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的風土人情

馬鞍山的風土人情

發布時間:2021-08-07 04:51:53

⑴ 安徽的民風民俗

安徽的民風民俗有

1、九華山廟會

自唐代以來,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吉誕日)前後,佛教徒和當地工商界都聯合舉辦盛大紀念活動,遠近朝山拜佛者和遊人紛至。1983年廟會制度恢復,至1989年共舉辦7屆。1989年廟會為期1個月,舉辦各種活動12項。

大型的佛事活動有:百歲宮金堂佛像和無瑕真身開光儀式、水陸法會、紀念金地藏(金喬覺)誕辰1294周年法會、祗園寺傳授三壇大戒和佛教禪宗二祖慧可法師道場地址證會等。聯誼活動有首屆中國四大佛山聯誼會、海內外高僧大德座談會等。

拓展資料:

1、中國巢湖漁火音樂節

中國巢湖漁火音樂節將在安徽合肥巢湖舉行,從中廟到姥山島的巢湖湖面漁火映湖美景;湖畔舉辦「大湖之夜」音樂會、湖鮮美食嘉年華、舞龍舞獅大賽、光影巢湖攝影大獎賽等諸多精彩活動,為合肥市民呈現一場視聽盛宴。

2、中國黃梅戲藝術節

是針對我國著名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而開展的一個文化藝術節,1992年10月6日誕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是中國第一個黃梅戲藝術節,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交流展示的重要藝術節之一,是安徽省安慶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形象。

3、中國(蕭縣)伏羊節

伏羊節是於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持續一個月。按農歷的節氣推算,「夏至」後第三個庚(一庚九天)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即「末伏」。在這一個月里,蕭縣、宿州、淮北等地的人們集中在各個酒店,飯庄以及專門的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4、中國國際吟詩節

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遺風,增進國際友誼與文化交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安徽馬鞍山市從1989年起,在每年金秋重陽節期間,舉辦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吟詩節。

⑵ 安徽風土人情 地理介紹

一、風土人情

安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徽商、徽墨、徽菜、徽戲的發祥地。

徽菜是中國八大地方菜系之一,隨著徽商崛起而享譽大江南北,同時亦隨著徽商的衰落而沉寂。

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但形成商幫集團則在明成化、弘治年間,明嘉靖以後至清乾隆、嘉慶時期,徽商達於極盛。

歷史上,徽商不是一個單純的以經商營利為唯一目的的商業集團,他們與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從而形成了這個商業集團的獨特風格,贏得了「儒商」 的美名。

產生了木雕、磚雕、石雕藝術和以民居、祠堂、牌坊為特徵的徽派建築,產生了合「五 方之音」、唱念做打並重的徽戲徽班;徽商後裔、一代宗師程大位發明了算盤 ……可謂群星璀璨,異彩紛呈。

安徽人愛唱黃梅戲。其特點是載歌載舞,長於行情,接近生活,唱腔優美,表演朴實細膩,韻味醇厚雋永,常以載歌載舞的形式、淳樸健康的格調表現人物。

二、地理環境

安徽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瀕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經濟帶,內擁長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地勢由平原、丘陵、山地構成;地跨淮河、長江、錢塘江三大水系。

安徽省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南北兼容。

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台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分別佔全省面積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際、黃山和九華山,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

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盆地為最大。

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

其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

(2)馬鞍山的風土人情擴展閱讀:

安徽建省於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

安徽省是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沖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經濟、文化和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有著歷史和天然的聯系。

安徽文化發展源遠流長,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四個文化圈組成。截至2019年12月,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9個縣級市,52個縣,44個市轄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安徽

⑶ 馬鞍山怎麼樣

安徽的鋼鐵城市,靠近南京,交通便利,城市環境也不錯,全國文明城市。
消費在安徽來說比較高,畢竟是南京的後花園嗎。

⑷ 馬鞍山有什麼值得去玩的地方

現在在採石磯上建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馬鞍山的重要旅遊景點。如果你從蕪專湖市區過去,玩一天屬其實只能走馬觀花的看看,我覺得裡面的景點還是蠻多的,以前門票50塊,不知道現在多少了。我記得我以前從馬鞍山去,大概一天差不多都能看完了。

⑸ 馬鞍山甘露寺的介紹

在靈武眾多的古跡中,馬鞍山甘露寺的知名度是在民間最高的一個。由於當地干版旱少雨或家中不順祈權求平安或到此祈福求子,據傳,都很靈驗,因此馬鞍山的名氣和香火一度十分興盛,久而久之,馬鞍山也有了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廟會,香客信徒自四面八方雲集一處,來到這一勝地,或上香、或還願或趕熱鬧;唱戲的、經商的、耍猴的……自發形成的這一盛會,從古到今,傳承了當地民間純朴的風土人情。
馬鞍山甘露寺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周環群山,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自上而下層層相疊,主體建築有菩薩頂、上殿、中殿、下殿和配殿構成,左右為方丈膳食用房數十間,甚為壯觀。遊人拾階而上,逐步登高。菩薩頂建在馬鞍山頭北端,地勢險峻,氣勢非凡,是一座仿宮廷式密檐歇山頂三層建築。四方高台,重檐歇山,玉踩斗拱朱紅大柱,金碧輝煌,各殿內神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山宇下綠洲襯托著黃河滾滾北流,四周群山起伏,綿綿無際,風光無限。
據《靈州志跡》記載:「馬鞍山,靈州山名,在州東北50里,因形似馬鞍,故名。」

⑹ 和縣好不好

⑺ 揭陽民風民俗

1.揭東龍砂豎燈桿升彩鳳
在潮汕地區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動中,有一項獨具特色的活動,它的美麗壯觀令人贊嘆不已,這就是揭東縣龍砂的「豎燈桿、升彩鳳」活動。而它的獨特性還在於是揭東縣港畔村及其周圍江姓村民(舊稱龍砂族)紀念其先祖、南宋愛國名相江萬里的儀式,從元末明初十四世紀中期時開始舉辦,世代相傳。以「豎燈桿、升彩鳳」的民俗形式來紀念先祖,在潮汕地區乃至全國皆屬罕見。2009年,它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宋末年,元軍攻南宋王朝,左丞相兼樞密使江萬里帶兵守饒州城,因敵我力量懸殊,饒州失守,胞弟江萬頃被殺,江萬里帶家人投止水池殉國。宋亡後江萬里三弟江萬載和江萬里的次子江鑄、三子江鏜隨文天祥、陸秀夫等扶幼帝入閩,繼續與元軍戰斗。歷經戰火的江萬里子孫先後幾經輾轉,棲身潮州開元街,後來孫子江汝祖帶其子江恬息隱居揭陽龍砂。其時,他們懷念抗元殉國的先祖江萬里,可是在元朝統治者的高壓下,又不敢正面紀念,暴露身份。後來想到江萬里生平喜鳳,就用升彩鳳的形式來紀念,表示不忘祖輩。從元朝末年開始,居住在龍砂的江氏後裔就用「豎燈桿、升彩鳳」的形式來紀念先祖江萬里,這種習俗沿襲至今。
「豎燈桿、升彩鳳」,即是用一根10多米長的毛竹,尾部留著竹葉,竹尾掛上大紅燈籠,燈籠上方「立」著一隻五色「彩鳳」,彩鳳是用好木料做成鳳頭鳳身,再用鐵片剪成鳳翅及鳳尾形狀,安在鳳身上,而後染上紅、黃等色彩。由硬木、鐵皮和綉花綢緞製作的彩鳳;彩鳳升上竹竿上面時,鳳尾與鳳身都披上綉有金色絲線的紅綢緞,上面寫著「吉祥」、「幸福」字樣,鳳下掛著風鈴,風一吹,「彩鳳」轉動,鈴聲清脆悅耳,富有節奏。白天,遠遠望去,一支支竹竿,一隻只「彩鳳」,一家連一家,彷彿是一片棲滿鳳凰的竹林;夜晚,燈籠和「彩鳳」上安裝的各式閃燈一齊亮起,那是一座色彩斑斕的燈城,煞是好看。彩鳳有較高製作工藝,以木質和薄鋼板為主,再漆上彩色油質顏料,經久耐用,色彩豐富奪目。現在燈籠為竹片糊蠟紙,彩鳳上綴著燈籠,鈴鐺也加入現代聲光電子產品,體現了燈桿彩鳳這一工藝與時俱進。
「豎燈桿、升彩鳳」紀念儀式初始每年舉辦一次,後來江氏族人秉持勤儉節約家風,約定為12年舉辦一次。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8年舉辦過,解放後至文革時期停辦,1983年恢復舉辦,1994年、2005年續辦,下次舉辦則在2016年。
這一紀念儀式一般在當年農歷十月上旬至十一月上旬舉行,歷時一個月。村民以一戶為單位豎一燈桿彩鳳,在這期間,各村還舉辦潮劇演出、潮州弦樂演出、鑼鼓標旗隊巡遊等文娛活動,熱鬧非凡。這一獨特的民俗形式,不僅是村裡的一大文化景觀,成為紀念先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形式,其獨特性、歷史性、象徵性和地域性,對研究中華民俗文化也有著重要價值。
(真的很壯觀)

2. 。揭陽舞獅
舞獅活動,在我國源長流遠,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期時漢人流行「假面戲」,把人扮成獸,模擬野獸的形狀作表演,其中獅子舞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項活動。唐代,舞獅是一種宮廷的娛樂活動,唐人稱舞獅為「五方獅子舞」。
獅子是「百獸之王」,古代人認為獅子能驅魔降邪,屬祥瑞之物,蘊含著「消災除害」、「預報吉祥」的含義。他們把這吉祥瑞獸擬人化,賦予舞蹈動作,並由簡單的跳躍,手舞足蹈,逐步改進,變換動作而演繹成為民間藝術和傳統民俗文化。
我國傳統舞獅,有北獅南獅之分。舞獅講究技巧,是一門融武功、舞蹈、技巧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北獅表演形式,多為雌雄共舞或大小群舞。舞獅人藏於獅內,表演動作輕巧靈活。常以溫順、柔和、輕松、歡樂等氣氛。北獅伴以京鑼、鼓、鈸等輕快節拍樂器,主要象徵吉祥、和平、歡樂,人們稱之為瑞獅。南獅表演時,一般由三人組成,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另一人扮成手執葵扇的笑面佛或扮成手持綵球的武士。表演時由笑面佛或武士出場引路,獅子後面跟著鑼鼓隊,這時隨著鼓點的輕、重、快、慢,獅子的表演千姿百態,時而搖頭擺尾,時而騰挪跳躍,時而昂首仰視,時而俯首匍匐,並做出搔頭、朝拜、舐毛、酣睡等動作。在表演技巧上有爬桿、過橋、翻身、咬球、采青等動作。動作妙趣橫生,令人捧腹。南獅舞動范圍廣闊,形態勇猛,低跳高躍,靈活多變,配以強壯雄健之士,運用各種腰肢動作,馬步功法,以表現威猛壯烈,勇往直前之意志。舞南獅常伴以大鑼、大鼓、鈸等聲勢雄壯、激越、令人振奮樂器。南獅既表現威武雄渾,又能表現喜、怒、哀、樂、驚等各種情感,故人們稱之為醒獅。
揭陽舞獅源於何時,稽查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19世紀初福建泉州少林傳人陳南枝前來揭陽傳授武功,曾傳授揭陽徒弟們學習舞獅的技巧、動作。 揭陽舞獅,屬於南獅表演藝術。而傳統的南獅舞蹈,又分紅獅、黃獅、黑獅三種顏色。這三種顏色的獅子,又分別代表三國時代劉、關、張三位著名歷史人物。即:黃色獅子代表劉備風度;紅色獅子代表關雲長風范;黑色獅子代表張飛風格。在我國歷史上,劉、關、張他們的忠、義、仁、勇精神,俠義豪放的性格,英勇善戰的氣魄,歷來備受武林人士所敬仰和崇拜。南獅表演神態的技藝非常精彩,七情表達的動態、靜態發揮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見獵時喜,失望時哀,闖陣時怒,獲獵時樂。既表現出剛勇威武,也表達了細膩的情感變化。
過去,舞獅之後便是武術表演,表演者表演各家武術套路。表演模式是:先由一個人登場,徒手打一套拳路,接著,各人以刀、槌、長矛、三股叉等,各表演一套槍法;最後,是對打,即徒手對刀,刀對槌,槌對長矛,雙鐧對長矛,長矛對三股叉。有的對打是四人對打,也有八人對打的。有時還有帶雜技性質的表演,如鏢刀圈,鑽火圈等。
近年來,揭陽許多舞獅隊致力於提高舞獅藝術技巧,訓練和表演了許多高難度動作。包括踩樁、高低樁跳躍、爬竿、攀梯、摘綉球、掛賀聯等技藝。
做為一種民俗活動,每逢春節、元宵、國慶等傳統節日,新樓落成,公路、橋梁建成通車慶典,主辦單位或個人都要請舞獅隊到來表演助興,既能增加節日氣氛,又能烘托出吉祥之意,相沿成習,舞獅活動遂成為揭陽民間節日慶典的主要文娛活動之一。
(我們住在榕城的,每年中秋,大過年等重大節日村裡都有組織在村內或村外表演,很熱鬧)

3. 揭陽掛紙
揭陽人(或者說整個潮汕的人)家族觀念很強,對於清明節歷來非常重視,不論你在何方,都會往家裡趕,這個節日的重要並不亞於春節。
潮汕人管掃墓叫「上墳」或「掛紙」,形式並不繁雜。人們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紙條,進行祭祀。掛紙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必不可少的環節,有些地方可以只掛紙不祭祀。大概是表示後人沒有忘記,並且做了記號。掛紙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一疊紅、黃、青色的紙用石頭壓在墓穴頂上,或者把色紙撒在墓穴上。有墓碑的,細心的後人會用鐵油把碑文描寫一新,碑文上名字的著色卻是隨便不得,綠色的表示已故,紅色的表示這人還活著。
一年一度的清明過紙,家族成員匯聚一起,先人墓前輕松隨意訴說些過往舊事,祭奠緬懷先人,也增進了彼此理解和感情。
(每年都要去,不過也有的家庭不是在清明節去的,而是在清明前去的,要爬山)

4.揭東喜趣民俗
(1)曬新娘
過去,在曲溪鎮圩埔村正月十七、十八日,鄉里舉行游神賽會,晚上在村裡的大灰埕上演潮劇。就在戲台的前方,約定俗成地站著一排村裡今年結婚的新娘。她們大都由婆婆領著,大概從晚上七時半出來,一直站到晚上十點多。新娘們靜靜地站著,任憑人們看、評、品。大家看看誰家新娘漂亮、評評誰家新娘賢惠、品品誰家新娘高雅。新娘們一起出來曬一曬,這是那些還沒結婚的小夥子最留戀、最起鬨的場合。這樣,那邊的戲台上鑼鼓喧天,這邊小夥子的起鬨聲也一浪高過一浪。整個村子真是熱鬧非凡,真是較為喜趣的民俗。後來,不知何因這個民俗取消了。
(2)貼對聯
貼對聯,是我國一項重要民俗,特別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更是少不了的事,一般是在大門上貼一副對聯。但在揭東縣地都鎮烏美、楓美村一帶,人們的貼對聯的習俗有些與眾不同。他們一般在結婚、生男孩這些喜事的時候,都習慣買一副對聯貼在家族祠堂的大門上。特別是在春節,自家大門貼對聯是不用說的,人們還要在每個窗戶貼對聯(大多隻貼橫批);更重要的是要買一副對聯貼在家族祠堂的大門上。這樣,祠堂的門面就有許多副對聯,這樣紅彤彤的一大片,自是喜氣盈門了。有喜事就到祠堂貼對聯,有一種向族人報喜、展喜的心理;又有向祖先報喜的意願,因為祠堂大多是祭祀祖先的地方。這種方式,在現實和心理上都皆大歡喜,是較為獨特有趣的民俗。

5.揭陽篾織
篾織,是揭陽特有的一門民間藝術。起源於20世紀初,興盛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揭陽民間藝人將「薄苦竹」抽成柔如絲,薄如紙的小篾條,然後以靈巧之手織成各種工藝品,如花籃、竹扇、籮筐等各種造型獨特的工藝品,再在上面織上人物、花卉、書法、圖案等,可謂巧奪天工。
20世紀初,揭陽月城松山一位叫林仲仁的藝人,首創篾織工藝。林自幼聰穎過人,詩詞書法有很深的造詣。在此基礎上,又潛心鑽研篾織工藝,他所織的人物故事,形象逼真,楷書篆字,端莊秀麗。1936年,林仲仁創作的一幅作品為一大學生帶往南京參加比賽,獲第二名。1943年林仲仁應邀為揭陽「程新合幾鋪」編織屏文8幅,此後又為霖磐東洲老四賢太史第編織屏文8幅,每套均織字1200多個,屏字布局合理,結構嚴謹,點劃織成浮雕狀,清晰醒目,神韻俱佳。林氏還編織過一小蟹籃,其小如指頭,籃紋精細,籃里有數只海蟹,活靈活現。1954年,林仲仁還為潮汕文工團編織毛主席像一幅,屏文10幅。其高超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
繼林仲仁後,又涌現了許多篾織工藝的能工巧匠,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數陳大綾。陳大綾所織動物花鳥、篆書楷書玲瓏精美,1954年他織成二把竹扇,上面織《八仙過海》人物畫,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工藝十分精緻。他曾獲汕頭地區工藝美術二等獎和優秀獎,其精心製作之梅蘭竹菊畫屏,被選為國家禮品,由中央領導帶往海外贈送國際友人。

6.行彩橋
行彩橋,是元宵節期間潮汕地區所保留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它以特殊的文化魅力傳承了幾百年,也感染了一代代的潮汕人。
行彩橋活動目前在潮汕僅發現兩處,一在榕城,一在洪陽,兩地古時雖不同縣,但現今同屬揭陽市,故稱行彩橋為揭陽所獨有,其中榕城保留有正月十一「行頭橋」,正月十五「行二橋」和正月十六「行尾橋」三個完整的階段;洪陽目前僅在正月十五舉行。行彩橋活動雖自古有之,但相關記載極其簡單。有關榕城鬧元宵活動,清版《揭陽縣志》卷七之《歲時》中有載:「上元張燈樹,放煙花,舞獅子,坊間表謎,士民集而猜之,中者有賞,婦女兒童度橋投塊,謂之渡厄,或采青、拾瓶嘴以歸,取義宜男;鄉村架鞦韆為戲,斗畲歌,善者勝;元宵後送燈於晚嗣者,鄉村送鞦韆竹,歡飲徹夜」。古時元宵盛會由此可見一斑,其中有關行彩橋的描述只有「婦女兒童度橋投塊,謂之渡厄」之句,從句中可知,古時參與行彩橋活動的婦女和兒童在行橋時有投擲塊狀物的活動,此舉被視為替家人消災解厄,祈求吉祥。
對於行彩橋的由來,《揭陽縣志》中並無記載,但民間卻流傳著兩種相關傳說,其中有一則為凡間傳說:相傳古時榕城一貧窮人家育有一對兒女,女為長、子為次。長女出嫁後,因娘家人手不足,發展不快,多被歧視,後常回娘家幫忙,有一年元宵節期間回娘家,其夫與其弟在家門前的小橋上張燈結綵,以作娛樂。是年姐喜得貴子,弟赴試中舉,搭彩橋遂被視為祥瑞之舉而留傳下來。今榕城行彩橋時還保留有「回娘家」的習俗,主要是新婚或尚未生育的女兒偕同夫婿在行彩橋前或行彩橋後一同回娘家,當晚娘家除要煮甜圓接待之外,還要事先准備一盞新花燈點亮後送給女兒帶回家,因潮語「燈」與「丁」同音,潮汕又有生男子煮甜圓的習俗,「送燈食甜圓」之舉實為娘家祝福女兒家「財丁興旺」!另一則為神話傳說:據傳古時某日,榕城一村民夢見城中將發大水,一位神仙告訴他,發大水時天空中會架下一座彩橋,只要人們行過彩橋且不回頭的話便會平安無事。按照仙人的指點,全城人民果然逃過了這場災難,後來便有了行彩橋的習俗,且行彩橋時不能回頭也不可從原橋返回。這一傳說雖為今人所編造,但也為傳統的行彩橋活動增添幾分神奇色彩。
行彩橋具有較強的傳統性和民俗性,多為民間組織的自發行動。以石獅橋為例,石獅橋自1990年成立彩橋會以來,彩橋活動從未間斷,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在擼伯、楊少波、黃學楷、陳克茂等熱心人士的推動下,年年推陳出新,越辦越精彩,越辦越吸引人。另外,行彩橋往往被賦予「行橋行興行靈精(精神)、行興行財情(興旺)、行興行高升」等良好願望,因而每年「行頭橋」時,自發前往參與活動的民眾以單人單程計不下十五萬人次,近兩年來更是高達二三十萬人次,參與人群也由原來的榕城居民逐漸延及城郊以至全市各地,近年來更有汕頭、潮州、豐順等周邊城市的民眾前來參與,一些外地客人和外來打工者也漸漸喜歡上這一潮俗活動並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一座寬僅七米、長約二十米的小橋在一夜之間單向通過如此龐大的人流量且年年秩序井然,堪稱世界奇觀。此外,到石獅橋行彩橋還有一項特殊的活動——摸獅。盡管摸獅習俗自古有之,但石獅橋頭的石獅相傳是專為全城鎮守西來之靈氣而安置的,歷來被人們奉為神獅和求之有應的靈獅,因而到這里摸獅就多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而顯得與眾不同。如「摸獅耳,生阿弟」、「摸獅鼻,寫雅字」、「摸獅頭,上等賢」、「摸獅肚,娶雅妻」、「摸中間,嫁好安(丈夫)」、「摸獅嘴,大富貴」、「摸獅腳,有錢擔」、「摸獅尾,好結果」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對生活所寄予的良好祝願。但也有民眾認為,過去摸獅是因為橋欄桿上雕有石獅子,作為裝飾品摸摸好彩頭無傷大雅,而石獅橋頭的石獅既然是靈獅和神獅,理應受到尊敬和禮拜,倘若肆意撫摸的話,是對聖獅的褻瀆。無論以何種態度去理解摸獅的含義,實際上石獅橋頭的石獅每年在正月十一都被圍護起來,因而在當晚能摸到獅子的人很少。石獅橋行彩橋活動的第二次高潮在正月十五「行二橋」時掀起,當晚除行橋賞花燈之外,更重要的是欣賞楊錫光舞獅隊的舞獅和武術表演,盡管表演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個小時,但前往觀看的民眾仍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至於正月十六「行尾橋」,由於過完元宵節後人們已經開始走向各自的工作崗位,因而「行尾橋」多為市民所淡漠而顯得冷清。
不管是豐富還是簡單,不管是榕城還是洪陽,兩地的行彩橋活動在流傳了幾百年後仍能為廣大民眾所青睞,足見其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更為可喜的是榕城行彩橋活動已於去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果藉此加以包裝推介的話,完全可以把它打造成為揭陽的一張文化名片來助推提高揭陽的知名度。
(這個每年都要去,很多人一起走彩橋,摸石獅,摘神竹,很熱鬧,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一)

7.揭陽賽龍奪錦民俗
賽龍舟民俗在揭陽已歷經400多年,2007年「百龍鬧榕江」更是把這一民俗活動推向了高潮。如今的賽龍舟活動既是一種民俗,又是一項體育活動,新的時代也賦予了它更多的人文精神:拼搏、進取、沖向勝利。而關於揭陽的龍舟形制;賽龍舟形式;龍舟下水、上水儀式;造龍舟的程序都寄予了什麼民俗文化內涵呢?
數千年的中國龍文化,在中國的民俗文化中有深厚的積淀。數不清的民俗與龍有關,如元宵節的舞龍燈、游龍、燒龍和端午節的賽龍舟等,尤以賽龍舟活動較為普遍,影響較為深廣。賽龍舟是人們為了紀念戰國時楚國愛國詩人屈原而開展的民間活動。1984年國家體委把龍舟活動列為我國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因而賽龍奪錦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民俗和體育盛舉,並且在規模和內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揭陽賽龍舟活動的歷史悠久。龍舟造型生動逼真,五彩繽紛,美不勝收。龍舟從建造到龍舟下水、上水和參加競賽,都要舉行各種儀式,莊重考究。故揭陽賽龍舟活動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濃厚的地方特色。
清乾隆《揭陽縣志》載:「(端午)自一日起至五日,江滸競渡龍舟,或以花紅賞捷者,官府士夫各設酒饌往觀。」清雍正《惠來縣志》卷十三載:「端午……於溪港池塘集舟競賽,奪取旗標,」可知清初以前,揭陽已有賽龍舟習俗。普寧南溪鎮有一則民間傳說:南溪鎮外有榕江,內有新溪,素稱水鄉。相傳明朝中葉,新溪柳村人口眾多,村中柳員外家資萬貫,其女深居簡出,博覽群書,父視同掌上明珠。其女一夜偶夢龍舟,天亮稟告雙親,請求造龍舟。父聽之,遂造出龍舟並廣征民工於村旁鑿一新河,取名新溪,專為龍舟賽事,至今此溪仍在。磐東棉樹村則有林天穆跨紅龍中舉的傳說。若按這些傳說,則揭陽賽龍舟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清光緒十九年(1893),福建巡撫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陽,曾邀請潮、普、揭部分龍舟,在榕江南河河段進行比賽,揭陽棉樹村的紅龍獲得第一名,丁日昌授予「欽差大臣丁賞」紅絨錦旗一面。北溪鄉參賽的藍龍沖過作為終點標志的鐵索時,龍嘴掛住鐵索,但卻因舟速快,沖力大,鐵索竟被沖斷,藍龍牙齒損缺了一個,故有活龍之稱。據說今北溪鄉藍龍出賽時,龍嘴仍缺一齒。這些歷史故事,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2007年揭陽市在榕江北河市政府前河段舉行全市龍舟賽,參加的龍舟有一百艘,稱「百龍鬧榕江」。場面之盛大壯觀,前所未有,其盛況將永載青史。
(不止榕江,揭陽還有很多地方有賽龍舟,南厝就是)

8.德安里·英歌舞
普寧德安里位於普寧市洪陽鎮。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為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府第。德安里又分老寨、中寨,老寨建築布局俗稱百鳥朝鳳,中寨為四馬拖車式。寨內有祠堂、佛堂、客廳、書齋、卧室、樓閣、蓮池、花園、倉庫、刑室等,房屋數百間,面積4萬多平方米。外面修護城河,為廣東罕見的大型府第式建築組群。後來,方耀家族還在德安里(中寨)南面不遠處新建了龐大的新德安里。現德安里(老寨、中寨)的一部分作普寧第一中學校舍,部分作為民宅。新德安里為鎮府使用。
德安里,這座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家族的集居寨,幾乎涵蓋了揭陽民間建築的精華。它分老、中、新三寨,老寨為「百鳥朝凰」,中寨與新寨為「駟馬拖車」,三寨相連,規模尤為壯觀。德安里的木雕、石刻、嵌瓷工藝,靜物典雅精美,動物栩栩如生,形神兼備。
普寧的英歌舞,是一種極富土風味的民間舞蹈。2005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者扮演的是梁山泊的英雄好漢,每個舞者的臉譜和服裝各代表一個梁山英雄,他們手執尺二木棒,在「咚咚鏘……」的鑼鼓聲中騰躍前進,手中木棒有節奏地敲擊旋轉,配合著陣陣的吆喝聲,那聲勢有如在古戰場上沖鋒陷陣、搏鬥格殺。英歌舞由潮汕底層文化發展而來,被視為吉祥的象徵,它緊緊結合民間的民俗活動,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當普寧的英歌隊來到德安里,當這兩種極富揭陽民俗風情的文化結合在一起,那畫面就成了經典。它幾乎就是揭陽文化的一個縮影——悠久而豐富,拼搏而和美。
(很好看,有機會一定要親自去看看)

下面送你一個小傳說(是我們揭陽黃岐山的)
黃岐山塔位於黃岐山的頂峰,塔分五層,呈八角形,高約二十米,全部為石結構,中間虛空,每層留有一個通窗。據記載,黃岐山塔始建於明代,原來只有三層,清同治年間被雷擊倒二層,民國二十三年(1934),縣長謝鶴年重新修建並增至五層,塔尖原來建成一朵蓮花,有一種說法是建成一個銅葫蘆,解放後塔尖再次被雷電擊毀,至今尚未修復。塔前一巨石上刻有謝鶴年修塔時所留下詩文。
這里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古時,黃岐山後面馬鞍山下,住著一個窮寡婦叫黃嬸娘。黃嬸娘養著一對異姓兒女,兒子名叫馬山英,是她收養來的馬家孤兒;女兒名叫黃山珍,是她自己的親生兒女。黃嬸娘歷盡苦辛把兒女養育成人,馬英山長得英雄俊偉,武藝高強,是個射獵能手;黃山珍則出落得水靈水秀,是個心靈手巧的美姑娘。
黃嬸娘眼看兒女長大成人,心裡頭有了個打算。一天,她把兒女叫到跟前,說要為他們兄妹擇吉成親。山英兄妹聽後,都歡喜得心頭卟卟跳。這對兩小無猜的異姓兄妹,從此更親熱得如膠似漆。每次山英上山射獵,山珍總要跟著同去;山珍下河洗衣,山英也就落河捕魚捉鱉。只等母親秋後擇吉,就可洞房成親。
誰料無端橫禍平地起,這地方有個惡棍叫白崇豹,他姐夫在依帝高王帳下做將軍,便狗仗人勢,橫行霸道,這一帶的百姓恨他入骨,便給他起個惡名叫「白無天」。這天,「白無天」帶著一群狗奴來到黃岐山遊玩,猛見河邊有個美如天仙的姑娘在洗衣,便上去拉拉扯扯,要姑娘跟他回家去享福。這姑娘正是黃山珍。她哥山英正在河邊捕魚,見這狗頭如此可惡,立即沖上去對他捅了一拳,把他捅了個狗啃屎。眾惡奴見主子被打倒,便圍上來夾攻馬山英。馬鞍里的人—見,便拿槌擎棒沖上來打「白無天」。霎時,便把這伙惡棍打得抱頭逃命。
「白無天」被眾人打得鼻青臉腫,氣得咬牙切齒,即時跑馬去向他那位將軍姐夫哭訴,向他借來五百人馬,要把馬鞍山踏成平地。馬鞍山裡的人得知這個凶訊,立即收拾衣物銀錢,攜兒帶女翻過馬鞍山逃難去。山英兄妹眼見眾鄉親為著他們的事而受累,便請母親跟著眾人先走,他們兄妹要在後面為鄉親們作掩護。
眾人剛離開,「白無天」就帶著人馬殺進馬鞍山裡。一看村裡空無一人,便放起火來把個馬鞍里燒為平地。隨後命令眾兵搜山追殺。山英兄妹眼看情勢不好,恐眾人被追上,便手拉著手直往黃歧山上跑,引動惡徒們來追,可讓鄉親們脫險。果然,「白無天」看見了山英兄妹,立即隨後緊追,並命令軍士把黃岐山團團圍住。
山英兄妹剛跑上山頂,猛見四方都已被包圍,而且已快圍到身邊來了。兄妹為恐被擄受辱,便緊緊地摟在—起,縱身一跳,雙雙撞死在山下的大石上。
這時,正巧天上的赤腳大仙雲游經過這里,他在雲端看得一清二楚,便有心把這對善良恩愛的情侶救活。於是念咒作法,口吹仙氣,兄妹倆立即翻了個身,變成一對白天鵝撲打著翅膀飛上了天空。
那「白無天」眼睜睜看著兄妹變成了白天鵝,氣得大喊大叫,喝令眾爪牙把白天鵝射下來,讓他吃頓天鵝肉。這下,可更惹惱了赤腳大仙,他把龍頭拐杖一揮,霎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把眾惡棍颳得統統滾下山去,「白無天」卻變成一隻大蛤蟆,蹲在山頂望著天鵝流口水,他還想吃天鵝肉呢。
赤腳大仙見「白無天」惡性仍不改,使用仙杖把他點成—塊大石頭。人們就把這塊大石頭叫作「蛤蟆石」。可誰知蛤蟆雖已變成石頭,涎水依舊流個不住。赤腳大仙一見,便用腳跟在蛤蟆石前輕輕—踩,下邊立時成了一塊凹形石槽,蓄住「蛤蟆涎」,不讓它遍山流淌。隨後,赤腳大仙恐蛤蟆久後成怪跳走,便將仙杖插在山頭上,再拔下一條頭發,化成魔索捆住蛤蟆,系緊在仙杖上,然後把仙杖化成「鎮魔木塔」。
五百年後,那塊「蛤蟆石」因吸日月精華,漸漸變動起來。有一年春雨時節,蛤蟆果真活動了,無奈被捆魔索縛住,跳走不開。它正在掙扎,即時被霹靂大仙用擊雷金槌擊斃了。「鎮魔木塔」和「捆魔索」也被電花燒毀了。
明朝天啟年間,馮元飆來揭陽任縣令,帶著愛妾黃月容同來任所,那年重陽佳節,夫妻一同登上黃岐山游覽,聽當地人講了這鎮魔塔的故事,很受感動。月容夫人便請丈夫出資,在這木塔基上重建起一個石塔。
一直到現在,石塔邊仍蹲著那塊「蛤蟆石」,石槽里的「蛤蟆涎」依舊終年不幹。
(去過黃岐山的人一定知道,在山頂塔旁有一塊大石裡面的水常年不幹,很神奇)
【揭陽現轄榕城區、揭東、揭西、惠來3縣,代管普寧市(縣級)】
如果你是揭陽人,就好好愛我們的文化;如果你不是揭陽人,那就好好感受我們揭陽的文化

⑻ 馬鞍山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採石公園,風景很好,算是馬鞍山標志型風景區了 小九華也不錯,不算大,但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了

⑼ 平頂山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曾出現過那些有影響的人物

地理位置
平頂山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西靠伏牛山,東接黃淮平原,是河南省下屬的一個地級市,中國煤炭工業城市。因市區建在「山頂平坦如削」的平頂山下而得名。平頂山春秋時為應國,應國以鷹為圖騰,古典漢語「應」「鷹」通假,因此平頂山別名鷹城。
基本簡介
平頂山,1957年建市,1964年改為特區,1968年設市。管轄寶豐、郟縣、魯山、葉縣四縣,代管縣級舞鋼市和汝州市(2011年成為省直管市)。轄新華、衛東、湛河、石龍、新城五個區,面積6301平方千米。總人口約435萬(2011年),市區人口102萬,市區建成面積80平方公里,以漢族為主。2003 年,平頂山市被河南省確定為中原城市群九個中心城市之一。
平頂山產業優勢突出,礦產資源豐富,擁有能源化工、裝備製造、特種鋼材、新型建材、農產品加工和現代服務業等六大支柱產業。平頂山擁有華東和中南地區最大 平頂山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的煤田,素有「中原煤倉」之稱;鹽儲量2300億噸,是我國第二大井鹽產地;鐵礦石儲量6.6億噸,是全國十大鐵礦之一。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是河南省第二家營業額超千億的企業,旗下平煤股份公司是國家大型煤炭生產基地,神馬股份公司是世界三大簾子布公司;平高集團是全國三大高壓開關製造企業之一,舞鋼公司、姚電公司、中鹽皓龍公司、寶酒集團企業在全國都有較高知名度。
平頂山是春秋戰國思想家墨子、葉姓華人始祖沈諸梁、唐代著名詩人元結、宋代名將牛皋、清代小說家李綠園等名家的故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先生的家鄉,世界劉姓和葉姓華人的祖地。寶豐縣一年一度的農歷正月十三馬街書會,綿延700餘年,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由此寶豐被中國曲協命名為「曲藝之鄉」,平頂山被命名為「中國曲藝城」。
旅遊概況
平頂山市地處京廣鐵路、焦枝鐵路兩大幹線之間,並有漯寶鐵路與兩大幹線相連。全境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遞降,海拔最高2153米,最低68.5米;東西長150公里,南北寬140公里。
平頂山自然環境優越,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沙河、汝河、澧河、甘江河等31條河流,大中型水庫175座,庫容28億立方米。境內叢林疊嶂,山巒起伏。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曲藝城和中國書法城,中原城市群九個中心城市之一;
著名旅遊景區有國家5A級景區——堯山、世界第一大佛——中原大佛、風景如畫——畫眉谷、北國小江南——二郎山、中原最刺激的漂流——堯山大峽谷漂流、中原最大的水上樂園——堯山森海灣水上樂園等。
地理環境方位
平頂山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西靠伏牛山,東接黃淮平原。 應國玉鷹鷹城之鷹東經113.29度,北緯33.75度。北臨省會鄭州,東北接許昌市,向東為漯河市,西南與南陽市接壤,西北與洛陽市接壤。海拔最高2153米,最低68.5米;東西150公里,南北140公里,轄舞鋼市、寶豐縣、葉縣、魯山縣、郟縣和新華、衛東、湛河、石龍、新城五個區,總面積7882 平方公里,總人口390萬。孟寶鐵路從中心城區穿過,東起漯河市孟廟車站,西至平頂山西車站,連接京廣線、焦柳線兩大幹線。
地形

地勢西高東低,呈梯形展布。地貌類型多,山脈、丘陵、平原、河谷、盆地齊全。西部巍峨的伏牛山、層巒疊嶂,中部、東部為丘陵、平原。西部魯山縣的石人山主峰海拔2153.1米,東部平原部分地區海拔不足70米。全部土地面積中山區佔13%,丘林佔63%,平原佔24%。 全市土地總面積7882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1025平方公里,佔13%;丘陵面積4966平方公里,佔63%;平原面積1891平方公里,佔24%。全市耕地面積31.68萬公頃,其中基本農田面積27.03萬公頃。
著名景點
平山疊翠,廣場新輝 ,白龜望月,東湖晚釣,湛河春曉,應水漁歌,體育綠茵,石人紅葉,葉墓紫煙,蘇墳夜雨,石漫澄波等。
平頂山是國家級旅遊城市
有內八景外六景:
內八景:
平山疊翠、廣場新輝、白龜望月、東湖晚釣、湛河春曉、應水漁歌、體育綠茵、金牛榴火
外六景:
堯山紅葉、香山塔影、葉墓紫煙、蘇墳夜雨、石漫澄波、古衙風貌
景點介紹
景點名稱:堯山(石人山)風景名勝區
景區地址: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西
堯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西,地處伏牛山東段。主峰玉皇頂(蛤蟆石)海拔2153.1米。堯山山峰奇特,瀑布眾多,森林茂密,溫泉優良,人文景觀輝煌,集「雄、險、秀、奇、幽」於一體,分為冬凌潭、石扉玉章、三岔口、白龍潭、半仙居、石人、雞冠石、白牛城、秘洞、溫泉十大部分;被專家評價為具有「華山之險、峨嵋之峻、張家界之美、黃山之秀」,是旅遊觀光、避暑、療養、科研、探險的好地方。石人山古稱堯山(2008年又更名為堯山),因堯孫劉累為祭祖立堯祠而得名,至此劉姓起源。戰國時,偉大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墨翟降世於堯山腳下,現有墨子故里遺址。
大山壁立,異峰如塑,怪石紛呈,是堯山自然風光的一大特色。站立主峰玉皇頂上,千岩萬壑,飛龍走鳳,遠近高低,景色迥異,構成了一幅幅美不盡收的圖畫。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曾兩 山水田園畫眉谷,夢里仙境畫中游次登上堯山,並為堯山的秀色所陶醉,欣然留下了「中原獨秀」的墨寶。
景點名稱:畫眉谷生態游覽區
景區地址: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堯山鎮
畫眉谷生態游覽區位於河南省魯山縣堯山鎮四道河村。距魯山縣城60公里,311國道穿村而過,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畫眉谷因有眾多畫眉鳥在此棲息繁衍而得名。景區中,奇峰、怪石、清溪 、碧潭、幽峽、秀瀑、石洞、湖面、雲海、紅葉、山花、野果、中葯材、珍禽異獸,原始森林,構成了完整的風景體系。各類景點100餘處,植被覆蓋率達95% 。景區中有碧潭成串、基岩光滑,跌水歡歌的盤龍谷;碧波盪漾,山清水秀,被譽為「袖珍三峽」的杜鵑湖;造型奇特、山峻澗深,岩石呈紅色的紅石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紅石瀑、六疊瀑;如火如荼、花香四溢的千畝杜鵑花海;古木參天,蔽雲遮日的原始森林。景區中還有巧奪天工、如神來之筆的駱駝峰、仙掌峰、二蹬崖、東、西光石腦、老虎石、雞冠石、金龜、石猴、石人、天井、葯王洞、求生洞、紅軍洞、水簾洞、銀洞等。置身畫眉谷中,時時空氣清新,處處鳥語花香,滿山風景如畫,四季風光各異。春季,滿山吐綠染翠,百花競相開放,杜鵑如血如火,形成花的海洋;盛夏,飛瀑高懸,流水潺潺,「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空氣涼爽宜人;金秋,漫山紅葉似火,如花團錦簇,多姿多彩,野果掛滿枝頭,芳香誘人;隆冬,銀裝素裹,冰瀑、冰掛、冰河、雪凇、霧凇如冰雕玉砌,玲瓏剔透,又是一 道靚麗的風景。
景點名稱:好運谷景區
景區地址: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堯山鎮
在魯山縣堯山鎮四道河村,堯山風景名勝區北麓,311國道北一公里,有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谷。傳說古時有時運不濟的李橋採金釵石斛跌落湖中得寶珠從此時來運轉,得名好運谷。又名李橋溝。該谷兩岸,鬱郁叢叢,群峰峙立,竟奇斗峻;斷崖重重,險不可攀。野果累累,芳香誘人;奇花異卉,漫山遍野;金秋紅葉、流丹似火。尤為著名的是谷中成群成串的飛瀑、龍潭及廣闊的湖面、依山勢高低錯落、飄逸灑脫、布局巧妙、緊湊合理,成為自然山水中的奇葩。好運谷整體長10多公里。而在山谷下部不到2公里的長度內,則集中了10——70米落差的瀑布10多條。飛濂瀑、鳳鳴瀑、飛龍瀑、桂花瀑,飛瀑如簾,卷雲噴霧;瀑下有潭,石凹成潭,濂潭、半月潭、神龜潭、九女潭、洗心潭,潭潭相連,玉碧鏡清。潭溪之中,群群游魚追逐嬉戲。河床基岩光滑如龍榻玉鋪,清溪曲折跌宕如笙弦之歌。奇石秀水,天造地設,恰似濃縮了的瀑潭盆景。大小不一的飛瀑龍潭,串連一體,猶如一條碩大的金項鏈,鑲嵌在好運谷的玉脛上,發著燦爛奪目的光。
伏牛水魂——龍潭峽景區景點名稱:龍潭峽景區
景區地址: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堯山鎮
龍潭峽景區位於伏牛山腹地的河南省魯山縣堯山風景區山腳下約4公里的地方,距魯山縣城66公里,國道311、207貫穿景區,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龍潭峽景區總面積30平方公里,海拔落差1200多米,景區內已命名景點98處,尤以一林、二溪、三峰、四洞、五奇、六瀑、七潭、八石、九果、十樹最為著名。龍潭峽景區以其聞名中原的通天瀑,被譽為「伏牛水魂」。 景區為花崗岩體地形,地貌獨特,兩岸石壁陡峭,飛瀑幽潭疊落不窮,林木覆蓋率90%以上,各種鳥獸成群棲息,四季景色迥然不同。春季,群山吐翠,野花璀璨,杜鵑花紅滿山;盛夏,飛瀑歡歌,林蔭遮天,谷內涼爽如春;金秋,果香四溢,山紅枝綴,盡享豐收樂趣;隆冬,冰柱雪掛,銀裝素裹,滿山晶瑩剔透。
景點名稱:堯山大峽谷漂流景區
景區地址: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堯山鎮
堯山(石人山)大峽谷漂流景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龍頭景區堯山(石人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下的魯山縣堯山鎮,漂流河段全長9公里,落差150米,河水湍急,驚險刺激,漂流時間大約4小時。河道時寬時窄,最寬處達30m,最窄處只有5m,既有急流險灘,又有平湖深潭,是漂流的理想河段。
堯山大峽谷漂流景區地處311國道,東距平頂山市100公里,距魯山縣城60公里,距鄭州、洛陽、漯河、許昌、均在200公里以內,距鄭堯高速僅9公里,也是通往龍頭景區堯山(石人山)的必經之路,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漂流上碼頭位於堯山(石人山)上行道和下行道的交匯處,上、下行均可方便地到達。
堯山大峽谷漂流附近20公里內旅遊景點頗多,有堯山(石人山)、畫眉谷、昭平湖、好運谷、中原大佛、森海灣、蝴蝶泉、龍潭峽、秘洞、六羊山通天河、白雲山、木札嶺等。堯山大峽谷漂流將成為魯山旅遊的一個新亮點,為堯山(石人山)周圍的景點配線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選擇,使遊客在魯山旅遊能真正享受到「遊山玩水」的樂趣。~
景點名稱:昭平湖風景名勝區
景區地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城西10公里處(面積40餘平方公里)
河南省昭平湖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魯山縣城西10公里處面積40餘平方公里,是依託原昭平台水庫開發建成的年輕的風景名勝區。它橫斷沙河,形成了高峽平湖,面積約38平方公里的湖面一望無際,水面浩瀚,容量達6.5億立方米。水庫內有金山島、姑嫂石及夏代劉累邑、魯陽古洽所邱公城遺址。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堯山與昭平湖相映成趣,風景奇特壯觀。水天一色,周圍峰巒疊翠、鳥語花香,充滿了詩情畫意。區。昭平台水庫1959年建成,控制流域1430平方公里,蓄水量7.27億立方米,是集防洪、灌溉、發電、養魚、旅遊為一體的一座大型人工湖。景區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積38平方公里,這里自然景觀秀美,人文內涵豐富,1995年8月,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凡到過這里的人都說:「廬山奇,峨嵋秀,昭平湖美景看不夠。」
景點名稱:石漫灘國家森林公園
景區地址:舞鋼市龍泉路東段
石漫灘國家森林公園是在1987年擬建的《石漫灘森林植物園總體規劃方案》的基礎上,經國家林業部審定,於1992年2月以林造批字(92)154號文批復同意建立的45處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
公園位於河南省中部、舞鋼南部、伏牛山東麓、黃淮平原西側,包括石漫灘國有林區和鐵山、尚店、武功、尹集、楊庄、王店、廟街等7個鄉鎮及埡口、寺坡、院嶺三個辦事處,並與市區毗鄰。總面積190平方公里,其中景區面積120平方公里。規劃四條旅遊線路和十大景區(龍泉湖、九頭崖、天池、旗山、馬鞍山、平嶺、九州、螃背山、五峰山、九龍山)76個景點。
景區以龍泉湖景區為軸心,以九頭崖、天池景區為兩翼,沿四條旅遊線輻射四周。建成了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為一體的休閑觀光旅遊勝地。
景點名稱:清涼寺汝官窯遺址
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分布在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內及村南台地上,是宋元時期(960年-1368年)一處規模較大的窯場。在宋代的五大名窯中,汝窯被列為其中之冠。
汝官窯遺址的中心區域在村內的中北部,燒造的御用瓷器以天青色釉為主。種類既有碗、盤等日常生活用器,又有尊、瓶等藝術陳設器等。造型莊重大方,胎質細膩緻密,胎色灰中略帶黃色,俗稱「香灰胎」,釉面開有細密的本色紋片,製作工藝精湛,是當時青釉瓷器的代表作品。汝窯瓷器是以釉色取勝的。汝窯瓷器最主要的特點是,器物釉面呈現出的純正而淡雅的天青色,體現了道家的清靜無為的思想和宋代上流社會的審美時尚。
景點名稱:二郎山風景區
二郎山景區位於「北國小江南」之美譽的舞鋼市中心腹地石漫灘大壩南端,距市區一水之隔,景區總面積32平方公里,有自然、人文景觀100餘處。因著名的風物傳說「二郎擔山趕太陽」而得名。二郎山景區建於1995年,涵蓋面積32平方公里,境內分布尖山、平山、鏊山、謝山、涼山、長嶺山、孤山寨七座山峰。與龍泉石漫灘、田崗湖親吻相伴,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景區森林茂密,植被豐富,分布各類樹木、觀賞、葯用植物600餘種。山雖不高,地形曲折多變,蒼松翠竹,奇峰怪石,構成一處奇特森林景觀。經過十餘年的開發建設,景區先後建成了遊船碼頭,水、陸山門,景區公路,游覽步道,停車場,中心綜合服務區以及各類自然、人文景觀景點100餘處(項)。
二郎山景區有五頂國際、國家級桂冠:是國際龍舟賽基地、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皮劃艇訓練基地、國家AAAA級景區。每年都有龍舟賽、水燈節、槐花節等大型節慶活動,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雲集於此,觀二郎山水,看秀甲鋼城。
城市之最
1、應國古都,千年鷹城
2、溫泉之鄉——魯山上中下湯
3、長城之父——楚長城
4、妙善公主,千手千眼觀音起源地——香山寺
5、世界最大銅佛——京靈山大佛
6、世界最重銅鍾——世紀銅鍾
7、亞洲最大飛機儲備基地——魯山飛機航展館
8、中國第二大陸地井鹽——葉縣鹽田
9、中國北宋時期大文豪之墓——三蘇墳
10、集北雄南秀為一體的過度帶奇觀——石人山
11、世界劉姓發源地——昭平台水庫
12、「葉公好龍」葉公居住地、埋葬地——葉縣
13、世界葉姓發源地——葉縣
14、中國最早一次以少勝多的大戰——昆陽大戰發生地
15、中國延綿近千年的書會——馬街書會
16、中國曲藝之鄉——寶豐
17、中國魔術之鄉——寶豐
18、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寶豐
19 、柞蠶之鄉——魯山中湯、下湯。
20、中國汝窯陶瓷藝術之鄉——平頂山(河南省汝州市、平頂山寶豐縣)
21、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魯山
22、中國冶鐵文化之都——舞鋼
23、中國曲藝城——平頂山
24、中國書法城——平頂山
25、中國三大高壓開關之一——平高集團
26、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簾子布生產地——中國平煤神馬集團
27、中國清香型國酒——寶豐酒
28、中國五大火力發電廠,華中電網骨幹——姚孟電廠
29、中國第二大統配煤礦——平頂山礦區
30、中國神秘軍事洞穴——林彪迷洞
31、中國建國後上山下鄉運動起源地——郟縣
32、中國特厚鋼材生產基地、北京2008奧運主題建築鳥巢的鋼材生產基地——舞鋼公司
33、先古傳說,大禹鑄九鼎之處——荊山
34、中國先秦偉大思想家墨子的故里——魯山
35、中國惟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縣衙——葉縣縣衙
著名人物古代人物
劉累堯之裔孫,夏孔甲七年遷居魯縣(故城在今魯山縣西25里),立堯祠於堯山以祭堯。劉姓始祖。
沈諸梁春秋楚國葉(今葉縣葉邑鎮)尹,史稱葉公。興修葉陂,問政孔子,平定白公勝之亂,身兼令尹、司馬二職。葉姓始祖。
墨子名翟,戰國楚國魯陽邑(史稱西魯,故城在今魯山縣西25里)人。著名思想家、科學家,墨家學派創始人,有《墨子》五十三篇傳世。
張良西漢父城(今寶豐縣東40里古城村)人。著名謀略家,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
馮異東漢父城(今寶豐縣東40里古城村)人。字公孫,著名軍事家,官拜征西大將軍,領北地、安定太守,陽夏侯食祿三縣,名列「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銚期東漢郟城(今郟縣)人。虎牙將軍、魏郡太守行大將軍事,「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臧宮東漢郟城人。輔威將軍,與吳漢合力討滅公孫述,名列「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韓棱東漢舞陽人(今屬舞鋼市),著名政治家,歷任尚書令、南陽太守,升任司空,剛正不阿,法紀嚴明。
樊英東漢魯陽(今魯山縣西25里)人。學者,攻《京氏易》,官五官中郎將 ,著《易章句》。
延篤東漢犨縣(今張官營古城村 )人 。學者 ,精通《左傳》,官拜侍中 ,著有《史記音義》、《戰國策論》、《延篤集》。
韓暨三國魏國人,原籍堵陽(今河南方城 ),移居魯陽 。官監冶謁者,改馬力鼓風冶鐵為水力鼓風 ,提高生產效率三倍 ,加官司金都尉 ,升太常 。
邯鄲淳三國魏昆陽 (今葉縣 )人 。著名書法家 ,「八體悉工」,書刻《正始石經》,著有《笑林》。
孫處約唐郟城 (今郟縣 )人 。作風正派 ,辦事干練 ,太宗李世民任 以為中書舍人知制誥。高宗時入居相位 ,主撰《太宗實錄》。
元結唐魯山人 。官至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 。著名文學家 ,有《元次山集》傳世 。
馬遂唐郟城(今郟縣)人。歷官河東節度使,平定藩鎮割據,出將入相,封北平郡王。
釋崇珪唐郟城(今郟縣)人。著名高僧,歷住潤州棲霞寺、登封嵩岳寺、洛陽龍興寺,與李德裕、白居易過從甚密。
王建唐末舞陽人(其故里今屬舞鋼市)。五代時期前蜀國的開國皇帝。
王衍唐末舞陽(今舞鋼)人。 王建之子,前蜀國第二代皇帝,善詩文,著作有《煙花集》、《坤儀令》。《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 。
孔旼 宋龍興縣 (今寶豐 )滍陽 (今屬新華區 )人。孔子四十六代孫,著名社會賢達,德高學昭,授秘書省校書郎,晉國子監直講。 精《周易》、《老子》,著有《大衍》。
孔夷 宋龍興縣滍陽人。孔旼之子,著名詞人,《全宋詞》存其詞三首,均為上品。
崔鷃宋末人,原籍陽翟 後移居郟城(今郟縣)。 為官不畏姦邪,歷官殿中侍御史、右正言,極論蔡京當斬。 著有《婆娑集》。
陳與義兩宋之際人 ,祖居 洛陽 ,經其父遷至葉縣(今葉縣葉邑鎮)。 著名愛國詩人,兼工書畫,官至參知政事,有《簡齋集》傳世。
牛皋兩宋之際魯山人。著名將領,官至荊湘南路馬步軍副總管,與岳飛密切配合抗擊南侵金軍。
王磐元初人,祖籍廣平永年,自其父遷居魯山。歷官益都等路宣慰副使、翰林院學士,對元初政治多有建樹。
郝經元初人,祖籍澤州陵,經其父移居魯山。 著名史學家,官至翰林侍讀學士,著作有《續後漢書》、《春秋外傳》、《學古錄》、《通鑒書法》等數百卷。
李希顏明初郟縣人。 學者,朱元璋征為皇子師,任左春坊贊善大夫。
焦宏明葉縣人。官戶部侍郎,備倭浙江,所修桃渚水城被譽為 「水上長城」。
袁愷 明魯山人。由兵科給事中晉禮科兵科都諫議,再升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盡心國事,剛毅正直,不避權貴。
王尚絅明郟縣人,歷官山西、四川、陝西參政、浙江右布政使。為政決機應變,因事為功。與「前七子」過從甚密,有《蒼谷集》十二卷傳世。
牛金星明末寶豐人。為李自成制定戰略、策略 ,歷任大順政權左輔和天佑閣大學士 。
孫期昌清初葉縣人。教育家,官至福建督學 ,掌一省學政,精通聲律之學,著有《龍潭詩集》行世。
吳垣清初寶豐人。官翰林院檢討,參與纂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國史,晉升右春坊右贊善,再升侍講學士 ,典試浙江。
仝 軌 清郟縣人。 學者、詩人,詩作頗受王漁陽好評,主持大梁書院,著有《真志堂文集》、《真志堂詩集》行世。
李綠園清寶豐人。文學家、詩人,著有長篇小說《歧路燈》。
李渡清魯山人。幼拜中州朴學大師武億攻音律、金石之學,著有《群經音表》、《樂律表》、《說文諧聲表》、《方音考》、《伊闕石刻記》等。
張宗泰清魯山人 。學者、目錄學家。 著有《魯岩所學集》十五卷 ,《中州集略》六卷及《校正淮海英靈集》等 。
李於潢清末寶豐人。 李綠園的孫,詩人,著有《方雅堂詩集》。
買壯圖 清末魯山人。武術家、心意拳大師,創新出「買氏心意四把錘 」、「心意六合拳」等套路,由其徒著成《買氏心意拳譜》傳世。
白 朗寶豐人。農民起義領袖,為反對袁世凱的專制統治,白朗起義是袁世凱統治期間,規模最大、堅持時間最長的武裝反抗斗爭。
樊鍾秀清末民初寶豐人。1923年被孫中山任為豫軍討賊軍總司令、建國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篤守「三民主義」,東征西討,為革命立下赫赫功勛,多次獲得孫中山先生的表彰。
徐玉諾魯山人。清末民國時期的文學大師、白話文倡導者之一。
現代人物

曹剛川平頂山舞鋼人,前中央軍委副主席 前國防部長 。
賈廷安平頂山葉縣人,現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上將。
趙鐵錘平頂山郟縣人,曾任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黨組成員。
崔 琦平頂山寶豐縣人,美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張國曉平頂山舞鋼人,國家動漫產業發展基地(河南基地)管委會主任、鄭州小櫻桃卡通有限公司董事長。
蘇清傑平頂山郟縣人,著名學者,連續兩屆影響中國十大新聞人物候選人。
毛 孩平頂山魯山縣人(在炊事班的故事中 飾演小毛)。
葦 青平頂山人,本名柴正榮,演員,毛孩之母。出演電視作品《全家福》、《鐵梨花》 、《手機》 、《為了新中國,前進》 、《王貴與安娜》、《董存瑞》等。
黃鶴翔平頂山人 歌手 《九妹》的演唱者。
李光潔平頂山人 演員 在電視劇《特殊使命》、《軍人機密》、《記憶的證明》、《杜拉拉升職記》、《山楂樹之戀》等和電影《立春》、《殲十齣擊》等中擔任主要角色。
買紅妹平頂山魯山縣人,著名小品演員 , 在《炊事班的故事》、《東北一家人2》《楊光的新生活》《獨生女—讓你任性》。
侯高俊傑平頂山人春節晚會上,與周傑倫一起同台表演《本草綱目》。
小 炎平頂山葉縣人,網路寫手,處女作《半妖女生》,QQ空間設計。
焦若愚平頂山葉縣人,曾任中共北京市委第2書記、北京市市長;中共北京市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共十八大年齡最大的代表。
王瀚琳平頂山魯山縣人 平頂山地區同鄉會會長,河南音樂家協會理事,河南東方文化研究學會理事,河南人力資源學會理事,河南省周易研究學會理事。
岳躍利平頂山人,演員。曾被台灣媒體譽為「台灣婦女新偶像」,也因其早年多演出瓊瑤劇集,因而常被大陸觀眾誤認其為台灣人。在《啞妻》、《婉君》、《青青河邊草》、《鬼丈夫》、《梅花烙》、《新龍門客棧》、《十八歲的天空》、電影《武林外傳》等幾十部影視劇和電影中擔任主要角色。
李亞鵬祖籍葉縣,生於烏魯木齊,演員。第一代青春偶像代表,第一代內地金庸武俠電視劇演員,2000年四大小生之一。
牟鳳彬平頂山人,演員,出演電視作品新版《西遊記》、《還珠格格2》、《老房有喜》、《貞觀長歌》等。
樊營平頂山人,演員,出演電視作品新版《三國》、《雪豹》、《黑狐》、《光榮使命》等。
李雪英平頂山舞鋼人,國家舉重隊運動員,2012年7月31日,李雪英獲得倫敦奧運會舉重女子58公斤級冠軍。
薩頂頂 中國大陸女藝人,原名周鵬,曾在平頂山市一中就讀。曾以《自己美》《咚巴拉》紅遍祖國南北。2006年全新的薩頂頂以《萬物生》再次走紅。

⑽ 安徽風俗

  1. 安徽各類節慶、服飾、飲食起居、婚喪、宗教信仰等構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民版俗風情權圖畫,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美學價值。

  2. 安徽民俗文化涵蓋婚嫁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社交往來習俗、烹調飲食習俗等許多方面,展示了安徽人民追求幸福、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景。

  3. 皖南的跳鍾馗、疊羅漢,皖北的肘閣、旱船等不僅地域特色鮮明,而且有極強的觀賞性。

  4. 一種是在喜慶節日用紅紙剪作裝飾的,如窗花、門箋、燈花、喜花等,內容多系象徵吉祥與喜悅、或隱喻。

  5. 另一種是作為鞋巾冒、圍嘴、兜肚等兒童服飾上的刺綉底樣,取材一般為花卉、鳥、蟲等。

(10)馬鞍山的風土人情擴展閱讀:

  1. 安徽省阜陽地區的剪紙,應用范圍很廣。

  2. 阜陽剪紙善於運用粗細線組合,陰陽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國北方剪紙的粗壯渾厚和南方剪紙纖巧秀麗的風格,形成了剛柔兼備、節奏和諧、朴實優美的地方特色。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的風土人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