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存在的問題
服務型政府建設中的問題
一 建設理論准備不足
二 流於形式缺乏體制創新
三 沒有完善的機制內和法律制度支持他的建設容
1政府和公務員的績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2我國立法系統還不完善
3與其相呼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
4政府責任機制不健全
四 把服務型政府當做電子政務建設
五 沒有明確的服務要求和質量標准來規范政府服務
六 公務員素質不能適應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客觀要求
七呈現政府熱公民冷的情況
② 服務型政府要怎樣建立
服務型政府應該是「陽光政府、創新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等模式交叉、綜合滲透的結果。它的建立與發展應遵循以下的方法途徑。
(一)在政府行政程序上:公開透明,建設陽光政府。政務必須向公眾公開,包括政府組織的使命公開、辦事程序公開、常用法規公開以及辦事結果公開等。
(二)在政府行政功能上:建設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理念要成為政府工作的宗旨,寓管理於服務中,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公平的競爭環境,為公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
(三)在政府行政機制上:建設創新型政府。政府管理制度創新的必要性,首先是為了提高政府的活力和效率。政府是一種自然壟斷性組織,只有引入創新、激勵和競爭精神,才能提高效率。其次為了適應政治、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必須進行管理制度的創新。最後是為了解決國內經濟發展的具體問題,要求政府制度不斷創新。
(四)在政府行政技術手段上:建設電子型政府。電子政府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也是建設公共政府體制的重要基礎。電子政府的建立,不僅可以使老百姓能夠得到更廣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務,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服務效率,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方式,改變政府與企業、公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做到透明化、公共化,從而減少滋生腐敗現象產生的溫床。
(五)在政府行政規則上: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型政府。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WTO的規則正是建立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它們要求政府必須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經濟與社會事務,摒棄行政過程中的「暗箱」操作,提高行政效率。政府的所有權力要源於法律,源於人民的授權,使行政過程發生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監督之下。
(六)在職能定位上:建設服務型政府,前提是要明確政府應當承擔什麼職能。黨的十六大對政府職能作了四項界定: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黨的十七大要求「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進一步強調了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
(七)在服務內容上:建立健全符合國情、切實有效的公共服務體系。從世界范圍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前,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特徵是「有限的公共服務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一些國家建立了比較成型的公共服務體系。我國的國情比較特殊,這種特殊性表現為「三合一」: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轉型國家,一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家。借鑒國際經驗,從國情出發,我國的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應包括四項基本內容。
第一,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第二,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情況比較復雜,需要區分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對於發展公共事業性服務,政府責無旁貸。
第三,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政府應擔負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切實推動節能減排。同時,還應加快電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對其中屬於商業性的部分交由市場去做,屬於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擔起來。
第四,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對生產安全,企事業單位負有責任,政府也應強化安全服務體系建設和監管職責。而消費、食品和葯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性環節,政府責無旁貸。
(八)在服務方式上:在不斷創新中提高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當今世界,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深刻變革,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務方式也在不斷創新。特別是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提供了廣闊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應當大力推廣運用電子政務等服務手段,使公共服務更加透明、更加高效。
③ 如何建設服務型政府
放管服改革,供給側改革,政府職能轉變,擺在政府面前的各項具體工作要求每個政府工作人員一心為民解決問題的公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常態心對人民的愛心,埋頭苦幹甘心老黃牛事無巨細敢於擔當的責任心。為此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一點看法,僅供參考。
1. 完善公共服務職能。一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體系。加強公用基礎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教育設施、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等方面的建設,積極發展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做到公共服務不「缺位」。二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水平。要根據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努力提高公共產品的總量與質量,使公平服務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力爭使公共教育支出、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三是建立適合省情的公共服務模式。從公共服務支出來講,應以社會性公共服務支出為主;從公共服務消費來講,應當做到覆蓋面廣、水平適度、兼顧公平與效率;從發展過程來講,應當優先完善教育與科技公共服務;從公共服務供給來講,應當構建多元化、社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四是創新公共服務的方式。借鑒西方的做法,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開放一些公共服務的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允許社會組織和企業進入提供公共服務的領域。按照養事不養人的原則,探索麵向社會公開招標的方式,堅持政府購買勞務、購買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應標承辦勞務和服務,進行合同管理,按合同兌現報酬。五是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制度。這些制度主要包括義務教育制度、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制度、公共醫療衛生制度、科技補貼制度、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制度、公共收入與公共支出制度、公共服務參與制度、社會合作制度等。六是實現人人享有公共服務的目標。滿足全體公民最基本的公共服務需要,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貧有所助、病有所醫、幼有所教。
2. 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一是把取消和調整的審批項目落實到位。對省政府決定取消的審批項目,任何部門和市(州)、縣(市、區)政府不準再行審批或變相審批;對省政府決定改變管理方式的審批事項,要按規定交由社團、行業組織或中介組織實行自律管理,並指導其制定操作規程,健全運行機制;對省政府決定下放管理層級的審批項目,要放得下、接得住,不攬權、不推諉。二是加強後續監管工作。認真分析研究取消審批後還需通過其他方式監管的事項,制定並落實後續監管措施和辦法。不斷探索行政機關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的方法和手段,強化間接管理和事後監督,充分發揮行政規劃、行政指導、行政合同的作用。建立行政審批項目動態評估機制,對現有行政審批項目作進一步的調整。三是加快《行政許可法》的配套制度建設。建立統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統一送達行政許可決定的操作規則,積極探索聯合辦理、集中辦理、統一辦理行政許可的制度。完善有關聽取第三人意見的程序,便於申請人、利害關系人陳述和申辯。要認真執行聽證制度,依法確定聽證的具體范圍,制定聽證規則。四是清理規范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逐步建立政府部門依法監管、社團和行業組織自律管理、中介組織依法執業的制度,按照「正確引導、依法規范、加強監管、嚴格自律、推動發展」的工作思路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積極穩妥地開展這項工作。
3. 明確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與途徑③。一是強化宏觀管理職能。主要是強化戰略引導職能;強化平衡協調職能,制定相關法律法觀,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強化保護職能,通過合理的政策引導,幫助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規避風險。二是弱化微觀管理職能。以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改變政府管理經濟的基本方式。凡能由市場調節、企業自己決定、中介機構能提供服務的事項,政府堅決退出不再審批。能取消的堅決取消,能下放的堅決下放,不能「錯位」、「越位」。三是合理劃分行政職能。凡由省政府管理的許可權由省級政府負責,凡由市州政府管理的事項由市州負責,凡由縣級政府管理的事項由縣(市)負責。四是轉化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政府應促進中介組織、行業組織等社會組織的法制建設,明確政府與中介組織、行業組織的關系,擺脫其與政府部門的從屬關系,割斷其與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臍帶」,實現真正的脫鉤,把社會管理的有關職能真正讓位於中介組織和行業組織。
④ 為什麼要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基本內涵是:為全社會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務,以不斷滿足廣大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訴求,在此基礎上形成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
在改革攻堅階段,准確把握「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本質內容很重要。以公共服務體制為重點,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涉及中央、地方的公共服務分工體制、公共財政體制、事業機構改革乃至整個社會體制、政治體制的完善,是一場深刻的「政府革命」。它不是簡單地對現有政府管理體制的修修補補,不是單純地對現有行政管理體制的增增減減,也不是一般性政府職能調整,而是建立一個與經濟轉型、社會轉型相適應的、以人為本的現代政府模式。
「經濟建設型政府」轉向「公共服務型政府」是必然選擇。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逐步形成了一個「經濟建設型政府」模式。政府長期主導資源配置,並將掌握的資源主要運用在經濟領域,這使政府長期充當了經濟建設主體和投資主體的角色。
經濟建設型政府有幾個嚴重的誤區:一是政府長期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起主導作用;二是解決不了政府、國有企業與國有商業銀行的結構性矛盾,致使政企分開一直是改革中的一大難點;三是重視經濟建設的投入回報,嚴重忽視社會事業投入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四是不恰當地把一些本應該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推向市場、推向社會。實踐證明,經濟與社會發展失衡、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失衡等,都與這種政府模式有直接、內在的聯系。
從「經濟建設型政府」轉向「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必然選擇。我國要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必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的轉變。應當強調指出的是,「公共服務型政府」是對「經濟建設型政府」的一種「揚棄」:公共服務型政府並不否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是拋棄了政府把主要精力用來直接投資搞建設的做法,主張政府主要為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公共服務型政府」反映了政府管理的本質內容我
國正處在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政府管理對於建立穩定的經濟、社會秩序十分重要。管物、管人、管事既不是政府存在的理由,也不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政府管理的本質是提供良好的服務。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強調從管理的本質上去改變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總的來說,政府要提供三種基本性的公共服務:一是為企業、社會提供的經濟性公共服務。即通過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嚴格規范的市場監管、及時公開地向全社會提供經濟信息、提供最基本的基礎設施等,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二是著眼於最突出的社會矛盾,提供最緊迫的社會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比如,建立和完善從中央到地方的就業工作服務體系,提供基本的公共教育、公共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三是我國是一個經濟轉軌的大國,政府為社會直接提供的最重要的產品不是直接投資,而是制度性的公共服務。比如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設一個良好有效的金融制度、建設有利於公平競爭的法律制度環境等,可以為人們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長遠的預期。
政府轉型已經成為「十一五」時期改革攻堅的中心和重點。首先,政府轉型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解決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的客觀要求。黨的執政能力集中體現在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上,實現政府轉型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最具有實質性的步驟。其次,政府轉型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正是因為各級政府主導了投資的大方向和投資增長的速度,間接的宏觀調控手段很難發揮作用,使得重經濟增長、輕社會發展的問題很難得到有效解決。落實科學發展觀最迫切、最現實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政府轉型。最後,政府轉型是解決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的客觀要求。如何通過良好的公共服務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把貧富差距約束在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公眾所要求的限度內、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的差距、尋求符合我國國情的共同富裕之路,都對政府轉型提出全面挑戰。改革走到今天,經濟社會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大多同政府改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事實上,政府改革不僅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成為我國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點。
以建立公共服務體制為重點是推進政府轉型的主要任務當前,我國面臨著日益突出的兩大矛盾:一是經濟快速增長同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約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廣大社會成員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同公共服務不到位、公共產品短缺的突出矛盾。面對第一個突出矛盾,應當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面對第二個突出矛盾,應當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在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這是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舉措,而且還可以給人們一個穩定的預期,對擴大內需、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有重大影響。把建立公共服務體製作為「十一五」時期改革攻堅的目標之一,會使改革獲得更廣泛的社會支持。
今後幾年,要有效地解決社會日益突出的兩大矛盾,政府要扮演好兩種角色:一是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的轉變;二是強化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主體地位,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我國進入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利益主體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重要變化。我們必須充分估計基本公共產品的供給對「十一五」時期緩解收入分配差距、有效破解三農問題、地區發展不平衡中的關鍵作用。
⑤ 如何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改變傳統行政觀念 樹立現代政府理念 所謂現代政府理念即公共服務型政府理念。現代政府理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新公共管理運動蔚然成風的背景下首先由西方國家提出的,此後又得到多次修正。這一理念主張管理就是服務,政府的存在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政府應盡可能地為社會提供滿意的公共產品。 要確立現代政府理念,關鍵要克服傳統行政管理觀念的束縛和影響。 一、劃清傳統行政觀念和現代政府理念的界限 傳統的行政管理觀念與現代政府理念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思想理論體系。其本質區別主要表現在: 1、出發點不同。在傳統的行政管理觀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是為了實現統制而行使權力。它主張官本位,權力本位。而現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務型政府則是從公民需要出發,主張人本位,社會本位,以為公民謀福祉為宗旨。 2、政府工作的實現過程不同。在傳統行政管理觀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的管理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恩賜」過程,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統治;而在現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務型政府的管理則是公民與服務者互動的過程,雙方可以交流信息,相互協商,達成一致。 3、工作對象的選擇權利不同。在傳統的行政管理觀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面前,被服務者也是被統治對象。因此,一切服務都不排斥強制性(包括出於好心的服務);而在現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務型政府的管理模式下,服務的成立條件則是被服務者的自願與要求。因此,杜絕非法不合理強制是對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要求。 4、對政府職能定位不同。傳統的行政管理觀念認為,政府的核心職責是發展經濟,要建立管制型政府以便管理經濟和社會。現代政府理念則認為,政府的核心職能是公共服務,即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以及發布公共信息等。 5、對政府工作檢測的標准不同。傳統理念把行政效率作為檢測政府工作的標准。現代理念則以績效作為檢測政府工作的標准。 當前,重在實現三方面轉變:指導思想上實現由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會本位、公民本位轉變;管理內容上實現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管理方式上實現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的轉變。 二、樹立現代政府理念 所謂現代政府即公共服務型政府,也就是以公民為中心的政府。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因而政府在為「國家」這條船掌舵的時候,必須聽從人民的意見。這就要求政府在從經濟發展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的過程中,樹立如下理念: 1、以民為本。政府要確立公民取向的公民第一主義。 2、主權在民。國家主權屬於人民,而不是屬於某個個人或利益集團。因此,保障公民權利,促進公民權利的實現是政府的基本職能。 3、「顧客」至上。政府要致力於建設一個「企業家政府」,像企業家一樣想盡一切辦法滿足作為消費者的人民的合理期待和正當要求,不斷提升為人民服務的標准。 4、有限政府。現代政府是一個權力有限的政府,其權力的最大邊界是不損害公民合法權益。 5、民主開放。現代政治的基本特徵是民主,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公開。只有制定出相關政策和制度以保障人民參與政府決策、監督政府行為,才是真正的民主。 改善政府結構,建立服務型體制 調整政府結構,是實行政府轉型的核心內容。 首先,要將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轉向市場主導型經濟。 其次,進一步減少行政層次,改善政府結構。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執行、監督、協調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同時,要整合政府機構,「壓平」政府層級,構建綜合化、扁平化組織結構。 再次,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務財政體制,加大政府對公共服務的投入。當前要擴大公共財政支出的范圍,將財政支出的重點轉向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來。 第四,不斷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一是要擴大公共服務對不同群體的覆蓋。要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的公共需求。二是不斷擴大公共服務區域。不僅要加強面向城鎮的公共服務,更要加強面向廣大農村的公共服務。三是不斷增加公共服務項目,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各種物質和精神需求。 改革傳統行政方式 建設在線電子政府 以往的機構改革,從機構數量上看確實是大量減少了,但是從財政供養的人數上看,不僅沒有壓縮反而與日俱增。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世界不少國家電子政務已進入第三、四階段,真正實現了在線公共服務。而我國大部分政府的電子政務仍處於第一階段,難以在線開展公共服務。 我國必須加快發展電子政務的步伐。這是因為,推行電子政務是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政府管理創新的必由之路。電子政務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對政府管理的影響表現為具有生產力性質的政府管理工具的創新,政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電子政務的推行將真正精簡機構和人員,降低管理成本。因為電子政務要求與之相適應的行政體制,這必然極大地改變政府現有的管理組織形態。 改革傳統行政管理模式 提供有效公共服務 要實現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政府還必須改革服務模式,調動社會各方積極因素,共同提供公共服務。 首先,政府不僅要提供企業和民間組織不能或不願提供的公共服務,還要動員民營企業、民間組織參與提供公共服務,並明確其責任。同時,政府對公共服務的生產和供給要進行有效監督。 其次,推進中介組織的改革與發展。中介組織可以為政府的宏觀調控提供信息咨詢,為政府制定、執行規劃、政策提供建議和參考,中介組織還是為市場、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支生力軍。 再次,政府要建立符合本國和本地區特色的公共模式。
⑥ 為什麼要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了「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要求,並就服務型政府的宗旨、職能配置、管理方式、行為模式等方面作出原則性規定。這對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應對經濟市場化、國際化的新要求,進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新的形勢要求政府經濟職能要從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和直接投資管理項目向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轉變。把不該管且管不好的事情交給市場、企業、社會組織,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和整個社會的活力與效率。同時,應該由政府辦的事情,政府必須切實負起責任,不折不扣地辦好。
第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公共事業的發展嚴重滯後於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如人口結構、就業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階層結構的調整落後於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很不協調。逐步扭轉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建立基本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以基礎教育、基本醫療、群眾文化、公共基礎設施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等等,都要求政府轉變管理方式,加快政府管理創新,都要求政府逐步從競爭性行業撤出資金,在履行好經濟監管、市場調節職能的同時,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將公共資源注入公共產品和公共事業發展,為社會提供系統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續性的公共服務。
第三,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許多進展,積累了不少經驗,但總的看來,行政管理體制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仍然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建設服務型政府能夠很好解決政府管理中為誰服務、誰來服務、服務什麼、怎樣服務等問題,因而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
第四,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建設服務型政府,有利於促進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自覺按照國際通行規則辦事,提高我們社會制度的競爭力,增強政府的公信力;有利於在擴大開放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增強防範各種外部沖擊和風險的能力,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要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建立起公共服務型政府,增強其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當前關鍵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改變傳統行政觀念
樹立現代政府理念
所謂現代政府理念即公共服務型政府理念。現代政府理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新公共管理運動蔚然成風的背景下首先由西方國家提出的,此後又得到多次修正。這一理念主張管理就是服務,政府的存在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政府應盡可能地為社會提供滿意的公共產品。
要確立現代政府理念,關鍵要克服傳統行政管理觀念的束縛和影響。
一、劃清傳統行政觀念和現代政府理念的界限
傳統的行政管理觀念與現代政府理念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思想理論體系。其本質區別主要表現在:
1、出發點不同。在傳統的行政管理觀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是為了實現統制而行使權力。它主張官本位,權力本位。而現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務型政府則是從公民需要出發,主張人本位,社會本位,以為公民謀福祉為宗旨。
2、政府工作的實現過程不同。在傳統行政管理觀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的管理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恩賜」過程,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統治;而在現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務型政府的管理則是公民與服務者互動的過程,雙方可以交流信息,相互協商,達成一致。
3、工作對象的選擇權利不同。在傳統的行政管理觀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面前,被服務者也是被統治對象。因此,一切服務都不排斥強制性(包括出於好心的服務);而在現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務型政府的管理模式下,服務的成立條件則是被服務者的自願與要求。因此,杜絕非法不合理強制是對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要求。
4、對政府職能定位不同。傳統的行政管理觀念認為,政府的核心職責是發展經濟,要建立管制型政府以便管理經濟和社會。現代政府理念則認為,政府的核心職能是公共服務,即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以及發布公共信息等。
5、對政府工作檢測的標准不同。傳統理念把行政效率作為檢測政府工作的標准。現代理念則以績效作為檢測政府工作的標准。
當前,重在實現三方面轉變:指導思想上實現由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會本位、公民本位轉變;管理內容上實現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管理方式上實現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的轉變。
二、樹立現代政府理念
所謂現代政府即公共服務型政府,也就是以公民為中心的政府。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因而政府在為「國家」這條船掌舵的時候,必須聽從人民的意見。這就要求政府在從經濟發展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的過程中,樹立如下理念:
1、以民為本。政府要確立公民取向的公民第一主義。
2、主權在民。國家主權屬於人民,而不是屬於某個個人或利益集團。因此,保障公民權利,促進公民權利的實現是政府的基本職能。
3、「顧客」至上。政府要致力於建設一個「企業家政府」,像企業家一樣想盡一切辦法滿足作為消費者的人民的合理期待和正當要求,不斷提升為人民服務的標准。
4、有限政府。現代政府是一個權力有限的政府,其權力的最大邊界是不損害公民合法權益。
5、民主開放。現代政治的基本特徵是民主,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公開。只有制定出相關政策和制度以保障人民參與政府決策、監督政府行為,才是真正的民主。
改善政府結構,建立服務型體制
調整政府結構,是實行政府轉型的核心內容。
首先,要將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轉向市場主導型經濟。
其次,進一步減少行政層次,改善政府結構。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執行、監督、協調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同時,要整合政府機構,「壓平」政府層級,構建綜合化、扁平化組織結構。
再次,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務財政體制,加大政府對公共服務的投入。當前要擴大公共財政支出的范圍,將財政支出的重點轉向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來。
第四,不斷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一是要擴大公共服務對不同群體的覆蓋。要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的公共需求。二是不斷擴大公共服務區域。不僅要加強面向城鎮的公共服務,更要加強面向廣大農村的公共服務。三是不斷增加公共服務項目,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各種物質和精神需求。
改革傳統行政方式
建設在線電子政府
以往的機構改革,從機構數量上看確實是大量減少了,但是從財政供養的人數上看,不僅沒有壓縮反而與日俱增。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世界不少國家電子政務已進入第三、四階段,真正實現了在線公共服務。而我國大部分政府的電子政務仍處於第一階段,難以在線開展公共服務。
我國必須加快發展電子政務的步伐。這是因為,推行電子政務是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政府管理創新的必由之路。電子政務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對政府管理的影響表現為具有生產力性質的政府管理工具的創新,政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電子政務的推行將真正精簡機構和人員,降低管理成本。因為電子政務要求與之相適應的行政體制,這必然極大地改變政府現有的管理組織形態。
改革傳統行政管理模式
提供有效公共服務
要實現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政府還必須改革服務模式,調動社會各方積極因素,共同提供公共服務。
首先,政府不僅要提供企業和民間組織不能或不願提供的公共服務,還要動員民營企業、民間組織參與提供公共服務,並明確其責任。同時,政府對公共服務的生產和供給要進行有效監督。
其次,推進中介組織的改革與發展。中介組織可以為政府的宏觀調控提供信息咨詢,為政府制定、執行規劃、政策提供建議和參考,中介組織還是為市場、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支生力軍。
再次,政府要建立符合本國和本地區特色的公共模式。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各地發展水平也不盡一致,因此,公共服務模式的選擇也不可能等齊劃一。各級政府必須結合本國及本地區的特點,選擇最佳的服務模式。比如,就我國而言,在基礎建設和公用事業發展方面,就要打破行政壟斷和國有壟斷,讓各類企業都參與這些經濟性公共服務的供給。
⑦ 什麼叫服務型政府
何謂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也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用政治學的語言表述是為社會服務,用專業的行政學語言表述就是為公眾服務。它是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的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於服務者的角色,並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組建起來的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公正執法為標志,並承擔著相應責任的政府,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領域的具體體現。其主要特徵如下:
一、服務型政府是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政府。在我國,這個核心競爭力就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就是社會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為本。這一核心競爭力是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相一致的,是我們構築國家「軟實力」的基本要素。一個服務型政府,首要的特徵就是張揚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實現了社會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為本的「制度化形態」,並在社會實踐和改革過程中具有切實的可操作性。離開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憲法原則和我們黨的執政理念談服務型政府,這個服務型政府就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二、服務型政府是一個民主和負責的政府。就是說,是一個人民民主和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前者是指政府的性質,後者是指政府的目的。人民民主是共和國憲法所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特別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它界定了政府的有限性。憲法規定的這「四個民主」權利,反映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在現實的制度安排中一個都不能少。公民通過正常程序和渠道參與國家治理,表達自己的願望,是服務型政府的本質特徵,惟其如此,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才能真正建立一個服務型政府。
三、服務型政府是一個法治和有效的政府。依法行政是現代政府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建立合理的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公民關系的前提。我國政府就其本質來說,是依據憲法原則建立並按照憲法原則運作,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只有尊重憲法並按照憲法原則辦事,才能在全社會樹立政府的權威,確立政府的社會公信力。一個依法行政的政府必然是一個有效政府,其公共政策才能得到認真的落實。建立服務型政府,核心是政府必須尊重憲法精神,按憲法原則辦事,只有這樣,人民才會相信政府,政府服務才能為群眾所接受。依法行政是提高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關鍵環節。
四、服務型政府是一個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核心是在公共財政和預算以及財政轉移支付的導向上,要真正關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願望。把錢真正用到惠及千百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民安居樂業、心情舒暢、生活幸福的事業上來。要真正關心社會的弱勢群體。政府必須下決心把錢投到以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關乎千家萬戶生活命脈的義務教育、公共醫療、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勞動力失業和培訓、環境保護、公共基礎設施、社會安全和秩序等方面來。這些都是一個服務型政府的最基本組成部分和核心內容,是關乎國家穩定、發展和繁榮的國家戰略產業,搞得好與不好,直接決定著我們黨和政府執政的物質基礎,決定著人心向背,決定著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要提高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建立服務型政府,就是要把這些方面作為公共財政支出和財政轉移支付基本方向,切實通過預算硬約束保證公共財政的正確使用。
五、服務型政府是一個實現了合理分權的政府。合理分權是完善政府治理、優化政府結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分權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分權;上下級之間的權力下放;政府與社會中介組織之間的許可權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許可權劃分等。合理分權是現代政府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合理分權是我們建立服務型政府所遇到的一個最復雜的結構性難題,解決得不好,就可能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社會失序和國家混亂,這是我們在分權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但分權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合理的分權至少可以帶來以下幾點好處:第一,最大好處是可以帶來經濟上的效率;第二,可以合理地控制政府的管理幅度,不至於因為管理幅度過大而造成管理失誤;第三,可以減輕中央的財政負擔;第四,可以調動地方的積極性;第五,可以有效地平衡中央與地方的利益;第六,在政治上的最大好處是有利於建立問責制政府,轉移政府責任,明確政府核心工作,便於政府的績效評估。實現合理分權,是提高我黨執政能力、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基本前提。
提供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責。政府職責的基本領域,是在維護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前提下,滿足通過市場機制滿足不了或滿足不好的社會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責,包括為各種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與平等競爭的條件,為社會提供安全和公共產品,為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和社會保障服務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