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杏林明師學社中醫課程怎麼樣有去學過的么
和朋友都學過,課程內容據說是中醫葯大學課程體系,主要老師講的通俗易懂,生動有趣,聽起來不苦燥的。
㈡ 安徽馬鞍山市杏林中醫院怎麼樣,有誰去過求介紹和了解 或者有什麼好點的中醫求介紹拜託各位了 賞金
一分洋2011。
㈢ 我想在網上學習中醫,朋友說杏林明師學社還可以,有人了解過嗎
同感,雖然對中醫非常感興趣,但是分身乏術啊😁工作忙,沒太多時間系統的學習😢
㈣ 杏林明師學社中醫課程怎麼樣有去學過的么
課程內容據說是中醫葯大學課程體系,主要是老師講的通俗易懂,生動有趣,聽起來不苦燥的。
㈤ 「杏林」指中醫,請問這個杏是銀杏還是什麼杏
杏指的就是杏樹。出自據《神仙傳》卷十:「君異居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說的是三國時期神醫董奉的故事。後來醫家都以「杏林中人」自居。
㈥ 中醫里的杏林是什麼意思
一,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
二,歷史典故。故址在今江西省廬山市和安徽鳳陽,典出三國時期閩籍道醫董奉,據《神仙傳》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1]」根據董奉的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後世遂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質和精良醫術。
㈦ 中醫學者常常以「杏林中人」自居,杏林和中醫有何關聯
中醫也可以叫做杏林,古代的醫者往往都會自稱是杏林中人。這個叫法源自三國時期的一個歷史故事。
三國時期,在吳國有一個醫生叫做董奉。他是一位醫術精湛的醫生,平時都居住在山中,因為醫術高明所以有很多的人回來找他看病。為了照顧那些窮苦的沒有什麼積蓄的百姓,他立下一個規矩:到他這看病的人,如果是大病被治好了,那就要栽五棵杏樹;如果是比較輕的疾病,那就只要栽種一棵。隨著時間過去,山中已經有了數萬棵的杏樹,已經成林。
董奉的行為可以說是做到極致了,他利用他的醫術可以救治很多的人,而且還不用收取什麼實質性的費用,只需要栽種幾棵樹就行。而且作為他行醫的成果,杏林,裡面收獲的果實還可以在用來幫助窮苦百姓,可以說是為了縮小貧富差距,體恤百姓方面做到了最好。
㈧ 杏林堂中醫調理養生館怎麼樣
目前應該是泉州最專業的推拿館,專業有高級推拿師證得上崗人員,對頸椎,腰椎這些按的很到位,理療很不錯的地方。
㈨ 為什麼用杏林稱呼中醫
董奉杏成林董奉(200~280,一說220~280),東漢建安時期名醫。又名董平,字君異(一說字君平),號拔墘,侯官縣董墘(一說董厝)村(今福建省長樂市古槐鎮青山村)人。少年學醫,信奉道教。年青時,曾任侯官縣小吏,不久歸隱,在其家村後山中,一面練功,一面行醫。董奉醫術高明,治病不取錢物,只要重病癒者在山中栽杏5株,輕病癒者栽杏1株。數年之後,有杏萬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時,董奉便在樹下建一草倉儲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穀子自行交換。再將所得之谷賑濟貧民,供給行旅。後世稱頌醫家「杏林春暖」之語,蓋源於此。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帶行醫。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賑濟以外,還遍訪名山大川,採集野生植物製成丹葯給人治病。有一次到交州(今廣東、廣西、越南北部一帶),恰遇交州太守杜燮(一說交州刺史吳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後,病人手足能動,膚色逐漸轉活,半日後即能坐起,4日後能說話,不久病癒。董奉住燮府中,後燮陰謀反叛朝廷,擔心董奉泄漏其密謀,欲害之。董奉利用氣功裝死,騙過燮後逃走。
董奉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廬山下隱居,繼續行醫。[1] 《潯陽志·董奉太乙觀》記載:「董奉居廬山大中祥符觀」。《真仙通鑒》記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張景詩雲:「桃花漫說武陵源,誤殺劉郎不得仙。爭似蓮花峰下客,栽成紅杏上青天。」說的是董奉在廬山成仙的傳說故事。
也有人說,董奉年青時就離開福建前往江西廬山學道,並為民除害。當時由於江西江河溪澗里多出現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設法殺之。據《廬山志》卷七記載:「潯陽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見一蛟死浮出。」
董奉醫術的高明和不求名利、樂善好施的高尚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千秋流傳。人們把他同當時譙郡的華佗、南陽的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後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家,喚中醫為「杏林」。據載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醫處仍有杏林。董奉死後,人們在廬山上建有董奉館;在長樂有一座山被稱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為紀念董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