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採石公園的介紹!
三元洞是採石風景區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
這座依山傍水的石洞,亦名「中元水府」、「定江神祠」,習稱「妙遠閣」或「三官洞」。從三元洞名稱的演變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到它所經歷的一個悠久的歷史過程。
探尋三元洞的本意,我們發現,三元洞又稱三官洞、三觀殿。「三官」傳說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為一義,是道教所奉祀的神靈。據乾隆十五年《當塗縣志》中記載:此洞系康熙年間僧人定如在原來基礎上稍加整理,並在洞中置石床、石灶、石幾、石凳和石龕,並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此後,又有一些僧人陸續來此面壁修行,並在「洞外鋤熹地插棘種蔬」,三元洞逐漸有了生機。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陽太守喻成龍自金陵東下,路過採石磯,當時天色已晚,「入夜而江聲四起,奔雷挾雨交至,淅瀝蓬窗」,喻成龍便「剪燭危坐」。第二天風雨依舊,他登岸游太白樓,到了晚上雨依舊沒有止意,喻成龍便系了小艇在風雨交加中探三元洞。久坐之後見到了僧人道開,發現道開有仙風道骨之氣,便聽了道開的建議,於當年八月,在三元洞右邊的空隙處建了「妙遠閣」,半架江水之上。此閣上依千仞之壁,下臨不測之淵,並供大士像一座。後來又有僧人不斷到三元洞鑿山開道,鋪以石磴,並募捐建起了石欄桿,這時的三元洞已呈現出「俾登臨者拾級而下,履險若干,羊腸九坂,盡成練舞」的人文景觀。
關於三元洞,民間還有另一個傳說,說湖南有三個秀才赴京會考,經過採石忽然碰到了狂風暴雨,恰遇此洞避難,大難不死的三個秀才在隨後的殿試中包攬三甲,做了高官。為了感謝神靈護佑之恩,特在此營建廟宇奉祀,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於是三元洞的這個民間傳說不脛而走,並成為學子必游之處。
如今三元洞整個建築風貌依舊,飛檐峭壁,雕梁畫棟,琉璃屋頂,光彩熠熠。三元洞於崖壁之間,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探身俯視,彷彿浮在水面,令人目眩。三元洞洞中有洞,別有洞天,石壁東側有一小洞,下通長江,俯身就可以觸到江水,水聲可聞。憑欄遠眺,江天一色,偶有鷗鳥飛過,也有漁舟漸近漸遠,更有浪擊水面的驚濤聲,凝眸定睛,有細碎的陽光金霞般鋪灑在江面。三元洞不愧為江南美景勝地。
太白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宋元時期均有修葺。明正統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視江南時重建。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為太白樓,又稱「唐李公青蓮祠」。後毀於兵燹。清光緒三年(1877年),兵部尚書彭玉麟捐資重建。
太白樓位於翠螺山南麓,依山而臨江。樓高18米,三層兩進,前樓後閣,左右迴廊;歇山屋頂,筒瓦滴水,鱉魚走獸,飛檐翹角,蔚為壯觀。尤其是祠堂正廳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負雙手,昂首挺胸,神態瀟灑飄逸,十分傳神地再現了詩仙風韻。遊人士子,登樓遠眺,長江如練,綠洲溢翠,百舸爭流,鷗鳥翱翔,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的美譽,它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長江著名的「三樓一閣」。
為紀念偉大詩人李白,弘揚李白詩歌文化,1986年,太白樓東側一組清代建築改建並與太白樓合璧,由此構成了全國建樓最早、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紀念館。
館內還陳列著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畫及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當代名人書畫、李白研究專著等。
太白樓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縝、白居易、陸游、文天祥、李鴻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跡和歷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詩作,平添了太白樓深厚的無形財富,它們同太白樓建築群的有形財富一道為國人呈現了淳厚無比的文化積淀。
「大江繞絕壁,草聖伴詩仙。」大自然造化了採石磯,採石磯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人、畫家,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決定建立林散之藝術館,並於1991年10月15日在馬鞍山採石風景區建成,了卻了先生「歸宿之期願與李白為鄰」的心願。
林散之先生是我國書法藝術一代宗師,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縣,出生於江蘇江浦,自幼聰慧,六歲入村塾,習詩文、聯語,同時臨習顏柳楷書,又喜塗抹繪畫。13歲到南京從張青浦學人物畫,16歲師從范培開學書法,18歲向清代進士張粟庵學古文詩詞,32歲拜國畫大師黃賓虹為師並立志遠游。此後,先生歸居鄉里,潛心藝事。公務之暇,發憤自礪。自稱60歲始學草書,古稀之年後仍悉心變法,使其書法藝術日臻完善,進入全盛階段。其草書入於古人,於筆法墨法,多有新創,既有清新飄逸之姿,又有雄強恣肆之氣,為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繼二王、懷素之後的又一高峰,故有「當代草聖」之譽。
林散之藝術館佔地面積3,800平方米,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而又新穎獨特。藝術館由主館、副館、學術廳及墓園四個部分組成。主館屋頂覆蓋茅草,又名「江上草堂」,主要展示林散之先生一生中不同時期的書畫藝術精品百餘幅。副館主要陳列先生生前常用的印章、物品及其老師、友人們的作品。學術廳則是進行學術研究活動或接待賓客的場所。林散之藝術館豐富的陳列內容、獨特的建築風格、典雅的園林布局,自開放以來,吸引了許許多多知名人士和中外遊客,並多次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贊揚。目前,林散之藝術館不僅已成為學習、研究林散之先生的藝術思想和藝術成就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書畫藝術家和愛好者研習中國傳統詩書藝術淵源的實踐基地。
B. 寫馬鞍山採石磯的作文,有說明順序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這是詩人對大明宮唐皇帝早朝的描寫。 大明宮是中國唐代長安城最大的一處皇宮,在陝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龍首原上。因位於太極宮東北,又名「東內」。始建於貞觀八年(634 )。名永安宮,次年改名大明宮。龍朔二年 (662)重加修建,改名蓬萊 宮。咸亨元年(670)又改名含元宮,長安元年 (701)復名大明宮。自高宗以後大明宮成為帝王居住與朝會的主要場所。中和三年 (883)、光啟元年 (885) 與乾寧三年 (896) 連遭兵火,遂成廢墟。 大明宮宮城平面呈南北向不規則長方形。南寬北窄,城垣周長 7公里余。面積約 3.2平方公里。城垣為夯土版築,底寬 10.5米,牆基寬 13.5米。城角處向外加寬 2米多,東北城角向內外各加寬 2米多。城門和城角內外均砌磚 面。共有城門 9個,南面正中有丹鳳門,其西有建福門, 東有望仙門;北面正中有玄武門,西有青霄門,東有銀 漢門;東面1個,名左銀台門;西面2個,南為右銀台門, 北為九仙門。正門丹鳳門已發現 3個門道,其餘各門均 1個門道。丹鳳門前為丁字形大街,向南的丹鳳街,寬 約176米。宮城東、西、北3面,築有與宮牆平行的夾城。 北夾城正中設重玄門,正對玄武門。 宮城內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宮牆,把宮內分為 3個區。依據其功能分屬前朝與內庭二部分。前朝包括前二區。南北中軸線上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據記載:「龍朔二年造蓬萊宮含元殿」(《長安志》卷六),高宗於龍朔三年四月「幸蓬萊宮新起含元殿」(《舊唐書·高宗記》),可知含元殿建造工期最多不過一年。 含元殿是丹鳳門內正殿,稱「外朝」,位於龍首原南沿,高於南面平地15米。殿面闊11間,進深4間,間寬5.3米。東、西、北 3面為夯牆。東南有翔鸞閣,西南有棲鳳閣,各有廊道與含元殿相連。兩閣前側各有一處朝堂遺址。殿前有長78米的「龍尾道」,磚石砌築,階梯與漫坡相間,三條並列,中間御道寬25.5米,兩側道各寬 4.5米。殿前百餘米有門址遺跡,可能為牌坊式建築。門左右有橫貫宮城的隔牆。門前面是一大廣場。 大明宮的正殿含元殿,經常舉行各種國家儀典而屢屢出現於歷史典藉中。據史載唐王朝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外事來往,每有外使朝會,皇帝端坐殿上,顯示出大唐王朝的威嚴。 含元殿座落在龍首山東部的南端,也就是《六典》原注所謂 「即龍首山之東趾」。其大台基是因就南坡鏟削並夯築增補而成,含元殿建在這高出地面10米以上的台基上,前面用磚砌成高大的墩台,設三條坡、平相間的道路登上,稱龍尾道。台頂又建二層殿基,下稱「陛」,上稱「階」。墩台、龍尾道、陛、階四周都有雕刻精緻的石欄桿環繞。殿即建在最上層台基上,為重檐廡殿頂建築,總寬近 58米。殿身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四周加一圈深一間的廊,形成面闊十三間、深六間的下檐。含元殿東西側各有廊十一間,至角矩折向南通向翔鸞、棲鳳二閣。二閣作三重子母闕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磚砌墩台。二闕下左右外側有各長十五間的東朝堂和西朝堂。含元殿居高臨下,兩翼開張,包括二閣在內,建築群總寬約 200米,氣勢弘大,大朝會時數萬人列於殿下廣場,李華在《含元殿賦》雲:「左翔彎而右棲鳳,翹兩闕而為翼。」足見其壯觀。含元殿是最能反映唐代氣魄的宮殿。 含元殿一直使用到唐朝末年,自興建至唐末被毀的二百餘年當中, 歷經了德宗貞元四年(788年)的地震和幾次大風、大雨的自然損害,不斷有所維修,但始終未見有重大拆改或重建的記錄。含元殿毀於唐末兵火。 宣政殿在含元殿北約 300米,稱「中朝」,為皇帝臨朝聽政處,亦為舉行朔望冊拜宣制等大典之所。殿基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40多米。殿前130米處,為3門並列的宣政門。宣政殿前東廊日華門外(東)有門下省、宏 文館、史館。宣政殿前西廊月華門外(西)有中書省、御史台、殿中內院、殿中外院等宮署建築。 紫宸殿在宣政殿北約95米處,位於內庭,稱「內朝」,是皇帝召大臣 議事之所,有時也舉行朝會或大典。殿基南北寬近50米。 內庭是帝王後妃起居遊憩的場所,中心地區有太液池,又名蓬萊池,位於龍首原北坡下低處,分東西二池,總面積約10餘萬平方米。大池內偏東處有一土丘,磚石堆積其上,為蓬萊山遺跡。其上原有太液亭。沿岸有迴廊遺址。池的周圍及內庭他處,有夯土殿址多處,是當 時內庭的殿宇廳堂、樓台亭閣的建築遺存。 內庭西部有皇帝舉行宴會、觀看舞樂和接待外國使臣用的麟德殿。殿基夯築,四周砌磚,南北長 130餘米,東西寬80餘米,上建前、中、後毗連三殿,周圍繞以迴廊,兩側建對稱的亭和樓。整個建築布局規正嚴密,左右對稱,主從分明,規模十分宏偉。
C. 馬鞍山採石小學三年級上冊有趣的植物作文100個字
「媽媽,新華書店關門了,快點來接我。」我在公用電話里焦急地說。
事情其實是這樣的:晚飯後,媽媽帶我到新華書店看書,她上街去買衣服,等下再來叫我,我轉來轉去,終於找到一本書。我看了幾頁,那裡的服務員說:「下班了!要買書的明天再買,大家可以回去了。」我就從三樓跑到一樓,准備在那裡等會兒,關門的爺爺說:「關門了!大家快回家。」我只好走到新華書店的門口。這時我看見一個小女孩也從店裡走出來。不知道等誰。我睜大眼睛在找媽媽,眼睛一下也不眨,可是過了一段時間,連媽媽的影子也沒找到。我心裡想:媽媽怎麼還沒來呢?接著,我在心裡又自我安慰:口袋裡還有一些錢呢!況且,手裡拎的塑料袋裡還有些吃的東西,不用怕的。過10分鍾,我心急如焚,只好到一個小攤上打電話給媽媽,媽媽讓我就站在那個地方別亂跑,她馬上就來。過了好一會兒,還是沒見著人影。這時,我忽然有一種離別的感覺,傷心、著急,也許有些絕望,真想找個地方哭一下。過了15分鍾左右,媽媽來了。我撲到媽媽身上哭了起來。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朝一日,如果我離開了媽媽,那我肯定會絕望的。
D. 秋遊去採石的作文三百字左右
採石磯是長江邊的一座山。我們進入景區,爸爸說:「李白一生多次登覽這座山,在這里寫下了許多好詩。」我們一邊走,一邊欣賞美景。我們先在山腳下觀賞了茂密的竹林,一棵棵竹子直插雲天,雖然粗,卻很嫩,江南的風景真醉人哪!山上樹木茂盛,林子里的鳥兒歡快地叫著,山真高呀!爬到半山腰我就出汗了。登上山頂,我向下一看,嚇得渾身發抖,山真陡哇!簡直是直上直下。只見遠處的山隱隱約約,馬鞍山市區高樓林立,山腳下的長江水彎彎曲曲,流向遠方。沿著石階下山,途中,我們又瞻仰了李白墓。下了山,在靠近長江水的一座樓閣里,我看到一尊菩薩,就跪在地上拜了幾下。爸爸說:「這尊菩薩離長江水很近,寄託著古代過江人對平安的追求。」
後來,我們到李白紀念館參觀。紀念館裡面有許多書畫作品。給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看到李白的木雕,李白迎風起舞,飄飄欲仙,真是太有風度了!
夕陽西下,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景區……
在這次旅行中,爸爸給我拍攝了幾十張珍貴的照片。現在看到這些照片,我彷彿回到了從前!多麼難忘的一次旅行!我愛你,馬鞍山採石磯!
E. 採石風景區一年四季的樣子(作文300字)
春風是春姑娘的裙擺,春姑娘吹著笛子慢步走動著,綠色的裙擺飄動著把青草、花兒、青蛙、……喚醒。小河靜靜地流著,蝴蝶像是春的國度來的使者翩翩起舞。
夏風像是夏哥哥手中的那把吉他,時而狂躁,時而舒緩的拂過臉頰有時激動過度,汗大顆大顆的落下那便成了雨。
秋風像是秋婆婆的衣袖,這風載著金色的收獲而來,婆婆的腳步走的那麼沉重,那風就像是秋婆婆金色的衣袖。
冬天的風像是冬爺爺那蒼白的胡須一陣風吹過樹上便銀裝素裹這白茫茫的一片不禁讓我想起了茉莉。
四季的風各有特色,不過我更喜歡風的味道那麼自然讓人心曠神怡。
F. 關於採石公園的作文200
十月國慶節到了,爸爸准備帶我去採石公園遊玩。聽了這個消息後,我興奮地快要跳起來了。
那天早上,陽光明媚、萬里無雲,我和爸爸提著需要的東西,高高興興地來到了車站。一路上,我們說說笑笑,不知不覺地就來到了美麗的採石公園。
進入公園,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派花團錦簇、鑼鼓喧天的熱鬧景象,一朵朵五顏六色的鮮花把公園打扮的美麗極了,一群穿著表演服的老人拿著小鼓「當當當」地敲了起來,他們跳啊,唱啊,一陣陣節日的氣息迎面而來。
我和爸爸隨著人流,踏著青石小徑,向翠螺山走去。小路上,鮮花盛開,小草的枝葉迎風吹拂著,不停地點著頭,彷彿在向我們問好呢;大樹撐開了它那綠色的大傘,在為人們遮陽;小鳥在林間飛舞著,像似在跳著歡迎的舞曲。那一座座古樸典雅的書香閣交相輝映在鮮花樹叢中。我和爸爸一路上歡聲笑語,不一會兒就來到了翠螺山腳下,我迫不及待地要爬上去,看看長江是不是像我夢中的那麼美。
開始爬山了,我奮力向山頂爬去,可爬了一會兒,就累得滿頭大汗。這時,我身旁的樹上有兩只小鳥,它們不停地叫著,好像是在為我加油鼓勁呢!終於我看到了在茂密的樹叢中有一座像塔一樣的建築,我想,那就是三台閣了吧!頓時,我渾身來了勁,一鼓作氣爬到了山頂。
在三台閣頂,極目遠眺,長江就像一條黃色的絲帶投入在了祖國媽媽的懷抱中,那些藍色的、綠色的屋頂,聽爸爸講是馬鋼的廠房,看上去就像一顆顆寶石,鑲嵌在家鄉的土地上。遠處一座座高樓大廈,勾畫出一幅欣欣向榮的圖象,使我的故鄉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長江之畔閃耀。
G. 描寫採石磯的作文
秋遊採石磯
在這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的日子裡,老師帶領我們來到著名景點採石磯秋遊。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並稱為「長江三磯」。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水流湍急,山勢險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朝大將常遇春就曾經在這里作戰,還在岩石上留下了一隻大腳印。唐朝大詩人李白也曾經在此留下足跡,《夜泊牛渚懷古》就是李白在深秋的採石磯寫下的。
一到採石磯,我就被周圍的美景吸引住了,近處的水,清清的,遠處的山,高高的,採石磯籠罩在一片秋色之中。
今天,採石磯的人可真多!大部分都是來這里秋遊的小學生。他們和我們一樣,邊走邊唱著歡樂的歌曲。
我們上山了,山路特別險峻,看看筆陡的石級,真叫人發顫。慢慢地,我們不知不覺爬到了半山腰,這可把我們累壞了。但為了能下山後玩個夠,我們還是頑強地堅持下來了。
「噢!耶!」同學們歡呼著,「可以『秋吃』嘍!」我們興奮極了,急忙打開背包,三個一群,五個一夥,開心地分享著美味的食物。我給同學吃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收獲了不少:三顆糖果、五粒巧克力豆、一個棒棒糖……直到我把肚子吃得飽的不能再飽時,才迫不得已停止了吃。
秋遊真好啊!我不但感受到了秋天的美,還開心地玩了一場。我愛秋遊!
H. 我愛家鄉的採石磯公園作文
我不愛雍容華貴的月季;不愛小巧玲瓏、白如絹、輕如紗的茉莉;也不愛國專色天香的玫瑰;我只屬愛淡雅樸素的荷花。
清晨,我迎著晨風來到公園,喲!荷花開了!點點荷花聳綴在水面上,翠綠輕盈的荷葉將水面鋪得滿滿的,荷花在翠綠的海洋里,好似這「海洋」中的多處亮點。下午,天上飄起了牛毛細雨 ,荷花更顯得美麗了。清風拂面傳來縷縷清香,這時綠色「海洋」中也現起了道道波痕,此起彼伏地遠去了,綠波中夾雜著粉白水嫩的荷花,荷花點點顯露出嬌嫩的肌膚。借著蒙蒙細雨,不時換著姿勢,真是美不勝收!
晴天看荷花也別有一番風味,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碧綠的大圓盤。荷花在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蓮蓬;有的還是骨朵兒,看起來好像一個要破裂的氣球。一陣輕風吹過,荷花翩翩起舞,裙子隨風飄動,遠看好似許多蝴蝶在舞蹈。
我愛荷花,因為她出淤泥而不染,而且她也不像月季那樣張揚,也不像茉莉那樣虛榮,她是一個謙虛,扎實、不愛張揚也不為自己的美麗飄飄然的花。
I. 採石公園作文400字
今天早上,我早早的就起來了,因為媽媽說今天去採石玩。在公交車上,我心想:採石是我夢寐以求想去的地方,這下可要好好玩玩。下了車,我們買了一些吃的就進去了。今天的人可真多啊!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有老人、有青年、還有一家三口帶小孩的,熱鬧極了。
公園里,高大的樹木茂密繁盛;竹林密密層層、挺拔俊秀;百花盛開、爭奇斗艷;不知名的小鳥在山中歡唱著,好像在歡迎我們。
我們先去了廷園,在那裡我們參觀了季漢章收藏的硯台,種類真多啊!有大的有小的,有圓的有方的,還有不規則的,有黃的有黑的,大的有書本那麼大,小的像火柴盒那麼小,那些硯台奇形怪狀,有趣極了!
接著我們去了林散之藝術館轉了一圈,又來到了三元洞,洞特別的深,就像地下室一樣,還有三尊菩薩,來往的遊客在那上香。出了三元洞,我們來到了峨嵋亭,我們在那兒休息了一會,吃了些東西。
接下來我們經過了李白衣冠冢,直接到達了三台閣,我們流下了豆粒大的汗珠,媽媽累得坐在那兒遲遲不肯離開。站在三台閣的最頂層往下看,高大的樓房變得矮小了,地上的樹林看不清了,周圍的景物和遠處的山一片朦朧,平時寬闊的長江這時也就得狹窄了。
採石還有很多景物,有梅園、大腳印、太白樓、蝸牛尾等等,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風景。
J. 求一篇關於馬鞍山採石磯春夏秋冬四季描寫的作文。(500字左右)
國慶節,我和妹妹一家到馬鞍山去玩,並去了長江第一磯———採石磯.遠遠地從山腳下抬頭望:只見蜂頂那麼高,山上隱隱約約可見一座塔.去山的路上還有兩座廟,廟里有兩個大水缸,大家都往裡面扔硬幣.進了廟,廟里有唐朝大詩人李白的雕像和一些唐朝的文物古跡.離開了廟,我們走了好多路,通往山頂的路彷彿沒有盡頭,正當我厭煩時,一條波濤滾滾雄偉壯觀的大河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啊,長江,我終於看見長江了!」我激動地大喊,大家也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只見長江之水彷彿從天的盡頭奔涌而出,流向另一個天的盡頭,怪不得她是中國第一條江河呢!我們繼續沿著一些台階往上走,山可真夠高啊!還沒到半山腰,我就累得踹不過氣來,但我還是和妹妹互相鼓勵著往前走,經過近一個小時的奮戰,我們終於來到了李白衣冠冢,據說李白生前非常喜歡來到這里游覽吟詩,最後他的衣冠就埋在這里,於是,這里就叫做李白衣冠冢.離開李白衣冠冢,到山頂還有一半路,我和妹妹走走停停,終於來到了山頂.從高外往下看,此時的長江更美了!在江的中心還有一個小島,島上的房子隱隱約約的展現在眼前,空中不時地飛來幾群鳥,遠處彷彿籠罩著一層薄紗……採石山水甲江南,果真是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