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魏蜀吳三國名將中選取一人發表見解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吳大帝孫權(182-252),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卓越的政治家,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後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孫權三伐黃祖,並於其間收得大將甘寧。同年,曹操南下,大敗劉備,佔領荊州後,並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與曹操決戰。周瑜用黃蓋謀,以三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後,孫權與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須一代對峙,各有勝負。其間孫權聯合劉備,將妹妹嫁入荊州。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暫與劉備。215五月,征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同年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然曹操於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歸還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時的孫權看著劉備逐漸做大,並以有相當的兵力與自己叫板,旋即改變戰略,聯合曹操,拔掉門口這顆定時炸彈。以呂蒙為督取下荊州,潘璋、朱然擒殺關羽。220年,曹丕取代漢室稱帝。孫權被冊封為吳王、大將軍、荊州牧。221年,劉備稱帝,興兵問罪,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於彝陵火攻大破敵軍。222年,曹丕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占優,然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魏軍不如預期,只得引退。(曹丕時代,對孫權四次用兵,皆不如意)223年,劉備病逝,蜀、吳互通使臣,關系緩和。226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
229年,孫權於武昌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今湖北鄂城),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
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229年後,孫權多次出兵北伐,因戰役過多,日後再來補充。)
稱帝後孫權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台灣)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晚年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賦役繁重,刑罰殘酷。立嗣之爭,孫權也犯下極大錯誤,多數名臣死於非命。自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幼子孫亮,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
藉祖蔭、斷東南、世豪強,然不圖逐鹿但求自保、不思教子,權後無雄主,不爭不息,不戰不寧,東吳三世而終,仲謀無遠謀矣。徒富不過三代爾。
2. 普通搬家多少錢一次
一般包括的費用如下:
1、出車費:通常是**元/輛。搬家當天安排的車型,取決於搬家物品的多少,東西越多,車子就要安排的大一點,費用也高一些;
2、人工服務費:通常是**元/人。取決於搬運、裝卸所需要的人手數量,人越多,耗時越長,費用也越高
3、距離費:通常是是**元/公里。按照新居和舊宅之間的距離來計算的,如果中間有其他的裝卸點,公里費就會增加;
4、材料費:通常是**元/立方。要看你搬家當天所用材料的多少,像紙箱、氣泡膜、木架等成本較高的材料,都是會收取一定的費用的;
5、分點裝卸費:如果搬家中途還會有其他的裝卸點的話,那麼搬家的費用也會增高。
計費標准
搬家公司參照搬家行駛里程、居住樓層高度、有沒有大尺寸冰箱、大屏幕電視、易碎品、高檔傢具等物品以及人工搬運距離等因素收取搬家費用。
在搬家行駛里程不超過15公里(指從舊址到新址的距離,不包括搬家車輛在到新址前的行駛距離),同時沒有以上因素的情況下,每搬運一車次,廂車起價為150元/車次。
3. 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行第十七屆會議,通過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洞窟以及聯合體;
2、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
3、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等地方。
1992年,世界遺產總部在巴黎成立,以便於負責世界遺產相關活動的協調,保證《遺產公約》的實施,舉行世界遺產年會,建議簽約國提交申報名單,組織世界遺產基金會的國際參與、負責遺產地狀況的相關報告,當遺產受到威脅時採取緊急行動……
]、泰山(山東泰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黃山(湖北省)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峨眉山-樂山大佛 (四川峨眉山市)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武夷山(福建)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 問一首詩
不第後賦菊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5. 跪求、近代有愚公精神的偉人和主要事跡
1、孫中山
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斗爭中充分地表現了堅決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難和失敗,他在遭受失敗後,又整頓好革命隊伍,重新走上戰場。
孫中山先生能夠隨著歷史的變化不斷地進步,由早期的主張推翻皇帝、建立民國而進到晚年的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導民主革命而進到主張實現世界大同。在孫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遠是在前進的。
2、毛澤東
毛澤東引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開始了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毛澤東堅持不懈,致力於解放全中國,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艱辛而曲折的探索。
毛澤東還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對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為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3、周恩來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周恩來同志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創建革命統一戰線、創建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建立了不朽功勛。
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領導了國民革命軍軍政工作、廣東地方政權工作、震驚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裝起義,成為我們黨最早認識武裝斗爭重要性和最早從事軍事工作的領導人之一。大革命失敗後,他領導發動舉世聞名的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從此誕生。
黨的六大以後,他作為實際主持黨中央工作的領導人,在極端險惡的條件下機智勇敢地保衛黨的中央機關,保護黨的大批領導骨幹,發展黨在白區的秘密工作,支持工農武裝割據。
他積極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明確提出「鄉村中心」的思想,為推動「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貢獻。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他同朱德同志等一起成功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斗爭,創造了大兵團伏擊殲滅戰的新經驗。
4、陳毅
陳毅 ,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新四軍老戰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十大元帥之一),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在紅軍長征期間,帶領紅一方面軍和紅二十四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餘人進行游擊戰,開始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解放戰爭中憑借堅持不懈的精神多次擊退敵人,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功勛。
5、朱德
朱德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朱德在長征途中,同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分裂共產黨和紅軍的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一直以來把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定勝利,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
6. 南京的王氣是被秦始皇挖斷的嗎
說起南京的王氣,不得不從紫金山說起。話說南宋時期(據《景定建康志》記載)的建康(南京)城裡,一直有這么一種說法,說這個山裡面埋有金子。傳說還說得有鼻子有眼,說是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滅越後,在此埋金以鎮王氣,所以這里才被叫做紫金山,也叫金陵山的。據說,南宋時還真有好事者在紫金山裡挖到一塊碑,可是上面寫到,埋金之處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於是,搞得當時建康城裡很多人就涌到紫金山裡去挖金子、挖財寶,把紫金山挖得傷痕累累,但卻都一無所獲。後來有人澄清說,這個故事是當朝人瞎編出來的。因為宋朝滅了南唐,而南唐是在南京建都的。於是,就有很長一段時間,心懷舊朝的一些老百姓就認為金陵的王氣還在紫金山裡面,所以就編了這么一個傳說。其實,楚威王埋金雖然是傳說,但是從今天的考古發現來看,在很多高山大川上,經常可以發掘出春秋戰國時期祭祀山川的銅器。比如在今天南京市溧水縣柘塘烏山上,考古工作者就發現,山頂上有祭祀的銅禮器。在安徽的馬鞍山,在南京高淳的固城湖邊,也都發現過銅的甬鍾。所以說,楚威王埋金雖然只是傳說,但是有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楚威王當時滅了越國以後,可能他先佔領了這個領地,他要祭祀一些重要的山川。所以這個傳說,可能由此而來。並且,這里所謂的埋金,應該不是今天人們認為的黃金,它埋的其實應該是祭祀用的銅器。至於金陵的名稱得來,據說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比較高的山叫陵,皇帝的陵墓堆得也比較高,就像一座小山一樣的,所以皇帝的陵墓也叫山陵。而金陵這個地方靠近金壇,古代南京是產金的,這個金不是今天我們講的黃金,指的是銅。所以綜合這兩個原因,此地產金(銅),又是皇帝(帝王)埋了東西的,因此名為金陵。上個世紀80年代末,南京市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的考古隊在南京江寧區湯山街道,就發現了春秋時期的一個鑄造冶煉場所。此外,今天安徽的銅陵、安徽的南陵等地在當時也都是產銅的著名的產地。這個埋金說後來又被衍生出無窮無盡的故事。接下來的主角,變成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度,把全國分為36郡(後增至40郡),郡以下分若干縣,縣以下則有鄉、亭、里等基層組織。南京地屬鄣郡(郡治在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轄境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南,安徽水陽江流域地區)。秦始皇為顯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曾五次出巡,兩次經過江蘇。而且他很相信方術,到哪裡去都要帶著很多方士。始皇37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目的地是到浙江去,經過南京。也就這次短暫地經過南京,秦始皇就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傳說,據說隨行的方士看了這個地方的地形地貌後頓時就很緊張,報告始皇說,這個地方很危險,這個地方有王氣,五百年以後要出帝王的。秦始皇建立秦朝的時候是准備二世、三世一直到萬世,千秋萬代都是他贏政家天下的。他當然不願意其它地方出來一個皇帝,跟他爭奪這個天下。他就問方士,那怎麼辦呢?後來他們給他出了主意,就是說把這個方山那裡挖斷了,把秦淮河引進來,這就能破壞這里的這王氣。南宋《景定建康志》繪聲繪色地記下了這個傳說:三十七年,始皇東游自江乘渡江,望氣者言: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因鑿鍾阜,斷金陵長隴,以通流,後呼為秦淮。於是,秦始皇命人開鑿鍾阜(即今天南京江寧的方山),使淮水流貫金陵境內,泄散王氣。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在此地置江乘縣。秣,是草料,意即這里不該稱金陵。秦始皇開秦淮河乃虛,改秣陵是實。對於這個傳說,宋代的人就開始懷疑,《景定建康志》就說了,這種可能性不大,秦淮河形狀彎彎曲曲,像自然形狀,並不像是人工開鑿。而且,秦淮河是很寬很寬的河。因此,這個傳說的可靠性很值得懷疑。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秦淮河這個河很長,當時有100多里長,這么長的河流,有專家就懷疑了,是不是有局部的地段淤塞或者什麼的,秦始皇派人進行了疏浚。因為秦朝的時候,這種水利工程全國做得很多。所以這些專家就認為,秦淮河雖然是自然的河流,但是某些地段可能經過了秦始皇的疏浚、整治。秦淮河(局部)俯瞰此外,今天被南京人視作母親河的秦淮河,在六朝時期並不叫秦淮河,六朝時期它有兩個名稱。在早期,《三國志》里把它叫作小江,《三國志》裡面講的小江,講的就是今天的秦淮河;後來,大量出現的是淮水這個名稱,這就是今天的秦淮河。而人們今天所講的秦淮河,最早在文獻里出現的則是唐代的許嵩《建康實錄》裡面。那麼,為什麼到了唐代時候才出現秦淮河的名稱呢?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要跟江淮之間的淮河區分一下,這是一種可能。還有一種可能,則是因為六朝300多年,都定都在金陵,六朝之後關於秦始皇南巡時說金陵500年後有天子氣的這個傳說可能流傳更廣了,於是人們就把當時六朝的淮水跟秦始皇聯系起來了,所以把這里名稱改成叫秦淮河。另外,關於秦始皇到底有沒有經過南京,這也是一個疑問重重的話題。其實,從歷史文獻上看起來也是這樣,秦始皇在始皇37年東巡的時候,他是經過南京地區的,但可以肯定說,他並沒有經過南京城裡。他來的時候是從安徽渡江的,然後從南京江寧的小丹陽,也就是南京江寧和安徽交界的小丹陽鎮,從那裡插到浙江去了,一直到浙江的錢塘江回來的時候,他走的不是西邊,是東邊的這條路。而在傳說里講他從江乘渡江,江乘在哪個位置呢?就在今天南京棲霞山的附近,也就是說他是從紫金山的東邊走過去的,肯定是沒有經過位於紫金山西麓的南京城。所以,他並沒有從南京城區過,那麼能不能看到金陵王氣,就是一個比較玄乎的問題了。而在現在的棲霞山底下,還有江乘村這么一個村子,保留了當年的一個歷史回憶,給人一種很確鑿歷史的感覺。不過,關於秦始皇有沒有經過南京城,這個到目前為止還都只是推論,並沒有文字記載。因為當時的南京城,裡面的居民非常少,這里是相當荒涼的一個地方,而且可能連道路都沒有,不太好走。那個時候應該說,南京地區還有很多原始森林,能不能看到城裡面秦淮河或者是哪裡有什麼王氣之類的,這都是很玄乎的一個事情。可以說,南京所在的地區一直到了漢代的時候,還沒有什麼發展,基本上是比較空曠的。所以它在古時候,應該稱為吳頭楚尾,吳國的頭到了這里,楚國的尾巴在這里,它是兩個國家交界的很明顯的一個交界區,實際上是一種軍事開闊區。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地方,秦始皇應該是不可能看到什麼王氣,更不會去斷什麼莫須有的王氣的。
7. 中國四大奇石是_____
關註:晉安區旅遊局,為您帶來更多精彩的旅遊類資訊!!!
8. 陶姓的姓氏文化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濟陽國,後改為郡,治所在濟陽(在河南省蘭考東北),領濟陽、考城(今民權縣東北)諸縣,轄區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民權一帶。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古地名。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隋朝滅後陳後廢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朝政和年間升為鎮江府。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位於江蘇溧陽旁邊,緊靠長江。
潯陽郡:西晉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置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期改九江郡為江洲,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河陽郡,至唐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江洲。 堂號 濟陽堂:以望立堂。
潯陽堂:以望立堂,亦稱九江堂、江洲堂、河陽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潤州堂、丹楊堂。 四言 百梅望重;五柳名高: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新昌人陶復亨,字仁叔,南宋咸淳年間試補國學,元初為興國軍教授,以詩文著名,有《梅花百詠》。下聯典指東晉朝時期的詩人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社會動亂,政治腐敗,辭官歸隱。宅旁有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並作《五柳先生傳》。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往往隱寓著對統治集團的憎恨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藝術上,兼有平談與爽朗,語言質朴自然,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
山中宰相;耐久道人:
上聯典指南朝梁國的陶弘景,武帝時,禮聘不出,朝廷有大事必咨詢,故時有「山中宰相」之稱。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陶凱,工詩,自號「耐久道人」。
門垂碧柳;手運烏甓:
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陶淵明,宅前植柳五株,自號「五柳先生」,作《五柳先生傳》。下聯典指晉朝時期的陶侃任廣州刺史時,曾朝夕搬運百甓(磚)於齋內外,以勵志勤力。
潯陽世澤;正字家聲:
全聯殿指晉朝時期的陶淵明,為潯陽柴桑人。
截發易酒;運甓習勞:上聯典指陶侃母截發易酒以待客,客嘆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下聯典指陶侃運甓勵志。 五言 寸陰珍惜日;一刻愛春宵:全聯典指晉朝時期的陶侃事典。
詩畫文俱妙;教學做合一: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書畫家陶窳,湘潭人,晚居金陵。字若予,號甄夫,工詩文,精書法及篆刻,尤長畫花卉,淮陽頗重之。下聯典指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公元1891~1946年),安徽歙縣人。曾留學美國,回國後,很早注意到鄉村教育問題。提出教學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與實際相結合,為人民大眾服務。著有《中國教育改造》等。
惜通萬里外;人為三才中:全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禮、刑、戶三部尚書陶谷,有「命掬雪水烹茶」事典。
墨緣千里遠;書道萬年長:此聯為陶行知詩句聯。
行是知之始;學非問不明:此聯為陶淵明撰題聯。 六言 以宇宙為教室;奉自然作宗師:此聯為陶淵明撰題聯。 七言 位顯九州猶運甓;門栽五柳樂歸耕:上聯典指東晉朝時期的大臣陶侃,在廣州,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曾任荊、交等八州軍事,為政慎密,常勉人惜寸陰。下聯典指東晉朝時期的文學家陶淵明,任彭澤令,不為五斗折腰,去職為田。
華陽洞中諮國事;桃花源里可耕田:上聯典指南朝齊梁醫學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真人。秣陵人(今江蘇南京)。仕齊拜左衛殿中將軍。入梁,隱居。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輒就諮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下聯典指東晉文學家陶淵明,任彭澤令,不為五斗折腰,去職為田。
兩江總督濟百姓;八州軍事惜寸陰:上聯典指清朝時期嘉慶年間進士陶澍(公元1779~1839年),字子霖,號雲汀。道光時官至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兼管鹽政。他督辦海運,整理淮北鹽務,籌劃安徽荒政,疏浚吳淞江、瀏河以宣洩太湖諸水。
望重百梅稱韻士;名高五柳傲羲皇:上聯典指宋末元初詩人陶復亨,字仁叔,新昌人。宋咸淳中試補國學,元初充興國軍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詠》。下聯殿指東晉文學家、詩人陶潛(公元365~427年),字淵明,尋陽紫桑人(今江西九江)。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像中認為伏羲氏以前的人無憂無慮,生活閑適,所以陶隱士自稱為「羲皇上人」。有《陶淵明集》。
正義終能除大敵;丹心永照著鴻章:此聯為中共八屆政治局常務委員陶鑄(公元1908~1969年)《過湯坑》詩句聯。 八言及以上 鵠寡興悲,自甘獨宿;鸞膠待續,聊寫相思:上聯典指周朝魯國陶嬰。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陶谷。
一代儒臣,開奠安之偉業;八州良牧,建恢復之奇勛:上聯典指明朝當塗人陶安,字主敬,元朝至正年間參加鄉試,任明道書院山長,後避戰亂住在家中。明初歷官左司員外郎、知制誥兼修國史、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學業上長於《易》,當時的禮儀制度,多由他裁定。有《陶學士集》。下聯典指東晉廬江潯陽人陶侃,字士行,由縣吏升至郡守。永嘉年間任武昌太守,建興初年官荊州刺史、廣州刺史,太寧年間以荊州刺史加征西大將軍,蘇峻、祖約作亂,他協助庾亮、溫嶠收復建康,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勤於職事,不飲酒、不賭博,常勸勉別人珍惜時間,為人稱道。
不忘先祖之風,門栽五柳;應勉後昆以學,詩詠百梅:此聯為安徽省長豐縣陶樓陶氏宗祠聯。
母賢截發延賓,令子得八州都督;腰直棄官歸隱,吾家有五柳高風:此聯為安徽省蕪湖縣老鸛嘴陶氏宗祠聯。 陶淵明嫡系後裔字輩:「聰文之國金元宗天玉成其餘思正大」。
安徽淮南陶氏字輩:「肇祖淵源深徒壽著簪纓績善貽輝久存仁有餘馨訓庭崇禮義憲法在綸經守政維敦益謙祥永致寧育才鑄國棟依閭奉雙親聖賢高德尚詩書丹桂尊同宗拾萬戶支派百億名耕讀居皖北文風澤士林公忠傳世遠五柳震家聲香火乾坤大綿延蔭子孫」。
安徽宛陵、當塗陶氏字輩:「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知仁聖義中和孝友睦姻任恤禮樂射御大振家聲秉承世德肇錫榮光佑啟允茂」。
安微合肥陶氏字輩:「崇(叢)象(賢)詩(詞)歌(賦)」。
安徽宣城陶氏字輩:「賢良庭……」
安徽全椒陶氏字輩:「永昌萬……」
安徽蕪湖陶氏一支字輩:「大定紹宗……」
安徽蕪湖陶氏宗譜:「可生宜善訓修宗……」
安徽蕪湖陶氏一支字輩:「萬事承大有運守好時光」。
安徽馬鞍山陶氏字輩: 「本立道深徳厚以廣…………」
安徽無為陶氏一支字輩:「長光裕……」
安徽無為陶氏一支字輩:「章成茂盛宜興昌發」。
安徽長豐下塘集、陶家湖、埠里陶氏字輩:「榮華孟應兆馮泰中賢良吉德傳有慶存新理志強」。
安徽巢湖陶氏字輩:「宗明德……」
安徽淮北陶氏字輩:「甲雲建吉廣延嗣緒」。
安徽陶氏一支字輩:「芳懷福電……」
安徽阜陽陶氏字輩:「之夫(玉以)龍(丙)真祥」。
安徽定遠、湖南靖州陶氏字輩:「成宗輝祖先德永芳秉禮守義世毓賢良」。
安徽鳳陽、山東威海陶氏字輩:「嘉傳遵俊澤倫憲啟家升恩義緯思廣范章智寶成」。
安徽六安陶氏字輩:「國家世繼懷宏忠厚」。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輩:「兆廷洪(興)廣言四緒」。
安徽宿州墉橋區(大營二中)陶氏字輩:「兆廷洪(興)廣言四緒」。
安徽宿州陶氏一支字輩:「兆廷洪(或興)廣言四緒」。
安徽當塗陶氏字輩:「朝明良家……」
安徽蕪湖陶氏字輩:「大德啟宏基善述宗」。
安徽長豐陶氏一支字輩:「吉德傳有慶存興理國強」。
安徽長豐陶氏一支字輩:「存仁有餘馨旭」。
安徽壽縣陶氏字輩:「元宏學如善應良克師昌」。
安徽廬江陶氏字輩:「德自龍方善」
貴州沿河縣陶氏字輩:德義萬仕仁 再正通光達 遠立佐朝廷 本治國中心
浙江寧波、定海洞嶴萬榮陶氏字輩:「嘉靖祖宗德忠孝允朝廷性學冠」。
浙江寧波、定海鹽倉共裕陶氏字輩:「文武義祿忠良正邦安寧嗣世存道德積善有餘慶希言耕儒業教子傳名芳」。
浙江寧波、定海紫微陶氏字輩:「志全興……」
浙江泰順陶氏字輩:「孔顏曾閔雍孟程朱長傳道統永為聰敏」。
浙江瑞安陶氏字輩:「喬崇酉佑仁賀經福紹百文千萬世文昭忠邦(旻顯)洪宗(秉)得(璋)志(俊)存(傑)永(賢)惟(良)一啟士正九應茂芳大兆文學家道常光」。
浙江泰順陶氏字輩:「永文良□友金聖朝廷振家」。
浙江新昌、會稽鑒湖陶氏字輩:「幸昌純粹經聰明睿智祖述章奏」。
浙江紹興、會稽三都陶氏字輩:「建業傳家基德可綿世澤貽謀垂訓繼述勇振宏聲」。
浙江婺州、通化陶氏字輩:「會定榮仁智風尙阜俊偉明賢愷悌敦崇禮義忠良顯達清廉懿範雍熙和睦憲堂常發福田」。
浙江東陽、義烏陶氏字輩:「元敏隆錫維敦厚微典昭垂孝廉整肅綱常家永保紹承訓彥恆綿」。
浙江麗水、宣平陶氏字輩:「資質英俊傑仁義禮智信福祿壽泰榮華富貴卿天道大仲得明時海日元有德清邦祥國家慶興隆」。
浙江黃岩陶氏字輩:「大朝叔九天光嗣宗毓秀」。
浙江臨海陶氏字輩:「原思仕廷伯仲榮昌華國朝光叔季文芳西都毓秀東岳開基和宗康樂甫世雍熙」。
浙江縉雲雲灘村陶氏字輩:「宗祖彝倫敘昭穆棠棣嗣興孝友敦英才道德恆康泰仁義清廉敬讓溫良惠和善崇謨烈詩書禮樂文明盛俊傑賢豪世澤昌」。
浙江縉雲筠川村陶氏字輩:「歳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崗劍號巨闕珠稱豪光果珍李柰采重介將」。
浙江縉雲湶塘村陶氏字輩:「睦族百仟萬億進修正忠文武高崇善淳厚富盛昌榮星晉康泰隆德敬慈祥愷悌端家道聲名永遠長溫良恭儉讓倡禮尙楊」。
浙江浦江陶氏字輩:「鴻開興創基澤美思貴重佳章應元嘉成紹啟維道彥聖登雲守經達權通義繼承永世」。
浙江會稽、湖南祁陽支陶氏字輩:
諤房支派:「士學大正明廷世登承其祖德永望賢能」;
諫房支派:「士學觀光家際榮昌宏基紹啟忠孝傳香」;
詳房支派:「世裔源遠宗澤孔長宜繩先志可步前芳」;
三房合派:「承先懷祖德步武望賢良厚澤同沾蔭宏基冀顯揚修齊崇孝友敦睦重倫常奕代書香繼千秋冶續芳」;
合族改派:「承先懷祖德望賢能仁興義盛祥發賢恆宏基肇啟武敏揚芬澤隆積厚修齊治平」。
浙江金華、四川蒼溪陶氏字輩:「士裔履德澤傳家啟詩書丕繼思中正積善德慶余祥瑞鍾時彥經倫裕邦昌宗耀光輝遠富延世代長」。
湖北黃崗、大冶金牛陶氏字輩:「元勛克儉有德至高上舜隆慶文士開邦詩書世澤堂構家聲鴻圖永定俊業維新大啟先哲裕後光前貽謀志遠望聖希賢仁義禮信詳瑞其恆順守法紀萬代昌全」。
湖北黃岡、大冶鐵山陶氏字輩:「興富守清龍舜中君世輔易遠爾天文光安茂永福濟陵傳德業克紹應豐隆道學承先緒義方教子崇正心宜達用立志自成功相繼賢才懋榮華萬代同」。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輩:「立孝宜敦飭尊親必性生本原經篤厚作述尚賢能瑞定慈和頌祥多福壽賡會逢昌運晉鳳詔慶恩榮甫卿汝添日以玉世人一克文思應之啟鳴懋守德惟崇嘉正志光良友繼士如承宗可延萬年永邦兆」。
湖北麻城陶氏一支字輩:「玉宗萬正啟一世永之榮爾崇興隆盛月照大光明吉祥長浩俊才智建國昌賢德仁和義偉業定宏輝」。
湖北麻城沙河、重慶萬州陶氏字輩:「有(友)唐(朝)開基業(澤)繼續發其(奇)強天地人和永遠於斯(世)」。
湖北天門陶氏字輩:「英敏單方齊家治國文學武梁」。
湖北黃岡陶氏字輩:「耳從興農順月照大光明」。
湖北黃岡武穴陶氏字輩:「大啟金純秀光生玉太榮」
湖北漢川陶氏字輩:「忠正傳家遠修齊永世昌守成崇紹述作德啟賢良」。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輩:「正先德安守」。
湖北襄樊陶氏一支字輩:「講克明典……」
湖北襄陽陶氏字輩:「春永作化長繼舒雲傳香」。
湖北南漳陶氏字輩:「倫常典禮茂德增容」。
湖北武漢陶氏字輩:「啟明茂守德維宏家正治」。
湖北孝昌陶氏字輩:「仁義道德守之則正」。
江西遷湖北陶氏字輩:「英敏端芳齊家治國文學武梁一朝朝廷百代永康」。
江蘇南京陶氏字輩:「大德文昌盛世正本君心定家承慶尚偉祖永延長」。
江蘇新沂陶氏字輩:「計紅永昌……」
江蘇高郵陶氏字輩:「長廣殿鳳正忠厚永久遠傳家萬世昌」。
江蘇江寧陶氏字輩:「德翟延鴻緒敬盛照文淵」。
江蘇蘇州陶氏字輩:「殿庭文明士習恩應鴻昌學成安幫貴福壽正延長」。
江蘇灌雲陶氏字輩:「步貴立學維」。
江蘇溧陽、常州陶氏字輩:「仁元應武德師映克懋鼎祖」。
江蘇徐州陶氏字輩:「寶計宏永昌」。
江蘇沭陽陶氏字輩:「殿庭文明士習恩應鴻昌學成安幫貴福壽正延長」。
江蘇連雲港陶氏字輩:「洪文明志……」
江蘇灌雲陶氏字輩:「步貴立學維」。
江蘇宿遷、泗洪陶氏字輩:「錫家景正德(玉)殿(長佃)繼(同友)士守」。
江蘇吳江陶氏字輩:「言忠思祖……」。
江蘇泗洪陶氏字輩:「錫家景振德殿(佃長)繼(友)士守成」。
廣西平樂縣陶氏字輩:「濟世良才光祖烈……」
寧夏固原市陶氏字輩:「宗正文俊萬……」 1、陶姓南遷要早於其他姓氏。早在兩漢時期,陶姓已有人渡過長江並繁衍發展。
2、陶姓多品性高潔之人。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山中宰相陶弘景,率眾起義的陶峙岳,不同流合污的陶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