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推動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工作
(一)盡快推出新舉措。各地區、各部門要重點針對群眾期盼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內認真查找現行公共容服務流程存在的不足,找准症結,盡快整改,拿出具體解決方案,成熟一個、推出一個、實施一個,同步向社會公開,以改革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本通知精神,制定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的工作方案,於2016年1月底前報國務院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
(二)回應關切促服務。各地區、各部門要將群眾反映的公共服務「堵點」、「痛點」、「難點」作為改進工作、優化服務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探索建立「群眾點菜、政府端菜」機制,及時了解群眾需求,在改進公共服務中汲取群眾智慧,主動回應社會關切,接受社會監督。
(三)協同推動抓落實。各地區、各部門要把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擺到突出位置,主動作為、相互協同,持續下功夫,力求新成效。面向群眾提供公共服務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及中介服務機構,也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切實改進工作,不斷優化服務,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指導和監督。
❷ 如何優化衛生計生工作機制和資源如何提高服務質量服務效能
一、規范考核制度,提升公共衛生服務的質和量
1、抓調研,尋求破解公共衛生工作瓶頸的辦法。
2、抓考核,調動公共衛生服務人員積極性。
3、抓培訓,提升公共衛生服務人員整體素質。
二、規范管理體制,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
1、理順公共衛生管理體制。
2、創新公共衛生管理模式。
3、完善公共衛生督查制度。
三、規范服務網路,充分發揮基層公共衛生人員的作用
1、調整鄉村公共衛生管理隊伍。鄉村公共衛生管理隊伍是公共衛生工作的網底,這支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繫到公共衛生工作的質量的好壞。為此,根據年度和平時的考核情況,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積極與鄉(鎮)政府聯系,及時調整了工作不負責任和不到位的鄉(鎮)公共衛生管理員和村公共衛生聯絡員,逐步消除了村級公共衛生聯絡員在崗不在位、在職不幹事的怪現象,做到每村有人幹事、能幹好事。
2、建立多種模式的社區責任醫生工作機制。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聘請有一定醫學知識的村衛生室醫生擔任社區責任醫生,並完善社區責任醫生工作機制。工作機制既有團隊服務形式,也有以社區責任醫生為主導的服務形式,做到社區衛生與公共衛生的有機結合,實行網格式管理。
3、健全社區責任醫生工作制度。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訂了社區責任醫生工作制度,明確了社區責任醫生職責和工作任務,增強了社區責任醫生工作的主動性。由於工作任務具體、細化,獎懲措施明顯,社區責任醫生積極主動上門服務,深入開展慢病篩查,不斷提高發現率和規范管理率。
❸ 大數據如何優化公共服務
大數據如何優化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領域採用大數據技術和大數據思維,既可以為政府進行公共服務決策和加強公共服務監管服務,可以為公共服務消費者在內的社會公眾提供個性化和精準化服務,也有助於公共服務提供者降低成本,從而更好地實現公共服務自身的經濟和社會特性並存的要求。但是,大數據不僅是一種海量的數據狀態及相應的數據處理技術,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場由技術變革推動的社會變革。在公共服務領域真正實現與大數據的融合,現實中還存在著多重挑戰。
公共服務提供主體運用大數據的意識差異大。從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度來看,雖然公共服務提供機構對於數據的重視程度較高,但是范圍更多地局限於對內部的數據認知。從總體來看,公共服務提供機構的管理人員並沒有意識到外部數據如互聯網數據與內部數據的結合所產生的價值,而是更多地把數據進行了存儲,沒有進行分析。這也加重了現有的數據孤島問題和數據閑置現象。以人口管理為例,掌握准確的基礎人口數據是人口管理的一大難點。涉及人口管理的有八九家部門,稅務部門有納稅人口數據,教育部門有在讀人口數據,公安局有戶籍人口數據,社保局有參保人口數據,等等。孤立的任何一個資料庫都不能全面展現一個地方的實有人口情況。
公共服務數據格式和採集標准不統一,導致數據可用性差。大數據預處理階段需要抽取數據並把數據轉化為方便處理的數據類型,對數據進行清洗和去噪,以提取有效的數據等操作。很多公共服務部門,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數據,但在數據的預處理階段不重視,不同部門的數據格式、採集標准也非常不同,很多數據是非結構化的,導致數據的可用性差,數據質量差,數據處理很不規范。如危險化學品的監管問題,在目前的監管格局下,危險化學品在生產、儲存、使用、經營、運輸的不同環節,除企業承擔主體責任外,由安監、交通、公安等部門分別承擔監管職責,這些主體對信息報備的寬嚴尺度不一。這樣的寬嚴不一,以及各監管部門、企業主體間存在的種種信息壁壘,大大影響了監管效能。
公共服務部門從業人員多元化,大數據專業人才缺乏。數據採集工作牽涉的絕不僅僅是數據問題,它與政府以及事業單位等的改革深刻關聯,勢必對基層人員的工作能力和責任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是一個多專家合作的過程,這要求相關人員是復合型人才,既熟悉本單位業務和需求,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經驗,同時又要了解大數據技術,能夠綜合運用數學、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多方面知識。面對大數據,如果不會分析,數據就只是數據;如果錯誤分析,數據反而還會造成新的問題。
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公共服務領域,由於技術難度相對小,而且推廣意義大,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應當率先突破大數據的應用障礙,政府部門應當而且也可以在這一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網路資源,加強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就談不上信息化,更談不上大數據。2013年8月,澳大利亞政府信息管理辦公室(AGIMO)發布了公共服務大數據戰略。到2013年底,澳大利亞人可以享受到每秒1G的互聯網下載速度,而且安裝寬頻所需要的費用全部由政府免單,完全免費。對我國來講,這一項工作只有以政府部門為主,根據發展需求,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網路地址、網路帶寬等網路資源,並且鼓勵大數據企業參與網路設施投資和電信服務運營。
與此同時,還應做好數據標准統一工作,為數據的採集、整合等提供支持。統一的標準是用好大數據的關鍵所在。應當加快研究建立健全大數據技術標准、分類標准和數據標准。針對行政記錄、商業記錄、互聯網信息的數據特點,研究分析不同數據口徑之間的銜接和數據源之間的整合,規范數據輸出格式,統一應用指標涵義、口徑等基本屬性,為大數據的公開、共享和充分利用奠定基礎。
政府搭建平台,推動公共服務部門與第三方數據平台合作,建設好社會基礎資料庫,助力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開展公共服務創新。公共服務部門可以考慮藉助如網路、阿里、騰訊等第三方數據平台解決數據採集難題,為包括政府各職能部門在內的各種社會主體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開展公共服務創新提供可能。另外,在政府信息公開不斷加強的基礎上,加大數據的開放和共享,建立起公共服務領域的數據聯盟。大數據越關聯就越有價值,越開放就越有價值。須盡快確立數據開放基本原則,政府帶頭開放公共領域的行政記錄等公共數據,鼓勵事業單位等非政府機構提供在公共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數據,推動企業等開放其在生產經營、網路交易等過程中形成的數據。最終建立起公共服務領域的數據聯盟。
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思路做好大數據人才的培訓和儲備工作。大數據的核心說到底是「人」。相應的人才培訓和儲備工作要抓好兩頭。一頭是基層。由於公共服務領域中相當多的數據是從基層採集的,因此需要加強基層基礎建設,要求公共服務部門要有完整的原始記錄和台賬,確保原始數據採集的准確性。而且也要求基層工作人員理解統一的數據平台、統一的軟體操作、統一的指標含義。隨著採集數據標準的逐步統一,採集數據的各個部門還需要相應地修改原來的流程、採集方式、人力配置等等。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制定適當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保障基層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能力跟得上新形勢的要求。另一頭是高端。數據分析對國內高校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數據人才的培養更多地集中在研究生階段,從政府有關管理部門的角度來看,應該按照國務院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要求,放寬對高校專業設置的審批,真正落實高校管理自主權。鼓勵並積極創造條件推動高校以及企業在大數據人才的培養方面進行探索。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如何優化公共服務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❹ 鄉鎮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怎樣優化
鄉鎮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優化措施:
1、公共醫療服務網點面向村社,方便群眾就近看病;專
2、建立鄉鎮文化屬、健身、娛樂設施,方便不同愛好的群眾
有條件從事相關活動;
3、利用互聯網平台,為能開展電子商務的群眾提供共享資源
4、關愛留守兒童,提供心理咨詢和生活、學習環境改善的幫助
❺ 銀行與政府合作優化公共服務、服務民生方面存在什麼問題
我認為真的很好,不存在什麼問題吧
❻ 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有哪些弊端
一、公共服務市場化:政府治道變革的潮流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會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世界性潮流。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對傳統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不論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轉型國家,幾乎都被捲入了這一潮流。在這場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行政理念。這種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行政應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政府應開放公共服務領域,實現公共管理社會化,注重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政府的管理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政府的工作模式中應引入市場化機制等。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國家的政府行政改革幾乎都是圍繞著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而的。能夠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務的政府就是好政府的觀念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法治化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政府的改革方向。所謂公共服務市場化,是指政府「籌集各種資源,通過民主政治程序設定社會需要的優先目標;與此同時,又利用私營部門之所長,組織商品和勞務的生產。」具體而言,即指政府通過政治過程作出決策,確定公共服務的供給數量和質量標准,然後以市場機制為杠桿,通過多種方式調動私營部門、非贏利部門等組織的參與,在競爭中完成公共服務的供給。其目的是在政府部門不放棄公共政策制定責任的前提下,通過引進市場機制,挖掘社會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作為一種制度創新,公共服務市場化突破了政府決策、政府執行的傳統模式,通過政府權威與市場交換之間的復合配置,凸現了雙方各自的功能優勢,從而為政府以更高效更經濟的方式履行公共服務職責提供了可能。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要求在公共部門中引入市場機制,要通過招投標、合同承包、特許經營等市場運作方式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要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公共服務的供給和需求,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與公共服務的社會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公共服務社會化就是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調動社會力量改善公共服務,鼓勵各種民間組織參與興公益事業和社會服務。要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實現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和供給方式的多樣化。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實質就是改革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傳統觀念認為,微觀經濟領域應由私營企業承擔,而公共服務應由政府壟斷。但是由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往往缺乏效率。在公共服務領域引進市場機制,將政府權威與市場交換的功能優勢有機組合,使政府從公共服務的「直接提供者」變為「促進者」和「發包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政府對公共服務的壟斷,提高了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用最低的成本向社會提供最好的服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就是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總的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但具體地說,還有一個政府改革的目標模式選擇問題。這一目標模式,就是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即要實現從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從低效政府向有效政府的轉變。在20世紀里,由於計劃經濟、宏觀調控、福利國家以及以政府促進發展等一系列實踐因素,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政府規模和管理范圍都得到了空前的擴張,並且超過了必要的限度,其結果是導致了財政困難、發展停滯、人民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自70年代末以來,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了這一問題,並開始了國有企業民營化和精簡政府機構和人員等變革,政府規模逐漸縮小,政府職能逐漸受到限制。這一進程可以概括為當代各國政府實施治道變革的重要方面,即從無限政府走向有限政府的治道變革進程。在這一治道變革進程中,各國的做法主要是把公共服務生產和提供進行市場化改革。各國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的內涵主要是指在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城市公用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進行市場化改革。各國的實踐表明,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對於實現政府從無限政府走向有限政府的治道變革,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這一領域的改革,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政府職能的治道變革,也不可能改善公共服務的質量。市場化是當今時代之大勢,公共服務市場化不僅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自身管理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我國政府順應這一時代潮流,適應公民日益增長的對公共服務的需要與要求,積極推行公共服務市場化,是我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最近幾年來,我國已有部分城市在公共服務產品由國企壟斷供應大格局不變的情況下,有限度地開啟了市場化運作的嘗試。例如浙江省的一些城市,社會資本收購城市水廠、參股水務公司、組建民營公交、合股經營管道燃氣等事已屢見不鮮,但就開放的程度看,仍停留在點上的嘗試階段。2002年8月深圳市政府推出城市公共服務領域投融資改革新舉措——對外開放一直由國企壟斷經營的城市水、氣、公共交通等公共產品的供給服務市場,歡迎國外投資者通過增資擴股或股權轉讓參與深圳市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化運作。此消息一傳出,很快就有70多家國際投資機構表達了合作意向。這就足以證明深圳全面對外開放公共服務市場,是迎合時代潮流的明智之舉。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現在已經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前是要進一步的完善和鞏固這一體制。各級政府應該緊緊把握住當前的市場化改革進程,努力推進中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社會化。二、公共服務市場化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陷公共服務市場化在產生顯著效益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缺陷,值得我們予以關注。這些問題和缺陷有學者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場化帶來的國有資產的流失。市場化是以提高效率(經濟效率與管理效率)為出發點和根本特色,但是由於市場化改革往往容易偏離最初的宗旨,其結果可能是政府在市場化中獲得了財政危機的暫時解脫,而企業也通過某些非正當手段取得了相當客觀的利潤,而最應該保值增值的國有資產卻在市場化中悄悄流失。二是市場化使公共利益受到忽視。例如說,在傳統上,公共部門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間接關系,公眾集體付費,政府集體供給,一般來說在消費者之間不會存在差異。但在市場條件下,單一的供求關系可能被打破,因為生產者以盈利為目的,它會按照市場競爭法則去選擇有利於其獲利的服務項目,對於那些不能很好獲利但又不能不提供的服務,則有可能消極供給,這就可能使一部分人得不到服務;而對消費者而言,它無須集體性統一地消費,因而可以選擇不同服務或不同層次的服務,但對於那些生活困難者來說,卻是沒有選擇權而言的。當一部分人被剝奪了某些選擇權時,很難說是社會公正的表現。三是市場化引發腐敗與私人壟斷。因為市場化就是通過一系列化公為私、公私合作方式,藉以引入競爭機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市場化不一定必然帶來腐敗問題,但在公私合作、化公為私的過程中會增加腐敗的機會。與公共服務市場化所產生的腐敗問題相伴而來的可能就是市場化之後形成的新的私人壟斷現象。由於市場化沒有形成真正的競爭局面,使企業具有了取得壟斷利潤的現實條件。於是,新的私人壟斷就會產生。這樣,對於公眾而言,市場化就是用私人壟斷代替政府壟斷。四是市場化帶來公共責任缺失。許多地方政府在進行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直接考慮的是解決財政與投資問題以及減少政府管理職能,減少人員編制等,而對於市場化後可能存在的公共責任空白卻估計不足,也或許主觀上就希望能夠減少政府責任,如此等等。這都會引發公共部門的責任危機,最終損害公共利益。五是市場化帶來新的社會穩定問題。在我國一些地區,一些領域,公共服務在市場化之後確實在效率上有所提高,但與此同時卻帶來新的問題,如突出表現為一些提供公共服務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或被私人收購後,出現大量裁員,引起社會不穩定。六是市場化可能引發政府管理危機。對各級政府來說,實施市場化是一種公共決策的過程,它要求決策者對決策對象有充分的認識與准備,包括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在我國行政管理決策科學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任何輕率的市場化措施都可能會發生問題。事實上,公共服務市場化是個復雜的改革進程,改革者既要有公共管理知識與技能,又要有市場經濟的專門技術,才有利於確保改革不會漏洞百出,反復無常。除此之外,公共服務市場化存在的問題還有:在公共服務市場化口號下將社會公益事業統統推向私營化和市場化,規避政府責任。20世紀80年代中期,鑒於中央政府對社會福利的投資長期不足,民政部率先提出了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口號,並隨情況發展將社會化演進為市場化、產業化、民營化。接著,教育、衛生、體育、文化等部門也相繼提出了類似的口號。事業單位的發展方向從此被導向企業化模式。近20年過去了,在事業單位改革中由於放權過度、約束不足,基礎教育、衛生防疫等承擔政府法定責任的機構乃至承擔監督執法職能的機構也被允許創收,而且政府對於創收活動的內容、收入比例以及用途幾乎沒有限制。一些機構的業務活動內容及活動方式過分自由。很多機構的目標和行為偏離社會事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和規范,過分突出機構和小群體利益。社會事業領域出現了混亂局面。還有,市場化後一部分公共服務的質量並未達到政府和公眾的要求。推行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的目的,是在節省政府資金的同時,保持並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盡管許多地方的改革實現了既定的目標,但也有不少的公共服務在市場化改革後出現下降的局面,與政府和公眾原先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媒體多次報道過,由市場提供的中小學校早點、午餐盒飯經常出現衛生問題,引發學生集體中毒。公共服務事業市場化改革中出現問題的根源何在?我們認為,政府與市場的責任邊界不清,政府職能「缺位」和市場化「過度」;政府職責不清,放權過度、約束不足;行政管理體制缺陷;條塊分割與不同層級政府間的責任劃分不合理;改革過程缺乏統籌規劃,制度建設滯後等等是其主要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責任的缺失。三、強化政府責任是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關鍵發展公共服務事業是政府的責任。不管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發展公共服務事業都應該是政府的責任。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改變的不是企業和當地政府領導或被領導的關系,而是在公共服務事業中引進和實行了市場機制,這種機制下政府的責任是遵循和利用市場經濟規律來發展公共服務事業。政府不應該大包大攬,並不是事事都要政府自己,政府應該做的是組織協調各方的力量共同去,政府要從公共服務事業的經營者轉變為組織管理者。具體而言,在把公共服務推向市場化的改革進程中,政府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政府必須以結果為導向對市場化公共服務實行有效監管。在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進程中,政府必須加強監管職責,這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政府部門的共識。監管是必要的,關鍵的問題在於正確而充分地發揮監管的作用。應當認識到,遵守規則本身並不是目的,只要其服務提供者在運作中不違反法律,並且公眾最終能夠獲得符合要求的服務,政府就不應僅僅只注重運作的過程而忽視其結果,相反,政府必須以結果為導向對市場化公共服務實行有效監管。否則,不僅有可能窒息服務提供者的經營活力和創新動力,也會加大政府的監管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因此,政府要認真分析可能影響公共服務質量的若干因素,對其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因素實施監控,同時注意收集公眾對公共服務質量的評價信息,建立並完善相應的公共服務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其次,在具體實施方案前應做好可行性論證工作,減少改革的盲目性。公共服務市場化需要一系列的條件作支撐,並非所有的公共服務都能成為市場化的對象,也並非所有的市場化改革都能取得成功,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除了經濟和效率,政府還需要考慮其它眾多的因素,有些領域的公共服務可能並不適合推行市場化。另外,公共服務市場化在節省政府直接資金的同時,也對政府在談判技巧、監管能力、評估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在作出最終的決定之前,應該組織機構和人員就有關問題進行研究:例如,作為改革對象的公共服務是否確實適合市場化運作,它有無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損害?它能否為大眾所接受?如果適合市場化運作,那麼政府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好指導、監管和評估等工作?政府在安排談判、從事監管和組織評估等方面需要多少投入,市場化帶來的預期收益是多少?即使研究無法准確回答和完美解決以上問題,也可以促使政府部門進行冷靜思考,增強其在改革中的決策理性。第三,在制度層面強化對政府相關人員的監督和制約,降低和消除廉政風險。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涉及政府行政權力在市場領域中的運用,政府在確定服務價格、挑選服務提供者、制定監管規則等方面擁有較大的裁量權。如果沒有相關的監督制度作配套,就很容易發生貪污腐化、權錢交易等行為。國外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中腐敗丑聞不斷,也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國政府在推行此項改革時,要特別注意相關廉政制度的配套。除了推行網上公、完善政務公開外,政府還需要規范相應的操作流程,保持各工作環節之間的銜接,同時要暢通投訴渠道,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的積極作用。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人員的素質。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的行使,最終還是要簡化為人的具體活動,政府管理人員的思想素質、業務素質直接影響到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高低。從目前我國實際情況看,培養大批具有高素質的公共管理人員,是對市場化的公共服務進行有效監管的當務之急。第四,必須加強公共服務市場化的法制建設。應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的法制建設,要在國家相關立法中進一步明確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責。要通過一系列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建構,為公共服務提供製度性的保障。要進一步加強對公共服務的規范和監督,強化政府責任意識。在大部分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對於城市公用事業都有明確的管理機構和管理許可權劃分,政府對城市公用事業依法進行管理,而且各項法律法規比較健全。這就有效地避免了管理部門管理的隨意性,大大減少了管理部門憑借自己主觀判斷對市政公用企業的無效干預。公共服務市場化,在中國目前還是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要進行法制化建設,關鍵是在法治理念和政府治理理念上要有創新,要有突破。首先,法治理念要從過去強調「管制」向維護市場平等權利轉變,使政府成為創造良好環境的主體;其次,法治理念從「允許」性規定向「禁止」性規定轉變。「禁止」性理念強調的是,法律只規定什麼是禁止做的,凡是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可以做的。這種理念可以為創新行為提供空間,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最後,政府治理理念要從主要依靠行政性規章和文件向依據法律授權轉變,從「權力本位」向「責任本位」轉變。這是理順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礎,也是避免政府過度隨意干預市場的重要保證,有利於防止官員腐敗和維護市場秩序。第五,建立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制度。所謂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是指政府通過特定的程序,授予企業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對某項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進行經營的權利,並以協議的方式界定政府與被授予經營權的企業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的一種制度。其實質意義在於用政府「有形之手」控制、彌補市場「無形之手」所造成的「市場失靈」。特許經營制度有三個特徵,一是在經營主體的選擇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二是政府授權;三是主體雙方用協議的形式界定各自的權責利。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制度的主要內容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特許經營權的申請與授予。通過公開向社會招標選擇投資者和經營者;政府依據城市發展的要求提出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項目,進行社會招標,擇優選擇特許經營權授予對象,由主管部門代表當地政府向被授予特許經營權者頒發權證,並由主管部門代表政府與其簽訂特許經營協議。二是特許經營協議的基本內容。包括特許經營內容、區域、范圍及有效期限;產品和服務標准;價格或收費的確定方法和標准;以及監督機制;違約責任等等。三是特許經營權的變更和終止。在協議期限內,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未按要求履行合同,產品和服務質量不符合標准等情況,主管部門可以變更和終止協議。第六,要在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中盡快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一是各級政府和公共服務主管部門要盡快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轉變管理方式,從直接參與對公共服務的經營管理轉變為宏觀管理,從對企業負責轉變為對公眾負責、對社會負責。政府管理的主要職責是積極培育公共服務行業市場;制定公共服務行業的市場規則;加強市場監管職能,規范市場行為。二是防止對「市場化」的簡單理解,出現「一賣了之」的現象。有很多人理解市場化就是賣。說十六大精神就是一個字,賣!快賣!國有企業都要趕快賣,急功近利,根本不按經濟規律事,有些地方搞偏了,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所以,要明確市場化決不等於私有化。三是認真分析和分別對待各類公共服務行業。不加區分統統推向市場是不對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文化服務就不能完全推向市場,對公益性事業和補貼性行業,政府必須有足夠的投入,保證其正常運轉。綜上所述,公共服務市場化對於政府管理而言,是一個新的挑戰,但是我們認為,只要各級政府官員強化責任意識,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健全法制、依法治理,不斷調整對公共服務事業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實現在全社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就能夠適應現階段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要求。
❼ 電子政務的特點包括優化資金配置嗎
隨著我國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不斷深入和發展,智慧政務在履行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社會應急職能方面作用愈發重要,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政府社會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地位日益凸顯,尤其是國家提出網路強國戰略以來,加快智慧政務發展已成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為此,我國要深化智慧政務改革,不斷適應新形勢,謀劃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構建新模式,發掘新途徑,滿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態。
一、工程導向到問題導向
智慧政務發展容易陷入誤區:以工程建設為導向,認為簡化審批、加快建設一大批信息化系統,就能較好地提高政府履職能力。這種以工程為導向的建設模式,不能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點,增強智慧政務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當下,智慧政務建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建立以需求為主導的建設機制。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需求為目標,切實提高政府履職能力為出發點,合理規劃智慧政務建設項目,有效提高社會管理和公眾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的時效性、規范性和權威性。
二、分散建設到集約化建設
長期以來,智慧政務建設中缺乏頂層設計,分散、低水平、重復投資現象普遍存在。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全國省級和副省級城市、地市級、區縣級設有獨立機房的部門平均比例分別為70%、32%、22%;省級、地市級、區縣級政府網站分散建設的比例分別平均為78%、32%、30%。智慧政務基礎設施建設分散狀況嚴重,粗放式的建設模式沒有得到根本遏制,給業務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帶來各種困難。因此,亟需切實加強智慧政務規劃、建設、運營的統籌協調,加快實現從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設,向集約化、高績效的協同發展轉變,從部門獨立建設、自成體系,向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轉變。
三、政府獨導到社會共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參與「治理」的主體包括了各類權力部門、公共部門,以及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他們在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過程中是平等關系。「社會治理」彌補了「社會管理」內涵的局限,使社會治理體製得以創新和拓展。智慧政務是社會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務建設模式要始終適用於、服務於社會治理模式的變動和演化。
1、規范社會共建機制,打造以政府主導為一體,企業和社會廣泛參與為兩翼的社會共治模式。
2、規范監督和保障機制,規范參與方的權、責、利。
3、鼓勵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快形成統一有效的購買服務平台和機制,釐清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明確政府購買的服務種類、性質和內容,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加快促進政府獨導到社會共治模式的轉變。
四、由數據割據到數據開放共享
據統計,政府擁有社會信息資源總量的80%之多,但有關部門調研的38個部委涉及的80個專網里,實現橫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這對數據尷尬刻畫了目前政府數據共享面臨的數據壁壘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務業務數據成指數量級增長,但由於各業務系統技術標准、開發環境、系統架構等存在巨大差異,客觀上對政府部門數據共享造成了技術屏障。大數據時代,要徹底消除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羈絆,
1、開放數據。要盡快規劃政府數據開放的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推進開放數據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2、落實數據共享機制,明確數據共享的權、責、利,根據「一數一源」原則保證數據的真實性、鮮活性、權威性。
3、加快制定應用規范和技術標准,藉助信息技術和手段打通各異構業務系統。
五、數據支撐到輔助領導決策
從發展歷程看,中國智慧政務經歷了辦公自動化、系列「金字」工程、政府上網到「三網一庫」的發展階段。伴隨著智慧政務的發展,社會保障、社會治安、電子口岸、社會信用、食品和葯品監管、應急指揮、智能交通、環境保護、安全監管等重點信息系統項目不斷展開研究、設計、立項和建設工作。這些信息系統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部門內部辦公、管理和協調,但如何有效整合利用有關業務系統和各部門的相關信息資源,完善綜合分析、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等業務應用系統,為領導決策指揮提供全面、准確、及時的信息服務,在大數據時代已日顯迫切。當下,這些信息系統需要通過整合智慧政務網路,以提高應用水平、發揮系統效能為重點,深化智慧政務應用,推動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資源整合,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智慧政務輔助領導決策體系,提高政府宏觀管理與科學決策能力,加速推進我國政府信息化輔助決策的進程。
六、履行政府職能轉向提供公共服務
長期以來,智慧政務建設主要是從政府內部需求角度推進的,主要考慮的是如何方便監管,對民眾需求的考慮顯然不夠。《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智慧政務建設,打造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基礎教育、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安全的智慧政務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不斷創新優化完善公共服務,不斷將公共服務電子化,使智慧政務由流程規范化自動化,提高服務效率,轉變為有效為社會公眾提供最終交付品,為公眾提供更便捷的服務,滿足公眾的個性化需求,有效提高服務效能和水平。
七、傳統模式到新興形態
作為新興技術,物聯網、雲計算、智慧城市和大數據潛在的價值逐漸得到挖掘,關注度不斷得以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大力推進國家智慧政務建設,推動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和在重點領域的應用示範,加強雲計算服務平台建設;《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指出,利用多種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智慧政務公共服務體系。工信部在2013年已完成「十二五」規劃的中期評估並進行了適當的調整,目前針對雲計算的「十三五」規劃也已經啟動。未來發展中,智慧政務應繼續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撐,藉助物聯網、雲計算、智慧城市和大數據等新技術進一步擴展政務信息來源,構建異構信息資源整合方式,提高政務信息化資源利用效能,深化業務應用,擴大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質量。
八、核心技術設備國產化
目前我國的信息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體系逐漸完善,但是整體來看,國產設備佔有率低,核心設備差距明顯,潛在的戰略風險、數據泄漏風險和情報監控風險,嚴重威脅著信息安全乃至國家安全。「棱鏡門」事件之後,信息安全被提升到了重要高度,「去IOE」成為多個領域的共識。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智慧政務設備國產化的帷幕正式全面拉開,國產晶元、操作系統、資料庫、中間件等基礎信息技術攻關有望加速,應用牽引、平台重構、分階段實施的國產化新思路將全面鋪開。
金鵬信息智慧政務解決方案
❽ 如何優化鄉鎮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
要加快鄉鎮政府職能轉變步伐,著力強化公共服務職能。鄉鎮政府主要提供以下基本專公共服務:鞏固提高屬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改善鄉村教學環境;推動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服務;落實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制度和優撫安置政策,為保障對象提供基本養老服務、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做好公共衛生、基本醫療、計劃生育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推動全民閱讀、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組織開展群眾文體活動等公共文化體育服務。
❾ 政府准備簡化工作流程,出台了優化公共服務的規定,請問怎麼落實這項規定
鄉鎮的公共服務可能現階段還不夠完善,要想真的服務於人民,內還是應該首先想辦法打開思維容的局限性,盲目排斥眾創空間它們需要一個理由,不能因為僅僅是擔心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就徹底遏制希望,鄉鎮的發展同樣需要依靠高新技術和人才的培養,一些高效的流程也是需要先進思想支撐的。
❿ 怎麼優化Spring Cloud高頻調用公共服務性能問題
位於begin/end塊內的多條阻塞賦值語句是串列執行的,這一點同標準的程序設計語言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