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企業在工商登記的出資額可以和實際出資額不一樣嘛
如果乾股股東不出資,需要通過公司設立協議約定誰出資及相互墊資或借款關專系,因為股屬權比例按實際出資由工商確定。
至於分紅比例是按照股東間的約定,可以與股權比例不一致,甚至零分紅都是可以的。
一般以公示的工商登記的股權比例為准,股東之間達成的比例只在雙方之間起約束效力,不能對抗第三人。
也就是說,如果日後被第三人追究股東未完全出資等法律責任,是按照工商登記的比例來對外承擔法律責任而不是按照股東之間約定的比例承擔,承擔賠償責任後再由股東之間來追索
Ⅱ 公司工商登記的出資比例可否視為對夫妻共同財產
以夫妻復共有財產投資制和他人成立的有限公司,公司股東可能登記為夫妻中的一人,也可能為夫妻二人,夫妻間的股權比例設置往往帶有隨意性,只是從形式上的約定,並不反映對夫妻共同財產的實際分配。除非夫妻另有書面明確約定該注冊股份歸誰所有,否則只能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推定為夫妻各一半的股份。
Ⅲ 公司工商登記的出資比例可否視為對夫妻共同財產的約定
離婚時夫妻公司,股權審判實踐中有三種方式較為公平、合理:
對夫妻內雙方均有經營能力容,不因離婚而影響共同經營的,可保持企業整體不變,根據婚姻法關於財產分割的基本原則,直接分割股權,雙方各持一定份額的股權,共同經營,按比例分配盈餘。
對夫妻公司中一方僅是掛名不參與經營也無經營能力,雙方離婚後無法共同經營,可將公司股權絕大部分(約佔95%以上)歸有經營能力的一方所有,另一方掛 5%以下股權,分得絕大部分股權的一方可給對方適當補償(可按其應分得的股權份額)。如補償數額較大,為保護企業正常運轉,應採取較長時間的分期支付方式。
對公司賬目齊全,公司、企業經營狀況不好,雙方同意清算解散公司的,可在清算後分配公司剩餘財產。採取這種方式應注意清算解散公司必須是雙方同意的,如果一方不同意則不宜採用。
Ⅳ 未經工商登記的出資人承擔損失嗎
出資人按照全部相關投資人簽訂的合同條款承擔和享受相應的責權利。
雖還未經工商內登記,處於前期的經容營項目籌建中,只要簽訂了合同,就要按照簽訂的合同履約行事。一般說來,如果是個人造成的損失,就由責任人承擔。是由全體出資人集體決策造成的損失,就由全體出資人承擔。
所以,出資人一般是要承擔集體投資決策失誤的損失責任的。
Ⅳ 工商登記的是出資額是股份還是股權
股份代表對公司的抄部分擁有權襲,分為普通股、優先股、未完全兌付的股權,僅存在於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權即股票持有者所具有的與其擁有的股票比例相應的權益及承擔一定責任的權力,通常指因出資而形成的股東權利。
工商登記的出資額對應的是股份,股東根據所持有的股份擁有對應的股權。
Ⅵ 工商登記出資比例與實際出資情況不一致時以哪個為准
企業注冊登記前是以實際出資為准,企業注冊登記後是以工商登記為准。如果實際出資與登記股份不符則要通過法律程序調整,還會涉及到工商登記資本的變更。
Ⅶ 不在工商登記上注冊的出資人算不算公司股東
不是,但可以依法主張相應的權利,例如:
當事人依法履行出資義務或者依法繼受取得股權後,公司未根據公司法的規定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當事人請求公司履行上述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並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下列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前述規定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因投資權益的歸屬發生爭議,實際出資人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為由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名義股東以公司股東名冊記載、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由否認實際出資人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名義股東將登記於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實際出資人有權追回;但是,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股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股權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股權依照法律規定已經登記。
受讓人依照前述規定取得股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名義股東處分股權造成實際出資人損失,實際出資人請求名義股東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公司債權人以登記於公司登記機關的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為由,請求其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股東以其僅為名義股東而非實際出資人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名義股東根據前述規定承擔賠償責任後,向實際出資人追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Ⅷ 新設立一個國有企業,可不可以以財政局作為出資人進行工商登記如果可以依據是什麼,不可以的依據是什麼
國有資產是指國家對企業各種形式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出資所形成的企業即為國家出資企業。
在登記角度來看,全民所有制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國有控股、參股公司均屬於國家出資企業。
誰是國家出資企業的股東
我們分析一下國家出資企業中各方的角色。
國家:國有資產的所有者,意味著國有資產是全民所有。
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國有資產所有權。
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代表國家對國家出資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出資人權益。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即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代表本級人民政府對國家出資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
在國有資產法規中,國家出資企業並無「股東」的說法,與公司法中股東權責相近的是「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這個機構通常就是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國資委。
簡而言之,國有資產是人民的,也是國家的,國務院擁有國有資產所有權,國務院帶著各級地方政府一起對外出資並收益,但政府需要指定一個具體的機構來負責,這就是國資委。
我們登記時當然不能把股東寫成人民。在實踐中,將地方人民政府或國資委登記為股東(出資人)的情形均有前例,如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股東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股東是深圳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因此,依據實際情況,將人民政府或國資委列為股東(出資人)都是可行的選擇。
國家出資企業的特殊登記要求
《內資企業登記材料規范》在公司設立一節中規定:
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決定規定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必須報經批準的,提交有關的批准文件或者許可證件復印件。
這一條是否意味著國有出資需要地方政府批准?我們分析一下。
除《公司法》中關於國有獨資公司一節中的相關規定外,《企業國有資產法》對國有出資需要批準的情形作出了進一步規定。
重要的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國有資本控股公司的合並、分立、解散、申請破產以及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級人民政府規定應當由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報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的重大事項,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在作出決定或者向其委派參加國有資本控股公司股東會會議、股東大會會議的股東代表作出指示前,應當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也就是說,企業重大事項批准制度是針對重要企業制定,一般的國有出資企業並沒有規定需要本級人民政府批准。重要企業名單筆者沒有找到,但應該指的是規模較大的中直國企。
根據上述規定,國有出資企業設立,並沒有規定需要人民政府批准。
那麼國有出資企業設立時,出資人資格有什麼原則要求呢?
國有出資的監管原則
國資監管依據主要是2008年十七屆二中全會《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09年《企業國有資產法》及其下位法。
《意見》確立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原則,其中與出資企業相關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
理順部門職責分工,堅持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
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的原則,對現有事業單位進行改革。
《企業國有資產法》中規定了具體條款。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根據本級人民政府的授權,代表本級人民政府對國家出資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
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根據需要,可以授權其他部門、機構代表本級人民政府對國家出資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
《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中規定則更為具體。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嚴格執行國有資產管理法律、法規,堅持政府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堅持政企分開,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不行使政府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政府其他機構、部門不履行企業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
哪些行政、事業單位能設立企業
由上述原則可見,國有出資企業的出資人只能是人民政府、人民政府授權的國資監管機構或除國資委(局)外的無公共管理職能的其他專職國資監管部門。
政府其他機構、部門不能作為出資人投資企業。對歷史存量的此類企業,應當依據黨中央和國務院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依法進行改制。
也就是說,如交通局、工信局、住建局、工商局等承擔公共管理職能的部門,不能被授權出資。而無專職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地方政府,可授權特定的不承擔公共管理職能的唯一機構承擔此項職能,如財政局。一旦授權後,原則上不得再授權其他機構同時負責國有資產出資。
而依據《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規定,部門內設機構除辦公廳(室)外不得對外正式行文,因此,財政局國資科(股、辦)等出具的公文因違反《辦法》,亦無法律效力,涉及國有出資的重大事項,也不應當以非正式行文出具公文。但有的地區以財政局下屬事業單位,如某縣財政局國資中心為授權的國資監管機構,也未嘗不可。
如確有以部門內設機構名義提交申請的,登記機關可依據《公司法》進行形式審查,其設立文件不符合《公司法》、《企業國有資產法》、《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規定的法定形式的,駁回申請。
如有存疑,可向上級國有資產監管部門發函商洽,也可建議申請人向紀檢監察部門咨詢相關規定。
筆者登記工作時間尚短,對國有資產監管相關法律法規並不熟悉,貿然成文,望讀者不吝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