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傳說馬鞍山大公圩差點成南京城
多少年來,大公圩地區一直流傳著與明朝都城有關的各種傳說。如:「大公圩有幾道陡門,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門」、如「大公圩建都選址樣土中滲草木灰"、如「劉伯溫數山頭選都址」,如「塘泥濺龍身、血洗邰朱村"、如「端午節門頭插菖蒲和艾草避邪的風俗"等等,要想知道這些說法的詳實情況,還得從朱元璋渡江至當塗說起。
公元1355年,朱元璋渡江至當塗,在當塗名士陶安的建議下力取集慶路(金陵)。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路,改稱應天府。再經過12年的艱苦奮戰,他終於打垮長江中下游的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於公元1368年正月稱帝,為洪武元年,國號大明,以應天府為南京。直至洪武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議都城之事。朱元璋最想在其老家臨濠定都,當時劉伯溫已經看出朱元璋是坐定江山以後必殺功臣的過河拆橋之人,他不想讓朱家王朝長久興盛,極力勸說朱元璋放棄定都鳳陽的計劃,改南京為京師,作為都城。
南京雖是六朝古都,但都是沒有超過60年的短命王朝,因為南京是一個燕子窩形狀,成不了大器,朝代不會長久。朱元璋從定都南京的第一天起,心裡就不踏實,更有一個心病困擾著他。明皇城大內為填燕雀湖而成,地勢下沉,朱元璋認為這破壞了風水,對子孫後代不利,覺得南京非大明的萬年帝都。所以,他一直想著遷都。遷都往何處?有謀臣獻策:南京以南200里處的大公圩,西靠青山為龍居,正北有南朝第一帝劉裕重挫盧循的聖地護駕墩,四周更有八十八座山峰環繞,正合皇上生日重八,不但是龍興之地,而且會長久興盛,可建都城。
洪武三年三月(公元1370),朱元璋派劉伯溫前去大公圩考察地形,劉伯溫領命後,登上大公圩北面的最高山峰,細數大公圩四周林立的山峰,卻故意不數自己腳下的山峰,數來數去,只有八十七座山峰。劉伯溫回南京向朱元璋匯復命說大公圩四周只有八十七座山頭,與皇上生日不合,非龍興之地。想不到朱元璋退而求其次,執意要在大公圩修建都城。劉伯溫又使一計,說大公圩周圍環水,若建都城需粘性土質方可。四月,朱元璋又派大臣前往大公圩考察,取些土樣帶回。劉伯溫則提前派人到大公圩悄悄放出風聲,說大公圩若建都城,所有鄉民將失去土地並無法生存。當地鄉民恐失去土地,冒死在樣土之中添加了草木灰。劉伯溫以大公圩土質過於松軟無法修建城牆為由,再次反對在大公圩修建都城。
劉伯溫在建都、遷都的事情上,每次都與朱元璋意見不一致,朱元璋心中己有不快,但又不便說出。朱元璋決定親自到大公圩進行考察,看大公圩到底是否適宜修建都城。
五月初三,朱元璋自帶五十內廷親兵從南京乘官船出發,初四至大公圩護駕墩碼頭。朱元璋命眾人在船上待命,自己僅帶一位將士著便裝從護駕墩碼頭上岸微服私訪。朱元璋漫步在繁華古鎮的石板路上,眼裡看到的簡直就是一幅江南的清明上河圖,心情非常愉快。主僕二人出了東關口,過了護駕墩橋,放眼東望,河水波光粼粼,楊柳夾岸青青。朱元璋邊走邊欣賞護駕墩的水鄉風光,不知不覺已經東出古鎮兩里開外。經過一個村莊,村莊前面的河面更加開闊,有四五鄉民立木船之上在河中打撈塘泥。朱元璋手搖摺扇沿河堤而行,興致漸濃,他正准備與船上撈泥的鄉民打招呼,不料從船上扔來一坨塘泥,濺得岸上主僕二人滿身是泥。朱元璋的興致立馬盪然無存,因是微服私訪不能暴露身份,只得悻悻而歸。回來路過村口一戶門前,戶里一對老人看到主僕二人全身是泥,滿頭是汗,就邀二人坐在門前柳樹下休息,並贈每人一碗茶解渴。老人又讓二人脫下外套幫其浣洗,時值晌午,日頭正烈,不一刻衣服就涼幹了。喝茶休息時,看見老人門前堆放了一些從田埂和水邊收割的柴草,朱元璋告訴兩位老人,自己是做生意的,見多識廣,說門前柴草中的菖蒲和艾草有避邪的作用,端午節前插在門頭上可避邪保平安,並反復叮囑老人,明天就是端午節了,今天晚上一定要在門頭上插好。朱元璋走後,老人就在自家門頭上插上了菖蒲和艾草,隔壁的一戶人家也學著老人在門頭上插了菖蒲和艾草。當天夜裡,五十個蒙面人悄悄潛進村莊,挨家挨戶進行屠殺。第二天早上,只有門頭上插了菖蒲和艾草的兩戶人家開了門,且全家人口平安。這兩戶一家姓邰,一家姓朱,這次劫難之後,這個村就改名為「邰朱村",並一直沿用至今。此所謂「先有護駕墩,後有邰朱村。"端午節門頭插菖蒲和艾草避邪保平安的習俗也從此在大公圩和江南地區傳開和保留至今。
再說朱元璋來大公圩的目的是考察地形是否適合建都城,哪知節外生枝,考察不成反遭當地人大不敬,甚是惱怒。他回到南京後,從此不再提遷都大公圩之事。殊不知這仍是劉伯溫使的計。五月初三那天,劉伯溫在朱元璋乘船去大公圩的同時,就派人快馬加鞭從陸上於當天趕到大公圩散布消息,說皇上又派人明天到大公圩私訪考察地形,並說要想不在大公圩建都城,鄉民們必須對私訪者捉弄一番,私訪者必定向皇上匯報大公圩的壞話,只有這樣,大公圩才不會被定為都城。所以才會出現「塘泥濺龍身,血洗邰朱村」的悲劇。
洪武四年(公元1371),因遷都分歧和其他原因,朱元璋罷去劉伯溫所有官職,賜告老還鄉。此後20年間,朱元璋仍有遷都之意。後來,御史鬍子祺又推薦以西安為都,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朱元璋特派太子朱標去三秦視察,考察長安是否適合作為都城。然而,朱標到了長安發現時過境遷,關中地區已非漢唐時代之關中,長安過於偏西,遠離富庶的經濟中心,漕運艱難,長安只有戰略優勢,卻無經濟優勢。朱元璋只好打消了定都長安的計劃。
從此以後,朱元璋徹底斷了遷都的念頭,但是南京風水問題仍困撓著他。於是他請當時最有名的風水大師廖均卿想辦法改化南京的風水,廖均卿經過占卜,告訴朱元璋,若要大明王朝長久興盛,必須做到兩點:一是南京城的城門數和方位要與大公圩的陡門數和方位相同。二是只要大公圩不破,則大明江山不敗。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朱元璋參照大公圩十三座陡門數和方位對南京城的城門進行了重新整修。直到現在,大公圩人人皆知「大公圩有幾道陡門,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門"的說法。同年,朱元璋征調民夫35.9萬人、石匠4900餘人,對固城湖東的胥溪河道進行疏浚13.3公里,並在胥溪河上游修建東壩,以石閘啟閉,既利通航,又可節制水流。次年,又征調民夫近萬人,從石臼湖東北岸開鑿胭脂河,貫連秦淮河。從此,水陽江水系之水經固城湖和石臼河後三處分流,東由胥溪河經太湖入東海,東北由胭脂河經秦淮河入長江,西由丹陽湖經姑溪河入長江。朱元璋在改化大明江山風水的過程中,卻無意中修建了堪與都江堰媲美的水陽江水系水利工程,使水陽江下游諸圩永絕洪澇之害。大公圩也由此進入歷史發展的鼎盛時期。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南京為陪都。死鬼朱棣遷都北京後,明王朝不再重視水陽江水系治理,胥溪河、胭脂河河床又漸漸被淤塞,導致下江(太湖流域)洪災時有發生。明太祖朱元璋大浚胥溪河兩個甲子後的正德七年(公元1512),早已忘記了祖訓的明王朝,以絕蘇錫常地區水患為由,將胥溪河上的東壩築高三丈,至此水陽江水系不復東流,汛期山洪只能全由丹陽湖經大公圩北岸的姑溪河流入長江。每到汛期,固城湖下游石臼湖、丹陽湖、姑溪河水位陡漲,大公圩因此水患不斷,圩堤屢遭潰決,經濟和文化長久衰退。
東壩的抬高,徹底切斷了水陽江至太湖的水系,也切斷了明王朝的龍脈。大明王朝氣運也隨著大公圩的屢次潰破而逐漸衰退。公元1644年,明王朝滅亡,正應了風水大師廖均卿當初的預言:「官圩始破時,大明過半世。」
❷ 高分懸賞
上島咖啡 【聯系電話】 86466677 所在地址: 歷山路73號
圓緣園時尚餐廳 【聯系電話】 82022666 所在地址: 省體育中心東區
濟南必勝客 【聯系電話】 (0531)-6089199 所在地址: 濟南市歷下區泉城路萬達商業廣場一層
真如意大酒店 【聯系電話】 86996966 所在地址: 文化西路 42-30號,或者和平路39號
山東國際飯店 【聯系電話】 3195866、2921866 所在地址: 濟南市解放路134號;千佛山店歷山路號
全聚德 【聯系電話】 86428888 所在地址: 老東門店:黑虎泉北路61號(老東門橋)向南50米山大路店山大南路3號(耳環東路交叉口)
韓國傳統燒烤店 【聯系電話】 88017860 所在地址: 濟南市歷城區花園路123號
❸ 馬鞍山市協和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馬鞍山市協和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2年11月21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經建設行業部門核准資質的物業管理,房屋中介,家政服務,銷售金屬材料、建築裝潢材料、百貨等。
法定代表人:丁大明
成立時間:2002-11-21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50000003551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安徽省馬鞍山市天門山路6號
❹ 朱元璋是元末農民戰爭的勝利者,與他同時起義的其他力量為什麼沒有成功
1、朱元璋
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
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 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掃地、上香、打鍾擊鼓、燒飯洗衣,還受到老和尚斥責。
不久,當地鬧飢荒,寺里得不到施捨,住持只好打發和尚們雲游化緣。 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只好離開寺院托缽流浪。
2、陳友諒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陳九四,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
(4)馬鞍山丁大明擴展閱讀:
陳友諒大戰朱元璋:
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他已自稱皇帝,而且盡占江西、湖廣之地,便自恃兵力強大,想向東攻取應天府(今江蘇南京)。
朱元璋擔心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在劉基的建議下,遣胡大海直取廣信府(今江西上饒)斷其後路,又設計命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引誘他,讓他迅速趕來。陳友諒果然率水師東下,到達江東橋,呼叫康茂才,無人答應,才知道自己被騙了。
雙方戰於龍灣(今江蘇南京城郊),陳友諒大敗,因為潮落,船被擱淺,死者無數,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得坐小船逃走。
馮國勝率五路大軍乘勝追擊,又大敗陳友諒於採石磯。於是陳友諒放棄太平,逃至江州。朱元璋軍乘勝攻取安慶,陳友諒的部將於光、歐普祥都繳械投降。第二年,陳友諒派部將張定邊再次攻陷安慶。
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親自率軍討伐,俞通海、趙德勝大破陳友諒水軍於安慶,長驅直入抵達江州。陳友諒戰敗,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州,乘勝攻佔蘄州,又攻佔安慶。他的部將吳宏以饒州投降,王溥以建昌投降,胡廷瑞以龍興投降。
❺ 他憑什麼成為明朝開國功臣的第一人
徐達(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功臣,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徐大將軍是明初功臣中最為後人喜愛的人物之一。他是朱元璋兒時的玩伴。朱元璋倚重他,稱他做「開國功臣第一」,可民間傳說他最終卻被朱元璋的一盤蒸鵝害死。眾多謎團與傳奇圍繞著這位大將軍,他究竟有這怎樣波瀾壯闊的一生?
由於家境貧寒,艱苦生活的磨煉,使他長大以後,身材魁梧,性格堅毅,遇事善用腦筋。明太祖朱元璋在削平割據群雄,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皇朝的戰爭中,徐達長期擔任最高軍事統帥,身經百戰,功勛卓著,他「以智勇之資,負柱石之任」,「廓江漢,清淮楚,電掃西浙,席捲中原,威聲所振,直連塞外」。為朱元璋開創明皇朝立下了蓋世之功,被譽為明朝「開國功臣第一」。
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朱元璋回到家鄉招募兵士,二十二歲的徐達聽到消息,毅然仗劍從軍,投奔到朱元璋部下,開始了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
這一年,徐達等隨朱元璋相繼攻克河州新塘、三汊河、陽泉,保住達魯花赤營寨,攻下徐官倉寨,朱元璋部聲勢大振。至正十四年五月,徐達隨朱元璋攻克全椒,七月攻克滁州。至正十五年春正月,駐在滁州的朱元璋部隊因糧餉缺乏,進攻和州(今安徽和縣),以便籌集軍糧。徐達率軍先行,與張天祜、湯和一道攻下和州,徐達因攻打和州立下戰功被擢升鎮撫。
就在徐達被任命為鎮撫之後不久,起義軍中發生了一起非常事件:孫德崖因其部隊缺糧,來到和州,請求朱元璋資助,朱元璋以大局為重,不計前嫌收留了他的部隊。郭子興則因過去與孫德崖有矛盾,知道這一消息後很生氣,親自從滁州趕來和州,訓斥了朱元璋。孫德崖聽說後很擔心,想悄悄地溜走。朱元璋挽留不住,只好為其送行。走出城外三十里左右:忽然城中有人來報,郭子興已和城中尚未走掉的孫德崖部打了起來,孫德崖已被郭子興捉住,扣在城裡。朱元璋聽到後,大吃一驚,想打馬回城勸說郭子興把孫德崖放走。孫德崖部下誤以為這是朱元璋策劃的陰謀,便把他五花大綁,並揚言要殺掉朱元璋為其主帥報仇。徐達在城裡聽說朱元璋被孫部下扣留,生死未卜,就毅然請求替代朱元璋作為人質,以平息這起事件。後經多方調解,孫、朱都被對方釋放,這場危機才算平定下來。然而,在這次事變中,徐達的捨身相救深得朱元璋的稱贊,兩人的關系更加密切了。
不久,郭子興染病而死,朱元璋成為這支起義軍的實際首領。朱元璋感覺到僅僅據有和州,難以實現他的雄圖大略,而要渡過長江向南發展,又苦於沒有船隻。正在徘徊猶豫之時,巢湖水軍頭領趙普勝、俞廷玉、俞通海、廖永安、廖永忠等率軍歸附。朱元璋大喜,對徐達等說:「方謀渡江,而巢湖水軍來附,吾事濟矣!」於是,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朱元璋派兵遣將,部署作戰方略:「採石(今安徽馬鞍山採石鎮)大鎮,其備必固。牛渚磯(今安徽馬鞍山西南長江中)前臨大江,彼難為備御。今往攻之,其勢必克。」②徐達與諸將聽命,各自揮師進發,直抵牛渚磯。常遇春奉命為先鋒,先登上岸,徐達等率軍一擁而上。在經過一陣短兵相接的激烈戰斗之後,元兵力不支,潰敗逃竄,徐達等佔領了牛渚、採石。沿江一帶元兵望風而降。
朱元璋被這次勝利所鼓舞,便根據當時的形勢,及時提出繼續進攻周圍州縣的計劃,他對徐達等將領說:「今舉而渡江,幸而克捷,當乘勝徑取太平。若聽諸軍取財物以歸,再舉必難,江東非我有,大事去矣!」徐達等表示贊同。為堅定將士們前進的決心,朱元璋採取「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下令砍斷渡船纜繩,把船推到江中,順流漂下。眾軍士一見大驚,朱元璋趁機說道:「成大事者不規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此不取,將奚為?」士兵們只好聽命。他們吃飽飯,就從觀渡(採石附近)向太平進發,經太平橋直抵城下。縱兵急攻,守城元軍抵禦不住,守將完者不花等棄城而逃,元萬戶納哈出等被俘。
翌年三月,朱元璋親率大軍進攻集慶,徐達奉命為先鋒,率水陸軍士並進。至江寧鎮,攻破陳兆先營壘,陳兆先以所部投降,得兵三萬六千餘人。十月後,再攻集慶,大敗元兵於蔣山(今南京鍾山)。元御史大夫福壽督兵出城接戰,被徐達等擊敗。朱軍乘勝攻城,馮勝率陳兆先部降兵奮勇先登,終於攻破城門,打進城內。福壽戰死,蠻子海牙逃奔張士誠,水軍元帥康茂才率軍民五十餘萬降附。佔領集慶後,朱元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
在渡江攻拔採石、太平,進攻集慶的戰役中,徐達作戰勇敢,功勛卓著,成為朱元璋手下的得力戰將。
佔領應天後,朱元璋有了根據地,糧食問題也基本解決,但軍事形勢極為嚴峻:東邊有元將定定扼守鎮江;青衣軍張明鑒據揚州;張士誠占據平江(今江蘇蘇州)、常州,又占據浙江西部部分地區。南面有元將八恩爾不花駐守徽州(今安徽歙縣),右抹宜孫駐處州(今浙江麗水),石抹宜生駐婺州(今浙江金華),宋伯顏不花守衢州;天完徐壽輝則攻佔了池州(今安徽貴池)。為了擺脫軍事上的不利境況,朱元璋在佔領應天後,於當月任命徐達為大將軍,統兵東下,進攻東線門戶鎮江。
大軍出發之前,朱元璋為了整頓軍隊紀律,防止士兵進城後搶掠,故意找徐達的錯處,揚言要按軍法處治。暗地裡讓李善長當著眾人的面苦苦求情,才松綁,並當面告誡說:「吾自起兵,未嘗妄殺。今汝等將兵往,當體吾心,戒戢士卒。城下之日,毋焚掠,毋殺戮。有犯令者處以軍法,縱之者罰無赦。」全軍肅然,徐達等率軍進攻鎮江,不到兩天,就打敗鎮守該城的元軍,殺其守將定定、段武。徐達率軍從仁和門入城,部隊紀律嚴明,號令整肅,老百姓照常生活,就像沒打過仗一樣,因此很得老百姓的擁護。附近地方聽到消息,都翹首盼望他們早日到來。
鎮江一役,徐達以戰功升任統軍元帥,鎮守其地。他兢兢業業,克盡職守,一方面安撫百姓,督課農桑,一方面分兵回擊,攻下金壇、丹陽等地,以鞏固鎮江這個最東邊的前哨陣地,防止張士誠的西侵。
同年七月,朱元璋在應天,自稱吳國公,設立了自己的行政機構,同時設立了自己的軍事管理機構江南行樞密院,任命徐達為同僉樞密院事。身為江南行樞密院同僉、鎮江統軍之帥的徐達,在打退張士誠軍一次次的進攻之後,乘勝進圍常州。
但是,常州守敵據城固守,不肯投降。加上城內兵糧充足,徐達等攻打不下。朱元璋即以軍法把徐達及其屬下都官降一級,以示懲罰,並寫信責備徐達說:「虐降致叛,老師無功,此吾所以責將軍,其勉思以補前過。否則必罰無赦!」徐達為常州久攻不下而焦慮,也對朱元璋的責備而沉思,還要應付張士誠軍的一次次反撲。可是,徐達處變不驚,沉著地指揮部隊迎戰,使張軍的企圖難以得逞。與此同時,駐在城外三十里遠的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等率部趕來增援,內外夾攻,大敗張軍,生擒敵將張德。殘敵潰逃奔入城內。張士誠見常州危急,派其手下悍將呂珍夜間潛入城內,加強防守能力。徐達督軍輪番猛攻,呂珍眼看士氣低落,難以支撐,不得不丟棄常州,隻身逃遁。到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歷時達半年之久的常州攻堅戰終於以勝利宣告結束。朱元璋在常州設立長春樞密院,任命徐達為僉樞密院事,湯和為樞密院同僉,統兵鎮守該城。
接著,徐達等乘勝移師進攻寧國(今安徽宣城),得軍士十餘萬,戰馬二千匹,繼而又攻拔宜興、常熟、江陰馬馱沙(今江蘇靖江)等地,宜興到靖江一線盡為朱元璋所有。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經營,以應天為中心的朱元璋江南政權已經逐步穩定,大體控制了今江蘇、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地區。徐達作為朱元璋手下的主要戰將立下了赫赫戰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陳友諒「忿其疆土日蹙」,建造高數丈的巨艦,糾集號稱六十萬人的大軍,傾巢而出,進圍南昌。朱軍守將朱文正、鄧愈、趙德勝、薛顯率領全城將士殊死搏戰,堅守八十五天,使陳友諒頓兵堅城之下,未能前進一步。南昌守軍浴血奮戰,為朱元璋從容調兵遣將,准備與陳友諒決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七月初六,徐達遵照朱元璋的指令,回師救援南昌。朱元璋在龍江(今江蘇南京興中門外)誓師,親率大軍二十萬進擊陳友諒。陳友諒聽說朱元璋親率大軍到來,遂解南昌之圍,東出鄱陽湖返戰。這是一場關繫到雙方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史稱「鄱陽湖之戰」。徐達作為主攻部隊,率軍先行,首先與陳友諒相遇於康郎山(今江西南昌康山),兩軍依湖對陣。陳友諒軍人多勢眾,艦船高大,氣勢洶洶。徐達毫無懼色,身先諸將冒死闖陣,其部下將士大受鼓舞,無不以一當十,奮勇沖殺。徐達部一舉擊敗陳友諒前鋒,斬殺一千五百餘人,繳獲巨艦一艘,初戰告捷。接著俞通海等乘風發射火炮,焚毀敵船二十餘艘,燒死、溺死很多敵軍。徐達在敵陣中奮力拚殺,連續酣戰。大火從敵船上燒到徐達的戰船上,他一面指揮士兵撲火,一面繼續與陳軍格鬥,越戰越勇,並指揮戰船在敵陣中節節推進。雙方在康郎山鏖戰整整一天,湖水被血染成了紅色,天空也被炮火硝煙遮蔽得暗淡昏黑。朱軍在徐達等勇將的率領下,殊死搏戰,擊退陳友諒的進攻。此戰,徐達首挫敵鋒,壯大全軍聲威,為朱元璋取得決戰勝利奠定了基礎。當天晚上,朱元璋為防止東線張士誠利用鄱陽湖大戰之機乘機入寇,命令徐達撤出戰斗,回守應天。徐達走後,朱元璋指揮將帥士卒繼續與陳友諒在鄱陽湖上血戰,終於擊斃陳友諒,全殲陳軍主力,取得鄱陽湖大戰的勝利。
徐達回到應天後,嚴格訓練部隊,加強東線守備力量。緝查奸細,修繕城池,張士誠無縫可鑽,未敢貿然進犯。後來朱元璋稱贊徐達說:「我讓徐達回守應天最為放心,無論遇有什麼問題,他都能妥善處理。」可見朱元璋對徐達多麼信任。
鄱陽湖大戰後,朱元璋還師應天,徐達等率軍攻克廬州。不久,奉命再返湖廣前線。徐達先後率兵相繼攻取江陵、夷陵(今湖北宜昌)、湘潭州(今湖南湘潭)、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陽)、寶慶(今湖南邵陽)、靖州(今湖南靖縣)等地,徹底肅清陳友諒殘余勢力,佔領湖湘地區。徐達在消滅陳友諒割據集團的戰役中,身經數十戰,建立了赫赫戰功,為表彰徐達的功績,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四年正月稱吳王後,任命徐達為左相國,地位在眾將之上。
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徐達等奉命率馬步舟師水陸並進,攻取淮東、泰州等地。大軍渡過長江,一舉攻克泰州海安壩(今江蘇海安),進圍泰州。經月余血戰,終於攻克泰州,擒守將嚴再興五千餘人。之後,徐達又攻下通州、興化、濠州等地。徐達在這些戰斗中,師出迅捷,變化無窮,表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十二日,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二十萬討伐張士誠。徐達用反間計制勝,使張士誠的老巢平江完全陷入孤立(參見平江之戰)。次年,徐達親率將士攻破葑門,大軍一擁而上,進入平江城內。張士誠兀自率兵巷戰,但其手下將士已無鬥志,紛紛投降。張士誠見大勢已去,縱火焚死其妻兒,閉門上吊自殺,被其部將解救,徐達將其押送應天。破城之日,徐達嚴格約束部下,立下軍令:「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離營二十里者死!」率軍入城,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很受百姓的歡迎。徐達論功封信國公,是此次封賞的最高爵位。
吳元年(1367)十月二十一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二十五萬由淮入河,北取中原(參見明滅元之戰)。十二月攻克濟南(參見明攻山東之戰),收俘元軍三千八百五十五人,馬四百二十九匹。在北伐軍的節節勝利聲中,朱元璋於翌年正月在應天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徐達被封為中書右丞相、兼太子少傅。
元順帝逃至上都,仍然保持著一套政府機構,軍事上仍然具有一定實力。洪武二年(1369)二月,徐達統帥大軍攻取山西(參見明攻山西之戰)、秦隴(參見明攻甘陝之戰)。徐達在掃平山右、出師秦隴的整個作戰過程中,抓住擴廓帖木兒北出雁門關,進攻北平之機,乘虛直搗太原,傾覆擴廓的巢穴,使其進退失據,一舉平定山西。抓住陝西元軍李思齊、張思道遙巡觀望,不敢主動出擊的時機,直入奉元,進逼臨洮,圍困慶陽,似摧枯拉朽,風卷殘荷,降李思齊,斬張思道,威震關隴。徐達用兵出奇無窮,料敵制勝,表現出過人的膽略和指揮才能。
徐達出師秦隴,平定關隴後,明朝北方版圖已達今河南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一線。但擴廓帖木兒仍駐扎在沈兒峪(今甘肅定西西北),火兒忽答駐扎雲州(今河北赤城北雲州鎮),納哈出駐屯金山,失喇罕駐軍西涼州(今甘肅武威)。擴廓帖木兒在西北活動猖獗,趁徐達平定關隴之師凱旋京師,大舉圍攻蘭州。洪武三年(1370)春,徐達征塵未洗,又受命為征虜大將軍,率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等分兵兩路,掃盪侵擾北方的元朝殘餘力量(參見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戰)。徐達從潼關向西進軍,出西路搗定西,進攻擴廓。徐達此次率軍北征,取得較大勝利,逼使元朝殘余勢力向應昌、定西一線北撤。從此,明朝北邊的防禦趨於穩定。
同年十一月,徐達等班師回朝,朱元璋親自到龍江迎接北伐將士。隨後,大封功臣,徐達因功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子孫世襲。
為了進一步打擊殘余元軍,洪武五年(1372)正月,徐達再次以征虜大將軍的身份率軍北征(參見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戰)。這是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分兵三路,「肅清沙漠」(指對蒙古用兵)。徐達從雁門關出塞,直趨和林,作為中路軍。三月,徐達師抵山西邊境,派藍玉為先鋒,出雁門關向北挺進。藍玉在野馬川擊敗擴廓部流動部隊,徐達率軍至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土拉河),再敗擴廓軍。擴廓敗逃後,與賀宗哲合為一軍,在嶺北布下陣勢阻擊徐達部隊。擴廓、賀聯軍拚死進攻,明軍受挫,死傷數萬人。徐達處變不驚,收縮戰線,堅守營壘,才免遭大敗。然後,徐達整軍而還,斂兵守塞。擴廓軍隊見此未敢貿然追擊。
由於蒙古軍事力量一時難以消滅,明朝對北方的戰略從以攻為主轉為以防禦為主。從此,徐達長期在北平、山西一帶練兵備邊,鎮守北平十餘年。
徐達在鎮守北平期間,先後三次遷徙山西農民到北平屯田種地,以加強北平的防禦力量。徐達將他們分散到長城沿線各衛所,按其戶籍服役課稅。屬籍軍戶的,發給衣服、食糧,使應軍差;屬籍民戶的,分給田地、牛、種子,使納租稅。前後移民三萬五千多戶,十九萬餘人,建立屯田點二百五十餘個,墾田一千三百多頃。徐達的這些措施大大減輕了北方軍隊的糧餉供應問題,使明朝北部邊疆日趨穩定。同時,徐達嚴格訓練士卒,繕治城池,加強守備,謹嚴烽燧,時時防備蒙古軍隊的侵擾。徐達被視為塞上長城。明朝建國後,隨著文臣地位的提高,過去立下汗馬功勞的武臣逐漸受冷遇,但是徐達始終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捍禦著明朝北方的安全。
長期的戎馬生涯,奔波勞累,使徐達的身體逐漸支撐不住,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洪武十七年(1384)閏十月,徐達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召還應天。翌年二月二十日病逝於應天府邸,時年五十四歲。追封中山王,謚武寧。賜葬鍾山,配享太廟,名列功臣第一。
關於徐達的死因,有些史書記載:「(徐)達病疽,甫痊,賜蒸鵝,流涕食之而卒。」這些材料雖不完全可靠,但也不是望風捕影,隨意捏造的。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為了確保朱明皇朝「萬世一系」,便想方設法加強皇權,凡是他認為有礙於獨裁統治的人,不管是勛臣宿將,一律翦除。胡、藍黨獄,把功臣舊將幾乎一網打盡。前一年又將南征北戰、立下大功的義子親甥李文忠暗中毒死。徐達雖為開國功臣第一,立下蓋世大功,而且一直忠貞不二,但想到他的震主之威,朱元璋「賜蒸鵝」一事也就可能並非子虛烏有了。
❻ 中國七大古都
北京,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南京,安陽
❼ 我想要了解中國的一些古地名和今天的地名的對比,誰能幫幫我嗎
有幾個途徑:
1,看二十四史各史書的地理志。這個辦法最好,但費力。
2,看各個出版社的《中國歷史地圖》之類的書,但你會發現,在某些地方,不同的書表明的不同。例如秦朝的象郡所在地。
❽ 中國七大州是哪七個州
中國沒有七大州的說法,中國自古以來有九州的說法,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豫州,是九州中的首要位置,起於河南。青州是東方的代表,東岳泰山是五嶽之首,青州是山東半島,以及黃河以南等地,徐州是泰山以南,淮河以北,揚州是淮河以南;
荊州是指湖北以及長江中游,梁州是陝西以及秦嶺以南和四川盆地,雍州是甘肅以及青海,寧夏和內蒙古西北;
冀州是河北以及陝西和遼河,兗州,黃河與濟水之間。中國地大物博,神州大地,有著將近960萬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國家。
(8)馬鞍山丁大明擴展閱讀:
漢族先民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
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並入青州與雍州,故而周代沒有徐州和梁州。
至遲自漢代起的華夏之區域與《禹貢》所載九州之區域等同,九州等同於漢地。又有「東夏」、「南夏」 、「西夏」 等詞稱呼漢地內的局部地區。
九州,意即漢地。五嶽五鎮四瀆都在九州這個地理范圍內,九州這個地理范圍是在漢代確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