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施的關系
有區別也有聯系。城市基礎設施要廣,包括道路、橋梁、車站、地鐵、污水處理、垃內圾處理等,為城容市運營提供服務的,公共服務設施包括道路、橋梁、停車場、地鐵等位公共提供服務的,市政公共設施包括自來水、電力、污水、雨水、煤氣等市政方面的。
⑵ 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置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不同設施有不同要求,學校不能近鐵路、醫院等設施;有服務半徑要求等
⑶ 關於城市規劃的幾個概念——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施
根據《城市規來劃基本術自語標准》
公共設施用地 public facilities
城市中為社會服務的行政、經濟、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科研及設計等機構或設施的建設用地。
市政公用設施用地 municipal utilities
城市中為生活及生產服務的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用地,包括:供應設施、交通設施、郵電設施、環境衛生設施、施工與維修設施、殯葬設施及其它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用地。
城市基礎設施 urban infrastructure
城市生存和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總稱。
通常認為城市公共設施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包括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包括教育、醫療、體育、文化、商業金融等各類為城市服務的公共設施。
⑷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表6.0.3 共服務設施控制指標 總指標 上面一行和括弧里的指分別是什麼意思
仔細看圖是分項里如果含備注里的配建時的面積你可以自己加一下
⑸ 公共服務設施控制指標如何計算
按總規劃用地的一定比例控制計算。不同等級和不同城市有其特殊性,可突破國家指標。
⑹ 反應城市市政設施的指標有哪些
一、容積率的內涵及其特性 容積率是指在城市規劃區的某一宗地內,房屋的總建築面積與宗地面積的比值,分為實際容積率和規劃容積率兩種。通常所說的容積率是指規劃容積率,即宗地內規劃允許總建築面積與宗地面積的比值。容積率的大小反映了土地利用強度及其利用效益的高低,也反映了地價水平的差異。因此,容積率是城市區劃管理中所採用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從微觀上影響地價最重要的因素。容積率具有如下特性: (一)容積率表達的是具體「宗地」內單位土地面積上允許的建築容量。宗地是地籍管理的基本單元,是地球表面一塊有確定邊界、有確定權屬的土地,其面積不包括公用的道路、公共綠地、大型市政及公共設施用地等。容積率只有在指「宗地」容積率的情況下,才能反映土地的具體利用強度,宗地間才具有可比性。 (二)容積率(R)、建築密度(C)與層數(H)之間有一定關系。建築密度是指在具體「宗地」內建築物基底面積與宗地面積之比。當宗地內各房屋的層數相同,且對單個房屋來說各層建築面積相等時,三者之間的關系可表示為:R=C·H,此種情況下,建築層數與容積率成正比例關系。 (三)容積率可以更加准確地衡量地價水平。人們購買土地使用權的目的是為了對土地進行開發,建設房屋。 房屋的單方開發成本=房屋單方造價+樓面地價+稅+費 樓面地價=宗地總價/宗地內允許總建築面積=土地單價/容積率 因此,樓面地價比單位地價更能准確地反映地價的高低。 (四)容積率存在客觀上的最合理值。在一般情況下,提高容積率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但建築容量的增大,會帶來建築環境的劣化,降低使用的舒適度。為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相協調,城市規劃中的容積率存在客觀上的最合理值。 二、容積率對地價的影響規律 影響地價的因素很多,雖然各因素影響地價的途徑各不相同,但其作用機制可抽象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影響土地收益來影響地價,二是通過影響土地供求關系影響地價。收益機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土地供給的經濟剩餘量,市場供求關系使地價相對經濟剩餘量產生波動,決定了土地供給的經濟剩餘量的分配,使地價的變化趨於復雜化。容積率對地價的影響規律,同時受收益機制和市場供求關系的作用,總體說來,區位條件愈優越,地價水平愈高,供求矛盾愈突出,土地規劃控制愈嚴格,容積率對地價的影響程度愈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遵循「報酬遞增遞減規律」。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土地純收益會隨著土地投資的增加而出現由遞增到遞減的特點。作為城市建設用地,容積率對地價影響的報酬遞增遞減規律表現在:在建築密度一定時,容積率的增加,主要引起房屋層數的增多,隨房屋層數的增多,開始時由於基礎工程費及地基處理費的分攤,單方造價降低;當層數達到一定值時,就需要加固基礎、增加電梯、加強抗震等,單方造價由下降轉為上升,而單方售價則由於建築容量的增大造成的建築環境質量下降而呈遞減趨勢。當單方售價等於單方造價時,土地收益達到最大,土地價格也達到最高,此時的容積率為最經濟容積率。若繼續增大容積率會因單方售價低於單方造價而使土地投資收益開始下降,地價也隨之開始下降。如(圖一),MC為單方造價,MR為單方售價,某一容積率L時的地價是該容積率下的總收益(DCGF面積)減掉投資者資本、勞力的正常利潤,剩餘部分即為地價。當容積率等於M時,單方造價等於單方售價,土地開發的邊際收益為0,總收益(DCNF面積)達到最大,地價達到最高,M為最佳容積率。超過這個容積率,地價開始向反方向變化,隨容積率提高而下降。 (二)容積率對地價的作用程度與城市規模成正相關關系。首先,城市規模大,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高,地價總體水平高,樓面地價占房屋單方開發成本比例高,通過降低樓面地價來降低房屋單方開發成本效果明顯,而小城市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低,地價總體水平低,房屋開發單方成本主要受房屋單方造價影響,通過降低樓面地價降低房屋開發單方成本效果不明顯,而且房屋層數達到一定數值後若繼續增加層數會增加單方工程造價;另外,大城市有比較系統的城市規劃資料,土地開發受規劃控制比較嚴,而小城市規劃控制一般不嚴格,容積率的確定往往具有隨意性,許多地方沒有容積率這個指標限制,或有,但控制不嚴,而且有的地方政府為樹城市形象,往往鼓勵建築物向空中發展,愈高愈好,容積率在這些小城鎮缺乏實際操作意義。所以,城市規模愈大,容積率對地價的影響愈明顯,地價隨容積率的變化幅度愈大。 (三)容積率對同一城市不同區位地價的作用程度不同。城市中心區位條件優越,土地利用集約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需求量、土地稀缺程度、規劃控製程度均高於其它區域,特別是城市邊緣區,投資者的激烈競爭使地價隨容積率變化的幅度保持或接近土地收益機製作用下的地價隨容積率的變化規律;而在其他地區則隨著土地利用收益、土地需求量及其稀缺程度降低,容積率對地價的作用程度隨之下降。因此,容積率對地價的影響程度在同一城市表現為從中心向外圍逐漸減弱。 (四)容積率對不同類型用地地價的作用程度不同。商業用地對區位條件反應最敏感,只能布局在少量區位條件優越的沿路區域,土地稀缺程度、供求矛盾比住宅、工業用地突出,容易形成賣方市場,眾多用地者的競爭促使容積率增加產生的經濟剩餘主要以地價形式表現出來,歸土地所有者所有;住宅用地對區位條件反應的敏感程度比商業用途弱,但比工業用地強;工業用地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圍,不但受區位條件影響最不敏感,而且受工藝流程的制約,在很多情況下沒有容積率的限制。因此,在同一城市中,容積率對不同類型地價的影響程度由強到弱依次為商業、住宅、工業用地。 1、投資強度:項目用地范圍內單位面積固定資產投資額。 計算公式: 投資強度=項目固定資產總投資÷項目總用地面積 其中:項目固定資產總投資包括廠房、設備和地價款。 2、容積率:項目用地范圍內總建築面積與項目總用地面積的比值。 計算公式: 容積率=總建築面積÷總用地面積 當建築物層高超過8米,在計算容積率時該層建築面積加倍計算。 3、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用地所佔比重:項目用地范圍行政辦公、生活服務設施佔用土地面積(或分攤土地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比例。 計算公式: 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用地所佔比重=行政辦公、生活服務設施佔用土地面積÷項目總用地面積×100% 當無法單獨計算行政辦公和生活服務設施佔用土地面積時,可以採用行政辦公和生活服務設施建築面積占總建築面積的比重計算得出的分攤土地面積代替。 4、建築系數:項目用地范圍內各種建、構築物佔地面積總和占總用地面積的比例。 計算公式: 建築系數=(建築物佔地面積+構築物佔地面積+堆場用地面積)÷項目總用地面積×100 房屋建築系數=房屋建築面積/房屋使用面積 關於發布和實施《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試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232號 )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局),解放軍土地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加強工業項目建設用地管理,促進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部研究制定了《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試行)》(以下簡稱《控制指標》),現發布實施。 一、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嚴格執行《控制指標》與相關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指標,從嚴控制供地。不符合《控制指標》要求的工業項目,不予供地或對項目用地面積予以核減。對因工藝流程、生產安全、環境保護等有特殊要求確需突破《控制指標》的,在申請辦理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和用地報批時應提供有關論證材料,確屬合理的,方可通過預審或批准用地,並將項目用地的批准文件、土地使用合同等供地法律文書報省(區、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備案。 二、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供應土地時,必須依據《控制指標》的規定,在土地使用合同或《劃撥用地決定書》等供地法律文書中明確約定投資強度、容積率等控制性指標要求及違約責任。不能履行約定條件的用地者,應承擔違約責任。 三、省(區、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控制指標》實施情況的監督管理,積極探索在招商引資、促進工業化進程中集約用地的好經驗、好做法,總結典型,加大宣傳推廣的工作力度,不斷完善和規范實施《控制指標》的程序與辦法。要加強對工業用地利用狀況的評價與分析,大力推進工業用地集約利用。要根據本地區實際,在符合《控制指標》要求的前提下,制定本地的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並報部備案。 四、部將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技術進步、集約用地要求和《控制指標》的實施情況,適時修訂《控制指標》。
⑺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中控制性指標和指導性指標的區別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建築面積分為控制性和指導性指標。為確保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的落實,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的指標為控制性指標,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不計公共綠地)占居住區總用地的百分比不低於16%。
控制性指標一指居住區在規劃、設計和建設時,必須設置項目的指標。
指導性指標一指居住區在規劃、設計和建設時,可根據標準定位和市場需求實指標。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內容
(1)文化設施
主要指由政府投資(含區文化局和總工會),向社會開放,組織和指導群眾文化活動的公益性文化機構,包括文化科技站、圖書館、青少年活動設施等。
(2)體育設施
主要指向社會開放的公共活動場所。
(3)教育設施
包括高中、初中、小學及幼兒園。在控規中高中、初中及小學要落實,幼兒園一般不落實用地但在圖則上應用符號表示。
中學用地面積一般為3.0ha,小學一般為0.8ha。容積率控制在0.2左右。
(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主要包括門診所、衛生站、醫院。門診所在居住區一級必須設置,居住小區建議設置,醫院設置,衛生站在居住組團級別必須設置。一般門診所需要落實在用地上,衛生站在中用符號表示。
(5)商業設施
應將商業設施的建築面積指導性指標,通過市場行為進行配置和調節。商業設施的分類宜粗不宜細。餐飲、菜場等對居民有影響的設施不應與住宅結合設置。
(6)行政管理設施
居住區的行政管理設施配套主要包括街道辦事處、派出所、居委會、工商管理事務等。這些設施不需落實用地,只需在圖則中用符號表示。街道辦事處多與派出所起布置,其佔地及面積依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規范》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