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群眾文化發展有哪些影響
群眾文化,廣義上講是人類社會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講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真正開始使用「群眾文化」是在1953年。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第一、群眾文化概括了主體為群眾,客體為活動;第二、群眾文化內容廣泛,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第三、群眾文化包含了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隊伍。
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
所謂二者之間的關系,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群眾文化既離不開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業離不開群眾文化。這是由我們國家的國情和性質決定的。
我們國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文化總政策——「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處於文化政策過程系統的元政策的層面上,是其他各種文化政策的依據、起點和歸宿,規定社會主義文化政策的全部矛盾運動和發展方向。文化產業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要在文化產業活動中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體地位,抵制和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腐朽思想,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需要社會主義,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因此為社會主義服務仍是堅持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而群眾文化,正是人民的文化。為人民服務,就是為群眾服務。而我們國家這種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是公有制為主體的,發展公共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這成了必然的要求。就群眾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務的關系來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群眾文化」這樣的概括二者的關系是再恰當不過了。只有我們的黨和政府,努力建設好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我們的群眾文化才能更好的發展,才能發展的更有活力。
在這里,我要說的是,無論是發展文化產業還是文化事業,我們必須堅持「政治正確」的原則。這是我們的國情和性質決定的,這種性質要求我們廣大的文化工作者生產出健康有益的文化產品,更好的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廣大的文化工作者,絲毫不能動搖發展群眾文化的信念,要充分的明白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群眾文化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
所以,一切熱愛祖國和人民,具有歷史責任感的文化工作者都應該珍惜全黨和全國人民幾十年的艱苦探索,運用文藝形式,發展群眾文化,為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
Ⅱ 如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將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文化非營利組織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方向、思路和實施路徑,必將大大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動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廣闊空間,切實增加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福祉。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正確處理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各種市場主體和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供給方式和資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為基本特徵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治理結構,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總體水平。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有效路徑,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進入公共事業領域。這有利於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做法,促進政府自身運作方式的改革,減輕政府壓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效率;有利於發揮社會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改善社會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發整個社會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創造力。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歸根到底是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政府工作重點在於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實現各級政府保障責任和義務的標准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標准化,同時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健康的文化消費觀念和方式,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方面有許多立足實際、改革創新的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寶貴經驗。今後,各級政府還應進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強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扶持;營造平等准入的發展環境,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事業;推動社會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和促進文化類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加強宣傳激勵機制,營造有利於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輿論氛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結合起來,引入市場機制,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動格局,全面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活力和發展動力。
Ⅲ 如何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供給
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將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文化非營利組織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方向、思路和實施路徑,必將大大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動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廣闊空間,切實增加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福祉。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正確處理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各種市場主體和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供給方式和資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為基本特徵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治理結構,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總體水平。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有效路徑,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進入公共事業領域。這有利於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做法,促進政府自身運作方式的改革,減輕政府壓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效率;有利於發揮社會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改善社會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發整個社會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創造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歸根到底是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政府工作重點在於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實現各級政府保障責任和義務的標准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標准化,同時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健康的文化消費觀念和方式,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近年來,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方面有許多立足實際、改革創新的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寶貴經驗。今後,各級政府還應進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強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扶持;營造平等准入的發展環境,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事業;推動社會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和促進文化類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加強宣傳激勵機制,營造有利於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輿論氛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結合起來,引入市場機制,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動格局,全面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活力和發展動力。
Ⅳ 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具體指什麼
具體指:好公益性與經營性、均衡化與個性化、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三對關系。
1、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服務的公益屬性決定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將公共利益置於首位,而不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
2、處理好均衡化與個性化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著眼於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共文化需求,應在區域空間、社群之間以及社會個體之間盡可能實現均衡的文化資源配置,盡力做到公平公正。
3、處理好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應用PPP模式,是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以下簡稱「PPP模式」)推廣應用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供給向合作供給、從單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轉變。
(4)公共文化服務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當前,亟須澄清模糊認識、克服不良傾向,引導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健康發展。
在PPP模式的實際運行中,受經濟利益驅動,社會資本往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缺乏足夠重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營利化傾向。如何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保證公益性的主體地位,約束社會資本過度的營利行為,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主要應用於市場化程度較高、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城市地區。這些地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個性化需求較強,但在個別領域出現了個性化文化服務規模盲目擴張、布局失衡的現象。
從實施情況看,一些社會資本沒有處理好公共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為提高自身效率隨意縮減服務項目和服務人群范圍,導致服務質量不同程度地下降
Ⅳ 如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
一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戰略布局的重大安排。
二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雙輪驅動」的「雙輪」之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實現「雙輪驅動」、協調發展,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正確道路的深刻認識和自覺把握。
三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建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保障,也是履行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改善和發展文化民生的內在要求。
四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的一項戰略性工作,是各級黨委、政府肩負的重要職責,也是各級文化行政部門第一位的工作。
Ⅵ 我國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環境狀況,民主法治等6方面會存在哪些問題
經濟發展: 鼠目寸光,只顧眼前利益, 不能高瞻遠矚。 只是靠出賣固有資源,開發房地產,占專用屬 住房耕地。 科技出口根本沒有。
民生改革: 一個月補貼100元, 給狗買火腿腸都不夠。 養老保險自己掏錢。
社會發展: 有還是沒有啊?
公共文化服務: 是指性方面的嗎?
環境狀況: 看看衛星地圖就知道了。
民主法治: 我沒有選舉權吧, 被抓的老虎們都養起來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