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麥麥稈能做什麼用處
1、可製作板材。
2、可生產肥料。
3、稻桿可用於種植業,麥桿可用於生產飼料。
4、可用於造紙用。
5、用於生活取暖。
6、用於製作生物燃料,以擺脫人類對石油的依賴。
作為農業廢棄物,小麥麥稈目前主要的處理方式是直接返田,也可以作為工業原料、飼料、菌菇培育基料等使用。現在麥稈作為一種可再生生物質資源,被廣泛利用。
(1)馬鞍山麥秸文化擴展閱讀
其他用途
1、麥稈畫
麥稈畫是中國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始於隋唐時代。是中國民間剪貼畫的一種,麥稈畫雖來自民間,卻十分稀罕,更因其作為皇家貢品。2014年12月,麥稈畫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麥稈扇
編制麥稈扇是一門幾近失傳的老手藝,製作一把麥稈扇的步驟比較繁雜。一把合格的麥稈扇對選材和手藝都有講究,要選新鮮剛收割的長麥稈,按照長短粗細分類製作,製作過程中要把握好麥稈的韌度,如果做出來的扇子上有裂縫或是摺痕,那這把扇子就是不過關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麥稈
⑵ 馬鞍山麥秸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介紹
簡介:馬鞍山麥秸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03月3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組織策劃等。
法定代表人:葛強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聯系方式:13093502110
地址:馬鞍山市雨山區安徽工業大學(秀山校區)老行政樓302、303室
⑶ 北京麥秸可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怎麼樣
北京麥秸可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是2016-11-24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豐台區南四環西路186號一區1號樓3層3747。
北京麥秸可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06MA009RNA8P,企業法人范敏,目前企業處於注銷狀態。
北京麥秸可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影視策劃;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經濟信息咨詢;文化咨詢;文藝創作;電腦動畫設計;承辦展覽展示;婚慶服務;攝影服務;攝影器材租賃;舞台燈光音響設計;企業形象策劃;禮儀服務;會議服務;公共關系服務;演出經紀;電影發行;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演出經紀、電影發行、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以及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北京麥秸可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⑷ 麥秸桿可以造紙嗎
當然能啦!山東有很多大廠都是用麥稈造紙的!關鍵是要做好造紙廢水的處理。主要適用生產生活用紙,以及普通文化用紙張,還有迷信紙。
流程:切斷--除塵--蒸煮---漂洗--漂白 ---磨漿---篩選--上網成型---烘乾--卷取---分切。草漿造紙可取代木漿造紙,前者的原料是秸稈,屬於農村剩餘物資源。專家表示,草漿造紙領域的無污染清潔制漿技術日前取得了突破,這意味著,草漿造紙有望加速推廣,使造紙產業在未來幾年內變得更節能環保。
⑸ 非遺文化有麥稈畫嗎
麥稈畫的非遺傳承人,一根根看似毫無生氣的麥稈,經過他的細心挑選並創作後,變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作,表現力細膩、造型逼真、形色豐富。
⑹ 麥稈畫的歷史淵源
麥稈畫是漢族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中國民間剪貼畫的一種,麥稈畫雖來自民間,卻十分稀罕,更因其作為皇家貢品。麥稈畫始於隋唐時代。它和剪紙、布貼一樣是一種剪貼藝術。麥稈要經過:"熏、蒸、漂、刮、推、燙、以及剪、刻、編、繪"等多道工序,依麥稈本身的光澤、紋彩和質感,一般不著色,根據需要進行剪裁和粘貼而成。麥稈畫具有光澤透亮、裝鈽效果好、藝術感染力強等優點,製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
河南清豐麥稈剪貼(即麥稈畫)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歷史
據考證小麥先是由西亞通過中亞進入到中國的西部地區。戰國時代的<穆天子傳>記述周穆王西遊時,新疆、青海一帶部落饋贈的食品中就有麥。商周時期,麥子已入黃河中下游地區。春秋時期,麥子已是中原地區司空見慣的作物了。《左傳》記載,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當時都有小麥生產。
從麥子出現在古中國的那一天起,我們聰慧的祖先就開始以麥稈為原材料進行藝術畫的創作了,但由於歷史變遷和社會動盪,傳說中的麥稈畫長期以來難覓其蹤,直至秦懷王墓發掘時才出土面世。發掘出的麥稈畫原作雖經兩千多年腐蝕,仍然色澤鮮明,不失古樸本色,令人嘆為觀止。另有傳說:東漢劉秀被王莽追殺,萬般無奈,藏於麥地之中,麥草隨即化為樹林保護劉秀。因此當地人視麥草為祈福迎祥之草,逐製作麥草畫,供奉朝廷。
依此傳說,東漢年間麥稈畫的藝術層次與寓意又有了歷史性的發展與升華。作為賴以生存的主要食品,小麥歷來被人們視為神聖之物,古人祭祀天地就賦予了小麥極高的地位,它象徵豐收和財富。麥稈畫也因為它的材質來源而不僅有濃厚的民間味道,又有著吉祥高貴的象徵意味。
然而在封建的農耕社會,麥稈畫雖來自民間,卻也十分稀罕,更因其作為皇家貢品,所以不可能在平凡百姓中流行,只能作為奇藝在皇室貴族間賞析珍藏。老一輩民間藝術家嘔心瀝血挖掘研究古老的工藝技術,大膽進行實踐,使麥稈畫這一民間瑰寶重現人間。
⑺ 麥秸工藝是非遺嗎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間文學、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節日慶典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主要指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它包括民間傳說、習俗、語言、音樂、舞蹈、禮儀、慶典、烹調以及傳統醫葯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創造力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寬容、協調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於1998年通過決議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這個項目的申報有三個基本條件,一個是藝術價值,一個是處於瀕危的狀況,還有一個是有完整的保護計劃。而每兩年才審批一次,每次一國只允許申報一個。從2001年開始,該評選已進行了兩次,共批准了47項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我國的崑曲和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