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體系3年發展規劃

公共服務體系3年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1-08-07 02:01:12

⑴ 我國的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應包括哪四項基本內容

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居於整個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和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的集合,B、C、D、E與A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系統。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處於模型的最下方,是整個模型的基礎性模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首先要滿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後才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看,B獨立生成A的子系統。

三、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位於模塊的左方,是A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二者構成對立統一的整體。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居於模塊的右邊。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整個社會將處於無序狀態。

(1)公共服務體系3年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

政府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政府來說,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⑵ 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是什麼時候提出的,具體涵義是什麼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是什麼

公共服務體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重要內容。

公共服務體系的含義:

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為主要任務、以全體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基本目標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 內容包括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創造就業崗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促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展;也包括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發布公共信息等。涵蓋市場難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自然壟斷和外部經濟等。

2008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對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構想包含三個層次:(1)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應依據經濟發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設步驟要把握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原則。(2)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長遠目標,也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價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實現。應圍繞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協調處理好公共服務的覆蓋面、保障和供給水平、政府財政能力三者間關系。(3)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是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和市場參與機制。通過公共財政、社會組織、企業與家庭的合作,發揮和體現財政資金的公益性價值,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益。

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

1、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科學發展的現實要求。公共服務需求增長是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需求不斷拓展和逐步得到滿足的過程。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物質產品供給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務需求不斷增長、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服務需求增長呈現逐步加速的趨勢,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如何使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相適應,將是我們在較長時期面臨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的任務,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收入分配等,都離不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2、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會財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並對初次分配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緩解和抑制利益分化進程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務逐步擴展到整個社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同時,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促進社會公平和權利平等提供強大的基礎平台,有利於振奮社會成員的精神,提高社會總體效率。

3、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加快公共財政建設步伐,加大財政支出中用於社會公共服務項目的比重,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首要之舉。在我國,公共服務領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公共服務發展滯後,總量供應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轉變政府職能,解決政府在社會公共領域的缺位問題,將原來由政府承擔的一些公共服務職能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甚至社區,改變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局面,實現公共服務提供主體的多中心。市場化的核心是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國家對公共服務領域的壟斷,在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主體間,形成有效競爭機制,從而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⑶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什麼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
公共服務包括養老、教育、醫療、住房、文化等方面,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改進是沒有止境的,主要是解決均衡問題。

⑷ 高一政治:公共服務體系是指什麼啊

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包括教育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福利體系等。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
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
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
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
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
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⑸ 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三五"規劃有沒有

體育總局正加快建立完善有關政策和標准,優化頂層設計。配合國家發展改回革委研究編答制「十三五」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明確「十三五」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路、原則、任務和保障措施,建立「十三五」國家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項目清單和服務標准。

⑹ 社區建設3年規劃

晉城市社區建設發展規劃
(2005年——2007年)

為進一步推進和深化全市城市社區建設,構建和諧晉城,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特製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抓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發展社區服務為龍頭,以方便群眾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宗旨,進一步整合社區規模,健全管理體制,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服務保障,推進基層民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區建設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以人為本,服務居民。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把為社區居民和單位服務作為社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擴大民主,社區自治。科學合理劃分社區,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現社區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三)資源整合,共駐共建。整合社區資源,充分調動轄區單位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共駐社區、共建社區、共享社區資源的良好態勢。
(四)責權統一,管理有序。健全社區組織,明確職責和權利,依法加強管理,寓管理於服務中,逐步增強社區凝聚力。
(五)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勇於創新,培育特色,樹立典型,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社區建設的發展目標。

三、主要目標

今後三年的主要目標是:
(一)適應「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城市管理新體制需要,進一步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全市城鎮現有社區規模作合理調整,加強社區組織建設,構建以地域性為特徵、以認同感為紐帶的新型社區,完善新的社區管理體制。
(二)完善社區基礎設施。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搞好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務用房建設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採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實。力爭在3年內使全市80%以上的城市社區有建築面積不低於300m2的辦公和公益性服務用房,使80%以上的城鎮社區有不低於150m2的辦公和公益性服務用房。
(三)以社區服務為龍頭,不斷豐富社區建設的內容,發展社區服務項目100個,建立社區服務網點200個,使社區更多的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個,社區衛生計生服務站100個;建立100個社區圖書室;使90%以上的社區有居民文化體育活動場所;90%以上的社區達到綠化美化的要求;積極推進「社區警務」戰略,加強社區治安,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保障。
(四)以轉變政府職能、理順社區管理關系為突破口,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區資源,完善社區功能,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社區居委會主辦、中介組織運作、社區居民參與、有關部門指導服務的工作運行機制。
(五)堅持擴大基層民主,完善居民自治,真正實現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提高社區居民素質和整個社區文明程度。
(六)堅持政府指導和社會共同參與相結合,動員各方面的力量支持社區建設,努力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社區。力爭把晉城建設成為「全省社區建設示範城」。

四、基本任務

(一)健全社區組織體系。
1、完成新型社區的構建。按照「便於管理與服務,便於開發和整合社區資源,便於社區居民自治」的原則,在2005年底以前全面完成所有城鎮居委會的規模調整,實行「社區居民委員會」管理體制。
2、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確立社區黨組織作為社區組織和社區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地位,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和有關規定,所有社區都應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在社區各項工作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和社區黨員在居民群眾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聯席會議和社區單位黨組織共建制度,形成社區黨建工作的合力。建立健全社區黨員學習和參加社區活動制度,逐步把企業離退休黨員、社區失業人員中的黨員的黨組織關系轉移到社區,探索建立起一套社區黨員管理的新機制。
3、加強社區自治組織建設。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建立健全社區居民會議、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等自治組織體系。規范和完善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特徵的社區基本管理制度,健全社區居民自治機制,強化社區依法自治功能。
4、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性組織。大力培育和發展公益性、服務性的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使其逐步承接從政府部門中剝離出來的部分社會職能,承辦各類社區服務,滿足社區居民多層次需求。
(二)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1、規范用人機制。加強教育,嚴格管理,積極探索建立社區居委會幹部依法進出、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以適應社區工作者隊伍向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發展的需要,積極推進社區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和社區居委會成員交叉兼職,到2007年使交叉兼職的比例達到50%以上。
2、樹立先進典型。積極開展爭做「優秀社區工作者」活動,營造「熱愛崗位、情系社區、樂於奉獻、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廣大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
3、搞好業務培訓。將社區幹部培訓納入各縣(市、區)幹部培訓計劃,通過學習座談、工作研討、經驗交流、授課培訓和外出參觀考察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
4、建立社區建設財力投入保障機制。將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經費和社區居委會工作經費(含社區專職工作者津貼)納入市和縣(市、區)財政預算,並使社區專職工作者享受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待遇,確保其工資福利待遇達到當地城鎮人均生活水平和最低職工工資標准;社區居委會工作經費達到省里規定的標准,並要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逐步給予提高。
(三)拓展社區服務領域。
1、深化改革,健全體系,規范管理,拓展服務,加快發展。建立和完善面向失業人員的社區就業服務,面向老年人、殘疾人、優撫對象、貧困戶的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服務,面向社區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和面向轄區單位的社會化服務網路,逐步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託、孤有所撫、殘有所助、貧有所濟、難有所幫、需有所應。到2007年,全市至少組織15000名就業困難的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
2、引入市場機制,實現社區服務管理和作業相分離。大力興辦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社區服務行業,積極引導醫療、金融、保險、郵政單位和大型商業、服務業企業進社區設點,鼓勵轄區單位服務設施和服務項目面向社會開放,促進社區服務向網路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發展。
3、廣泛開展科技、文體、法律、衛生、計生進社區活動,建立社區居民、轄區單位幹部職工與志願者參加相結合的社區服務隊伍,促進社區服務的黨員參與率、居民參與率和轄區單位參與率明顯提高。
4、積極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在硬體建設上,多渠道籌集資金,力爭在2006年以前,將晉城城區和高平市區所有社區的電腦配置到位,初步實現市、區、街、社區「四級聯網」;在軟體開發上,採取市場運作方式,立即著手開發晉城市社區管理服務信息系統軟體。在政府領導下,有效整合社區信息資源,力爭在2007年建立起全市社區信息服務平台,為社區居民群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
(四)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
1、認真按照《山西省城市社區建設示範活動方案》的要求,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各縣(市、區)政府要把社區基礎設施包括「五室三站一場所」(社區居委會和黨組織辦公室、社區警務室、黨員活動室、青少年活動室、老年活動室;勞動保障服務站、衛生計生服務站、社區服務站和居民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建設,納入城市發展建設規劃,作為城市改造建設的內容之一,搞好規劃,分步實施,限期落實。晉城城區和高平市政府所在地的社區配套服務用房按每150戶25M2標准配置;陽城、沁水、陵川等縣政府所在地按每100戶20M2配置;其它鄉鎮按每個社區不低於100M2配置。改建和新建小區的配套服務用房採取政府出一點、開發商按規定提供一點、稅費減一點、單位和住戶支持一點的辦法,按集中、實用、方便居民的原則,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落實到位。到2007年,全市80%的社區的配套服務用房達到規定的標准,並有較為完備的配套設施。
2、抓住和利用第二批「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城」和全省社區建設示範街道、示範社區創建活動的機遇,全面拉動社區配套設施建設。
3、廣泛集聚本地區社會資金。鼓勵社會各界捐贈,積極吸引外資,建立和完善政府與社會相結合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對於部分因客觀原因造成無法配齊管理服務用房的社區,各縣(市、區)應通過購買、置換、承租、改造等方式予以解決。
4、整合現有資源。調劑、利用駐區單位現有各項設施,實現資源共享。
(五)繁榮社區文化、教育、體育事業。
1、結合城市建設,積極創辦市民學校,不斷完善社區公益性文化體育設施,形成包括輿論陣地、文化場站、體育場館、休閑場所和青少年、老年活動室等在內的各種文化體育活動網點,不斷滿足居民群眾學習、娛樂和健身活動的需要。
2、以社區黨校、市民學校、家長學校為陣地,努力提高市民素質。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教育,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教育,形勢政策、民主法制和維護穩定教育,不斷提高居民思想政治素質和文明程度。
3、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發展廣場文化、企業文化、樓院文化、家庭文化,利用社區和社區內單位的圖書室、影劇院、文化館、俱樂部等各類活動場所,經常組織具有社區特色的文化、體育、科普、教育、娛樂等活動,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反對封建迷信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深入開展社區共建活動。增強社區轄區單位、社區各類組織和社區全體成員的地緣意識、參與意識、公共服務意識,形成「共駐社區、共建社區、共享社區資源」的良好態勢。
5、深入開展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把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通過組織群眾開展爭做「文明市民」、爭創「五好文明家庭」和「文明樓院」等活動,引導居民熱愛自己的城市、社區,共同建設美好家園,自覺維護城市和社區的良好形象,推動文明社區、文明街道、文明城市的創建工作。
(六)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搞好社區計劃生育工作。
1、做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劃,調整、利用現有衛生資源,實行行業管理。引導醫療衛生機構進行結構調整和功能轉型,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個體投資者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構建城市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新體系。到2007年,晉城城區、各縣(市、區)政府所在地基本建成以街道(鎮)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社區衛生服務站為基礎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積極開展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六位一體」的綜合服務,滿足廣大居民群眾的基本醫療保健需求,努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2、健全計劃生育管理服務體系。完善縣(市、區)、街道(鎮)、社區三級計劃生育工作網路,配備好社區專(兼)職計生幹部,落實好計生工作責任制,開展經常性的計劃生育和生殖保健咨詢服務。建立健全社區計劃生育協會和協會小組,組織社區群眾實行計劃生育居民自治。加強社區新型生育文化建設,樹立科學、文明、進步的生育觀。加強對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
(七)加強社區治安,美化社區環境。
1、規范社區警務運作機制,健全專群結合的社區安全防範體系。加大社區警務改革力度,按照「一區(社區)一警(警務室)」的要求設立社區警務室,結合實際調整民警責任區,實行「一區(責任區)一警(警察)」、「一區兩警」或「一區多警」,實現警務前移,警民攜手,共創安全社區。加強以治保會為主體的群防群治工作,加強對刑釋解教人員、流動人口和暫住人口的管理、服務,切實預防和減少案件的發生。
2、積極開展安全社區創建活動,提高創建水平。深入開展「四五」普法教育,落實普法措施,建立流動普法站,開展經常性、群眾性法制教育,有條件的基層法律服務組織要在所轄社區設立接待站,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務。
3、積極開展「美化人居環境,改善生活質量」活動,培養社區成員的環境意識、公德意識,逐步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儲存和無害化處理,廣泛發動群眾治理「臟、亂、差」,不斷改善社區居民的生活環境。
4、加強市容、環境治理。落實社區環境綠化養護管理制度,擴大公共綠地面積,優化美化社區環境。
(八)深入開展社區建設示範活動。
按照《山西省城市社區建設示範活動實施方案》的要求,確立創建目標,落實創建措施,積極開展創建社區建設示範城和示範街道、示範社區活動,促進社區建設向高標准、規范化方向發展。城區要在推進民主自治、深化社區建設上狠下功夫,推動社區建設再上新台階,爭取在2005年底建成全省社區建設示範區;在2007年前將晉城市建成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城。其餘各縣(市)也要採取有力措施,在全市形成「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良好態勢。3年內,爭創1-2個「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城」,2-3個「省級社區建設示範城」。通過典型示範,推動社區建設向縱深發展,提高全市社區建設整體水平。凡被命名為全國、全省和全市社區建設示範單位的,由市政府分別給予獎勵。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根據本規劃精神,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指導、監督和檢查,定期召開會議,不斷總結經驗,促進本規劃的全面落實。各縣(市、區)也要盡快建立健全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協調)機構,充分發揮在社區建設中統攬全局、宏觀管理的領導職責,根據本規劃研究制定本地區的具體實施計劃,明確責任,加強指導和督促檢查,確保本規劃目標如期實現。城區政府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把社區建設作為今後幾年城市工作的重點,統籌安排,統一實施,務求實效。
(二)加強協作,齊抓共管。市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充分利用社區這個工作平台,把各項工作落實到社區,服務於社區,服務於群眾。努力形成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合力推進社區建設的良好局面。市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各領導成員及其成員單位實行定點聯系社區制度,做到「幫扶有目標,活動有計劃,內容有落實,成果有體現」。
(三)完善有關法規,制定相關政策。廣泛開展調查研究,不斷完善社區服務各項優惠政策,推動社區服務向產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積極鼓勵和支持失業人員創辦各種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實體,努力實現失業人員的自謀職業和再就業。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逐步實現社區建設制度規范化、管理法制化,把政策引導、行政監督、指導管理落到實處。
(四)加大對社區建設工作經費的投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的社區建設投入機制。各縣(市、區)政府要把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社區居委會工作經費及工作人員工資(補貼)等列入財政預算,並隨著財力的增長和社區工作的需要逐年有所增加。積極爭取社會捐助和有獎募捐資金的投入,為社區建設提供必要的財力和物質保障。
http://cache..com/c?word=%C9%E7%C7%F8%3B%BD%A8%C9%E8%3B3%3B%C4%EA%3B%B9%E6%BB%AE&url=http%3A//www%2Ejconline%2Ecn/76/2005%2D10%2D8/55%40291681%2Ehtm&b=0&a=4&user=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體系3年發展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