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戰斗

馬鞍山戰斗

發布時間:2021-08-10 20:47:12

1. 渡江戰役 雙方兵力 結果

渡江戰役雙方兵力,解放軍100萬人、國民黨軍70萬人。結果是解放江南的大部分地區,於4月23日解放南京,南京政府覆滅。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先後發起渡江。

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佔領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江陰、鎮江等城市,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

4月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接著,各路大軍向南挺進,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戰軍主力攻佔上海,上海就此解放。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於5月14日南渡長江,16日解放漢口,17日解放武昌和漢陽。

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

(1)馬鞍山戰斗擴展閱讀:

關於渡江作戰計劃,軍委、毛澤東和總前委在1948年12月淮海戰役戰猶酣時就運籌了。1個月後,劉伯承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代表總前委提出:這次渡江是一字長蛇陣齊頭並進,穩健地集中使用兵力。

1949年1月29日,鄧小平在商丘主持召開的中原局擴大會議,也討論了渡江作戰准備的一些問題。2月8日,鄧小平又在商丘主持由中原局負責同志參加的總前委會議,具體討論了渡江作戰的時間、部署、戰勤准備等問題,最後形成《關於渡江作戰方案和准備工作意見》上報中央軍委。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又召集鄧小平等商談渡江作戰問題。3月2日,鄧小平在蚌埠以南之孫家圩子,連續主持召開總前委和華東局會議,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進一步討論渡江南進問題。

26日,鄧小平、陳毅等又聽取了三野各兵團首長關於渡江作戰准備情況的匯報,著重研究京滬杭地區戰役實施方案。

安徽省肥東縣瑤崗村中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曾是總前委的駐地。3月31日,鄧小平在這里親自起草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

對此,原中央軍委副主席、當時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張震有過這樣一段回憶:「我們司令部作戰室,專門研究作戰方案,進行了討論。小平同志最後作了結論,講了該怎麼樣打,該怎麼樣部署。會後,(3月)29號,小平同志對陳毅說,你們把我們討論的寫一個作戰計劃過來。

陳老總找到我,說這個參謀工作我也不太熟悉,說你來寫,讓我寫。當時我就寫了一個『兩個野戰軍渡江作戰的計劃、方案』,寫了以後送給小平同志。小平同志講,寫得太具體了,因為我們講的是哪個(兵)團哪個軍向哪個方向打,怎麼打,怎麼突破江防。

小平同志講,作為總前委寫這個作戰計劃綱要的話,應該站得高一些,更原則一些,要指揮員有一個機動的餘地,他們會按照戰斗的情況執行,所以他自己寫這個作戰綱要。」

於是鄧小平親自動筆,擬定了《綱要》這一歷史性的軍事文獻。4月1日,他又召集有關同志,逐段討論,隨即上報中央軍委並下發野戰軍各兵團以上單位。

3日,軍委批准了這一綱要。實戰表明,鄧小平擬定的這一作戰綱要,是科學性和可行性,堅定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結合。是總前委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也體現了鄧小平高屋建瓴,舉重若輕,化繁為簡,抓住關鍵,宏觀決策的鮮明特點和指揮藝術。

2. 馬鞍山怪坡那邊的戰斗機和坦克是怎麼回事

要麼演習,要麼救災~軍隊的事情~還是不要亂說~泄露軍事機密~違法呀~
希望採納

3. 三國演義里有什麼著名戰斗

1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曹操占據黃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區,控制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優勢,勢力迅速發展。公元199年,北方的最大軍閥袁紹率10萬精兵南下攻許(今河南許昌東),企圖一舉消滅曹操。當時,曹操兵少將寡,率主力2萬北上迎敵。第二年,袁、曹兩軍相峙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決戰迫山眉睫。當時,袁紹的軍隊佔有明顯的優勢。曹操採用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奇襲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南)袁軍,斬袁紹的大將顏良。然後,曹操又誘敵深入,斬袁紹的大將文丑。兩戰皆敗,損失兩員大將,袁軍士氣非常低落,但袁紹自恃兵多糧足,定要同曹操決一死戰。監軍沮授勸袁紹說,曹操兵少糧缺,只求速戰,難於持久,不如跟曹軍長久相持,等曹軍兵疲糧絕,再進行攻擊。袁紹不聽,決意急速進攻,謀士許攸獻計說:曹兵固守官渡,後方必然空虛,可分兵偷襲許,一定會成功。袁紹又不聽,坐失了良機。許攸獻計不被採納,又遭到袁紹的排斥,就投奔了曹操,向曹操獻計,建義偷襲袁紹屯集軍糧的烏巢(今河南延津縣東南),說如果此舉成功,不出三天,袁紹就會大敗。同年農歷十月,曹操率5000人馬,偽裝成袁軍,偷襲烏巢,把袁紹的軍糧全部燒毀。袁軍聽說軍糧被燒,頓時大亂,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殲滅袁軍7萬多人,袁紹僅帶800奇拴逃脫。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袁軍主力,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2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表病重,孫權於是加緊時機向荊州進攻;投靠劉表、駐扎新野的劉備也借口抵禦曹操和孫權,把所屬軍隊擴充到幾萬人,並命令關羽於樊口大力訓練水軍,准備搶奪荊州;劉表長子劉倚為後母蔡氏家族所逼,進駐夏口。8月,劉表病死,次子劉宗在實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張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荊州牧。曹操於是率領大軍迅速從葉、宛的小路南下,擊敗劉備守軍,佔領新野;劉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議下投降曹操。劉備企圖佔領南郡(江陵),依靠那裡大量的物資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劉備意圖後,自己親自率領5000精銳騎兵星夜追擊劉備,由於大量百姓跟隨劉備南下,曹軍於當陽長坂為追上劉軍,而關羽、諸葛亮已經事先撤退到夏口,劉軍大敗,劉備、趙雲等「僅以身免」;劉備無奈只好改變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後,又攻取、招降了荊州8郡,受降劉宗水、陸軍達10萬人;劉備於是派諸葛亮與孫權結盟,孫權在聽取了周瑜、魯肅、諸葛亮的分析後,決定抗曹,並命令周瑜、魯肅、程普帶3萬多水軍與劉備回合。11月,曹操率領10餘萬大軍,進攻夏口的劉備;曹操水軍在赤壁與孫劉聯軍遭遇交戰失禮,曹操領主力到達後,大軍在烏林駐扎;由於水土不服,曹軍大量染上血吸蟲病。為了克服曹軍不適應水戰的缺點,曹操命令把大部分船隻用鐵索連起來,形成為日後慘敗致命的「連環船」。周瑜、黃蓋等人發現連環船有不易躲避火燒的致命弱點,決定利用火攻;通常冬天吹北風,而江南由於氣候問題,每年在12月有幾天是反常吹東南風;為方便縱火,周瑜、黃蓋使出「苦肉計」,曹操被蒙騙上當。在一個北風轉東南風的夜晚,黃蓋詐降,成功縱火,曹軍大亂,聯軍乘機進攻;曹軍大量燒死、淹死、投降,曹操在親衛隊的保護下,倉皇從華容道逃回江陵;為避免戰船落入聯軍手中,曹操命令放火燒毀其他營寨的所有戰船。同時孫權在南方進攻合肥,曹操無奈命令張遼、樂進、李典星夜馳援合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退回許昌。一年後,曹操命令曹仁、徐晃退出江陵,防守襄陽、樊城,荊州大部分於是落入劉備、孫權手中。209年,孫權從東線進攻合肥,於合肥為劉馥所擋。曹操10餘萬大軍,敗給了只有5——6萬的孫劉聯軍,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蟲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軍隊喪失了戰鬥力,而曹操過於驕傲輕敵是主要的主觀原因;而聯軍充分的利用了各個有利的條件,所以贏得勝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赤壁之戰,曹操的所有水軍全部喪失,而劉備、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實力大大增強,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中國的機會,對後世的影響相當大。

3 夷陵猇亭之戰(火燒連營)

三國時期決定蜀國命運的彝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兵敗猇亭,這次戰役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

後漢末年,三國鼎立。吳、羅兩國,實力不相上下、魏國最強。劉備為報東吳襲取荊州、殺死關羽的仇恨,不聽諸葛亮、趙雲的勸告,起兵七十多萬,親征東吳。

孫權先派年輕的孫桓、 後派年老的甘寧等將領阻擋劉備, 都被劉備打敗。 孫權急得沒有辦法, 就把殺害張飛的兇手范疆、 張達送給劉備,還願讓出荊州求和。劉備不答應, 非要滅了東吳不可。

之後,孫權便任命陸遜為大都督。

劉 備 的 部 隊 從 春 天 出 征 直 到 夏 天, 也 沒 打 敗 東 吳 主 力, 當時正是盛夏季節,天氣異常炎熱,蜀軍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氣,叫苦連天。劉備只得讓水軍離船上岸,和陸軍一起,靠著溪溝山澗、樹林茂密的地方,紮下互相連接的四十多座軍營,以便躲避暑熱,休整軍隊,等到秋涼後再向吳軍大舉進攻。 馬良感到不妥, 勸劉備說:「這樣安營,是不是徵求一下丞相的意見?」劉備說:「我很懂兵法,何必問孔明。」

陸遜看到了蜀軍戰線拉得過長,兵力分散,士卒疲乏,土氣低落,認為進行反攻的條件已經成熟。

為了使反攻有把握取得勝利,陸遜先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對蜀軍的一個營寨進行試探性進攻,戰斗結果吳軍吃了虧,可陸遜已經找到了攻破蜀軍的辦法,那就是用火攻。陸遜命令水路士兵,用船隻裝載茅草,迅速運到指定地點;陸路士兵,每人手拿一把茅草,在茅草里藏著硫磺、硝石等引火物:一到蜀營,就順風縱火。

吳軍又是火攻,又是突然襲擊。蜀軍毫無防備,頓時亂成一團。各路吳軍乘著大火,同時發起反攻,接連攻破了蜀軍的四十多座營寨。蜀將張南、馮習抵擋不住,被吳兵殺死。在慌亂中,劉備撥馬向夷陵馬鞍山逃走。劉備逃到馬鞍山。陸遜的大隊人馬把馬鞍山團團圍住,從四面放火燒山。劉備只得帶著殘兵敗將,殺開一條血路,向西逃跑。吳軍緊緊尾追,劉備趕忙命令沿途驛站的人員,集中軍用物資和士兵拋棄的盔甲,堆在要道上,放火燒著,堵塞山道,阻擋追兵。擔負斷後的蜀將傅肜,堅持戰斗,率領部下往來沖殺,身受重傷,奮力死戰,才使劉備擺脫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沒多久,劉備也身死白帝城。

4. 馬鞍山風景區的革命遺址

馬鞍山的主峰上有五個在岩石上鑿出的石坑和石洞,製成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守山人內員為了抵容抗山下敵人的攻擊,用來掩藏身體的。掩體內可容納2-3 人,有射擊孔,人在裡面非常安全。東峰上的兩個掩體,下面對著陡峭的天梯,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馬鞍山抗日保衛戰中,王鳳麟副團長就是在這些掩體中指揮作戰,將日軍師團參謀長山田大佐擊斃的。
英雄碾
在馬鞍山東峰的腰部有一處平地,在平地的中央有一盤石碾,該碾除石滾外,碾盤和地座是一塊整體的石頭鑿制而成,碾盤直徑1.5米,高0.7米建於清朝咸豐年間,是在山上居住的人員用來碾壓糧食的器物。戰爭年代,八路軍和軍屬用石碾軋米及軋制火葯。1942年石碾被日軍飛機炸壞,1999年重新修復。
戰斗指揮所
在馬鞍山主峰的頂端有一處岩洞,洞高2.5米,寬2米,深1.5米,此處視野開闊,居高臨下,在馬鞍山抗日保衛戰中,是王鳳麟副團長的指揮所。

5. 馬鞍山 當塗 歷史上發生過哪些戰爭

關羽抄被吳國殺死後,劉備非常生氣,帶兵攻打吳國,可惜吳國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准備,劉備大敗,損失慘重,差點死在吳國,逃跑時在馬鞍山駐扎

自古以來,馬鞍山都是軍事要地,易中天在評三國中多次提到馬鞍山

另外,和朱元璋一起爭奪天下的陳友諒在馬鞍山稱王,雖然最後沒有奪取天下,但是此人在歷史上也有一定的分量

6. 馬鞍山籍英烈黃廷洞在台兒庄戰役中犧牲,他的親人,如今在哪裡

每次戰爭之後,總是會有英雄戰士犧牲,但是又有很多時候這些烈士們的家人之中只有很少知道他們的消息,即便知道一些,也不知道去什麼地方找到他們,只能在心裡默默牽掛著,一直一直等著,念著,而我們的烈士,偉身報效祖國之後,按我們的中國老話來說,也不能落葉歸根,只能把作戰不遠處作為自己最後的棲息的地方。

在時間不短不長的戰爭里,為國家捐軀的人很多,可是留下名字或者一些身份信息的烈士並不多。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傳遞一點力量,說不定烈士後人就能發現自己先輩的消息,使他們不再孤獨不再牽掛,也算是我們做出的一點貢獻了。

7. 王建堂的馬鞍山脊遇險

還是在王建堂任連長時的一個酷暑難當的夏天。一日,據可靠情報,一股日軍向我防區進犯。團部命令王建堂及所在連為先頭部隊先前阻擊,阻擊陣地在日軍必經的一個馬鞍形的山脊上,據我軍營地約二十多華里。據情報分析,日軍距馬鞍山脊的距離遠於我軍距馬鞍山脊的距離,且都是上山小路,因此我軍有很充裕的時間到達目的地。於是王建堂帶領部隊向馬鞍山脊出發了。基於敵軍距離較遠,加之烈日當頭,他在行軍和部署上有些輕敵。首先他未派「尖兵」在前面搜索前進;再者他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並脫掉上衣、裸露上身,將手槍單跨在右肩,左手挽著衣服,未做好隨時戰斗的准備。他一邊哼著川劇,一邊帶領部隊向山脊爬去。說也湊巧,他前腳一步剛踏上山脊,突然眼前山脊的另一邊冒出三個頭戴鋼盔的日軍來,日軍大喊一聲:「呀——噗嗤!」,三隻上著刺刀的槍向王建堂同時刺來。他此時根本反應不及,下意識地喊道:「哎呀、遭了!」。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在王建堂身後一步緊跟著是一名輕機槍手,此人姓范、山東大個、會武術。范大漢雖然雙手端著機槍,但槍口前面是自己的連長,不敢射擊。於是他急中生智,在刺刀捅向連長的同時,左腳一個「掃堂腿」朝王建堂下盤掃去,王建堂立即順著左邊山坡倒下。王建堂往左邊這一倒,右邊兩個日軍的刺刀便刺空了,左邊一個日軍的刺刀偏離心臟,刺進了王建堂的右肋。再者,他往左邊這一倒,使三個日軍完全暴露在范大漢的機槍口下,日軍在收回刺刀的同時,范大漢的機槍掃射了,三個日軍頓時被消滅。王建堂身負重傷,被緊急包紮後送往戰地醫院搶救。其部隊迅速在馬鞍山脊展開,構築簡易陣地工事。但奇怪的是,除了先前被消滅的三個日軍外,守了一天一夜,卻未見到敵人的影子。事後部隊總結分析得之,原來那三個日軍是敵人的「尖兵」,「尖兵」距本部隊間尚有一段距離。三個敵「尖兵」與王建堂分別從山脊的兩邊幾乎同步登上山脊,而敵「尖兵」也是事發突然,且幾乎與王建堂是零距離相遇,來不及做出射擊的各種戰術動作,因此就勢端起帶刺刀的步槍刺向王建堂。而後面的日軍部隊,聽見山脊上的一陣機槍聲,則知道必經之路的馬鞍山脊已被對方佔領,取勝無望,於是便撤回去了。

8. 三國演義十大戰役的交戰雙方、地點

.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1萬騎兵,以黎陽為大本營;命令顏良為先鋒,渡河進攻白馬。曹操用荀攸之計,揚言渡河抄襲袁紹後路,袁紹命令顏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擊曹操渡河;曹操命令於禁固守延津,以張遼、關羽為先鋒,自己親自領主力直撲白馬,與東郡太守劉延夾擊顏良,顏良遂陣亡。袁紹大怒,命令全軍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將文丑與劉備為先鋒,直撲白馬。曹操放棄白馬,向延津撤退,並親自帥精銳殿後,並故意放輜重;文丑、劉備帶6000多騎兵追擊,四散搶輜重;曹操乘機命令攻擊,袁軍大亂,文丑本人也被殺;曹操為誘敵深入,退回官渡。袁紹又不聽田豐的計謀,並將他押送到鄴城。袁紹擺開聯營,步步進逼;曹操作出反應,命令於禁、樂進攻擊兩翼,大勝。袁紹為贏得勝利,在南方向李通、劉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領兵消滅暗通袁紹的地方豪強;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帶領騎兵星夜前往鎮壓劉辟、劉備。袁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寫書讓江東孫策北上偷襲許昌;曹操謀士郭嘉認為孫策過於輕佻,必死於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孫策受到仇人阻擊,傷重而亡(一說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殺孫策)。曹操與袁紹相持日久,軍糧不足,意欲退回許昌,荀文若力勸曹操堅守,並最大限度支援前線。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襲袁紹大將韓猛,燒毀韓猛押運的幾千車糧草。袁紹謀士許攸建議袁紹派偏師偷襲許昌,搶走漢帝,遭到拒絕後又因為家屬被審配收監,許攸無奈投靠曹操,並建議曹操偷襲袁軍糧草堆放地烏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營,自己領夏侯淵、張遼、曹仁等直撲烏巢,同時命令徐晃偷襲袁軍另外一糧草堆放地故市;曹軍假裝袁軍,騙過袁軍的盤查,偷襲烏巢。消息傳到袁紹耳中,袁紹不聽從大將張合應重兵救烏巢的建議;卻聽從謀士郭圖意見命張合、高覽率重兵強攻曹軍大營,只派出少量騎兵救烏巢。救兵到達烏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烏巢袁軍營,擒守將淳於瓊,燒毀所有物資;再回頭擊敗來救的袁軍騎兵;同時徐晃也攻下故市,燒毀所有的物資。消息傳到袁軍大營,郭圖為免獲罪,造謠說張合為烏巢之敗而幸災樂禍,同時派人通知張合說袁紹要殺張合,張合無奈投降曹軍。曹操遂大舉反攻,袁軍毫無鬥志,大部分投降曹軍;袁紹等人僅僅與800親兵逃走;後7萬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謀士沮授為曹操誠意所動而投降,後得知家屬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殺;袁紹另一重要謀士田豐被聽信讒言的袁紹所殺。官渡大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精彩的戰役,也是戰爭史上著名的範例;它標志著曹操正式稱雄於北方,為北方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2.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劉表病重,孫權於是加緊時機向荊州進攻;投靠劉表、駐扎新野的劉備也借口抵禦曹操和孫權,把所屬軍隊擴充到幾萬人,並命令關羽於樊口大力訓練水軍,准備搶奪荊州;劉表長子劉倚為後母蔡氏家族所逼,進駐夏口。8月,劉表病死,次子劉宗在實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張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荊州牧。曹操於是率領大軍迅速從葉、宛的小路南下,擊敗劉備守軍,佔領新野;劉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議下投降曹操。劉備企圖佔領南郡(江陵),依靠那裡大量的物資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劉備意圖後,自己親自率領5000精銳騎兵星夜追擊劉備,由於大量百姓跟隨劉備南下,曹軍於當陽長坂為追上劉軍,而關羽、諸葛亮已經事先撤退到夏口,劉軍大敗,劉備、趙雲等「僅以身免」;劉備無奈只好改變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後,又攻取、招降了荊州8郡,受降劉宗水、陸軍達10萬人;劉備於是派諸葛亮與孫權結盟,孫權在聽取了周瑜、魯肅、諸葛亮的分析後,決定抗曹,並命令周瑜、魯肅、程普帶3萬多水軍與劉備回合。11月,曹操率領10餘萬大軍,進攻夏口的劉備;曹操水軍在赤壁與孫劉聯軍遭遇交戰失禮,曹操領主力到達後,大軍在烏林駐扎;由於水土不服,曹軍大量染上血吸蟲病。為了克服曹軍不適應水戰的缺點,曹操命令把大部分船隻用鐵索連起來,形成為日後慘敗致命的「連環船」。周瑜、黃蓋等人發現連環船有不易躲避火燒的致命弱點,決定利用火攻;通常冬天吹北風,而江南由於氣候問題,每年在12月有幾天是反常吹東南風;為方便縱火,周瑜、黃蓋使出「苦肉計」,曹操被蒙騙上當。在一個北風轉東南風的夜晚,黃蓋詐降,成功縱火,曹軍大亂,聯軍乘機進攻;曹軍大量燒死、淹死、投降,曹操在親衛隊的保護下,倉皇從華容道逃回江陵;為避免戰船落入聯軍手中,曹操命令放火燒毀其他營寨的所有戰船。同時孫權在南方進攻合肥,曹操無奈命令張遼、樂進、李典星夜馳援合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退回許昌。一年後,曹操命令曹仁、徐晃退出江陵,防守襄陽、樊城,荊州大部分於是落入劉備、孫權手中。209年,孫權從東線進攻合肥,於合肥為劉馥所擋。曹操10餘萬大軍,敗給了只有5——6萬的孫劉聯軍,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蟲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軍隊喪失了戰鬥力,而曹操過於驕傲輕敵是主要的主觀原因;而聯軍充分的利用了各個有利的條件,所以贏得勝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赤壁之戰,曹操的所有水軍全部喪失,而劉備、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實力大大增強,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中國的機會,對後世的影響相當大。

3.漢巴之戰

公元215年,曹操以張合、朱靈為先鋒,帶5000兵馬在前面開路,自己帶領帶領10萬大軍從陳倉出發。張魯提議投降曹操,其弟弟張衛與大將楊昂等實力派堅決反對,張衛、楊昂率數萬人堅守陽平關;曹軍多次強攻不下,於是決定假裝退兵迷惑張衛,張衛遂減少守軍。曹操馬上命令乘夜強攻,由於守軍兵力薄弱並戒備鬆懈,陽平關於是失守,楊昂戰死;曹軍繼續攻擊其他的營寨,驚動了山上的幾千隻夜糜,夜糜沖進張衛大營,引起人喊馬嘶,曹操以為張衛反擊,於是命令夏侯敦、許褚等將領主力大舉進攻,張衛不敵,遂投降,奪取陽平關集中體現了曹操的軍事指揮藝術才華。張魯再次提議投降,遭到閻圃的反對,張魯於是封藏而前往巴郡。曹操知道張魯有心投降,於是用高官收買了巴族七姓首領,張魯無奈投降。曹操又命夏侯淵、徐晃、張合攻下三巴,同時關中的程銀、侯選等叛將也投降曹操,曹操於是占據了漢中、巴郡。

劉備得知曹操平定了漢巴(其中巴東的首府為現在的重慶),對自己威脅極大,只好向孫權妥協,孫權也想藉此在合肥發動攻勢拿下淮南,於是雙方中分荊州。於是劉備命黃權攻取三巴,殺投靠曹操的巴族首領杜獲等人,曹操命張合反攻,攻下巴東、巴西,並遷移百姓往漢中,又與張飛大戰50多天,被張飛所敗。曹操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漢巴的措施後留下夏侯淵等人留守而自己班師回洛陽(繼續進攻劉備是否合適後面有分析),並遷移8萬多人民回關中。劉備集中力量後,先以張飛、馬超、吳蘭進攻武都,在下辯一帶隨時阻擋關中曹軍增援漢中;自己領法正、黃忠、趙雲等人率主力進攻夏侯淵據守的陽平關。曹操馬上命令曹洪、曹休(本來是曹植當主帥,由於曹丕作怪——)增援漢中,在下辯與劉備軍展開激戰,破吳蘭,吳蘭逃入陰平,為當地人所殺,後擊敗馬超、張飛,平定響應劉備的地方首領雷定等部。劉備向諸葛亮求救,諸葛亮號召「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最大程度集中力量支援前線,形勢對曹操相當不利,曹操親自駐軍長安,並命令曹仁平定向關羽投降的宛城守將侯音。劉備親用法正的計謀,調動夏侯淵的一半軍隊增援張合,然後乘夜偷襲夏侯淵,第二天凌晨,劉備派黃忠偷襲正在指揮修補鹿角的夏侯淵,夏侯淵遂被殺,張合被逼收集殘兵回守陽平關。由於形勢更加嚴峻,曹操於是親自到漢中前線,命令徐晃偷襲陳式據守的馬鳴閣,恢復了漢中與下辯的聯系;劉備命令部下堅守陣地,同時襲擾曹操的補給線,又命令趙雲、黃忠偷襲北山,燒毀了曹軍萬余袋糧草。曹操無奈,只好讓曹真去下辯接曹洪,放棄漢中,同時遷移幾萬戶百姓回關中。漢中之戰的結果,基本決定了三國鼎立。

4.關羽失荊州

公元218年10月,南陽百姓因不堪剝削暴動,宛守將侯音乘機叛亂,致函關羽求助;關羽反映遲鈍,侯音為曹仁所擒殺。219年7月,關羽受劉備取漢中勝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於禁為將,督7軍救曹仁,同時命徐晃率軍進駐宛城。8月,山洪爆發,淹於禁等7軍,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於禁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關羽以偏將攻襄陽,自己親自攻打樊城,並於樊城北布下陣地,以防北方曹軍援兵;同時派人向附近郡縣策反,荊州刺吏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許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應關羽;陸渾人孫狼聚眾暴動,響應關羽,鄴城魏諷乘機企圖發動政變;即所謂「威鎮華夏」。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與孫權結盟,同時命徐晃率軍救曹仁,並命名將張遼火速援曹仁。孫權故意派陸遜代呂蒙,關羽大意,遂抽走荊州部分守軍;閏十月,孫權令呂蒙為大督,率軍襲取江陵,孫皎後繼,另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防關羽順流而下。呂蒙至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將戰艦偽裝成商船,兵士扮為商人,晝夜兼程。至公安,迫蜀守將傅士仁歸降,繼用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將糜芳,並厚待關羽將士眷屬,釋放關羽俘獲的魏軍將士,撫慰百姓。同時,令陸遜進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劉備。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系,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將將孫權來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後,猶豫不決,軍心動搖。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並乘機打通樊城路線。是時,洪水退,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短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關羽知荊州已失,急忙退軍,士兵得知家屬獲厚遇,士氣劇降;後關羽敗亡麥城。

5.夷陵之戰

公元219年,關羽被呂蒙擒殺,荊州為孫權所有,劉備在巴山以東的勢力全部消亡。為挽回既得利益,並為關羽報仇,不顧大臣勸告,決意東出,令車騎將軍張飛自閬中(今屬四川)會師江州(今重慶)。張飛出發前被部將刺殺,劉備仍令諸葛亮留成都,趙雲在江州為後軍督,自統大軍於七月東征。孫權向劉備求和不成,進一步與魏修好,八月再次遣使稱臣。曹魏趁勢封孫權為吳王,加緊離間孫、劉。孫權接受封王,同時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徐盛、韓當、孫桓等部5萬人拒蜀軍;令平戎將軍步騭領兵萬人守益陽(今屬湖南),企圖阻止武陵(今湘西、黔東及鄂西南一帶)土著部族助蜀。當4萬蜀軍進攻巫(今四川巫山)、秭歸(今屬湖北)時,陸遜針對蜀軍勢盛、求勝心切以及地形於己不利的狀況,採取先讓一步、集中兵力、相機決戰的方略,令守將李異、劉阿率部退至夷陵成亭(今湖北枝城北,長江東岸)一帶,據守有利地形,將幾百里峽谷山地讓給劉備,以疲憊蜀軍。次年正月,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鎖江東西岸。二月,親率諸將自秭歸南渡,經崎嶇山道,進至夷陵、夷道(今枝城)一帶連營,坐鎮I亭指揮;以黃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諸軍至夷陵北,與吳軍相拒,兼防魏軍襲擊;派侍中馬良進至武陵郡,接應反吳投蜀的部族首領沙摩柯,爭取更大支援。當劉備遣前部督張南圍孫桓於夷道時,吳軍眾將請求陸遜派兵救援,陸遜知孫桓得人心,且夷道城堅糧足,堅持不予分兵。蜀軍頻繁挑戰,吳將急欲迎擊,陸遜耐心勸止,堅守不出。有的老將和公室貴戚出身的將領企圖各行其是,欲貿然出動,陸遜繩以軍紀,嚴加制止。劉備埋伏8000蜀兵於山谷,派吳班在平地扎營,企圖誘陸遜出戰。陸遜識破其計,仍不與戰。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蜀軍遠道出師,速決不成,且營地分散,運輸困難,兵疲意懈。時值暑熱,劉備將水軍移駐陸上,失去主動。閏六月,陸遜認為時機成熟,決定由防禦轉入反攻。先以火攻破蜀軍一營,繼令諸軍乘勢進攻,迫使劉備西退。張南聞訊,亦棄夷道北走,受朱然、孫桓南北夾擊,戰死。陸遜即令水軍封鎖江面、孫桓等扼守夷陵道,分割蜀軍於大江東西,進而各個擊破,火燒連營,克營40餘。蜀軍死傷慘重,將領杜路、劉寧投降,大督馮習及沙摩柯被殺。劉備敗退西北馬鞍山,依險據守。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殲蜀軍數萬。劉備領余部趁夜向西突圍,後衛將軍傅肜等被吳軍斬殺。劉備軍退向秭歸,並令驛人於險道上燒鐃鎧阻塞道路以斷後。吳軍將領紛紛請戰欲大舉追擊。陸遜為防曹魏襲吳,僅派李異、劉阿跟蹤至南山(指秭歸南岸之山)。黃權因歸路被吳軍截斷,率眾投魏。劉備收集散兵後由秭歸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李異、劉阿於八月還守巫。次年四月,劉備病亡。
6.諸葛亮北伐

公元228年,曹丕病死,諸葛亮乘機出兵漢中,自己帶領大軍直撲曹魏據守的祁山;同時派老將趙雲、鄧芝帶領偏師從斜谷出發揚言攻打湄城,然後進攻曹魏中心城市長安;由於蜀軍經過2年多的養精蓄銳、准備充分而曹魏准備不足,蜀軍很快攻下祁山,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投靠蜀,曹魏朝野震動。魏明帝曹睿馬上命令大將軍曹真率領15萬大軍由長安出發,馳援湄城;智勇雙全的名將張合領5萬精兵星夜截擊諸葛亮部隊;自己也親自到達長安坐鎮。諸葛亮以馬謖為先鋒,搶先佔據戰略要地街亭,馬謖不聽副將王平的苦告,把軍隊駐扎在附近小山,同時讓王平在附近駐扎;張合到達街亭後,分一部分兵馬阻止王平與馬謖合兵,自己帶領主力把馬謖軍隊圍在山上,同時命令放火燒山;馬謖大敗,不敢見諸葛亮,而逃回成都,後病死在獄中。蜀軍失去街亭後,基本為張合所鉗制,無法突破張合防線;而東線的趙雲部也為曹真的優勢兵力所敗;諸葛亮無奈只得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在北伐前,大將魏延提出由他帶領5000精兵從斜谷出發抄近路直取長安,為諸葛亮所拒絕。

當年冬天,曹魏大司馬曹休在石亭為吳所敗,關中主力東下救曹休。諸葛亮乘機殺出散關,包圍戰略要地陳倉;由於曹魏大將軍曹真早料到諸葛亮必定會有此著,事先讓智勇雙全的將軍郝昭領3000兵馬守陳倉。由於陳倉地勢險要,易守南攻,再加上郝昭在上任後准備了大量的滾石、油脂、火箭等物資,還加固了城牆。蜀軍在強攻了20多天後還沒有攻破,蜀軍糧草不足,曹魏名將張合也帶領大軍前來支援;諸葛亮只得命令退回漢中,設伏兵殺前來追擊的魏將王雙;第二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公元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陳壽之父)取武都、陰平兩個小郡。第三次北伐雖然是獲得了兩個郡,但無法扭轉被動的劣勢。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攻打曹魏據點祁山。曹睿命令司馬懿、張合等帶大軍迎戰諸葛亮;諸葛亮留下王平領一部分人馬繼續攻打祁山,自己率領主力與司馬懿決戰;在路上擊敗曹魏涼洲牧郭淮部,搶收當地小麥當軍糧。司馬懿知道蜀軍遠道而來,再加上補給線漫長而艱辛,於是堅守不出;後諸葛亮設計敗司馬懿,司馬懿更是堅守不出。但蜀軍由於負責後勤的第二號實權人物李嚴(李平)糧草供應不上,而假傳後主命令讓諸葛亮退兵,諸葛亮無奈只好退兵;司馬懿得知諸葛亮退兵,命令大將張合追擊,張合抗議,司馬懿強行命令張合追擊,張合為諸葛亮所置伏兵射殺;第四次北伐也是以失敗告終。

公元234年,經過3年修養生產的蜀軍,一改過去從祁山出發的老路子,從斜谷出兵,同時發函讓孫權配合作戰;曹魏也司馬懿帶領大軍與諸葛亮對峙。諸葛亮到達五丈原後,為了和曹魏軍隊長期作戰,在當地進行屯田;孫權軍隊也為魏明帝曹睿親自帶領大軍擊敗,孫權退回建業;司馬懿知道蜀軍不可能長期作戰,也採用堅守不出的老辦法等待蜀軍糧盡而退,不論諸葛亮怎樣激將,還是堅守不出。由於軍旅生活的艱辛和勝利遙遙無期,諸葛亮病重;諸葛亮拋開副統帥魏延與姜維、楊儀等商量後事。諸葛亮死後,以楊儀為主帥,讓魏延殿後;魏延與楊儀不合,先南歸燒閣道,為楊儀所敗,和兒子逃回成都路上被楊儀派馬岱所殺。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以失敗便告終。

7、關東聯軍伐董卓 交戰雙方:董卓,18路諸侯聯軍 地點:酸棗

8、淮南之爭 交戰雙方:司馬昭,諸葛誕 地點:淮南

9、曹魏滅蜀吳 交戰雙方:曹魏,蜀國 地點:漢中及巴蜀

10、西晉統一中國 交戰雙方:西晉,吳國 地點:江東

9. 南口戰役的主要戰斗

南口戰役從1937年8月8日打響,至8月26日撤退,歷時近20天。8月8日至15日,為得勝口、南口之爭奪戰;8月16日至19日,為南口亘橫嶺城間之爭奪戰;8月20日至26日,為延翼競爭和中央被突破作戰。戰斗中,日寇憑借其優勢兵器飛機、坦克、大炮等,每日向我陣地傾瀉數千發炮彈、炸彈,依山草草修築的工事,總是剛修好就被毀,再修好,再被毀。但中國軍隊依仗保衛祖國的誓死決心,以步槍、手榴彈、大刀,與敵軍拼殺,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戰斗之慘烈、殘酷,真是驚天地而泣鬼神。當時的戰地記者、參戰將領書寫的戰地采訪,紀實報告,戰地信函,新聞電訊,是南口戰史的真實記錄: 12日早晨,30多輛坦克車駛入了南口,應驗了美國武官給我們的忠告。坦克車簡直是「鐵怪」,3寸厚的鋼殼,什麼也打不透它,炮彈打正了它,最多不過打一個翻身,然後它又會自己把自己調整過來繼續行駛。只要有一道山溝,它就隙沿而上,怎麼奈何它呢?辦法是有的,第七連連長帶著兩排人跳出陣地沖向坦克車去,他們沖到這個「鐵怪」跟前,鐵怪少不了有好多窗戶以備裡面的人向外射擊之用,於是大家就不顧一切的攀上前去,把手榴彈往窗口裡丟,把手槍伸進去打,以血肉和鋼鐵搏鬥,鐵怪不支了,居然敗走,並且其中的6輛因為裡面的人全部死了,所以就成了我們的戰利品,兩個排的健兒死了大半,但終於獲得勝利。從13日起,敵人的炮火更烈,他們把重炮每四門一行地排成三行縱隊,四圍用坦克車圈起來,以防我們的進襲。一圈一圈地向著南口戰線擺列起來,從早到晚不停地施放。我們的工事都是臨時掘的,擋不起重炮轟擊,兵士們每兩個人為一單位,在山石上掘開一個小小的隱蔽洞,反正你的炮打上了,也只能打掉我們兩個人。每一方吋的地方,都有炮彈落過,它企圖將整個山打平。進南口的路途上,都是一步一彈。
每天都有20架飛機在空中威脅著,但飛機的力量與作用,幾乎等於零,沒有一個人怕它。十三軍的將士真了不得,他們奉到的命令就是死守陣地。
三晝夜得不到水喝,馬鞍山上,第四連只剩一個弟兄,但是他還沉著地堅守陣地,而不稍退,直到補上去的生力軍到達了,方把他接下來。一個機關槍連的班長,他指揮著幾架機關槍在一座山頭上作戰,敵人沖上來了,他痛罵他的機關槍手打得太慢,但隨後他眼前的一個槍手陣亡了,他自己就把這架機槍接過來,繼續干,一不小心,他順山城跌滾下去了,但機關槍仍抱在懷里。再爬上來,敵人已到面前,他憑空手把日本軍官的指揮刀奪了來,立即還手砍去,第一下砍到對方的鋼盔上,第二下方把敵人砍死。
王仲廉師長,他有強壯的體魄,高大的身量,黑而堅實的臉,師部設在居庸關山洞裡,一列火車作了辦公廳,他本人和兩位旅長四位團長,都在前線指揮。炮彈曾把他的頭打傷了,若不是還有一個鋼盔戴在頭上,就不堪設想了。戰爭剝奪了他的睡覺,又瘦又黑,表現著是一個為國宣勞的忠勇將軍。
湯恩伯,這個鐵漢子,他不要命了。這的確厲害,十三軍從軍長到勤務兵,他們全不要命了,大家都把一條命決心拼在民族解放戰爭的火線上。從戰爭發動以來他就沒有睡眠的時間了,一切的精神,都用香煙維持著,瘦得像「鬼」一樣,只有兩個傳令兵隨身跟著他,那麼衛兵、勤務兵呢?早已加入火線去了。從南口到居庸關有15里路,八十九師一共只有四團人,戰至20日,已不足一團,王仲廉在居庸關把剩餘的部隊集合起來,再向侵入南口之敵反攻,士氣絕未稍餒,當夜又奪回3個山頭。湯恩伯苦笑著說:「殘兵鎮守居庸關!」 。
(以上引文見記者小方:《血戰居庸關》載1937年9月29日天津《大公報》)
8月15日,敵軍攻入黃老院陣地,炮火猛密,與攻南口的戰法一樣,並且逐步向右翼缺口奪進,情況非常嚴重,師長王萬齡也到橫嶺城坐鎮。出發時把他的物件,一針之微,都囑勤務兵收拾帶走,准備不再回來。他說:要是把日本打跑了,當跟蹤追擊,不幸而失敗,則以橫嶺城為墳墓。 不論機關槍怎樣准確向我軍掃射,奮勇的十三軍戰士,沒有一個想到槍彈會打進血肉來,短兵相接時,手榴彈是唯一可以對大炮報復一下的東西,擲手榴彈的戰士,雖然一批一批的倒下來,第二批馬上又跳出戰壕去抵抗。
這樣的沖鋒,接連3次以後,機槍連僅剩一個戰斗兵、一個傳令兵、一個伙夫了。戰斗兵、傳令兵把住兩挺機槍,伙夫在中間向左右輸送子彈,繼續對2000敵眾強烈反抗。
太陽照臨著整個山谷,這3位作殊死戰的英雄,最後含著光榮的微笑,躺在陽光中!
(以上引文見秋江:《南口迂迴線上》載1937年10月《國聞周報》第14卷第39期)
據官方消息,本月14日南口方面的戰爭,甚為激烈,敵竟日以重炮轟擊,至5000發左右,同時用重坦克車30餘輛,向我陣地猛沖,我內外壕工事均被沖毀,我王仲廉師第五二九團羅芳珪部,流血奮戰,死守不退,以致全團殉國,團長以下無一生存,其壯烈犧牲,實為近代戰爭所未有。
(《申報》1937年8月19日)
「五二九團羅團長芳珪兄,文電誦悉,貴團連日力挫強敵,已確立本軍未來全部勝利之基石,曷勝欣慰!南口陣地,關系國家對抗戰之成敗,敵寇雖眾而凶頑,僅將其優勢之炮火,而不能盡毀此一帶。尤其吾人賴以抵抗強敵者,為戰斗精神,而非大兵與精良之武器,吾儕誓死決不離開陣地寸步。人生百年,終須一死,好漢死在陣頭上,即為軍人光榮之歸宿。」
「第八十九師王師長介人兄,文申電誦悉,李旅連日力挫強敵,已樹本軍勝利之先聲,曷勝欣慰!南口陣地,即為吾儕光榮之歸宿。我死則國生,我貪生則國死,吾儕寧死盡以維護此陣地,並不幸求生還也。望轉告貴師全體同生死之官兵們,努力爭取勝利為盼!」。
(以上兩則,為湯恩伯軍長8月13日致羅芳珪、王仲廉的戰地通信。見上海出版的《中國陸軍第三方面軍抗戰紀實》。)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戰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海信濮塘 瀏覽:376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報告制度 瀏覽:747
現在電影版權誰最多 瀏覽:566
邵陽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553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