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鞍山和安慶哪個城市大
廢話,論城市當然是小馬好,小馬在安徽省內都是數一數二的
安慶肯定是不如馬鞍山的了
但是論到教育方面,呵呵,那就不一樣了,安慶自古出名人不是?
總之,這個問題是要看你怎麼問了?
單純地問好不好,那偶只能說小馬好!
② 從安慶到馬鞍山坐高鐵要多長時間
正常時間1小時40分!我常從安慶坐去上海
③ 安慶市安慶(西馬鞍山)銅礦()
安慶銅礦(原名西馬鞍山銅礦)位於安慶市西北15.5公里的懷寧縣月山鎮,礦區劃歸銅陵市管轄,總面積為8平方公里。礦區有公路與合(肥)—安(慶)公路、合(肥)—九(江)鐵路的支線高河到安慶段相接,交通便利。
安慶銅礦為隱伏的接觸交代式夕卡岩型礦床,處於月山閃長岩體東枝前緣南接觸帶。圍岩為大理岩、白雲石大理岩、膏溶角礫岩及變質粉砂岩。接觸帶發育有輝石、石榴子石、方柱石夕卡岩。礦體產在內、外夕卡岩之間或外夕卡岩中,共有大、小礦體63個,1號和2號為主礦體,儲量佔全區96%。
礦體規模,1號礦體長760米,平均厚度28米,延深400—600米,分布面積為0.28平方公里;2號礦體長420米,平均厚19米,延深400米,面積為0.17平方公里。礦體埋深主要在標高負280—負350米之間,最深為負780米。礦體平面上呈「鐮刀」形,剖面上西部接觸帶呈半環狀,東部呈「S」形;傾角上部緩,下部較陡。礦石類型有銅礦石、銅鐵礦礦石、鐵礦石。礦物組合:主要有黃銅礦、磁鐵礦、磁黃鐵礦、透輝石、石榴子石、方柱石等。礦石平均品位:銅1.32%,鐵46.69%;礦石易選,大混合選礦試驗結果,銅精礦品位62.32%,回收率81%—93%。
安慶銅礦為深埋於地下的全隱伏礦床,無古採掘遺跡。新中國成立後雖曾有人多次來本區工作,但大都在礦區外圍進行,留存的簡報、論文之類資料,僅部分涉及礦區地質特徵,無有關礦床的描述。
1956—1957年,地質部九○二、九○四航測隊在樅陽、懷寧、廬江一帶進行1∶50萬、1∶20萬航空磁測,發現西馬鞍山航磁異常。1958—1961年省地質局物探大隊多次來本區進行地面檢查,圈定了西馬鞍山一帶磁異常范圍。著有《安徽省懷寧縣月山區西馬鞍山測區磁測成果報告》。物探分隊隊長是於邦普(1958年)、李廣文、王保春(1960年),分隊技術負責人是張永才。
1958年12月,省地質局安慶地質分局二分隊,首次驗證磁異常,於異常中心施工第一個孔(CK111),因深度不夠,未見礦體。1960年元月,第二次鑽探驗證,先後施工112、113、114、115四個孔,其中113孔於孔深382.06—443.73米見到60米多的銅鐵礦,初步揭開了異常之謎,由此揭開安慶銅礦發現的序幕。
1958年,省地質局三二六隊完成了宿松磷礦的普查勘探任務後進入安慶市,以該隊為基礎組建了安慶地質分局,負責安慶地區的普查找礦工作。劉湘培為該局三二六隊二分隊技術負責人,他認為在地質工作程度相對較高的沿江地區,單憑露頭很難找到大礦,須依靠物探配合。當時省地質局一○五物探大隊正在月山地區進行1∶2.5萬磁法掃面,在物探隊工作的一張平剖面圖上,有3條圓滑的曲線,最高值近2000納特,控制長度有500米,對照地質圖正好在月山閃長岩體東緣的西馬鞍山附近,推測可能有接觸交代型鐵礦床,經現場踏勘,磁異常峰值正好在閃長岩圍岩的接觸帶附近,成礦地質條件有利。以後又做幾條精測剖面,精測結果認為,磁性體埋深在200—220米,劉湘培帶著這個成果去向分局領導匯報,建議上鑽驗證。分局劉德榮局長請常印佛和梅林參加,共同研究決定,同意上鑽驗證,由雷慶峰負責組織施工,探礦技術員周銳斌作技術參謀。在劉湘培的帶領下,由分局局長和技術負責人到現場,在異常中心定下了第一個驗證鑽孔(編號111),於1958年12月15日施工,1959年2月終孔,孔深超過354米沒有見礦。後因安慶地委要地質隊找煤,驗證工作終止。
其後,請來當時在銅官山三二一隊作物探工作的曹順祖等做了向量剖面,成圖後,發現向量交會點都在400—440米之間,大理岩磁化率為零,說明111孔深度不夠,經地質與物探共同研究,提出了第二個驗證孔(孔號112);於1960元月施工,3月終孔,孔深577米,僅見兩條閃長岩脈,其餘全是大理岩。當時有人到江南向蘇聯專家請教,專家認為完全憑磁異常強弱很難確定是不是「礦」異常問題,如果成礦地質條件很好,一般講5000—3000納特可能有帶磁性礦體。西馬鞍山磁異常峰值雖然在3000納特以下,但兩個孔的岩心磁化率近於零,異常無法解釋。有這么好的地質前提,異常就可能是礦引起,劉湘培決定提出第3孔的建議,並約梅林去找黨委書記楊青匯報,楊帶病同劉、梅和李錫之一起去現場研究孔位。一致認為,磁異常客觀存在,大理岩無磁性,不可能引起異常,異常沒有得到解釋,有必要繼續上鑽驗證。當議論第3個孔如何布置時,李錫之提出要把物探與地質構造結合起來考慮,最好對著接觸帶打個斜孔。劉湘培和梅林都表示同意。楊也同意打斜孔,並鼓勵大家要敢想敢幹,異常解釋不了,就大膽驗證,出錯「我負責」。就這樣,第3個驗證孔(編號113)於1960年5月施工,9月18日傳來喜訊,自孔深382.06米處開始見到厚約60多米的富銅鐵礦,安慶銅礦被發現的序幕終於拉開了。於是集中4台鑽機施工。1961年隨著國民經濟調整,鑽機全部撤出,第二次工作告一段落。
1963年為貫徹加強富鐵礦普查勘探工作方針,第三次進西馬鞍山開展工作。先在礦區西部施工,了解淺部接觸帶是否有礦,施工近10個孔,僅少數鑽孔見到厚度不大的閃長岩型銅礦。於是又回頭針對113孔所見礦體進一步追索。當時地質部為加強對沿江銅礦普查工作的領導,在九江市設立了長江中、下游地質工作協作組,西馬鞍山銅礦普查是重點項目之一。在協作組楊慶如、李錫之的指導下,布置了116、117、118諸孔。1964年3月116孔見礦,117孔有較強的磁黃鐵礦化,於是又設計119孔,並於1966年初,由礦區技術負責人魏文開帶著設計意見,乘省地質局在青陽召開地質工作會議的機會,向省地質局領導做了匯報,郭珍副局長和嚴坤元總工程師同意施工119孔;該孔於1965年3月施工,見到了厚205米的富銅鐵礦體,這是一個突破性的鑽孔。至此,西馬鞍山磁異常得到了徹底驗證,從而確定了西馬鞍山銅礦床的工業遠景。
119孔見礦後,地質部從北京調來了物探所李善芳、吳仁利、劉文錦等,投入了井中透視、三分量、井中充電、放射性測井、化學探礦及重力測量等。配合地質、鑽探進行了以地質觀察研究為基礎的多工種聯合勘查。
1963—1965年為普查階段,共施工鑽孔19個,進尺9174米,見礦孔13個,初步查明礦體產出部位、特徵和分布,為礦床勘探提供了地質依據。當時三二六隊的隊長是趙文祥,黨委書記楊青,技術負責人李錫之,參加野外和室內工作的主要成員有王殿忠、魏文開、周倫義等。
1966—1969年轉入勘探。在全隊職工共同努力下,應冶金部門的迫切要求,於1969年結束工作,同年9月提交了《安慶銅礦最終地質報告》。完成鑽探工作量3.54萬米(58個鑽孔)。報告經安徽省冶金地質局組織設計院和生產單位現場審查,認為對礦體控製程度不夠,尚不具備設計開采條件,需進一步勘探後再審批儲量。
本階段參加工作的主要技術人員有王殿忠、陳文才、陳夕坤、魏文開、周雲生、周倫義、莫靜儀、劉法興、胡高虹等。
1972年12月—1975年7月,礦區進行補充勘探。共完成主要工作量:1∶2000地質測量2.64平方公里,1∶1萬地質測量69平方公里,鑽探2.24萬米。於1976年提交了《安慶銅礦儲量報告》,探明銅金屬儲量41.17萬噸、鐵礦石儲量3060.8萬噸以及伴生硫133噸、鈷金屬量0.6萬噸、金7.377噸,銀162噸。補充勘探期間,大隊革命委員會主任為於格,大隊技術負責人為李錫之,參加野外工作和編寫報告的主要人員為組長陳夕坤、魏文開,組員劉法興、莫靜儀、陳文才等。
省地質局於1976年10月批准了《安慶銅礦儲量報告》,探明儲量可作為礦山設計的依據。
1975—1977年,對該礦區3號礦體作為專項進行勘探,施工鑽孔47個,進尺8212米,於1977年9月由魏文開編寫提交了《安慶銅礦3號礦體儲量說明書》。探明銅金屬儲量1.30萬噸。同年省地質局審查批准了該《說明書》及其探明儲量,作為礦山開采設計的依據。
參加該階段工作和編寫報告的主要成員為:技術負責人魏文開,組長莫靜儀,組員王瑞祥、李生和等。
安慶銅礦從發現到3號礦體勘探結束,總共投入鑽探工作量8.01萬米(191個孔),累計探明銅金屬儲量42.46萬噸。
1981年12月,三二六隊月山地質組陳夕坤、莫靜儀等觀察礦山西風井工程鑽岩心時,發現在孔深500米以下,有近300米的透輝石夕卡岩及透輝石化閃長岩,並具有與安慶銅礦主礦體相類似的圍岩蝕變特徵。據此,於1982年5月在該地段施鑽普查,連續3孔沒見礦。1983年4月0341孔終止,經省地質局物探大隊測井分隊測井,在孔深400—800米孔段發現井中旁側磁異常;根據該孔又布置了0342孔,同年6月物探隊又以書面形式向省局匯報並致函該隊,建議對井中磁異常進行驗證。1983年10月施工0342孔,1984年元月在孔深481米處見94米厚的富鐵富銅礦,見礦後命名礦區為馬頭山鐵(銅)礦區。後經工作證實,該段礦體為安慶銅礦2號礦體的西延部分,由於斷層將其與主礦體錯開南移約70餘米,礦區工作到1985年6月逐次由普查過渡到詳查階段。前期工作,初步查明礦體分布特徵,礦種以鐵為主,銅為共生礦產,詳查工作對象是鐵礦。1987年12月詳查結束。前後共完成1∶2000地質測量2.8平方公里、1∶5000地質測量22.8平方公里、鑽探3.22萬米。探明鐵礦石儲量891.20萬噸、銅金屬儲量2.02萬噸。
參加本階段工作及編寫報告的主要成員為組長陳夕坤、莫靜儀,組員為周鳳皋、成克勤、汪龍雲。
1984年8月,在普查馬頭山礦區的同時,對「安銅」1號礦體以東開展了普查工作;到1988年施工9個鑽孔,有7個孔見礦,初步控制礦體長400餘米,延深約300餘米,經工作證實為安銅1號礦體東延部分,命為東馬鞍山礦區。1988年4月以後逐次轉入詳查,至1992年9月結束。前後共完成1∶2000地質測量2.4平方公里、1∶5000地質測量9平方公里、鑽探工作量2.8萬米,37個孔,1992年11月提交詳查報告。探明銅金屬儲量6萬噸、鐵礦石儲量200萬噸。
參加本階段工作的主要成員為組長周鳳皋、莫靜儀,組員趙玉敏、汪龍雲、黃明、饒宏泰等。
安慶銅礦床,包括新發現的馬頭山、東馬鞍山礦段,總計探明儲量:銅金屬將超過50萬噸,鐵礦石在4000萬噸以上。
1978年3月,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提出礦山初步設計,同年5月經冶金部批准。銅陵有色公司成立了礦山建設指揮部,進行籌建。1979年因國民經濟調整,列為緩建項目。
1981年7月—1986年9月,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金屬礦業事業團和銅陵有色公司合作,於1991年3月7日正式建成投產。設計規模日處理礦石3500噸,年處理礦石115.5萬噸,年產銅精礦9400噸,初步設計投資1.78億元。1990年調整投資概算2.94億元,目前礦山處於試生產階段。從1991年8月開始至年底累計產銅精礦1500噸,按銅精礦市場價格8000元/噸,當年產值1200萬元。按礦山建設5年規劃,1992年產精銅4000噸,到1994年達8000噸,年純利約4000萬元。
④ 馬鞍山現在的發展情況如何聽說馬鋼現在不怎麼景氣馬鞍山與安慶相比,哪個發展更好
馬鞍山和蕪湖自從和合肥瓜分巢湖後都成了跨江大城市,安慶建國前原是跨江城市卻被省會合肥一步步打壓現在在江北岸。馬鞍山是南京的後花園,鋼鐵產業發達,躋身合蕪馬經濟圈。安慶就靠一個污染十分嚴重的石化,而且石化創收交給北京極少給安慶,安慶鐵路交通位於京九線分叉上,去哪都不方便要到懷寧縣或合肥轉車。綜上所述,馬鞍山發展的比安慶好,前景也比安慶好
⑤ 安慶真的落後,為什麼安慶還是三線城市,跟淮南馬鞍山蚌埠一個檔次,理由。
安慶原本是省會城市,和和挖煤的,煉鋼的,撿貝殼的一個檔次。確實沒有理由。
⑥ 馬鞍山和安慶哪好
從居住條抄件來說馬鞍山城市規模較小,生活節奏緩慢,比較適合生活和居住以及養老,但是處於南京旁邊,房價仍在不斷上漲。安慶不太了解,文化氣息應該比較濃,房價應該比較低。
工作上,馬鞍山也是新興工業城市,處於皖江地區的東部橋頭堡,經濟發展也比較快,工作機會也比較多,安慶嘛,不好說,我只知道一個安慶石化,其他就不清楚了。
綜合各方面因素來說,馬鞍山實力強出安慶一大截,況且全國文明城市的稱號也不是徒有虛名的!
⑦ 醫保卡馬鞍山安慶可以用
可以異地來使用。
異地醫保報銷需提源供的材料:
1.本市醫院出具的轉院證明;
2.拿醫院出具的轉院證明到本市、區社保處(醫保處)異地就醫審批備案;
3.異地定點醫院住院發票原件;
4.機打的費用清單原件;
5.住院病歷有效復印件(醫院蓋章有效)1份;
6.身份證復印件1份。
外地就診報銷程序:
1.帶患者身份證、兩張一寸彩色照片、新農合醫療證到縣合管辦辦理轉診備案手續;
2.攜帶患者身份證、新農合醫療證和轉診備案手續到轉診醫院就醫,辦理新農合住院手續;
3.出院後,憑患者本人身份證(或戶口本)、新農合醫療證、病歷復印件、住院結算單(有的是發票形式的)、住院費用清單、轉診備案手續到合管辦報銷。
⑧ 馬鞍山東到安慶每天有幾趟高鐵都是幾點
馬鞍抄山
->
安慶(2016年04月09號
周六)共計14個車次
D9501
馬鞍山東
安慶
08:10
09:50
1小時40分
G7097
馬鞍山東
安慶
09:01
10:41
1小時40分
D5601
馬鞍山東
安慶
09:34
11:14
1小時40分
G7083
馬鞍山東
安慶
10:27
12:01
1小時34分
G7177
馬鞍山東
安慶
11:57
13:31
1小時34分
D5603
馬鞍山東
安慶
12:13
13:59
1小時46分
D9503
馬鞍山東
安慶
13:05
14:45
1小時40分
D5605
馬鞍山東
安慶
14:21
15:55
1小時34分
G7087
馬鞍山東
安慶
15:21
16:55
1小時34分
D5607
馬鞍山東
安慶
17:09
18:49
1小時40分
D5609
馬鞍山東
安慶
18:55
20:29
1小時34分
D5621
馬鞍山東
安慶
19:21
21:01
1小時40分
G7173
馬鞍山東
安慶
19:28
21:14
1小時46分