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如何看待大眾傳媒的發展對人們的文化的影響
電視、報紙、網路向我們傳遞了很多信息,它們都屬於傳媒。傳遞信息的載體就是傳媒。面向大眾傳遞信息的載體就是大眾傳媒。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沒有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古代的人們是用什麼方式來傳遞信息的呢?古代的傳媒方式大概有這些種類:口語、體語、文字、書籍、烽火、鴿子、人(如馬拉松的來歷)、馬(驛站)、畫等種種方式。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的人們一直在追求信息傳遞的准確與快捷。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准確度越來越高,方式和手段也越來越多。現代傳媒的種類:報紙、電視、書籍、雜志、互聯網、電影、廣告、手機、電話、傳真、可視電話、廣播、簡訊、CD等等。傳媒的確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入、無處不在。而在各種媒體的影響中,爭議最大的就是互聯網!網路給中學生帶來利多還是弊多一直是近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傳媒造福於人類,它的正面影響是主要的。今天的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能否掌握更多的信息並從信息中獲得靈感成為成功的關鍵!身處這樣的時代,同學們應該勇敢地投身於信息大潮中,成為信息高手,最大限度地發揮傳媒的優勢。感受大眾傳媒對個人的影響,知道通過各種媒體和運用新技術能夠收集、解釋、傳遞現實社會中的各種信息。 意義:了解傳媒對大眾生活及社會的影響,發揮其積極作用,利用傳媒為學習和生活服務。 我們在社會舞台上受傳媒影響最大 它在為青少年的發展提供幫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呈現出負面效果。引導學生應利用在眾傳媒的積極作用為自己的健康成長服務。 正方:俗話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競爭力強,要適應這個社會,必須依靠傳媒來了解世界。 雖然傳媒對青少年來說既有利也有弊,但是綜合起來看弊只是次要的,利才是主要的,這是誰也不能夠否定的事實。所以我方認為: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利大於弊。 我們每天都與傳媒打交道,例如與書、電視等等,難道大家說,這些對我們來說不是利大於弊的嗎? 你們才幼稚呢!在我們班上難道大家都是只看電視,不做作業嗎?至少我不是這樣。就算有,也只是少數同學呢。所以我還是認為是利大於弊。 那些因為看電視而導致成績越來越差的同學,是因為他們自己的控制能力不好,要是他們能夠自覺地在完成好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再去看電視,是不會有那樣的結果的。所以,這不能夠怪電視,只能夠怪他們的控制力不好。 是呀,要是我們完成好了作業,看看電視還能夠幫助我們休息休息呢。而且有些節目還可以開闊視野呢,如:動物世界、科學奧妙等等。 要是他們自己控制能力好些,就不會了呀!所以要怪就怪他們自己,不能夠怪電視。 傳媒包括:書籍、報紙、雜志、電視、廣播、互聯網等等。很顯然,我們每天都離不開書籍,我們天天都要與書籍打交道,可見書籍對我們肯定是利大於弊的。而那些雜志、報紙也能幫助我們拓展我們的視野、增加我們的知識;還有電視、廣播,雖然有些不利於我們青少年看,但是大部分也是對我們有益的。 顯然,他歪曲了我的意思。我問你「你每天都是在和黃色書籍打交道嗎?」,說著拿起了自己的書本,指著說「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成長的課本呀!」。難道說它們對我們來說不是利大於弊嗎? 是呀!既然你們認為書籍對我們來說是弊大於利,那你們為什麼還來讀書呢?你們能解釋嗎? 這些畢竟是少數呢,我們不能夠因為一件事情有壞處就不去做它吧?再說,如果我們具有一個良好的自製能力,就不會發生類似的事情呀! 那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學校裡面吧,我們都是青少年吧,我們又有多少人誤入了歧途呢?又有多少人慘死了網把呢?難道說我們全校同學都沒看過書、看過雜志、看過電視和上過網嗎?可見你們的觀點是錯誤的。 相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些只是一個小問題,我們不能夠因為傳媒對青少年有一點壞處,就說他弊大於利呀?你們現在能查到這些案例難道還不是利用了傳媒嗎?總的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 就像有些電視劇是有益於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如:科學探索、生活智多星等。還有大部分書、雜志都是好的,對我們都是有益的呀! 經過一番辯論可知,我們青少年的成長無時無刻不與傳媒發生著密切的關系,它幫助我們學到許多未知的知識,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足以說明他對我們青少年是利大於弊的。 反方:傳媒對學生學習和生活影響大,會分散我們的學生精力,長時間看電視、上網等,還會影響視力。 傳媒是一把雙刃劍,許多人都只看到它好的一面,於是往往誇大它的好處而忽視它的弊端。其實,我們仔細的統計一下不難發現,每年不知有多少青少年由於受不健康傳媒的影響誤入了歧途。所以,我方一致認為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弊大於利。
② 如何看待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文藝傳播的影響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文藝傳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由於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路化等發展,文藝傳播的方式和途徑面臨著重大變革。
2、文藝產品傳播方式和群眾接受欣賞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些文藝的新形態面前,特別是在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所帶動的文藝形態的快速變化面前,我國的文藝管理方式有些脫節或滯後。
3、要吸引和團結互聯網和新媒體領域的文藝創作主體。民營文化工作室、民營文化經紀機構、網路文藝社群等新的文藝組織大量涌現,網路作家、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製片人、獨立演員歌手、自由美術工作者等新的文藝群體十分活躍。必須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
③ 新媒體對我們的社會、文化、和個人生活有些什麼影響
你所提到的新媒體應該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新媒體既擁有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優點: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幾乎無數的人;每個參與者,不論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缺點:當傳播者想向每個接受者個性化地交流獨特的信息時,不再受一次只能針對一人的限制;當傳播者想向大眾同時交流時,不再不能針對每個接受者提供個性化內容。同時他指出新媒體完全依賴於技術,不是人類先天自然擁有的技能。沒有數字化等技術,新媒體完全不可能。
2008北京奧運會,新媒體首次作為奧運會獨立傳播機構與傳統媒體一起被列入奧運會的傳播體系。互聯網等新媒體平台被正式納入賽事轉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傳播渠道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奧運的巨大商機推動新媒體布局和發展,新媒體版權保護受到重視。
總體上說,2005年學界對新媒體的研究比較充分,研究的文章也比較多,各主要核心期刊都開辟了相關的專題,但同時也有一些不足。相關的研究文章有30篇之多,但研究的重點基本上比較集中,話題相似,創新不多,一些文章給人以重復、雷同之感。一些學者所提出的觀點比較膚淺,有的提出了問題卻並沒有闡述解決途徑。
④ 新媒體對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影響
新媒體滿足了人們互動表達的需要、迎合了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多樣性和個性化。推動新部類誕生、拓展新的運營方式、關注度更高更廣更遠、產業鏈更深入、保護性凸顯作用。
⑤ 談談新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信息傳播得更快了,事實揭發的更多了,引發人們的更多思考。
⑥ 新媒體將對公共關系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
論文版權問題,請自己去看
http://www.xzbu.com/8/view-1062188.htm
*******************************
您好,答案已經給出,請您瀏覽一遍
有什麼不懂的地方歡迎回復我!
如果滿意請及時點擊【採納回答】按鈕
或者客戶端的朋友在右上角評價點【滿意】
您的採納,
是我答題的動力
也同時給您帶來知識和財富值
***************************************************
⑦ 論新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新媒體的存在。改變了人們以往的交流方式,我們只需要電腦、手機等通信工具就可以實現快速的交流,許多人已經開始利用新媒體的環境。改變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但新媒體這種交流方式也是有缺點的,使我們交流的時候沒辦法看見對方真實的感情與情緒,可能由於某條信息的發送錯誤,產生一些誤會,也有很多人利用新媒體進行欺詐。
由於新媒體發展突飛猛進,主要載體依託於移動設備,使得很多人過分的情感依賴於手機等移動設備,在實際生活中變得冷漠,甚至有「不要讓你的孩子被手機帶大」這樣的宣傳語來警示人們新媒體內容對我們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凡事應該懂得適可而止,不要讓它影響了你現實的生活。
(二)新媒體對人們文化興趣的影響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人們開始採用電子閱讀方式。根據調查報告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成人手機閱讀比例達到52.1%,同比增長9.8%,並且我國人均手機閱讀時間超過半小時。
人們閱讀的大部分是微博、微信等軟體,這里的信息具有豐富、全面、有趣,也有通過視頻收看方式,傳統的電視沒有辦法快進。並且總有廣告的出現。通過網路觀看有快進功能,還具有選擇性。
(三)新媒體蘊含了巨大的商機
由於新媒體傳播快、受眾廣、開放性、多元化的特性,使其蘊含了巨大的商機,催生了一系列的產業,直播、購物、各種交易平台等等。
⑧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群眾文化發展有哪些影響
群眾文化,廣義上講是人類社會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講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真正開始使用「群眾文化」是在1953年。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第一、群眾文化概括了主體為群眾,客體為活動;第二、群眾文化內容廣泛,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第三、群眾文化包含了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隊伍。
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
所謂二者之間的關系,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群眾文化既離不開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業離不開群眾文化。這是由我們國家的國情和性質決定的。
我們國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文化總政策——「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處於文化政策過程系統的元政策的層面上,是其他各種文化政策的依據、起點和歸宿,規定社會主義文化政策的全部矛盾運動和發展方向。文化產業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要在文化產業活動中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體地位,抵制和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腐朽思想,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需要社會主義,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因此為社會主義服務仍是堅持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而群眾文化,正是人民的文化。為人民服務,就是為群眾服務。而我們國家這種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是公有制為主體的,發展公共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這成了必然的要求。就群眾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務的關系來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群眾文化」這樣的概括二者的關系是再恰當不過了。只有我們的黨和政府,努力建設好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我們的群眾文化才能更好的發展,才能發展的更有活力。
在這里,我要說的是,無論是發展文化產業還是文化事業,我們必須堅持「政治正確」的原則。這是我們的國情和性質決定的,這種性質要求我們廣大的文化工作者生產出健康有益的文化產品,更好的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廣大的文化工作者,絲毫不能動搖發展群眾文化的信念,要充分的明白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群眾文化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
所以,一切熱愛祖國和人民,具有歷史責任感的文化工作者都應該珍惜全黨和全國人民幾十年的艱苦探索,運用文藝形式,發展群眾文化,為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