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轉型

公共服務轉型

發布時間:2020-12-14 05:49:16

Ⅰ 聚焦《「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八大亮點

為人民服務,加油!

病有所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規劃亮點】繼續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開展重大疾病和突發急性傳染病聯防聯控,提高對傳染病、慢性病、精神障礙、地方病、職業病和出生缺陷等的監測、預防和控制能力。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實施生育登記服務。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

【解讀】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負責人: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一項制度安排,是政府「花錢買防病」,即以財政投入解決我國面臨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困有所幫:「兜底」困難群體

【規劃亮點】推進城鄉低保統籌發展,健全低保對象認定辦法,建立低保標准動態調整機制,確保農村低保標准逐步達到國家扶貧標准。全面建立針對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年人的補貼制度。進一步完善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做好睏境兒童保障工作,統籌推進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全面推進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

【解讀】民政部規劃財務司負責人:各級民政部門要在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等領域推動基本社會服務發展,努力織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

住有所居:擴大公租房保障范圍

【規劃亮點】轉變公租房保障方式,實行實物保障與租賃補貼並舉,推進公租房貨幣化。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和青年醫生、青年教師等專業技術人員,符合當地城鎮居民公租房准入條件的,應納入公租房保障范圍。依法收回的閑置土地、具備凈地出讓條件的儲備土地和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應優先保證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土地出讓收益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比例不低於10%。

【解讀】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人:公租房在有效改善當地城鎮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條件的同時,要督促各地將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保障范圍。

文體有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提檔升級」

【規劃亮點】在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統籌建設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採用地面無線、直播衛星和有線網路等方式,推動數字廣播電視基本實現全覆蓋、戶戶通。扶持實體書店發展,加快推進實體書店或各類圖書代銷代購網點覆蓋全國所有鄉鎮。支持足球場地設施、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解讀】文化部公共文化司負責人:當前,我國處於社會轉型加速期,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導致了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落差。實現城市和農村文化全方位的互聯互通,是城鄉一體化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必然要求。

殘有所助:加快建立殘疾人基本福利制度

【規劃亮點】全面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對獲得最低生活保障後仍有困難的重度殘疾人採取必要措施給予生活保障。積極推進為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兒童、青少年提供包括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在內的12年免費教育。實施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貧困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等重點康復項目,建設康復大學。加強國家通用手語、通用盲文的規范與推廣。加快推進公共場所和設施的無障礙改造。

【解讀】中國殘聯研究室負責人:目前我國仍有相當數量的農村貧困殘疾人、近200萬城鎮殘疾人生活還十分困難,城鄉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與社會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較大,要以殘疾人兩項補貼為核心加快建立殘疾人基本福利制度。

Ⅱ 如何提升公務員公共服務意識和能力

一、強化宗旨意識,培育公共服務精神
要充分明確當今政府轉型的方向即是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選擇。因此,作為公共服務職能的執行者,我們公務員必須以平實而深邃的群眾觀,站在推進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職責的高度,培育公共精神,其內涵有: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公正精神、服務精神、責任精神等,內化於心、外化於形,進一步塑造好公務員的行政人格,推動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加強能力建設,創造公共服務產品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對我公務員的公共服務監管提出的更高要求。為此,我們必須具備相應的學習能力與戰略思維能力,能夠持續有效地獲取公共服務領域所需的現代社會綜合治理知識與技能,變革思考方式,應對當今利益社會、流動社會、網狀社會特點,加強對公共管理領域需求的研究與探索;依法行政能力,能夠學法用法,依法辦事、准確執法,增強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聯系群眾的能力,學會做群眾工作,與群眾交朋友,有效回應公眾反映;自我規范能力,能夠接受監督積極做出調整,不斷端正公共服務的價值理念、權力觀念等,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管住風險,闊步前進。
三、保持耐壓脫敏,應對轉型管理挑戰
我們基層職能部門常年處在行政一線,必將面臨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如工作壓力、責任壓力、輿論壓力、規則壓力等,因此要學會心理調試,及時消除由壓力而可能帶來的種種不良心理,耐壓脫敏,迎難而上,乘勢而為,以反觀自我、涵養修身,追求心與物、身與心的和諧,積極應對挑戰。

Ⅲ 如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建設服務型政府 論述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新藍圖,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提出了新要求。貴州經濟社會發展與發達省市發展上的差距,最主要的還是改革開放上的差距。越是經濟社會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加強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把中央要求落實到位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關鍵。近年來,貴州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扎實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各項工作。
減少政府對市場不必要的管制,把政府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交給市場,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環節。近年來,我們集中開展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工作,取消、下放和調整了大量審批項目,省級行政許可事項減少69.5%,非行政許可減少91.7%,盡可能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干預;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壓縮受理時限,規范審批程序,優化審批流程,施行「超時默認」、「缺席默認」等制度,有效治理了行政亂作為、不作為、慢作為的現象。
不斷提高行政效能、辦事效率,是建設現代政府的必然要求。我們著眼制度建設這個根本,下發《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提高行政效能的若干規定》,擬定轉變機關作風「四要十不準」,並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公開,把這些制度作為一種承諾、一種行為規范,作為老百姓和基層政府監督我們的依據。著眼提高辦事效率,在全省所有市縣、所有國家級開發區都建立了政務服務中心,行政審批事項一律納入中心辦理,最大限度方便企業和群眾。著眼激發基層活力,以擴權強縣為切入點,積極推進省直管縣體制改革,擴大縣級政府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增強了基層政府工作靈活性。
地方政府抓職能轉變,必須重點抓好「接、放、管」,該接的要接好,該放的要放開放到位,該管的要管好管到位。像貴州這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省份,特別需要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切實把「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的政府職能發揮好。各級政府克服財力薄弱實際困難,在公共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房建設、低收入保障、養老保險等領域,較好完成國家制定的目標任務,多數保障措施基本實現「全覆蓋」。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開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改善農村生活條件,促進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推行政府向市場和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公益性崗位、公益性項目數量逐年增加,方式日趨多樣,服務質量逐年提高。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落實好中央轉變政府職能各項決策部署,重點是要構建具有地方特點的政府職能體系和治理結構。近年來,貴州秉持「發展為要、民生為本、企業為基、環境為重」的治理理念,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上不斷探索、積累經驗。
培育主體、搞活市場。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市場主體。我們制定出台「3個15萬元」政策,培育個體工商戶和促進小微型企業發展。政策實施兩年來,全省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數增加46.2%,注冊資本總量擴張93%。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幫助國有企業提高經營效率,推動國有企業轉型升級,組建西南能礦、旅遊投資、交通建設、水利投資、產業投資等大型國有投資公司,通過市場化方式參與市場競爭。
服務企業、增加效益。地方政府要關心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想,千方百計增加企業經營效益。近年來,我們大幅取消涉企收費項目,降低保留項目的收費標准;開展「服務企業效能大提升」專項行動,定期組織廳局長、專家學者到企業登門解難題,主動提供服務。我們還在土地政策、人才引進、電力直供、銀企對接等方面出台相關政策措施,給予企業實實在在的支持和優惠,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
完善宏觀管理、加強行業指導。在落實好中央宏觀調控措施、減少對微觀事務干預的同時,貴州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加強中觀層面經濟管理職能。我們對具有優勢的煤電鋁、煤電磷等資源加工產業,煙酒茶等特色優勢產業,以及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逐行業地完善發展規劃,細化落實支持政策,切實加強項目管理。從工業園區、城市綜合體、重點旅遊景區、農業示範園區、重點小城鎮5個領域分別選取100個典型進行集中打造,各級政府通過規劃引領、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督促落實,保證「5個100工程」得以順利推進。更加重視發揮行業協會在產業指導、行業自律、市場開拓、企業維權等方面的作用,形成通過行業協會引導企業協同發展的整體合力。
打造服務型政府
貴州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通過的《貴州省人民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方案》,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任務,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省政府職能轉變的基本遵循和根本導向。
提高行政效能,大力推進「三減」。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行政審批。一是「減政」。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深化政府機構改革,確保改革機構數量有所減少。探索建立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制度,並向社會公開,清單之外一律不得設置行政審批事項。二是「減負」。全面清理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不合理不合法的一律取消。實行嚴格的目錄和收費許可證管理制度,不在目錄范圍內和沒有收費許可證的一律不收。三是「減支」。堅決落實好國務院「約法三章」、財政供養人員和三公消費只減不增要求,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工作。
創新政府管理,打造「三個平台」。改進政府治理模式和工作方式,著力打造「三個平台」。一是打造政務服務平台。完善各級政務服務中心軟硬體建設,用兩年時間基本實現市、縣兩級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進入政務服務中心辦理;設有政務服務中心(辦事大廳)的省政府工作部門的所有行政審批事項,一律納入中心辦理,並充分授權,提供一站式服務。二是打造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制定完善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制度,將工程項目建設、土地使用權和礦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采購全部納入中心交易。三是打造電子政務平台。省級行政審批部門設立網上辦事大廳,能網上審批的一律上網審批,力促「兩個大廳」功能有機融合。
規范權力運行,開展「三項治理」。著力整治「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強化效能問責,對搞「四風」,以及損害政府形象和基層、群眾、企業合法權益等行為,堅決進行問責。著力整治「吃拿卡要」現象,完善依法行政各項制度,梳理政府部門的行政職權,公布權責清單,規范行政裁量權,明確責任主體和權力運行流程,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著力整治優惠政策不兌現問題,認真梳理並落實各級政府承諾的優惠政策措施,完善行政問責制度和績效管理制度,對無故不兌現、不落實的嚴格追責。
(作者:中共貴州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Ⅳ 如何做好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開始進行,經濟關系和經濟體制都有了變化。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對我國的政府機構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機構的改革目標要與市場經濟的要求和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相適應。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市場要求我國的政府機構改革能做到政企分開,轉變政府職能,把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權力切實交到企業手裡,同時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也要提高,整合各辦事部門,實行權責統一的大部門機制,這樣可以更好地體現政府為人民服務的職能。

在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四中全會以來,深化改革進入深水階段。這次政府機構改革主要解決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體制上進行了深層次的改革,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注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實現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更加體現政府的服務和整體協調機制,建立法制政府。
政府機構改革工作政治性強、政策性強,廣大幹部職工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從大局出發,嚴格執行政治紀律、組織人事紀律、機構編制紀律和財經紀律,對違紀違規的,要嚴肅處理。一要嚴格執行各項規定,絕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本部門有利的就執行,對本部門不利的就不執行,決不允許任何人在政令執行上打折扣。二要原領導班子要從大局出發,善始善終地做好各項工作。嚴禁借機構改革之機突擊進人、突擊提拔和超職數配備中層幹部。要嚴肅保密紀律,做好公文、資料和印章管理及移交工作。新組建部門的領導班子,要迅速到位,抓緊做好工作銜接,盡早掛牌運轉。三要嚴格執行機構編制政策規定,盡快組織擬訂「三定」規定草案,徵求領導意見後,在規定時間內上報「三定」草案。「三定」規定批復後,要切實按「三定」規定做好職能劃轉、工作交接以及設置內設機構、配備中層幹部、優化人員崗位等工作,做到各種對接要快,人員融入要快,職責明確要快。四要嚴肅財經紀律。加強國有資產的管理,嚴禁以任何名義突擊花錢、私分財物、轉移資產。

Ⅳ 公共服務體系的政府轉型的內在要求編輯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回是促答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政府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政府來說,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其次,政府轉型的首要任務是解決當前基本公共服務的供需矛盾。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增長正在出現逐步加速的趨勢。人民群眾全面快速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與基本公共服務總體供給不足、質量低下、供給不均等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必須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加快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公共服務方式,完善公共服務網路,保障公共服務供給。

Ⅵ 轉變政府職能的意義

①政府作為我國的行政機關,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行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職能。

②政府部門在職能定位、機構設置等方面存在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地方。

③有利於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

(6)公共服務轉型擴展閱讀

我國改革開放既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其重要的變革內容, 又以行政體制改革為實現市場經濟建設目標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而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 又為政府職能的全面轉型提供了重要的社會經濟基礎。在轉型過程中, 要求政府肩負起諸多角色。

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 在於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機制,致力於建立和發展現代民主, 培育市民(公民)社會。要完成這種職能轉變和變革, 必須建立法律規范體系和秩序政治規則, 確立真正的法律權威和政府規制的正當性, 達成普遍的政治共識。

《行政許可法》和《實施綱要》的頒布與施行, 為轉變政府職能確立了崇高的目標。建設和諧社會、政府職能轉變, 一切均應依法推進, 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規范或曰「游戲」 規則。

政府職能的轉變, 要求以法規范的形式加以明確, 以具體的權力和職責的性質加以確認, 以具體的崗位責任制加以保障, 以市場主體乃至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利益表達和利益實現作為監督制約。參與型行政是增強轉變政府職能的可接受性、建設和諧社會的保障。

Ⅶ 轉型時期中國公共行政的基本問題是什麼,如何解決這些

轉型時期中國公共行政的基本問題是什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正確答案:轉型時期中國公共行政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適應市場經濟帶來的變化以及如何適應從全球來看一個新的經濟社會形態帶來的嚴峻挑戰。(1)在整個轉型時期中國公共行政的基本問題有①政府定位問題應當確定哪些事是需要政府做的哪些事是不需要政府做的哪些事是禁止政府做的政府的定位問題涉及它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運作方式。隨著市場和社會的出現人們形成的一個共識是政府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種管理和配置社會資源的最佳手段。因此政府在一些職能領域的退出或一些職能的削弱正是市場和社會成長的一個必然結果。②政府官員問題在中國目前這一市場經濟不成熟的過渡階段政府官員依然擁有相當大的行使權力的空間這使得權力與經濟之間呈現出一種復雜的關系從而也使得在整個轉型期間政府官員的道德倫理逐步上升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官員的腐敗問題已經成為吏治的頭號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③制度建設和創新問題制度建設和創新在組織結構、領導體制、運作程序和非人格管理方面顯得尤為重要。組織結構中的法定結構和非法定結構的同時存在問題結構的重疊和臃腫問題結構與功能的不相對應問題結構的僵化問題領導體制中的二元結構問題體制運作的程序問題所有這些都構成了轉型時期制度建設和創新的重要問題。④依法行政問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轉型時期中國的公共行政如何在運作中擺脫人格化管理仍然是法制建設面臨的一個問題。依法行政的前提是司法公正這是依法行政的保障。依法行政集中體現了一個現代國家的基本特徵它是中國的公共行政走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⑤觀念更新問題市場體制的確立以及世界范圍內一種新的經濟社會形態的出現要求中國的公共行政有一種新的思維這首先要求進行觀念的更新。沒有一種新的觀念、新的理念指導行動中國的公共行政要取得進展是不可能的。其次要有世界眼光全球的一體化過程要求中國在某些方面必須按國際規則行事。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國公共行政的發展趨勢。 (2)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①從效率行政典範到民主行政典範依民主行政的觀點政府是經人民的共識建立的政府是手段而人民是目的「將人民放在事物的中央」是民主行政的基本出發點;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必須超越特殊之利益集團;政府不僅要重視行政資源的有效運用亦應重視公共服務的公平實現社會正義;它強調政府決策的開放性重視社會公民的參與;強調與他人共享權力採取共贏的而非你輸我贏的取向;政府扮演成長、創造、轉變、整合的角色而非慈祥的父母或訓誡式家長的角色;鼓勵多元和創新而非無差別的一致和順從等。②從控制導向的管理到服務導向的管理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應以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政府施政的目標建立一個服務於人民的政府。服務型政府意味著a.施政目標由機關和專家決定到由民眾希望和合法期待來決定;b.以成本一效益為基礎的效率考量轉變為民眾評估的考量;c.由政府以控制為要務轉變為以傳輸服務為要務;d.由對特定「功能」、「權威」、「結構」的服從轉變為對「使命」、「顧客」、「成果」的認同;e.從一味強調按章辦事到強烈的當事人取向考慮到民眾的具體情況;f.從獨斷專橫的領導到民眾參與領導。③國家與社會共同治理政府的治理過程絕非政府單方面行使權力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政府與整個社會的互動過程國家的建設與發展事實上需要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一個國家的政府與社會各種力量之間互動的能力越強越能產生巨大的能量。④建設法治政府法治是這樣一種治理狀態或秩序在這一治理狀態中存在著法的普遍性和有效適用性法律之於政府權力具有優先的、至上的權威即政府應由法律規制並服從法律最終公民的自由權利得到維護、保障並擴大。具體而言法治政府的含義包括a.崇尚秩序並反對無政府狀態;b.要求法律具有普遍性;c.要求體現實質正義;d.核心在於政府受法律的約束和控制。
轉型時期中國公共行政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適應市場經濟帶來的變化,以及如何適應從全球來看一個新的經濟社會形態帶來的嚴峻挑戰。(1)在整個轉型時期,中國公共行政的基本問題有①政府定位問題應當確定哪些事是需要政府做的,哪些事是不需要政府做的,哪些事是禁止政府做的,政府的定位問題涉及它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運作方式。隨著市場和社會的出現,人們形成的一個共識是,政府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種管理和配置社會資源的最佳手段。因此,政府在一些職能領域的退出,或一些職能的削弱正是市場和社會成長的一個必然結果。②政府官員問題在中國目前這一市場經濟不成熟的過渡階段,政府官員依然擁有相當大的行使權力的空間,這使得權力與經濟之間呈現出一種復雜的關系,從而也使得在整個轉型期間政府官員的道德倫理逐步上升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官員的腐敗問題已經成為吏治的頭號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③制度建設和創新問題制度建設和創新在組織結構、領導體制、運作程序和非人格管理方面顯得尤為重要。組織結構中的法定結構和非法定結構的同時存在問題,結構的重疊和臃腫問題,結構與功能的不相對應問題,結構的僵化問題,領導體制中的二元結構問題,體制運作的程序問題,所有這些都構成了轉型時期制度建設和創新的重要問題。④依法行政問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轉型時期中國的公共行政如何在運作中擺脫人格化管理,仍然是法制建設面臨的一個問題。依法行政的前提是司法公正,這是依法行政的保障。依法行政集中體現了一個現代國家的基本特徵,它是中國的公共行政走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⑤觀念更新問題市場體制的確立以及世界范圍內一種新的經濟社會形態的出現,要求中國的公共行政有一種新的思維,這首先要求進行觀念的更新。沒有一種新的觀念、新的理念指導行動,中國的公共行政要取得進展是不可能的。其次要有世界眼光,全球的一體化過程要求中國在某些方面必須按國際規則行事。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國公共行政的發展趨勢。(2)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①從效率行政典範到民主行政典範依民主行政的觀點,政府是經人民的共識建立的,政府是手段,而人民是目的,「將人民放在事物的中央」,是民主行政的基本出發點;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必須超越特殊之利益集團;政府不僅要重視行政資源的有效運用,亦應重視公共服務的公平,實現社會正義;它強調政府決策的開放性,重視社會公民的參與;強調與他人共享權力,採取共贏的,而非你輸我贏的取向;政府扮演成長、創造、轉變、整合的角色,而非慈祥的父母或訓誡式家長的角色;鼓勵多元和創新而非無差別的一致和順從等。②從控制導向的管理到服務導向的管理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應以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政府施政的目標,建立一個服務於人民的政府。服務型政府意味著a.施政目標由機關和專家決定到由民眾希望和合法期待來決定;b.以成本一效益為基礎的效率考量轉變為民眾評估的考量;c.由政府以控制為要務轉變為以傳輸服務為要務;d.由對特定「功能」、「權威」、「結構」的服從轉變為對「使命」、「顧客」、「成果」的認同;e.從一味強調按章辦事到強烈的當事人取向,考慮到民眾的具體情況;f.從獨斷專橫的領導到民眾參與領導。③國家與社會共同治理政府的治理過程絕非政府單方面行使權力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政府與整個社會的互動過程,國家的建設與發展事實上需要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一個國家的政府與社會各種力量之間互動的能力越強,越能產生巨大的能量。④建設法治政府法治是這樣一種治理狀態或秩序,在這一治理狀態中,存在著法的普遍性和有效適用性,法律之於政府權力具有優先的、至上的權威,即政府應由法律規制並服從法律,最終公民的自由權利得到維護、保障並擴大。具體而言,法治政府的含義包括a.崇尚秩序並反對無政府狀態;b.要求法律具有普遍性;c.要求體現實質正義;d.核心在於政府受法律的約束和控制。

Ⅷ 公共領域政治功能的轉型體現在哪些方面

工控給力政治功能的轉型體現在哪些方面我覺得這種情況的話體現了在我們的經濟發達和科技發達這一方面

Ⅸ 如何解決服務轉型發展能力不足的問題

1.有人認為,發展不平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你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發展不平衡問題是各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待這一現象要有一個客觀的、歷史的、辯證的認識。既不能放任各種不平衡發展,對不斷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視無睹,也不能抽肥補瘦,搞平均主義。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觀存在產生消極負面情緒,懷疑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也不能過分強調發展不平衡的合理性。

一是要看到發展不平衡的存在是有客觀性、合理性、積極性的一面。只要我們引入市場機制、進行市場化改革就必然出現發展不平衡問題,產生區域、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和「外部性」問題,這些是市場機制失效的具體表現,也意味著政府宏觀調控的不可或缺。我們要看到,改革開放後期不平衡的產生和存在與改革開放前的不平衡是不可等同的,這是在經濟持續30年的快速發展、人均GDP已超過3千美元、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2位的基礎上出現的發展不平衡,是發展中的問題,是在各地區、城鄉、全體居民實力大增,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基礎上的相對不平衡,同改革開放前一窮二白、物資匱乏、資源短缺的不平衡不可同日而語。

從積極的角度看,發展不平衡能夠形成競相發展的局面,導致活力倍增,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動力。回顧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正是當初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指示,建立了「四個」特區,打破了計劃經濟體製造成的僵化局面,整個經濟開始有了活力。珠江三角洲的搞活和率先改革開放帶動了其他地區的比學趕超,雖然地區差距出現了,但是起到了滿盤皆活的效果。沒有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不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就難以做到人盡其才,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

二是要看到當前的發展不平衡存在著嚴重的弊病,孕育著嚴重的後果。區域發展不平衡長期得不到改善,差距過大,會進一步造成生產要素向發達地區集中,發達地區資本過剩、人才過剩、人口過密,出現城市病。而欠發達地區則相反,易產生馬太效應,強者恆強,弱者更弱。分化的結果是整個經濟體結構功能下降,發展速度下滑。城鄉差距過大會加劇城鄉矛盾,廣大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進一步萎縮,對於構建內生型經濟增長方式、擴大消費需求不利,也不利於加快城市化進程、消除二元經濟結構。在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擴大會使一部分低收入者生存成為問題,直接影響社會穩定。

四、如何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

1.進一步加強對「三農」的政策傾斜。近年來,為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黨和政府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促進農業農村發展。自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8年下發「一號文件」,建設新農村,取消農業稅、免除學雜費,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等,這些強農惠農政策,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城鄉協調發展。

2.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支持,推動重要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加快建立有利於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的激勵機制,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農村聚集。2010年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用於「三農」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計8183.4億元,比去年增加930.3億元,增長12.8%;地方各級財政也相應增加了投入。積極發揮農村金融的作用,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業農村。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動員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鄉進村,直接為「三農」服務。

3.加快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繼續採取積極措施,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讓有條件的進城農民有序變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會。

4.推進城鄉配套體制改革。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著力在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上取得突破,推動形成城鄉良性互動、協調共進的良好局面。

五、如何解決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1.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針對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黨和國家先後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近年來,又出台了一系列區域規劃和政策文件。在這些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的有力推動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中國經濟四大板塊逐漸成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2.科學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不久前出台,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

3.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以及糧食主產區、礦產資源開發地區、生態保護任務較重地區的財政投入,重點改善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狀況,改善落後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注重欠發達地區基礎教育和人口素質的提高,提高其自主發展能力。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鼓勵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對口支援,做好定點幫扶、東西協作工作,調動各方面參與扶貧的積極性。

4.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加快完善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的的公共財政體系,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力度,增強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完善公共財政政策,力求公平地分配地方政府轉移支付的資金,提高受服務對象的知情權、參與權。集中利用有限的基本公共服務資源,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進一步明確政府職責,建立健全考核體系,推動中西部地區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城鄉「一體化」,全國「一盤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貫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過程的艱巨任務。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逐步解決城鄉、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Ⅹ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政府轉型的內在要求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專平屬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政府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政府來說,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其次,政府轉型的首要任務是解決當前基本公共服務的供需矛盾。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增長正在出現逐步加速的趨勢。人民群眾全面快速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與基本公共服務總體供給不足、質量低下、供給不均等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必須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加快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公共服務方式,完善公共服務網路,保障公共服務供給。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轉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
工商局的權力 瀏覽:637
商標注冊0603分類 瀏覽:655
個體戶可以商標注冊碼 瀏覽:980
l047轉讓 瀏覽:665
公共服務外包協議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