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慶節日記500字爬馬鞍山
今天,陽光普照、晴空萬里,爸爸開著車帶著我、媽媽、姥姥、姥爺去爬馬鞍山,到了那裡,一眼看見馬鞍山的主峰直插雲霄。
下面我介紹一下馬鞍山:馬鞍山位於淄川區淄河鎮,主峰海拔618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是集歷史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和自然風光於一體的名勝風景區。馬鞍山山峰奇險,形若馬鞍。峰頂險峻峭立,巍然壯觀,山下淄河奔流,似玉帶繞身。
一進了大門,裡面有成千上萬個台階,因為是向上爬的,爬的很慢,我和爸爸體力最好,就跑到了最前面,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我和爸爸看到了第一個景點——革命烈士博物館,裡面的圖畫講述了馬鞍山的抗日故事,1942年的11月9日,幾千名日軍掃盪沂蒙山區返回時包圍了馬鞍山,向馬鞍山發起攻擊。當時,守山的八路軍傷病員及家屬只有30餘人。在一位八路軍副團長王鳳麟的指揮下,山上的傷病員、家屬、小孩、老人都行動起來,用手榴彈、石頭和僅有的幾支槍阻擋敵人,戰斗到傍晚,擊退了日軍多次進攻,敵人傷亡慘重。第二天,附近的敵人前來增援,加強了力量。在激烈的戰斗中,山上大部分人英勇犧牲了。見形勢危急,王鳳麟決定把做軍衣剩下的布撕成條擰成繩,重病號和老少家屬趁夜幕降臨時,拽著繩子從山上滑下轉移。由於布繩長度不夠,滑下去的很多人都犧牲了,只有少數僥幸逃生。王鳳麟也英勇戰死。在這場兩天一夜的激戰中,守山的27名同志壯烈犧牲。敵人以付出100多條性命的代價奪得了一座空山,敵師團參謀長也在戰斗中一命嗚呼。這一戰斗,在淄川的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終於爬到了馬鞍山主峰的最高處,有一個玉皇頂,進去你的正前方是玉皇大帝,兩邊是:二郎神、托塔李天王、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我挨個拜了拜,又到了比最高峰稍低一點的山峰,它的最高處又有三個神仙,她們是:泰山奶奶、送子娘娘、眼光奶奶,下來了兩個主峰,到了平坦的地面,我看見了齊長城,古代雄偉的齊長城,經歷了風風雨雨,現在只剩下一點牆了
回到家,馬鞍山的風景我忘不了,馬鞍山的抗日故事我更加忘不了,我愛你美麗的馬鞍山,我愛你雄偉的馬鞍山,我愛你充滿抗日故事的馬鞍山!
② 蓮文化!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內,世人盛愛牡丹;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原文據清儀封張伯行正誼堂木刻《周濂溪先生全集》卷之八)
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2003年10月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公約》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的外部圖形為圓形,象徵著循環,永不消失;內部圖形為方形,與外圓對應,天圓地方,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空間有極大的廣闊性;圖形中心造型為古陶最早出現的紋樣之一魚紋,魚紋隱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魚生於水,寓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圖形中心,抽象的雙手上下共護「文」字,意取團結、和諧、細心呵護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 。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中 央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山 西 內蒙古 遼 寧 吉 林 黑龍江 上 海 江 蘇 浙 江 安 徽 福 建 江 西 山 東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廣 東 廣 西 海 南 重 慶 四 川 貴 州 雲 南 西 藏 陝 西 甘 肅 青 海 寧 夏 新 疆 香 港 澳 門 台 灣 類 別: 民間文學 民間音樂 民間舞蹈 傳統戲劇 曲 藝 雜技與競技 民間美術 傳統手工技藝 傳統醫葯 民 俗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中國項目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中國文房四寶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昆 曲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的崑曲藝術入選,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中國古琴藝術 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古琴藝術在中國音樂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藝術入選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木卡姆音樂現象分布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新疆處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最東端,得益於橫貫歐亞的古代陸上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維吾爾木卡姆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2005年11月,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蒙古族長調民歌 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2005年11月,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④ 誰給我一篇關於蓮文化的說明文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蓮文化的魅力
一、活動目標
1.了解一些關於蓮的科學知識;
2.閱讀、背誦有關蓮的詩文,培養學生對有關蓮的文學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賞能力;
3.培養學生圍繞共同話題進行討論,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二、教師的准備
1.准備一份活動記錄表,活動表上要能體現學生參加活動的項目、內容、方式以及有關活動成果、結果等,以此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
2.可把全班學生劃分若干個活動小組,以便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對教科書上提供的幾個活動主題進行各有側重的研究;
3.提前布置,讓學生圍繞研究主題查閱有關資料。
三、活動指導
本次綜合性學習有四項內容,每項活動都有各自的任務和目的。
關於「對蓮的科學探究」。教科書中設置了5個小問題,學生可根據條件分組開展活動。然後在活動基礎上,寫一篇說明性的文字,這段文字用科學知識來解釋「蓮」的特性,而不是用文學的視角來寫一段感悟或哲理性的文章,當然,說明語言也要力求生動形象、簡潔准確。下面以藕斷絲連的科學解釋作一下示範。
談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屬睡蓮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種植在淺水塘中。其莖生於淤泥中,變態為根狀莖,即是藕,也稱蓮藕。藕橫長在泥中,靠基莖節上的須狀根吸取養分。由於藕肉質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澱粉,營養豐富,所以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喜愛的食品。
當我們折斷藕時,可以觀察到無數條長長的白色藕絲在斷藕之間連系著。為什麼會有這種藕斷絲連的現象呢?
這就要觀察一下藕的結構了。原來植物要生長,運輸水和養料的組織,叫導管和管胞。這些組織在植物體內四通八達,在葉、莖、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動物體內一樣暢通無阻。
植物的導管內壁在一定的部位會特別增厚,成各種紋理,有的呈環狀,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網形。而藕的導管壁增厚部卻連續成螺旋狀的,特稱螺旋形導管。在折斷藕時,導管內壁增厚的螺旋部脫離,成為螺旋狀的細絲,直徑僅為3~5微米。這些細絲很像被拉長後的彈簧,在彈性限度內不會被拉斷,一般可拉長至10厘米左右。
藕絲不僅存在於藕內,在荷梗、蓮蓬中都有,不過更纖細罷了。如果你采來一根荷梗,盡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來就像一長串連接著的小綠「燈籠」,連接這些小綠「燈籠」的,便是這種細絲。這種細絲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其實是由3~8根更細的絲組成,宛如一條棉紗是由無數棉纖維組成一樣。
細密纏綿的藕絲,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婦》詩中就有「妾心藕中絲,雖斷猶連牽」之句。後來,人們就用「藕斷絲連」的成語來比喻關系雖斷,情絲猶連。
在「對蓮的科學探究」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實事求是,嚴謹負責;讓科學和事實說話,而不想當然或主觀臆斷。
關於「大家都來賞荷花」。這項活動根據學校現有條件而有選擇地開展,也可以進行適當的變通,如可以運用電子聲像技術來展現荷花儀態萬方、絢麗多彩的美,也可讓學生用自己的畫筆來表現他們心中的荷花……
關於「蓮文化探勝」。課本設置了3個討論題。
討論第1個問題要注重學生的文學積累。要對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正如課本中所提示的那樣,「在討論前最好多讀一些描寫蓮的詩文」。一般來說,在文學作品中,蓮被賦予清純、高潔、脫俗、正直、嫻靜、深情等品質。當然,在討論中,應聯系具體作品來談,而且在討論中應該對文學作品中蓮的形象有所描述,這樣做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可以讓聽者(同學)具體感知蓮的「美好品質」,有利於展開討論,還可以與同學們一起再次進行審美觀照,獲得審美享受。
討論第2個問題要注重培養學生聯系的、辯證的思維方法。「出淤泥而不染」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對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常常能表現出人們對事物或人生的不同的認識向度。兩者都有道理,可讓學生展開討論。
討論第3個問題主要涉及到對佛教的了解。下面一種說法權作參考。
據考證,荷花的老家在印度等熱帶地區,印度人還將它作為自己的國花。由於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所以荷花在印度與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畫佛、塑佛,佛座必定是蓮花台座。為什麼佛要坐在荷花上呢?據佛典介紹,主要是因為佛法庄嚴神妙,而蓮花軟而凈,大而香,所以「蓮花台,嚴凈香妙可坐」。
佛經中還有一則「蓮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隻鹿生了一個美麗的女子,仙人將她撫養成人。她走過的地方,會有蓮花長出來。這便是「步步蓮花」一詞的由來,人們現在用它來比喻經歷的輝煌。
關於「編一首《采蓮曲》」。這對於有的地方學生來說可能難度較大,因為大多數學生沒有這方面的觀察和體驗。可以選做,亦可以對此進行變通處理,如改換成其他形式的寫作練習等。
關於口語交際和寫作。蓮與文學藝術、文化生活關系密切,可以通過吟誦、欣賞、評說、解說等活動來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可以通過寫隨筆、雜感等寫作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總之,在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鍛煉和提高學生口語交際、寫作能力。
四、活動建議
1.活動前向學生介紹、推薦幾本有關蓮文化的書籍、文章資料等,可與圖書館取得聯系,最好請圖書館管理員開出有關圖書目錄,以便學生前往檢索和查閱。
2.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訪談有關行家或民俗文化研究人員,進一步了解蓮在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內涵。
五、活動評價
1.本次活動的內容主要涉及到資料搜集、閱讀理解、討論和寫作,因而評價也就是針對這幾個方面來進行。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答案或學習結果的評價,而要注重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現。
2.通過評價來引導學生加強學習研討和交流,也就是說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研討和交流的積極態度與行為應成為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要鼓勵學生主動拿出自己的學習資料和學習成果與同學共享,要鼓勵學生多進行小組合作式學習。
3.通過評價來督促學生積極開發與利用課外學習資源。本次學習活動需要開發利用課外學習資源,學生有無開發利用課外學習資源的意識和能力,是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構成。所以,要通過評價來引導並加強學生的課外語文的學習,引導學生留心並積極利用課外語文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在社會實踐中學語文。
4.除了指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外,教師還要對本次活動進行較為全面的評價。要注意的是這種評價不只是做成績鑒定和甄別,更為重要的是要倡導良好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六、參考資料
1.荷名一覽
①以其外形特徵命名。
荷花:李時珍《本草綱目》解釋說:「蓮莖上負荷葉,葉上負荷花,故名。」芙蓉:亦稱「夫蓉」。《爾雅》解釋道:「芙蓉之含敷蒲也。」《說文解字》雲:「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蓉。」李時珍也說,芙蓉就是「敷布容艷之意」,難怪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
②以其生長習性命名。
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澤芝:由於荷花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故古人將其歸為水草類,取名多以「水」字起頭。三國文學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賦》中把荷花比喻為水中的靈芝。
③以荷花聖潔高雅的氣質命名。
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宮仙子、玉環等。據《北夢瑣言》記載:唐代元和年間(806—820年)蘇昌遠居吳中(今蘇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臉女郎,贈給他一枚玉環。不久,他發現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開,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樣的玉環,但「折之乃絕」,後人由此又稱荷花為玉環。
2.藕之別名
玉節:藕為荷花地下莖,色白如玉,有節,故名。
玉玲瓏:藕白嫩如腕,故名。
玉臂龍:相傳唐末名人崔遠家別墅在長安城南,中有一楔池,從池中挖掘出一特大巨藕,形長如龍,故名玉臂龍,又稱楔寶。
3.蓮子別名
玉蛹:蓮子色白如玉,形似蟲蛹。古代無名氏《蓮子》詩雲:「不是荷花窠里蜜,方成玉蛹未成蜂。」故蓮子又有白玉蛹的雅稱。
湖目:因藕生湖中而蓮子似目,故名。皮日休《夏景沖澹詩》:「天台盡得千回春,湖目芳來白渡游。」蘇軾在《憶江南寄純如》詩中也提到:「湖目也堪供眼,木奴自足為生。」
4.以蓮命名的風景名勝和古跡
①山嶽
黃山蓮花峰:在安徽省黃山市境內,因峰形酷似荷花而名。
廬山蓮花峰:在江西九江市南。
華山蓮花峰:位於陝西省華陰市,為華山的中峰。
衡山蓮花峰:為湖南衡山之峰,層巒疊嶂,形似荷花,故名。
武夷山蓮花峰:位於福建崇安境內,上有蓮花洞。
蓮花峰:在廣西曲江之南。
蓮荷山:在福建連城東。
②江河湖塘
蓮花海:新疆烏蘇境內一湖舊名。夏天,湖中盛開白蓮似海,故名。
蓮花湖: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唐城西北隅有一湖泊,俗謂之唐池,蓮荷被水,為當時勝景。
紫蓮塘:《德興縣志》載:馬鞍山下有紫蓮塘,因開紫蓮而名。
瑞蓮池:據《化州志》載:化州官府後有瑞蓮池,嘉靖己酉(1525年)池中有三枝開並蒂蓮。戊子(1528年)有七枝開並蒂蓮,故取名瑞蓮池。
金蓮池:據《偃師縣志》載,西南40里,有池廣丈余,深五尺,唐代終南山王主禪師尋其友張神童至此,有金蓮七朵生於池內,故取名金蓮池。
荷花澱:據《保定縣志》載,縣西有荷花,夏日盛開,香聞十里,游賞其間,涼風四面,爽氣怡人。
芙蓉池:據《湖州府志》載,府城東白蘋州上有池,池內多生千葉蓮花,故取名芙蓉池。
蓮花池:據《重慶府志》載,「江津縣東二里有蓮花池,廣約三十里,池中蓮花,紅白相雜,生動可愛。」又《元江府志》載:「青龍山下有一大池塘,周圍三百餘丈,每逢暑夏,池中青、白紅荷盛開,故名。」
③亭橋建築
藕花居:位於杭州凈慈寺北。據《西湖志·園亭》載,明洪武僧廣衍建,為南屏八景之一。
玉蓮堂:據《西湖志·古跡》載,在錢塘門外,景定三年(1262年)安撫魏克愚於此。
瑞蓮亭:據《順慶府志》載,蓮州府署南石佛寺左,有一亭,亭邊有池常生並蒂蓮瑞蓮,絢爛多彩,異香數里不散,故名瑞蓮亭。還有君子亭、蓮巢亭、荷橋、蓮庄、蓮城堂。此外,古人常把大臣的官邸稱作蓮花池。
5.以荷花為「市花」的城市
山東濟南市:20世紀80年代,荷花被譽為濟南市「市花」後,大明湖更是煥發了生機:垂柳披拂,荷花掩映,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山東濟寧市:濟寧市荷花栽培約有二千年的歷史。現今濟寧市的荷花新品種已達六十餘種。
河南許昌市:20世紀80年代荷花被譽為許昌市「市花」,更促進了荷花文化的繁榮發展。
湖北孝感市:自古以來孝感城野荷遍地,尤以城西蓮花湖為最盛。今日孝感市區便是蓮花池之一隅。湖邊有「荷花墩」,城內有荷花池,「泮沼荷香」已成為孝感八景之一。
湖北洪湖市:以洪湖聞名的湖北洪湖市,水域面積758平方公里,荷花到處盛開,使之成為荷花的海洋。1987年,洪湖撤縣立市,1991年市人大通過決定以荷花為「市花」。
廣東肇慶市:種植荷花近千年的廣東肇慶市,以瀝湖七星湖的荷花最為著名。荷花已成為肇慶人
⑤ 中國文化遺產對聯
1、妙手生白玉 ,沃土出黃金
(九華山)
3、萬山拜其下 ,孤雲卧此中
(黃山文殊院)
5、飛騎橋頭論勝負 ,教弩台上評忠奸
(合肥民教寺)
7、廟內無僧風掃地 ,寺中少燈月照明
(鳳陽龍興寺)
9、高閣逼雲霄舉頭紅日近
遠山收入畫回首白雲低
(黃山玉屏樓)
11、千古詩才蓮萊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馬鞍山採石磯太白樓)
13、一水繞荒祠此地真無關節到
停車肅遺像幾人得立姓名尊
(合肥包公祠)
2、忠賢將相 ,道德名家
(合肥包公祠)
4、去帆疑峽走 ,卷浪駭江飛
(馬鞍山採石磯大風亭)
6、曹公教弩台尚在 ,吳主飛騎橋難尋
(合肥民教寺)
8、來到半山坐一坐 ,再行五里天上天
(九華山釣魚台)
10、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滁縣琅琊山醉翁亭)
12、把酒問青天放眼已無高力士
登舟望秋月曠懷猶憶謝將軍
(馬鞍山採石磯太白樓)
14、教弩聳高台不為炎劉消劫運
聽松來遠客誰從古佛識真如
(合肥民教寺)
1、成都杜甫草堂
(1)、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
(2)、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騰虎躍幾詩容;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2、武漢黃鶴樓
欄桿外滾滾波濤,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東去;
窗戶間堂堂日月,盡四時憑眺,幾曾見黃鶴西來。
3、黃州赤壁
銅琶鐵板,大江東去;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4、九江琵琶亭
燈影幢幢,凄絕暗風吹雨夜;
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繞船時。
5、鎮江北固山多景樓
登樓便欲凌雲去;
臨水應知得月先。
6、桃花源、陶淵明祠
(1)、說甚神仙,看千年石洞開時,城郭人民還是耕田鑿井;
閱成古今,聽半夜金雞叫醒,興亡秦漢都歸流水桃花。
(2)、門前學種先生柳;嶺上長留處士墳。
7、廣州黃花崗
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
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
8、楊州梅花嶺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鐵骨伴取嶺上梅花;
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山殘水留得風中勁草。
9、滁州醉翁亭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10、揚州二十四橋
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吹,有人吹到月三更。
11、湖南洞庭湖岳陽樓
(1)、湘靈瑟,呂仙杯,坐攬雲濤人宛在;
子美詩,希文筆,題筆雪壁我重來。
(2)、後樂,先憂,范希文庶幾知道;
昔聞,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詩。
(3)、一樓何廳,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12、信陵君祠
有史公作傳如生,愛客若君,真實讀者慷慨悲歌不已;
其門館風流未謝,於今思夕,問君誰能拔抑磊落之才。
13、長沙屈原賈誼二公祠
親不負楚,疏不負梁,愛國忠君真氣節;
騷可為經,策可為史,經睦行地大文章。
14、陝西蘇武廟
三千里持節孤臣,雪窖冰天,半世歸來羸屬國;
十九年託身異域,韋鞴毳幕,幾人到此悔封侯。
15、成都武侯祠
心懸八封圖,初對策,再出師,共仰神明傳將略;
目擊三分鼎,東連吳,北拒魏,常懷謹慎勵臣躬。
16、江西南昌滕王閣
興廢總關情,看落霞孤騖,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
古今才一瞬,問江上才子,閣中帝子,比當年風景如何。
17、白居易祠、墓
(1)、唐代論詩人,李杜以還,惟有幾篇新樂府; 蘇州懷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畝舊祠堂。
(2)、楓葉四弦秋,根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勾留江山別離情。
(3)、心中懷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飢凍聲。
18、稼軒祠
煙柳斜陽,歸去東南余半壁;
雲山故國,望中西北是長安
⑥ 馬鞍山有哪些風景區
1、濮塘自然風景區
位於馬鞍山市東郊,面積約20平方公里,景區內層巒疊嶂、溝壑縱橫、林木絹綉,飛泉叮咚,環境幽雅,野趣盎然,為休閑度假的勝地。
竹海、古樹、清泉、鍾鼓並稱濮塘「四絕」,這里竹海蒼茫,一碧萬頃,山風徐來,竹影婆娑,竹葉沙沙,如鳴天籟,徜徉其間,寵辱皆忘,心曠神怡,古銀杏歷經千載滄桑,仍虯枝鐵干,濃蔭如蓋,鍾鼓地踏地而聞鍾鼓聲,奇異而譎怪。
景區有大小山峰49座,峽谷53條,水庫8座,塘壩290口;山中有森林18000畝,竹林5000畝,茶園350畝,各種植物300餘種。
2、採石磯風景名勝區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位於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採石磯絕壁臨江,水湍石奇,風景瑰麗,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並稱為「長江三磯」,而採石磯以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文化內涵獨領風騷,被譽為三磯之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3、雞籠山半月湖風景區
雞籠山,舊名亭山,一作歷山,又名鳳台山。位於和縣西北25公里的群山之中。海拔240米。1978年後,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將山麓至山頂道路,用石條重鋪,並加鋼管欄桿。
鳳林禪寺,亦修葺一新,內塑佛像七尊。現存有民國13年(1924)《鳳林禪寺碑記》碑刻一塊,每年接待來山香客遊人甚多。已被批准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森林公園。
4、大青山李白文化旅遊區
大青山李白文化旅遊區位於縣城東南2.5公里處,與南部新城接壤,北距南京80公里,南鄰蕪湖18公里,處於南京一小時都市圈內,寧蕪高速、寧安城際鐵路穿境而過,寧蕪高速太白出入口可直達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大青山李白文化旅遊區屬國家風景名勝區採石風景名勝區青山片區,境內有全國文明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安徽省首批宜居村莊——桃花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白墓園,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安徽省鄉村旅遊示範村——桃花村、萬山村、詹村。[23]
5、褒禪山風景區
褒禪山風景區地處含山縣城以北7.5公里,東臨和縣雞籠山國家森林公園,西接伍子胥過昭關的昭關山,面積約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81米。是國家AAA級風景區、全國少先隊輔導員基地、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⑦ 馬鞍山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馬鞍山人的端午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一個大眾化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午陽節、艾節、夏節等。馬鞍山人傳統的端午節習俗雖然與其他地方總體一致,但從吃、穿、玩等方面來看,也還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特色。
傳統節日一般都帶有人們良好的祈願,端午節也不例外。
除紀念屈原外,每年的這一天,馬鞍山人大都將艾葉及菖蒲擺放在正堂、香案之上或插於門楣。以艾葉為神器、菖蒲作神劍,祈求驅魔祛鬼、避邪清毒。不少人家還懸掛鍾馗像,以鎮宅驅邪,祈求平安。遇上有的人家當年有長者仙逝,這一天,晚輩們還得帶上粽子等物品上新墳祭祀,以祈願家人平安。
端午節,在當塗縣還有「大送小」的習俗。節前或過節當天,長輩們主動給小孩送來「端午線」、「端午龍」、夏令衣物等禮物,以求晚輩少兒健康成長。
每逢節日,豐盛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塗人對端午節的「吃」一直頗有講究。
這一天清晨,當塗人用綠豆糕、蜜餞糕當點心,品茗著早茶。早餐以粽子為主食,午餐則盛行吃「五紅」。
「綠豆糕」以綠豆為主料(沒有綠豆則以蠶豆代之),顏色黃綠,味道香甜而酥;「蜜餞糕」則以糯米為主料,外撒芝麻,色澤圓潤,味道甜而黏。「粽子」千姿百態,味道各異。從形狀上分,有「小腳形」、「枕頭形」、「菱角形」、「牯牛形」等;從原料上來看,均以糯米為主料,因配料不同而分為棗子粽、赤豆粽、火腿粽、雞絲粽、白米粽等。
所謂「五紅」:一是紅心咸鴨蛋,二是黃鱔,三是河蝦,四是莧菜,五是雄黃酒。「五紅」之中,有葷有素,有吃的有喝的,有腌制的有新鮮的,均為時令佳餚,美味無窮。
端午節這天,當塗人的穿戴也富有一定的節日特徵。
這一天,傳統的當塗婦女都在手腕上戴著「端午線」,孩童們則將「端午線」系戴在手腕、腳腕上,胸前掛「香袋」,背背「布老虎」,腳穿「老虎鞋」,手握「端午龍」,以示驅邪避疫。「端午線」是用數十根五色絲線環繞而成,帶著清香。「香袋」是用五彩絲線穿連的飾物,一般呈「紅心」形,內填五穀及香料。「端午龍」及「布老虎」在製作方法上與「香袋」大體相同,只是外形上略帶誇張,色彩鮮艷花哨。
據明《山堂肆考》記載,端午佩香袋是明代以後的事。如今,人們從科學角度認為:端午節前後天氣開始悶熱,梅天將至,佩戴「香袋」則有消除汗臭、霉味,清爽神志之功效。
賽龍舟是端午節傳統上最熱鬧的一項大眾化游藝活動。姑孰大地,江東澤國,歷史悠遠,地介吳楚,襟江帶湖,龍舟競渡,傳統亦久。採石、大信於江,姑溪、黃池於河;博望、湖陽尚勇捷,丹陽、新市尚文巧。端午時節,四鄉八鎮龍舟競渡,視先後為勝,熱鬧非凡。屆時,水面龍舟彩繪、旌旗招展,兩岸標桿懸彩、人頭攢動。重炮開鳴,眾舟齊發,循爆竹聲聲飛馳,奔錦壱彩桿而去。擊鼓指令節奏,掌舵把握方向,劃槳奮力前行,一鼓一漿,整齊有力,如離弦之箭,破浪前沖,以摘得「彩頭」為先。岸邊人家及水上船家,忽東忽西、忽左忽右,或遠或近、或前或後,升起「彩頭」,引得龍舟們爭先恐後,來回奔騰,奮力爭「彩」。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好不熱鬧。
緊張過後,大家賽唱船歌,《劃龍船》成為當塗民歌優秀曲目,入選安徽百首民歌、上海市、安徽省中學音樂教科書、全國初中義務教育讀本。在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鑼鼓聲、劃槳聲中,一人高亢領唱,眾槳手時而伴唱、時而幫腔、時而吆喝號子,唱腔和韻律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大公圩等地流傳的《龍船調》民歌這樣唱道:清水河長又長,兩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著龍頭杖,姑娘們穿起了花衣裳;要問今天做什麼事,端陽佳節賽龍船;青龍黃龍來競賽,賽得江河翻浪花;賽得小孩子蹦蹦跳,賽得姑娘笑斷了腸……
改革開放以來,馬鞍山人的端午習俗年年有龍舟賽事,當塗龍舟全省屢屢奪魁,全國大賽也取得過第三、第四的好成績。近年來,當塗縣連年在護城河上舉行龍舟大賽。護城河整治,還專門修建了民俗味濃厚的龍舟廣場。
⑧ 馬鞍山詩歌節的來歷是什麼
古時,馬鞍山是一片詩意沃土。春秋戰國之際,馬鞍山地處楚頭吳尾。秦回漢時期,馬鞍山東西兩岸又分答屬會稽郡與九江郡。逮及三國,吳魏常在此紛爭鏖戰。六朝更迭,馬鞍山成為扼守建康(今南京)的西南門戶,地近京畿,王孫貴族常於此嘯吟詠嘆,「文的自覺」隨之到來。唐宋時期,江北之和州(州治歷陽)、江南之太平州(州治當塗)得到進一步開發,交通便捷,人文薈萃,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詩文流韻,燦然生輝。流風余韻,波及元明清。
而今,馬鞍山是一座詩歌之城。馬鞍山目前有兩萬多位市民一直在堅持詩歌創作,涌現出了諸如楊健、歐震等一批新生代詩人。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馬鞍山共出版了近50多部詩集,本報發表了6000多首馬鞍山市民創作的詩歌。校園里,古詩文書法比賽、讀書徵文評比、吟誦比賽、背誦比賽以及詩歌創作評比等系列活動接連不斷,吟詩聲聲聲入耳。鑒於馬鞍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城市對詩歌文化的高度重視、市民對詩歌活動的充分認可和參與熱情,2014年,中國詩歌學會授予馬鞍山市「中國詩歌之城」稱號。
⑨ 什麼樣的城市是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就是要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堅持科學發展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就的城市才是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評選標准:
較強的組織領導和健全的工作機制;
思想教育全面細致,道德建設扎實有效;
黨政機關廉潔高效,社會風氣健康向上;
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穩步發展,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生態環境良好;
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9)馬鞍山七中文體節25擴展閱讀:
國家文明城市根據《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和《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體系》,進行評價和優化,並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評價為前提,申報全國文明城市的認識。對評價結果分別進行排序,按百分比計算。成績在85分以下的,不能參加全國文明城市申報。
全國文明城市是中國大陸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創建難度最大的一個,是反映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綜合性榮譽稱號,是目前國內城市綜合類評比中的最高榮譽,也是最具價值的城市品牌。
測評方式:主要採用聽取匯報、材料審核、問卷調查、網路調查、實地考察、整體觀察六種方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難點是實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