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進社會消費預期,有利於擴大內需,抓民生也是抓發展。要依靠產業帶動和必要的政策激勵,鼓勵創業、擴大就業,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抓住群眾最關心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等問題,實打實地做,循序漸進地推。要通過推進就業創業,發展社會事業,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不斷打通民生保障和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路子。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採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要從實際出發,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織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網、消除隱患,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秩序安定有序。
(1)擴大公共服務供給是保障民生的擴展閱讀:
民生的相關要求規定:
1、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社會問題矛盾增多的情況下,尤其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線、保民生的兜底責任。
2、要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突出最緊迫的問題著手,增強民生工作針對性、實效性、可持續性。
3、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會有一些職工下崗,要更加關注就業問題,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落實和完善援助措施,通過鼓勵企業吸納、公益性崗位安置、社會政策托底等多種渠道幫助就業困難人員盡快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B.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就要通過什麼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
善公共服務體系,就要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政策托底、保護弱勢群體,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的任務,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收入分配等,都離不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會財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並對初次分配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緩解和抑制利益分化進程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務逐步擴展到整個社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同時,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促進社會公平和權利平等提供強大的基礎平台,有利於振奮社會成員的精神,提高社會總體效率。
(2)擴大公共服務供給是保障民生的擴展閱讀:
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非常關心和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近些年,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建設項目的實施,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建設目標;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工程、流動舞台車工程等的實施,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狀況有了顯著改善。
然而,由於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農村很多地方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鄉鎮文化站設施設備落後、經費不足、服務能力偏低的問題仍然普遍存在,這與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
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措施;是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維護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必要手段;是提高廣大農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保障。
組建集書報刊閱讀、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普教育、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於一體的鄉鎮綜合性文化站,涉及全國所有農村鄉鎮,規模大,影響面廣,將從整體上改變農村文化建設的面貌。這一惠及億萬農民的文化建設工程,將把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建在人口集中、方便群眾的地段。
建築規模一般不少於300平方米,包括多功能活動廳、書報刊閱覽室、培訓教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室、室外活動場地以及宣傳欄、黑板報等配套設施。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財政投入最大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於進一步改善農村文化設施狀況,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實現和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權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鄉鎮文化站作為政府出資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社會服務、指導基層、協助管理農村文化市場的職能。
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高標准高質量地完成好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任務,推進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的貢獻,以出色的工作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
C. 完成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這一主要任務提出了那些措施
①擴大城鄉就業規模。城鎮年均新增就業900萬人,年均轉移農業勞動力800萬人。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0%,集體合同簽訂率達到80%。
②提高最低工資標准。最低工資標准年均增長13%以上。絕大多數地區最低工資標准達到當地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的40%以上。
③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實現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新增1億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穩定增長,城鎮60歲以上非就業居民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提高基礎養老金水平。
④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新增6000萬人以上。財政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標准逐步提高,政策范圍內的醫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
⑤提高城鄉低保標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年均增長10%以上。
⑥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加大扶貧投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顯著減少貧困人口數量。
⑦減輕居民稅收負擔。「十二五」前期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費用扣除標准,合理調整個人所得稅稅率結構,中後期建立健全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⑧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戶),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土地出讓凈收益用於保障性住房建設、各類棚戶區改造的比例不低於10%。
⑨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加強公共就業、社會保險、勞動監察和調解仲裁等服務設施建設。推行社會保障一卡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發放數量達到8億張,覆蓋60%人口。
⑩增加國有資本收益用於民生支出。擴大國有資本收益上交范圍,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交比例,新增部分主要用於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
D. 如何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改善民生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處處體現著黨中央對民生問題的重視。作為「十二五」規劃的精華版,4700多字的公報中總共5次提到「改善民生」。無論是制定「十二五」規劃時明確的「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還是強調堅持科學發展要「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把民生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對「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闡述,更為百姓勾畫出一幅「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的美好圖景。那麼,「十二五」時期我國保障和改善民生應該把著力點放在哪些方面呢?
一、更加註重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做了強調。根據國際經驗和我國的現實,所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中央政府通過制定相關基本公共服務國家標准,在財政上確保負責提供服務的地方政府具有均等支付這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確保每個公民不分城鄉、不分地區地能夠有機會接近法定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的過程。黨中央之所以提出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其特定的現實背景。目前我國GDP已經達到20多萬億元,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增長了近13倍, 堪稱世界經濟奇跡。GDP快速增長,國家綜合實力逐步增強,財政收入規模迅速擴大。在喜人的成就面前,也清楚地看到人們在各方面的差距也隨之拉大,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城鄉差距,目前我國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經濟差距十分明顯,包括教育、醫療、交通、信息、就業等各個方面;二是地區差距,這種差距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加而不斷擴大,東部突飛猛進,中西部發展滯後。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我國「十二五」時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著力點之一。其要點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考核體系, 強化對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行政問責,使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成為政府重要職責,做到在不同階段提供具有不同標準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務,其領域既包括公共設施、公共醫療、文化教育、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等等,又包括全體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均等、結果大體相等,同時還要尊重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維護人民的民主權利。此外,在強調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中主導作用的同時, 必須提倡基本公共服務的多元參與, 這是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所倡導的。
二、更加註重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世界各國和地區在經濟起飛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實行過高積累、高投入的政策,並以此取得經濟成功。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盡快把經濟搞上去,在積累和消費結構上需要適當向積累傾斜。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社會財富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在這種形勢下,分好社會財富這塊「蛋糕」就變得越來越關鍵。近些年來,我國採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收入,積極調節收入分配,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比如,「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6年的11760元增長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實際增長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個百分點。但目前我國收入分配還主要存在以下三大問題:一是居民收入增長滯後於經濟增長,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漸下降。二是不同收入階層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不同行業、同一行業不同部門、同一部門不同單位,個人收入差距日漸擴大;中低收入階層數量過大,收入增長緩慢。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區收入差距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高收入者、工薪階層和農村居民形成收入不同的群體,即便在城市或農村也形成了有明顯差距的群體。「十二五」時期要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增加居民收入提供穩定的物質基礎;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更加積極地支持創業的同時,努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強調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調控作用的同時,重視政府對初次分配的調節作用,加大規范市場行為的力度,促進勞動關系和諧;通過實施相應的財政稅收和轉移支付政策,在收入再分配過程中注重實現公平,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
三、更加註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幾個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歷史性進展,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新突破,覆蓋范圍不斷擴大,財政投入大幅增加,保障水平明顯提高,我國距離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標越來越近,人民群眾等到的實惠越來越多,社會保障在促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的作用越來越大。2009年,中央財政就安排社會保障資金2906億元;在320個縣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達551億元,比上年增加2倍;全國社會保障資金積累達6927億元,比上年增長44.2%。我們既要看到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和已經取得的重要進展,又要充分估計前進中的困難。「十二五」時期我國要加大社會保障推進力度,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加快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安全網,不斷提高城鄉社會保障水平,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億萬人民。其要點是著力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緊制定城鎮居民養老保障制度;加快解決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保障等遺留問題;將全國「老工傷」人員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積極推進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加強城鄉低保工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探索機關公務員基本養老保障制度改革;做好城鄉養老保險制度之間的銜接,統籌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同時,各級政府還要進一步增加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增加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加強監管,實現保值增值;要下大力氣抓好事關群眾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項目,民生建設的投資無論是增長速度還是在經濟建設投入中所佔的比例,都應當有明顯提高;要加強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落實好扶殘助殘的各項政策,為他們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創造更好的環境;要鼓勵和支持慈善事業發展。
四、更加註重加快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上學難」、「上不起學」,「看病難」、「看病貴」是我國當前民生問題的熱點,也是民生問題的難點。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改革攻堅、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全社會對教育和醫療衛生的關注度、敏感度、期望值空前提高,加快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任務繁重艱巨。「十二五」時期,我國要在推進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的體制機制改革的同時,堅持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確保政府為城鄉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醫療衛生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辦學,鼓勵社會資本以更多形式舉辦醫療機構;要更好地問計於民、問政於民、問需於民,依靠人民群眾解決教育、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中存在的難題。具體而言,在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方面,要解決好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使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向薄弱地區傾斜,努力推動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學校之間的教育均衡發展;要從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素質、緩解技能型與應用型人才緊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和擴大就業的高度來辦好職業教育;要進一步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鼓勵高等學校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以適應就業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總之,既要著力解決「上學難」、「上不起學」的問題,又要突出提高教育質量,切實解決「上好學」問題。在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方面,要優化資源配置,新增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和城市社區等薄弱環節傾斜,進一步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完善以社區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在改革中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加強內部服務管理,方便群眾看病就醫。由此可見,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強化和提升,既可以保障城鄉居民「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又可以緩解「看病貴」的問題以及減輕大醫院「看病難」的壓力。
五、更加註重解決好農村地區的民生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村的進步與農業的發展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績。比如,我國解決了2億多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農村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2008年4007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4.2%,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數量顯著下降,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但「三農」問題似乎積重難返,在總體狀況上仍然給人一種徘徊不前的「病懨懨」感覺。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所作出的判斷: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解決好農村地區的民生問題,將成為「十二五」時期我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因此,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其要點是:一要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支持農村住房建設,進一步增加農村危房改造投入,鼓勵有條件地方通過多種形式支持農民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加快農村飲水安全、農村公路和農村沼氣建設。二要進一步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著力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服務、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和社會保障水平。三要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態建設,推動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和林業產業發展,加強森林保護和經營,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四要防治農村垃圾、污水、農業面源污染。五要進一步抓好農村扶貧開發,增加扶貧資金投入,使整村推進、勞動力轉移培訓、產業化扶貧等各項扶貧工作有序推進。六要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七要加快建立有利於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的激勵機制,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向農村傾斜,向農村聚集。八要深化農村改革,突出城鄉聯動,突出協調推進,突出制度建設,切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六、更加註重抓好抗災救災和防災減災工作。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後,雖然蝗災作為巨災已被送進了歷史,但水災、旱災卻在持續惡化,台風、冰雪等也時常釀成巨災。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再次揭示了地震作為中國的巨災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並足以令整個世界都為之心悸。同時,對汶川大地震的出色救援,也為新中國60年來的抗災救災畫上了一個圓滿的符號。抗災救災和防災減災工作,與民生問題息息相關。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對今年以來我國發生的嚴重自然災害也表達了關注並指出,今年以來我國連續發生嚴重自然災害,給受災地區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在各部門各地區共同努力下,抗災救災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公報特別強調,當前安置受災群眾、開展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關部門、受災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視,科學規劃,加大投入,精心組織,全力抓好。下一步如何抓好災後重建和防災減災工作呢?公報提出,要切實安排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抓緊制定和實施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全面抓好各項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幫助受災群眾重建家園,促進災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要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並重、治標治本兼顧、政府社會協同,盡快啟動水利重點薄弱環節工程建設,加快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和抵禦能力。這些要求,具體而務實,既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受災地區著力抓好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性意見,也是「十二五」時期我國抓好抗災救災和防災減災工作的綱領性意見。當然,防災減災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很廣,比如加強生態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一項有利於防災減災的基礎性工程,「十二五」務必繼續推進。
E. 如何認識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
如何認識?
這還需要如何認識嗎?
換一換說法吧。應該是迫切需要。
不搞投機主義,不要只注重結果。加強精神文明,所有問題迎刃而解。
F. 在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為完成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這一主要任務,提出了哪些措施和政策
★(針對形勢與政策期末考試試卷回答,僅代表鑫哥個人見解)
★社會事業包括: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科技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社區建設、旅遊事業、人口與計劃生育等10個方面。
★民生問題主要是:發展教育,就業,分配製度改革,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制度,社會管理等。
答:①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年規劃是從2011年實施,周期是2011到2015年。
②措施還是政策:
1.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①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強化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考核和行政問 責。
②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擴大購買服務,實現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2.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①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援助政策,多渠道開發公益性崗位,鼓勵開展對外勞務合作。
②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健全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創業培訓,完善城鎮調查失業率統計,開展就業需求預測。
③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3. 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
①深化工資制度改革
②健全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製度
③加快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
④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
4. 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①加快完善社會保險制度
②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③積極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
5. 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①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②加強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建設
③健全醫療保障體系
④完善葯品供應保障體系
⑤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
⑥支持中醫葯事業發展
6.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①健全住房供應體系
②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
③改善房地產市場調控
7.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①加強計劃生育服務。
②促進婦女全面發展
③保障兒童優先發展
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⑤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
8.創新社會管理體制
G. 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是什麼時候提出的,具體涵義是什麼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是什麼
公共服務體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重要內容。
公共服務體系的含義:
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為主要任務、以全體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基本目標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 內容包括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創造就業崗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促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展;也包括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發布公共信息等。涵蓋市場難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自然壟斷和外部經濟等。
2008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對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構想包含三個層次:(1)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應依據經濟發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設步驟要把握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原則。(2)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長遠目標,也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價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實現。應圍繞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協調處理好公共服務的覆蓋面、保障和供給水平、政府財政能力三者間關系。(3)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是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和市場參與機制。通過公共財政、社會組織、企業與家庭的合作,發揮和體現財政資金的公益性價值,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益。
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
1、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科學發展的現實要求。公共服務需求增長是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需求不斷拓展和逐步得到滿足的過程。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物質產品供給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務需求不斷增長、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服務需求增長呈現逐步加速的趨勢,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如何使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相適應,將是我們在較長時期面臨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的任務,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收入分配等,都離不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2、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會財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並對初次分配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緩解和抑制利益分化進程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務逐步擴展到整個社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同時,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促進社會公平和權利平等提供強大的基礎平台,有利於振奮社會成員的精神,提高社會總體效率。
3、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加快公共財政建設步伐,加大財政支出中用於社會公共服務項目的比重,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首要之舉。在我國,公共服務領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公共服務發展滯後,總量供應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轉變政府職能,解決政府在社會公共領域的缺位問題,將原來由政府承擔的一些公共服務職能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甚至社區,改變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局面,實現公共服務提供主體的多中心。市場化的核心是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國家對公共服務領域的壟斷,在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主體間,形成有效競爭機制,從而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H. 毛概問題為什麼經濟發展同時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和諧社會建設如何推進這種建設
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民生的改善,否則經濟發展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動力和源泉。所以經濟發展同時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和諧社會建設。著力擴大內需,努力保持投資和消費穩定增長。穩定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切實加強「三農」工作,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進展,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力爭在建設內陸開放高地上贏得更大優勢。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更多地享有改革發展成果。
I.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任務是有哪些
主要任務:
1.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2.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
6.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
7.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
8.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9.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J. 民生保障與公共服務的關系是什麼
基本公共服務是來指建立在一定社自會共識基礎上,根據一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為維持本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基本的社會正義和凝聚力,保護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務,其規定的是一定階段上公共服務應覆蓋的最小范圍和邊界。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