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園公共設施有哪些
公共設施都包括但不限於下面的設備設施、場地等等:
1、綠化及小品(如亭台樓閣、水池噴泉、公共座椅)等等
2、公共照明設備
3、公共消防設備、消防樓梯、通道
4、公共配電設施(高低壓配電室、配電箱、配電櫃、電力管井、電閘箱、表具、線槽等等)
5、公共弱電設施(有線電視設備、電信設備、網路光纖設備、弱電管井、派接室、派接箱等等)
6、公共健身及兒童娛樂設施
(1)公園公共服務設施說明擴展閱讀
安全性原則
作為設置與公共環境中的公共設施,設計時必須考慮到參與者與使用者可能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任何行為,兒童的天性就是玩耍嬉鬧,這是不能改變的,而能改變的是以兒童身高作為一個尺度,低於此高度的公共設施均應考慮到其材料、結構、工藝及形態的安全性,在設計伊始便盡量避免對使用者所造成的安全隱患,這就是公共設施設計的安全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
通常情況下,在公共休息區內,或在公共座椅的周圍應設置垃圾桶,而垃圾桶的數量應與公共座椅的數量相匹配,太多會造成浪費,而太少則會誘使隨意丟棄垃圾的行為。可見,公共座椅與垃圾桶之間存在著某種匹配關系。
再如健身設施周圍相對集中的公共照明設施,便起到了引導人群使用的作用。而缺乏這種集中照明的公共設施,因缺乏引導性、安全性和交互性,在夜晚的使用率便相對較低。事實上,不僅如此,諸如衛生設施、休閑設施、便利性設施、健身設施等公共設施系統,它們之間及其內部均存在著自然匹配的關系,這種關系在設計時可以概括為的系統性原則。
2. 公共服務設施的介紹
公共服務設施是由公共、服務和設施三個詞語或者是公共服務與設施兩個回詞語構成的合答成詞,是這些詞語含義的整合。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3. 公共設施的作用
公共設施的作用是滿足人們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參與)和公共空間回的選擇。
城市公共設施答包括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城市垃圾(包括糞便)處理系統、城市道路、城市橋梁、港口、市政設施搶險維修、城市廣場、城市路燈、路標路牌、城空防空設施、城市綠化、城市風景名勝區、城市公園等。
城市公共設施按收費與否,有收費和不收費之分。從空間布局來分,有全市性公共設施、區域性公共設施、鄰里性公共設施三種。
(3)公園公共服務設施說明擴展閱讀
公共設施由於華而不實影響使用的情況並不鮮見,北京的街頭自助圖書館,就曾因為投入大、利用率低、書籍質量不高,受到廣泛質疑。
因為有先進的電腦管理和自助取借功能,一台「圖書館」的購買成本近40萬元,每年還要支出造價10%的維護費用,卻僅能存放400冊圖書,加之更新緩慢、操作復雜、故障頻發等原因,更讓普通百姓敬而遠之,平均每台每天只能借出4本書,而這種自助圖書館低使用率在全國已成普遍現象。
4. 公園區公共設施設計方面,有規范嗎
第一章總則
第1.0.1條 為全面地發揮公園的遊憩功能和改善環境的作用,確保設計質量,制定本規范。
第1.0.2條 本規范適用於全國新建、擴建、改建和修復的各類公園設計。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屬綠地設計可參照執行。
第1.0.3條 公園設計應在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的基礎上進行。應正確處理公園與城市建設之間,公園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以及近期建設與遠期建設之間的關系。
第1.0.4條 公園內各種建築物、構築物和市政設施等設計除執行本規范外,尚應符合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第二章一般規定
第一節與城市規劃的關系
第2.1.1條 公園的用地范圍和性質,應以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為依據。
第2.1.2條 市、區級公園的范圍線應與城市道路紅線重合,條件不允許時,必須設通道使主要出入口與城市道路銜接。
第2.1.3條 公園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標高應與該道路路面標高相適應,並採取措施,避免地面逕流沖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園綠地。
第2.1.4條 沿城市主、次幹道的市、區級公園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須與城市交通和遊人走向、流量相適應,根據規劃和交通的需要設置遊人集散廣場。
第2.1.5條 公園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觀,應與該地段城市風貌相協調。
第2.1.6條 城市高壓輸配電架空線通道內的用地不應按公園設計。公園用地與高壓輸配電架空線通道相鄰處,應有明顯界限。
第2.1.7條 城市高壓輸配電架空線以外的其他架空線和市政管線不宜通過公園,特殊情況時過境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選線符合公園總體設計要求;
二、通過喬、灌木種植區的地下管線與樹木的水平距離符合附錄二的規定;
三、管線從喬、灌木設計位置下部通過,其埋深大於1.5m,從現狀大樹下部通過,地面不得開槽且埋深大於3m。根據上部荷載,對管線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
四、通過喬木林的架空線,提出保證樹木正常生長的措施。
第二節內容和規模
第2.2.1條 公園設計必須以創造優美的綠色自然環境為基本任務,並根據公園類型確定其特有的內容。
第2.2.2條 綜合性公園的內容應包括多種文化娛樂設施、兒童游戲場和安靜休憩區,也可設游戲型體育設施。在已有動物園的城市,其綜合性公園內不宜設大型或猛獸類動物展區。全園面積不宜小於10h?。
第2.2.3條 兒童公園應有兒童科普教育內容和游戲設施,全園面積宜大於2h?。
第2.2.4條 動物園應有適合動物生活的環境;遊人參觀、休息、科普的設施;安全、衛生隔離的設施和綠帶;飼料加工場以及獸醫院。檢疫站、隔離場和飼料基地不宜設在園內。全園面積宜大於20h?。
專類動物園應以展出具有地區或類型特點的動物為主要內容。全園面積宜在5~20h?之間。
第2.2.5條 植物園應創造適於多種植物生長的立地環境,應有體現本園特點的科普展覽區和相應的科研實驗區。全園面積宜大於40h?。
專類植物園應以展出具有明顯特徵或重要意義的植物為主要內容,全園面積宜大於20h?。
盆景園應以展出各種盆景為主要內容。獨立的盆景園面積宜大於2h?。
第2.2.6條 風景名勝公園應在保護好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基礎上,設置適量游覽路、休憩、服務和公用等設施。
第2.2.7條 歷史名園修復設計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為保護或參觀使用而設置防火設施、值班室、廁所及水電等工程管線,也不得改變文物原狀。
第2.2.8條 其他專類公園,應有名副其實的主題內容。全園面積宜大於2h?。
第2.2.9條 居住區公園和居住小區游園,必須設置兒童游戲設施,同時應照顧老人的遊憩需要。居住區公園陸地面積隨居住區人口數量而定,宜在5~10h?之間。居住小區游園面積宜大於0.5h?。
第2.2.10條 帶狀公園,應具有隔離、裝飾街道和供短暫休憩的作用。園內應設置簡單的休憩設施,植物配置應考慮與城市環境的關系及園外行人、乘車人對公園外貌的觀賞效果。
第2.2.11條 街旁游園,應以配置精美的園林植物為主,講究街景的藝術效果並應設有供短暫休憩的設施。
第三節園內主要用地比例
第2.3.1條 公園內部用地比例應根據公園類型和陸地面積確定。其綠化、建築、園路及鋪裝場地等用地的比例應符合表2.3.1的規定。
第2.3.2條 表2.3.1中Ⅰ、Ⅱ、Ⅲ三項上限與Ⅳ下限之和不足100%,剩餘用地應供以下情況使用:
一、一般情況增加綠化用地的面積或設置各種活動用的鋪裝場地、院落、棚架、花架、假山等構築物;
二、公園陸地形狀或地貌出現特殊情況時園路及鋪裝場地的增值。
公園內部用地比例(%)表2.3.1(詳細內容見附件)
第2.3.3條 公園內園路及鋪裝場地用地,可在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按表2.3.1規定值適當增大,但增值不得超過公園總面積的5%。
一、公園平面長寬比值大於3;
二、公園面積一半以上的地形坡度超過50%;
三、水體岸線總長度大於公園周邊長度。
第四節常規設施
第2.4.1條 常規設施項目的設置,應符合表2.4.1的規定。
公園常規設施 表2.4.1(詳細內容見附件)
第2.4.2條 公園內不S修建與其性質無關的、單純以營利為目的的餐廳、旅館和舞廳等建築。公園中方便遊人使用的餐廳、小賣店等服務設施的規模應與遊人容量相適應。
第2.4.3條 遊人使用的廁所面積大於10h?的公園,應按遊人容量的2%設置廁所蹲位(包括小便斗位數),小於10h?者按遊人容量的1.5%設置;男女蹲位比例為1~1.5∶1;廁所的服務半徑不宜超過250m;各廁所內的蹲位數應與公園內的遊人分布密度相適應;在兒童游戲場附近,應設置方便兒童使用的廁所;公園宜設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廁所。
第2.4.4條 公用的條凳、坐椅、美人靠(包括一切游覽建築和構築物中的在內)等,其數量應按遊人容量的20%~30%設置,但平均每1h?陸地面積上的座位數最低不得少於20,最高不得超過150。分布應合理。
第2.4.5條 停車場和自行車存車處的位置應設於各遊人出入口附近,不得佔用出入口內外廣場,其用地面積應根據公園性質和遊人使用的交通工具確定。
第2.4.6條 園路、園橋、鋪裝場地、出入口及游覽服務建築周圍的照明標准,可參照有關標准執行。
第三章總體設計
第一節容量計算
第3.1.1條 公園設計必須確定公園的遊人容量,作為計算各種設施的容量、個數、用地面積以及進行公園管理的依據。
第3.1.2條 公園遊人容量應按下式計算:
C=A/Am (3.1.2)
式中C――公園遊人容量(人)
A――公園總面積(?)
Am――公園遊人人均佔有面積(?/人)
第3.1.3條 市、區級公園遊人人均佔有公園面積以60?為宜,居住區公園、帶狀公園和居住小區游園以30?為宜;近期公共綠地人均指標低的城市,遊人人均佔有公園面積可酌情降低,但最低遊人人均佔有公園的陸地面積不得低於15v。風景名勝公園遊人人均佔有公園面積宜大於100?。
第3.1.4條 水面和坡度大於50%的陡坡山地面積之和超過總面積的50%的公園,遊人人均佔有公園面積應適當增加,其指標應符合表3.1.4的規定。
水面和陡坡面積較大的公園遊人人均佔有面積指標 表3.4.1(詳細內容見附件)
第二節布局
第3.2.1條 公園的總體設計應根據批準的設計任務書,結合現狀條件對功能或景區劃分、景觀構想、景點設置、出入口位置、豎向及地貌、園路系統、河湖水系、植物布局以及建築物和構築物的位置、規模、造型及各專業工程管線系統等作出綜合設計。
第3.2.2條 功能或景區劃分,應根據公園性質和現狀條件,確定各分區的規模及特色。
第3.2.3條 出入口設計,應根據城市規劃和公園內部布局要求,確定遊人主、次和專用出入口的位置;需要設置出入口內外集散廣場、停車場、自行車存車處者,應確定其規模要求。
第3.2.4條 園路系統設計,應根據公園的規模、各分區的活動內容、遊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確定園路的路線、分類分級和園橋、鋪裝場地的位置和特色要求。
第3.2.5條 園路的路網密度,宜在200~380m/?之間;動物園的路網密度宜在160~300m/?之間。
第3.2.6條 主要園路應具有引導游覽的作用,易於識別方向。遊人大量集中地區的園路要做到明顯、通暢、便於集散。通行養護管理機械的園路寬度應與機具、車輛相適應.通向建築集中地區的園路應有環行路或回車場地.生產管理專用路不宜與主要游覽路交叉。
第3.2.7條 河湖水系設計,應根據水源和現狀地形等條件,確定園中河湖水系的水量、水位、流向;水閘或水井、泵房的位置;各類水體的形狀和使用要求。遊船水面應按船的類型提出水深要求和碼頭位置;游泳水面應劃定不同水深的范圍;觀賞水面應確定各種水生植物的種植范圍和不同的水深要求。
第3.2.8條 全園的植物組群類型及分布,應根據當地的氣候狀況、園外的環境特徵、園內的立地條件,結合景觀構想、防護功能要求和當地居民游賞習慣確定,應做到充分綠化和滿足多種遊憩及審美的要求。
第3.2.9條 建築布局,應根據功能和景觀要求及市政設施條件等,確定各類建築物的位置、高度和空間關系,並提出平面形式和出入口位置。
第3.2.10條 公園管理設施及廁所等建築物的位置,應隱蔽又方便使用。
第3.2.11條 需要採暖的各種建築物或動物館舍,宜採用集中供熱。
第3.2.12條 公園內水、電、燃氣等線路布置,不得破壞景觀,同時應符合安全、衛生、節約和便於維修的要求。電氣、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設施、垃圾存放場及處理設施應設在隱蔽地帶。
第3.2.13條 公園內不宜設置架空線路,必須設置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避開主要景點和遊人密集活動區;
二、不得影響原有樹木的生長,對計劃新栽的樹木,應提出解決樹木和架空線路矛盾的措施。
第3.2.14條 公園內景觀最佳地段,不得設置餐廳及集中的服務設施。
第三節豎向控制
第3.3.1條 豎向控制應根據公園四周城市道路規劃標高和園內主要內容,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提出主要景物的高程及對其周圍地形的要求A地形標高還必須適應擬保留的現狀物和地表水的排放。
第3.3.2條 豎向控制應包括下列內容:山頂;最高水位、常水位、最低水位;水底;駁岸頂部;園路主要轉折點、交叉點和變坡點;主要建築的底層和室外地坪;各出入口內、外地面;地下工程管線及地下構築物的埋深;園內外佳景的相互因借觀賞點的地面高程。
第四節現狀處理
第3.4.1條 公園范圍內的現狀地形、水體、建築物、構築物、植物、地上或地下管線和工程設施,必須進行調查,作出評價,提出處理意見。
第3.4.2條 在保留的地下管線和工程設施附近進行各種工程或種植設計時,應提出對原有物的保護措施和施工要求。
第3.4.3條 園內古樹名木嚴禁砍伐或移植,並應採取保護措施。
第3.4.4條 古樹名木的保護必須符合下列規定:
一、古樹名木保護范圍的劃定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成林地帶外緣樹樹冠垂直投影以外5.0m所圍合的范圍;
2?單株樹同時滿足樹冠垂直投影及其外側5.0m寬和距樹干基部外緣水平距離為胸徑20倍以內;
二、保護范圍內,不得損壞表土層和改變地表高程,除保護及加固設施外,不得設置建築物、構築物及架(埋)設各種過境管線,不得栽植纏繞古樹名木的藤本植物;
三、保護范圍附近,不得設置造成古樹名木處於陰影下的高大物體和排泄危及古樹名木的有害水、氣的設施;
四、採取有效的工程技術措施和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維護其正常生長。
第3.4.5條 原有健壯的喬木、灌木、藤本和多年生草本植物應保留利用。在喬木附近設置建築物、構築物和工程管線,必須符合下列規定:
一、水平距離符合附錄二、三的規定;
二、在上款規定的距離內不得改變地表高程;
三、不得造成積水。
第3.4.6條 有文物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建築物、構築物,應保留並結合到園內景觀之中。
第四章地形設計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4.1.1條 地形設計應以總體設計所確定的各控制點的高程為依據。
第4.1.2條 土方調配設計應提出利用原表層栽植土的措施。
第4.1.3條 栽植地段的栽植土層厚度應符合附錄四的規定。
第4.1.4條 人力剪草機修剪的草坪坡度不應大於25%。
第4.1.5條 大高差或大面積填方地段的設計標高,應計入當地土壤的自然沉降系數。
第4.1.6條改造的地形坡度超過土壤的自然安息角=,應採取護坡、固土或防沖刷的工程措施。
第4.1.7條 在無法利用自然排水的低窪地段,應設計地下排水管溝。
第4.1.8條 地形改造後的原有各種管線的覆土深度,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
第二節地表排水
第4.2.1條 創造地形應同時考慮園林景觀和地表水的排放,各類地表的排水坡度宜符合表4.2.1的規定。
第4.2.2條 公園內的河、湖最高水位,必須保證重要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動物籠舍不被水淹。
各類地表的排水坡度(%)表4.2.1 (詳細內容見附件)
第三節水體外緣
第4.3.1條 水工建築物、構築物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水體的進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及閘門的標高,應保證適宜的水位和泄洪、清淤的需要;
二、下游標高較高至使排水不暢時,應提出解決的措施;
三、非觀賞型水工設施應結合造景採取隱蔽措施。
第4.3.2條 硬底人工水體的近岸2.0m范圍內的水深,不得大於0.7m,達不到此要求的應設護欄。無護欄的園橋、汀步附近2.0m范圍以內的水深不得大於0.5m。
第4.3.3條 溢水口的口徑應考慮常年降水資料中的一次性最高降水量。
第4.3.4條 護=頂與常水位的高差,應兼顧景觀、安全、遊人近水心理和防止岸體沖刷。
第五章園路及鋪裝場地設計
第一節園路
第5.1.1條 各級園路應以總體設計為依據,確定路寬、平曲線和豎曲線的線形以及路面結構。
第5.1.2條 園路寬度宜符合表5.1.2的規定。
園路寬度(m)表5.1.2 (詳細內容見附件)
第5.1.3條 園路線形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與地形、水體、植物、建築物、鋪裝場地及其它設施結合,形成完整的風景構圖;
二、創造連續展示園林景觀的空間或欣賞前方景物的透視線;
三、路的轉折、銜接通順,符合遊人的行為規律。
第5.1.4條 主路縱坡宜小於8%,橫坡宜小於3%,粒料路面橫坡宜小於4%,縱、橫坡不得同時無坡度。山地公園的園路縱坡應小於12%,超過12%應作防滑處理。主園路不宜設梯道,必須設梯道時,縱坡宜小於36%。
第5.1.5條 支路和小路,縱坡宜小於18%。縱坡超過15%路段,路面應作防滑處理;縱坡超過18%,宜按台階、梯道設計,台階踏步數不得少於2級,坡度大於58%的梯道應作防滑處理,宜設置護攔設施。
第5.1.6條 經常通行機動車的園路寬度應大於4m,轉彎半徑不得小於12m。
第5.1.7條 園路在地形險要的地段應設置安全防護設施。
第5.1.8條 通往孤島、山頂等卡口的路段,宜設通行復線;必須沿原路返回的,宜適當放寬路面。應根據路段行程及通行難易程度,適當設置供遊人短暫休憩的場所及護攔設施。
第5.1.9條 園路及鋪裝場地應根據不同功能要求確定其結構和飾面。面層材料應與公園風格相協調,並宜與城市車行路有所區別。第5.1.10條 公園出入口及主要園路宜便於通過殘疾人使用的輪椅,其寬度及坡度的設計應符合《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築物設計規范》(JGJ50)中的有關規定。
第5.1.11條 公園遊人出入口寬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總寬度符合表5.1.11的規定;
公園遊人出入口總寬度下限(m/萬人)表5.1.11 (詳細內容見附件)
二、單個出入口最小寬度1.5m;
三、舉行大規模活動的公園,應另設安全門。
第二節鋪裝場地
第5.2.1條 根據公園總體設計的布局要求,確定各種鋪裝場地的面積。鋪裝場地應根據集散、活動、演出、賞景、休憩等使用功能要求作出不同設計。
第5.2.2條 內容豐富的售票公園遊人出入口外集散場地的面積下限指標以公園遊人容量為依據,宜按500?/萬人計算。
第5.2.3條 安靜休憩場地應利用地形或植物與喧鬧區隔離。
第5.2.4條 演出場地應有方便觀賞的適宜坡度和觀眾席位。
第三節園橋
第5.3.1條 園橋應根據公園總體設計確定通行、通航所需尺度並提出造景、觀景等項具體要求。
第5.3.2條 通過管線的園橋,應同時考慮管道的隱蔽、安全、維修等問題。
第5.3.3條 通行車輛的園橋在正常情況下,汽車荷載等級可按汽車―10級計算。
第5.3.4條 非通行車輛的園橋應有阻止車輛通過的措施,橋面人群荷載按3.5kN/?計算。
第5.3.5條 作用在園橋欄桿扶手上的豎向力和欄桿頂部水平荷載均按1.0kN/m計算。
第六章種植設計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6.1.1條 公園的綠化用地應全部用綠色植物覆蓋。建築物的牆體、構築物可布置垂直綠化。
第6.1.2條 種植設計應以公園總體設計對植物組群類型及分布的要求為根據。
第6.1.3條 植物種類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適應栽植地段立地條件的當地適生種類;
二、林下植物應具有耐陰性,其根系發展不得影響喬木根系的生長;
三、垂直綠化的攀緣植物依照牆體附著情況確定;
四、具有相應抗性的種類;
五、適應栽植地養護管理條件;
六、改善栽植地條件後可以正常生長的、具有特殊意義的種類。
第6.1.6條 綠化用地的栽植土壤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栽植土層厚度符合附錄四的數值,且無大面積不透水層;
二、廢棄物污染程度不致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
三、酸鹼度適宜;
四、物理性質符合表6.1.4的規定;
五、凡栽植土壤不符合以上各款規定者必須進行土壤改良。
第6.1.5條鋪裝場地內的樹木其成年期的根系伸展范圍,應採用透氣性鋪裝。
土壤物理性質指標表6.1.4 (詳細內容見附件)
第6.1.6條 公園的灌溉設施應根據氣候特點、地形、土質、植物配置和管理條件設置。
第6.1.7條 喬木、灌木與各種建築物、構築物及各種地下管線的距離,應符合附錄二、三的規定。
第6.1.8條 苗木控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規定苗木的種名、規格和質量;
二、根據苗木生長速度提出近、遠期不同的景觀要求,重要地段應兼顧近、遠期景觀,並提出過渡的措施;
三、預測疏伐或間移的時期。
第6.1.9條 樹木的景觀控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郁閉度
1?風景林地應符合表6.1.9的規定;
風景林郁閉度表6.1.9 (詳細內容見附件)
2?風景林中各觀賞單元應另行計算,叢植、群植近期郁閉度應大於0.5;帶植近期郁閉度宜大於0.6。
二、觀賞特徵
1?孤植樹、樹叢:選擇觀賞特徵突出的樹種,並確定其規格、分枝點高度、姿態等要求;與周圍環境或樹木之間應留有明顯的空間;提出有特殊要求的養護管理方法。
2?樹群:群內各層應能顯露出其特徵部分。
三、視距
1?孤立樹、樹叢和樹群至少有一處欣賞點,視距為觀賞面寬度的1.5倍和高度的2倍;
2?成片樹林的觀賞林緣線視距為林高的2倍以上。
第6.1.10條 單行整形綠籬的地上生長空間尺度應符合表6.1.10的規定。雙行種植時,其寬度按表6.1.10規定的值增加0.3~0.5m。
各類單行綠籬空間尺度(m)表6.1.10 (詳細內容見附件)
第二節遊人集中場所
第6.2.1條 遊人集中場所的植物選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在遊人活動范圍內宜選用大規格苗木;
二、嚴禁選用危及遊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
三、不應選用在遊人正常活動范圍內枝葉有硬刺或枝葉形狀呈尖硬劍、刺狀以及有漿果或分泌物墜地的種類;
四、不宜選用揮發物或花粉能引起明顯過敏反應的種類。
第6.2.2條 集散場地種植設計的布置方式,應考慮交通安全視距和人流通行,場地內的樹木枝下凈空應大於2.2m。
第6.2.3條 兒童游戲場的植物選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喬木宜選用高大蔭濃的種類,夏季庇蔭面積應大於游戲活動范圍的50%;
二、活動范圍內灌木宜選用萌發力強、直立生長的中高型種類,樹木枝下凈空應大於1.8m。
第6.2.4條 露天演出場觀眾席范圍內不應布置阻礙視線的植物,觀眾席鋪栽草坪應選用耐踐踏的種類。
第6.2.5條 停車場的種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樹木間距應滿足車位、通道、轉彎、回車半徑的要求;
二、庇蔭喬木枝下凈空的標准:
1?大、中型汽車停車場:大於4.0m;
2?小汽車停車場:大於2.5m;
3?自行車停車場:大於2.2m。
三、場內種植池寬度應大於1.5m,並應設置保護設施。
第6.2.6條 成人活動場的種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宜選用高大喬木,枝下凈空不低於2.2m;
二、夏季喬木庇蔭面積宜大於活動范圍的50%。
第6.2.7條 園路兩側的植物種植
一、通行機動車輛的園路,車輛通行范圍內不得有低於4.0m高度的枝條;
二、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園路邊緣種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1?不宜選用硬質葉片的叢生型植物;
2?路面范圍內,喬、灌木枝下凈空不得低於2.2m;
3?喬木種植點距路綠應大於0.5m。
第三節動物展覽區
第6.3.1條 動物展覽區的種植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有利於創造動物的良好生活環境;
二、不致造成動物逃逸;
三、創造有特色植物景觀和遊人參觀休憩的良好環境;
四、有利於衛生防護隔離。
第6.3.2條 動物展覽區的植物種類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有利於模擬動物原產區的自然景觀;
二、動物運動范圍內應種植對動物無毒、無刺、萌發力強、病蟲害少的中慢長種類。
第6.3.3條 在籠舍、動物運動場內種植植物,應同時提出保護植物的措施。
第四節植物園展覽區
第6.4.1條 植物園展覽區的種植設計應將各類植物展覽區的主題內容和植物引種馴化成果、科普教育、園林藝術相結合。
第6.4.2條 展覽區展示植物的種類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對科普、科研具有重要價值;
二、在城市綠化、美化功能等方面有特殊意義。
第6.4.3條 展覽區配合植物的種類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能為展示種類提供局部良好生態環境;
二、能襯托展示種類的觀賞特徵或彌補其不足;
三、具有滿足游覽需要的其他功能。
第6.4.4條展覽區引入植物的種類,應是本園繁育成功或在原始材料圃內生長時間較長、基本適應本地區環境條件者。
第七章建築物及其他設施設計
第一節建築物
第7.1.1條 建築物的位置、朝向、高度、體量、空間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功能,應符合公園總體設計的要求。
第7.1.2條 游覽、休憩、服務性建築物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與地形、地貌、山石、水體、植物等其他造園要素統一協調;
二、層數以一層為宜,起主題和點景作用的建築高度和層數服從景觀需要;
三、遊人通行量較多的建築室外台階寬度不宜小於1.5m;踏步寬度不宜小於30cm,踏步高度不宜大於16cm;台階踏步數不少於2級;側方高差大於1.0m的台階,設護攔設施;
四、建築內部和外緣,凡遊人正常活動范圍邊緣臨空高差大於1.0m處,均設護攔設施,其高度應大於1.05m;高差較大處可適當提高,但不宜大於1.2m;護攔設施必須堅固耐久且採用不易攀登的構造,其豎向力和水平荷載應符合本規范第5.3.5條的規定;
五、有吊頂的亭、廊、敞廳,吊頂採用防潮材料;
六、亭、廊、花架、敞廳等供遊人坐憩之處,不採用粗糙飾面材料,也不採用易刮傷肌膚和衣物的構造。
第7.1.3條 游覽、休憩建築的室內凈高不應小於2.0m;亭、廊、花架、敞廳等的楣子高度應考慮遊人通過或賞景的要求。
第7.1.4條 管理設施和服務建築的附屬設施,其體量和煙囪高度應按不破壞景觀和環境的原則嚴格控制;管理建築不宜超過2層。
第7.1.5條 「三廢」處理必須與建築同時設計,不得影響環境衛生和景觀。
第7.1.6條 殘疾人使用的建築設施,應符合《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築物設計規范》(JGJ50)的規定。
第二節駁岸與山石
第7.2.1條 河湖水池必須建造駁岸並根據公園總體設計中規定的平面線形、豎向控制點、水位和流速進行設計。岸邊的安全防護應符合本規范第7.1.2條第三款、第四款的規定。
第7.2.2條 素土駁岸
一、岸頂至水底坡度小於100%者應採用植被覆蓋;坡度大於100%者應有固土和防沖刷的技術措施;
二、地表逕流的排放及駁岸水下部分處理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
第7.2.3條 人工砌築或混凝土澆注的駁岸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寒冷地區的駁岸基礎應設置在冰凍線以下,並考慮水體及駁岸外側土體結凍後產生的凍脹對駁岸的影響,需要採取的管理措施在設計文件中註明;
二、駁岸地基基礎設計應符合《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J7)的規定。
第7.2.4條 採取工程措施加固駁岸,其外形和所用材料的質地、色彩均應與環境協調。
第7.2.5條 堆疊假山和置石,體量、形式和高度必須與周圍環境協調,假山的石料應提出色彩、質地、紋理等要求,置石的石料還應提出大小和形狀。
第7.2.6條 疊山、置石和利用山石的各種造景,必須統一考慮安全、護坡、登高、隔離等各種功能要求。
第7.2.7條 疊山、置石以及山石梯道的基礎設計應符合《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定》(GBJ7)的規定。
第7.2.8條 遊人進出的山洞,其結構必須穩固,應有採光、通風、排水的措施,並應保證通行安全。
第7.2.9條 疊石必須保持本身的整體性和穩定性。山石銜接以及懸挑、山洞部分的山石之間、疊石與其它建築設施相接部分的結構必須牢固,確保安全。山石勾縫作法可在設計文件中註明。
5. 公園設計說明包括哪些內容
詳細規劃設計包括景觀節點、道路交通、服務設施、景觀設施、照明設施、店面裝飾等內容。
6. 公園設計說明
雅安濱河公園步行商業街位於雅安市沿江路,從大北街口至南正街口,全長約700米。為改變沿江路商市萎縮、檔次低、環境臟亂的現狀,恢復人氣,強化商機,濱河步行街的規劃設計遵循「以人為本,突出特色,完善設施,精益求精」的設計原則,注重城市文化的重塑與發展,改造城市環境,重整商業形態和商業氛圍,發展旅遊產業,實現通過環境整治給人們提供一個環境優雅、舒適、安全、高效的購物遊憩的商業空間。一、 規劃設計原則1. 統一原則強調商業街的完整性與統一性,以風格統一的環境設計規范整條街道,並要求對這條街實施統一管理。2.以人為本原則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創造輕松、舒適、獨具特色的休閑購物環境。3.文化原則為提升文化品味,配合步行街沿江茶廊、茶葉博物館特色,把步行街分為六段,每段分別以「琴」「棋」「書」「畫」「茶」「詩」為主題開展設計,以現代手法、現代材料和古典元素的有機結合,詮釋了「精、美、特」山水園林城市和「川西明珠」城市的嶄新形象。4.簡潔原則從整體風格到細部設計遵循現代、簡潔、樸素淡雅的原則,避免過度刺激的燈光與廣告營造商業氣氛,要求透出大眾街建築環境自身的魅力。二、 詳細規劃設計詳細規劃設計包括景觀節點、道路交通、服務設施、景觀設施、照明設施、店面裝飾等內容。1.景觀節點根據步行街平面構成及空間形態,並配合「琴」「棋」「書」「畫」 「茶」「詩」主題選取六處主要景觀點。一是大北街與沿江路街口,該處為「琴」的主題,並為步行街的埠位置。我們以中國古典樂器琵琶的平面形態為意境設計該處的平面位置,並在水景邊放置四個主題的雕塑小品。二是小北街口,該處以「棋」為主題作景觀小品,三是八一路口,該處以「書」為主題作雕塑小品,四是文定街口,此處以「畫」為主題作雕塑小品,五是茶葉博物館,該處以「茶」為主題,取茶壺、茶碗等形態作雕塑小品並配以景觀小景。六是南正街口,此處以「詩」為主題,取古代竹簡書的形態作雕塑小品,並在雕塑小品的周圍布置音樂噴泉。在大北街與南正街口以地面鋪裝的方式設置地標,暗示商業街的端頭位置(開始或者結束)。在小北街與沿江西路口設置廣場噴泉,遊人與小孩可以在這幾處景觀小品處玩耍,在商業街較緊張的心態在此可以放鬆,心情有張有弛。2.道路交通為體現人本精神,取消道路道牙,使街道空間更開闊,通行更方便,組織交通更靈活、更順暢,將現有外露電線均改為暗埋電纜,為增強商業街的可達性,對工共交通線路和汽車、自行車停車場專門進行規劃。3.服務設施服務設施包括電話亭、郵箱、報刊和小賣亭、垃圾筒、坐椅等,均與各專業部門結合,進行統一的布局及造型設計。在造型設計中強調突出步行街及雅安市的特色,使各項服務設施小品之間雖功能各異,但又有雷同基因,形成全街特有的小品系列,為更方便顧客停留、休息、在商業街的逗留空間安排大量坐椅,坐椅的位置遵循順暢原則,與步行街平行排列,不影響通行空間中行人的活動,同時也滿足休息者的景觀要求。4.景觀設施景觀設施包括綠化、雕塑、噴泉、櫥窗、廣告、標設物等。為營造步行街輕松自然的活躍氣氛,除行道樹,在大街上增加了草坪和活動花壇,美化街道。在廣場上通過噴泉與綠化的設置強化景點特色。設計沿江步行街的標志,在地面鋪裝、花架、門牌等處重復出現,以增加步行街的統一性和可設別性,突出步行街的獨有品牌。5.照明設施照明設施包括人行道燈、廣場燈、埋地燈、泛光燈等,其造型以現代、簡潔為原則,與整條街風格一致,使燈光豐富建築和街道景觀。6.店面裝飾根據城市設計確定的整飾原則對商店進行裝修設計,嚴格把關,令其在統一中求變化,使店面裝飾既符合商業街整體環境的要求,又造型各異,豐富多彩。
7.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設施是指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各種公共性、服務性設施,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設施有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其中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8. 公園設計說明注意事項介紹
近年來,不僅工業在不斷高速發展,人文自然以及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我們的重視。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其政府除了關注當地經濟發展以外,更加入了建造公園的考慮,尤其是一些主要發展旅遊業的城市。因此,公園不僅僅是一個可以讓人們休閑放鬆的好地方,還很可能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志。那麼,對於一個公園的設計,我們需要注重哪些問題呢?
公園規劃設計整體要注意些什麼?
首先,我們要清楚了解到公園的規劃設計要以一定的科學技術和藝術原則為指導,以滿足遊憩、觀賞、環境保護等功能要求。在設計理念上,我們必須以人文為重要因素,將人與自然和諧的考慮放在首要位置。規劃是統籌研究解決公園建設中關系全局的問題。如確定公園的性質、功能、規模,在綠地系統中的地位、分工、與城市設施的關系,空間布局、環境容量、建設步驟等問題。
其次,設計是以規劃為基礎,用圖紙、說明書將整體和局部的具體設想反映出來的一種手段。公園最初的功能較為單純,偏重於提供安靜的休息如散步、賞景之用的環境。20世紀初葉以來,隨著公園建設的發展,又增加了很多活動內容,綜合性的公園一般有觀賞游覽、安靜休息、兒童游戲、文娛活動、文化科學普及、服務設施、園務管理等內容。
公園規劃要注意哪些細節?
在整體的考慮上,公園規劃通常是將造景與功能分區結合,將植物、水體、山石、建築等按園林藝術的原理組織起來,並設置適當的活動內容,組成景區或景點,形成內容與形式協調,多樣統一,主次分明的藝術構圖。
構成公園的主要素材,如植物、地形、地貌是受氣候、時間、空間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而演變的。公園規劃和設計必須考慮這些影響,因地、因時制宜,創造不同的地方特點和風格。
現在,在世界各地的角落裡基本上都會有著大大小小的公園,而不同地方的公園亦有著當地的特色。這就是因為在公園的設計當中,我們考慮地更多的不僅僅是一個人景和諧,還要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等地理因素,設計出地理上,布局上均合理的公園。甚至,我們還可以在設計公園時將當地的文化傳統融入進去,以展示當地的人土風情。
9. 公共設施都包括哪些
公共設施都包括但不限於下面的設備設施、場地等等:
1、綠化及小品(如亭台樓閣、水池噴泉、公共座椅)等等
2、公共照明設備
3、公共消防設備、消防樓梯、通道
4、公共配電設施(高低壓配電室、配電箱、配電櫃、電力管井、電閘箱、表具、線槽等等)
5、公共弱電設施(有線電視設備、電信設備、網路光纖設備、弱電管井、派接室、派接箱等等)
6、公共健身及兒童娛樂設施
7、公共安全設備(圍牆、攝像頭、護欄、園區大門、檔桿等等)
8、公共場地及公共道路
9、公共給排水設施(公共給排水管道、下水渠道、管井、各類水泵、管道閥門、雨水管、污水篦子等等)
10、電梯、電梯等候廳
11、公共樓道、樓梯、單元門廳、共用的樓宇大堂、公共衛生間(非必要)
12、建築物的地基等基礎設施
13、建築物樓頂屋面及共用的外牆
公共設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給社會公眾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築或設備,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從社會學來講,公共設施是滿足人們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參與)和公共空間選擇的設施,如公共行政設施、公共信息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體育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公共交通設施、公共教育設施、公共綠化設施、公共屋等。
10. 園林規劃設計說明要包括哪些方面
6.公園設計課程 ——說明書要求
以下目錄為參考,書寫公園設計說明書(1-8 為說明書的重點內容)
一、規劃背景
二、規劃總則
2.1規劃依據、原則及目標
2.2規劃范圍、期限及內容
2.2規劃主題與性質
四、場地綜合現狀與服務對象分析研究
區位現狀分析
交通現狀分析
用地現狀分析(包括用地構成與坡度坡向等豎向分析)
規劃范圍內氣候、水文、土壤與植物、動物與建築分析
服務人群分析
五、規劃方案解析
總體布局與規劃結構
功能分區與景點設置
六、道路交通系統規劃(動態交通與靜態交通規劃)
路網規劃
道路豎向設計
交通設施規劃
七、植被規劃
植被現狀
規劃內容
樹種選擇
八、重要景觀節點設計
九、綜合服務設施規劃(可簡化,寫出規劃技要求術與原則)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無障礙服務設施規劃
十、景觀設施規劃(可簡化,寫出規劃技術要求與原則)
街具系統
照明系統
指示系統
戶外廣告系統
十一、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可簡化,寫出規劃技術要求與原則)
電力系統規劃
通訊系統規劃
給排水系統規劃
十二、綜合防災規劃(可簡化,寫出規劃技術要求與原則)
消防工程規劃
抗震規劃
防洪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