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本人想寫語言學中關於方言的論文,該如何下手
簡單說:
先要想好自己選擇這個方向的意義是什麼?價值在哪裡?換句話說,你的論文對社會、對學術是「有用」的。從而堅定「論」的信心。
然後,要想好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建立一個鮮明的、站得住腳的「論點」。
論文是對中心論點的反復論證過程,用大量的、經篩選的材料,來闡述你的觀點。可以說,寫論文本身並不難,難的是事先對材料的收集、整理、歸納和發現、提煉,需要經過認真細致搜集,研究它們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們在時間(歷史沿革)、空間(地域條件)上的聯系。假如說,前面的「想」是設計過程,收集材料就是備料過程,只剩下施工了。
一篇論文容量有限,不能做廣泛的探討,可以只研究其中一個或少數幾個問題,千萬不能扯得太多。
例如,我只說南方方言中的「企」。因為北方人大多不明白它的本義,研究就會有意義。通過收集材料,知道哪些方言把「踮起腳跟站立」說成「企」,由「企」生發出企圖、企望、企待、企鵝、企及、企慕、企盼、企求、企足而待等等。再引證《說文解字》等權威材料,反復論證,先使得論點站得住。然後由此推演,得出「方言與普通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的結論,稍作展開,引證一些有關史料,讓讀者深信不疑,那麼,你的論文就成功了!
❷ 馬鞍山最經典的方言是什麼
異怪吧啦
革么斯啊:干什麼。
啊好吃:好不好吃
喝人拔辣地:表示很嚇人。專
喝七麻烏屬地(或者「烏七麻喝地」):代表外面很黑。
幺的:沒有。
胡里八塗:糊塗。
哪塊:哪邊。
討嫌:討厭。
拿翹:故作姿態,借故推託。
韶:形容說話嚕嗦。
二五:指人神經質,不識好壞。
塔僵夾十:為人不隨和,不好相處。
在意:留神、注意。拉倒:作罷。
刷刮:做事利索。
語氣助詞:.......的一比.例:好吃的一比.意思為很好吃.
去那裡:到那怪ki
❸ 寫一篇關於方言的論文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蛋卷是某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學生,很高興能幫上你。其實有個很好的辦法可以讓你迅速拿到這樣的文獻。我們一般找中英文的文獻和論文都是用這樣的辦法。上google,然後收索你要的作品名稱或者重點詞彙在後面加.pdf.例如 「方言 研究.pdf」或者「方言.doc」 這樣。你要找什麼論文或者文獻就重點詞+.pdf 或者重點詞+.doc 蛋卷用這個辦法屢試不爽,你可以多找幾篇,看看論文的架構和作者的思路,並且適當參考。蛋卷提醒使用此方法應該注意的問題:1.一定要用google,因為只有google帶有強大的pdf文件檢索功能,效果會偏差。 2.注意重點詞,如果用一個重點詞找不到合適的論文,建議換幾個重點詞試試,肯定可以下到論文 3.盡量從檢索頁第一頁偏下方開始找論文。因為google也是有檢索排行的,所以一些論文網站會排在你檢索到的信息前面,一般都是需要注冊或者付費下載。一般直接點開鏈接就出現下載的頁面在檢索頁第一頁靠後一點的位置開始。 4.多試試,肯定有。相信蛋卷。希望蛋卷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❹ 馬鞍山方言問題
馬鞍山市的人說話在外地人聽來跟南京人很像,其實是不一樣的;至於縣區的,像當塗的話,基本上我們都是聽不懂的,我當塗的同學表示,當塗博望鎮的人說話,連當塗其它地方都是聽不懂的
❺ 安徽馬鞍山方言
你用方言罵他好嘞,馬鞍山罵人的話...其實音有點不一樣,無法用文字實現,你可以罵他港都、頭腦子瓦特了...上海人罵人比較有味道,尤其是婦女,個人意見。
❻ 急!!!~~~關於方言的論文,1500字
在山西的晉中、晉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語是很古老而優雅的:「居舍」--就是屋子、「家裡」;「箸秸」--一種灌木,秸桿很直,質地堅硬,過去老鄉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桿來作筷子的。箸是筷子,秸是秸桿,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桿。現在山西人沒有「箸」的說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稱一直沒有變;3「.參差不齊」--不識字的農民都有這樣的口頭語,而且讀音絕對正確:「cencibuqi」。只有上過學的人才可能讀成「canchabuqi」「兀」--一種方形的凳子;「兀的」--語氣助詞,意思比較寬泛,類似「那麼」、「當然」、「可不是嘛」等意思。例:「你會唱京劇?」「兀的哩!」這個詞在元曲里經常看到,現在仍然是當地人的口頭語。「舁」--抬的意思。這個字似乎很古老了。《說文解字》解釋是:「舁,共舉也」。「荷」--承擔、搬動的意思,也引申為一般的「拿」、「攜帶」。這是非常普遍的口頭語。「荷不動」,就是拿不動的意思。這個用法也很古老,漢朝張衡《東京賦》有「荷天下之重任」句。8.「惡色」--就是垃圾。這也是很古老的用語。色,是種類的意思。惡,是「丑惡」,「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現在台灣人講的「國語」中把「垃圾」讀作「lèsè」和山西方言接近。9.「惡水」――是指臟水、污水,不是我們一般說的「窮山惡水」的「惡水」。說「惡」而不說「臟」,是不是也很文雅?10.「巡田」――就是秋天看護莊稼。別的地方叫「看秋」,「護秋」,遠不如「巡田」富有韻味。每到秋天,村裡會指定專人擔負巡田的職責,擔負這種責任的人被稱為「巡田的」。「巡田的」很厲害,一般都會幾下拳腳。基本的裝飾是,腰裡纏一條長長的藍布作的腰帶,腰間別一個小小的「馬床」。所謂馬床,是一種三條腿的袖珍小凳子。馬床有兩個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隨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來打人――打那些偷莊稼、蔬果的大人小孩。一般是打屁股。據說打上很疼,但是又不至於打壞筋骨。1「胡闌」――圓圈、環的意思。引申為「那一片地方」。元曲《高祖還鄉》有雲:「一面旗白鬍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這里「胡闌」是環的意思,曲連是圈的意思。現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也還是這樣的說法。這是一種單字復音的語言現象。胡闌,取「胡」字的聲母,和「闌」字的韻母,連在一起快讀,就近似於是「環」;曲蓮,取「曲」字的聲母,和「連」字的韻母,連在一起快讀,也就近似於「圈」。在山西中部、西北,以及內蒙古西部的方言里,這樣的現象還可以舉出許多。比如,「圪勞」是「角」的意思,山西民諺:「得過且過,陽圪勞勞暖和」,「陽圪勞勞暖和」就是靠著牆角曬太陽;不闌,是「拌」的意思。山西有一種麵食,是用莜麥面拌成小塊狀然後蒸熟,稱為「不闌子」;再比如,木板受潮變形,普通話謂之「翹」,山西方言說「圪料」等等。據有的語言學者說,這種單字復音,是更加古老的一種語言現象。據說,有很多單音的詞彙,本來就是復音,比如上面說的「環」、「圈」等,但是在文字產生以後,古人為了減少刻、寫文字的工作量,就盡可能地用單音的字來表達,這就是「胡闌」變成「環」、「曲蓮」變成「圈」、不闌變成「拌」的原因。1網友心行先生問:「這個『兀』。真的不是那個『杌』嗎?你描述的就是我印象中的『杌子』」。兀子,就是「杌子」,兀是本字,木字邊是後來加的。漢字的發展,是由簡到繁的歷程。現在有的人以為漢字越是繁體越古典優雅,其實不是。山西方言說「兀」,不會這樣「突兀」,口語里是說「兀兀」或「杌子」。假如再進一步地分析,「兀兀」和「杌子」也是有區別的。兀兀是指小的那種,可以隨意搬動;兀子,是指大的一種,不可以隨意搬動的。
順便說一下,山西方言里的字詞的組合結構是很有意味的,不但有感情色彩,也有概念的區別。比如說「牛」,一般不會說這一個字,而是說「牛兒」,這是指大的牛。說小牛,不說小牛,說「牛牛」,就有了可愛的情感色彩。但是「牛牛」還有另外的意思,是指那些可愛的小蟲子。再比如「狗」,也是這樣,稱大狗為「狗兒」,稱小狗為「狗狗」。狗狗也有另外的意思,是父母對年幼的孩子的最親切的稱呼。再比如,吃飯用的勺,山西人說「勺子」,是指用來從鍋里往碗里舀飯的大勺,至於放在碗里碟里的小勺,山西人稱之為「勺勺」。山西有很多人的小名叫「狗狗」,假如是排行老二,往往叫「二狗」,老三就叫「三狗」。都是昵稱,愛稱。我們老家村裡叫二狗三狗的很多,為了區別,就在前面冠以姓氏曰「張三狗」「李二狗」。當然,他們都有正式的官名,但是除了村上開會,一般不用。假如這「二狗」「三狗」的有什麼特點,就在前面加以標記,比如叫「疤三狗」--是說臉上有麻子的。說到名字,也透露著山西地方的文化底蘊。前面說的「二狗」「三狗」之類,僅僅是一種類型。還有不少是以出生年的天乾地支來稱呼。比如,有叫「甲午兒」的,是在甲午年出生,加「兒」字尾音,也是表示親切。類似的有:「甲戌」、「辛未」等。1「恓惶」――山西人不說「可憐」,說「恓惶」。查《辭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語有三個――「恓惶」、「棲遑」和「凄惶」。據辭源的解釋,「恓惶」為煩惱不安貌,例如:唐人韋應物詩句:「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棲遑」是奔忙不定的意思,如,晉人陸機:「德表生民,不能救棲遑之辱」;「凄惶」為悲傷懼怕,舉例:金董解元《西廂》:「兩口兒合是成間別,天教受此凄惶苦」。結合例句理解,這三個詞語的不同的解釋,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奔忙不定是指行為,煩惱不安和悲傷懼怕是由這種行為導致的心理狀態,而這三種含義假如用一個意思來概括,那就是值得同情,可憐。所以我猜測也許這三個詞其實是一個的詞語的不同寫法,或者是由一個詞語演變而來。而山西口語中的「恓惶」所表達的含義和情感,就包含了上述三個詞語的意思。比如:「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說那個孩子哭得很「悲傷」;「那年月,日子過的真恓惶」――是說為生活奔波不定,受苦受難的意思。不過,山西話里的「恓惶」可能比字典上的解釋有了更加豐富的感情色彩。比如,母親說兒子「俺孩恓惶的可是個好孩!」――是說自己的孩子孝順、聽話、辛勞,言語中飽含了母親的對兒子的疼愛之情。對別人談論自己的朋友或相識「某某恓惶的可是個好人」――就不僅是同情,更多的是贊賞了。要飯的假如在山西乞討,不說「可憐可憐吧」,說「咳,大爺大娘,恓惶的給上些吧」,這里的恓惶就是「可憐」的意思了,不過語法結構和現代普通話還是不盡相同。1「咥」――一個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寫下來卻是一個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猛吃猛喝,在北京的俗語中,大概是「甩開腮幫子狠吃」之類,在山西太原、榆次、祁縣、太谷一帶,說法就簡單多了:「咥吧!」「咥」,讀「die」,陽平,吃的意思,但是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獸的咬嚼,如《易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又如明朝馬中錫《中山狼傳》:「是狼為虞人所窘,求救於我,我實生之,今反欲咥我。」不咥人,就是不吃人,「咥我」就是吃我。「咥」,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頤。說打某人的秋風,吃他一頓,也說:「咥他一頓」。1「窈窕」――說來你也許不信,這個幾千年前的「艷
詞」至今仍然活活潑潑地保持著青春的魅力,她不僅存在於那些引經據典的文字里,而且就活在老百姓的口語中。
晉中一帶的人評價一個妖艷的年輕女子的時候,會這樣說:「那妮子,可『yāodiào』哩。」這「yāodiào」該怎樣寫?是「妖調」嗎?讀音差不多,可是意思似乎不是很准,而且也不是一個規范的詞彙啊。這需要以晉中方言的發音為依據來分析。在這一帶,許多聲母為「T」的字,讀如「D」,比如「柳條」不是「liǔtiáo」是「liǔdiáo」,說「桃子」不說「taozi」,說「』er」。那麼,窈窕,用晉中方言說,就是「妖調」,倒過來,現在人們形容女人說「妖調」,很有可能就是詩經里的「窈窕」。當然,我這里有推測的成分,但是又有那種考古能避免推測呢?1「倒插插」――這是什麼意思?假如我不說,讓你猜,不是山西人的恐怕很難猜到:是指衣服上的口袋!「倒插插」,也簡稱「倒倒」,這是晉中一帶的方言。為什麼把口袋說成倒插插?這也是有些來歷的。大家都看過古裝戲。所謂古裝,實際上大體是明朝的服裝樣式,它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袖子普遍很寬。到了清朝,推行馬蹄袖,袖口變窄了,就沒有這么寬了。明朝以前的衣袖和現在相比,不僅寬敞,而且多一個功能,就是可以裝一些小的物件,如手帕之類。戲曲里也會看到這類細節。袖子里怎麼能裝住東西呢?原來,袖口裡面縫有口袋。這口袋的口子和袖口的方向是倒著的,裝東西要倒著插進去,所以就叫「倒插」。晉中人講話,凡是指稱小一些事物的名詞喜歡用疊音來表示,這種縫在袖口的口袋當然不會有多大,所以就說叫「倒插插」。到了清朝,改穿滿式的馬蹄袖,袖口變窄了,不便裝東西了,口袋就不再縫在袖口,改在衣襟底下了,方向也不是倒著的,但是「倒插插」這個名字還是保留了下來了。可是為什麼別的地方不這樣說呢?這是因為,本來意義上的「倒插插」是明朝以前的服飾,滿清人從關外來,不是這種裝扮,人家也沒有這種說法。統治者的語言總是時代語言的主導,京城地方的說法當然也就隨著變了。京話歷來是官話的基礎,「倒插插」被滿清人擠出京話,不入流了,漸漸地就邊緣化了。至於山西,不知道是因為閉塞,還是山西人執拗,不會在「倒插插」問題上與時俱進,抱著這個這個很古老而悠久的名稱不放,但是究竟時代在變化,語言在變化,於是「倒插插」就退化為土話
❼ 馬鞍山方言
1 快點 2 還早,不急 3 燒水的水壺 4 掃帚 5 傭人
6 (沒這話) 7 最大的 8 明天 9 神氣
❽ 有關方言的論文怎麼寫
先搜集方言,佔有基本素材.然後根據材料的蘊含,結合自己的所長,選擇有關方言的一個方面來寫.如方言溯源、方言演變、方言的分類、方言蘊含的文化、從方言看生活變遷、方言中的精華與糟粕……還可以寫農諺與生產、氣象諺語與天氣等等.
❾ 有關《普通話與方言》的論文
教師要講好普通話「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推廣和使用好本民族的共同語(普通話),是能夠發揮語言交際功能的保證。語文教學作為推廣和普及普通話的主要渠道,提高教師隊伍普通話水平,尤其是提高語文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和教學能力,是搞好語文教學的重要基礎和保證。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怎樣認識講好普通話的重要性,怎樣講好普通話呢?
充分認識語文教師講好普通話的重要性。
語文教師講好普通話,是為祖國培養四有新人的需要。學習語言,要從普通話普及抓起。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其中的「說」就是要求學生能用標準的普通話與他人交流思想、表情達意。作為承擔具體語文教學任務的教師,應該清楚地知道運用好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教學,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對於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將來踏上社會後的再發展有著多麼重要的作用。此外,語文教師講好普通話,也是推進社會文明的需要。教師講好普通話,對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有其獨特的作用。在當今信息時代,無障礙的交際顯得愈來愈重要。我們經常聽到因為語言溝通障礙鬧笑話的事,輕者造成誤會,重者耽誤大事。因此,教師講好普通話,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是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發展的需要,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
推廣和使用好普通話是語文教師的重要責任。
語文教育的老前輩葉聖陶先生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就是說,語文課就是語言課,其中所學的文字、文章都是為語言的理解和表達服務的。語文教學作為普通話普及的最前沿,賦予了語文教師普及和推廣普通話的神聖重任。尤其是小學階段,小學生模仿力最強,因而小學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講好普通話,這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必然要求,也是對教師語文素質的基本要求。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切實從自身做起,規范使用普通話。要認真說,不但在課堂上說,在辦公室說,還要在家裡說,在公眾場合說,到社會上說,人人說、時時說、處處說,切實承擔起推廣和普及普通話的神聖重任。
怎樣提高語文教師運用普通話水平。
「學」和「練」是提高語文教師講普通話水平的關鍵。一是要學好拼音字母,掌握發音部位,對於局部個別的發音要反復練習直至完全到位為止。此外,多讀些拼音報上的文章,鍛煉說普通話的感覺,並注意與方言音的對應關系,舉一反三。二是不懂就查。要養成查字典的好習慣,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與多義等。三要注意多聽一些省級、國家級播音員的發音,並與自己的發音習慣相對照,找出差距,彌補不足。有人說:語言取決於環境。只要我們教師一齊努力,加強學習和練習,提高講普通話水平,帶頭講好普通話,必將會成為學生學習、模仿的對象,成為一名能講一口標准普通話的語文教師,為培養祖國「四有」新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做出應有貢獻。
❿ 普通話與馬鞍山話
一、聲調:
馬鞍山話,陰平調和去聲調,與普通話正好相反,簡單來說,就是專一四調屬互換(入聲字除外)
另外馬鞍山話,入聲字的話,讀短促的聲調,【蝦子】和【瞎子】是不同的聲調。
二、韻母:
再就是很多字韻母和普通話不一樣,普通話韻母是ai的,變作e。
前後鼻音一律是前鼻音。
三、聲母
韻母是ie的,聲母不齶化,比如【鞋】【街】,讀作【hai】【gai】。
翹舌音規律與普通話不同。一般沒有兒化音。
四、詞彙
大部分與普通話一樣,少部分不一樣,詞彙習慣偏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