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蔣姓的來源
湖南蔣氏
蔣氏之族出自周,周公三子伯齡封於蔣。至九世孫誕,為幽王太子太傅,幽王弒,平王立,而誕子孟仍歸蔣。越十代孫蟾移居豫州之弋陽,又五代孫簡遂為楚所並,厥後子孫四散。裔孫琬,居湘鄉曲靜。後唐同光2年(924)仲南公由江西返歸曲靜,生子三:文轅、文通、文炳,三支分派,散居湘潭、湘陰、湘鄉、寧鄉、善化、安化、益陽、邵陽、漵浦、武陵、沅陵。長文轅數傳至真公,號洞添,生子十,除十無傳,長居湘鄉之石龍;二居安化之三都;三居漵浦之柳溪;四居邵陽之櫟坑,清初又分櫟坑、寧鄉之團山、新化之稅塘;五居安化之常安、歸化;六居益陽之鮓埠;七居安化之四都;八居安化之通溪;九居安化之常豐。次文通數傳至汝臣,遷湘陰之赤土坎。三子文炳,登宋建隆鄉榜,為寧鄉令,子孫卜居寧鄉之橫岡塘,湘潭之筠湖,善化黑石鋪,寧鄉道林,益陽之志溪、滄溪,武陵之泥灣。清嘉慶10年(1805)六邑合修通譜,光緒34年(1908)再續通譜。嘉慶通派:恭維先澤本隆昌,次序敦和肇錫長,鉅望漢中經鼎盛,鴻勛楚宇燦雲章,詩書力業登科甲,孝友承家選俊良,蔚起人才昭善述,魁名輝映冀聯芳。
長沙蔣家塅蔣氏
始祖琬公,漢大司馬,由江陵遷長沙,支祖萬芟公,世居長沙錦綉都蔣家塅。
長沙蔣氏
遷湘始祖虎公,字嘯溪,明洪武23年(1390)由江西豐城遷居瀏北珠山,四代孫廷宣,由珠山遷苗田,生希量、希衡,希量仍居瀏,希衡生志科、志貴、志學,貴裔居瀏北上埠嶺,學裔居瀏西竺家園,志科子惟先、惟景、惟明明末由苗田再遷長沙東屯渡,建祠於馬鞍山。清乾隆9年(1744)一修族譜,同治3年(1864)二修,1911年三修,2005年大豹公支四修。派式:虎叟均廷希,志惟文啟應,士開光大運,朝典尚躬修,孝思本忠敬,敦厚方裕遠,家聲南楚振。
瀏陽忠誠鄉蔣家河蔣氏
始遷祖虎公,字嘯溪,江西省豐城縣人。明洪武年間因宦遊遷湘,開基於湘省瀏陽縣北鄉(即忠誠鄉)珠山裡(即蔣家河)。至1949年,已傳24代,約3000餘人。宗祠設珠山裡黃甲寮。
瀏陽向埠嶺蔣氏
始遷祖延宣公,明末遷此。至清光緒33年(1907),已傳18代。
寧鄉道林蔣氏
始遷祖國寶公,元時自寧鄉橫岡塘遷居本邑道林。子孫分為八房。1922年十修族譜。
湘鄉石龍蔣氏
譜稱蔣氏居湘鄉,始於蜀漢司馬琬公,五代之亂,遷徙靡定。後唐同光間仲南公自江西吉安回歸琬公故里湘鄉曲靖,生文轅、文通、文炳。文轅生應清,應清生伯萬,伯萬生士龍、士鳳、士虎。士鳳裔遷安化,士虎裔居湘鄉戴家沖、橫港、橋頭。士龍十傳至榮臣公,居湘鄉石龍。又三傳分為永賢、永芳二宗。永賢公六傳而分八房,長房敏忠公,長子廷富居縣門南,次子廷貴居黃連;次房海忠公,居蠟樹坳;三房祈忠公居黃家嶺;四房益忠公居何家巷;五房全忠公居張家沖;六房璽忠公居蔣家灣;七房武忠公居婁底;八房敏忠居唐家灣。永芳公六傳分為三房,長彝忠公無嗣,撫曾姓子,居西陽;次利忠公居楊樹坡;三仕忠公居伏成。清康熙、乾隆間纂有族譜,嘉慶10年(1805)安化、湘鄉、寧鄉、益陽、常德等邑合修通譜。咸豐5年(1855)、光緒26年(1900)又續修族譜。舊班:安湘寧益德,祖澤永賢良,孝友敦倫重,光先裕業長。該族名人蔣凝學,字先民,陝西布政使,贈內閣學士。蔣德鈞,字少穆,蔣凝學之孫,龍安知府,參與籌設時務學堂。
湘鄉沙溪、衡陽梅樹里蔣氏
遠祖詡公,傳六世琬,從父佐公官居零陵,卜居湘鄉曲靜。又八世至後梁時,北宸由進士官內閣都堂學士,辭爵歸里,值長沙馬殷兵阻,遂趨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卜宅嚴庄。又二傳至紹祿,後唐同光2年(924)攜子仲南、仲山復還湘鄉長樂鄉崇義里普田沖沙塘落業。仲南三子:長文轅,派衍石龍;次文通未詳;三文炳徙寧鄉橫港。譜以仲南為第一代鼻祖。炳裔十二代高榮,字繩武,行千五郎,明洪武時偕第四子如玠復徙遷上湘荷塘都中倚沙溪小星橋立業。三傳思瀧居故址;思鳳派衍邵陽另修;思凰徙桐梁,復由湘遷衡,居四十二都梅樹里。遂有沙溪、梅樹之別。清乾隆8年(1743)創修族譜,嘉慶8年(1803)、同治13年(1874)、宣統3年(1911)凡四修。乾隆54年(1789)創建宗祠。班行詩:(自二十五代始)安湘寧益德,祖澤慶賢良,孝政敦倫重,光先裕後長。
湘鄉西陽蔣氏
譜以伯齡為一世,七十一世仲南公。八十四世榮臣公,字時舉,元貢生,由曲靖徙居石龍。榮臣公九世孫彝忠,撫內侄曾氏為嗣。十一世孫正芳,字湘洲;正茂,字湘台,兄弟復遷西陽。清光緒26年(1900)榮臣公裔合修族譜,而列該支為附錄。1942年西陽蔣氏另修族譜,以別於石龍蔣氏。光緒31年(1905)西陽另建宗祠。行派:安湘寧益本隆昌,次序敦崇祖德其,國運文明家慶永,民權發達耀南鄉(而不採用嘉慶蔣氏通譜)。
湘潭瓦子坪蔣氏
始遷祖際明公,明初自寧鄉道林遷居湘潭筠湖。六世孫海清再遷瓦子坪,為瓦子坪支祖。1927年十修族譜。
醴陵長壠蔣氏
始遷祖友莘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豐城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族人分布分布於楓樹塘、南田橋。
醴陵白竹嶺蔣氏
始遷祖原公,明洪武2年(1369)自江西豐城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400人,族人分布於鵝頭。
茶陵蔣氏
始遷祖一貴公,河南汝寧府光州人,明初領蘇松歸附軍調茶陵衛任職,離任後定居上東(今下東鄉四聯村境),後裔分徙窯里、石井等地。
衡南神山蔣氏
始祖應興公,元末明初由江西贛州(一說廬陵縣)遷衡陽政平鄉神山(今屬衡南縣)。三派分祖旺、祖達兩房。祖達公派下四世祖友富公分二、五、六、十攤,友貴公分四、一、七、八攤及祿公房、正公房、考公房。族譜清雍正2年(1724)一修,2000年八修。宗祠始建於康熙間。班行:應正祖友單,士代忠世朝,興文一廷景,萬福允承先,宏才昭時望,芳名揚德光,傳家惟篤厚,積善顯榮昌。是族後裔蔣永和官至提督。蔣福澤任連州知州。蔣玉軒為湘中名醫,著《醫學歌括》。蔣璧城為黃花岡烈士。
耒陽蔣氏
始遷祖少一、少二公,明初由江西泰和縣茅頭嶺遷耒北咬柴嶺。
㈡ 蔣姓的來歷
姓氏起源: 關於蔣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以國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蔣姓。《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楚滅蔣後所置,屬於汝南郡,魏、晉時改屬弋陽郡。因此,蔣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濱。 聚集地: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蔣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展繁衍。自楚滅蔣後,蔣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遷。其中,有一支首先於漢時已遷居陝西省境內,又一支於東漢遷往山東東萊郡。另一支於南朝宋時遷往義陽羨縣(今屬江蘇)。西漢哀帝時,又杜陵人(今陝西長安縣東南)蔣翊被封為兗州(今屬山東)刺史,其子孫東漢初渡江散居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陽羨(今江蘇宜興),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蘇常州)之滆湖,一支遷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嶺。個兒子避難四方,待帝省悟後,9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穎,會稽(今屬浙江)侯鄭,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臨湖侯曜、臨蘇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屬江蘇)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便多散居我國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地。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有河南蔣姓將佐隨從,後在福建安家落戶。宋代,蔣氏已有移居今廣東者,如南宋理宗時進士蔣科為電白人(今廣東高州縣東北)。元末,永嘉人(今浙江溫州)蔣允文避亂移居閩中。元、明時期,福建、廣東的蔣氏已發展成為大族。 蔣姓是台灣的第六十六大著名大姓,其地位的顯赫,自不待訪問說。蔣氏家族的源頭,史書上記載為:「系承伯齡,望出蔣鄉」。蔣氏遷台,始於明末永曆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當時,有位叫做蔣毅庵的人,跟隨鄭成功父子在台灣高舉義旗,反清復明,並且當了鄭氏軍隊的副總。蔣毅庵死後,就葬於彰化市的八卦山麓。同時期,還有一位姓蔣鄭氏部屬,入墾港東中里西勢庄。這兩 位追隨鄭成功來台的蔣姓人士,已被公認為蔣氏移台的始祖。另據史籍記載,台灣的蔣氏,主要來自福建的泉州。從《福建通史》可知,泉州的蔣氏的始祖,是南宋的大學者蔣邕,他是仙遊人,在南宋紹興年間,到泉州教書,後來就定居下來,成為蔣氏在閩南的開山祖。由此推斷,台灣蔣氏的祖先,應該也是來自中原的蔣邕。 蔣姓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三、堂號 "鍾山堂":後漢時有秣陵尉蔣子文在山中剿匪時犧牲了。他生前說過"我的骨頭輕,死後一定成神"。到了三國時代,吳國孫權在健康(今南京)建了國都。一天,孫權到鍾山堂游覽,果然看到了死去了好久的秣陵尉蔣子文,騎著白馬,拿著鵝毛扇子,孫權於是就在鍾山上給他蓋了廟,封他為蔣侯,專門派人奉祀他。蔣氏因以"鍾山"為號。 "九侯堂":西漢時蔣詡忠於漢室,王莽篡漢後要他做臣子,他堅決不幹,就被王莽殺害了。光武帝中興漢室後,蔣詡已死,光武帝就把他的九個兒子都封為侯。蔣氏因以"九侯"為號。 歷史名人 蔣介石:名中正。早年入保定軍校學習,後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依附滬軍都督陳其美。後在上海經營交易所失敗,投靠孫中山。1924年,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蔣介石表示擁護,得到孫中山信任派去原蘇聯學習。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製造了"中山艦事件"和"整頓黨務案",排斥共產黨人,乘機取得國民黨中央常委會主席、組織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等職。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南京建立國民黨政府,任軍委會委員長、中央政治局會議主席,掌握了軍政大權。1948年他召開國大會議,通過憲法,他被推選為總統。1949年冬,他率領國民擋部分高級官員和殘余部隊退至台灣。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勢,終年88歲。 蔣琬:三國時蜀漢著名大將軍。初隨劉備入蜀,後為諸葛亮所重,任丞相長史。諸葛亮攻魏時,他主持兵源糧餉的供應。諸葛亮稱他為"社稷之器",諸葛亮死後,他曾代諸葛亮執政,任大將軍、錄尚書事等職。 蔣廷錫: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工詩善畫,尤精花卉,多用逸筆寫生,點綴坡石,無不超絕。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圖書集成"共一萬卷。 蔣植:戲曲作家、文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作有雜劇、傳奇16種。詩文負盛名,與袁枚、袁翼並稱"江右三大家"。
㈢ 蔣姓的來歷與分支
蔣:出自姬姓。周公旦第三子伯齡被封於蔣(河南固始縣東北蔣集),建蔣國,公元前六一七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名為姓。蔣氏族譜相傳,明永樂年間,老祖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河北省交河縣,建村蔣家坊(今屬阜城縣)。明崇禎年間,蔣氏有「文」字輩兄弟三人:老大文升,住交河縣小趙屯村,老二文吉去哈爾濱,老三文翰遷至永清縣城東關。清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年),文升之後裔「希夢」由小趙屯遷至方佑屯(即現東方屯),與其外祖葉氏同居,繁衍後代至今,故有「蔣家墳,葉家祖」之說。 方佑屯蔣氏先祖統一家族輩份稱:「文、維、希、士、紹、東、興、連、玉、鳳、樹、煥、堪、錫、致」。先人曾幾次撰續《家譜》,由於歷史原因,該《家譜》於公元(下同)一九六八年「文革」中被焚,造成蔣氏家族最大的遺憾! 國家有歷史,地方有志書,家族有宗譜,此乃後世知曉木本水源的重要依據。為拯救蔣氏《家譜》即將失傳的現實,一九八五年冬,族人玉英、鳳增經過走訪、回憶,整理了蔣氏《家譜》初稿,並與族人樹興一起,擬續了「立、雨、敬、春、明、開、延、滿、永、升、署、秋、雙、發、傑、榮、首、中、部、慶」二十輩宗譜。盡管該《家譜》初稿不盡完善,但該二人付出了一定艱辛。二○○四年夏,九世玉俊邀集族人鳳凱、春生、樹才、樹學、振民、振芳等人,分別了解、收集族人的婚、育情況,在一九八五年《家譜》初稿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內容,更正差錯,由玉俊組稿,族長玉才審定,編輯了《蔣氏家譜》第一卷。 本次編輯,從「紹仁」及其後世長子始錄,本世錄完,再啟一世;每世首錄的第一人,在其名字上面標有五星;凡已婚男子則予立戶,對未婚男女和在外定居婚、育狀況不詳的,只在其父母戶內註明生有其人(已婚女子兼註明出嫁何處),一男娶多妻者,只收錄了生有子女的妻室;所收錄人員,只錄其婚、育情況,不涉及政治和社會活動;為便於分辨,對同輩同名者,在容易弄錯的名字後加註了乳名;收集時限為二○○四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時。這次資料收集,本著實事求是,知道多少算多少。應該說明的是,古代,農民入學或參與社會活動者甚少,日常多用乳名,大號傳不開,現流傳之大號,有的系後人追封。
㈣ 蔣姓的由來
姓氏:蔣 祖籍:河南
祖宗: 伯齡
分類: 以國為氏
堂號:樂安堂 郡望:樂安郡
堂聯:三徑世澤九侯家聲
周成王(西周國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齡於蔣地(今河南光山縣),建立將國,其國人以國名為姓就是將氏。
春秋時期蔣國被楚國所滅,其裔有遷居樂安者(今山東鄒縣),並在當地發展成望族,因此以「樂安」為郡望、堂號。
西漢時伯齡裔孫蔣詡,哀帝劉欣時為兗州刺史,以廉直著稱,後因王莽撮政,借病歸隱,荊棘塞門,舍中開三經,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東漢初年,蔣詡曾孫蔣橫,佐光武帝劉秀討赤眉有功,官至大將軍,其九子俱封侯,公華侯穎;會稽侯(今浙江紹興)鄭;臨江侯(四川忠縣)川;臨湖侯(安徽無為縣)曜;臨蘇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遠縣)稔;雲陽侯(陝西淳化縣)默;函亭侯(江蘇宜興)澄。蔣澄為宜興始祖,其裔孫將仕傑,元朝末年避亂而遷浙江奉化溪口鎮,為標榜蔣氏的發展,
氏人以「三徑世澤、九侯家聲。」為堂聯。成為蔣氏的代名詞一直延用至今。
尋根溯源
1、蔣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統與來源與西周皇族有關,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齡,周成王時受封於蔣(今河南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光山縣西),建立蔣國,為伯爵,史稱其為蔣伯。春秋時,蔣遭楚滅,蔣伯的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蔣氏。2、其他少數民族如滿、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瑤、傣、土家、壯、羌及苦聰人有此姓。
得姓始祖
蔣伯齡。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發滅掉荒淫無道的商紂王之後,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的叛亂,確定宗法制,創立了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同姓諸侯,其中將自己第三子伯齡封於蔣地,稱蔣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名為氏,並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河南為蔣姓的最初發祥地,楚滅蔣後,蔣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遷。秦漢之際,有蔣姓西遷入陝西,東遷入山東,其中在山東博興、壽光的蔣姓繁衍的最為旺盛,故蔣姓世代有以「樂安」為堂號的習俗。蔣姓南遷較一般姓氏都早,始於漢代,東漢建武年間,逡道侯蔣橫遭讒害,其九子避難四方,光武帝醒悟後,九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潁、會稽侯鄭、臨蘇侯浙、臨湖侯曜、浦亭侯巡、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蘇宜興)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多數散居於我國南方的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並且成為當地的開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蔣姓活動范圍大大增加。東漢末年,有一支從河南遷往山東東萊郡,三國時曹魏的蔣濟即其後裔。此期有蔣休(西漢名臣蔣翊之十世孫)自樂安遷義陽羨縣(今江蘇宜興),其子孫有遷浙江奉化之三嶺。據考證,天下無二蔣,蔣姓中國人本出自於一家。漢代以後的蔣姓,大都出自江蘇的宜興,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後來中國的蔣姓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從宜興繁衍出來的。唐初,陳元光入閩開漳,有蔣姓將佐隨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蔣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時,蔣翊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住在寧波城內的采蓮橋,其後代文人蔚起,成為甬上望族。宋以後,福建、廣東蔣姓已盛,元季,仕傑公(宋神宗金紫光祿大夫蔣浚明之裔)始遷奉化武嶺禽孝鄉(即今溪口鎮),此即蔣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閩粵蔣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居台灣,蔣姓族人大批隨往。如今,蔣姓已廣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蔣姓約佔全國漢族蔣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