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構建和運營園區公共服務平台
公共服務平台雖為園區提供的公共服務范疇,但其建設模式可以不拘一格。從實踐來看,主要存在四種模式,分別為政府自建模式、園區自建模式、企業自建模式和共建共享模式。
政府自建模式
作為政府機構,園區管委會利用財政撥款直接參與公共服務平台的構建,我們將其稱為政府自建模式。一些投資規模不大,公共服務性質較強的實體性功能平台,如公共服務中心、技術促進中心、產權交易中心等,比較適合採取政府自建模式。該模式能夠很好的保障平台的公益性,同時也有利於保障平台的順利運營。平台建設完成後,可由政府下屬相關機構自主運營,抑或委託專業化的運營公司進行管理。
園區自建模式
園區開發公司負責籌資和建設公共服務平台是為園區自建模式。該模式一般適用於產業集聚度較高的園區,且由於大量同類企業的積聚產生諸多共性的服務需求。園區自建的公共服務平台,專業性一般較強,能夠實現集中,並貼近服務企業,從而可以更有針對性的提供服務。
企業自建模式
入園企業自行投資和建設公共服務平台,以及將公共服務平台委託給第三方企業建設和運營,統稱為企業自建模式。此模式一般適用於產業集群尚未形成、資金實力不夠雄厚的產業園區。採取企業自建模式構建公共服務平台,在公益性上有所缺失,但是在客觀上確實能部分發揮公共服務的作用。
共建共享模式
一些投資數額大、技術要求強的公共服務平台,往往需要政府、園區、企業、研究機構等多方參與建設,建設完成後再共同運營,此種模式可稱為共建共享模式。它一方面可以多方籌措資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多方合作,便於整合優質資源,實現平台建設的高效率、低成本、快服務。
Ⅱ 企業信息隔多久才會收錄到全國建築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台
經自檢符合要求後,可向建築市場監管司提出驗收評估申請即收錄成功。版
各地按照部數據權標准建設本地區建築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一體化工作平台,經自檢符合要求後,可向建築市場監管司提出驗收評估申請。
擬申請驗收評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有關省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將已形成的真實數據發送中央資料庫,經部系統對接負責人預調試成功後,可向建築市場監管司商定實地驗收評估時間。
(2)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市場前景擴展閱讀:
全國建築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的相關要求規定:
1、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建立基礎數據採集上報、整理更新、運行維護工作責任制,實行分管領導負責統籌協調、專職部門和人員負責管理的制度。
2、應指定專職部門和人員按照上級主管部門要求,及時收集、整理、報送和更新有關信息資料,承擔本級基礎數據採集上報、運行維護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3、專職部門和人員之間應保持聯系渠道暢通,崗位發生變化,須做好工作交接,並及時將人員變更信息上報上一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備案。
Ⅲ 服務趨勢
(一)地理資料數據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1.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管理服務技術體系
包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系統,大地資料庫系統,檔案管理服務系統,專題應用系統,信息服務系統,運行支持系統。
2.集成化的地理信息資源體系建設
豐富地理信息資源,實現空間定位數據、正射影像數據、高程模型數據、地形要素數據、數字地形圖等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全面覆蓋或必要覆蓋。改變地形要素數據模式,製作以面向地理實體、分層細化、時效性高為特徵的地理信息數據。
3.實時化的地理信息數據獲取體系建設
建立實時或准實時的多平台、多感測器、全天候、全天時的陸海空一體化的對地觀測數據獲取系統,形成多類型、多解析度、高精度的地理信息快速獲取能力。
4.自動化的地理信息數據處理體系建設
建設基於集群計算機、大型伺服器、高速存儲傳輸網路的地理信息自動處理系統,包括航空航天影像自動化處理系統,合成孔徑雷達數據處理系統,激光雷達數據綜合處理系統、多種衛星定位系統數據聯合處理系統和地球重力場、大地水準面精化數據處理系統等,具備支持無控制點或稀少控制點數據處理、多源數據綜合處理、海量數據處理等能力,進一步完善數字化測繪生產工藝流程,構建網格環境下的新一代地理信息處理與管理平台。
5.網路化的地理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加快地理信息服務模式從傳統人工向網路化服務方式的轉變。建設廣域網路接入、伺服器集群、數據存儲備份與安全保密的軟硬體環境,依託國家電子政務內、外網物理鏈路,搭建完善全國測繪成果網路化目錄服務系統,加快建立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建設縱向聯動、橫向協同、互聯互通的測繪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提供 「一站式」在線電子地圖與地理信息服務,全方位地面向政府和專業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公眾,提供涉密與非涉密的地理信息、數據和地圖公共服務。
6.社會化的地理信息應用體系建設
充分發揮政府、企事業單位的作用,積極構建地理信息社會化應用體系。包括:加快建設網路化GNSS綜合應用服務系統,為各行各業提供高精度、實時有效的空間位置信息服務;建設應急測繪服務系統,為應對特發事件處理、抗災救災、災後重建等提供測繪保障服務。開發現勢性強、信息量豐富、可量測的三維立體影像數據和基於空間信息、網格的多級地理信息產品,滿足不同類型顧客的應用;繁榮地圖品種,開發網上電子地圖,發展手機定位、車載、機載、船載導航地理信息服務,促進智能交通、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和旅遊業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滿足人民大眾衣食住行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
(二)拓展專業地理信息產業市場
市場的巨大需求是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根據市場特徵,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是專業應用市場,其最終顧客是機構,又可以分為政府(包括軍事)應用和企業應用;二是大眾市場,即個人消費與服務類市場。專業地理信息產業仍是我國目前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主戰場。
在行業應用方面,近年來,在國土、水利、環保、林業和公安等行業,通過試點項目,帶動了行業地理信息應用,如國土信息系統本身就已成為一個大產業。另一方面,以城市為中心開展的應用,特別是數字城市建設,以建設城市空間信息公共平台為基礎,帶動了城市電子政務的發展。數字城市建設應該以基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為基礎,拓展城市的各個專業應用,提升城市的信息建設。
(三)測繪信息服務體系的產業化
加強測繪信息服務,完善測繪信息服務體系,不斷豐富測繪信息產品,改善信息服務手段,提高信息服務質量:發展地理信息產業,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企業的作用,在衛星導航定位、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出版、測繪儀器等方面,打造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拳頭產品,造就一批擁有自主品牌的優秀企業,促進地理信息產業技術升級和結構優化,實現地理信息資源高效利用和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如車載導航屬於大眾測繪信息服務產業,在過去的10年裡,這一產業受到業界追捧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我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也在不斷催生和帶動這一產業的發展。經過眾多企業10多年來的不懈努力,這個產業正在不斷成熟,年產值超過200億元。
(四)測繪信息服務體系的網路化
如今測繪資料數據信息已經漸漸走上網路化道路,一些基礎數據、科學數據等已經上傳到網路中以便於顧客下載使用,如測繪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據不完全統計,自2004年至2006年,網站僅通過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為100多個科學研究項目向教育、科研院所提供數據的數據總量超過200GB(不含影像數據),這些數據基本都是涉密數據,其中90%以上為免費提供。目前本網站的數據互操作服務已正式開通,可以對所有免費下載的矢量數據通過WMS(OpenGIS WebMap Service)和WFS(OpenGIS Web Feature Service)方式進行訪問,點擊查看數據集說明信息,了解相應的具體技術參數。並且目前共有53個數據集的數據和24個數據集的樣例數據可以直接免費下載,數據量達554.72MB(不含日更新的GPS數據,日均約1.7MB)。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測繪數據信息服務體系的網路化將走上一條更規范、更便捷的道路。
Ⅳ 加強專利代理機構建設推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的研究可行性報告
這種報告在市場上的價格你知道多少錢嗎?沒有幾萬塊看不到的……
Ⅳ 如何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
三、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重點任務
(一)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各地應結合實際,以街道(鄉鎮)為基本單元,應用功能集成、界面規范、部署集中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確有需要的可依管理幅度和服務半徑向所轄社區延伸。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應兼具政務事項辦理和基礎信息採集功能,實行「前台一口受理、後台分工協同」的運行模式。統一設立電子政務辦理界面,通過與人口、法人單位等國家基礎信息資源庫的信息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組織機構代碼等基礎信息為索引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管理機制,實現居民身份證辦事「一證通」。按照不同業務的具體需要優化電子政務流程,建立政府主動公開信息、政務辦理痕跡信息和公共管理狀態信息的實時共享機制,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跨部門業務協同。積極開發網上咨詢辦理、服務熱線呼叫、現場自助查詢等系統功能,為居民群眾提供網路、電話和窗口服務關聯組合的一體化社區公共服務,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整合社區公共服務信息資源。各地應依託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加快統籌社區公共服務網路和信息資源,原則上凡涉及社區居民的公共服務事項,均要逐步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集中辦理。加快社區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推動部署在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各類社區信息系統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遷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簡基層業務應用系統、服務終端和管理台帳。在保證數據交換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促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與現有部門業務應用系統實現互聯互通。推動政府職能部門向基層轉移職能,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范圍、共享方式和共享標准,逐步豐富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服務信息,不斷擴大社區政務事項的跨區域通辦范圍。
(三)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規劃布局。各地要充分發揮市(地、州、盟)層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作用,集中建設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和綜合信息庫,為街道(鄉鎮)及社區開展服務提供便捷渠道和技術支持。支持依託街道(鄉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統一提供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咨詢、辦理和反饋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的設施建設或改造應合理布局、科學分區、完善功能,方便居民群眾辦事。根據需要可以依託社區級綜合服務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委託代辦服務,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的便捷性。
(四)加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各地要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機制,明確管理主體和責任,原則上實行平台獨立運行、業務歸口指導的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信息採集制度,加強社區信息資源規劃,明確社區信息採集標准,將社區場所、人員、事件等信息納入採集范圍,按照一數一源、集中採集、共享校核、及時更新的原則,實現「數據一次採集,資源多方共享」。整合街道、社區層面管理服務力量,加強社區公共服務隊伍建設,實行統一考核、調配和管理,實現同工同酬。強化服務隊伍教育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能夠較好地勝任「綜合服務」的要求,推動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建立健全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績效考核和群眾監督機制,積極引入服務對象滿意度評價和第三方評估,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和功能,優先發展針對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困難群體的系統應用,創新開發針對艾滋病人、精神病人、吸毒人員等特殊人群的特色服務。廣泛吸納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服務企業信息資源,促進社區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願互助服務的有機融合和系統集成。完善社區服務信息推送機制,主動及時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類公共服務信息和生活服務信息。加強多種網路接入手段間的結合和轉換,大力發展各類信息服務載體和信息服務終端,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網式」、「一線式」的綜合服務。
四、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支持下,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協調機制,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整體合力。各級民政部門要會同發展改革、公安、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等部門做好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統籌規劃、資源整合、設施布局和運行管理等工作,各級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指導協調利用各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開展社區公共服務應用的頂層設計、平台構建、技術保障和評測評估等工作。
(二)完善籌資機制。建立社區信息化建設多元化籌資機制,加快實施《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各地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整合政府各部門信息化建設資金項目,逐步提高社區信息裝備條件和社區服務信息化水平,採取財政補助等方式解決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設經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信息化建設,發揮通信運營商、信息服務商和軟硬體供應商在技術、人才、資金和信息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降低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和維護成本,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適合社區需求的信息系統及終端產品。
(三)健全制度標准。加快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標准,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設施建設、技術支撐、運行管理和監督考核,切實提高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質量。研究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標准體系,規范社區公共服務項目、服務流程、服務方式、服務質量和服務評價,切實提高服務社區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居民滿意度評價體系,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健康快速發展。及時清理不利於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規章制度,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電子化辦理。
(四)強化信息安全。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網路、綜合信息庫和各部門業務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充分利用依法設立的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實現面向電子政務內外網與各級各類業務應用的身份認證、訪問授權和責任認定等安全管理,為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提供安全保障。制定實施與系統應用緊密結合、技術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決方案,加大安全可靠軟硬體產品應用力度,配備相關技術力量,定期組織開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確保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信息安全。加大對違章違法泄密行為的責任追究和懲罰力度,保護國家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五)堅持試點推進。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長效運行機制,以社區居民最關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務為抓手,依託信息惠民國家示範省市建設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試點工作,著力推進體制機製革新和制度標准創新。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加大推廣力度,逐步擴大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地域覆蓋和項目覆蓋,將社區居民全員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服務范圍。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要率先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