國近代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歷史,其涵蓋:清末動盪、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等重大事件和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有作為的人物。它以大的歷史觀,從全球發展的角度,結合國內外相關聯的事件,在充分尊重史實基礎上,藉助國內外權威史料機構聯合提供的具有公信力的海量素材,以視頻的方式還原歷史、講述故事,力求真實與藝術的完美統一。
Ⅵ 石棚分布在哪些地方
石棚,也稱「石桌」,源於法語「dolmen」(石桌),中文也常直接採用音澤為「多爾門」。「多爾門」在法國的巨石建築遺跡中很常見,指將一塊巨大的石板搭建在3至4塊石材之上,構成一間石棚。「多爾門」最初可能是一種墓室,後來成為一種地面建築。它的流行區域相當廣泛,以法國西北部、義大利半島為中心,由愛爾蘭、尤特蘭半島經過斯堪的納維亞南部再向西亞的巴勒斯坦、南印度、中國的東北地區、朝鮮半島西北部這一線傳播,另外通過敘利亞北部、伊朗北部到達越南,再由這里向朝鮮半島西南部及日本的北九州西北部傳播。歐洲與西亞地區的石棚文化屬於青銅時代的遺存,中國東北地區、朝鮮、日本的石棚遺存相對較晚,為鐵器時代的遺存。
斯通亨奇環狀列巨石建築遺跡
Ⅶ 我們鋼琴老師說我彈得音律像以前的石鵬 請問石鵬是誰 能給個簡介嗎
很久以前的一個音樂天才,當時04年的時候國內有個全國的鋼琴比賽他出現過,後來在報紙上看到他好像是右手被別人砍了,再後來報紙上也不報道了,據說是他家長把他的消息封殺了,浪費了一個奇才啊!現在還知道他的人很少了,畢竟也不報道了,要想知道詳盡的,推薦不要問了!記得他是98年生人.黑龍江的
,更多的我也不清楚。
全手打
求滿意回答
Ⅷ 神秘的石列、石棚和八陣圖未解之謎是什麼
在法國布列塔尼半島上,有著名的卡納克石列,數量集中,約3000塊,平均排列,延伸3千米之遙,其時代距今4000年左右。
在愛爾蘭東岸,有著名的紐格蘭吉石棚,長約19米,內高約6米,下為墓室,約建於公元前4世紀。冬至時,初升的太陽光穿過石棚走廊,可直射到石棚盡頭。
在衣索比亞的古代首都阿可蘇姆遺址上,屹立著十幾根四棱形的巨大石柱,每根高達35米,重量達二三百噸,都是用整塊花崗岩雕刻製成的。在黎巴嫩巴爾別克小村,有一個原始部落的神殿遺址,神殿外圍城牆的3塊巨石,估計都超過1000噸,另一塊被稱為「南方巨石」的巨石,長20.8米,寬、高各超過4米,重達1200噸以上,僅這一塊石塊,就可造3幢高5層,正面寬6米,深12米的公寓大樓,牆厚可達30厘米。那些石器時代的古人怎樣開采、搬運這個龐然大物的?
中國三峽淺灘上的「八陣圖」,也是耐人尋味的。在千餘米長,數百米寬的淺灘上,石岩散亂,漫不可辨。一旦登高俯瞰,則八八六十四壘,星羅棋布,排列森嚴,中間的方陣為中軍,四周有「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陣,陣後設24隊游騎,相傳為諸葛亮教演兵法的場所。
時至今日,沒有一個人可以說清這些石列、石棚和石陣的「來龍去脈」。
Ⅸ 析木城石棚的介紹
析木城石棚,位於遼寧省海城市東南34公里析木鎮前姑嫂石村。石棚集祭祀、埋葬於一體,對研究東北地區乃至東北亞地區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Ⅹ 石棚山的石棚山景點
石棚山是錦屏山景區當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相當豐富的地方。它位於海州城的東部不遠處,掩映在幾百畝桃園之中,春來一片花海。石棚山雖不太高,但怪石嶙峋,千奇百怪。古人憑借豐富的想像力,給許多頑石賦予了生命,什麼萬花岩、佛手岩、群龜探海、犀牛斗象、天瞻獨躍、海豹望月、金猴拜山,還有巧奪天工的試劍石、芙蓉洞、小九曲等等,都足以讓遊客駐足觀賞,留連忘返。
山頂上有一塊勢如天外飛來的橢圓形巨石,長十三四米,厚三四米,由下面兩三塊石頭將其托起,形成了一個石室。石室里有天然的石床石凳,可坐可卧;巨石的一角懸空甚多,似乎搖搖欲墜,人居其下.感到隨時都會有傾覆的危險,留之可懼,去之不舍。這就是此山因以得名的石棚。石棚上鐫有明代海州知州王同所書「高行清風」四個大字,乃是頌揚盛名與此山同存的石曼卿的。
在石棚西南不遠處,聳立著一塊大招頭崖,向陽背風,前臨一片較為平坦的芳草地。遊人休憩此間,而對翠屏般的南山,便會產生溶入青綠色彩之間超凡出世的感覺。傳說當年石曼卿常在這里讀書彈琴,飲酒宴樂,故後人於石壁間鐫刻了「石曼卿讀書處」六個擘窠大字,深入石骨,古樸可愛。此外還有兩首紀念石曼卿的七絕。從這些摩崖石刻可以看出,海州人民對石曼卿是十分景仰的,把他在海州為官數年,視為地方上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