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陳圓圓怎麼死的
陳圓圓是投水自盡的. 陳圓圓本為崑山歌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色藝冠時。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威震朝廷,崇禎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後,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隊伍逼近京師,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關。田畹對農民起義軍整日憂心惶惶,便設盛筵為吳三桂餞行,圓圓率歌隊進廳堂表演。吳三桂見圓圓後,神馳心盪,高興得摟著圓圓陪酒。酒過三巡警報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對吳曰寇至,將若何?」吳三桂說能以圓圓見贈,吾首先保護君家無恙。」未等田畹回答,吳三桂即帶圓圓拜辭。吳三桂在其督理御營的父親勸說下,將圓圓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讓皇帝知道。李自成打進北京後,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佔,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曰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李自成戰敗後,將吳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殺死,然後棄京出走。吳三桂抱著殺父奪妻之仇,晝夜追殺農民軍到山西。此時吳的部將在京城搜尋到陳圓圓,飛騎傳送,自引吳三桂帶著陳圓圓由秦入蜀,然後獨占雲南。順治中,吳氏進爵雲南王,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託故辭退,吳三桂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別院。圓圓失寵後對吳漸漸離心,吳曾陰謀殺她,圓圓得悉後,遂乞削發為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綉佛。後來吳三桂在雲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雲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後,陳圓圓亦自沉於寺外蓮花池,死後葬於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Ⅱ 陳圓圓的人物經歷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芬,明末清初蘇州名姬,浙江金華人氏。陳圓圓「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名士大家風度。每一登場演出,明艷出眾,獨冠當時,「觀者為之魂斷」。
在民間流傳最廣的傳聞,莫過於陳圓圓、吳三桂和李自成之間的糾纏,「沖冠一怒為紅顏」講述的就是這段傳聞。
陳圓圓母親早亡,從姨父姓陳。能歌善舞,色藝冠時,時稱「江南八艷」之一。崇禎時外戚周奎欲給皇帝尋求美女,以解上憂,後來田畹將陳圓圓獻給崇禎。其時戰亂頻仍,崇禎無心逸樂。陳圓圓又回到田府,後被吳三桂納為妾。相傳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遂引清軍入關。詩人吳梅村為她作《圓圓曲》:「慟哭三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Ⅲ 陳圓圓的真失蹤了嗎
是啊,對的哦,對我們這些吃瓜群眾來說不僅僅成年人啊,真的失蹤了,就連在這里誓師啊。那個西施貂蟬和妲己呀那個王昭君之類的通通都失蹤的,哪裡說我們都看不到,那不是失蹤了,他不是說那個不是說我們真的肉眼看不到,而是說我們這些吃瓜群眾。也研究不了這些東西,每天為了自己的商城在那裡拚命拼搏,不管是現在還是當時在待在當時的我們這些吃瓜群眾。來說這些人物根本就跟我們沒有什麼任何掛鉤,他對我來說就跟失蹤是完全一樣的。嗯,那這個呃只有那個對那個大連灣無山鬼呀,是吧?那個崇禎皇帝呀之類的那個那個操作完畢的。那個時候首先你叫什麼現在那裡這才之類的啊,還有那個李澤成他們,他們對這個問題它才有意義呀,那我們的車從竇苗苗什麼意義啊?一點意義都沒有。
Ⅳ 陳圓圓墓在哪裡
陳圓圓墓,位於貴州省岑鞏龍鰲河畔的水尾鎮猴子山東麓。
http://ke..com/view/1498042.htm
Ⅳ 明末才女陳圓圓祖藉何處
江蘇常州奔牛鎮
Ⅵ 陳圓圓的家鄉是哪裡她是什麼族她嫁給了哪幾個名人分別是
陳圓圓(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芬,明末清初蘇州名姬,浙江金華人氏。父業「驚閨」, 俗呼貨郎。母早故,育於姨母陳氏家,改姓陳,居蘇州桃花塢。隸籍梨園,為吳中名優。戲曲家尤西堂少時「猶及見之」。陳圓圓「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名士大家風度。每一登場演出,明艷出眾,獨冠當時,「觀者為之魂斷」。
陳圓圓本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未清初蘇州名妓。在民間流傳最廣的傳聞,莫過於陳圓圓、吳三桂和李自成之間的糾纏,「沖冠一怒為紅顏」講述的就是這段傳聞。陳圓圓母親早亡,從姨父姓陳。能歌善舞,色藝冠時,時稱「江南八艷」之一。崇禎時外戚周奎欲給皇帝尋求美女,以解上憂,後來田畹將陳圓圓獻給崇禎。其時戰亂頻仍,崇禎無心逸樂。陳圓圓又回到田府,後被吳三桂納為妾。相傳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遂引清軍入關。詩人吳梅村為她作《圓圓曲》:「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Ⅶ 陳圓圓是誰
吳三桂老婆
Ⅷ 實地采訪陳圓圓墓
陳圓圓之死成了清史之謎,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沉寂後,終於等來了解秘的機會。2010年6月,從貴州黔東南州委宣傳部傳來一個驚人消息:在該州岑鞏縣馬家寨發現陳圓圓之墓,而吳三桂的後裔就定居在這個寨子里。百聞不如一見,李治亭(吉林省社科院歷史所)、徐凱(北京大學歷史系)、滕紹箴(中國社科院民族所)、李世愉(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王政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等五位專家,應邀前往實地考察。
其實,此墓已於上世紀80年代被發現。當時馬家寨有一人自稱是吳三桂家族的「秘傳人」,將這段隱秘300多年的歷史披露了出來。好多年過去了,並未引起學術界注意,也未得到專家學者的考證與確認。
此次考察,首先考釋陳圓圓墓前的碑文。此碑於1983年出土,碑高0.73米,面寬0.48米,正面刻字:「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右上方刻一行字:「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標明立碑時間。首句「故先妣」,其意甚明,據「妣」可知墓主人系一女性,輩分當為「先祖」。以下字句,卻不能按字面解釋,應從內含隱語揭示真相。吳氏家族第十代「秘傳人」吳有鵬,按照家族代代所傳秘史,給出解釋。「吳門」系蘇州代稱,指墓主人為蘇州人;「聶氏」,非指姓聶,「聶」字由「雙」與「耳」(即「阝」)構成,當解為「邢」與「陳」,暗指陳圓圓。其6歲前,隨父姓邢,6歲後,父母雙亡,由姨夫陳某養大,遂改姓陳。「聶」字是今之繁體「聶」的簡化字,但當時並未簡化,《康熙字典》里也無此字,顯系為隱蔽起見,故造此「聶」字。其意是:「雙」為繁體字「雙」之簡寫,其上半部為兩個「隹」,代表「好」,引申為「花好月圓」,即「圓圓」,上下文字合起來就是陳圓圓。「位席」,以陳圓圓生前被封為皇妃,用此兩字,以明其身份與平民不同。
經專家現場考察,以上解釋與陳圓圓的歷史吻合,其真實性可以肯定。為掩人耳目,當年刻碑者真是煞費苦心。立碑之人,如碑文所示,為墓主人的「孝男、孝孫、曾孫、玄孫」等祖孫四代,皆屬吳姓。與此相聯系,所謂吳氏家族「秘傳人」又是怎麼回事?
據「秘傳人」陳述:當年吳三桂死後,形勢急劇惡化,陳圓圓毅然決定偕同吳三桂之子吳應麒等秘密離開雲南,並將吳三桂遺體帶走,潛入貴州岑鞏縣的密林山洞,待數年後風聲漸息才下山,搬至今馬家寨定居。圓圓病死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終年67歲。他們感激陳圓圓保全吳氏血脈,尊稱她為「老太婆」。清朝視吳三桂為十惡不赦之罪人,故其子孫為生命計,約定不向外透露一字,絕對保守秘密,不許說,更不得寫,連家譜也不準修。但又擔心家史失傳,便想出一個辦法:在每一代男青年中秘選一優秀者,由上一輩傳人將祖上歷史口授三遍,讓其默記心中。擔負其事的傳人,即被稱為「秘傳人」。由此,一代代傳下去,傳到吳有鵬時,已歷10代。傳人講述吳三桂與陳圓圓事,如數家珍。在窮鄉僻壤之間,從一個農民口中講出那麼多吳三桂、陳圓圓的故事,就連清史專業研究者也自愧弗如。可以確認:馬家寨200餘戶、1300餘口為吳三桂後裔,是沒有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