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城市化下半程公共服務業成敗

城市化下半程公共服務業成敗

發布時間:2021-08-06 11:32:37

❶ 我國城市化處於哪個階段遇到了怎樣的瓶頸如何解決

城市化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口由農村向城市大量遷移,第二個階段是人口開始從城市向郊區遷移。我國目前還處在第一個階段
是什麼對城市化形成阻礙?會上有專家指出,城鄉居民 「錢袋子」的差距懸殊是一個關鍵問題。上海社科院執行副院長左學金指出,我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率,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約1.7:1拉大到目前的3.3:1。他認為,城鄉收入差距過大,說明城市勞動人口配置過少,而農村勞動人口配置過多,這恰恰說明,農村向城市的勞動力遷移存在障礙。而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則認為,城鄉居民之間真正拉大的不是收入差距,而是資產差距。
專家指出,農民工的市民化之路上,政府轉變職能是關鍵,城市財政的收入與支出應體現包容性增長,切實把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允許並鼓勵社會力量的參與,例如鼓勵企業捐贈,鼓勵慈善事業等。
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還要保障這些人可以享受到與市民相同的公共資源,勢必意味著需要巨額的資金支撐。對此,孫滌建議,可以多渠道籌措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資金來源,採取梯度式加價的收費方式,以減輕貧困人群的負擔;允許發行城市建設債券,對中小城市可以發行 「中小城市集合市政債」;通過采購形式,與中標單位簽訂特許合同,由中標單位負責籌資、建設、經營。
此外,針對 「淺城市化」的 「低密度空間症」 ,孫滌還建議,應該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市化的主體形態,走緊湊型、集約化、高密度的城市化道路。他指出,在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前提下,應該發展好現有的小城市、縣城和具有潛力的小城鎮。他認為,對城市的盲目擴張要進行管理,限制城市對周邊農村地區和生態地區的侵佔,限制在城市邊界以外地區的土地開發、工業開發和房地產開發。

❷ 如何看待城鎮化進程中商業保險的發展

中國經驗表明,城鎮化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保險密度將增加4.4%。據此推算,2020年中國保費收入將達到3.98萬億元,對應年化增速12.01%。進入城鎮化的下半程,重點是打破城鄉二元以及城市二元結構的制度藩籬,逐步推進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均等化。由此給保險業帶來的發展新契機來自於:(1)新型城鎮化關注於解決當前的不完全城鎮化,推進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逐步均等化。鑒於目前中國分割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商業保險解決地區、職業的保障差異,倒逼改革不失為一個選擇。目前政府明確由商業保險公司提供大病保險進而倒逼基本醫保實現城鄉統籌,實際上已經昭示了未來的改革思路。(2)社會保障領域區分基本、非基本的思路以及通過非基本撬動基本領域改革的思路,將拓寬保險業在養老和健康保障領域以及社會管理領域的市場。(3)長久期的保險資金可以彌補城鎮化過程中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同時也為保險資金找到穩定的配置標的。從美國經驗來看,二戰後城鎮化建設加速的過程,是其債券市場大發展的時期,保險資產配置也從之前的以國債為主逐步過渡到以企業債券為主。
商業保險是現代城市生活方式
城鎮化是是一個城市經濟演變的社會過程,不僅是變農村為城市,也不僅是城市數量的增加、規模的擴大。城鎮化具有三重特徵:其一是經濟特徵,人類進入到工業時代後,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業的比重逐漸下降,非農業比重逐漸上升。其二是社會特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增加。其三是行為特徵,生活方式發生變化,逐漸向城市方式轉換。這是城市生活的社會行為特徵在本質上的發展。
第一,國際經驗:越城市、越保險
首先,一國的保險發育程度與城鎮化水平正相關。通過對88個國家2010年數據的研究,保險密度或深度與各個國家城鎮化率之間的關系較為復雜。但從時間序列關系考察,保險密度和深度基本與城鎮化率呈現同向變動,即城鎮化率越高,保險密度和深度越高,反之亦然。
其次,城鎮化帶來人均GDP的增加,從而帶動保險行業的發展。從207個國家及地區的經驗來看,城鎮化率的上升將帶來人均GDP的增加。而根據Sigma的研究,各國人均GDP上升將帶動保險深度的同向增加,但增幅會經歷一個先增後降的過程,具體表現為人均GDP與保險深度間存在一條S型曲線。根據上面的分析就能得到城鎮化的上升將帶來保險深度的增加。城鎮化率的上升帶動人均GDP及保險深度的增加。
再者,保險是現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城鎮化之所以能夠提升保險發展空間,內在邏輯在於:(1)城鎮化打破了傳統社會通過血緣、土地形成的互助共保體,商業保險成為滿足居民保障需求的新選擇。隨著城鎮化的逐步推進,人口廣泛流動,農村居民轉變成為城市居民,與親屬物理距離的增加及土地的流轉弱化了血緣及土地的保障功能,之前形成的共保體瀕臨瓦解。保障需求的實現由依賴土地及血緣轉移到依賴商業契約。(2)城鎮化率提升伴隨的居民財富的增長,會提高對商業保險和理財的需求。根據2006-2009年中國31個省及直轄市的經驗來看,各地人均GDP與當地城鎮化水平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城鎮化的提升帶動居民收入的增長,從而推動居民財富積累,居民會更加關注如何維持自身生活質量及保證財產安全,在這種情況必將增加人們對於保障和理財的需求。目前,中國農村居民保險消費僅為城市居民保險消費的十分之一左右,2011年城市居民年保險消費支出為2516元,而農村居民為281元,顯示了生活方式以及收入的差異抑制了保險需求。

❸ 中國半城市化的症結、根源和解決措施

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種特有的現象。城市化的核心是讓農民變為市民,完全的城市化不僅做到轉變農民身份和勞動分工,還要讓農民在社會保障、住房、子女教育等多方面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而半城市化的問題就在於,沒有讓農民享受到全面的福利待遇,因此也並沒有讓他們真正融入城市社會。
對策:包括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實行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市用地的「人地掛鉤」、財政支出的「人財掛鉤」;以城市群為城市化的主題形態,以「兩橫三縱」城市格局為空間布局,突出地區特色的和多樣化的產業與就業結構;強化公平分配的城市公共服務;創新城市化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
賈若祥 ,劉毅 :《中國半城市化問題初探?》,城市發展研究2002年02期
來源: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SFY200202003.htm

❹ 如何避免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負面效應

准確把握並正確推進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鎮化戰略部署,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以下六大關系。

正確處理目標與手段的關系

一方面,新型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即尊重人的選擇,呵護民生訴求,體現以人為本。顯然這是新型城鎮化必須要承載的人文關懷使命。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還承載著重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使命。正如會議所指出的那樣,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城鎮化目標正確、方向對頭,走出一條新路,將有利於釋放內需巨大潛力,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以人為本是新型城鎮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效益的科學充分釋放是手段,手段必須要服務服從於以人為本的核心,才能確保新型城鎮化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推進城鎮化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確定城鎮化目標必須實事求是、切實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層層加碼、級級考核,不要急於求成、拔苗助長。推進城鎮化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更要扎實,方向要明、步子要穩、措施要實。可見,推進城鎮化進程也需要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走質量效益型、生態環保型、人文品位化的城鎮化道路。在此過程中,一方面要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既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在創造制度環境、編制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職能。另一方面還要注意處理好中央和地方關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針、確定城鎮化總體規劃和戰略布局,地方則從實際出發,貫徹落實總體規劃,制定相應規劃,創造性地開展建設和管理工作。需要強調的是,無論市場,還是政府,在推動城鎮化進程中都必須尊重國情,遵循城鎮化的內在發展規律,既要糾政府主導城鎮化的偏,也要避免單純市場主導城鎮化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累積,只有優勢互補、及時補位,才能相得益彰。此外,在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的職責分工的同時,還要樹立中央與地方合作思維。比如,治理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中央和地方就需要聯手,形成合力,中央出台規范的大框架,地方則因地制宜,制定細化的規則規范。在美國,聯邦政府層面有建築規范和標准,以降低城市擴張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加州則進一步強制推行《加州綠能建設標准》,為加州興建的新型建築制定了包括減少用水量在內的等量化標准。

正確處理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與城市群的關系

長期以來,城市內部規模等級結構更多由行政等級所決定,而非城市本身的經濟功能所主導,導致少數特大城市功能高度集中,治理「城市病」迫在眉睫。而大量中小城市和建制鎮由於缺乏產業和公共服務支撐,導致對農村轉移人口的吸引力不足。加上受行政區劃的限制,城市群的集群效應沒有充分釋放出來,這在京津冀地區體現得更為突出。這次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優化布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要根據城市資源稟賦,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強化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增強中小城市產業承接能力,特別是要著力提高服務業比重,增強城市創新能力。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不難看出,推進新型城鎮化,既要優化城市內部的等級結構體系,實現各等級城市的規模效益的最優化,還要從跨區域視角實現城市群整體規模效益的最大化。

正確處理投入與產出的關系

推進城鎮化離不開投資。只有妥善解決政府投資不足、社會資本投資受限、投入產出分配失衡等關鍵問題,城鎮化才能順利推進,這也是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位列城鎮化六大任務的原因所在。會議提出要完善地方稅體系,逐步建立地方主體稅種,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這就抓住了「財隨人走」的牛鼻子,為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提供了物質保障。會議還提到,在完善法律法規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基礎上,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當前要發揮好現有政策性金融機構在城鎮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放寬市場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辦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處理好城市基礎設施服務價格問題,既保護消費者利益,又讓投資者有長期穩定收益。上述措施的落實,一方面將大大拓寬城鎮化的投資渠道,改變以往地方政府「以地生財」、與民爭利的路徑依賴,另一方面也為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開辟了市場。

正確處理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用地之間的關系

地從哪裡來、怎麼用?生態環境如何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如何傳承與發展?這些與市民息息相關的命題得到了充分的、令人期待的回應。比較倫敦、東京、巴黎等國際大都市的建設用地規模發現,以上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占都市區總面積的比例一般介於20%~30%之間。如大倫敦建設用地為1596.2平方公里,約佔大倫敦規劃區域總面積的23.7%。大巴黎地區建設用地為2723平方公里, 約佔大巴黎地區總面積的22.7%。東京圈建築用地(即商業、工業、住宅和其他建築用地)面積為2854.95平方公里, 約占東京圈總面積的21.4%,若加上道路和交通設施用地面積, 所佔比例約為29.4%。香港建設用地面積佔全港土地總面積的23.4%,其餘66.6%為林地、灌木及濕地,其中,46%為郊野公園等受法定保護的土地。從用地結構上看,國際大都市居住、交通和綠地所佔比例最高,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用地結構特色。商務辦公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休憩娛樂用地、公園綠地等有所增長。其中,居住用地和綠化用地不僅規模擴張,而且所佔比例明顯上升。在大倫敦,建設用地的總面積約為1584平方公里,2005年居住用地、綠化用地和交通用地三類用地的總規模合計達1355.2平方公里,約占其建設用地總量的84.9%。在東京都區部,2006年三類用地合計約占建設用地總量的86.3%。在紐約市,2006年三類用地合計約占建設用地總量的85.6%。在大巴黎地區,1996年三類用地佔其建設用地總量的69%。根據發達國家城市的經驗,大體每發展1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要同時發展2平方公里的綠色空間。在北京,規劃市區1040平方公里范圍內,平均2平方公里城鄉建設用地僅有1平方公里的綠色空間。

由此可見,新型城鎮化必須以內涵發展為導向,以優化城鎮內部用地結構為抓手,以傳承和發展城市文化為靈魂,統籌兼顧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協調發展。因此,新型城鎮化更加強調內涵城鎮化。城市規劃要由擴張性規劃逐步轉向限定城市邊界、優化空間結構的規劃。要按照嚴守底線、調整結構、深化改革的思路,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城鎮建設用地特別是優化開發的三大城市群地區,要以盤活存量為主,不能再無節制擴大建設用地,不是每個城鎮都要長成巨人。要根據區域自然條件,科學設置開發強度,盡快把每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開發邊界劃定。

❺ 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哪些用城市生態學原理論述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第一,粗放。城市的規劃粗放、建設粗放、管理粗放,導致大量資源能源的損耗。比比皆是的大家都可以看到,耕地佔用過多、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等,這已經成了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迴避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
第二,人口城鎮化明顯滯後。現在城鎮常住人口雖然已經超過7.1億人,但是我看了一下,世紀之交2000年的時候,那時城鎮總人口是4億6千萬人,12年來增加了2億5千萬的城鎮常住人口。這2億5千萬新增城鎮人口絕大多數都沒有他所在城市的戶籍,其中最主要的是農民工佔大多數。農民工進城以後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甚至不少人已經在這個城市生活了十年、八年時間或者更長,但是他仍然沒有取得城市定居居民的身份,很多必要的公共服務都沒有能夠享受。所以下一步城鎮化的發展必須認真解決人口城市化的問題。
第三,城市擴張非常快。現在接近有670個城市,還有將近2萬個城鎮,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增加的倍數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城市的布局,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間,城市和城鎮之間,它們的體系和功能都不夠明確,因此造成了很多城市的功能不能互補,城市的面貌千城一面,這些情況都應該引起重視。

產業結構高級化。城鎮化與工業化相伴生,是產業結構從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服務業為主的演變過程。同時,城鎮化帶來的人口集中、資源集中、信息集中又會加快工業、服務業發展,推動工業、服務業創新升級,形成城鎮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良性循環、互促共進。如果城鎮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脫節,就會帶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過去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我國城鎮化長期滯後於工業化,造成輕重工業發展失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等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制約了工業升級和服務業發展。近年來,又出現了脫離產業發展搞新城建設的現象,結果是造了一些沒有產業和人氣的空城、「鬼城」,成為城鎮化泡沫。可見,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基礎,不僅城鎮本身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產物,而且城鎮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增強、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都離不開產業結構高級化;城鎮化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城鎮化聚集的人口、資源、信息不僅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市場、要素,而且能深化分工、激發創意,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
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化是生產方式的改變,也是生活狀態的改變,無論生產還是生活,人都是主體。城鎮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是為人類生產生活服務的。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如果背離這個根本,同樣會帶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一些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大量盲目湧入大城市,沒有就業,沒有穩定收入來源,沒有基本社會保障,形成了觸目驚心的城市貧民窟。我國過去受戶籍制度等的限制,大量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為城市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卻難以享受市民待遇,造成了許多經濟社會問題,諸如收入差距大,消費水平低,擴大內需受限;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差,熟練技能工人不足,產業升級不暢;農民工在城鄉之間奔波往返,社會問題多發,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受阻;等等。可見,城鎮化說到底是人的城鎮化,是由人推動、為人服務的。如果背離了這一點,要地不要人,發展城鎮不發展人,城鎮化就難以持續。
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鎮化不同於城鎮建設,它有一個從哪裡「化」、怎麼「化」、「化」成什麼樣的問題。顯然,城鎮的工業和服務業是從農業化來的,土地是從農村化來的,人口和產業工人是從農民化來的;「化」的過程不能是削弱農業、忽視農村、剝奪農民的過程,而應是帶動農業、發展農村、提升農民的過程;「化」的結果不能是城鎮像歐洲、農村像非洲,而應是城鄉融合、一體發展。中外城鎮化的實踐已經證明,阻斷城鄉經濟社會聯系,單純推進城鎮建設,甚至從農村吸走資源要素而不顧農村發展,不僅會損害農業和農村,而且會使城鎮發展失去後勁和支撐,帶來嚴重的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可見,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城鎮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城鎮化持續健康推進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於我國來說,即使將來像發達國家那樣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的水平,仍將有幾億居民生活在農村,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更需注意統籌城鄉發展,努力讓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共享城鎮化成果。
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都離不開產業結構高級化;城鎮化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城鎮化聚集的人口、資源、信息不僅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市場、要素,而且能深化分工、激發創意,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

❻ 中國城市化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1、人口問題

人口總量、勞動就業人口總量、老齡人口總量高峰相繼來臨,由此產生的城市的生存保障問題,解決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問題,全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問題,老齡化社會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等,都是城市化進程面臨的巨大挑戰。

2、環境能源問題

能源和自然資源的超常規利用對中國城市化的壓力。從2011起到2050年之間,中國城市要達到資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長」和「負增長」的要求,要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城市「四倍躍進」的目標。

要全面達到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平衡,要全面達到城市的能源清潔化並逐步將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四分之三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都是嚴重挑戰。

中國城市的生態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固體廢棄物環境、社區環境和居室環境)仍然處於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狀態。


3、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問題

地形:對原來的地形進行改造,使之趨向平坦或起伏更大(如摩天大樓)。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等地質災害。

氣候:強烈改變了下墊面的原有性質,使氣溫、降水等要素發生變化,使城市產生熱島效應,也影響了日照、風速和風向。形成城市熱島效應,將城市大氣污染帶到郊區,也將郊區大氣污染帶到城區,擴大了污染物的污染范圍,加快了凈化速度。

水文:市政建設破壞了原有的河網系統,使城區水系出現紊亂,也使降水、蒸發、徑流出現再分配。易使城市在暴雨時排水不暢,造成地面積水,也使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出現變化;過量抽取地下水導致地面沉降。

生態:城市的生產生活污染、交通工具、尤其是工業「三廢」,破壞了所在地區的環境生態,也影響了生物的多樣性。城市生態系統成為一個脆弱的系統。城市是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和改變最大的地方。

城市化過程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農村轉變為城市,農業用地變成城市建設用地,居民就業方式由第一產業轉變為第二、三產業。人口由分散變的密集,信息更加發達,文化觀念得到提升,教育程度變高。

(6)城市化下半程公共服務業成敗擴展閱讀:


如何克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表現出的各種問題,是城市化戰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項基本措施是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要點。

一、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要求,盡快修改《城市規劃法》,放鬆對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規模控制,構建2—3個世界級城市,作為我國城市體系的龍頭。

同時要十分加強城市功能與基礎設施的完善、積極投入數字城市的建設、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城市服務體系的提升等,將中國城市的競爭力置於國際的大背景之中。

二、將中國城市的發展視作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系統。城市化進程中的規模設計應統籌考慮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譜和不同規模城市的「生態位」,不能人為地強調只能發展城市體系中的某個部分而忽略另一個部分。

應當進一步調整全國城市布局,優化城市功能和加強產業轉移力度,放大城市擴散效應,將其真正塑造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


三、認真規劃國家大城市的規模和數量,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第三產業發展,將其塑造成國際級和國家級的人才中心、貿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術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發揮城市的集聚效應、輻射作用、帶動作用。

大城市在城市體系重復發揮了城市的規模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國家城市化戰略的核心主力。

四、加大中小城市的建設步伐,重點提升城市建設的質量,尤其要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服務業和社區建設的力度。中小城市是中國城市體系的中堅力量,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到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目標。

五、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選擇合適的路徑,對於鄉鎮企業比較發達且分布比較集中,城鎮密度比較高的地區,鼓勵城鎮集中合並,選擇以中心城鎮為中心、衛星城鎮分布周圍的方式發展小城鎮。

對於鄉鎮企業不發達地區,首先大力發展經濟、培育實力,為城鎮的建設創造條件。對於有大型企業的地區,可以在其周圍建立城鎮,但一定要注意城鎮的區位分布,注意其他配套產業的發展,防止企業風險轉化為城鎮風險。

六、改革戶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二元結構、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體制,積極引導,加強管理,實現人員自由流動,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

❼ 中國城市化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城市財富積累速率與民生幸福要求的不同步。此前中國城市發展,比較關注經濟成長、看輕社會建設和民生改善,出現「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一直高位增長,但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增長比值基本上低於GDP增速。在城市財富迅速積累的前提下,居民富裕程度未有同步的提升。

——城市規模快速擴張與要素集約水平的不匹配。雖然中國進入城市快速發展時期,但城市建設卻非常低效粗放。當前,資源環境瓶頸效應日益強烈,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邁向內涵式、集約化發展軌道。

——城市規模的適度控制與流動人口的過分集聚的不協調。現階段,中國面臨著由於大、中、小城市發展不均而導致大城市人口急劇膨脹、中小城市人口增長乏力現象,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提供基本生存性福利的均等化,是政府的必然選擇。

——城市物質文明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同調。

——城市化高速發展與現代城市管理水平的不適應。包括初級產業用工荒與高端人才求職難並存、公共交通工具的增長小於城市建設的擴張、土地的城市化水平快於人口的城市化、基本公共服務大小城市分布不均衡等。

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進而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是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的核心;構築開放、流動、有序、互補和共享的中國城鄉體系,則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根本舉措。《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2011》稱,「由此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完)

❽ 城鎮化的主要表現是

首先在一些發達地區會出現逆城市化,然後才會有城市化 ,最後在逆城市化,這是一個過程 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

❾ 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哪些

第一,粗放.城市的規劃粗放、建設粗放、管理粗放,導致大量資源能源的損耗.比比皆是的大家都可以看到,耕地佔用過多、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等,這已經成了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迴避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
第二,人口城鎮化明顯滯後.現在城鎮常住人口雖然已經超過7.1億人,但是我看了一下,世紀之交2000年的時候,那時城鎮總人口是4億6千萬人,12年來增加了2億5千萬的城鎮常住人口.這2億5千萬新增城鎮人口絕大多數都沒有他所在城市的戶籍,其中最主要的是農民工佔大多數.農民工進城以後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甚至不少人已經在這個城市生活了十年、八年時間或者更長,但是他仍然沒有取得城市定居居民的身份,很多必要的公共服務都沒有能夠享受.所以下一步城鎮化的發展必須認真解決人口城市化的問題.
第三,城市擴張非常快.現在接近有670個城市,還有將近2萬個城鎮,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增加的倍數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城市的布局,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間,城市和城鎮之間,它們的體系和功能都不夠明確,因此造成了很多城市的功能不能互補,城市的面貌千城一面,這些情況都應該引起重視.
產業結構高級化.城鎮化與工業化相伴生,是產業結構從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服務業為主的演變過程.同時,城鎮化帶來的人口集中、資源集中、信息集中又會加快工業、服務業發展,推動工業、服務業創新升級,形成城鎮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良性循環、互促共進.如果城鎮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脫節,就會帶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過去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我國城鎮化長期滯後於工業化,造成輕重工業發展失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等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制約了工業升級和服務業發展.近年來,又出現了脫離產業發展搞新城建設的現象,結果是造了一些沒有產業和人氣的空城、「鬼城」,成為城鎮化泡沫.可見,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基礎,不僅城鎮本身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產物,而且城鎮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增強、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都離不開產業結構高級化;城鎮化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城鎮化聚集的人口、資源、信息不僅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市場、要素,而且能深化分工、激發創意,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
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化是生產方式的改變,也是生活狀態的改變,無論生產還是生活,人都是主體.城鎮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是為人類生產生活服務的.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如果背離這個根本,同樣會帶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一些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大量盲目湧入大城市,沒有就業,沒有穩定收入來源,沒有基本社會保障,形成了觸目驚心的城市貧民窟.我國過去受戶籍制度等的限制,大量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為城市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卻難以享受市民待遇,造成了許多經濟社會問題,諸如收入差距大,消費水平低,擴大內需受限;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差,熟練技能工人不足,產業升級不暢;農民工在城鄉之間奔波往返,社會問題多發,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受阻;等等.可見,城鎮化說到底是人的城鎮化,是由人推動、為人服務的.如果背離了這一點,要地不要人,發展城鎮不發展人,城鎮化就難以持續.
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鎮化不同於城鎮建設,它有一個從哪裡「化」、怎麼「化」、「化」成什麼樣的問題.顯然,城鎮的工業和服務業是從農業化來的,土地是從農村化來的,人口和產業工人是從農民化來的;「化」的過程不能是削弱農業、忽視農村、剝奪農民的過程,而應是帶動農業、發展農村、提升農民的過程;「化」的結果不能是城鎮像歐洲、農村像非洲,而應是城鄉融合、一體發展.中外城鎮化的實踐已經證明,阻斷城鄉經濟社會聯系,單純推進城鎮建設,甚至從農村吸走資源要素而不顧農村發展,不僅會損害農業和農村,而且會使城鎮發展失去後勁和支撐,帶來嚴重的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可見,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城鎮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城鎮化持續健康推進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於我國來說,即使將來像發達國家那樣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的水平,仍將有幾億居民生活在農村,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更需注意統籌城鄉發展,努力讓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共享城鎮化成果.
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都離不開產業結構高級化;城鎮化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城鎮化聚集的人口、資源、信息不僅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市場、要素,而且能深化分工、激發創意,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

閱讀全文

與城市化下半程公共服務業成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