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
了解讀者的需求,針對不同層次的讀者,在服務內容上有什麼側重點,對本館藏書和信息資源要加強熟悉,對檢索工具要熟練使用,加強人性化服務等。
㈡ 公共圖書館法將對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問題提出哪些要求
《公共圖書館法》對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問題提出要求,如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向公共圖書館捐贈,並依法給予稅收優惠;境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通過捐贈方式參與境內公共圖書館建設等。
另外,對於公共圖書館自身建設問題,《公共圖書館法》給出了明確說法: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采購、接受交存或者捐贈等合法方式收集文獻信息。
㈢ 公共圖書館法對公共圖書館的發展起到哪些作用
在國家圖書館館長韓永進看來,此次 《公共圖書館法》反映了依法治國在圖書館領域的新成效,「它使公共圖書館,特別是國家圖書館的發展有了堅強的保障。我作為一名國家圖書館人,感到特別歡欣鼓舞,這是多年期盼,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無比光榮」。
北京大學教授、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基地主任李國新認為,《公共圖書館法》明確了今後在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方向、基本目標和重點任務,強化了政府保障和政府責任,在設施建設、服務運行、社會化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
㈣ 如何提高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能
大型圖書館的話,需要比較專業的回答。
我只回答一下關於公司單位或是學校的圖內書館管理。
可以采容用自助的形式,比如在圖書上貼上二維碼,借用人自己掃描二維碼就能借書還書,這樣就可以提搞圖書館的服務效能了。
雲可貼二維碼,它是一種不幹膠貼紙,貼在圖書上可以實現這樣的借還登記功能。
㈤ 公共文化服務可以提升文化產業的效能嗎
據報道抄,2017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施行。11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將於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優質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日趨豐富,與此同時,各地積極開展服務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大大提高,積極推動活動的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湖南「公共大戲台」「鄉村大舞台」等群眾文化品牌,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案例。
希望文化產業可以持續繁榮發展!
㈥ 怎樣發揮公共圖書館的作用
公共圖書館是一個專門收集、整理、保存、傳播文獻並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和科研機構。文獻是圖書館開展一切工作的物質基礎。關於圖書館的作用,或說圖書館的社會職能,1975年國際圖聯在法國里昂召開的圖書館職能科學討論會上,一致認為主要是四種:
一、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圖書館的產生,是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需要。為有了圖書館,人類的社會實踐所取得的經驗、文化、知識才得以系統地保存並流傳下來,成為今天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二、開展社會教育。近代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產生,要求社會人有較多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圖書館從而真正走入平民百姓當中,擔負起了對人的科學知識文化教育的任務。現代社會,圖書館成為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的基地,擔負了更多的教育職能。
三、 傳遞科學情報。傳遞科學情報,是現代圖書館的一個重要職能。圖書館豐富、系統、全面的圖書信息資料,成為圖書館從事科學情報傳遞工作的物質條件。在信息社會,圖書館的科學情報功能將得到加強。
四、開發智力資源。圖書館收藏的圖書資料,是人類長期積累的一種智力資源,圖書館對這些資源的加工、處理,是對這種智力資源的開發。同時,圖書館將這些圖書資料提供利用,是開發圖書館用戶的腦力資源。換言之,圖書館承擔有人才培養的職能。
另外,圖書館作為一個文化教育機構,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還為人民群眾提供了第五種功能:提供文化娛樂。圖書館提供的服務,滿足了社會對文化娛樂的需要,豐富和活躍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設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是否深厚,只要看這個城市的三館建設的如何就知道了。」這「三館」指的就是:圖書館、博物館和展覽館。圖書館在這三館中排在第一位,公共圖書館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它是向大眾傳播知識的機構,是豐富大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是全體人民終生學習的基礎設施。在網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既是信息中心,又是知識中心、知識寶庫和知識源泉。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離不開知識,當然也離不開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的發展不容忽視。圖書館是一個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單位,但它所產生的影響是長遠的、是淺移默化的。
有關人士認為,發展公共圖書館首先是政府足夠的重視,捨得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建設。在這個前提下,可以將公共圖書館作為公益設施的一部分,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吸引更多優秀專業人才,加大對購書經費的投入,逐年提高購書經費的人均佔有量等,使公共圖書館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其次,公共圖書館不能缺乏科學的管理。為了讓社區的所有成員都能利用它的服務,圖書館館舍位置、閱讀及學習的設備、開放時間等,都必須從使用者的角度考慮。
此外,公共圖書館的價值體現在它的資源能夠物盡其用。公共圖書館是公民的第二教育課堂,不僅肩負著保存人類遺產、普及教育的責任,而且還是社會、文化、科技、信息的中心,大眾應當充分享受這一豐富資源。而我市的眾多市民並不知道公共圖書館是他們應當享有的一種權益,與他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圖書館行業也應該擺脫以前的舊觀念,應當走出去,順應潮流,大膽改革創新,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運用當今先進的技術改善圖書館的知識傳播手段和服務方式。數字圖書館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可以24小時全天開發,讀者也可以隨時隨地上網訪問瀏覽。同時相對於紙質圖書來說,費用也大大節約。
知識經濟時代是要求人們必須終生學習的時代,作為基礎設施的公共圖書館應該發揮其積極的作用,為公民的讀書學習提供優質服務,為知識創新提供保障。各級政府都應該把公共圖書館作為一項大事來抓,因為其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㈦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什麼時候起正式施行
近日,在文化部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已於2017年11月4日經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將於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作為我國公共文化領域繼《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之後的又一部重要法律,公共圖書館法的出台,對於進一步健全我國的文化法律制度,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公共圖書館法明確要求建立從國家到省、市、縣、鄉、村六級的公共圖書館設施網路,並通過加強數字服務、流動服務和自助服務設施建設,擴大圖書館服務網路的覆蓋面。法律要求,要充分地利用好圖書館的現有設施,實行免費開放,向公眾提供文獻信息查詢、借閱服務,開展公益性講座、閱讀推廣、培訓和展覽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提出要建立縣級圖書館總分館制,廣泛開展數字服務、流動服務、自助服務,加強與學校、科研機構等領域圖書館交流合作的方式,促進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向城鄉基層延伸,提高服務效能。
㈧ 如何加強縣級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服務
服務以人為本是要以到館的所有讀者(包括網路讀者)作為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尊重讀者的地位,維護讀者的權益,以優質的服務滿足讀者的需求,讓圖書信息資源能通過讀者為社會做貢獻[3]。以人為本服務方式堅持的如何,最能衡量圖書館的工作質量,是圖書館作用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充分發揮的體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社會才能和諧。所以,圖書館在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就是要不斷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為讀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務,從而為和諧社會建設添磚加瓦。
創新圖書館的管理模式
圖書館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正常運作離不開社會大環境,而圖書館如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滿足用戶需要,產生最佳績效,則很大程度上在於有效地進行自身管理。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提高圖書館的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其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必須進行管理創新。圖書館管理模式的創新,並不是修補現今的不足之處,而是從體制、理念、機制方面進行改造,是在「繼承」與「引進」的基礎上,應用現代技術創造有利於圖書館充分發揮在和諧社會建設中作用的新環境、新思想、新制度、新方法。圖書館管理創新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創新管理思想在「三網融合」的環境下,圖書館必須轉變各自獨立、各自封閉的辦館模式,向館際合作、網路一體化方向轉變,樹立競爭與協作的思想,走「內部合作、外部聯盟」的共同發展之路。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圖書館的管理者要創造條件激發全體工作人員的創新力,把組織內部的一切創新都納入自覺活動,主動探索求新的管理方式方法,才能使圖書館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創新服務方式圖書館除了繼續以傳統的服務內容、方式、方法為讀者服務,還必須進行服務創新,通過服務創新,吸引更多的讀者利用圖書館。圖書館的利用率增強了,讀者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建設和諧社會的能力也會增強,圖書館在和社會建設中的作用,也便充分發揮出來。
創新組織機構在網路時代,圖書館組織結構創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對紙制文獻的管理向電子文獻的管理發展,變面向內部管理為面向外部信息管理,擴大職能范圍,爭取信息服務的優勢地位。二是圖書館應把面向用戶解決實際問題放在圖書館工作的前沿和中心位置,突破封閉的組織體系,建立靈活的組織機構。通過創新圖書館組織機構,圖書館事業才能健康有序的發展,才能充分發揮其在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創新管理制度圖書館管理制度創新,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實現制度形式的合理化。二是圖書館職能的創新。三是有關圖書館經費保障制度的創新。圖書館管理制度創新,是以制度形式確定圖書館的設立和科學合理布局,減少圖書館重復建設和文獻信息資源的重復購置,增強圖書館服務於和諧社會建設的能力,加大圖書館在和諧社會中作用的發揮力度。
創新管理方法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圖書館管理方法的創新,應該建立在融合中西方文化之長的基礎上,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使圖書館事業體現時代的特徵,符合和諧社會的精神和內涵。
人才管理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應把人力資源放在首位。加大對圖書館人力資源的投入和培養,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不但有利於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還有利於其在和諧社會建設中作用的發揮。
豐富圖書館的服務內容
服務是圖書館工作中永恆的主題,圖書館工作的質量與服務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就是營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而圖書館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豐富服務內容,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提供精神保障,發揮其在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4]。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圖書館可以通過以下特色服務,來使其充分發揮在和諧社會中的作用:(1)可以依託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聘請專家舉辦各種科普講座、讀書報告會、學術沙龍、專題咨詢、文藝演唱會、攝影、書法、美術展覽等方式,為社會提供動態服務,以便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擴大社會影響,使圖書館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2)利用圖書館的設施,為社區提供文化交流的場所。利用圖書館的會議廳、學術報告廳、展覽廳、視聽室及先進的網路、通信、投影、放映等設備,舉辦各種文化展覽、學術會議和培訓班。通過活動不但營造了一種文化氛圍,還可以宣傳圖書館,並且充分發揮了各種設施的使用價值,增大圖書館的社會效益[5]。(3)在圖書館設立親子閱覽室,為少年兒童提供服務。兒童和父母一起讀書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減少溝通障礙,促使親子關系更加和諧。在圖書館的親子閱覽室里,母親可以坐在舒適的沙發上給孩子講故事;在游戲區父親可以和孩子玩館內提供的智力玩具。對於少年學生,圖書館不但可以為他們提供自主學習的場所和科技活動室。還可以通過自願者服務為他們進行學業上的輔導。(4)為殘障人士提供特殊的服務。為殘疾人服務的水平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社會和諧的標准也包含著對殘疾人的關懷程度。圖書館是社會服務的窗口,圖書館的服務不能因人而異,它的服務應該是開放的、包容的,這樣才能發揮其在和諧社會中積極作用。圖書館可以培訓專門為殘疾人服務的館員,使他們熟悉殘疾人的心理學知識,學習手語和盲文等技能,以便更好的為殘障人士服務。還可以提供先進的盲文書、書刊錄音唱片等等,通過一系列針對殘疾人的服務使他們享受更多的人文關懷。
加強對圖書館的支持力度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圖書館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要使圖書館在和諧社會中充分發揮其積極的作用,離不開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持。首先在精神方面,人們要從心底尊重圖書館的各項工作,理解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工作。轉變圖書館是清閑單位的思想,多多走進圖書館,感受圖書館,為圖書館的建設獻言獻策,這樣才利於圖書館發揮在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其次在物質方面,國家的各級政府要重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設置專項資金用於添置圖書以及圖書館設備的改造。改善和提升圖書館的硬體條件,為讀者提供良好的閱覽環境。最後,筆者認為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只有在思想上提高對圖書館作用的認識,才能懂得如何在和諧社會中充分發揮圖書館的積極作用,才能使圖書館工作能夠可持續發展。
㈨ 公共圖書館法明確提出今後哪四類服務將全免費
《公共圖書館法》的研究制定從2008年年初正式啟動。今年4月,法律草案通過國務院常務版會議審議,並權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經過二審,法律於今年11月4日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正式頒布。
據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楊志今介紹,《公共圖書館法》是十九大之後出台的第一部文化方面的法律,也是公共文化領域繼《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之後的又一部重要法律。
記者梳理發現,早前多個省市曾相繼出台有關公共圖書館的《管理辦法》(或《管理條例》),對公共圖書館應提供的服務做出規定,但相對比較零散。
此次《公共圖書館法》對公共圖書館的建設、運行、服務、管理和保障等作出了具體規定,尤其是在免費服務方面,提到了四類:分別是文獻信息查詢、借閱;閱覽室、自習室等公共空間設施場地開放;公益性講座、閱讀推廣、培訓、展覽;國家規定的其他免費服務項目。
而在監督層面,《公共圖書館法》規定,公共圖書館應當改善服務條件、提高服務水平,定期公告服務開展情況,聽取讀者意見,建立投訴渠道,完善反饋機制,接受社會監督。
㈩ 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
從宏觀來說,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推進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客觀需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都可以也必須通過覆蓋城鄉、建設和活躍在百姓身邊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與服務活動來傳播和弘揚,以文化人,深入人心。
從微觀來說,一切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都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積極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一幅畫,一首歌,一件文物,一段群眾自編自演的積極向上的文藝作品,都會在潛移默化間成為匯聚人民群眾認同、接受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份力量。繼續大力推進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開放,豐富與改進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讓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更多更好地發揮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的功能,配合融入國民教育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外實踐教育活動……凝聚人心、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