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鞍山採石磯有哪些景點
採石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採石公園里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遊人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海拔131米,猶如一隻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傳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採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人稱西大窪,北邊山脊樑叫蝸牛尾,山勢險峻;南麓林木蔥郁,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跡均分布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太白樓面臨長江,背連翠螺,濃蔭簇擁,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建築。它與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著名的「三樓一閣」。太白樓是為紀念我國唐代詩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距今已有1100餘年歷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亦稱作「唐李公青蓮祠」。歷代均有修建,現存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一1908年)。太白樓高18米,長34米,寬17米,採用我國傳統的古建築式樣,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由迴廊相連,二、三樓閣檐下置郭沫若書寫的「太白樓」和張愷帆書寫的「謫仙樓」匾額,各具神韻,十分醒目。進門檐下兩壁嵌有一塊清代重修太白樓碑記和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進入大廳迎面大屏風繪有太白漫遊來石圖,壁上掛著太白游蹤圖,樓上設兩尊黃楊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還有太白手書拓本和各種版本詩集陳列,以及歷代名士文人的詩篇、楹聯、匾額和繪畫。 太白樓西側是廣濟寺。綠樹掩映之中的「觀音閣」是圮毀的廣濟寺僅剩的建築,內供觀音菩薩像。閣前左側有一口「赤烏井」,是採石磯最為古老的歷史文物。
② 採石磯風景名勝區的景區介紹
採石磯瀕江連市,距南京約40公里,是江南旅遊網的西翼,距蕪湖約40公里,是皖南旅遊線的北端。它地處長江下游的黃金水道,和京滬大動脈的205國道、滬寧高速鐵路、滬寧高速公路、寧蕪鐵路比鄰。通過長江水道可與長江流域各省市溝通;通過公路,鐵路系統可從陸地上和全國各地溝通;通過祿口機場可從空中和世界各地溝通。
隨著別具特色而因地制宜的郊遊、攀岩、速降、游娛、野營、垂釣等遠離喧囂、涉足山野的現代休閑方式項目的實施,採石風景名勝區將會成為一處以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為靈魂,以「翠螺出大江」臨江絕壁景觀和鎖溪河風光帶為主要載體,包括翠螺山、荷包山、小九華山、古棧道和採石鎮、小黃洲在內的融名勝觀光、人文教育、休閑娛樂、旅遊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著名風景名勝區和二日游旅遊目的地。
採石磯——我心中的歌
夏傳壽
(一)
滔滔長江從你身旁經過,
巍巍翠螺是你堅強的支柱。
順流而下通古都南京,
溯流而上達米市蕪湖,
鋼城馬鞍山更是養育你的沃土。
啊!千古一秀的採石磯,
你是母親項鏈上的—顆明珠。
啊!人文薈萃的採石磯,
你是我心中永遠不落的最美最美的歌!
(二)
三元洞天留下不朽的神話,
將軍足跡訴說當年的戰火。
太白詩仙英靈昭日月,
散之草聖大作傳千古,
「江南一枝花」正在繪制更新更美的畫圖!
啊!千古一秀的採石磯,
你是母親項鏈上的一顆明珠。
啊!人文薈萃的採石礬,
你是我心中永遠不落的最美最美的歌!
(原載2006年10月13日《馬鞍山日報》)
③ 採石磯三元洞的作文怎麼結尾
採石磯真美呀,那有許多古建築,沿著江邊走,還能看到美麗的長江,還有傳說中的大腳印。採石磯,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一個來過千百位詩人的聖地!李白的來到,讓世人都知道採石磯這個地方。啊!美麗的採石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聖地!!!
④ 馬鞍山採石磯好玩嗎有什麼特色有什麼車好去貴嗎
太白樓、抄三元洞、襲三台閣、採石磯
翠螺山、萬竹塢、棧道、林散之紀念堂……
坐4路公交車到。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居我國著名的「長江三磯」之首。絕壁臨江,水湍石奇,被譽為「天下第一磯」。「採石山水甲江南」,李白曾多次登臨吟詠,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最終長眠於附近的青山。如今的太白鄉附近。這里有太白墓和太白祠,慕名來吊者絡繹不絕。在採石公園里還有太白堂和李白衣冠冢。唐代元和年間,這里就建起了太白樓。登樓遠眺,千里長江,盡收眼底,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千百年來,有許多文人墨客來此憑吊.尋幽探勝。文才風流,至今不絕。
採石磯扼守長江天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發生在這里的著名戰爭二十餘次。採石磯還是我國早期的佛教勝地之一,廣濟寺始建於東漢,為江南名剎。
如今,採石磯擁有全國最大的李白紀念館,有馳譽江南的三元洞,氣勢雄偉的三台閣,引人入勝的萬竹塢,有「當代草聖」...
⑤ 馬鞍山採石磯景區大嗎
兩個小時差不多,建議上山步行下山可以坐纜車,上山的時候心情比較版好,可以邊走邊看,坐纜車權就不行了,錯過好多景點,去的話,從大門向南走,把山下的景點先玩一遍,有個小寺廟,從小寺廟下面有尊大佛邊下到最底,有個自來水取水中心,旁邊有個小道,可以直接去大腳印的,這條道去的少的人基本上都不知道(方便的地方就是你不必從捉月台下去再上來,來回的距離蠻高的,還重復走路,不劃算),從大腳印上去,就是捉月台、蛾眉亭了。不要上山,可以從西面有條道下三元洞、走古棧道,上蝸牛尾,接著從西北的登山道去山頂的三台閣(這樣是走的景點最多的路線了,雖然沒走南面的登山道上,錯過了李白衣冠冢,那條道你看石階就知道沒幾個人走,你一點都不虧的),下山不想走就坐纜車唄,不坐纜車可以從北面的登山道下到山北面,那裡有花、盆景、小溪之類的
⑥ 馬鞍山採石磯的三元洞名字的來歷
傳說湖南有三秀才進京趕考,行船途經採石,聽到崖邊有人呼喊他們的乳名,便循聲而去,回發現岸壁答間有一洞口,遂進洞觀察。這時,忽然江面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其他船隻均被風浪吞沒,唯三人倖免。後三人皆得高中。為感神靈搭救之恩,遂捐資修建洞閣,稱「三元洞」。
⑦ 求馬鞍山雨山湖 和採石磯三元洞的高清大圖 我們要做10米長的背景布,急需,希望DU友能提供幫助
暈!自己去拍不就得了!
或者去昵圖網碰碰運氣看看有沒有!
⑧ 馬鞍山採石磯的三元洞名字的來歷
三元洞得名有二:
起源一: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僧人定如雲游,悅此清內幽絕俗,遂容率眾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於此而得名三元洞。
起源二:根據民間傳說,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會考,途經採石忽遇狂風驟雨,幸得神仙保佑,方才化險為夷。後三人皆金榜題名,為官一方,為報神仙救命之恩,捐資就洞築樓,改名三官洞。
中文名:馬鞍山市三元洞
別 名:三元洞又名三官洞
地 點:馬鞍山
⑨ 採石磯三元洞里的佛是什麼佛
彌勒佛
⑩ 關於採石公園的介紹!
三元洞是採石風景區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
這座依山傍水的石洞,亦名「中元水府」、「定江神祠」,習稱「妙遠閣」或「三官洞」。從三元洞名稱的演變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到它所經歷的一個悠久的歷史過程。
探尋三元洞的本意,我們發現,三元洞又稱三官洞、三觀殿。「三官」傳說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為一義,是道教所奉祀的神靈。據乾隆十五年《當塗縣志》中記載:此洞系康熙年間僧人定如在原來基礎上稍加整理,並在洞中置石床、石灶、石幾、石凳和石龕,並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此後,又有一些僧人陸續來此面壁修行,並在「洞外鋤熹地插棘種蔬」,三元洞逐漸有了生機。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陽太守喻成龍自金陵東下,路過採石磯,當時天色已晚,「入夜而江聲四起,奔雷挾雨交至,淅瀝蓬窗」,喻成龍便「剪燭危坐」。第二天風雨依舊,他登岸游太白樓,到了晚上雨依舊沒有止意,喻成龍便系了小艇在風雨交加中探三元洞。久坐之後見到了僧人道開,發現道開有仙風道骨之氣,便聽了道開的建議,於當年八月,在三元洞右邊的空隙處建了「妙遠閣」,半架江水之上。此閣上依千仞之壁,下臨不測之淵,並供大士像一座。後來又有僧人不斷到三元洞鑿山開道,鋪以石磴,並募捐建起了石欄桿,這時的三元洞已呈現出「俾登臨者拾級而下,履險若干,羊腸九坂,盡成練舞」的人文景觀。
關於三元洞,民間還有另一個傳說,說湖南有三個秀才赴京會考,經過採石忽然碰到了狂風暴雨,恰遇此洞避難,大難不死的三個秀才在隨後的殿試中包攬三甲,做了高官。為了感謝神靈護佑之恩,特在此營建廟宇奉祀,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於是三元洞的這個民間傳說不脛而走,並成為學子必游之處。
如今三元洞整個建築風貌依舊,飛檐峭壁,雕梁畫棟,琉璃屋頂,光彩熠熠。三元洞於崖壁之間,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探身俯視,彷彿浮在水面,令人目眩。三元洞洞中有洞,別有洞天,石壁東側有一小洞,下通長江,俯身就可以觸到江水,水聲可聞。憑欄遠眺,江天一色,偶有鷗鳥飛過,也有漁舟漸近漸遠,更有浪擊水面的驚濤聲,凝眸定睛,有細碎的陽光金霞般鋪灑在江面。三元洞不愧為江南美景勝地。
太白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宋元時期均有修葺。明正統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視江南時重建。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為太白樓,又稱「唐李公青蓮祠」。後毀於兵燹。清光緒三年(1877年),兵部尚書彭玉麟捐資重建。
太白樓位於翠螺山南麓,依山而臨江。樓高18米,三層兩進,前樓後閣,左右迴廊;歇山屋頂,筒瓦滴水,鱉魚走獸,飛檐翹角,蔚為壯觀。尤其是祠堂正廳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負雙手,昂首挺胸,神態瀟灑飄逸,十分傳神地再現了詩仙風韻。遊人士子,登樓遠眺,長江如練,綠洲溢翠,百舸爭流,鷗鳥翱翔,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的美譽,它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長江著名的「三樓一閣」。
為紀念偉大詩人李白,弘揚李白詩歌文化,1986年,太白樓東側一組清代建築改建並與太白樓合璧,由此構成了全國建樓最早、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紀念館。
館內還陳列著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畫及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當代名人書畫、李白研究專著等。
太白樓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縝、白居易、陸游、文天祥、李鴻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跡和歷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詩作,平添了太白樓深厚的無形財富,它們同太白樓建築群的有形財富一道為國人呈現了淳厚無比的文化積淀。
「大江繞絕壁,草聖伴詩仙。」大自然造化了採石磯,採石磯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人、畫家,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決定建立林散之藝術館,並於1991年10月15日在馬鞍山採石風景區建成,了卻了先生「歸宿之期願與李白為鄰」的心願。
林散之先生是我國書法藝術一代宗師,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縣,出生於江蘇江浦,自幼聰慧,六歲入村塾,習詩文、聯語,同時臨習顏柳楷書,又喜塗抹繪畫。13歲到南京從張青浦學人物畫,16歲師從范培開學書法,18歲向清代進士張粟庵學古文詩詞,32歲拜國畫大師黃賓虹為師並立志遠游。此後,先生歸居鄉里,潛心藝事。公務之暇,發憤自礪。自稱60歲始學草書,古稀之年後仍悉心變法,使其書法藝術日臻完善,進入全盛階段。其草書入於古人,於筆法墨法,多有新創,既有清新飄逸之姿,又有雄強恣肆之氣,為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繼二王、懷素之後的又一高峰,故有「當代草聖」之譽。
林散之藝術館佔地面積3,800平方米,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而又新穎獨特。藝術館由主館、副館、學術廳及墓園四個部分組成。主館屋頂覆蓋茅草,又名「江上草堂」,主要展示林散之先生一生中不同時期的書畫藝術精品百餘幅。副館主要陳列先生生前常用的印章、物品及其老師、友人們的作品。學術廳則是進行學術研究活動或接待賓客的場所。林散之藝術館豐富的陳列內容、獨特的建築風格、典雅的園林布局,自開放以來,吸引了許許多多知名人士和中外遊客,並多次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贊揚。目前,林散之藝術館不僅已成為學習、研究林散之先生的藝術思想和藝術成就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書畫藝術家和愛好者研習中國傳統詩書藝術淵源的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